孙权劝学译文范例6篇

孙权劝学译文范文1

学习是一条慢长而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激情,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说:学习贵在坚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孙权劝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

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孙权劝学译文范文2

一、消除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学生总认为文言文很难理解,难把握朗读节奏,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先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有信心和有兴趣来应对文言文。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选取简单的材料,名人的故事以及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短篇文章,如:《孔融让梨》、《两小儿辩日》、《凿壁借光》等,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既简单易懂又趣味无穷,不必有任何惧怕心理,这样就会慢慢喜欢文言文教学。

二、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讲述经典故事导入情节,如教《孙权劝学》时,由三国故事导入,用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歇后语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继而进入本文的《孙权劝学》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明白: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2.孙权怎样劝学的?分了哪几步?

3.劝学前后有什么变化?(刮目相看)

三、指导趣味性地朗读

1.默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习字词,学生轻声讨论2-3分钟。

2.范读。教师范读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里面的画面及相关情节,让学生初步划出文言文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

3.小组齐读。大家齐读,要读出情感、节奏,教师也可及时点拨、纠正读音、节奏及文中的语气,并体会情感。

4.学生竞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竞争中相互提高,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选取经典段落,并学会边读边做简单的批注,绝不去死记硬背。

四、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课堂,并学会用表演方式渗入文章内容,深入文章情节,体会文章的主题

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力求多变创新,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嚼,学生咽,老师抄,学生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教《孙权劝学》让学生表演孙权三劝时的不同语气和神态,从而了解孙权的劝学能力。继而承接文章的情节来点拨,为什么会判若两人,了解经典句子――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五、难中取易而点拨,初步积累并指导背诵

尽量抓住文中易把握的内容去点拨,如:教《三峡》,写水抓住水急、猛等词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学生了解三峡夏季水的特点,冬季特点抓住重点诗句(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了解秋、冬季三峡的凄美,并抓住后半部分的优美词句“林寒涧啸”,指导学生背诵,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

六、拓展延伸,练习巩固与知识发散

1.知识点。教《桃花源记》时,重点识记古今异义词。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

教学中将采取难中取易,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如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

之:(1.两狼之并驱如故。不译,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花之君子者也。的;3.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虫争斗)

名(1.有仙则名,出名;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或(1.或者,表示选择;2.或王命急宣,有时)

2.主题拓展。如教《桃花源记》

(1)桃花源人为什么听了渔人的故事后皆叹惋?

(2)他们为什么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3)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5)你认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孙权劝学译文范文3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

B、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C、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攻其军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A、 B、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能徙者予五十金

尽破之以归秦

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C、 D、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3)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雅敏)

参考答案

1、A(厌:满足)2、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A项前一个“因”是介词,作“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趁机”讲。C项前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一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3、C(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4、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

5、(1)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2)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3)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

孙权劝学译文范文4

吕蒙十六岁的时候就长得高大魁梧,而且雄心勃勃。当时他的姐夫邓当正是孙策的得力干将,于是他瞒着家人,偷偷混进队伍,跟随姐夫去作战。

邓当发现后十分震怒,一是因为他觉得吕蒙还小,不应当过早地投身于残酷的战场;二是吕蒙还没有学好知识和兵法,不应该荒废了学业来当兵打仗。邓当将此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

母亲十分生气,严厉地对吕蒙说:“你小小年纪,不用功读书,学习做人道理,掌握兵法技巧,了解治国之道,却私自跑去打仗,你想气死我吗?”

吕蒙毫不退让:“母亲,读书只会浪费时间,我不带兵打仗就不能被人赏识,不能建功立业,只能过穷日子。我虽然放下学业去投身战场,但这是大富大贵的途径啊!”

母亲见劝服不了他,只能由着他去了。从此,吕蒙就开始了军旅生涯。他作战勇猛,深受孙权赏识,可是由于没有读过多少书,他见识短浅,常常被别人看轻。而且,他虽然果断勇敢,但由于不了解兵法,常常在战术上受到制约。

有一天,孙权把他找来,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将领。如果你能从现在起,多读些书,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吕蒙随口敷衍(fū yǎn):“我现在每天公事繁忙啊,哪里抽得出时间读书。”

孙权听了,继续劝说他:“你难道还能比我更繁忙吗?我整天忙于战事,可是只要一闲下来一定要读些好书。我已经读完了《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现在正在攻读《史记》《汉书》和各家的兵法。我觉得真是受益匪浅啊!你应该好好想想!”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觉得很惭愧,从此认真地读起书来,加上他本来就天资聪颖,后来竟成了一个颇有学问的人。连曾经瞧不起他的鲁肃也对他刮目相看。而且,有了丰富的知识后,吕蒙变得智勇双全,这对他的作战才能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最后,他终于在群雄济济的三国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将。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本句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译文】

孙权劝学译文范文5

1.品读课文,赏析讽谏艺术。

2.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

感悟淳于髡等人的讽谏艺术。

教学难点:

能将所学的劝说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然而,淳于髡他们不是贤臣良相,却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功劝说君王,并全身而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劝说艺术。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将文言知识和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而《选读》里的文言知识本不难,文章内容也很好理解,但其中一些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我们还是需要积累的,下面老师就对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做一个检查。

二、温故知新

(一)文言实词

1.六艺于治一也。?摇?摇?摇 一:相同。

2.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摇?摇?摇 淫:过度。

3.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摇?摇?摇 曹:同辈。

4.日暮酒阑,合尊促坐。?摇?摇?摇 阑:尽。

5.于是庄王谢优孟。?摇?摇?摇 谢:道歉,认错。

6.又恐受赇而死?摇?摇?摇 赇:贿赂

7.优旃临槛大呼曰。?摇?摇?摇 槛:栏杆。

8.始皇以故辍止。?摇?摇?摇 辍:停止。

(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诸侯震惊 ?摇?摇?摇 振:同“震”

此知可以言时也 知:同“智”

赍以姜枣?摇?摇?摇 赍:同“剂”

髡尝在侧?摇?摇?摇 尝:同“常”

2.词类活用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摇?摇?摇 惊:使……惊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朝:使动,使……朝见

王曰:“先生少之乎?”?摇?摇?摇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皆知大王而贵马也。?摇?摇?摇 贵、贱:意动用法,以……为

贵(贱)

韩魏翼卫其后。?摇?摇?摇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

膀一样。

请为大王六畜葬之?摇?摇?摇 六畜:像对待六畜一样

皆知大王而贵马也。?摇?摇?摇 贱,贵:以……为贱,以……

为贵。

衣以文绣?摇?摇?摇 衣:名作动,给……穿衣服

席以露床?摇?摇?摇 席:名作动,给……当卧席

楚王得以霸?摇?摇?摇 霸:名作动,称霸

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雨:名作动,下雨。

优旃见而哀之?摇?摇?摇 哀:为……哀

3.古今异义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摇?摇?摇 古义:能言善辩,言辞流利。

?摇?摇?摇 今义: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

齐威王横行?摇?摇?摇 古义:率意而行。

?摇?摇?摇 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做坏事。

4.一词多义

一?摇?摇?摇 六艺于治一也?摇?摇?摇 相同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摇?摇 乃,竟。

赍?摇?摇?摇 赍金百斤?摇?摇?摇 携带

赍以姜枣?摇?摇?摇 同“剂”,调配

之?摇?摇?摇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摇?摇到

淳于髡说之以隐?摇?摇?摇 代齐威王

以?摇?摇?摇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摇?摇?摇 用来。

以楚国堂堂之大?摇?摇?摇 凭借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摇?摇?摇 把

尽忠为廉以治楚?摇?摇?摇 来

5.特殊句式

衣以文绣 状语后置

席以露床,啖以果脯?摇?摇?摇 状语后置

以楚国堂堂之大?摇?摇?摇 定语后置

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摇?摇?摇 被动句

置之(于)华屋之下?摇?摇?摇 省略句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译:谈笑之际能巧妙地合于正道,也是能够化解纠纷的。

2.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译:所以说酒喝得太多就会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都不可走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

3.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作奸犯科犯了大罪,自己被杀而家庭被灭绝,贪官怎么能做呢?

4.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如果要做这件事,涂漆倒是容易,难办的是要找一所大房子,把漆过的城墙搁进去,使它阴干。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课后都进行了及时的复习,对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都有了较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很好的把握,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给我们刻画的三个人物,还记得是哪三个人物吗?

(板书:淳于髡、优孟、优旃。)

师:这三个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言善辩。很好,这就是文章题目“滑稽”的含义。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淳于髡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劝说君王并获成功,那么,他们是怎样成功劝说君王的?老师给同学们两到三分钟时间,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他的劝谏方式进行讨论并对其方法进行总结。

三、品鉴讽谏艺术

讨论:他们是怎样成功劝说君王的?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劝说方式加以分析。

(分析引导:淳于髡。)

生:我喜欢淳于髡,他讲了个故事来劝说齐威王,让齐威王增加了礼物,去赵国搬来了救兵。

师: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今者……臣见其所持着狭而所欲着奢,故笑之。”

师:哦,“所持着狭而所欲者奢”,供奉给神的东西很少而要想得到的东西却很多,真是痴心妄想,齐威王为什么听到这里就改变主意了呢?

生:因为他和禳田者很像,所以他由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好,这种把劝谏的对象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比较,从而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方法就叫——

生:类比法。

(板书:故事、类比。)

师:课文还写了关于淳于髡的两次成功劝说成功的事例,他又是怎样劝说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他打了个比方,把齐威王比作大鸟

师:哦,打比方有什么作用?

生: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师:哦,经过淳于髡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齐威王“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其侵地,威行三十六年。”淳于髡再次成功劝说了齐威王改变了“沉湎不治”的现状。

这种把劝谏的对象委婉地暗喻做某一种事物,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方法就叫隐喻法。

(板书:隐喻故事、类比。)

师:好,这种“欲言此物,先言他物”,在他劝说齐威王罢长夜之饮时也用到了,淳于髡举了自己在不同场合的不同酒量的例子,让齐威王认识到自己荒淫无道,于是停止了长夜之饮。

师:淳于髡运用了隐喻故事成功劝说了齐威王,那么优孟和和优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哪位同学喜欢他们俩的劝说方式的,请结合课文给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劝说方式。

生:我喜欢优孟,他先顺着楚庄王的意思说用人君礼葬之,接着对人君礼的规模进行描述,进而让楚庄王认识到自己的荒谬,最后改变自己的主张,把马葬在人腹肠。

师:哦,顺着他的意思,楚庄王什么意思?

生:楚庄王要以大夫礼葬之。

师:楚庄王为什么要以大夫礼葬马?

生:因为这匹马是他的爱马。

师:楚庄王如何爱这匹马的?

生:“衣以文秀……啖以枣脯”。

师:这匹马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最终却因患肥胖症死了,楚庄王非常伤心,而群臣不能痛其所痛,对楚庄王葬马方式是“争之,以为不可”,因为皇帝的马死后竟然享受的可是他们这个阶层的待遇,自觉收到侮辱。楚庄王正是伤心之时,他们的劝说自然听不进去,于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在劝谏要杀头了,优孟又是怎么获得劝谏的机会的呢?

生:仰天大哭。

师:优孟为什么哭?

生:引起楚庄王的注意。

师:很好,引起注意,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达到了,“王惊问其故”。

师:哦,这里优孟利用自己“优人”这一特殊身份,采用先声夺人的方法:“仰天大哭”,化主动为被动,王要臣说,臣不得不说,于是优孟曰——

(生读“马者王之所爱也……请以人君礼葬之”。)

师:人君的葬礼是什么样儿的?

(生读“以雕玉为棺……奉以万户之邑”。)

师:这里优孟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板书:夸张。)

师:经过优孟这一夸张,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过了,贵马。

师:是的,优孟通过夸张将楚庄王的谬误放大,让楚庄王自己认识到错误,最终改正了错误。这种善于抓住君主的特点,采用轻松活泼、诙谐戏谑的形式,欲擒故纵,先顺着国君的意思,然后巧妙地指出其荒谬之处及危害后果,让国君改变主张的方法就叫做归谬法。

(板书:归谬。)

师:优孟在这里抓住楚庄王的特点——爱马死了,悲痛至极,逆耳忠言已听不进去了,于是利用自己是个优人,擅长表演,先仰天大哭,既引起楚庄王的注意,也让楚庄王意识到优孟在感情立场上和他是一致,在楚庄王卸下心中的防备的情况下进行劝说。优孟通过表演进行劝说的还有一次,这次他和上次的“仰天大哭”不一样了,他用的什么方法?

(板书:表演。)

生:对比,孙叔敖生前“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死后“妻子贫困负薪而食”,优孟通过对比委婉地指出楚庄王薄情寡义,让楚庄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负薪者以封。

师:很好,那么,这次优孟为什么是“扺掌谈语”,而不是“仰天大哭”?

生:扺掌谈语就是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以致模仿的非常像,让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勾起对孙叔敖的怀念之情,想到孙叔敖“尽忠为廉以治楚”而现在“妻子贫困负薪而食”,认识到自己真的错了。于是“乃召孙叔敖子,封之以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优孟凭借他特殊的身份,采用表演、夸张、对比的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楚庄王自己认识到错误,最终进谏成功。所以在劝说成功不仅要以理服人,还得以情动人。

(板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师:优孟以其特殊身份逼真的表演打动了楚庄王,文中还有一位优人,他叫旃,司马迁用了比较简短的文字写他成功劝说的三件事,他又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反语。每次他都对君王的做法表示赞同“善”,反话正说,对君王进行讽刺。

师:很好,他的反语我们听来常常觉得好笑,原来优旃“善为笑言”,就是讲笑话。

(板书:反语笑话、讽刺。)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淳于髡他们通过委婉含蓄的说话方式,变逆耳为顺耳,让国君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改正自己错误。这种用委婉含蓄的劝谏方式就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讽谏”。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之前还学过哪些人物的讽谏文章,试举例说说他们的讽谏方法。

生: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妻、妾、客对邹忌的爱、畏、有求来类比齐威王宫妇左右、大臣、诸侯国,进而让齐威王明白要广开言路。

师:很好,邹忌以自己家庭里的小事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从而获得成功,他和淳于髡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们以前还学过《曹刿论战》《谏太宗十思疏》等,他们都成功劝说了君王,然而历史上又有多少贤臣良相因为进谏而惨遭杀身之祸,比如:伍子胥刺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宫刑之辱,他们的失败又是因为什么?

生:君主不善纳谏,他们没注意方式方法。

师:司马迁为何遭宫刑?

生:为李陵说情。

师:他在什么样的场合帮李陵说情的?

生:朝堂之上,汉武帝大怒之时。

师:所以我们劝说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还得审视对象和注意场合,给别人留点面子。

(板书:审视对象、注意场合。)

师:司马迁他们都是犯颜直谏,而惨遭杀身之祸,淳于髡他们因为讽谏,不经成功劝说君王,还全身而退,为什么讽谏功效这么大呢?我们来看苏洵在他的《谏论》一文中的阐释: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人皆谓:“苦言药也,甘言疾也。”言之甘,心纳之;言之苦,心斥之,所以讲究进谏的语言艺术极为重要。

可见我们孔圣人也很推崇讽谏,因为从人性出发,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正所谓:“苦口的言语就好比良药,对人有益但心里排斥它,动听的话就好比疾病,对人有害却喜欢听。”

五、学以致用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这么多委婉劝说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看三组情境,并试着运用今天所学的劝说方法,委婉地对其进行劝说。

要求:表述合情合理,尽量采用这种劝谏方法并富幽默感。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情境1:在电影院一对情侣老是说话,你能不能比较幽默地加以劝阻?

情境2:假如你有一个好同学近来经常上网吧玩网络游戏,你很想劝劝他,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今天放学路上,他邀你一同上网吧。你将如何劝说他呢?

情境3:李明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可他爸爸不同意,认为鲜血会影响自己的健康。请你帮李明想个办法,怎样劝告他父亲?

情境1:①哇,这电影院里啥时采用混音了。②你们的秘密被我听到了哦。③大声说:太精彩了!

情境2:①该不会开玩笑吧,某某同学正是贪玩网络游戏,成绩一降再降,被老师、家长教育了一下午才幡然醒悟。你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不会这样吧?②好呀,听说游戏规则中有玩家升级。多练练或许能当个冠军,像刘翔一样成为世界冠军。可刘翔那是奥运会冠军。我没听说有网络游戏奥林匹克冠军。③好吧,反正功课也复习得差不多了,这段时间挺累人的,我妈妈叫我要向你学习,做到劳逸结合,希望下一次考试不输给你。

情境3:①爸,今天报纸上报道了一名小学生,因为急需用血,而血库里那种血供应不足,最后抢救无效身亡,如果换作是我,你会多伤心啊!②爸,我们老师说了,一次献200ml~400ml血,不仅不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充满睿智的谈吐总能博得别人的赞许,巧妙地化解相关的问题。所以,同学们如果能够学以致用,相信我们的生活学习,我们的为人处世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板书:淳于髡、隐喻故事、类比;优孟、夸张表演、归谬;优旃、反语笑话、讽刺。)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对外公开课,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一直在摸索究竟文言文教什么,文言知识固然重要,是课上的重点,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利用文本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

《滑稽列传》选取的都是些地位卑贱的小人物,他们虽然在封建社会里,被人瞧不起,是皇亲贵族的,但是,在那个皇权威威的社会他们却凭借自己睿智的谈吐博得别人的赞许,巧妙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并全身而退,他们的说话艺术需要我们当今中学生学习。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时小皇帝、小公主,对父母、老师等长辈不注意说话方式,而青春期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不再对父母百依百顺;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对老师也不再是言听计从。因此,常常在长辈面前要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试图说服他们,但因为没有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最后事与愿违。

所以,我认为我可以利用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下对上、晚辈对长辈的说话方式,这将来对于他们的社会交往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孙权劝学译文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73—01

高中语文教材《荀子·劝学》中有“学不可以已”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用书把它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很明显,译文以今律古,把“可以”当成了现代汉语。笔者查检身边的古汉语工具书,竟未能找到“可以”这个词,比如《辞源》中以“可”字冠头的词条就有三十多个,但其中就无“可以”这一个。文言文中的“可以”原本就不是一个词,它是由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可”,表能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够”、“应该”等,这点容易形成共识。“以”的情况要复杂一些,而这里的“以”,应该是个表使令的动词,有“使”、“让”、“令”义。古汉语中“以”表使令的例子相当多,这里姑且举出一些“可以”结构中“以”字表使令的情况,以说明文言文中的“可以”确有“可使”、“可让”的意思。还必须指出,古代汉语中这种谓语由使令动词来充当的句子全为兼语句,而这些兼语句的兼语成分——使令词的宾语(或,它后面动词的主语),常常给省去。这样就有使令词“以”和它后面的动词紧紧挨在一起的现象,从而在局部形成“可以+动词”的格式,容易给人造成“可以”修饰后面动词而作能愿状语的错觉。

请看例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可以为师”,即可以让他作老师。“为”的施事(或“以”的受事)应该是温故而知新的人,故应有“可以让他”或“能够让他”之解。

2.德如何,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

“可以王”:能让我统一天下。齐王垂询孟子如是说,他想王于天下而又不得法。故,欲“王”天下的应是他宣王自己,即被省去的“以”的宾语应该是他自己。

3.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可以南面”,就是可以使齐国称霸天下。该句义在表明得士后的齐国的强大,“以”后省去的宾语是“齐”。

4.治国无法则乱,守法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

“不可以持国”,不能使自己掌管国家。据上下文义看,作者是从历史的角度为持国者提供经验教训,所以“以”后省去的应该是持国者自己。

5.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志》)

“可以为援”,即可以让他成为外援。这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话,“以为援”的应该是具“此”情况的人(孙权)而不是“此”,故“以”后省去的宾语应是“他”(指孙权)。

6.狼非羊比,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马中锡《中山狼传》)

该句可译为:狼不能跟羊相比,中山国能使羊丢失的岔路哪里有限数呢?

将“可以”释为“能使羊……”一类,与下文“亡羊”之“亡”的使动用法同释,更能表达中山之歧的“亡羊”之易而“亡狼”则更易的文义,于是才有下文的“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简直一义贯通。

以上这些句中的“可以”都有“可让”或“能使”的意义,只是使令词“以”后的成分给省去了,但它完全可以凭上下文义给补出来。“学不可以已”句中的“可以”,与此情况一样。

“学不可以已”应译为:做学问不能让它停止下来。荀子“劝学”的目的就在于强调治学的持之以恒,专心如一,从而勉励人们致力于做学问,所以唯有“不能让它停止”一类的解释才不损文义。

除此之外,文言文中的“可以”,还有其他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再,“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龚自珍《定庵全集》)以上“可以”,表凭借。(其实是介词“以”及其省去的宾语分别表动词“保”和“使”的凭借)

徐之,俟微雨洒尘,乘其爽气,可以登涉(袁中道《苛雪斋集》)。此处“可以”,表目的。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又,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谁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上,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