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设备范例6篇

自动化设备

自动化设备范文1

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即通过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系统数据的采集、分析等管理工作,以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但是,由于自动化设备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实际应用的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地方。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

1.1依赖性强,不能完全自动化管理

就目前的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系统在很多复杂、强度大的实际运用中,自动化管理很难做到设备的完全智能化,还需要人为管理和文档管理的协助进行记录、管理设备信息,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对于目前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让自动化管理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1.2自动化管理系统设备水平低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日益加速,自动化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随着它的投入使用,人们对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也发现了其所存在的问题,如管理系统常常对新增加的数据库束手无策。

1.3管理水平与系统设计脱节

在混合模式下的自动化生产中,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运行性能,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现代化生产设备呈现出复杂化特点,导致设计设备对设备管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而目前的设备管理普遍采用的一次性开发,无法兼顾企业的后续需求,直接造成管理水平与生产系统设计的发展脱节,进而加大了设备的资金投入量。

1.4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由于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受到自身开发技术的限制以及设计方面更新缓慢等因素的影响,使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在实施管理时出现反应迟缓、顾此失彼的现象,即当系统数据发生改变时,其不能为此做出相应改变,如当有新的设备进入运行或者旧的设备退出运行时,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在自动化管理系统上,为保证设备能够有效的管理工作,不仅其设计要求及时更新,而且新的数据要及时导入系统。

2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针对目前混合模式下的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有效结合当前管理系统中的机制,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社会生产对自动化设备管理的需求,提出更有效的自动化设计管理系统的构想。

2.1系统架构分析

该系统使用客户机和服务器(Client/ServerStructs,C/S)结构,该体系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实现自动化管理工作,同时实现附件管理、备品管理以及电子文档管理,保证管理者可进行多类型的系统平台操作,并且每种自动化设备都分为静态数据管理和动态数据管理,前者主要对设备的基本技术参数进行录入和维护,而后者则主要管理设备的调动、升级和更新。在系统操作中,为实现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其设备人员可通过PC机控制数据库服务器来实现,使管理工作更加灵活操作,进而提高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工作的效率。同时,为方便、实时处理设备管理的操作任务,减少管理系统对人工管理的依赖,可将各种属性的自动化设备的数据库建立在一个服务器端,使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不断向智能化发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2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根据目前我国自动化设备的数量和类型,混合模式下的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分为控制系统管理、电源管理、备品备件管理以及自动化设备电子文档管理等管理工作,根据研究分析,具有数据输入模块、查询修改模块、系统服务模块是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需具备的基础功能。

2.2.1数据输入模块

在数据输入模块中,通过把自动化设备的各种运行状态的数据参数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并给每个自动化设备建立独立的电子档案,同时实时将设备在运行时各种状态的数据进行记录,是实现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的第一步。

2.2.2查询修改模块

在查询修改模块中,为保证在管理系统中系统参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当有新的设备进入运行或者旧的设备退出运行时,查新修改模块需根据其状态的改变对及时记录的数据进行更新,这是实现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的关键。

2.2.3系统服务模块

在系统服务模块中,为实现数据的良好维护,需对接收的更新数据及时备份,并实时对系统加以维护,保证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这是实现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的保障。2.3数据管理由于设备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在很多领域其数据种类繁多,数据库的系统数据会随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进而降低系统性能。因此,在混合模式下的自动化设备管理中,对数据的管理需用数据转存的方法,数据转存即建立一个结构类似于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历史数据库,并在当前数据库每个整理表上创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删除数据库,当需要整理数据时,删除当前数据库的数据并转存到历史数据库中,从而实现有效的数据整理。

3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以及科学研究等多方面,自动化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将人从繁重、复杂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中解救出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因此,自动化系统管理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其广泛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3.1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其他的领域,能否准确无误的操作机器运行直接影响技术设备是否能够开发并正常使用。因此,对于从事养护与操作的员工,必须提前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提高职业素质,要求能够灵活运用行业常识解决在自动化设备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

3.2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针对系统的开发目标,建立一套易于使用和管理、易于实现数据共享的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促进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如针对自身开发在建立信息系统时,从以下几个目标得以实现:

(1)使操作平面、操作界面、数据、台长格式以及系统报表统一化,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各系统的能够独立工作,相互协调,同时,不断改进企业数据的操作,简化系统中的不必要的信息孤岛,使业务数据能够实时传递。

(2)建立一套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提供现代化自动管理系统的科学管理方法,实现自动化管理系统又快又有效的开发和发展。

(3)完善各系统的信息,使领导能够随时动态了解各部门、财务、物流以及资金的运行状态。

(4)为各子系统间能够平滑连接,自动化系统管理需与外部Internet连接。

3.3完善开发平台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统一化的平台,为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内的设置、维修及执行等环节提供一个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集应用服务、WEB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平台,更利于其管理系统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减少项目投入生产时的花销,还能彰显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中的“人本理念”。

4结束语

自动化设备范文2

关键词:机电设备;自动控制

一、自动控制技术的原理与作用

所谓的自动化控制是指基于无人参与的条件下,通过控制装置促使机器、设备或者生产过程自动的根据预先设定的方式运行,通过整套系统将控制器、控制对象等部件组合起来,完成特定的任务。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如何调节、控制受控对象,由工作时的反馈信息来决定,这种自动控制系统即为反馈控制系统。利用反馈信息对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偏差进行调节,使得控制对象处于有效范围而完成任务。反馈控制系统根据职能不同,其包括测量元件、给定元件、放大元件、执行元件、比较元件以及校正元件等几个部分,其中受控对象即为测量元件,给定元件则是给出对应受控量的输入量;比较元件的主要作用是将实测量与给定元件的输出量作经较,获取偏差值;执行元件则起到推动受控对象的作用;校正元件起到补偿作用,对系统进行调整。根据控制方式不同,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三种,即反馈控制、开环控制以及复合控制;根据元件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机电系统以及液压系统与气压系统等。只有排除环境以及元件性能误差的干扰,才能基于稳定性、准确性的角度对系统整体精度加以衡量,从而保证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的受控量与期望量相等。

二、机电自动控制中的电动机控制技术

机电传动控制系统是由直流传动与交流传动控制系统组合而成的,其中直流电动机包括定转子、电刷、端盖、通风冷却系统等,其原理是以电磁力定律为基础的,促使N极线圈中有效电流保持一个不变的方向,S极圈同样保持一样方向不变的电流,参照左手定律促使线圈中两个有效边受到方向一致的电磁力,促使电枢转动。实际生产过程中,电动机的选择要参照实际的工艺需求以及所用的机械特征,比如普通的切削机床采用硬特性电动机,而一些电动车或者重型吊车等则采用软性电动机。尽管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是固定的,但是可以人为的改变电动机的电枢电压、励磁电流、外加阻抗等,使其原来的机械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满足更高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要求。要实现电动机的自动控制,调速装置是其中的关键,所谓调速就是人为的改变装置的电气参数,既保持了输出负载转矩不发生变化,又可以得到不同的转速。调速的方法很多,有改变磁通调速、改变电枢电压调速、外加串联电阻调速等。自动控制电动机转动的系统,就是电气电力控制电动机带动生产机械运动的系统。交流电动机的传动与控制系统则采用交流电动机作为传动动力源,一般有同步和异步电动机2种,而交流调速系统主要是针对异步电动机的,与直流电动机相比,它具有调速性能优良、节约能源、减少维护成本等优点,交流异步电动机还具有变频调速功能,具备了宽调速范围、高稳定性精度、快速动态响应、高工作效率等特点。因此,交、直流电动机在日常生产中运用广泛,从大型的建筑吊机,到公共场合的电梯和传动带、电瓶车,小型的有DVD碟机、照相机等家用电器,还有在我们单位使用的污水处理泵、潜水泵、消防控制系统及中央空调控制等设备,都无一不是触及这一领域的技术,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和应用的普及性。

为了使电动机按要求的转速工作,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一般在生产中采用带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来控制。就是把系统的输出量通过检测装置,反馈回系统的输入端进行比较,得到的偏差量通过系统的调节装置产生控制信号,对偏差进行纠正,来改善输出量直至符合要求,所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确度是关键的技术。因此在设计选用时,要确定机电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方案,根据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场合选用合适的控制系统方案。另外,还要考虑到设备的机械结构对电气性能的影响问题,如机械设备之间的摩擦、间隙、弹性变形等对电气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要把因此而产生的误差考虑进去,使机电控制更加稳定。

三、微机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机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已经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微机控制技术、可编程(PLC)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等,其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智能化等机电设备中。一般在闭环控制系统中,把给定量与被控制的比较器和装置用计算机来代替其工作,即用计算机作控制系统,对被控制对象的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进行采样检测,并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将采样到的模拟量转变为数据量,以便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和分析,再把结果通过数据通道转变回模拟量去控制被控制对象,以此达到预期的目的。而通过计算机就能完成复杂的比较、判断、运算、综合等功能,且简单、快捷、准确,计算机则成为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指挥部。在使用、维护及修改方面更加清晰、简便、直观。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主机、接口电路及电气设备,其中单片微型计算机在一片小芯片中集成了CPU、RAN、ROM、I/O接口、计数器、定时器、串行通信口、A/D转换器等微型部件,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功能,具有价廉、可靠、多功能、体积小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型的控制系统中,被称为微型控制器。在控制中,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SCC系统),是由计算机测量出被控对象的参数,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最佳的给定值,通过模拟调节器控制整个过程,从而使工作过程处于最好的状态,它还可以进行顺序控制、集中控制、分级控制和最优控制。而智能控制又是计算机控制中的佼佼者,智能化控制使计算机具有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解决一些人们难以解决或至今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智能机器人和神经网络系统,其中智能机器人是为机器人配备各种感知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等,使机器人用计算机作控制中心,机电合体进行各种功能操作,使机器人能行走、说话,还能感知环境变化,代替人类完成有害环境或恶劣环境下的危险工作等。神经网络系统是模拟人脑细胞结构和信息传递方式来研制智能计算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领域的构思和研究就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汪志锋.工控组态软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自动化设备范文3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

机械设计过程中不断进行自动化安全稳定运行进行研究,确保机械运行的时候符合机械控制管理的基本要求。在进行机械管控的时候,必须提升综合控制水平,切实为机械设计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机械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对机械故障进行全面检测,使得机械综合管控效率进一步提升。

一、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控制必要性

机械自动化不仅是社会科技发展的表现,而且也是机械设计者不断追求的机械自动化运行的主要目标。机械设计的时候,必须针对其安全性进行严格控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性管控。机械设计的时候,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机械自动化处理,确保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机械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有设备安全开发团队进行全面调研,并且提高设备的安全性管理,使得机械运行的时候能够具有更加安全的环境。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的时候必须从设备管理角度出发,对于机械设计中的一些安全性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二、机械设计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一)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评估方法。设备自动化的安全性评价对于机械的安全运行以及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估自动化设备的时候必须从逻辑管理出发,然后进行机械设计安全性评估。机械设计的时候应符合相应的评估安全基本要求,同时对于各种模式下的风险评估进行分析。这些将会对机械自动化管理水平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设计自动化的时候,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应标准进行评估体系构建。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评估主要为机械使用时的安全性提供依据,确保各种工艺技术在设备安全性工程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二)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评价。机械自动化设计的时候,必须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对于机械设备的评定信息进行优化,从而提升对机械综合性安全评价的成功率。机械设计的时候必须将设计方案和控制模式连在一起进行评估。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的控制必须针对设备安全控制进行评估,然后再找出机械自动化设备安全判断的关键点。对于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问题进行判断,提升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水平。机械设备在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时候,必须对其安全性进行限定,根据机械的不同寿命进行机械设备的安全管控。机械设备自动化安全控制需要从影响风险因素出发,根据故障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性分析,并且对设备安全的分类进行分析,确保自动化设备符合安全风险标准。

三、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策略

(一)加强机械功能需求。机械设计的时候对于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性控制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对于设计的基本原则控制。确保各项安全自动化控制功能均要符合相应的机械设备需求。机械设计的时候,对于设备的安全性控制非常重要,必须满足其核心功能需求,确保机械工作安全性。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制作、设计以及管理的时候必须要以安全管理为基础。

(二)应用先进技术突出设备安全控制。机械设计的时候必须进行安全性控制,其必须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因此机械设计的时候可适当选取合理的先进技术。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机械制作和设计之中,可以有效提高机械设备自动化安全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机械设计的时候,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必须要满足相应的人性化需求。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必须从安全管理出发,不管增加输出设备的各项功能,然后在能力转换下确保各种能力转换能够安全可靠。

自动化设备范文4

机械设备在社会生产中对于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积极的进行机械设备的功能强化十分的有价值。在技术不断提升和应用的基础上,机械设备的自动化能力显著的加强,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来看,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节约了人力资源,这对于生产生产的控制来讲十分的重要。虽然说自动化设备的优势明显,但是在实际利用中也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所以积极的分析设备存在的安全问题并进行设计方面的安全控制十分的必要。基于此,本文就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进行探讨,旨在提升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

自动化设备在目前的社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生产力的提升帮助巨大,所以积极的推广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范围现实意义显著。就自动化设备的开发和生产来讲,机械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而从实际分析来看,设计的优劣会对设备的安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出于社会生产的安全考虑,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性能十分的重要,因此需要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安全控制。换言之,在自动化设备的生产中,从机械设计入手进行安全控制的探讨现实价值显著。

1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开展的必要性

机械自动化产生之后,传统的生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安全控制作为自动化设备功能实现的关键部分,只有达到了安全性的要求,设备的运行和使用才可能实现高效。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虽然机械设计的理念存在着先进性,但是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还是会受因素影响从而产生不稳定的情况,这种不稳定使得自动化设备的危险性有所提升,因此必须要进行危险因素的消除。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的开展能够有效的将设备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找出来,从而进行设计的优化和缺陷的改善,所以说其能够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设备安全是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此,安全控制工作开展必要性显著。

2机械设计的风险评估

机械设计的风险评估是安全控制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现阶段的分析评估来看,主要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自动化设备运行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分析。要进行风险的评估首先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明确,所以需要通过监测分析来收集设备运行中涉及到的风险因素,这样,风险因素的全面性确定工作可以完成。第二是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影响大小的评价,从而确定风险的大小。简言之,在风险因素和风险大小两方面的内容确定下,风险评估工作的质量会获得非常明显的提升,进而为安全控制的提升提供参考。

3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的有效措施

3.1利用不同的功能进行机械设计

在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的有效措施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利用不同的功能进行机械设计。在安全控制的过程中,任何出现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日后设计需要攻克的难题,而又因为问题出现的种类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体现为功能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机械设计安全控制的时候,可以利用不同的功能进行设计。简言之就是在设计工作中,根据自动化设备的功能表现差异,结合安全控制中的问题分析,这样,便可以将功能的利用在设计中进行强化。通过多样化的功能利用,多方面的安全控制问题得到解决,整个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能够进入一个新阶段,所以设备的安全性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3.2在设计中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在设计中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对于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在进行安全控制工作之前,利用自动化的程序编写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故障检测和维修,而通过这项工作之后,所进行的安全控制工作和实际情况便具有了一致性。从实际分析来看,自动化技术是不能离开计算机程序控制而单独存在的,所以需要对计算机程序更加高效的控制能力进行发挥,以此来节省安全控制资源。具体做法是在计算机设备运行的能力范围之内同时实现多项系统的控制,这样,使用阶段的管理要求目标可以达成。在程序支持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及时的对基础设施进行调整和更换,这样,安全控制和市场先进的技术水平就可以保持一致。

3.3完善安全控制原则

在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中另一项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控制原则的完善。从目前开展的机械设备监管控制任务探究来看,对于不合理的现象要进行及时的规划,使其进入到完善的体系当中,从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机械生产的质量监管工作进行开展。有了完善的安全控制原则之后,无论是质量检测还是操作规范都有了参照的标准,这样,控制的规范性会有进一步的强化。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发生在智能技术和安全操作之间的安全隐患基本都是因为自身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而进行盲目的原则设定只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所以在原则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方法的掌握,这样可以不断的进行体现稳定性的验证。

4结束语

自动化设备在目前的社会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其安全性影响着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做好安全控制十分的必要。在深入探讨安全控制工作开展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就安全控制的措施进行分析,可以为后续的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提升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研究[J]刘英斌.科技风,2015(15):42.

自动化设备范文5

关键词:装备设备;设计

一、非标准自动化装配设备产品装配工艺设计

装配工艺直接影响装配设备的总体功能实现方式、结构布局、控制和检测方式等。自动化装配工艺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1、装配工序。装配工序分为安装工序和固定工序,安装工序是指在自动装配设备的专用工位上进行装配零部件的预备联接。通常固定工序在安装工序之后,也可以把安装和固定放在一个工位上进行。根据装配任务的复杂程度,一个装配过程具有多个装配工序,装配工序的合理分析是进行工艺设计的重要内容。

2、检测工序。检测工序包括对装配零部件的检验、检查和测试等,检测工序一方面保证装配质量,如装入零件是否有缺陷、装入零件方向位置是否准确、装入后的尺寸精度、密封质量、装配质量等,另一方面在装配过程中对各种故障进行处理。

3、调整工序。调整工序是对装配工序后具有安装偏差的零部件位置的纠正。

4、辅助工序。辅助工序包括对装配件的清洁、打标记、分选等环节。

5、机械加工工序 在某些自动装配设备上,在对零部件安装和固定的过程中,还对一个或几个特定零件进行机械加工。产品的生产装配工艺往往不是唯一的,符合产品性能要求的生产工艺很多,对可行的装配工艺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功能实现的难易程度和品质差异,选择最优的产品装配工艺。

二、非标准自动化装配设备的设计内容

1、设备的结构布局设计

装配性生产设备按照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半自动装配机、全自动装配机、自动化装配线。设备的结构布局一般可以分为转盘型布局设计、环线型布局设计和直线型布局设计。

如何选择合适的设备结构布局,需要考虑具体的生产实际,按照装配工艺的复杂程度和装配设备的使用需要进行分析。

转盘型布局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等特点,适合于装配工艺简单,单机生产,产品大小适中的装配环境。但由于所有的装配单元都围绕转盘来布局,使得转盘型装配机具有实现机构复杂,且不宜改进和进行柔性化生产的缺陷。环线型布局适合于装配工艺复杂程度适中的装配环境,并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使用场地,环线型布局增大了产品在装配线上的装配空间,因此可以按照装配要求的改变增减装配的功能单元,使装配设备具有柔性化。

直线型布局主要使用于大、中型的自动化生产装配生产线,不但可以完成产品加工制造后期的各种装配、检测、标识、包装等,也可以集合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于一体,完成成品的全自动化生产和装配过程。它适用于装配工序多,产品设计成熟,市场需求巨大的产品的生产和装配。直线型布局占用场地较大,有足够的空间布局各装配单元的实现机构和装置,可以简化装配机构,并易于增减和改进装配的功能单元,但由于整个生产线较为复杂,对生产线上各装配单元的控制和协同,生产节拍和效率提出较高要求。

2、自动化机构系统设计

自动化机构系统设计是按照设定的装配工艺和组成功能单元的原理解,针对组成装配工艺的每个工序模块或功能单元,分别构建完整的机构,然后按照整体装配工艺和功能实现要求进行组合联接,构建出能实现整个装配过程的机构系统。一个自动化装配设备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机构单元。

(1)供料单元

供料单元是自动化装配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装配单机的上料机构到大型装配生产线的物料输送系统,供料单元是自动装配设备具有高效率的先决条件。供料机构单元必须保证各种装配零件能在准确的位置、时间和空间状态,从行列中分离并移置到相应的装配工位上。供料单元的检测的可靠性是影响自动装配过程故障率的主要因素。

(2)装配主体机架单元

装配主体机架单元是指可完成装配主件输送功能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动输送机构,实现装配主件的多工位同步或异步传递、夹取、装配和检测,还包括配置齐全的液、气压管路及电气配线装置,而且具有驱动某些装配单元的装配工作头的主动轴。

为了实现装配主件在输送过程中实现同步装配,需要选择和设计精确的机械分度控制装置,以保证每个装配单元的工装夹具与输送动作准确吻合。装配主体机架上一般应间隔排列装配工位和检测工位,以在上次装配工序完成后在下道检测工位上检测有无工件和装配位置是否正确,各装配工位和检测工位之间进行智能化控制,以保证发生错误时自动停机,以消除连续的误装配,避免生产浪费。

(3)自动化装配单元

自动化装配单元布置在装配主体机架上,对应于各装配工位的装配功能,自动化装配单元可以由机构、液气压、电机拖动所构成,和装配主体机架相配合完成特定装配动作。

机械手或工业机器人可以在一次动作循环中完成各种动作,可以作为布置在主体机架上的装配单元进行复杂部件的装配。使用机械手可以简化装配主体机架的复杂程度,提高装配的可靠性。

(4)分捡单元

保证最终装配成品的合格率,在装配自动化机构系统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和布置适当的分选换向机构,对各道装配工序中产生的次品按照要求进行分检和分流。分检单元不但可以提高装配的成品合格率,而且可以有效保证装配错误的半成品避免进入下面的装配工序,减小因装配和检测故障造成的停机,大大提高装配生产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根据自动化装配设备的特点,提出在自动化非标装配设备设计中,从装配工艺、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优化和合理的总体设计可以加快非标装配设备的设计进度,保证自动化装配设备系统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姜帆,杨振宇,何佳兵.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J]. 机电工程技术. 2011(07).

自动化设备范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设计; 要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新科技的不断涌现,智能化楼宇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成为当今建筑的主流。智能化建筑是指由系统集成中心通过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PDA)来控制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实现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现代建筑。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较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用以测量楼宇内空调、电力、保安、消防等系统的参数,发出各种指令,监视和控制各种电力设备、冷热源设备、变配电、照明等各种电气设备的运行,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的中央监控系统。BAS 系统一般局限于建筑物及其附属建筑物的范畴内,在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建筑物内环境舒适的条件下,通过采用具有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微型处理机,使建筑内的各种机电设备的管理和利用率均达到最佳状态,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其运行费用和能源消耗,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以中央处理系统设备和分布在建筑各处的远程处理机,通过总线桥进行信息交换的,因而建筑监控系统主要由中央设备、数据资料收集箱(DGP或DDC)、通信设备、测量元件和控制件(现场设备)四部分组成。中央设备包括CPU(中央处理机)、操作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设备和不间断电源(UPS)。CPU作为BAS 系统的指挥中心,除了接收和处理各个DDC送来的数字量和模拟量外,还能根据预定的程序发出各种指令,显示及打印各种数据,并遥控指挥所有设备。DDC(DirectDigital Control)被称为直接数字式控制器,由8 位微处理器,基础软件和自检软件,以及输入输出模块组成,此外还内置有后备电池,它的主要工作包括与中央站及其他现场控制器进行数据通信;DDC 内的控制程序可独立实施设备监控功能,并能进行基本控制运算;采集现场仪表信号并进行数据转换,输出控制信号和操作指令传送给现场执行机构,因而,DDC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中起着数据和指令传输的桥梁作用,鉴于它在BAS 系统中的作用,DDC又被称作区域处理机(RPU)也就是 BAS 中的分站或子站。通信设备是指把中央电脑与DDC,DDC与传感器连接起来的传输线部分,它一般有8 条通信线路,每条通信线路可连接30 个区域控制器及10 个RPU。通常使用的测量元件包括各种型号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控制器件包括带执行机构的二通阀、三通阀和直流24V 的继电器,通常安装在监控设备的末端,为中央电脑提供各种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并非由这些部分简单组合而成,要想充分发挥建筑监控系统的性能,保证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转,就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设计。

一、 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要点

1、中央控制室选址及室内设备布置

中央控制室应尽量靠近控制负荷中心,应离变电所、电梯机房、水泵房等会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 15m 以上。上方及毗邻无用水和潮湿的机房及房间;室内控制台前应有1. 5m的操作距离,控制台离墙布置时,台后应有大于 1m的检修距离,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当控制台横向排列总长度超过 7m时,应在两端各各留大于 1m 的通道;中央控制室宜采用抗静电架空活动地板,高度不小于 20m。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电源要求

中央控制室应由变配电所引出专用回路供电,中央控制室内设专用配电盘。负荷等级不低于所处建筑中最高负荷等级;通常要求系统的供电电源的电压不大于 ±10 %,频率变化不大于 ±1Hz,波形失真率不大于 20 %;中央管理计算机应配置 UPS不间断供电设备,其容量应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内用电设备总和并考虑预计的扩展容量,供电时间不低于30 分钟;现场控制器的电源应满足下述要求:

(1) Ⅰ类系统(650 点~4999 点) ,当中央控制室设有UPS不间断供电设备时,现场的电源由 UPS不间断电源以放射式或树干式集中供给;

(2) Ⅱ类系统(1 点~649 点),现场控制器的电源可由就地邻近动力盘专路供给;

(3) 含有CPU 的现场控制器,必须设置备用电池组,并能支持现场控制器运行不少于 72 小时,保证停电时不间断供电。

3、现场控制器设置原则

(1)现场控制器的设置应主要考虑系统管理方式、安装调试维护方便和经济性。一般按机电系统平面布置进行划分。

(2)现场控制器要远离有输水管道,以免管道、阀门跑水,殃及控制盘。在潮湿、蒸汽场所,应采取防潮、防结露等措施。

(3)现场控制器要离电机、大电流母线、电缆 1. 5m 以上,以避免电磁干扰。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可靠屏蔽和接地措施。

(4)现场控制器位置选择宜相对集中,一般设在机房或弱电小间内,以达到末端元件距离较短为原则(一般不超过50m) 。

(5)现场控制器一般可选用壁挂式结构,在设备集中的机房控制模块较多时,可选落地柜式结构,柜前操作净距不小于 1. 5m。

(6)每台现场控制器输入输出接口数量与种类应与所控制的设备要求相适应,并留有10 %~20 %的余量。

4、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方式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线路包括:电源线、网络通讯线和信号线。

(1)电源线一般BV - (500V) 2. 5mm²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线。

(2)网络通讯线需由采用何种计算机局域网及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在数据传输率、未来可兼容性和硬件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有同轴电缆(不同厂商的产品不尽相同);有的系统采用屏蔽双绞线或非屏蔽双绞线(分3、 4、 5 三个级别);在强干扰环境中和远距离传输时,宜选用光缆。

(3)信号线一般采用线芯截面 1. 0mm²或 1. 5mm²的普通铜芯导线或控制电缆,对信号线是否需要采用软线及屏蔽线应根据具体控制系统与控制要求确定。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线路均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网络通讯线和信号线不得与电源线共管敷设,当其必须作无屏蔽平等敷设时,间距不小于 0. 3m,如敷于同一金属线槽,需设金属分隔。

5、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统计

1、一般规定

根据各工种设备的选型,核定对指定监控点的实施监控的技术可行性;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可通过编制监控点总表来进行统计,较小型系统可编制一个监控点总表,中型以上系统应按不同对象系统编制多个监控点表,组成监控点总表;编制监控点总表应满足下述要求:

(1)为划分和确定现场控制提供依据;

(2)为确定系统硬件和应用软件设置提供依据;

(3)为规划通信道提供依据;

(4)为系统能以简捷的键盘操作命令进行访问和调用具有标准格式显示报告与记录文件创造前提。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总表格式编制监控点总表,应以现场控制器为单位,按模拟输入、数字输入、模拟输出、数字输出等种类分别统计。

二、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的应用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因此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时,更要注意严格按照规范设计,使其使用效果、寿命达到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广这门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感恩节

下一篇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