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名言范例6篇

警示名言

警示名言范文1

1、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2、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3、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4、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5、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良师,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6、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7、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8、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9、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10、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1、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12、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13、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4、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15、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17、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18、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19、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2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21、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3、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4、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事。

25、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26、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7、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28、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29、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30、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31、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32、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33、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34、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35、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36、感谢上天我所拥有的,感谢上天我所没有的。

37、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38、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39、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0、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41、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42、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3、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4、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45、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46、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47、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8、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49、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50、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51、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2、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53、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54、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乐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5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57、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8、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9、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60、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警示名言范文2

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求每个班级要表演节目,我们班准备做一次广播展览,在周老师的精心挑选下,我和王健代表班级来参加这次活动。我激动万分,心想,这次总有一回大显身手的机会了。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每天都在练习,放学之后,周老师指导我们如何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感情一些,如何掌握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时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要练十几遍,老师帮我们录音,并指出我们的缺点,及时改正。晚上回家做好作业,又跟妈妈换角色练习,我不用手拿演讲稿,也可以很熟练很流利的接上妈妈的语速,要知道妈妈可是照着读的,终于在离比赛的前一天,周老师很满意的对我和王健说你们练得很好,比赛时不用紧张,放开心情,充满自信地表演就可以了,因为你们都已经尽自已最大的努力在练习了。

比赛时我并不紧张,可真的站在台上了,看着台下那么多同学和家长,我的心又怦怦跳了,但是我看到周老师充满鼓励的眼神,好像在对我说:不用紧张,我相信你们。

那次,我们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可在背后,我付出了多少汗水只有我自已才知道。我也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名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从那以后,我就把“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记在心间,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就像这篇广播稿一样,虽然很短,也没有生字新词,可要读好它,要花上一段功夫呢。”那次活动被我深深地记在心间。

警示名言范文3

xx年7月4日我们十二中学全体党员来到了五指山公园,接受了一次廉洁文化教育。走近公园,就置身于廉洁文化长廊之中,一块块一幅幅廉洁格言警句牌匾格外醒目,每次驻足观看,总能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和深刻的警示。

面对廉洁文化长廊中的“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于贪”、“清正廉洁保一身,贪污腐败毁一生”等格言警句,把“贪”与“腐”这对孪生兄弟产生的危害同时暴露出来,让人们看到“贪与腐”的危害性,锒铛入狱源于“贪”,身败名败皆因“腐”,谁贪污,谁腐败,谁将付出沉重代价,给人们带来深刻的规诫和警示。从古到今,概莫能外,凡见小利而忘大义者,就会贪欲萌生而失大节,最终因“贪”而身败名裂,成为阶下囚。古今多少事,都在告诫中:廉洁能立身,腐败毁一生,要立身于不败之地,重在廉洁自律,拒腐蚀永不沾。

目视廉洁文化长廊中的“官以廉生威,人以德立身”等格言无不告诫从政为官者要立威树信,必须从“廉洁自律”入手,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廉洁奉公,淡薄名利,从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处体现做官为人的高尚人品,要做到“政德,官德,人德,终身修德、年廉,月廉,日廉,一世清廉”。这就要求我们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自律之心,常念廉洁之利,常想公道之益,务必正确处理好做人与做官,责任与权力,集体与个人,自律与监督等方面的关系,带头践行“两个一切”的企业宗旨,讲境界,重品行,争做一名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管理者。“公生明,廉生威”。做为一名管理者廉洁本身就是一种人格力量。实践表明,谁廉政勤政,谁办事公道,谁就有权威。当前,加强干部德的建设,查廉议廉活动正在深入开展,清正廉洁贯穿始终,这是各级管理人员德廉兼修的永恒主题,必须终身践行,做到永守节操,一世清廉。

伫立在廉洁文化长廊,细细观看,品味其中,或骈或赋,或诗或对,或古或今,或煲或贬,或弃或扬,或长或短的廉洁格言警句,让人再次看到古代哲人和当今贤达淳淳告诫,他们用自己的丰富阅历,对人生的参悟和感受,以警策格言标示了的自己的人格及人生操守:做道德高尚的人;做清正廉洁的官。凡看这些格言警句的人,心灵或多或少有些震撼,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心中必然会对“贪”、“腐”二字有所警惕,决不能因“小”失大,得不尝失;决不能因一时“贪”念,招来长期祸苦。由敬畏而产生的“警惕”,正是拒腐防变,廉洁自律的第一道防线,这就是廉洁文化的力量,必然起到潜移默化,警钟长鸣的作用。

警示名言范文4

联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语言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文学评论方面体现了足够的阐释力,[1]但其对社会公共用语的启示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将以对话论为指导思想,以特殊商品—香烟盒上的健康警示语为例,探讨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艺术建构。商品警示语,即商家在商品上提示消费者注意商品消费安全信息的话语。[2]警示语的表达模态多种多样,“模态”指社会约定形成的表意符号系统。[3]在语言符号模态中,既有由单个词汇或短语组成的短小简练的警语,如交通警示语“前方急转弯”,也有由多个句段构成的较长的警示语篇或话语,如公共宣传栏的防盗警示。在非语言符号模态中,图片可构成警示语,如交警的手势图示;声音也可构建警示话语,如火情预报警语。本文使用警示语,而非警告语,是为了强调这类警语的广而告之功能,从交际的角度来讲,两者没有内在差别。传统的商品警示语大都采用纯文字模态,在现代电子化时代,图文混合的警示语越来越普遍,有必要对其意义建构进行综合分析。

商品警示语的意义编码与解码,见诸于语言学与人因工程学研究。语言学视域下,句法、词汇、语篇等各形式因素对警示语意义表达的确定性与充分性以及其言后效果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彰显,而语言之外的跨界因素对警示语意义的贡献未获重视;人因工程学领域中,字体、色彩、图案等对警示语功能的最优化作用被放到首要位置,而图文模态之间的语义关系却被大大弱化。根据巴赫金的观点,任何话语本质上都具有对话论,多模态警示语概莫能外。多模态商品警示语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如文字、颜色、图形等,分属不同的表意符号系统,均具有多元性特点,使警示语文本历史性地与其他诸多文本或声音发生联系,因此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不仅仅是一个将不同模态按部就班在形式上进行结构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诸多符号或符号结合体在意识形态与思想体系之间对话与互动的过程,[5]涉及历史、文化、美学、伦理等多方面意义,是一个符号重构过程,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艺术建构过程。本文从巴赫金的对话符号论出发,讨论多模态商品警示语文本在文本内外语境承载或蕴含的无限多曾经经历、正在面临的或将要发生的各种声音与涵义,分析警示语符号活动的社会意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及消费者对个体身份与存在感的认知,从而为多模态警示语的艺术建构提供丰富的人文艺术营养。下文先剖析多模态警示语的形式与意义,再顺藤摸瓜,论证警示语文本的对话性与艺术建构。

一、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与结构

“警示”是一个三价动词,主要支配发话人•受话人•警告信息三个论元角色,即“说话人对听话人提示或告知某种可能潜在的危险信息。”从语用角度来说,警示语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行为。完整的商品警示语可分解为三个次级言语行为:提请注意(alert)、告知危险(inform)并提供解决办法(instruct)。警示(W)的意义内涵可用逻辑式简要概括如下:设S(说话人)、H(听话人)、M(警示信息),在警示信息中,X(商品)、Y(危险行为)、Z(危险后果),则W=(causeS,H(think,H,X&knowH,X(dov-doH,Y(causeH(-happenZ)。简言之,警示行为包含三个命题:1.S使H从意识上注意X;2.S使H知道做Y会产生问题;3.S使H知道做(不做)Y会使Z不发生。警示语文本一般含有明显的句法化标志,比如以“当心”、“小心”、“注意”、“警惕”等动词引导的祈使句,或“如果Y,则Z”引导的条件假设或“Y有害”告示式陈述句来实施警告交际功能。警示同强烈的语调联系着,而这些语调又能“转移到”不直接表示警示的“任何语汇和表达形式上”,因此可以说,警示文本并不一定以固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志。多模态商品警示语往往涉及文字、图片、字体、颜色、排版等多种符号表意系统。在结构布局上,一般按照“上下”或“左右”图文结构混合分布,而颜色大抵被作为局部或全部背景色点缀其中。“文本的每一个词语都引导人走出文本的范围。任何的理解都要把该文本与其他文本联系起来。”在对话论视角下,警示逻辑命题的每一个符号元素及警示文本的整体表述都蕴含有广泛的对话性,这既为商品警示语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意义源泉,也为其自主意义建构提出了挑战。

二、对话性视角下警示语文本的多元性

巴赫金认为,一切话语在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对话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表述”会与他人话语产生对话;二是“表述”以听者的存在为前提,以获得应答与对话为目的。对话性体现于思维与语言、话语与主体、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诗学等人文学科的本质就在于它们以话语作为存在方式,且具有一种内在的对话性。也可以说,对话性体现说话人对交际的态度或倾向。同时,从说话人如何理解与应对他人话语,也可管窥其意识形态。话语对话性的意义在于它体现生活交际的参与性特点,因而是社会现实的话语实现方式。从宏观社会交际来说,作为社会公共用语,警示语是行政管理部门对公众进行言说的社会活动,无论是以直接的禁止口吻,或者以陈述劝说的语气,均可对公众的社会行为进行管理或约束,因此,警示语文本不是孤立的单一存在,它自然实现了两种不同声音在文本内的联系:消费者“要做”PK行政机关“禁止做”。可以说,警示语文本的这种社会功能体现着公权对私权的干预(不管这种干预合理与否)。从对话性角度来说,警示语代表了一种(以科学或社会福祉等为依据的)理性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以人的“非理性”为前提的。警示语文本所体现的这种社会符号性—理性与非理性之争,具有普遍性意义,无论是在过去语境、现在语境或是将来语境,均与文本外的其他话语发生着内在的联系与互动。纵观人类历史,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类社会的两种特性,两者之间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凡是理性强烈禁止的,都会遭到非理性更强烈的反对。劳伦斯的小说反映的就是这种理性与非理锋的议题,而劳伦斯的小说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从被列为“禁书”到如今被广为接受,也隐喻了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博弈与对话。作为一种“符号活动”,警示语具有多元对话特征。“……不是只在某一文本内(即并非在文本和诸语境之间)抽象因素(文本内部的符号)之间才有的‘对立面’的机械性接触……在对话性接触的背面,是个人与个人的接触……如果把对话变成一个纯粹的文本,就是说如果抹去各种声音的界限(取消话语主体的更替),那么……不可避免地导致涵义失去自己无穷无尽的无限性”。商品警示语(及其布局材料)并非孤立符号,它依附于商品,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话语中,其意义与形式伴随着商品的生命与成长周期发生律动,在符号的纵聚合层面上衍生不同的所指意义,与众多的思想、声音等产生互动,使文本符号在横组合层面上也呈现多元性特征。商品警示语文本的多元性,可以从警示逻辑式的几个符号元素与命题所蕴含的多种声音与对话的梳理中一一揭示,虽然这些声音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值得探究的问题有:S和H所指为何?X是善是恶?Y可不可做?Z意味着什么?S如何对H实施W?探究此类问题对多模态警示语的建构意义重大,因为“意义不仅仅是这些符号的总和”,它存在于符号操作,包括符号的排序中。

三、烟盒警示语的艺术建构

本节选烟盒作为个案商品研究商品警示语的多元性,因为香烟体积虽小,却牵动着社会的神经,而香烟的诸多象征意义已经远超吸烟本身,成为符号学、认知语言学等广泛关注的话题,如《女人、(烟)火与危险的事物》与《香烟、高跟鞋及其他有趣的东西》[9]。1.(X)香烟—卡门还是魔鬼?在人类生活中,香烟是社会化的产物,它体积虽小影响却大。正如比利时名画家勒内•马格里特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烟斗肖像图所示,“这不仅仅是一只烟斗”,不管是共时还是历时,香烟均具有众多的所指意。香烟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文化产物,对于人具有神奇的魔力。香烟点燃的时候,它“点燃”了人们的欲望,就如同吃饭一样,调动起人体所有的器官:嗅觉、触觉、视觉乃至听觉。历史上,香烟向来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很长一段历史里,它总是以各种趣闻轶事的形式与人类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经历了从魔鬼、卡门到阿莱城姑娘的曲折角色转换。据说香烟最早起源于南美的印第安人,当时不仅用于日常生活,更普遍用于占卜、集会等重大场合,也能治愈某些疾病。不过,在早期的殖民者看来,香烟实在是污秽之物,对教会的人来说,香烟更是“魔鬼”。随着西方殖民者将香烟带回欧洲并传往世界各地的时候,香烟就普遍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逐渐被建构为涵义丰富的社会象征符号。首先,它象征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烟草品牌折射吸烟人的不同社会等级;同时,吸烟的方式也代表了吸烟人的人品与作风,所谓“烟品即人品”。其次,烟草成为人进行社交活动的有效媒介。“借火”这一简单的交往动作,可以使素不相识的人变成熟人,而一起抽烟往往成为人们构筑群体感、维持人际关系的剂。再次,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的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时,香烟逐步具有意识形态,成为特殊的能指符号。作为反对宗教禁锢的方法,针对教会对吸烟的蔑视,抽烟这一行为被宣传为对变革、自由、平等甚至博爱的渴望。法国大革命时期,嘴含利刃的杜歇老爹成为革命者的典型形象,而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歌曲《卡马尼奥拉》也反复吟唱:“共和党人要什么?武器、烟草和面包。”工业革命时期,烟草更被视为与蒸汽机一样的“神奇物品”,一起推动人类的进步。“被点燃的不仅仅是一支香烟……嘴里散发出的烟雾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蒸汽机形象的折射……象征着一种更强大、更活跃、更丰富的生活。”一战、二战期间,香烟进入了它历史上的“美好时代”,关于香烟的词汇在生活中极大丰富,同时,香烟不仅成为激发士兵勇气、驱散恐惧与空虚的必备军需品,也成为人们摆脱日常传统与平淡枯燥的生活,点燃对自由渴望的催化剂。在文学领域,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飘渺的烟雾被当作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象征,如马奈画中的白衣女子、莫奈的睡莲系列、梵高的田园风景,无不浸润着一种雾化的朦胧之感。在浪漫主义艺术家那里,香烟更催生了无数浪漫情节。当香烟进入中下层人民(尤其是女性)的生活,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烟民“卡门”从而出现。正如卡门代表了欲望与反叛,香烟也随之成为“诱惑的象征”。到了21世纪,随着反烟浪潮的兴起,国家开始对烟草进行强硬干预。有趣的是,根据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调查,尽管国家层面的禁烟公告全面启动,但是香烟的销售总量与烟民的比例却持高不下。也就是说,在法律层面完成的禁烟立法并不能强迫消费者个人就此停止抽烟。甚至“更为糟糕的是,烟又偷偷地‘回来’了”。烟草仍然出现在各种广告或文艺作品中,记录着人们对它的无限眷恋,曾经的“卡门”俨然变成了令人欲说还休的“阿莱城姑娘”。社会生活总是随着消费的周期变化而律动,从烟草到酒甚至……:有一段时间美味的不得了,就会有一段时间令人反胃恶心。香烟,到底是什么?

2.抽烟(Y)的善恶之辩与权力之争关于烟草的善恶之辩,历来就有。15世纪初,围绕着烟草的争论首先在宗教界展开,烟草被视作魔鬼的产物,吞云吐雾的吸烟者被当成魔鬼的化身。当时,政界与医学界也成为反烟草的主力,可惜反烟的声音很快就被烟草的魔力压了下去。19世纪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刑事案件—波卡尔梅案,受害人被灌入大量尼古丁致中毒而死。虽然当时医学界难以对烟草的“善”与“恶”下个定论,但关于烟草的质疑从此进入了公众的视线。“烟草中毒”被提了出来,烟草不仅损害吸烟者个体身体,还对社会产生了危害。医疗界逐渐形成了统一战线,禁烟运动也席卷全球。有趣的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巴黎公社带来的社会变革也被嘲讽为“充斥着烟与酒的狂欢盛宴”,人们“在酒精与烟草的双重影响之下,兴奋的情绪达到了极致,狂热的斗志一发不可收拾……激发出地狱般黑暗的一面……”19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反烟运动再次拉开序幕,此次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色。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公告,强制规定在香烟盒上张贴警示标语并注明香烟之中的焦油含量,从而提醒消费者注意吸烟带来的危害。1988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举行“世界无烟日”。2003年,世卫组织出台《控烟方案》,建议各国政府强制要求烟盒上添加警示图片,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吸烟的危害性。长期以来,禁烟之声在人类的舞台上高高在上,俨然神圣不可侵犯,对此,反对者给出了回应“吸烟有理”。17世纪,当烟草第一次遭到非议的时候,人们曾大力“颂扬烟草”予以反击。由于当时教会人士把烟草称作“魔鬼之草”,所以“颂扬烟草”被赋予了反迷信与反愚昧的特殊含义:吸烟被视作新派作风、现代生活的具象,似乎随时都可以迸发出对抗妖魔化和对抗巫术的神奇的“光芒”。然而,到了21世纪,“现代”的标签已经不再属于香烟,而到了它的对立面。在科学的支持下,禁烟主义俨然化身成为公共卫生和环境现代化的“排头兵”。在反对禁烟人士看来,禁烟是对他们自由生活的压抑。“……烟草见证着某种自由的精神。如果没有了这种自由精神,生活就退变成为冷冰冰的方程公式。”他们甚至援引历史来进行辩解,“如果没有那几乎永恒不灭的雪茄,邱吉尔还会那么坚持己见吗?在曾经彷徨疑惑的时候,难道他不正是从哈瓦那雪茄那里寻求鼓励与支持吗?”更有甚者,超越禁烟这个社会行为,质疑禁烟对个人自由与民主的符号意义,“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容纳异己分子—例如自己感到幸福的吸烟者、为了放松或品尝美食而喝酒的人—那么这样的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极权社会”。他们大声疾呼,“人类命运的一次新冒险经历正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展开:那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心理-化学反应,从此以后,人类从前遵循的社会契约精神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至高永福即‘人类健康’的名义而进行的社会管制,而这种‘健康’的标准却是由管制者自己来厘定的。”毫无疑问,吸烟与禁烟的善恶之辩已经转变为两个群体之间的权力之争:由谁来制定社会规则?

3.S对H的警示(M):禁止还是劝说?S对H的警示符号活动,经历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见证了警示行为在历时维度上的意义变迁。20世纪初,极端的禁烟法令根本行不通,以劝服为主的温和策略成为反烟的主导方法,而针对的H也很明确,主要是高风险人群,如儿童、士兵、海员与工人,可惜,那一波劝说在一战前夕失败。20世纪末以来,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禁烟运动主要以立法禁烟为主。关于禁烟的宣传教育策略有三种:第一,恐怖性教育。把吸烟造成的各种灾难性疾病(比如变黑的肺)图示给消费者。可惜,某些年轻人会以天生桀骜不驯的口吻回应,“酷毙了,蝙蝠侠啊!”这种教育方式被证明效果非常有限。第二种,绑架型教育。儿童吸入二手烟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第三种,自我说服型。英国浪漫派诗人兰布曾写诗记录戒烟的过程:“一支,还行;两支,更好;三支,郁闷;四支,讨厌;五支,耍赖”。警示的表述方法多种多样,针对香烟的不同符号意义与设计出现过不同体裁的反烟文本,漫画、叙事、电影动画等不一而足,而警示信息表达的模态布局也丰富多彩。比如,针对万宝路香烟所塑造的神秘西部牛仔形象,法国政府推出极具创意的反烟图文文本(1999):围绕美国著名的纪念碑山谷,两名牛仔一边追逐野马,一边大声呼喊:“吸烟?这可不是我的本性!”这一反烟文本集艺术性与人文性为一体,轻巧地解构了“吸烟很酷”这一神话。

4.警示符号活动实施前后的S与H—参与者的身份重构警示是一个符号活动过程,在实现这一符号活动的过程中,必将带来社会关系的调整,迫使参与者对自身进行新的身份与角色建构。实施警示活动的S是谁?被警示的H将是谁?警示活动之后的X(香烟)是什么?警示说话人是非吸烟者,还是作为抽象整体的官方?是从来不吸烟的人,还是曾经吸烟后来不吸烟的人,还是指反对吸烟的人?看看反/非吸烟者的画像吧:“对于香烟总是习惯性地感到厌恶,因为他有一种‘否定一切的癖好’,其严重程度堪比尼古丁上瘾。多年来关于卫生健康的知识以及越来越严厉苛刻的规章条例都教会了人们应该如何去追踪和‘围捕’香烟,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发散到空中的这轻微的香尘有多么扰人,而纯粹是因为这个行动本身触及了禁忌……”同时,吸烟者在公共舞台上的形象越来越像一个不正常的人,甚至被认为是罪犯。女性吸烟被视为一种灾难,因为她们吸烟会影响到下一代。没有了香烟的吸烟者如何生活?法国烟草学协会创始人莫里马尔说,“曾经吸烟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非吸烟者’,而只能是‘前吸烟者’。要想抹去吸烟的经历,就好像是要毁掉历史档案一样!因此,为了戒烟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解构-重建的漫长过程,而在重建的时候必须利用好此前解构时拆卸下来的一切工具。”香烟是什么?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香烟就是正在消失的“存在”,就是“消亡”这个词的本义在现实世界中的展现。正如哲学家萨特回忆:“其实,我眷念的并不是烟草的味道,而是担心我即将且只会失去的吸烟这个行动本身的含义。”诚然,谁也不能用一笔划掉一个世纪,谁也不能用一个烟圈来遮盖这一切。据说法国国家图书馆就曾因为斗胆抹去了萨特画像上原有的香烟,而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拒绝抽香烟与香烟潮回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契约的构建。就好像香水一样,香烟烟雾(虽然它与香水不同,是可以看得见的),也是由某人散发出的味道。尽管并不存在一个签订的“契约”,但现代社交礼仪仍在穷尽一切寻求每一个个体相对于他人的中立性。香烟以及围绕香烟所产生的符号与故事,正是香烟警示语对于现代社会关系的存在意义。

四、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结构布局与艺术建构

警示名言范文5

一、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的现状

1、与国家语委对公务员关于普通话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监狱、劳教所作为司法处罚和行政处罚的执行部门,以湖南为例,全省有监狱司法警官1万8千余人,劳教司法警官8千余人,每年在我校进行新干警培训、晋升警衔培训、科干培训、监区长培训人员有近4000人左右,而在职干警中除了每年新录干警中大约有300名左右大学毕业生有普通话水平等级证外。而对于已入职的原有司法警官来说,由于时代或历史的原因,有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达到国家对于公务员的三甲要求,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差甚远。

2、司法警官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方面受到地域、学历、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狱所的设立一般在地域上有其特殊之处,管教干警的奉献精神决定了其流动性不高,因此语言使用上由于学历的因素让其方言情感度较高,普通话使用机率较低。选择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大专以下人群占52.3%,本科人群占64.1%,从而给改造工作带来不利。

3、管教对象的变化加大。随着监管的服刑人员或劳教人员的变化,以及流动人口犯罪增多,在与两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时产生极大的困难,也影响到改造质量与效果。由此,工作对象和工作性质要求司法警官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改造工作。这就要求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一所司法警官高职学院在狱所人民警察进行定期培训时做好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更大程度上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

二、司法警官普通话培训难点

1、激发司法警官对学习普通话以及争取普通话达标的热情。司法干警在执法活动中能否使用标准或基本标准的普通话,反映了一个司法警官的进取心和开放意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将有利于促进狱所干警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在人发〔1999〕46号要求,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公务员普通话口语水平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对1954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公务员暂不作达标的硬性要求。这是一个可以达到的、不困难的目标,学习和提高都并不难,关键是要思想重视,加强训练,通过测试培训去获取职业素养的证书。

2、提高司法警官对推广普通话的意识,树立新型语言观。有的干警认为工作对象大多是湖南人,在趋同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以方言为工作用语,觉得用方言交流不会产生太大的语言障碍,甚至错误地认为发挥语用技能的最佳媒介是当地的方言。方言交际的便利思想,使一些干警滋生一种惰性,认为没有必要在讲普通话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建立良好的语言交际平台,拼弃错误的语言习惯,需要司法警官自我控制,主动自觉地建立推广普通话的学习氛围。

3、在有效的培训时间内提升司法警官的普通话能力,需要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强化。

三、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的教学探讨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要遵守“以训保测、以测促训”的原则,进行测前培训是强化推普意识、大面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重要保证。在我院参加培训的各类司法警官培训班都是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培训,针对课时少、班级大、学生多、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现状,教师的具体做法有:

1、掌握培训干警的语音面貌。《普通话》课程教学中与司法警官的第一次课中,首先要求干警一定要用普通话表达三个内容:第一,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所在单位、联系方式等;第二,介绍一件让自己觉得很难忘的事;第三,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掌握了干警的普通话基本面貌,然后根据干警的具体情况(主要是语音面貌、达标的目的等)将其分组,以便于理论讲解和个别辅导,也便于进行发音练习,使以后的训练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组织教学。

2、让干警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貌。在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中,由经验丰富的测试员对干警学员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程序、等级、评分标准、正误界定、测试内容及应试技巧等,真正让干警对PSC做到心中有数,不再认为是不可触及的学习内容。

3、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必须围绕实现

培训教学目标来确定和安排。测试的语音内容就应当是测前培训教学和训练的内容,以普通话语音系统为准,包括22个声母(含零声母),4个声调,400个基本音节,语流殊的音变现象等,这些内容都应当是培训课堂讲授和训练的内容,而且还应当将汉语拼音的有关知识结合到这些内容中。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根据参加培训的司法警官反映出的问题及地点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来确定,在教学训练中做到有的放矢。

①系统讲解语音知识。在司法警官这个群体中,培训学员的年龄偏大,部分学员甚至没能系统完整的学习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即使是曾经学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也逐渐淡忘,因此对基础知识作一个系统的讲解是有必要。带领学员认识发音器官,了解音位图,这才是正确读音的基础,并且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开发研制的视频跟读软件———音路历程,以培养学员读音的感性认识,跟随软件对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则及音位的所在,以及标准的读音都有了一个清楚地感知,并且用音频的效果帮助干警们强化对标准发音的认识。

②抓住难点、指导方法、实现突破。地点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差异的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语音训练需要突破的“点”很多。对于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的第二章字词读音难点训练更要细讲多练,湖南人在语音中平舌音、翘舌音不分,鼻音与边音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是难点,讲解时不仅要讲清楚发音原理,更应让每个学员落实。在纠正错误发音时可以将方言与普通话对比,不同的人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不同的问题也需要依靠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所以在培训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其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逐步突破发音难点。逐渐让学员掌握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学会方音辨正的方法,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普通话水平。

③朗读训练从朗读技巧抓起。根据PSC对朗读的要求,培养司法警官语音运用的基本技巧,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一些题目,有意识地注意停连、重音、句调、语速等表达技巧,让学员先用副语言(朗诵符号)标注,然后要求干警互相朗读,最后再请干警走上讲台当堂上朗读。

④说话训练中除注意语音标准程度,更要进行司法警官学员的湖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语法差异训练。对异形同义、同形异义、无对应词等特殊词语要在课堂教学别提出来给学员讲解,让方言地的学员先来举例,然后再及时通过给予更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员觉得普通话的学习原来就跟自己很近。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将司法警官熟悉的环境融入到说话训练中。个别谈话是司法警官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必备的手段。有的学员在人数众多的课堂里不敢大胆地进行说话训练,那么我们在提升干警的自信心、减缓心理压力时,设计一些在改造工作中,为了使两劳人员安心,并坚定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而进行的规劝、安慰性的环境,让每位干警都可以大胆地进行说话训练。同时要想到成为说话能手,还必须鼓励司法警官学员们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常接受良好的语言刺激和熏陶,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语汇,做到胸存语库,说话才能生色,这也是提高自信心的必备手段。

⑤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普通话水平需要教师的辅导训练,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身,我们所考虑的一切改进普通话教学的措施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让这些大龄的干警学生主动张口说,加强辨音训练,才能使其普通话水平在不断的纠正中提高。

4、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使用

将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在普通话测试前培训中,已成为提高培训效率的必备手段,是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①直观的影像,帮助教师克服语音教学盲点在方言区学习普通话,语音教学是教师们认为的难点之一,学生们普遍觉得较为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发音示范多以教师口述为主,但由于人数太多,许多学员看不清教师发音时的口腔状态,同时教师也不可能在读音示范时同步讲解发音要领,这就形成了语音教学的一个盲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员的视听带来清晰直观的新感受。能够把学员掌握难点音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对发音时唇、齿、舌、愕等发音器官的成阻部位、唇形变化、舌位动程经过计算机视频,让学员清楚地看到发音的口型,而且这是权威机关制作的影像资料,也克服了方言区普通话教师发音不规范的弊端。

警示名言范文6

8月9日下午。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弗格森小镇。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和一个朋友在街上行走时,被28岁的白人警察达伦・威尔森连击数枪,倒在血泊之中。就布朗遭枪击事件发生过程,目击者和警方各执一词。

事发时,多里安・约翰逊与布朗同行。按照他和另一名目击者的说法,威尔逊当时从警车的车窗探出,试图抓住布朗。这名非洲裔青年挣脱逃跑,遭开枪射击。据称,布朗当时没有携带武器,高举双手以示投降。但威尔逊依旧走下巡逻车,连开数枪。在距他所驾警车10米开外的地方,布朗被射杀身亡。

而弗格森警察局局长托马斯・杰克逊15日报告称,根据案发时的监控录像,布朗是一宗便利店抢劫案的“首要嫌犯”。

杰克逊在随后的一场新闻会上又表示,赶到现场的威尔逊与布朗发生冲突“与抢劫案无关”,起因是威尔逊当时开车经过事发街道时,发现布朗站在马路中间阻挡车辆,要求他走上行人道。双方发生言语争执,布朗靠近并进入警车,与威尔逊争夺警枪,造成后者面部受伤,威尔逊最后向布朗开数枪。

受布朗家人的委托,纽约市前首席验尸官巴登日前对布朗遗体实施尸检。尸检结果显示,布朗身中六枪,其中两枪击中头部,四枪击中右臂。巴登说,全部子弹均从布朗身前射入,其中有一颗子弹贯穿过他的颅骨顶部,显示当时在身负致命伤情况下躬身前倾,因而头顶中弹。巴登表示:“虽然尸检并不是为了确定警方开枪打死布朗的行为是否正确,但是作为纽约州警方的一名前法医,我会说你不应该开那么多枪”。

25日,圣路易斯市弗格森小镇庄严肃穆,许多民众自发赶来,参加布朗的葬礼。这位黑人青年刚从高中毕业,再过两天就要进入一所大学就读了。对这个逝去的年轻生命。人们不由扼腕叹息。

仅在布朗枪杀案过去两天,洛杉矶又发生一起枪杀案。8月12日,一位名叫福特的25岁非洲裔年轻人被当地警察枪击,最终死亡。当地居民希尔称目击了全过程:“当时福特正在街上走着,警察突然从车中跳出,将他追赶至角落。他们用膝盖把手无寸铁的福特压在地上,然后开始殴打。在听到警察喊‘朝他开枪’后,传来了三声枪响。”

福特的家人承认福特有心理疾病,但肯定他是一位守法的公民。在福特的追悼仪式上,人们摆出了写有“警察必须停止暴力”字样的横幅。

8月19日,一名23岁的非裔男子卡杰米・鲍威尔因涉嫌持刀抢劫,被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警察枪击致死。案件发生在距离9日布朗被警察枪杀倒下的弗格森小镇仅6.5公里远。

圣路易斯市警察局局长多特森称,鲍威尔当日中午持刀从“六星便利商店”偷走了两瓶能量饮料,离开商店后又再次返回商店偷走了一个点心,店员随即报警。他的行为举止有些异常,并未离开现场,在店外广场来回走动。“六星便利商店”隔壁一家理发店老板报警称感觉受到威胁,担心鲍威尔随时会闯进店里来。

中午12点半左右,警察赶到现场。鲍威尔见到警察后,开始不停地高呼“开枪打我啊!现在就杀死我!”他不停地在头部上方挥舞着刀子,警察见状走下巡逻车,不断的警告男子放下武器。而鲍威尔不但不听劝,反而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刀子一边继续逼近警方。在和他之间的距离只剩下一米之外时,警察开枪射杀,鲍威尔身中12枪而亡。

整个过程被一位路人用手机拍下,警方将视频在网上公布后却引来无数质疑。虽然警方规定在持刀嫌犯逼近到半米时,刀子将被视为致命武器,警察可选择开枪。但视频显示鲍威尔并没有明显挥刀动作就在一米开外被射杀。一些民众为此举行抗议,并举出这样的牌子 ――“仅仅过了10天,圣路易斯又出现了杀人的警察!”

群情激愤起骚乱

布朗8月9日被白人警察枪杀身亡,在弗格森镇引发连日抗议。虽然当地夜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但居民愤怒不已,仍然继续上街示威,仅在10日就造成20辆警车被毁。15日抗议示威活动骤然升级,演变成一场震惊全美的骚乱。

奥巴马总统12日发表声明,称布朗之死“令人心碎”,希望人们通过反思和理解来纪念布朗。但局势并未因此平息,抗议活动延伸至首都华盛顿在内的上百个城市。

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20日亲临弗格森镇,与当地官员和社区领袖见面,慰问布朗的家人。他次日回到华盛顿后再次强调,司法部将对事件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调查”。21日,尼克松下令国民警卫队从弗格森镇撤出。舆论认为这是骚乱得到平息的标志,弗格森镇在回归昔日的宁静。

在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因种族问题引发大规模抗议活动,爆发骚乱。人们至今对1992年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引发抗议活动,并继而发生种族大骚乱记忆犹新。那次暴力事件造成58人死亡,2300多人受伤,1.19万余人被捕,5000多座建筑物被毁,财产损失达10亿美元。

应对不力失误多

一些媒体在分析布朗枪杀案件持续发酵最终引发骚乱的原因时指出,种族因素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当地警方应对事件中出现的多个失误也难辞其咎,致使其成为当局应对公众事件不力的反面典型。

掩盖真相

弗格森镇警方长时间不提供最新信息,激化了更多公众质疑,让此后所公布信息的可信度打了折扣。对于各方不同说法,警方没有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也没有公开更多有效信息以平息公众质疑。

受布朗家人的委托,纽约市前首席验尸官巴登日前对布朗遗体实施尸检。其实在此之前,当地警方已经为布朗做了尸检,但一直没有公开相关信息。巴登表示,警方应该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即使在公众越来越质疑警方掩盖真相的情况下,他们还没有这么做”。

弗格森镇警方还一直以保护人身安全为由拒绝披露涉案警察的姓名,这是引发民众不满的另一大原因。事件发生一周后才屈服于当地民众的压力,证实威尔逊是涉案警官。即使面临停职处分,杰克逊局长还一直为威尔逊开脱,说他是一个温和寡言、极为出色的警察,有六年从警经历,没有任何违纪记录。

弄巧成拙

弗格森镇警方似乎试图在的最新信息中挽回民意,公布布朗的抢劫嫌疑人身份,却没想到成为引发更大骚乱的导火索。

按照警方说法,布朗在遭枪击前不久涉嫌抢劫一家便利店。警方还在15日公布一段疑似抢劫的监控视频,显示一名年轻非洲裔男性带着雪茄出门。不过,警方承认威尔逊开枪时并不知道布朗涉嫌抢劫,还没有证据显示两者存在关联。美国知名民权运动人士阿尔・沙普顿反诘:“你们(警方)是在告诉我,因为(抢了)三四根雪茄,你就有权开枪打死人吗?”

事实上,早在14日,美国司法部就建议弗格森镇警方不要将布朗涉嫌抢劫的监控视频公布于众,理由是担心这种做法会激怒公众。其他执法机构也对当地警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抢劫行为与枪击案之间不存在可证实的关联。公布布朗为抢劫嫌疑人,丝毫不能为开枪打死他的行为起到“正名”的作用,反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警方在应对案件时毫无准备,缺乏线索。

密苏里州法律规定,“当理性认为有必要立即使用致命武器实现逮捕目的,或者认为即将被逮捕者……已经犯下或者企图犯下重罪时”,执法人员可以使用致命武器。然而弗格森镇警方已经承认威尔逊不知道布朗有抢劫案嫌疑,因此也就没有合法的理由对他开枪了。

处置不当

美国各界在关注布朗枪杀案真相的同时,对密苏里州地方政府出动重型装备的国民警卫队队处置事态也提出质疑。司法部长霍尔德表示:“在我们必须重建执法者与当地社区之间信任的时候,我对部署军事装备和车辆所传达的矛盾信息深表关切。”警方的过度“军事化”加深了警民之间的隔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弗格森镇骚乱的诱因。迫于压力,尼克松州长后来宣布撤出国民警卫队,改由州高速公路警察负责维持秩序。

华盛顿鼓励了地方警察的军事化,并利用联邦资金帮助地方政府建立实质上的小型军队。地方警察的“军事化”源自五角大楼的“过剩资产项目”,该项目称为“1033计划”,将军队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剩余武器装备分配至地方执法机构。

“1033计划”由美国国防后勤局主导,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旨在强化地方执法机构打击的能力,但随后不断扩张,极少受到限制。据统计,“1033计划”2006年向地方输送了3.47万余件武器,价值3300万美元。2013年输送的武器达到5.17万余件,价值飙升至4.2亿美元。在今年头四个月,输送的武器就有1.55万余件,价值2.06亿美元。《华盛顿邮报》的社论称,在平息弗格森镇事件方面,国会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包括对“1033计划”施加一定限制。

种族痼疾难祛除

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过去了整整50年,但并未使黑人摆脱种族问题的困扰。华盛顿的一名黑人出租司机表示,白宫虽然住进了一位黑人总统,但他不能完全代表美国少数族裔,“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并没有取得胜利”。

弗格森事件所引发的骚乱表明,美国的种族问题根深蒂固,随时都可能酿成灾难。2012年,佛罗里达州的黑人青年马丁无端遭白人巡警枪杀,一度激起美国黑人的愤怒。联邦调查局2012年的数据显示,地方警察每年因“正当防卫或阻止暴力”打死400人,其中白人警察枪杀非洲裔的案件平均每周有两起。

虽然在纽约、芝加哥和亚特兰大等大城市,执法机构种族的多元化程度不断提升,但中小城市难有改观,从而导致歧视行为时有发生。调查表明,在40%的城市中,黑人在执法机构中的比重严重失衡。纽约州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市黑人居民占了1/5,但250名警察全部为白人。研究表明,美国70%的黑人感觉受到警察的不公正对待,白人有此感觉的只有37%。

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显示,50%的美国民众认为,警察没有对自身不当行为负起责任。在非洲裔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则高达66%。另有24%的黑人青年表示,他们在过去一个月内受到过警察的“不公正对待”。

专家指出,美国人口结构近年来急剧变化,但社会正义并没有同步均衡增长。以弗格森镇为例,1990年75%的人口为白人,但到了2010年黑人居民就占到2/3。即便如此,在该镇现有的53名警察中,黑人警官仅有三名。2013年,在弗格森镇被警察截查的汽车多为黑人车辆,白人车辆被截停的比例不到1/6。

分析认为,种族和经济等因素形成的社会隔阂是导致美国司法正义出现扭曲的主要原因。以圣路易斯市为例,一条大道将其分隔成南北两个社区。其中白人聚集区热闹繁华,欣欣向荣。而走进黑人聚集区,所见到的则是一片凋敝的破败景象。

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可能成为2016年总统大选的人选,正如他所言:“任何认为种族问题今天不再使这个国家的司法正义受到扭曲的人,即便他并非故意如此,也是因为他没有对此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