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论文范例6篇

七七事变论文

七七事变论文范文1

关键词:设计洪水;copula;联合分布;年最大洪峰流量;年最大七日洪量

在以往的工程实践中,对于水文极值事件的描述,往往是选取能代表此极值事件的一个重要特性,再采用单变量极值分布来对其加以分析研究,却忽略了水文事件各个属性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例如在设计洪水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对其洪峰流量或时段洪量进行单独的分析研究,而没有考虑一定洪峰流量和时段洪量同时发生的情况。事实上,同一水文事件的不同属性之间以及不同水文事件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采用单变量极值分布来进行频率分析显然不能较为全面的了解水文事件的某些统计特性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为了较全面地了解认识某水文事件,就需要从多角度对水文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已有很多的研究表明,采用两变量联合分布相比于单变量分布能更好地描述水文事件的统计特性,能更准确地分析各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以汀江流域某站点实测的洪量资料为基础资料[2],利用P-III型分布作为边缘分布来构建联合分布,对此站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和年最大七日洪量之间的联合分布情况进行研究。

1 Copula函数

近年来,Copula函数在多变量的水文频率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优点是Copula联接函数的边缘分布函数不必属于同一分布族,数学表达上相对简洁,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依结构和边缘分布可以独立考虑[3]。Copula函数的构造方法比较多,常见的类型有椭圆型、阿基米德型和二次型[4]。本文采用的Gumbel-Hougaard Copula 函数是属于阿基米德Copula家族的。

设为连续的随机变量,是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若他们的边缘函数都为连续函数,则存在唯一的copula函数)使得:

式中:θ为copula函数的参数,其值反映了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根据之间的相关系数ρ进行估计:

由式(2)可以知道,年最大洪峰流量X和年最大七日洪量Y的分布函数F(x)和F(y)的联合分布函数为:

由此联合分布,我们可以得到不同事件的发生概率[5],存在以下几类情况:

(1)事件或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为

(2)事件和同时发生的概率为

(3)在事件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4)在事件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2 两变量联合分布的经验概率分布推求

关于随机变量联合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的推求,首先是要构造一个二维数据表,并将观测值分别按升序进行排列,则两变量联合分布的经验概率分布可由下式计算得到[6],

式中:是联合观测值的个数,是联合观测值发生的次数。

3 实例研究

本文从汀江流域某站点51年的流量资料中摘取出年最大洪峰流量和年最大七日洪量,分别用P-III型分布来作为其拟合分布函数,采用Gumbel-Hougaard Copula 函数对年最大洪峰流量和年最大七日洪量的联合分布进行研究。

经计算,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和年最大七日洪量系列之间的相关系数为ρ=0.76。据公式(3)可得到,理论联合分布函数,即式(4)中的参数θ=2.04。分布参数的估计方法有很多,如矩法、权重矩法、概率权重矩和线性矩法等。本文采用统计特性比较稳健的线性矩法,并结合目估适线法进行微调,对分布函数中的有关参数进行估计。据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所拟合的P-III型分布函数的均值、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分别为,Cvx=0.36,Csx=0.95。而据年最大七日洪量系列Y所拟合的P-III型分布函数的均值、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分别为,将求得的边缘分布、θ参数代入到公式(4),得到的联合理论分布函数。

根据公式(9)和(10)分别求得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和年最大七日洪量系列的联合经验频率和理论联合分布值,点绘于图3。求得两变量的相关系数ρ=0.988,斜率为κ=0.93,说明两变量的经验联合分布和理论联合分布拟合得很好。

再求出年最大洪峰流量与年最大七日洪量之间的联合分布函数,我们可进一步推求出某个洪峰流量和某个七日洪量同时发生的概率,或者是某洪峰发生的条件下,某七日洪量发生的概率等。

经年最大洪峰流量X和年最大七日流量Y的拟合的概率分布函数可得,概率为0.1的设计洪峰流量和设计七日洪量分别为:

4 结论

本文用汀江流域某站点的流量资料,采用常用的Gumbel-Hougaard Copula 函数构建两个边缘分布函数为P-III型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和年最大七日洪量之间的联合分布。实际资料的拟合表明,经验分布和理论分布函数拟合得很好。根据此理论联合分布函数,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求某一洪峰流量和某一时段洪量同时发生的概率,或是推求在一个变量发生前提下,另一个变量发生的概率,有助于对水文事件的统计规律从多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娜, 郭生练, 肖义等. 基于联合分布的设计暴雨方法[J]. 水力发电, 2008, 34(1):18-21.

[2] 河海大学. 青溪水库设计报告[R]. 江苏南京:河海大学,2004.

[3] 许月萍, 李佳, 曹飞凤等. Copula在水文极值事件分析中的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 42(7):1119-1122.

[4] 冯平, 毛慧慧, 王勇. 多变量情况下的水文频率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 水利学报, 2009, 40(1):33-37.

七七事变论文范文2

摘 要:张爱玲《金锁记》中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朵在封建家长制、金钱、和的枷锁下苦苦挣扎的恶之花,揭示了旧家庭对女性的压抑和扭曲。本文试图通过详细梳理曹七巧的变化过程,寻找出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并揭示出小说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曹七巧;金枷锁;恶之花

前言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金锁记》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而张爱玲自己地这部作品的评价也很高,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2]

本文试图通过曹七巧人生的不同阶段来揭示其悲剧性格的形成,并通过梳理曹七巧的性格变化过程,寻找出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及“恶”之花“恶”的根源所在。

一、 性格的转变

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曹七巧的病态性格也是通过不同阶段的重大事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在她魔鬼般丑恶的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一下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一)由青春健康的麻油店姑娘到孤寂而绝望的妻子

一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使她堕入了精神生活的最底层。跨进了姜家门,名为“嫁” , 实为卖。姜家将她聘来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由于出身低微,姜公馆上上下下都瞧不起她,作为人的尊严无法得到维护。她的心理与精神开始不断走向扭曲,并挖苦挑衅别人和无端生是非获得短暂的心理平衡和精神满足。

(二)从一个绝望的妻子到带着黄金枷锁的女人

在尊严受挫、不满中,七巧开始以有限的认识来寻找自以为的生活本质。作为一个欲求不满的女人,她把目光瞄向了姜家的三少爷季泽,想借着爱情的阳光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可是姜季泽不愿越过叔嫂之防,让她意识到拥有金钱才会拥有一切。她开始疯狂地忘我地积聚财富,不择手段地守住她用青春、爱情、亲情、幸福、人格换来的家产。

(三) 从带着黄金枷锁的女人到心灵扭曲变态的施害者

年轻时七巧饱尝了男性给她造成的痛苦,得不到满足,年老时她便凭借手中的一点母亲的权利,试图牢牢控制着她的子女。她对儿媳芝寿百般挑剔,使芝寿不能忍受,一病不起,含恨死去。儿子收房的绢姑娘也不堪忍受折磨,生吞鸦片而死。三十岁的女儿长安终于订婚了。而七巧则是恶毒的讥讽、挖苦,并设了一个圈套,彻底葬送了女儿的婚姻。

人类最崇高神圣的母爱在曹七巧身上全消失得无影无踪。她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内疚,没有了羞耻,有的只是变态。已经成为没有亲情,只有金钱的灵魂毁灭的疯子,精神走向毁灭之境。她最终扭曲了性格,泯灭了人性,成为一个变态狂。[3]

二、 恶之根源 梳理整个曹七巧不幸的婚姻遭遇以及被金钱毁灭,到头来又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她的悲剧根源所在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又有内在的个人因素。 --!>

(一)封建专制的毒害

封建专制的毒害是七巧悲剧的深刻根源。一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父死从兄”的传统礼教是七巧必须遵循的清规戒律,哥哥曹大年为了能攀住姜家的高枝,答应将亲生妹妹“嫁”到姜公馆做骨痨二爷的“姨奶奶”。这就注定了她畸形的悲剧的一生。另一方面是周围人在道德思想、价值观念上对她的排斥蔑视。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尊重,处处受排挤,人人鄙视她,这使得她在姜家没有生存的尊严和自由。更重要的是七巧自身自觉不自觉地对封建价值观的恪守,使她根本认识不到自己该怎么做。七巧只是意识深处在践行着某个既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实质上是让人泯灭天良、 扭曲人性, 遵从这个“标准”的选择就必然会走向压抑、 走向变态。[4]

(二)压抑的反弹

“食、色,性也。” 是人的生存本能。七巧嫁进姜家府之后衣食无忧,可她的性需求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傅雷曾经这样评价曹七巧:“她是担当不起的人,在她的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5]

人之最本能的欲望不能满足,再加上封建礼教的压抑,使七巧对男女情事十分敏感。她强压之火,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发泄。她渴望着三少爷季泽的爱,但风流成性的季泽却因抱定了不惹自己家里人的宗旨也不肯招惹她,不理会她的诱惑。弗洛依德认为,心理障碍是因为性紧张的累积所引起的。的不满足和性压抑使得曹七巧情感指向虚无,生命的感觉变得迟钝、空虚, 的丝把她缠得死死的,越缠越紧,直至扼杀了她正常的人性,最终导致了变态与疯狂。

(三)黄金枷锁的禁锢

对金钱的无法自抑的占有欲是造成曹七巧悲剧的最重要的原因。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七巧生活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最商业化的城市上海,由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封建主义与西方拜金主义在这里融合、积淀。在中西文化中的糟粕吞噬下,大多数人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她出生于小户人家,并且有一段“麻油西施”的经历,身上有的是小商品生产者的那种精明狡猾,锱铢必较。

她对金钱具有强烈的占有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金钱毁了她的幸福。为了姜家的金钱,她放弃了自己的青春,和一个将行就木的残废生活十五年。为了金钱,她放弃了爱情,当知道姜季泽是为了自己的钱的时候,她果断地进行了拒绝,掐灭了人生当中的最后一点光亮。金钱是她命运的败坏者,然而当她奋力反抗对她的命运造成威胁的力量的时候,她又发现,金钱是这些力量中占主导作用的因素,她无法冲破这种种力量的她相信金钱就是自己的主宰和支撑,于是她深信不疑地把自身处境的改善,全部寄托于金钱。然而,这却使她为之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亲情、爱情、良知甚至整个人性。她堕落了,堕入了金钱铸成的深深的“黄金的枷锁”中,堕入了吃人的封建专制文化、专制思想、罪恶的拜金主义形成的无底深渊。[6]

结语

夏志清在评价《金锁记》时说:“七巧是特殊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这样的一个典型,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个恶的典型,是金枷锁之下的一朵恶之花。

最终,这个被金钱榨干了青春和蚀空了灵魂的悲剧人物终于在临死之前流出了干涩的泪。七巧本是个值得同情的女性,可事实上她既是可怜可悲的悲剧的牺牲品,也是可恶可恨的悲剧的制造者。[10]作者认为,本文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初涉世事的女孩子们,能够看到曹七巧的人生经历,实在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是一堂十分必要的青春教训课,至少也会明白一个人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能对于自己的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一个相对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从《金锁记》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了。(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夏志清《论张爱玲》,《中国现代小说史》,台北大地出版社,1997(3)

[2] 张爱玲文集(四)自己的文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 张爱玲.谈女人[A].流言[C].香港:皇冠出版社,1995

[4] 王德成《此恨绵绵无绝期―张爱玲,怨女,金锁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 傅雷.论张爱玲小说[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七七事变论文范文3

2.七月,山河信念诗篇都格外昂扬;七月,生命万物和青春都格外蓬勃。

3.2021上半年已经结束,下半年已经来临。也许在某一天,我们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或许有一天起,我们之间的那些感情就会成为最美好的情绪。

4.六月再见!七月你好!六月再见,七月你好!开开心心就好!

5.后来,那颗心,不知怎么的就安静了下来,再也不坚持什么非你不可了!再重要的人让你失望多了也变得不重要了。七月你好。

6.每年入夏,就选好飘逸的长裙,挂入衣柜,只等七月来临。

7.七月,你好,请别来无恙。

8.愿我们的七月,如夏花般绚烂。

9.七月的早晨,久久不去的,是六月的眷恋。

10.仲夏之夜,七月未央。而我与你,年少轻狂。

11.六月将尽,七月将至,愿岁月可以善待你我,愿一切努力都有结果。

12.愿每一个走过七月的人,都有一万个微笑的理由。

13.转瞬七月,请开开心心去遇见更多美好的事。

14.每天都冒出很多念头,那些不死的才叫做梦想。六月再见,七月你好!

15.周末愉快,市场即将告别六月迎接七月,未来,是美好的,过程比较曲折。

15.不合适就是,我不能逗你笑,你也只会让我哭。七月你好。

16.七月,山河、信念、诗篇都格外昂扬;七月,生命、万物和青春都格外蓬勃。

17.承担责任的生命,才叫真正的生命。六月再见,七月你好!

18.走进七月,就是要甩弃烦恼,排解忧愁,身心轻松。

18.七月你好,愿你每一天都诗意烂漫。

20.七月,我想装一袋新鲜的空气去见你。

21.流年七月,我能想象自己如容畅唱的那样,从容不迫,不时怀念。

22.走进七月人们仿佛才真正到了炎热的夏季,骄阳似火,让人难熬。

23.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七月,加油!

24.愿新的下半年里,我们都会幸福,平安,快乐。

25.七月,愿你继续善良,相信生活不会亏待你;做美好的事,变成更美好的人。

26.七月一过,蝉声便老,熏风一过,蝉便不是蝉,你不复是你。

27.在这一个月里,无论喜与悲,无论甜与累,请不要畏惧。你好,七月!

28.两个人相遇,是小概率的事,两个人相爱,是最美好的事。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七月你好。

29.蹲下来摸摸自己的影子,对不起,跟着我让你受委屈了。七月你好。

30.生命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充满不安,可是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七月你好。

七七事变论文范文4

一、十七大报告求真务实,文字精炼。十七大报告对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总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党一贯的求真务实作风,并注重文字的准确、精炼。既做到了实事求是,又催人奋进;既做到了文字精炼,对工作的总结和部署又准确全面。十七大报告是一份求真务实、高瞻远瞩、高层建瓴、催人奋进的报告,是吹响号角,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报告。

二、十七大报告客观总结了十六大以来的工作,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报告对十六大以来的工作认真进行了总结,在总结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毫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展现了共产党人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胆识的魄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局面和当前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具有带领全国各族群众实现历史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能力。在十七大报告中,准确了治党、治国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回答了中国当前和今后关于发展的问题。要求要高举一面旗:建设有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坚决不动摇。总结并提炼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如何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的章程,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环境“增长”方式,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环境“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含义深刻。”环境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已经看出了这种转变。有四个方面的协调需要在实际中重点落实: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并要求: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三、个人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将继续带头学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来指导工作,用努力工作的成绩来向十七大献礼。

七七事变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七情病因;发病机制;医学心理学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是从表入里,都从外感,故有“外感六淫”之称。而情志致病,病从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称“七情内伤”。其致病特点:一是直接伤及内脏,病由内生,故又称“内伤七情”;二是主要影响气机,使脏腑气血失调;三是情志波动,导致病情加剧和恶化。笔者尝试对七情致病心理学机制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1  七情是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而客观现实是产生人的心理现象的源泉。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反应的情感体验,即对外界客事物反映的态度体现和个体感知外界信息、事物、事件与机体内环境(心理、生理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属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它是通过人体对内外环境中信息的摄取、分析、加工、整合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表达了对客观事物好恶的不同态度。“好”、“欲”可产生喜乐的积极的情绪反应,“恶”可产生悲、怒、恐等消极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情感体验或自我感受于内,或通过五官肢体活动表达于外。七情也即心理现象的内涵,属认知活动范畴[1]。情志活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情志的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会形成病态的基本心理条件,而成为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

中医以五脏为中心概括人体生理病理的联系与变化,将人体情志变化分属五脏。从中医学的历史沿革来看,历代医家临证诊治均十分重视患者病变的心理作用,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其中忧附于肺,惊附于肾,说明对外界环境的所致七情变化,是五脏的生理活动所产生,如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为肺之志、恐为肾之志等。又如《内经》较详细论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又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强调心是产生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主宰。说明心理接受外界刺激,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又有“心主神明”之说,包括情绪情感反应。其实,情志活动作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均为脑的机能[2]。

上述所论虽没有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完备形态,却充分肯定了人的情志活动是心理现象的具体反映,阐明了人的心理因素与病理变化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值得指出的是,作为认知,情绪情感反应的七情及其太过或不及而致病的七情病因,虽只列出7种,但应将其理解为对人体情绪情感体验的概括。现代医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情绪变化是复杂的,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4种基本情绪及在此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复杂情绪,但总体上可分为正性和负性情绪情感反应,前者如喜、乐、愉快、恬静、满足感等,后者如怒、悲、恐、焦、烦、痛苦、内疚、厌恶、敌对、挫折感等。这些因素过极尤其是负性情绪太过,即可单独或杂合致病。

2  七情致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2.1  相关机理

中医七情病因学说认为,人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应过激、过量、过大超出了脏腑调节负荷的承受力时,即可成为致病因素,使心理活动处于应激状态。应激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作用过久,即可致自主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使机体某些器官出现器质性损害。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应激持续状态,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增强,导致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加压”素分泌增多,这些物质长时间作用心血管系统,容易导致心脏过重负荷,造成心脏器质性损害,损伤脏腑,扰乱气机或耗损正气,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而引发各种心理或心身疾病,并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症状。中医认为,五脏与七情相关,不同脏腑对七情致病有一定的易感性,如喜则气缓,喜伤心;怒则气上,怒伤肝;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则气消,悲伤肺;恐则气下,恐伤肾等。由此可见,对于七情是否致病及其所致疾病、转归、预后等,均与个体心理、个性性格特征、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系统(中介系统)水平高低及调节系统的功能、个体对事件的承受能力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产生(包括情志活动)是由客观的事物刺激作用引起的。中医理论大多把脑髓功能归属于脏腑学说,认为“心主神明”、“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无节藏象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强调心是产生心理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主宰。研究七情致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五脏与情志各有相应的内在联系,不同的情志活动可通过不同的脏器体现出来,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等,对五脏六腑之间又与情志有着统一的内在联系,在这种联系中,“五脏六腑,心为之主”。中医认为,七情致病的因素与各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如情志所伤往往首先伤肝,致肝气郁结,失其疏泄;继则横犯于脾,胃气失和,故出现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肋胀满、胃脘不适、食少纳呆;若气郁化火,火扰心神,则出现心烦不安、失眠多梦、心悸气短等心理生理病理变化和症状;久则耗气伤阴,阴精亏虚,累及于肾,致肾虚不足诸证;若肾失滋润而动,肺失清肃而气逆,致肺肾阴虚证象,故临床上常可见肝脾不和、肝火犯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脾肾阳虚、肺肾阴虚等兼证。可见,七情致病任何一脏都可累及他脏,它们之间的生理病理机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2.2  社会环境因素

人脑是产生心理情志活动的器官,但心理情志不是人脑生来就固有的,而是人脑对外部的客观事物的反应。只有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形成心理情志正常或异常主观反映。

中医对生活事件引起情志致病很早就有系统的论述。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当今之世,忧患于内,苦行于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也。”《素问·疏五过论》说:“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说明了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致病的作用。外部刺激事件作用于个体时,由于个体对应激事件评价系统(中介系统)的差异,其所产生的结果不同。同一事件对不同人所造成的精神损伤也不同。

外因导致七情变化多是由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作用于个体而诱发的。从性质上讲,七情致病可大致分类两类,即积极性质的生活事件(也称“正性事件”)刺激多引起正性情绪情感和消极性质的生活事件或负性事件刺激多引起负性情绪情感。后者太过对心身健康危害较大,前者太过对心身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临床所见七情致病除对五脏系统有特殊的易感性和亲和性外,也可见七情的两种以上情志杂合致病。如《内经》中常将“悲哀愁忧”、“怵惕思虑”并称,而致一个脏腑受病或多个脏腑同病,如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肝脾气血郁结的肿瘤等。又如,《景岳全书》就曾论述:“阴寒直中之证……惟流离穷困之世多有之。若时当治平,民安饱暖,则直中之病少见。”若遇剧烈境变、意外刺激、所求未遂、事有疑虑、过度操劳等亦可引起情志变异,造成内伤疾病,如心“在志为喜”,喜于欲遂,一旦获得久欲求之而突如其来的喜讯,常可使人大喜若狂,或惊喜如呆。再如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因事怒甚悖愿而爆发,以致伤肝染成重病或由此而暴卒者屡见不鲜。

2.3  心理因素

七情致病的心理因素在于不同人格特征类型产生的不同结果。同样的生活事件刺激作用于不同的个体,有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或相反的情志反应。这就是七情引发的不同心理因素作用结果。《素问·评热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观,对于七情致病的内因,即人格特征及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价在心身疾病中的重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太阳之人(火形人)为阳气之极者,具有心静开朗明快、喜悦乐观的性格特点,但情绪波动较大,阳气有余,易于极乐生悲,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故对因“怒”致病是有明显的易患性。少阴之人(木形人)属于阴形人、阴气偏重,其性格多深沉、悲观、多忧多虑易生思虑之情而发肝郁之证等。

在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某种人格特征易发展成为某特定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而这些因素又易促进某类疾病的发生。如胆汁质型者的特点性情急躁、易怒、易患高血压病;性格内向忧郁、多愁善感之人易生思虑忧伤易患失眠、心悸等神经衰弱和神经症。

总之,心理社会因素是导致七情太过而引发多种心身疾病的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就要求心理和医护工作者临证仔细深入地了解分析生活事件以及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认知模式对患者的影响,才能把握主动,这对于心身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3  七情致病的心理学机制分析

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七情致病的机制与生物、理化因素致病的发病机理一样,只不过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病理生理过程与生物医学相同。七情致病的发病机理在于个体接触内外致病因素刺激后,由于个体中介机制的差异,对于刺激导致的情志太过产生心理应激,应激反应持续存在引发机体器质性损害并伴有临床症状[3]。应激过程是否进而使某些器官器质性损害,与个体对该刺激的承受力、抵抗力和耐受力有关。就象病源生物因素作用个体时是否能引发疾病与个体免疫力有关一样,个体免疫机制完善,机体免疫力强,就不会引发疾病和出现临床症状,反之就有可能致病。正象《素问·评热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观。如七情致病的内因,与人格特征等不同的心理水平和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模式不同,其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该发病机制过程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参考文献】

  1]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

七七事变论文范文6

关键词:张爱玲;七巧;扭曲;压抑

张爱玲是一位早慧且少年成名的天才作家,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之一。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张爱玲算是上海沦陷的赢家。孤岛时期的上海写作生态的畸形,使得大多数的文人作家或销声匿迹,或改名换姓,当男性作家选择保持沉默之时,却给了女作家大显身手的机会,使得不具政治色彩的女作家一枝独秀,张爱玲算得上是最典型的一个。她在《再版自序》中写道:“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可以看出她是自觉地走上卖文为生的道路的,而不是被时代的滚滚浪潮卷进文坛的。在孤岛文坛大捧女作家之际,她适时地抓住机会,一举成名。但孤岛之后的上海,由于种种原因,张爱玲沉默了。直到夏志清先生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说道:“她(张爱玲)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Katherine Mansfield)、泡特(Katherine Anne Po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极力肯定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的价值和意义之后掀起了对张爱玲的研究热潮。可以说没有夏志清先生的肯定和推崇就没有如今张爱玲研究的热潮。中国大陆在继台湾、香港之后也掀起了研究张爱玲的热潮。

少年成名是作家张爱玲的幸运,但作为女儿的她是不幸的,特别是其在缺少生母的关爱,在后母虐待中度过的孤独、寂寞的童年。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跟她的家庭生活、成长环境、世事经历、学识教养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聪慧的天资和不幸的童年经历共同造就了冷峻且苍凉的张爱玲,她独具天眼,犀利的目光能够洞察再平凡不过的事物背后深刻的东西,精辟的语言能够一针见血地深入骨髓,让她笔下的事物裸地暴露在世人眼前,体无完肤。

《金锁记》是张爱玲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夏志清先生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一文中称赞道:“《金锁记》长达50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篇享有盛誉的中篇小说足以彰显她小说创作的才华。主人公“七巧”被屡屡搬上台面细细剖析,越是深入的剖析越是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禁探究起“七巧”是怎样炼成的。

《金锁记》开篇,张爱玲并不是直接讲述七巧的故事,而是通过两房的下人夜间闲话的道出这个大家庭中曹二奶奶七巧悲剧且扭曲的一生。下人说主子闲话虽说在任何时代都不能杜绝,但如果是出身大户人家,娘家有背景,在夫家又有地位,风生水起的得意人儿是不会成为闲言碎语的众矢之的的。小说通过二房的丫头“小双”和三房的丫头“凤箫”闲言碎语引出七巧的人生故事,“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原是做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两个丫头简短的对话,引出了七巧尴尬悲哀的人生,如若“二爷”不是个“残废”七巧还只能是做一个“姨奶奶”,甚至连做“姨奶奶”的资格都没有。丫头下人都能这样毫无忌讳的闲话七巧的事儿,在这个大家庭中她的地位是有多么的卑下不堪是可想而知的。身为麻油店铺家的女儿,嫁的又是一个残废的丈夫,没人肯把她放在眼里,也没人会把她放在眼里,在曹公馆她饱受冷嘲热讽,闲言碎语。

七巧作为弱势群体里的一员,孤身囚禁于看上去光彩迷离的“金锁”之中,每天重复着不幸的人生,饱受孤独与寂寞之苦。“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不难想象初嫁入门的七巧曾经也是真心实意的想要融入那个大家庭,想要成为那个家庭中的一员,但在那注重门当户对的年代,由于出身卑微她与那个家显得格格不入,即使她想主动靠近,别人又何尝愿意呢?人都是有尊严的,不论地位的高低,太多次的热脸贴了冷屁股之后,她退缩了,蜷进自己亲手打造的“金锁”之中,把自己变得乖张暴戾以便保护自己,她的双脚将自己带入不幸的深渊,同时助她一臂之力的还有众多无形的手。

在那样一个男权话语的时代,女人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家庭里“七巧”这样的女性,但是为了掩饰她的自卑心理,为了释放她被压抑的人性,为了生存,为了维护自己仅有的自尊心,她极力“发声”,哪怕是刺耳的杂音,她也在所不惜,为的是宣泄心中的委屈和恨,引起别人的注意,寻求一些存在感。但“她的话,老太太哪里听得进?”终究是人微言轻,“谁拿她的话当桩事!”她极力“发声”,众人却是极力否定她的“发声”,这样一来她被否定得更为彻底,被压抑的人性得不到释放,寻求存在感而不得,向外找不到宣泄情绪的出口,她便转而向内,她或出于自愿,或出于无奈地走向了心理扭曲和变态。

为了刻画七巧这个人物,为了更彻底的表现七巧的变态扭曲的心理,张爱玲在七巧的身份设置上匠心独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更何况一个母亲呢!但《金锁记》恰恰就塑造了“七巧”这样一个人性泯灭的恶母形象,将心理扭曲变态同“母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得“七巧”这个人物的心理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但是“恶母”是怎样炼成的呢?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七巧是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性的压抑而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人性的女性。她的爱的失落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亲情,一个是爱情。七巧的哥哥曹大年为了钱财将妹妹“嫁”给了破落大家里得了骨痨的残废做姨太太,这是骨肉亲情的失落;嫁入姜家,她不被姜家上下大小包括丫头下人们所待见,连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都得不到维护,更别说享受一点亲情的温暖了,这是她第二层亲情的失落。在姜家,她身为骨痨二爷的妻子,虽然恼骚满腹,但还是尽心尽责的照顾着二爷的起居生活,在自己的丈夫那儿,无论是她的爱情还是她的都不能得到满足,这是她爱的失落和性的压抑;身在高门大户的妇道人家,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于是她只能在姜家高墙之内寻觅一个爱人,“季泽是个结实小伙子”与她骨痨的丈夫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很顺利成章的爱上了他,她想将在丈夫那儿失落的情和欲在季泽这里找回,七巧“一眼看见了季泽,身不由主的就走了过去。”可见季泽对她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她对季泽是真有着浓浓的爱意的,然而季泽只是“俯下腰,伸手去捏她的脚”,她的爱情再一次失落了,再一次被压抑了,她不禁问道“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她渐渐地走向愤恨,“七巧捏着一片锋利的胡桃壳,在红毯条上狠命刮着,左一刮,右一刮,看着那毯子起了毛,就要破了。”其实要破的岂止是这毯子,也是她快要压抑不住的的情和欲。爱的失落和性的压抑使得七巧最终走向了人性和母性的双重泯灭,使得她完全丧失了身为母性的良知,将魔掌伸向了自己的儿女。她极力控制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毁掉了儿子的一生,断送了女儿的爱情。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就是通过一个母亲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来揭示“爱的失落”和“性的压抑”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从而冷峻的思考人性和人欲的关系。儿女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七巧毁掉了儿女的幸福,其实是双重的,彻底的毁掉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爱的失落”“性的压抑”毁灭最彻底的还是被压抑者自身。

《金锁记》整个小说不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透露着寒意,如同带有寒气的清冷的月光。小说开篇第一段就借着月光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氛围,奠定了小说悲怆的感情基调。“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本就是朦胧的,再隔着三十年的岁月,肯定是昏沉的,自然给故事蒙上了灰色的格调,不那么明朗,也暗示了不圆满的结局。张爱玲将“月亮”比作朵云轩信笺上落了的一滴“眼泪”,这本不是真正的眼泪,但却借“泪”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不难看出故事的发展定是浸满了泪水的,流出的泪,淌进心里的泪。七巧是一个内心阴暗的人物,代表了人性的阴暗面,但她也曾有光明的一面,或者说不那么阴暗的一面,她的堕落是有一个过程的,《金锁记》的成功之处也许就在于描写一个正常的,有那么一点可爱之处的女子怎样一步步堕落成恶妇,这才是震撼人心的地方。文中有好几处关于眼泪的描写可以看出人性泯灭之前七巧人性中不那么阴冷的一面。七巧的哥哥曹大年到上海来看望她,见哥哥嫂子时有一段细节描写,“七巧止不住一阵心酸,倚着箱笼,把脸偎在那沙蓝棉套子上,纷纷落下泪来。”面对亲人时,人总是最脆弱的,七巧在孤立无援的“金锁”之中,终于见到了有着血缘亲情的哥哥,平时在姜家所受的种种委屈与不如意统统化作了泪水,一泻而下。虽说在哥哥嫂子面前她有各种抱怨,但“七巧翻箱子取出几件新款尺头送于她嫂子,又是一副四两重的金镯子,一对披霞莲蓬簪,一床丝绵被胎,侄女们每人一支金挖耳,侄儿们或是一只金锞子,或是一顶貂皮暖帽,另送了她哥哥一只珐琅金蝉打簧表。”可以看出七巧在兵荒马乱之年对亲人的艰辛处境很能理解,也不免心生疼惜从而落下了眼泪,并尽自己的能力接济他们的生活,而且还很是慷慨。在姜家分家产之时,七巧诉说自己不幸的人生和境遇“说着,流下泪来。”但最终的结果并不因为她的悲惨遭遇和眼泪而有丝毫的改变,“孤儿寡母还是被欺负了。”七巧这里的“泪”一方面是悲悯自己,但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一种抗议分家方案的手段,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然而这种手段并没有取得胜利。七巧赶走前来骗她钱财的姜季泽时,也有一段七巧眼泪的描写,“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她的泪不仅是为爱情而流,也为逝去的青春、年华和无处安放的心吧。故事结尾处写到“七巧挪了挪头低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再怎么铁石心肠的人在回忆人生时,面对自己的不幸,流下几滴眼泪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七巧的这一滴清泪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可怜自己,也是在忏悔自己吧。

《金锁记》中曹七巧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对话题人物的解读也是常解常新的,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能够认识不一样的七巧,和七巧之为七巧的无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