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度范例6篇

什么是制度

什么是制度范文1

制度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浅层意义上的规章、守则,二是深层意义上的组织体系。前者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大多以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形式出现;后者是保证上述行为准则得以坚决实施的组织体系,通常以组织机构的形式出现。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作支撑,那些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条条款款,制订得再多,也是一张白纸。但是,组织体系是否健全,取决于构成其结构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子系统的设置是否科学、结构是否合理,操作时能否有效地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使中央和有的地方,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必须从改革权力结构入手,走制度反腐的路子

这些年来,―方面,腐败易发多发的态势没有变;另―方面,对腐败的高压态势也没有变。反腐倡廉建设“正处于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局面”,“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显然,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与产生于战争年代,成熟于建设时期的权力结构,确实存在着一种方枘圆凿,彼此不适的状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8・18重要讲话中强调,党内要进行必要的分权,为实行党政分开、党法分开、党群分开、党社分开打好基础。“一个字都不能改”的十三大报告,以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战略构想为指导,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制度安排。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冲击,以党内必要的分权为主要标志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度延缓。

这些年来,我们党在破解权力结构难题上,又有新的认识和实践。为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中央与省级党委组建了巡视机构,加大巡视工作的力度;为解决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问题,中央和地方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施了统一管理。一些地方还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了基层纪检监察力量的整合,分片、分线、分块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有的地方通过对“三重一大”事权的划分'全委会票决制的建立,以及空降任职、异地交流、对纪委主要领导提名权的改革,在党内原有的同体监督模式中,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分解尝试,使一成不变的同体监督中,渐渐增添了异体监督的成分。

我们党执政53年时,党的十六大在权力结构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强调“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5年后,十七大报告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明确概括为“权力结构”。此后不久,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监督的制衡力”概念。权力结构的改革渐成热点。

古今中外的执政史无不证明,权力结构靠得住。制度才靠得住

中国时下关注权力结构中的“三权”,并非西方“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我们这里所研究和关注的“三权”是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设,西方权力结构中的“三权”是指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

党内民主要能真正成为党的生命,党员要能真正成为党内的主体,党要通过长期执政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结构的改革既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是必须的路径选择,而在这“三个科学”中,科学的制度是根本和保障。

制度到底科学不科学,不能用书本引证,也不能凭权威认定,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才能证明

什么是科学制度?在党内以法定的程序制订或认可,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谓之合党情;在我国历史上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谓之合国情;在国外大范围长时间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谓之合世情。这些适合党情、国情、世情的制度,科学不科学,关键在于合不合客观规律。因为,制度的核心是组织体系,即权力结构。这种权力结构科学了,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制度,才能“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但是,检验制度是否科学的标准只能来自于实践,证明于实践。因此,拿出一些地方来试点,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没有试点,不要轻言否定,成功了再在更大范围推广。有这种科学的制度即权力结构为根本、作保障,才能真正加强法治,才能真正“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问题的复杂性,通常不是来自于问题本身,而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远离源点的缘故

从反腐蚀到反腐败搞了30年,形势仍然严峻,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但主要是解决腐败滋生蔓延这一问题的方法远离源点。腐败滋生蔓延与制度漏洞、制度设计有关,与对马克思“议行合一”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运用有关。借助10年“”惨痛教训的放大镜,29年前,邓小平就精辟指出:“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而解决总病根的治本之策,就应该而且必须从源点出发,实施党内分权,加快推进权力结构改革。

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要厘清三个关系,即授受关系、制衡关系和回归关系。

其一,明确权力的授受关系。权力只有来自权利,权力才会代表权利。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党员当家作主。党员是的本体和授予主体,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是的者和执行者。党的一切权力属于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源于党员的授予和委托。基于此,理顺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明确党代会对全委会、全委会对常委会的权力授受流程和委托关系,以此确认的授受关系。

其二,明确权力的制衡关系。权利只有制衡权力,权力才会服从权利。监督权是宪法和、条例赋予党员的一项重要法定权利,是党员权利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党和国家监督制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切实纠正只把党员当作权力监督的客体,忽视其监督的主体性,导致监督主体不全甚至缺位的现象,同时要自觉接受广大党员的监督,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保障和落实党员的监督权;另―方面,广大党员要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着力打破党内监督的神秘化和封闭化,解决不愿监督、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明确党员监督权的重点指向、重点领域和价值目标,切实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什么是制度范文2

去年末,中央政府作出了降低社保费率的决策,以期为企业“减负”。目前,上海、广东、北京、天津等十余省市已宣布下调社保缴费费率。

地方政府更多是在生育、失业和工伤三项保险上进行调整。“五险一金”中体量最大的养老保险是最难“动刀子”的一项。

中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可持续性压力巨大,一些省份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统筹层次低,造成基金利用效率低,地方利益固化,不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等等 。

新近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比如“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以及“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等等。

制度已经百病丛生,宏观经济减速又要求“降费率”,养老金改革何去何从?

为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人社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郑秉文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详细解读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下一步。

最大问题是财务可持续性

《财经》:“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何理解这一提法?

郑秉文:三中全会提的是完善个人账户制度,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是这样的提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到了“完善统账结合”,我认为是要在完善个人账户的基础上,把统筹账户的改革也提上议程,这涉及到统筹层次问题和社会统筹部分的财务可持续性问题。

一方面,养老金当前的统筹层次低,“十二五”规划就要求实现全国统筹,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做到。

另一方面,当前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和支出缺乏规则。

首先是支出没有规律,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过去十多年每年上调10%是怎么确定的?今年上调6.5%是怎么确定?这些问题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正常的、科学的待遇调整机制的缺失。

至于收入,制度红利越来越小,很难再扩大制度的覆盖面,而扩面是以往支撑制度的一个重要“红利”。农民工群体已经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制度覆盖了。

《财经》:在养老金的收支方面,存在强调精算、量入为出,以及强调共济、扩大再分配两种观点。您如何看待个中的区别?

郑秉文:如果认为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没有问题,那也就无需提高缴费能力,无需提倡多缴多得,无需加强缴费与未来权益之间的联系,而是扩大再分配。

养老金面临的哪个问题比较尖锐?是财务可持续性,还是扩大再分配?人们看法不一,我认为前者十分紧迫。

当前,来自基层社保工作第一线的、开不出工资的机关事业单位很多,企业缴纳社保压力非常大,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严重,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有几百万职工需要安置,这还只是经济新常态的开始。

制度若不改革,财务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需要财政补贴的强度和力度越来越大。

新增参保人口的红利窗口还没关闭时,制度尚可借力前行,但在新常态下,财政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办法增加制度收入,以弥补缺口,这些办法主要是“补缴”,每年的补缴收入大约占当年总收入的10%左右,也就是大约2000亿元。地方政府的补缴行为,虽增加了当期的制度收入,却是典型的短期行为,把风险推向了未来。

如果对目前严峻形势的判断和知晓程度不够,还沉浸在民粹主义的夸夸其谈和为民请愿之中,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比如,养老制度不健康,资金投入太多了,医疗制度那边就得少用钱。

在统账结合的制度下,什么办法能够提高财务可持续性?应是保留并扩大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的引入就是为了调动个人积极性,账户的比例越大,个人的积极性就越大。相反,个人账户小,社会统筹大,参保人的缴费积极性就越小,道德风险也会增加。由于当前缴费和未来权益之间的关系松弛,人们千方百计地少缴费。

《财经》:您一直主张将养老金改为名义账户制,怎么看待“十三五”规划中“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表述?

郑秉文:可以确定的是,个人账户不用做实了,原因是十几年的试点经验证明它不能做实。 减税降费、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其重要作用是借机会来改革养老金和社保制度,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我的理解中,完善个人账户就是指实行名义账户制(缴费用于支付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账户中没有真实资金,而是将缴费和收益都计入账户,作为未来发放养老金的依据),同时要扩大个人账户比例,目的是调动个人积极性。扩大的办法是从单位缴费里划拨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现在个人缴费8%,如果再从企业缴费的部分划入8%,个人账户就能扩大到16%。

扩大账户的结果就是让老百姓有了获得感,也真真切切地增加了人们手中的现金。

在做实个人账户和提高激励性之间,过去要做出选择是两难的,一旦推行名义账户制就可以实现了。

当然,名义账户也是过渡的,未来还是要做实。等经济增长进入稳态,做实个人账户就有了条件,做实的成本就会减少。

《财经》:目前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一大问题是投资收益率不理想。若采用名义账户制,也会牵涉到如何对账户计息的问题。这在未来将如何确定?

郑秉文:记账利率和每年养老金的待遇增长都应该是动态的,根据经济的现状来确定。

当养老金支付给上一代后,可以迅速获得一个内部收益率,这指的是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是生物收益率。

名义账户制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如果将其账户收益率与生物收益率挂钩,或直接将生物收益率作为账户记账利率,制度的运转是平衡的。也就是说,实行名义账户制的一个原则是对记账利率进行改革,提高利率。中国现在工资水平增长快,获得的收益率也高。

这能让老百姓增加一些现金,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如果每月收入是8000元,缴纳个人账户640元,账户可以获得企业划拨的640元,还可以获得差不多600元的利息收入,每月个人账户的实际收入将近1900元。在这样的制度下,人们愿意缩小缴费基数吗?就像住房公积金,有谁愿意少交钱?这就是制度设计的力量。

以降费率为契机,

全面改革社保制度

《财经》:养老金的名义费率高,给企业和职工带去了沉重负担,因此要降费率,但由于费基普遍不实,人们实际缴纳的费率并没有那么高。如何看待这样一时矛盾?

郑秉文:费率太高的问题十年前就提出了。费率这么高,待遇却不高,两者不匹配。按照28%的缴费率,在目前的制度赡养率下,替代率应该达到84%,但现在的替代率仅仅是这个数字的一半。另一半哪儿去了?有人说支付给转型成本了。这么说不完全对,或者说只对了一半。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实际收入并没有那么多,而是由于全民缩小缴费基数,被合理合法地“吃掉”了。

于是就出现了名义缴费率和实际缴费率两个费率,这是因为设计不合理。如果老实人按照真实基数去交钱,就吃亏了。但没人想吃亏,于是大家都竞相缩小缴费基数。很多企业会托关系想要少缴社保,民众在缴费时远离制度,等年老时又呼唤制度,想要有更好的待遇。

《财经》:名义缴费率和实际缴费率共存的局面应如何解决?

郑秉文:社保的个人权益要更清晰,避免发生“公地悲剧”。要把名义费率和实际费率统一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激励性。

如何提高激励性?就是实行名义账户制和扩大账户比例,从企业缴费里划拨给个人账户一部分。

当前,非正规部门比比皆是,依托互联网就业的人数增多,还有巨大的农民工群体。如果费率标准定得太高,农民工参保的意愿和能力就受到挑战,他们就宁可回到农村老家参保,即使参加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也会千方百计地少交钱、多拿钱,成为搭便车者。

如果改革了制度,制度激励性会使得他们千方百计地退出农村老家的制度,在打工地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制度,那么制度就会再次获得红利,年轻的农民工稀释了城镇的老龄化和赡养率。

这是一举三得:农民工获益,全体参保人增加了“获得感”,同时制度更加健康,财务可持续性提高,重要的是减少了财政补贴,甚至完全可以取消财政补贴,真正实现三中全会讲的“精算平衡”。

《财经》:养老保险是社保中占比最大的保险,养老金降费率应当如何降?费率全国统一或是各地自定,哪种选择更好?

郑秉文:社保降费毫无疑问是要降低统筹账户的部分,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操作的。如果降低个人账户的费率,意味着降低账户的激励性,扩大社保“大锅饭”的部分,这在目前并不合理。

养老保险费率应是国家统一的。比如,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养老保险的费率就是全国统一的,不是各个州自定的。

中国也应该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为克服社保制度碎片化一直在探索,其目标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把制度统一起来,把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

2007年原劳动部了《关于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就规定了六统一,就包括统一基数,统一费率。值得一提的是,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财经》:还有一种提法是研究归并“五险一金”。“五险一金”之间面临着什么局面和问题?

郑秉文:归并“五险一金”,目前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费基都不一样,“五险一金”里有三个费基。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最低缴费基数一般定为当地平均工资的40%,养老保险的费率高,企业和职工承受不起,所以费基是最低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绝大部分都按这个基数缴纳。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最低缴费基数定在当地社平工资的60%,成为第二台阶。住房公积金的缴费基数最实在,基本按照个人的实际收入交,一人一个样,有些地方甚至高于实际收入。

在此情况下,就存在较大的归并困难,简单合并会给征收带去很大的麻烦。生育和医保的合并可能性大一些,困难小一些。

“五险”的管理后台也存在太多问题,名称、编制、职务等设计各地都不统一。这要求对基数和费率都进行调整,要求调整五险后台的行政管理体系,否则机制就不顺,应该借着机会改进社保整体的制度供给。

改革要一步到位的话,五险的费基应该依照住房公积金,实打实地交,这是最好的制度,但改革力度可能不会那么大。之前曾有人建议降费基,但最后被否定了,还是降费率,因为费率更可见。

同时,社保的征收机构也应该统一起来。现在各地有不同的做法,有地税局征收,也有社保机构征收,《社会保险法》把这个问题推给了国务院,还没有定论。

这种双重征缴的现象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存在,这是部门利益大于国家利益的结果,目前看还解决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能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成就。

《财经》:养老金已经面临严峻的可持续性压力,现在又提出降费率,两方面的压力会推动社保制度做出怎样的改革?

郑秉文:减税降费、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其重要作用是借机会来改革养老金和社保制度,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否则会没有动力去改革。

我一直认为,降低费率不是权宜之计,而应成为新常态下社保制度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应该有降费的长期打算。降下来容易,升上去就不那么容易了。再有,一定要改革社保制度,否则,费降了,长期看待遇水平不降低的话,钱从哪里来?这是最基本的算术,在不改革制度的情况,或是降低待遇,或是增加财政补贴,但这两条都很难。

唯有改革才是出路,把参保人的积极性彻底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来交钱,这是制度活力的根本来源,是可持续性根本源头,其他都不是正确的方式。

五险制度各有各的问题。以失业保险为例,基金金额不断增长,十年以前的规模在400亿元左右,到2014年底累计4400亿元,但受益人数却越来越少,几乎减少了一半。

实际上,失业保险制度需要改变,降低费率只是一个方面,费率趋近于零,相当于制度消失了。没有了失业保险,失业照样存在,此时会出现一个替代性的制度,最明显的制度是南欧国家普遍存在的企业辞退金制度。这个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摧毁作用,不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弹性。雇主不愿雇人,也不愿解雇,市场僵化,失业率高企不下。

在拉美33国中,只有8个国家有失业保险制度,其他都是辞退制度,一次性发放,把风险集中在雇主身上,而不是用大数法则稀释风险。所以,拉美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与劳动力市场僵化有关,与社保制度有关。

中国失业保险面临的问题是:基金支出的瞄准度很差。参保的人都是不失业的,失业的都是不参保的。扶贫工作中提“精准扶贫”,我认为失业保险也要提高精准度。农民工、季节性建筑工人没有被覆盖,是他们不愿意参加,是他们不需要吗?都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不应该反思我们自己吗?企业和承包商的成本负担巨大,于是才有了常见的拖欠工资现象,“跑路”才成为中国独有的现象。

医疗、工伤、养老保险都有自己的问题。对于养老保险,应该借着这次改革,真实地统一费率和费基,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

养老金应进行一揽子改革

《财经》:您说的养老保险也存在结构性的改革问题,指的是什么?

郑秉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转型而言的。但在社会保险费率下调的过程中,对社保制度也同样提出了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所谓的结构性改革指的是一揽子改革,包括了许多后台和的内容。

对于养老金制度,计发方式是前台,投资是,征缴、筹资等管理是后台。后台的设计决定了投资的收益率,投资的收益率决定了待遇发放,待遇发放决定了未来的财务可持续性。前台、、后台相互牵动。

从前台和看,投资机制应当成为制度待遇发放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常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除了考虑GDP增长、社平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还需要考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这里会有一个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根本变化,但要有所感知,促使人们有意识地关心国家大事,把社保制度看成是自己的,国家的经济好坏和自己的待遇有关系。现在,所有人都想搭便车,遵从负向的激励,这和制度设计有关。比如,新农保制度中,更多人愿意按照最低的一档去缴费。

从后台的管理看,1991年以来,一直谈要提高统筹层次,但提高不了。这背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整个经办服务体系地方化,提高统筹层次与此冲突,地方政府不愿提高。

什么是制度范文3

这里有最知名的学者,最具吸引力的话题,最系统而亲切的讲座,最深度的交流……《新人力》杂志从2012年9月刊开始将开设必修课栏目,我们将邀请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领域最权威学者对读者朋友们感兴趣的学科、困惑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析。这里将成为不多见的平面媒体“讲坛”——名家荟萃的大讲堂和HR自己的知识沙龙。同时,希望广大读者针对您关心的问题以微博的形式与我们联系。

【编者按】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你能准确向员工解释工薪条上有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扣除”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企业要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这些往往是企业HR的工作。因此,“五险二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企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是HR必备的业务知识。本刊从第342期(2012年9月刊)开始,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潘锦棠教授系统讲解“五险二金”知识。

一、养老保险简史

人类历史上可能存在弃老行为,为了节省极度匮乏的生存资源,子女将老人丢弃在荒山野岭之中让其随风而逝。流经中国湖北郧县的汉江,其两岸悬崖石壁上有大量年代不详的低矮山洞,门栓在外,人工修凿痕迹明显,考古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曾经的“弃老洞”或“寄死窑”;日本、韩国、印度也有“弃老山”和“弃老国”的传说。

养老,应该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都只是人类移情想象。养老最初是家庭内部的事情,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代代相继。工业革命以后,各行各业兴起,劳动力流动频繁,子女远离父母,原来农业社会常见的大家庭让位于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出生率下降,家庭养老不再完全可靠,其他养老形式应运而生。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现代养老保险也是从欧洲大陆起源的,开始先有行业发放的养老金,比如1889年以前就有法国为老年海员发放养老金,奥地利与比利时为老年矿工发放养老金;同时,商业人寿保险也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政府出面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是第一个建立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1889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老年、残疾、死亡保险法》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从此以后,养老保险制度在世界各国接连出现,从欧洲、澳洲、美洲一直蔓延至全世界,目前约有170个国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二、养老保险制度及其特点

养老保险是政府主办的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由于劳动力新陈代谢需要和国民休息权的实现,会永久离开工作岗位,失去原先由雇主支付的工资收入,这就需要由政府负责建立一种制度,强制性地要求国民在年轻时共同集款,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年老退休后统筹互济,从中获得养老金,这种制度就是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之一。与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相比,养老保险有如下特点:首先,养老保险承诺与兑现之间的时间最长。参保人参加工作起就要缴费,而兑现是在参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以后,中间往往有几十年时差。其次,养老保险是实际享受人数最多的险种之一。最后,养老保险费用的收入支出庞大。在所有险种中,养老保险的费率是最高的,养老保险支出相应也是最高的,收支金额比其他四项保险的总和还多。

三、养老保险制度内容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以下要件组成:覆盖范围、资金筹集、资格条件、保险支付、保险水平和遗属年金等等。

覆盖范围

覆盖范围也称制度覆盖范围,即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所规定的什么行业或个人可以参加这种养老保险制度。从主办者(比如政府)的角度来说,养老保险只对覆盖范围内的人负责;从个人角度来说,只有被纳入覆盖范围才有资格参加保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不是人人都能理所当然地被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也不是一开始就全民覆盖。纵向来看,养老保险建立初期,覆盖面较小,只覆盖少数行业或少数行业的劳动者,然后逐步扩大覆盖面。比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刚开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时覆盖范围很有限,只有“工人职员一百人以上的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铁路、航运、邮电的各企业单位与附属单位,工、矿、交通事业的基本建设单位,国营建筑公司”被纳入覆盖范围, 现在已经覆盖到了“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横向来看,世界实行不同养老保险模式的国家,覆盖面也不同,比如实行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的国家覆盖面最宽,保险覆盖全民;而实行社会保险型的国家,一般有选择地只覆盖“在业雇员”等。

资金筹集

养老基金需要多方共同集资,集资方主要有国家、企业和个人。不同的国家集资渠道有所不同,有的国家(英国、德国等)由国家、企业(雇主)和个人(雇员)三方集资;有的国家(新加坡、法国等)由企业和个人集资;有的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完全由企业负责,个人不缴费;有的国家(智利)则完全由个人负担。

资格条件

不同国家对获得养老金的条件有不同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或工龄)、国籍或居住年限。组合条件满足才能领取养老金,比如在满足退休年龄的前提下还要满足最低缴费年限,等等。

退休年龄是最主要的条件,只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养老保险确定保险费率,达到养老基金收支平衡等都是以法定退休年龄为依据的,提早退休,养老保险金就可能不够支付;延期退休,可能损害参保人养老金利益。当然各国都有些特殊规定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提早或延期退休。目前世界170多个国家中平均退休年龄为男性60.6岁,女性58.8岁。

缴费年限(或工龄)也是重要条件,只有缴够最低年限,才能在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否则养老保险基金会收不抵支。比如我国规定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在个人不缴费的养老保险计划中,规定工龄的原理相同,虽然明着不缴费其实工薪一部分已经被按月扣除,扣除必须达到最低月数,养老基金收支才能平衡。

保险支付

收缴保险金的目的在于支付保险。在满足了各项领取养老金的条件后,养老保险利益最终就要落实在养老金的支付上。保险支付按照一定的公式进行,养老保险制度不同,支付公式也会有所不同。

企业职工养老金(退休金)支付原则主要有:“普惠发放”、“缴费关联”(或“就业关联”)和“收入关联”。

“普惠发放”就是养老金支付一般以年龄、国籍或居龄(居住年限)为根据,到规定养老年龄,无论其过去收入高低和就业年限长短,都可以得到一份数量相同的养老金;

“收入关联”,即养老金高低与工资收入挂钩,过去收入越高,养老金就越高。

“缴费关联”,即养老金支付以保险费缴纳为条件,所交保险费越多,养老金就越高。缴费多少往往与就业长短、收入高低有关,因此,“缴费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就业收入关联”。

保险水平

保险水平是指退休后能拿到多少退休金。衡量保险水平有绝对值,即所得退休金能过上怎样水平的生活;也有相对值,即用“养老金工资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

保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制度设计,养老金水平要求高,缴费费率就要相应提高;要求低,费率就可以低一点。一般认为,70%~80%水平的养老金工资替代率可以使职工保持与退休前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当然这里可能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各项养老金总和替代率,而不只是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国际劳工组织《最低社会保障标准公约(1952年)》规定,参加养老保险30年的雇员,基本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不低于40%。

遗属年金

遗属年金是在参保者去世后惠及其没有收入来源的遗属(主要是配偶)的生活补助金。遗属年金水平一般相当于逝者原养老金的50%~75%。

什么是制度范文4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

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家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 。

(来源:文章屋网 )

什么是制度范文5

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是一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工作制度。

明明下班时间已经到了,手里的事情也已经完成,可看到办公室还没有一个人走出去,于是乎你就疲软了,迈不动步了,心急火燎的下班,却也不敢踏出一步。2014年4月,随着某互联网企业员工加班离世,996已经成为IT公司员工加班的代名词,由于此现象普遍存在于整个互联网大环境下,IT行业看似风光、高大上,其中的苦多数人只有心里清楚。

(来源:文章屋网 )

什么是制度范文6

三检制度是指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度为三级检验制度,为保证产品质量,一般运用自检互检(一级),班级检验(二级),专职检验(三级)而最终确定。

自检就是生产工人对自己生产产品进行的自我检验,操作人员在完成施工作业后对自己的施工成果进行的质量检查。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管理与制度

下一篇短信祝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