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阅读答案范例6篇

故乡阅读答案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1

(1)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2)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3)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4)我不知道。

(5)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7)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当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已的根性。

(8)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9)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10)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11)我究竟来自何方?

(12)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13)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14)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15)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16)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17)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18)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从而发出“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使作者走上了对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文中一共描绘了作者经历的四个故乡:祖籍广东新会、外婆家-江南小镇洛舍、出生地-杭州和献出青春岁月的北大荒。这些故乡中惟有北大荒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C.第(10)段作者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但自十九岁离开后,作者渐渐感到这里不属于她,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显得格格不入。

D.在文中作者将冰天雪地的寒冷的北大荒与温馨、湿润的杭州城进行鲜明的对比,主要目的是想表达自己年轻时曾对出生地杭州产生过强烈的思念之情。

E.本文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作者借助于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对“故乡”的更深意义的探求。

17、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4分)

18、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4分)

19、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

16.BD(B“惟有北大荒”不妥;D项主要想表达北大荒对作者的磨砺,它使自己变得坚实起来,是自己的精神的家园。)

17.都在温暖的南方,景色都很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但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是陌生的,甚至有些隔膜。(4分)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2

一、师本对话,确定课堂重点

在师本对话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找到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确定课堂教学重点,设置最高效的课堂提问。如果教师能在师本对话中挖掘出更有力度的问题,那么将对教学质量起到一定影响。

在设计《故乡》的教案时,首先要对《故乡》一文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并参考一下评论家对《故乡》一文的评价,并从中甄选出适合初中生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如钱理群在研究中提出《故乡》一文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他人的故事,也就是闰土的故事,而另一个是“我”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相互渗透,结合在一起,可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将这个观点融入其中。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预估他们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将这些地方设置成重点。如学生可能会对闰土和“我”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不明白闰土在儿时和“我”关系密切,而长大后为何又和“我”生疏起来,他的一声“老爷”意味着什么。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可能更关注闰土和杨二嫂这样的人物形象,而对“我”较为忽略,教师可以围绕“我”这个形象给学生提出问题:“‘我’和闰土、杨二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对待他们的态度如何?”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切中重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并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再参考文本内容设置问题。这样的预设既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又围绕文本进行,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和文本之间的对话,那么将导致教学中照搬教学参考书,灌输学生知识点等问题,这会大大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会破坏学生想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生本对话,激发个性感悟

由于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来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生本对话中,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个性化感悟。

学习《童年的朋友》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让他们进入生本对话之中,产生个性化感悟。如“文章中外祖母和‘我’之间已经不是寻常的关系,可以用什么关系来形容两者呢?尝试找出文章中的句子来证明这种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进入文本深处探究答案。学生在生本对话之后探索到答案:“他们已经是最知心的朋友,同时也是彼此最了解、最关心的人。比如文章中提到外祖母某一天的样子很凶,但是当‘我’问她问题的时候,她的腔调顿时就变得温柔了。这说明外祖母对我十分关心,不想在我的童年留下任何阴影。”还有的学生从文章的某句对话入手分析:“外祖母问‘我’为什么把牛奶瓶打破了,但是却又同时嘱咐我说得轻一点。这里看上去矛盾,但是实际上却反映了外祖母对‘我’的爱。她不是真的想要责备‘我’,只是想要了解当时的情况,而且她怕妈妈知道会骂‘我’,所以才会让‘我’说话声音轻一点。”每一个学生都通过生本对话得到了自己的个性化答案,总结这些答案就能促使学生更完整地了解课文内容。

在组织学生进行生本对话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同时还要教授他们一些有助于促进生本对话的小技巧,如将自己学习时的困惑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来,采用重拟题目的方式,将自己认为关键的地方总结成问题,并尝试自己回答这些问题。

三、师生对话,拓宽视线范围

师生间平等而和谐的对话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很有帮助。教师的教学并非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拓宽学生视野,促使他们真正学会如何学习。

《捕蛇者说》一文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然而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了解不深,这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师生对话促进学生开阔视野,读懂文本内涵。“大家先给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填写一张身份证,说说他是做什么的,姓氏、籍贯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在文中找到答案:“他是蒋氏,永州人,是一个世代捕蛇的人。”“他捕捉的是什么蛇?”“触草木尽死,啮人,未有能御之者,是一种很厉害的毒蛇。”“捉这种蛇安全吗?”“不安全,几死者数矣。”“那么为什么他还要继续从事这种工作呢?”“因为赋税太高,百姓无法承担,所以他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抓蛇。”通过层层深入的对话分析,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题,文章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酷,表达了对底层老百姓的同情。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更要善于引导,时刻注意课堂生成情况,并加以指导,促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学会举一反三,在课外阅读中尝试运用自己学到的阅读技巧。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3

中考语文试题的开放范畴包括内容开放、题型开放、作文开放及答案的开放等等,它在200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2005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选例,重点解析内容开放和题型开放两个方面,供2006年的考生参考。

一、内容开放

例1.从下面作品中任选一部,写出其中一个主要人物,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个情节。

《三国演义》《安徒生童话》《平凡的世界》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陕西省课改区)

例2.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在人生短暂而漫长的路途中,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追求,令你_________,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身体为你阻挡着寒气袭人的风霜,更用她的________________;母亲永远是你的灿烂阳光。(天津市)

例3.在社区阅览室里,大家被一组饶有趣味的漫画吸引住了:

(1)请你依次简要说明这三幅画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组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京市)

例4.阅读下面的语段,从你的积累中也选择一个妙用量词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将语段补充完整。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许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音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如___________。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出来,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北京市海淀区)

【解析】以上4例属内容开放。其内容多姿多彩,无论是生活现象还是科学前沿,都可以成为命题的内容。内容开放,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涉猎领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例1只有按新课标的要求,认真阅读中外名著的考生,才能从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主要人物,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个情节。例如“刘备。刘备屯兵新野,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求贤若渴,遂携关、张二人三次拜访,终于感动诸葛亮为其出山效力”,就是合乎要求的答案。例2则要求考生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具备成熟的个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根据加点部分的句式,把握语意的连贯,迁移拓展,合理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写出如“(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更用她的)爱心为你消除了成长中的烦恼(或:智慧为你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迷惘)”之类的答案。例3不仅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成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才能从三幅漫画的内在联系、幽默的标题等去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漫画的寓意,合理想象,有创意地概括出类似如下的答案:“(1)图I画了一根别着一副旱烟袋的布腰带。图II画了一根挂着一把钥匙的皮带。图Ⅲ画了一根挂着一个手机的皮带。(2)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或“反映了祖孙三(带)代生活的巨大变化”。例4涉及修辞知识,初中语文课本中没有专门的学习内容,但在考生的记忆中,却可以迅速搜索出如鲁迅《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句子来,于是,这样的答案在头脑中形成了:“一轮圆月”的“轮”字,把夜色中月亮的形状、神异,景物色彩的明快、艳丽,人物心情的愉悦、恬静等全都表现了出来。

以上试题形式新,内容新,很多甚至在考生的意料之外,因此,一部分考生望而生畏,这是他们失分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只要考生冷静思考,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就能自圆其说,做出言之成理的答案,张扬各自的个性。

二、题型开放

1.默写题开放

例5.请按下面的提示或要求,默写出你所知道的诗文句子(课内外均可)。

(1)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徽省课改区)

【解析】默写题的开放,加大了积累的数量。解答此类题,不仅对课本要求背诵的内容要熟背,同时还要按新课标要求,阅读文学名著,摘抄诗文名句。对名句的积累,要清楚明白地理解,准确得体地运用,要按内容或其他特点进行归类,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例5只需考生搜索平时积累记忆的“仓库”,就能选择类似以下的答案:“(1)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千万要注意,不要漏字、添字、写错别字。

2.阅读题的开放。

例6.《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选文略)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北京市)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4

一、把握《考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形式是较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考纲》的要求可以提取几个关键性的词语:结构、主题、手法、语言、形象、作品意蕴和作者创作意图,把握住这几个关键点,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或是考试时,就能抓住重点,有目标、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了。

二、把握文体特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中的几个关键的内容,情节、环境、人物和小说反映的生活、表达的思想,也就是小说的主旨。小说的情节主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对于小说的情节,我们不仅要会概括,还要了解小说在情节设置方面的常见技巧,比如倒叙、设置悬念、设置波澜及结尾出人意料等。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并以自然环境为主,环境在小说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特征及社会背景;(2)渲染特定的氛围;(3)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象征和暗示,通常是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暗示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5)和故事情节的关系,通常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最核心的一个要素,对于小说人物的把握,我们要知道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和人物的意义。人物塑造的方法多样,除了直接对人物进行心理、动作、语言、外貌等方面描述外,还可以通过侧面衬托的方法来塑造,同时环境描写以及情节的叙述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都密切相关。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我们首先要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按其在小说中的地位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作用,就是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其际遇,来反映生活,表达主旨,体现作者的创造目的;而次要人物的作用或者同主要人物一样直接表现小说的主旨,或者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因为小说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对小说的主旨的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小说内容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我们通常见到的小说或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宣传传统文化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或是对假丑恶的批判,一味抒情或表达哲理的较少。

三、把握关键题型,理清答题思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虽说高考文本阅读材料是新的,但是关键的题型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在备考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的题型,理清重要题型的答题思路和答案的组织。如2013年重庆市高考小说阅读《枪口下的人格》中有这样一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这是一道概括情节题,非常典型,在小说阅读中经常考查。答题时我们要选好角度,通常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来概括的,如本题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但也有从人物的角度来概括的,如2015年安徽省高考小说阅读《蓑衣》中11题:“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本题也是考查对情节的梳理概括,只不过要求从人物态度变化的角度入手,找好角度,便可较轻松地概括出本题答案:“抵触――感动――欣赏。”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5

一、以点带面

所谓的“点”是题型;所谓的“面”,就是从一类题型(“点”)所辐射出来的问法各异的题目。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把题目和答案之间的题型、思路归纳出来,以训练学生从题干到答案之间能形成清晰的思维。

(一)题型一:分析概括人物特点、成就原因等

2016广州市一模: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鱼的故事》(文学类)

思路:观点(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事例(筛选文中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勤劳纯朴。靠捕鱼维生,每天很早起来拉“黎明网”,一天都要拉好多次的网,每一次都得“费劲地拖”。②坚忍乐观。拉网捕鱼的工作非常艰辛,但他们没有怨言,反而非常享受劳动的快乐。③见识短浅。对捕捞不知节制,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6广州市一模: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实用类)

思路:结合文本筛选、概括绘画方面的成就。

答案:①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或:创作“古诗新画”,革新传统山水画,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②在中国首创“漫画”的名称。③把和平、仁爱、悲悯的思想融入画作中,创作护生画。

2016全国卷(Ⅰ卷)《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实用类):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思路:结合文本筛选、概括“标志性年份”的原因。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二)题型二:分析作用题

2016全国卷(Ⅰ卷)《万二喜》(文学类):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可从结构上、内容上和情感(主旨上)思考。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2016广东省适应性测试《湘绣旗袍》(文学类):小说多次写到薛师傅父女之间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技巧结构的作用,可从结构上、内容上和情感(主旨上)思考。

答案:①展现两代人对待湘绣旗袍的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不一致;②表现出父女俩的个性,使其形象更鲜明更丰满;③引发读者对传y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和对民间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注;④为下文写女儿逐渐理解父亲、珍视旗袍和尊重传统作了铺垫。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实用类):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技巧结构的作用,可从结构上、内容上和情感(主旨上)思考。

答案: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三)题型三:探究题

2016广东省适应性测试《湘绣旗袍》(文学类):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薛蓝留着父亲做的最后一件旗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小说探究题,可从(社会)环境、人物、情节、主旨4方面思考。

答案:①表现她的内心有了触动:她重新审视父亲看重的湘绣旗袍蕴含的内涵与老一辈艺人的艺德;②使小说的结局意味深长,给读者一种想象和期待的空间――年轻的传人将选择回归到旗袍的内涵与意韵,湘绣旗袍的技艺或将后继有人;③与上文写她不理解父亲对传统的坚持形成对比,突出她认识上的转变。

2016全国卷(Ⅰ卷)《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实用类):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思路:根据题干,一是探究“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四)题型四:文体特征题

2016广东省适应性测试《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实用类):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本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思路: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之一――真实性,分析文本中体现真实性的材料。

答案:①文章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诗文、编者按等,多方面表现了传主的品格、志趣、学术追求等,丰满了传主的形象,使传主形象更加真实立体;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明确,真实再现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传记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显得真实准确;③在叙述具体事件时,穿插传主的回忆和作者听到的张岱年本人的讲话,多角度印证传主始终如一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

2015年全国卷(Ⅰ卷)《朱东润自传》(实用类):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思路:理解题干“学术性质的自传” 的提示,来分解答题思路学术性质、自传。

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二、打通文体

不管是实用类文本,还是文学类文本,在题目所考查的能力梯度的设置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学生解读文本和答题能力的要求上,也应该是非常相似的。鉴于此,二轮复习不妨让学生在大量做题的基础上,消除文体的隔阂,总结不同文体之下相同题型背后的能力指向。于是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可把文学类和实用类2篇文章的题目进行横向对比,并指导学生归纳题目之间的共性。

2016广州市调研考:钱钟书在治学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狂狷钱钟书》(实用类)

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平凡的世界》(文学类)

2016广州市一模: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鱼的故事》(文学类)

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实用类)

在归纳了不同文体的题型之后,我们发现,其实题目之间内在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指导学生进一步地在纷繁的文本和题目中找到了相同的能力指向。

三、回归能力

新课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高中语文要求的7大能力层级,而又以现代文阅读所要考查的能力层级跨度最大,分别是: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而这些能力的考查又因着不同文体的文章,不同的题型考点,演变成千变万化的提问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而“宗”便是“能力”,在打通文体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进一步看看,不同题型的能力指向,便会一清二楚。

(一)分析综合的能力

(1)分析综合的能力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就形成了一类专门针对筛选概括能力考查的题型。

如:2016广州市一模: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鱼的故事》(文学类)

2016广州市一模: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实用类)

以上是分别涉及小说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和传记关于传主不同方面的概括。这样的能力,应该体现在阅读过程中的分层和理解,划定答题区间后的筛选和概括,也应成为现代文阅读的最基本能力。

(2)分析综合的能力还包括“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也形成了一类对文体特征进行考查的题型,这类题型基本集中在传记文本。

如:2015年全国卷(Ⅰ卷)《朱东润自传》(实用类):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2016广东省适应性测试《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实用类):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本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对传记文体特征的考查,是在2015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最关键在于通过不同的文体特征题目,来总结归纳传记文体特征的不同切入点,另外还应结合文本,举例理解,方可以此推,举一反三。

(二)鉴赏评价的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主要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或“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对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这也形成一类对作品的某一局部(重要句子)进行分析鉴赏的题型。

如:2016全国卷(Ⅰ卷)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锄》(文学类)

2016全国卷(Ⅰ卷)文中认为“属于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实用类)

以上的分析鉴赏题是关于品味语言艺术和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而这样的题型在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上都有考查的必要,我们不妨摒弃文体的区分,归纳出它所对应的鉴赏评价思路的共同点,这也是同学们必须提高和突破的。

(三)探究的能力

探究的能力作为理解文本、作者最深层的能力,它包括就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或作品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这就是最后一种题型:对作品的不同方面(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作者写作意图目的、读者启示等)的探究。

如:2016广州市一模: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鱼的故事》(文学类)

2016广州市一模:文中说佛家“为他(丰子恺)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实用类)

故乡阅读答案范文6

关于散文语言的阅读与鉴赏,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理解的层面,要求读者比较准确地把文学话语转换成日常话语,即定位为“读懂”;二是鉴赏的层面,要求读者明白作者为了很好地传情达意究竟运用了哪些语言变形的技巧,产生了怎样的审美效果,即定位为“审美”。目前,这两个层面的考查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均有体现,其中,鉴赏层面的考查,近年有所加强,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向,能有效地检测考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读懂:把文学话语准确地转换成日常话语。

情韵丰赡的散文语言,大多经过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力度小于诗歌),为了追求情感的真实感人,作者在语言运用中可能会有意识地违背生活逻辑,因此,读者在理解、还原的时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熟悉常见的语言变形技巧(或修辞技巧),从艺术逻辑的角度还原语言;二是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或主旨)出发,始终围绕“情”字来还原语言(这一点与诗歌的语言鉴赏是相通的)。下面试以2010年高考天津卷所选的散文《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的阅读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该卷第20题是这样命制的:

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意?请概括回答。(5分)

这道试题是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作者在文章末尾说的这句话,的确是情真辞巧。从作者的生活逻辑来分析,她成年以后所了解的那个世界,在地理意义上,显然是远远大于童年所生活的“小小的北极村”的;但是,现在作者偏偏要说“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便是故意违背生活逻辑以求得艺术逻辑的真实。从艺术逻辑来看,作者原来是想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我”的整个情感世界。这就是我们从作品中还原出来的日常话语,若真要这么表达,将会显得直露而了无情趣。作者既然强调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整个的情感世界,那么,北极村究竟给予了作者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或者说,作者从故乡那儿获得了哪些精神上的营养?对故乡的认识是怎样的?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便意味着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着眼于全文,逐条概括,即可形成答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要始终围绕“情”字还原文学语言。

请看该试题的参考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审美:从鉴赏层面品析语言的节奏美。

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讲究节奏的,有一种特有的闲散之美。其节奏,有情感起伏的内节奏,也有语言文字外部运动形式的外节奏。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散文语言的外节奏。欣赏散文语言的外节奏,可以从语音修辞、句式修辞的角度切入。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读之朗朗上口、听之声声悦耳的音韵和谐之美。要形成这种音韵美,就得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音节停顿(一字顿、二字顿、三字顿、四字顿等)以及押韵等问题。作家对语音的锤炼,当做到以声传情,即一切声调、音韵、停顿节奏的安排都得有利于情感的传达和情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