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全文范例6篇

故乡全文范文1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包含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中,也有思念故土亲人的思乡情感。“月是故乡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此句千古流传,成为思念故土亲人,忧国忧民的佳句。“月是故乡明”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创新导练第三专题,体现着这一单元的整体思想倾向。

1.背景环境

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老百姓为了逃避战争,四处奔逃,纷纷躲难,颠沛流离。当时,杜甫为了躲避战争,来到秦州,虽然暂时能够保住性命,但是心里仍然是满怀国难家忧,想起国家危机,亲人离散,顿时满腔悲痛。在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写下这首《月夜忆舍弟》,抒发了心头难以排解的忧国忧民、牵挂亲人的感情。

2.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的点睛之处在于一句“月是故乡明”。这句诗中虽然没有一个“思”字,没有一个“念”字,也没有一个“怀”字,但却充满忧国思乡的情怀。当时,杜甫因为战争的原因,分散在了洛阳、山东、河南这些战乱的地方,而且通讯也因为战争而被阻隔,杜甫与几个兄弟的联系完全被切断。杜甫非常担心兄弟们的生命安全,但却苦于自己无计可施,举手无措,非常懊恼。于是,只有通过回忆家乡的明月,回想起兄弟手足家中赏月的情景,心里才有一丝安慰。

3.杜甫的“月是故乡明”的赏识

自古以来,月亮就是人们对故乡怀念的寄托之物。古人喜欢看月亮、说月亮、写月亮,其实并非仅仅因为喜爱月亮,而是因为月亮代表着故乡,而故乡代表着亲人,故乡和亲人是人的情感之根。在古代,通讯落后,交通不发达,古人一旦离开家乡,有可能是与亲人永远的别离,与故乡永远的别离。但不管去到多远的地方,人对故乡总是会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每当月圆的时候,多愁善感的离家游子,就会仰望天空,通过诗歌描写圆月,寄托自己无法得到释怀的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之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是故乡明”,表面是赞美故乡的月亮,其实是表达自己担心亲人,牵挂故乡的强烈心情。自己不在故乡,连看到的月亮都不是明亮的。这样的明显的不合常理的写作手法,反衬了杜甫思念感情之深。

二、季羡林的望月追昔

表达思乡之情,即便到了现代,仍然有非常多的代表作品。其中,季羡林的思乡散文《月是故乡明》,成为了现代思乡散文的代表作。该散文以“月是故乡明”为文题,成为现代充满诗情画意的望月思乡作品的典范。

1.背景环境

季老通过《月是故乡明》,写出了很多童年的回忆趣事。之所以写的是童年的回忆,原因是童年与故乡总是融合在一起的。季老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描写都非常细腻,即使已经离家几十年了,仍然记忆犹新。这足以见得,季老对家乡的怀念的感情是有多么的深刻。

2.季老《月是故乡明》的分析

第一段,写作者对“月是故乡明”理解,认为所有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表达了一种大众普遍的心理感受。第二至五段,季老用比较大的篇幅描写了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即使在故乡只是待了六年,离家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光阴了,可是故乡的一切至今依然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第六至八段,季老描写了三十多个国家的月亮,可是全都没有自己国家的月亮那么圆,那么亮,表达了“月是故乡明”的强烈的思念家乡感情。最后,通过“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首尾呼应,点明主旨,在把全文推向高潮的同时,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发人深思。

3.季老的《月是故乡明》的思想赏析

季老的《月是故乡明》中的最后一句,“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成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月是故乡明”,引用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千古名句,表达了自己与杜甫一样的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月是故乡明》是他将近八九十岁的时候写的一小段回忆录,小时的种种玩耍印记,也是他日后思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不仅仅是思念故乡的感情,而且是怀念儿时童真的趣味生活的感情,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万千感慨之情。

细细品味,其实可见这种思念并不局限于故乡,真正思念的还是具体到某个人、某个回忆、某种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的情怀。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可见思念来自内心的爱,故乡就是这爱的代名词。

三、永恒的主题,变化的情怀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背景,表达的深层思想自然也不尽相同。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写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杜甫一心想着国家安定,眼前民不聊生的场景让他寝食难安。杜甫的“月是故乡明”除了表达了担心兄弟,思念家乡的情怀之外,还包括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月明,小至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大至国家安定,繁荣昌盛。

季老的《月是故乡明》写作时间并非战争年代。季老的《月是故乡明》的创作,既是建立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上,又是它的延伸。回忆故土,回忆亲人,热爱国家,是两者共同具有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优良品质。季老的文章,透露着一种对时间飞逝的感慨与对世事变化却无法保留某些东西的可惜之情。季老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小山村。即使寻遍全世界,都找不到小山村带来的那种家的感觉;即使看遍全世界的月亮,也再也找不到像家乡那儿的那么明亮的圆月了。心中的“故乡”,已经不再存在。从具体故乡的描述,从而升华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季老通过“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表明了对这种充满爱的生活的向往,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敲醒了一次爱的警钟。

四、结语

无论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是千千万万思乡怀亲的诗人作者,创作的作品都免不了一个主题:爱国、爱故土,热爱返璞归真、安宁祥和的生活。永恒的主题,变化的情怀,从爱国忧民到社会忧虑,即使是变化的情怀,依然是同一个热爱祖国人民的主题。

故乡全文范文2

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短”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长文短教,不是减少教学环节,压缩每环节的时间;也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任意砍削,伤筋动骨。长文短教,仅仅是课堂教学时间“短”而已。因为教学时间短,所以更要寻求“短”的内涵。

应该短而全而细 “全”是指文本的全貌,“细”是指文本重要的细节。好比演出折子戏。演出的是整出剧的一折(不等于一幕或一场),但这一折与前前后后的情节相关联,与人物总体的性格、命运相关联。要让观众通过这一折而窥见故事和人物的全貌。这一折里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的任何细节都是不能有任何含糊、任何不到位的。这就要求任何一个角色都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整个剧中的形象的定位、存在意义的定位。长文短教的难度和要求比演出折子戏更高。教者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抓住文体特征,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全貌和重要的细节。文本好比大海,“短教”只取一瓢;而这一瓢,是有选择的一瓢,它带有大海的全部气息。一个课时上《故乡》,也应让学生: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回故乡,看到萧索的荒村――在故乡,忆起少年闰土,亲见杨二嫂和闰土的沧桑巨变――回故乡,希望下一辈有新的生活;2.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闰土是贫苦隐忍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杨二嫂是势利刻薄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我”是同情劳苦人民,否定现实黑暗,希望创造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3.了解人物赖以存在的环境特点:军阀割据,社会黑暗,经济凋敝。除了着眼于宏观的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还要在细微处着力。“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此处设问:“他想说什么?为什么却没有作声?”启发学生领会并说出: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贫苦的现实处境、封建的尊卑观念把涌到了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

应该短而新而活 长文短教拒绝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它需要设计者大胆地智慧地取舍,走不寻常的路。科学建构教学内容,大胆舍弃一切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读懂、基本读懂的内容,智慧选取关键的核心的内容,精心设计,选用新颖的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新颖地切入,灵活地过渡,巧妙地推进。《故乡》,我采用“板块式”设计,共四个板块:看一看 精美的动画;讲一讲 主要的情节;品一品 墨浓的地方;悟一悟 阅读的意义。以“梦幻的过去的故乡――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未来的故乡”为主线,以“在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编者意义的基础上寻求读者意义”为创新点,以设计新颖精美的PPT为辅助手段。如开课:“请同学们看一看精美的动画。”(播放由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主题曲改编的《回到从前》――“岁月啊,你都干了啥,故人变模样……我真希望,就停在那个月夜吧!”)切入干净利落,从第一秒起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省却预习检查、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将注意力迅速聚焦于“我”和闰土。如从“看一看”到“说一说”的两个板块之间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唯美的动画,动情的演唱,让我们笑,使我们沉重,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鲁迅的《故乡》”。如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采用“跳读法”这样推进:“少年闰土是活泼健谈、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那中年闰土呢?”

应该短而深而厚 “深”指深刻,“厚”指厚实。如果短而浅而薄,那短有什么意义呢?我这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小说重在讲故事。离开故乡了,故事讲完了,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去抒情议论,他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向哪里?”由分析人物形象过渡到挖掘小说主题。关于小说的主题和阅读的意义,仅仅是表现农民苦难命运的轮回,从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希望下一辈过上新生活吗?仅仅是让读者认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农民乃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吗?历年以来,这个难解语段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人教版《故乡》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计的:

“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教参、教辅及教师课堂提问多设计这样的问题:

三个“辛苦”有何不同含义?“新的生活”指的是什么生活?

又多拟定这样的答案:

“我”的辛苦是脑力劳动的辛苦,闰土的辛苦是体力劳动的辛苦,别人的辛苦是挖空心思算计人的“心”的辛苦。“新”的生活是平等的富裕的温馨的生活。

我认为这样设计有些浅易,答案有些空泛,未能引领学生深刻解读文本重要的关键的语句。可以变化“提问点”,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从三个“不愿意”可以读出“我”怎样的情感态度?“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结尾处“我”为什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从创作的背景中找到答案:

三个“不愿意”,是对“我”,对“闰土”,对“别人”的生活的一一否定,即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无情的否定。“希望”指的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它是“朦胧”的,“茫远”的,是我“走我的路”正在寻求的。它的实现有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所以会“害怕起来”。作者没有用确定的清晰的“希望”、用一个光明的温暖的未来生活图景让读者得到廉价的暂时的安慰,而是指出“希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只有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

我这样引领学生在了解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的基础上领会编者意义,并进而寻求读者意义――在最后“悟一悟”这个板块,先让学生谈谈阅读的意义,然后启发学生领会编者把《故乡》编入“少年生活”单元的意图,再让学生看“鲁迅睁眼看世界”的视频,最后用这样的结束语结课:“鲁迅一直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给我们坚定的人格力量,去踏出道路,走进黎明。”

紧扣文本,逐层深入,深刻领悟,切中肯綮,以一驭万,这样课就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我就这样带领涉农学校的孩子们经历了不一样的《故乡》之旅,获得了听课老师和专家的好评。

长文短教,对教者解读文本、建构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一般在上示范课、研究课(有严格时间限制,只有一课时)时,在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或有充分的预习准备时,或者处理难度较小的文本时可以采用。常态课,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难度较大的文本,并不适宜长文短教。

【附】

《故乡》教学设计

重点:认识三个故乡:梦幻的过去的故乡――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未来的故乡。

关键:弄清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流程:

一、看一看 精美的动画

请大家看一段精美的动画――屏显:由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主题曲“Let it go”改编的《回到从前》:“我冒了严寒……岁月啊,你都干了啥,故人变模样……我真希望,就停在那个月夜吧!”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演唱,让我们笑,使我们沉重,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鲁迅的《故乡》。《故乡》是1921年鲁迅以他1919年回故乡绍兴搬家的经历(屏显:搬家图片)为素材创作的小说。

二、讲一讲 主要的情节

学生概括主要情节后屏显: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文字及图)

三、 品一品 墨浓的地方

下面我们着重品读小说中浓墨重彩的地方。

(一)梦幻的过去的故乡

1.(屏显)问题1:为什么用墨如泼地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

2.抽答,分角色朗读,了解少年闰土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屏显:雪地捕鸟、海边捡贝、

月下刺猹(文字及图)

3.这是全文最温暖的部分!(屏显:梦幻的过去的故乡)有缘相识、雪地捕鸟、海边捡贝、月下刺猹、哭着分别,那就是埋藏在“我”心底的最温暖的东西!那就是“我”美丽的故乡梦!在“我”心里,美丽的故乡的形象是和少年闰土的形象叠合在一起的。这段回忆(随即屏显)为故乡梦的破灭做铺垫,为闰土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二)破碎的现实的故乡

1.(屏显)问题2:为什么浓墨重彩中年闰土的形象?

(1)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健谈、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那中年闰土呢?(屏显:中年闰土图)(分析中年闰土的变化,注意对比手法,外貌描写)

(2)中年闰土的外貌变化让我“非常吃惊”,但更让我内心震撼的是什么呢?(屏显: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什么?为什么却没有作声?)

抽答,小结: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是贫苦的现实处境,是封建的尊卑观念把涌到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涌到嘴边的千言万语最后只变成了分明的两个字“老爷!”(屏显: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一声老爷,竖起了一道厚障壁,一声老爷,揭开了一条鸿沟!闰土精神的灵魂的变化让“我”震撼――“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3)记忆里那个活泼健谈、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英俊少年变得麻木衰老、屈从命运、贫苦无助。(屏显:闰土是旧中国贫苦隐忍农民的典型形象。)

2.在回忆少年闰土之后、中年闰土出场之前,还写了一个人――

(屏显)问题3:为什么不吝笔墨刻画杨二嫂的形象?

抽答,分角色朗读,屏显:杨二嫂是一个由美丽勤劳变得丑陋、庸俗、自私、势利、贪婪、尖刻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反面衬托中年闰土的憨厚、隐忍。

萧索的荒村,贪婪的杨二嫂,悲苦的闰土,这就是我发生了沧桑巨变的(屏显)破碎的现实的故乡!

(三)理想的未来的故乡

1.(屏显)问题4 :小说重在讲故事。“离开故乡”了,故事讲完了,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去抒情议论,他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向哪里?

(1)理解难句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抽答,小结:三个“不愿意”,是对“我”,对“闰土”,对“别人”的生活的一一否定,即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无情的否定;认为后辈们应该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则是对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的热切的呼唤。

(2)理解难句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抽答,小结:作者没有用清晰的确定的“希望”、用光明的嘏的未来生活图景来让读者得到廉价的暂时的安慰,而是指出“希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只有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原来,小说结尾部分的抒情议论是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导到理想的故乡。(屏显)理想的故乡在哪里?在大家的脚下,在大家的奋斗里!

2.我们不但知道了理想的故乡在哪里,也认识了小说中的“我”。

抽答,小结,屏显:“我”――同情劳苦人民、否定现实黑暗、希望创造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不能等同于鲁迅,他是故事中人物,是故事的叙述者,但也是鲁迅情感、思想、灵魂的代言人。

四、悟一悟 阅读的意义

如果说当年鲁迅创作《故乡》是要人们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军阀的反动,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故乡》的意义是什么呢?

故乡全文范文3

关键词:苏轼;苏辙;思乡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6-01

一、苏轼兄弟出川途中的思乡作品

苏轼兄弟的故乡在四川眉山,他们一生三出两返蜀地,在这旅途中的思乡之作,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眷恋。

苏轼的诗歌《初发嘉州》,作于苏轼第二次出川之时,诗歌前两句以所见所闻入笔,描写了在秋风中颤动的彩旗和早上开船的击鼓声,这无疑向诗人宣告一段新的征程,但也意味着离家乡的越来越远,故有“故乡飘已远”的感叹;而此时,面对着眼前的蛮江(即青衣江),而不是家乡的岷江,这更激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感;诗歌最后勾勒出一位在暮烟弥漫中久立江边的禅者,以诗人会见乡僧宗一结尾,把诗境带向远方。通过对舟途景色的健笔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程的展望。

在这次出川途中,苏辙也有恋乡思乡之作。舟经忠州时,苏辙听到了楚语的竹枝歌有感而发,作诗歌(《竹枝歌》)。诗歌开头“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两句,交代楚语的《竹枝歌》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同时“皆楚语”三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是楚语而非乡音”的感慨,怀念家乡的情感隐含其中。最后由眼前所闻的悲苦歌声中联想到自身的“去家千里未能归”,自然把情感投向家乡,最后却是“路迷乡思渺何极”,全诗充满思乡而无奈的惆怅压抑之情。

二、苏轼兄弟在异国的思乡之作

苏轼兄弟自熙宁元年(1068)岀蜀之后,一直宦游四方,再也没有回去过。故在他们的作品中不难见到许多的思乡作品,兹举几例加以说明。

苏轼任凤翔通判时,兄弟二人有关于蜀地乡风乡俗的和诗:苏轼诗歌“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子由和诗《次韵子瞻岁暮乡俗三首》。岁首时二人也有和诗,苏辙有诗歌《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苏轼和诗《和子由踏青》《和子由蚕市》。首先,苏辙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蜀地特有的风情,既有故乡春天的崭新气象,也有乡人踏青的欢乐场面,在末尾他感慨“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顿生思乡之情。而苏轼和诗先是对游人踏青场景作概括性的叙述,其中重点刻画了路旁卖符的道人。开始六句具有高度概括性:蜀人虽衣食常苦艰,但并不放弃游乐的机会,闲时以蚕市为乐,末尾两句指出苏辙的来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追忆,使他“悲流年”,抒发了对时光飞逝的悲慨。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出任杭州通判,途中的诗歌《游金山寺》,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并点出思乡主旨,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直抒感慨,抒发了诗人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乡归隐之情。熙宁六年,苏轼诗歌《次韵沈长官三首》(其一):“家山何在两忘归,杯酒相逢慎勿违。不独饭山嘲我瘦,也应糠核怪君肥”,起句便发思乡之感,故借酒浇愁,三四句以诙谐基调自嘲体瘦。在密州,《卢山五咏.障日峰》:“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苏轼自注“其状类峨眉,但小而”可见全诗由障日峰引发思乡,直抒胸臆。

元丰二年苏辙自南京贬筠州,途中作《和孔武仲金陵九咏.此君亭》,全诗以登亭所见的绿竹为主要描写对象,引发“故山多此物,长恨未归休”之叹。离开筠州,苏辙初到绩溪,作《绩溪二咏·翠眉亭》,中言:“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由眼前景色引发思乡;《送贾讷朝奉通判眉州》由他人的归去触动乡情:“明年我欲修桑梓,为赏庭前荔子丹”,欲归家。

苏轼被贬岭南途中的诗歌《望湖亭》,诗中由所见景色感发,抒发有济世之心但无力为之和思乡欲归而不得的无奈。在惠州,诗歌《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复和之》说道:“孤云落日西南望,长羡归鸦自识村”,可见思乡之意。苏辙晚年居颍川,思乡之情处处可见,尤其是在节日时,他多次作诗抒写思乡之曲。粗略统计,在苏辙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有六次在重阳节时直接以“九日”命名赋诗,表达了思乡欲归之情,此外,还有直接以“归”命题的诗歌,如《思归二首》、《将归二首》、《三不归行》。直至他的绝笔之作《广福僧智昕西归》,“筑室颍川市,西望长悲辛”仍然思乡。

可以说,自苏轼兄弟离开家乡起,心里便存有一份思乡之情。尽管“归思已滔滔”(苏轼),却是“去国屡成还蜀梦”(苏辙);倘若要说归,也只能在“梦中寻蜀道”(苏辙),等梦醒了,发现依旧是“三千里外未归人”(苏辙)。他们思归而不得,故乡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事实上,这种思乡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思乡是离乡游子恒定的情怀,可以说,此类怀乡作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更是整个人类的栖居诗意家园。

故乡全文范文4

东港市公安交警大队按照部、省交管局《关于调查上报县乡道路交通管理有关情况的通知》要求,安排专门人员对我市县乡道路交通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港市自然情况

东港市于1993年6月18日撤县建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处黄海与鸭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隔江隔海与朝鲜共和国相望,是一个沿海、沿江、沿边的新兴港口城市。东港市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6个乡镇,3个农场;17个社区居委会,245个村委会。人口总数65万,面积2495.78平方公里。境内有201国道一条,东起丹东市四道沟,西止与庄河市交界处,全长约88公里;省道大盘线一条,南起孤山镇与201国道交接处,北至岫岩县交界,全长约24公里;县级道路10条,全长约314公里;乡级公路53条,约540公里。

全市有机动车45000余辆。201国道是连接丹东市、大连市主要干道,平均日流量可达8000余辆。2003年至今由于沈大高速公路封路,车流量巨增,平均日流量可达10000余辆。县级公路日流量为3000余辆;乡级道路日流量达1500余辆。

二、东港市目前县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状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1999年6月,东港市交警大队按照公安部和省厅交管局的统一要求,在国道201线东港段开展创建平安大道活动,在88公里的路段上组建了3个公路巡警中队,每个中队各配备10名民警和3台警用巡逻车辆。按201国道的里程划分了各中队职责范围,每个中队约30公里。但按区域划分,3个中队的管辖范围分别是919.44平方公里、662.91平方公里、669.32平方公里。按管辖范围计算,每位民警管辖区域范围约75平方公里。按国省道路、县乡道路里程算,全市共有道路966公里,按公路巡警中队30人毛算,平均每个人管辖32.2公里,按实际上路面每个中队8人计算(有两名民警专门处理事故),平均每人管辖40.25公里。鉴于上述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警力不足。根据实际警力和道路里程情况看,每人平均管理30-40公里路段,很难做到管理到位。

2、无牌照车辆多。尤其是两轮摩托车无牌照占有较大比例,据不完全统计,无牌照摩托车将近1万台,约占摩托总数的1/3。

3、无证驾驶机动车人随处可见。由于警力不足,管理不到位,农村不少人购买摩托车后,不能及时考取驾驶证,无证到处乱骑。

4、农用车、两轮摩托车违章载人。尤其是农村集市,农用车、两轮摩托车载人现象比较严重。

5、交通安全意识差。由于交通安全宣传没有形成社会氛围,只限于交警自身,因此,覆盖面受到局限,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

6、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农村人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任意横穿道路、骑自行车突然猛拐等。

7、交通安全设施不足。县乡道路,尤其是乡级道路无交通标志、标线。

8、公交车辆少。有不少村无公共汽车,既使有的村通公共汽车,也只限于每天一个往返。

9、乡镇无交通安全委员会,交通安全无人问津。

10、科技管理手段差,缺乏先进设备,主要靠人管。

三、县乡道路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

(一)交通违章:

在县乡道路交通管理中,违章现象较为突出的行为有:

1、无证驾驶;2、酒后驾驶;3、农用车载人;4、货车超载;5、拼装车、改型车上路;6、报废车上路;7、逆向行驶;8、超速行驶;9、不按规定超车;10、不按规定会车;11、夜间行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12、乘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

(二)交通事故特点分析:

2003年,我市县乡道路上共发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51起,死亡14人,受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在7.4万元。交通事故主要特点是:

1、从时间分布看,12时至24时为高发时段,共发生交通事故38起,占75%,零时至12时发生交通事故13起,占25%。

2、从路段分布看,乡路事故突出,共发生30起,占59%,县道发生21起,占41%。

3、从肇事车辆分布看,两轮摩托车21起,占41%,农用车15起,占29%,大小货车10起,占19.6%,出租轿车5起,占9.8%。

4、从事故发生形态看,正面相撞、侧面相撞、尾随相撞是全年交通事故形态的主要表现,以上三种形态共发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45起,死亡12人,分别占全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88.2%和85.7%。

5、以事故的性质分析,肇事后,不报案逃逸的占多数。

事故主要原因是:

1、无证驾驶无牌两轮摩托车和两轮摩托车违章载人,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两轮摩托车在农村发展较快。据统计,我市有两轮摩托车3万余台。不少农民因交通意识差,购买摩托车不上牌照,不考驾驶证就到处骑,加之不少农村不通公共汽车,两轮摩托车便承担起接送任务。在县乡道路的临时车站处,常常聚集了一些两轮摩托车搞出租。在21起两轮摩托车事故中,无证、无牌10起,占47.6%。

2、农用车违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农用车价格低廉,发展较快,一些农用车驾驶员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加之车况差,导致发生交通事故比例高。

3、货车超载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原因。在10起货车事故中,因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6起,占60%。

另外,车辆超速、违章超车、违章会车、酒后驾车、不按规定让行、行人横穿车行道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四、意见和建议

为加强县乡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我们认为:

1、增加警力。根据县乡道路情况看,我市县乡道路近900公里,应设置3个中队,每个中队设10人左右为宜,以强化县乡道路的管理能力。

2、户籍化管理。在乡镇、村设立交通管理警务室,交通民警实行驻村责任制,负责交通安全教育、车辆管理等,并进行跟踪考核。

3、建立群防制度。实行专门力量与群众力量相结合,乡镇、村都要建立由交警参加的专门组织,抓好群众的交通安全教育。

4、在乡镇成立交通安全管理机构,使乡镇政府把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日程,把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文明村、文明户评比中,作为一票否决内容。

5、县乡道路要增加交通安全设施。

6、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增加农村公交车线路和班次,解决农民乘车难问题,杜绝农用车、两轮摩托车违章载人问题。

7、增加科技管理投入,设置电子监控设备、电子提示设备和自动监测设备和无线电通讯设备。

五、几年来道路交通管理的具体做法

1、强化公路巡警中队建设。1999年6月,组建了3个公路巡警中队,每个中队10人,3台巡逻车,组建了中队党支部,每个中队配备3名领导,修建均为二层楼的办公用房1000余平方米,建立了食堂、浴池、小洗衣房等,实行了警营化管理。

2、强化了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学校的建设。全市在201国道沿途建立交通安全村21个,交通安全学校14所,民警实行包村(校)责任制,做到了组织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内容落实。2001年黄土坎中心小学被省公安厅、教育厅评为“交通安全文明学校”。

3、强化公路巡警中队值班备勤和事故处理工作。晚上和节假日、双休日,中队都有2人值班,其余警力备勤,对201国道进行24小时监管,做到了白天见警车,夜间见警灯。另外,我们在中队配备两名事故处理员,对发生在辖区内的交通事故,先期进行现场勘查。中队对一般以下事故直接进行处理,保证了快速、高效。

4、强化各种预案的演练和培训。大队制定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处置预案》、《交通事故现场处置预案》、《交通事故快速救援预案》、《治安、刑事案件先期处置预案》、《各警种联系制度》等,并每年组织1-2次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公路巡警中队的实战能力。

5、强化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先导作用,在市电视台、电台设立专栏,以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学校、交通安全社区为平台,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图板、挂图、宣传单、宣传车、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交警杯少儿书画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万人签名等形式,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文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达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目的。

故乡全文范文5

一、初读品味文本的结构美

结构,作为小说存在的物质形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鲁迅的《故乡》为例,全文采用传统的直缀式的结构,依照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有次序地向前推进故事情节,写了“我”在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不同时段与三个不同场景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全文结构呈现出严谨、奇巧之美。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这篇小说的文脉:渐近故乡时看到故乡的萧条破败景象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回到故乡时,看见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而产生的悲凉心情――离开故乡时对宏儿与水生的期望以及对故乡未来的憧憬等。

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故乡》结构严谨,开篇写故乡的萧条破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中间回忆20多年前故乡的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文末憧憬故乡未来的美景:“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环环相扣又首尾照应,可谓“天衣无缝”。有的学生说:《故乡》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我”的情感既丰富深沉又跌宕起伏,给人以强烈的音乐美感,犹如情感深沉的奏鸣曲:“回故乡”是引子,“在故乡”是呈示部,“离故乡”是再现部,文末将“希望”比作故乡的路是尾声。……如此,学生不仅很快理顺了《故乡》的外在结构,把握了《故乡》的内在情感脉络,还上升到了音乐艺术的层面,其品读效果的确超出了我的意料。

二、精读品味文本的语言美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小说,无论是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典型环境的描写等,均有不少精彩的片段供我们引导学生精读、品味、仿写等。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1. 品味语言的浓缩美。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我曾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在自己认为最具凝练美特质的语句下面画上波纹线。结果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在“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下面画上了波纹线。其理由是: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但内涵却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孔乙己下层读书人的身份与地位,又写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的性格,为下文写他成为酒店中人取笑的对象埋下了伏笔。

2. 品味语言的诗意美。教学孙犁的《芦花荡》时,我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言与西蒙诺夫的《蜡烛》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学生反复品读与比较之后,有的说:《芦花荡》的语言从整体上不像战争小说的语言那样充满血腥味与恐怖感;有的说:小说第一段对抗日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夜色下的芦花荡的描写,给人一种朦胧的诗意美;还有的说:文中的“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句比喻贴切,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见解精彩纷呈,令我惊喜连连。

三、细读品味人物的情怀美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艺术。故此,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均塑造了典型鲜活的人物形象或群像。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刻画了韩麦尔先生与小弗朗士等爱国者的形象;曹雪芹的《香菱学诗》(《红楼梦》节选)塑造了林黛玉、香菱等具有诗意美的鲜活的少女群像;鲁迅的《故乡》刻画了少年时勤劳、纯朴、热情、见多识广可是到了中年虽然忠厚、老实、勤劳却变得麻木不仁、封建等级观念极为严重的闰土形象等。

上述艺术形象因为饱含着深情,所以都是真善美的化身,都是我们引导学生鉴赏、学习的样本,都是我们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用以熏陶学生美好品格的丰富资源。故此,上述典型的艺术形象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那么,教学时,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品读这一美点呢?

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细读深品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等,从中感知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高尚品格。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得曾言: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55%凭借表情,38%源自声音,7%来自语调;而作者在刻画上述诸多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形象的需要会灵活运用这些描段。所以,只有引导学生细读深品小说文本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些手法,学生才能感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着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才能从中获取陶冶自己美好情操的心灵鸡汤。

故乡全文范文6

弱冠之年,漂流四方,人海茫茫,风尘碌碌,历尽人世浮沉后,我才知道,一个人不论他身为王胄将相还是平民之子,都有一段生根发芽无限快乐的童年时光。每个人睁开眼睛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他心目中世界的全部,那就是生他育他的故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都在童年,嬉戏幻想逍遥自在的美好时代也在童年,虽然有限,但是它会铭记于心中,定型于脑海,形成活的样本,随携带它的人远走他乡,随时随地与他乡的一切人事物理作鲜明的对照,尤其逢年过节,浪迹天涯的游子,情不自抑,想回故乡,胡不归去?属于我的百般快活的日子,当然是陇原中部兴隆山侧翼马衔山脚下一个名叫羊寨的村庄赐予的。它是我的游乐园,我的奇妙梦境全部在那里酝酿。尽管青春远逝,但一闭上眼睛,出现在我脑海的故乡情景都是那般鲜活纯净,牧马割草、爬树翻墙、衔山含雪,甚至泥泞的山路和圆黑的驴粪……

游乐园的快乐时光毕竟是短暂的,亚当和夏娃快乐时光的终止,是因为他俩偷食了禁果犯了错误,遭神驱逐。但是究竟是谁促使我们去漂泊?为什么要让我们长大?为什么!渐渐的,我开始厌恶起故乡的苍白、贫瘠和落后,诸如瓜分邻居的驴肉时的斤斤计较、打谷场上的污言秽语,有时雄风压过雌风,有时雌风压过雄风。家家户户无不藏垢纳污,于是游乐园的理想破灭了,不满的情绪萌生了,我的快乐童年也终止了。我把忧郁的目光朝向了大山背后的世界。听人说,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故乡的崭新世界。我天真地以为生活在山外的世界定是另一个可爱的乐园。十八岁那年,我仗着青春年少,横下心来,咬一咬牙,挥一挥手,向故乡告别,去异地寻梦。我走出羊寨村,爬过马坡梁,到省城初步定了位,我成了乡亲们羡慕的城里人。从那个西风落叶中的九月起,我就像该隐一样四处漂泊,尽管上帝未直接暗示于我,不过我一直祈祷上帝的护佑。

然而,随着知识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很快见证并不是故乡的鄙陋,而是我的浅薄无知。实际上,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出现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也因此而在别人的眼中熠熠生辉。曾有率兵攻打西夏逐鹿中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于此,有率大军进军北京的农民领袖李自成在此揭竿起义,还有来此观光留恋往返的陕甘总督左宗棠、魏光焘,民国将领、于右任、张治中更是不在话下。还传说明朝建国初年的朱元璋偕同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来此游山玩水,刘伯温登上兴隆山,眺望远山,见有龙腾虎跃之异象,怕以后有人识破此象的天机而引起天下纷争,便建议朱元璋杀尽此山百里以内的风水先生,朱元璋当即照办,便斩断了这里的龙脉。但沧海横流几百年,这里依然香火不断,游人如织。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这里观光考察,故乡人铭记的有在这里话谈甘肃发展,在这里访问贫困农民,朱基视察这里的集雨工程。故乡还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域,秦时谓之金县。凡此种种,为我建立了故乡的历史人文地理概念。

杜甫诗云:“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在终生漂泊劳顿的杜甫眼里,异乡并州是他再生的故乡。但我呢?我的故乡在哪里?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大多在繁华的都市匆忙奔波,或蜗居蛰伏。是的,都市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和象征,它灯红酒绿,名利滚滚,充满了欲望、理想和诱惑,在这里一夜成名者有之,家财千万者有之,有洋房小车者更不在少数;当然,为了生计东奔西跑者更是占据了多数。我是哪一类人呢?大概是最后一类吧!在这个以名利为中心的世界里,多年以来,我一日未曾安然入眠。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此乃故乡父老乡亲的口头常用语。我深有同感,就连开创大汉基业的汉高祖刘邦在一统天下后也情不自禁地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被人誉为江南才子的江淹,也赋诗故乡曰:“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李白更是简洁之至:“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至于孟浩然江上之青泪、李商隐夜雨之思念、崔颢异地之乡愁、杜甫乡月之偏爱,不知渗透着多少流血流泪的情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狐死必首丘,况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乎?还清晰记得,十八岁离故乡远去的我,一直因求学和生计奔波着,没有睡过几次安静踏实的长夜觉,总是极度的忧虑和敏感,稍有风吹草动或猫叫鼠嘶,即刻就醒,即使再悄无声息,也难以入眠,私事家事公事忧愁到天明。然而,每次回到故里,就想睡觉且想长睡不起却也能睡到大天亮甚至红日高照。去年夏天,我在青海湖畔游玩,那里没有旅店,没有床铺,有的只是几辆等待装盐的大卡车,车上倒也有又脏又臭的狭窄卧铺,跑长途的司机在困倦休息时睡在里面,无论白天黑夜,被当地客商戏谑为“东风宾馆”。站在苍凉的青海湖畔,向四周望去,苍茫空阔,荒无人烟,夜凉如水,只有风吹草木的浅声吟唱,悠远而凄迷。我平生第一次遇到了睡觉难的问题,我不知道今夜睡在何处,如何入眠,看白生生的盐堆不行,看烟波浩淼的青海湖水也不行。我就和一个司机挤躺在“东风宾馆”的一张只有四十公分的“床”上,难以合眼,我遂想起故乡,于是几十个村庄在脑际慢慢浮现,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我的灵魂展开了翅膀,我想到父老乡亲在故乡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生活的艰辛和苦涩,我受的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很快我就进入了梦乡。那一夜,我在青海睡得也踏实宁静,如归故乡,如在热炕。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向定位定音定调,何其艰难!是要经过筚路蓝缕焦头烂额的艰苦求索,前方永远充满了未知数。故乡对于常年流浪在外的游子来说是无私的宽容的,春风得意时想到它,失意落难时也想到它,它对衣锦还乡光耀乡里者感到自豪,对沦落漂泊在外受挫者也热情拥抱。但故乡绝不允许游子给他脸上抹黑。小时侯,我在家乡经常遇到一些面容肥白穿衣考究俨然城里人的乡下人。过后,从他人口中得知,他们本是令人羡慕和敬重的故乡之子,成年后走上社会,经过艰苦打拼,有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后来因种种原因不幸栽了跟头,遂退回故乡隐退避难。这些人时有羞愧之色,但是故乡给自己多少雨露,也给他们多少雨露,在给他们痛切开导的同时,也期待着他们的重新做人和东山再起。在我刚到都市工作时,多次受到重压甚至折磨,我委屈伤心、失落无助,觉得世界真大,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地。在无数次痛定思痛之后,觉得在外“狼狈”,不如归去,遂收拾了行李坐上了回乡的列车,回到故里入住老屋之家,借庭前的花开花落和远山的云卷云舒自我明志,遂修炼成了以后在社会上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心境,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亲人的安抚,我伤痕累累的心灵完全愈合并恢复了元气和尊严。

人一离开故乡,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飘走的蒲公英。时至今日,故乡在我不断变化的行踪中愈来愈远,但乡土的梦,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我,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我身上。在故乡,年轻力壮的都去城里打工赚钱了,只留一些老弱病残的老人小孩看守门户。羞愧如我,常年在外,除了上学还是上学,尤其上了班,连家也回不了!没有人知道,我也不会告诉任何人,我曾经无数次在羊寨村的一个椭圆形的打麦场上不停地徘徊,也曾经站在马衔山北边的一个叫做小弯子的山顶俯瞰屋舍紧凑如鸟笼的故乡全村,时常到夜幕四合,星光点点,灯火阑珊,故乡进入了梦中,风儿在白杨林里嬉笑私语打情骂俏。

不久前,听母亲来电话说,一条坚实宽阔的水泥路从马衔山脚下修到了村中央,与两头连着省城和县城的柏油公路连在了一起。故乡的动脉贯通了四面八方,走向了省城,走向了全国。每天从省城和县城来的轿车和游人从最初的三三两两到近来的络绎不绝,沉睡百年的故乡沸腾了。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终于有了发展崛起的千载良机。我在心里暗自叫好的同时,也在庆幸故乡没有成为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漂泊四方的游子,亲自目睹和体验了大都市日新月异的面貌和生活,再对照故乡依然原始落后的景况,内心将作何感想!

上一篇刎颈之交

下一篇校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