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范例6篇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范文1

植物认知实习心得【1】 通过本学期的花卉学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花卉鉴赏方法,并通过实验和实习对花卉的培育和管理有了实际的经验体会.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所学向老师作本学期的学习总结报告.

一、我对花卉学的认识

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是第一次接触花卉学这门课程,虽然花卉两个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但是具体归结为一个概念性的名词时,我们都一无所知.

在我看来花卉就是以植物为载体的艺术美学体现.而花卉学则是研究如何把这艺术品做到最美的一门学科.可能这样说比较笼统,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理解,而且我这样理解之后,对我学习花卉学有了一定的帮助.

二、我学习花卉学的方法

起初学习花卉学只感到新奇,由于从没有接触过这个学科,一切都很陌生.没有自己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只是跟着老师走,上课抄笔记,课后看笔记,这样学着学着就觉得越来越空洞,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比如在学习花卉学的分类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因为缺少花卉实例,很难理解一些分类的理由,如按光照强度要求分类或按土壤酸性的适应性分类,虽然在理论知识上能够理解,但不同的条件下生长出的植物有什么样的差异,没有一个直观的理解,这样认识起来很不牢固,也很空洞.

后来和老师第一次实习之后,才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实践不但能检验所学知识的可靠性,也能增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菊花展的实习让我知道:同样的花种,因为培育的方法不同,给人的视觉印象截然不同.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美丽花卉后面是科学的培育和管理方法.

发现了实践的重要性,我却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对一些知识的认识很模糊,总是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开始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和同学们做了一些讨论和对比,发现是因为花卉学的一些相关学科我没有掌握好,比如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所以学习花卉学必须要注意理论学习与实验实习结合,对花卉学有关的学科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把花卉学当作一门应用型的科学来对待.

三、在花卉学学习中我学到的专业知识

我们本学期对花卉学的学习可以总结为七个大部分:

1、花卉学的理解和花卉产业的意义

花卉学是以花卉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花卉的分类,植物学性,生态学特征,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术,栽培设施及病虫害防治,花卉的装饰与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及操作的一门学科.

花卉产业发展到今天,使花卉的栽培意义更加重大,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了社会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还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花卉的分类

花卉的分类有利于鉴别和培育管理,但是花卉的分类需要我们对花卉学相关的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如园林美学,土壤学,植物学等.目前花卉的分类依据大体上有四种:

(1)按生活类型 (2)按观赏应用特点 (3)按花卉的生态习性 (4)按花卉的原产地气候特征

3、环境条件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花卉栽培成功与否主要起决于花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性以及人们对环境条件的控制,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营养元素,空气.

4、花卉设施

为了满足花卉的生长发育要求,花卉设施必须能提供给花卉适宜的环境条件,现在的花卉设施主要有:(1)温室 (2)塑料大棚 (3)荫棚 (4)其他设施,如加温、降温、通风、灌水等设施.

5、花卉的繁殖

花卉的繁殖分为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组织营养三种

6、花卉的栽培管理

花卉的生产必须要有细心的栽培和精心的管理才能产出品质优,价格好的优良花卉,简单的花卉栽培管理方法有:(1)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 (2)温室花卉的栽培管理 (3)促成和抑制栽培 (4)盆栽花卉的栽培

7、花卉的应用

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花卉的踪影,花卉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在园林中创造出花团簇拥,荷相佛水,空气清新的景观与环境,大街,小巷,公园的花坛.精致的花篮,佩花等都是花卉的应用.插花也是花卉的一个重要应用.

四、在花卉学的学习中我学到的其他东西

首先,我学到了一种对花卉的专业观赏方法.在学习花卉学之前,对花卉的观赏就是简单的对花花草草的欣赏,大多停留于花卉的形态,偶尔会有一些对花卉与环境结合的意境的体会,都不够专业.

学习花卉学之后,多了很多观赏花卉的方法,不再只停留于外型的欣赏,还能通过对外型的观察了解到培育花卉的方法,会注意到植物色彩与土壤颜色的搭配问题,也会注意植物形态与花盆或其他花卉装饰容器的配合是否和谐.这些在我学习花卉学之前都是不曾有过的.

其次,我学会了一些鉴别花卉的方法,也认识了许多以前不认识的花.这应该得益于我们的多次实习.同样是兰花,却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分成很多种,而每一种与其他种的差别非常小,没有专业的认识,是无法科学鉴别的.

最后,我还学到了培育和管理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花卉的培育不只是简单的浇水和除草,还需要专业的观测和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培育出理想的花卉.

五、我的心得体会

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花卉学当做是一门专业科学来学,我认为它是我的一个爱好,一个兴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花卉本身就应该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且对花卉的爱好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情趣.我不知道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花卉学的知识会用到多少,但是我知道我以后的生活中是离不开的.花卉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可以美化居所,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就从我这样的理解中,我认为花卉的市场前景也是非常乐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会让人们更多的去追求精神生活,随着生态建设的发展花卉学在未来一定会被人们更为重视.

花卉学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可我的兴趣与爱好还会继续,我们学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以后的知识还需要我们继续去研究与探索,不论将它用于学习还是工作或者生活.

六、我对老师的建议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知道我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不是太配合,有好几次实习我没有参加,但是这不代表我不喜欢这门课也不代表我对老师不满.我对老师的细心教学是非常满意的,只是可能由于我个人喜好问题,我偏重于对花卉的欣赏上,不太喜欢研究花卉的栽培问题.我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多给我们一些审美上的启示,我想这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在室内花卉的装饰上我很感兴趣,而且觉得非常实用,可惜没有太多的学习.

最后我对老师表示感谢,花卉学这门课是值得我们学的!

植物认知实习心得【2】 为期一周的实习已然落下了帷幕,我依然回味其间点滴,现在有时闭上眼睛,一幕幕在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似的,很有趣儿。

起初对实习没抱有太大的热情,因为去外面实习必然要乘车,而我晕车,是特晕的那种,见到车就想吐。第一天清早乘车去鹫峰,车子走得可真慢呀,尤其是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蛇形时,我感觉我的胃都要出来了,我真的想跳车啦。

但是下车稍作休整之后,我顿时被鹫峰迷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平缓的山坡处处散发着绿的生机,迷人的花香沁人心脾,我还没来得及驻足欣赏,老师就带着大队人马浩浩汤汤席卷过来了。我这才意识到此次实习不是出来游山玩水的,于是只能打起精神,掏出纸笔,追随人流而去。山上的植物可真多呀,我一生也没见过这么多植物,更何况需要一一辨认。但是环顾四周,一个个同学如狼似虎,见到植物就挖,发现新的植株就抢,这场面近乎疯狂,我也等不及啦,拿起剪刀加入到第一波扫荡队伍中,所过之处,植株欲哭无泪呀,高大的乔木尚能自保,矮小伏地的要么被搜挖枯竭,要么惨遭践踏蹂躏,毕竟两个班五六十人呢,其破坏力真的不容小觑呀。老师寓教于乐,同学们对这也乐此不疲。整个过程中,我基本做到了认真听从老师指导,细心辨认植物、采集标本,留心做记录,生怕记漏、记错任何一个种名儿,遇到特别的植株与同学相互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利用午饭间隙,将采集好的植物压成标本,并记好实习日记。第一天收获颇丰,我认识了116种植物,了解了部分植物的用途,譬如唇形科的益母草、北京黄芪,景天科的景天三七具有药用价值,而壳斗科的栓皮栎树干竟可以做暖壶塞子,最为有趣的是木兰科的鹅掌楸,也叫马褂木,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写情书,多么浪漫呀。这次实习给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我通过对植物的辨认,了解植物的科属特征,进而加强巩固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我深切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滋味。第一天的实习是难忘的,用心学到的东西将使我终身受用。实习也对大家的体力与团队协作力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第一天的实习用累来概括,那么第二天的实习就应是疲惫了。第二天,目的地是北京植物园,本想乐游园一番,无奈天公不作美,自清早至傍晚淅淅沥沥的雨没有停歇,于是我们在雨中享受了这一场值得回味的特别实习。

雨中游北京植物园别有一番滋味,园子里的花真多,好多都是我从未见过,也不知道名字的花.感谢老师告诉我一些美丽的花儿的名字。有的同学显得格外兴奋,频频按下相机的快门,一行人都停下脚步等他们,欣赏着他们抢镜头的如醉如痴的身姿。然而,植物园中奇花异草上百种之多,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拍不完的。那雨也来凑热闹,铺天盖地,千丝万缕地将植物园中风姿各异的树木和奇花怪草笼罩起来,满眼绿色一时间虽实犹幻,仿佛一位画界高手正在一幅巨大的画布前浓墨重笔地挥洒沿着细碎的沙土路慢慢前行,雨丝在伞面和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听起来很惬意舒心,周围很安静,几乎见不到游人,路两边栽植着等待辨认的树木,徜徉漫步间,转过一个慢坡,突然传来人语喧哗声,举目望去,竟是梁启超的墓,我们一行人怀着肃穆的心情瞻仰拜谒了伟人,随后继续寻找植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紫薇树,粗大干枯的主干顶端上,冒出蓬勃的翠色,抽出柔美的枝条,随风摆动,舞动着满树的艳丽和芬芳,真有枯木逢春,梅开二度的感觉。雨中植物园,别样的景致,别样的风情。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范文2

Abstract: Wuhan village flower tourism resources have the characters of abundant endowm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a huge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Based on RMP analysis model an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 the market and the produc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Wuhan village flower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Wuhan village flower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关键词: RMP分析法;花卉旅游产品;武汉乡村旅游

Key words: RMP analysis model;flower tourism product;Wuhan 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050-04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迫切需要一种放松身心的旅游方式来重返自然。在这种背景下赏花旅游应运而生。赏花旅游是指依托植物花卉资源,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新兴综合性旅游活动。因为花卉资源主要存在于乡村环境中,所以赏花旅游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2013年,武汉市以赏花游为龙头带动的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达2039.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3亿元,全市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发展到1112家。毋庸置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赏花旅游正呈现蓬勃兴起之势,已成为当前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产业的重点工作。

1 RMP分析法

(RMP)分析理论,该理论是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资源分析Resources Analysis)和M性分析(市场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产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

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武汉市乡村赏花旅游产品开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该理论既考虑了旅游基础性分析,即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分析,同时兼顾了对旅游产品创新的分析,另一方面产品开发需要旅游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以及旅游产品的竞争条件作后盾,才能保证乡村赏花旅游可持续发展,三者缺一不可。

2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的RMP分析

2.1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资源分析(R性分析 Resource Analysis)

2.1.1 资源现状

武汉市两江交汇、八川聚集、湖泊密布、山岳纵横、平原广布,有7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湿地保护区、5个湿地公园和40个城中湖泊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武汉年日照时间长、气候好,花的周期长、品种丰富,四季分明,花开不断。同时,武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名胜古迹众多。本文研究的武汉市乡村赏花旅游的范围为武汉市的6个新城区即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和汉南区。当前,各区有近20种花卉成规模地轮番开放,达到规模的赏花景点近60处,已形成月月有花、季季有游的赏花游格局。(武汉市乡村赏花游资源情况见表1)

2.1.2 资源评价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资源优势非常明显。黄陂区拥有7个4A级景区和3个3A级景区, 2013年黄陂区木兰天池杏花、清凉寨中华樱花、木兰云雾山杜鹃花和锦里沟樱花4家入围武汉市“新花城十景”。2014年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荣获“武汉新花城赏花典范区”称号,其中木兰草原、木兰天池、东西湖区郁金香公园等荣获“武汉新花城赏花典范地”称号。

2.2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市场分析(M性分析: Market Analysis)

2.2.1 旅游市场分析

根据武汉市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19297.32.万人次,同比增长9.0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9126.75万人次,同比增长12. 36 %;海外游客170.57万人次,同比增长5.7%。全市实现旅游总收人1949.46亿元,同比增长15.35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92.06亿元,同比增长22. 4515.84 %;旅游外汇收入9340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16% 。武汉旅游发展蒸蒸日上,乡村旅游各景区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从2009至2011年的三年期间,到武汉赏花的游客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11年超过了500万人次。2013年,全市以赏花游为龙头带动的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达2039.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3亿元,全市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发展到1112家。以黄陂区为例,2014年全区赏花游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近10亿元,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2015年,市郊新一轮赏花热潮兴起,截至3月已接待游客202万人次。2015年武汉将新增农家乐经营户500家,预计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

2.2.2 赏花旅游市场分析

经济学理论认为,旅游产品需求具有需求弹性大、需求季节性明显等特征。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弹性较小的旅游产品以中短途的观光旅游产品和周末短途度假旅游产品为主。因此赏花旅游要与观光、体闲、度假等产品相结合,增加其体验性,目前来武汉乡村地带的旅游者以国内游客占绝对优势,受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国内游客多集中分布在湖北省和相邻省区。

为了准确掌握武汉乡村赏花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规划决策的针对性,在有效结合现有武汉市游客市场现状的情况下,分别按照不同的等级和区位选取东西湖石榴红村、新洲区花果山生态农业园、黄陂区云雾山、江夏法泗籽莲基地、蔡甸索河金龙水寨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乡村赏花旅游者的消费特征,此次调查在各景区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75份,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66.4%。调查的男女比例为47.86%和52.14%,调查结构基本合理。从职业、年龄、收人、文化程度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可知,武汉乡村赏花游客群体文化层次较高(专科文化以上占到52.99%),收入在中等水平(月收入在2500以上的占到82.33%),属于中青年旅游消费者市场(18-50岁之间的占到72.82%),喜欢结群出游(有88.46%的游客选择与家人或者同学、朋友一起出游),以观光娱乐和体闲度假作为主要出游动机(占到63%),出游时间短(1天以下的占到70.66%),家常便饭成为旅游者最喜好的饮食方式(占75.30%)。在调查中还发现,近郊型景区则以本地客源市场为主,以景区知名度决定游客数量,双休日是主要的接待时间,旅游产品以休闲、娱乐为主;若为远郊型景区,则主要以旅游地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知名度来确定,旅游产品则以体验、休闲为主。

2.3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产品分析(P性分析: Product Analysis )

在武汉乡村赏花旅游RMP分析过程中,R(资源)-M(市场)-P(产品)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其中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关系。他们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缺一不可,三者的有序结合促进了武汉乡村赏花旅游开发。

乡村赏花旅游开发过程中,花卉资源是开发的基础,其多元性、独特性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动因,这就成为武汉乡村赏花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武汉市广阔的旅游市场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平台,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武汉乡村赏花旅游开发指引了方向。

武汉市乡村赏花旅游于2009年左右开始发展,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迅猛,赏花游产业已渐成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资源向产品转化能力较弱,景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是赏花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多数赏花景区目前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以观光、体闲旅游为主,多为初级旅游产品,缺乏高水平的规划。二是,赏花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旅游要素功能缺乏,特色精品旅游产品稀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三是,从时间维度看,赏花旅游季节性强,淡旺季分明,对以观赏壮丽花海景观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而言,花期是决定赏花旅游市场状况的重要因素。武汉乡村赏花游时间大多在春季,范围以黄陂、新州、东西湖区为主,其他季节、区域有观赏价值的种类很少,特别是新城区的赏花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在赏花游日益蓬勃兴起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形势下,旅游开发应在开发理念上有所创新,以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

3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产品开发设想

3.1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种类多样,可开展的旅游项目较多,因此,景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旅游者获得最大满足和景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原则,采取适合景区发展的产品发展策略,并须经常分析自身产品组合的状态和结构,不断对产品进行调整,使景区旅游产品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3.1.1 体验式花卉旅游产品开发

武汉乡村赏花旅游景区可以开发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强身健体、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在每项旅游产品中可设计丰富的项目(见表2)。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就可开发赏花、采摘、垂钓、观光、休闲等多种产品组合,从横向可以体会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纵向则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旅游项目带来的新奇。花卉旅游活动的开发上则要注重体验,突出互动,除了介绍丰富多彩的花卉知识之外,还应增加为游人提供直接参与花卉栽培技术的活动空间和各类餐饮娱乐项目,将文化、休闲甚至艺术生活植根于花卉旅游全过程,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与大棚蔬果、莲蓬、柑橘等传统农事采摘体验串联起来。

3.1.2 专项花卉旅游产品开发

①花卉养生旅游产品。花卉养生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结合丰富的森林、水系、日光等资源,开发生态保健、日光浴旅游项目。开发要以森林溪谷、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和舒适的温度为基础,开发森林浴、花浴等养生旅游产品。还可开发音乐养生、文化养生、养生生活体验等项目,放松身心,解除心理负担,通过精神修养来实现养生目的。

②花卉美容美食旅游产品。赏花本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外,还能与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精细化工业等结合发展增强花卉资源的利用效能,推出一系列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花卉旅游产品,如鲜花、干花、花种、花束花篮、花卉首饰、花卉化妆品、花卉食品、花卉饮品、香包、香枕、香囊、蜂蜜、蜂王浆、花茶、植物精油、玫瑰醇露等天然产品。可以针对游客身体状况,采取医师、药师、厨师、美容师四者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量身定制个性化花卉美容美食产品,使游客大饱口福的同时,满足求美心理。

3.2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自驾游等旅游出行方式的转变升级对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赏花旅游的交通设施、住宿餐饮设施、旅行社和休闲娱乐设施、科普教育设施等旅游核心服务体系可以发挥花卉旅游对相关第三产业广辐射、强带动的作用。旅游配套工程可以把赏花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开发一个赏花景区,同时也会大大改善当地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景区景点配套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购物、住宿、娱乐场所,以便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或多站式的优质服务,使游客品尝到正宗的小吃美食,就近方便采购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馈赠亲朋好友,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店和相应的娱乐设施,使得游客尽兴而归。各个旅行社、景区、宾馆、饭店还应实现联网,并建立网络预订服务系统,为旅游者提供最及时的网络预订服务,满足游客多方需求。

3.3 强化宣传和品牌培育

一方面武汉乡村赏花游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相关部门缺乏对景点景区进行系统包装策划,没有制定统一的宣传口号、标识,组团对外推介也不够,使一些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资源仍处于待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花卉展览、花卉文化节、花卉旅游等活动,创办高水平的花卉国际博览会形成旅游宣传的轰动效应和旅游节庆的综合效益。如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武汉国际赏花节,全面推介武汉赏花游产业,各区、乡镇、景点结合实际举办樱花节、梅花节、杜鹃花节、牡丹花节、节、桃花节、油菜花节、荷花节等专业赏花节,做到一区一节、一乡一节、一景一节、一月一节,扩大赏花游知名度。发挥政府或协会在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导国内外企业参与策划和承办博览会,深入宣传武汉乡村花卉产品,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创新宣传方式。武汉乡村赏花游需要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并应大胆运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旅游宣传。因此,应在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告、电视等进行宣传的基础上,扩大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建设具有特色的旅游网页、网站;增强信息网络化宣传方式的建设,使游客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了解乡村花卉文化,自主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旅游产品;通过对话式的网络营销,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反馈游客要求,设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花卉旅游品牌培育。品牌是反映产品质量与特性的一种标志。一个好的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市场感召力的源泉和产品竞争力的保证。花卉旅游品牌应突出花卉产品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它旅游产品难以模仿或取代,从而在旅游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立足这一基础,围绕花卉旅游产品设计、花卉旅游产品特征提炼、花卉旅游产品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

3.4 挖掘花卉文化

随着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对旅游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观光,游客求知欲望越来越强,选择赏花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走马观花,而是要领略与花相关联的文化意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城市变迁等,以丰富生活的阅历,提升人生的境界。目前,武汉乡村赏花旅游景点不少为泊来品,没有与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根基。景点开发仅仅停留在原始的观赏、游览层面上,在花卉所蕴涵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以及高层次精神体验的认识和开发方面稍显不足,不能把历史文化与花卉的美态以及韵味结合起来,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日常生活文化等结合起来,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花卉文化品牌”,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花卉旅游项目过于单调。

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这都是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应该将这些资源与花卉资源相整合,最大限度放大武汉的“楚文化”效应,充分挖掘武汉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宗教和民俗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花卉旅游项目建设,贯穿花卉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多元展现花卉的文化内涵,拓展旅游空间,依靠文化吸引和留住游客。并且,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往往生长在偏远的革命老区,还可把红色旅游文化元素注入赏花游景区。比如,黄陂突出木兰文化、桃花文化、山寨文化、土家文化,蔡甸突出知音文化,新洲突出红色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通过对人物传记、传说、民间故事、民俗等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

可以在举办花展的同时,举办诗歌比赛、花卉猜谜、花卉选美比赛等充分挖掘出花卉艺术价值。在景区的名字、景点进出的通道、餐饮食品、餐厅布景、餐具饰图、旅游商品等方面植入与花相关的元素。将赏花与婚庆、摄影、书画、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举办书画、摄影比赛、展览等活动,引导群众知花、赏花、买花、养花,提高欣赏水平和消费品位。

3.5 提升人才培养

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均不高。提高赏花游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利用我市科教优势,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加大赏花游从业人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赏花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重点提高赏花游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使其对赏花游景区、景点的推介、解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导游人员进行关于花卉常识、花卉文化、历史文化、区域文化方面的专题培训,如观赏花卉时通过导游人员的讲解,游客不仅了解了必要的市美知识,而且对花卉的历史,花卉的药用价值进行了了解。加强花卉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居民和企业花卉养护水平。定期组织餐饮服务等免费培训课程,严格执行乡村游农家乐的管理标准,让村民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技能。

4 小结与建议

武汉市乡村赏花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人数持续增长,这些均给赏花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武汉乡村赏花旅游除部分地区发展较为迅速外,整体旅游产品单一,多为初级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武汉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将开发延伸产品和强化品牌培育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赏花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赏花经济发展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EB/OL].[2012-08-08].http://.

[2]董晓英,赵欢,赖伯年.基于RMP分析的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4):1976-1979.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2013年;香港;花卉展览;艺术园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4-24

修回日期:2013-05-23

香港花卉展览自1987年开始,于每年的3月份轮流在沙田公园或维多利亚公园举行,历时约10天。1999年以后,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固定每年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维多利亚公园位于港岛东区铜锣湾,毗邻维多利亚海峡,为纪念英女皇维多利亚而命名,面积19.32 hm2,是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花展主要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它是推广园艺文化、加强绿化意识和世界园林技艺交流的重要项目。下文将对2013年香港花卉展览中艺术园圃的特点作一个简述。

1 表现形式丰富,凸显展览主题

本届香港花卉展览主题为“春日万花筒”,主题花是石斛兰Dendrobium。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机构的组织和单位参与。展出超过35万株花卉,其中有10个栽培品种的石斛兰1万株以上,其中有艺术园圃、艺术插花、艺术盆景、园林景点(公共景点)等;还有本地、中国内地和海外的园艺机构悉心栽培的特色花卉盆栽如迷你小盆栽等。其中艺术园圃有近40组,多姿多彩、造型优美,植物花卉丰富、品种新颖,主题鲜明、色彩缤纷,各种精美的植物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效果。这成为整个花卉展览的主要展示内容,把维多利亚公园变成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群芳竞艳,满园飘香,营造了一个风雅盛会,凸显花卉展览“春日万花筒”的主题。

1.1设计理念独特,凸显地域文化

本届花卉展主要有花坛、山水、村野、中国传统、日本、西方等形式,各具特色。这些集世界之大成的形式能够在这里展出主要得益于香港的地理优势与经济地位。香港花展有着开放的优势,既吸收内地参展单位,也接受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参展机构,在花展中展示世界多国的园艺和文化特色。使香港园林文化特色丰富,异域风情显著,富有创造性、观赏性和艺术性[1]。

花展的参展单位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受不同的教育或文化背景影响,参展单位依地域的特色进行设计与构思,设计出各具本土文化与神韵的园圃,运用不同的园林艺术形式,展现优秀的园林景观,把各自的特点、地域性风格浓缩在一个艺术园圃上,创造出赏心悦目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园艺精品,主要实例简述如下:

1.1.1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作品 以广州地标(广州塔)及周边构筑物向游人介绍广州的新面貌,2013年让蛇年吉祥物带领我们一飞冲天,在新的一年再创高峰,造型立体性强,色彩丰富,中国结、球状物点缀其中,增加节日的气氛(图1)。

1.1.2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作品 结合“春日花筒”的主题,平面以花朵造型配上花拱,展现花开灿烂的景致;立面在花坛中央竖立一个“春”字,以金属包边,上镶满五彩缤纷的鲜花,基部有女孩与猫围绕奔跑,此外,还设置旋转风车,营造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画面。

1.1.3青岛市城建设委员会城市园林局作品 设计以青岛世园会吉祥物“海精灵―青青”为主题,整体构图为花形,用鲜花砌成七彩花带,以形似叶片象征帆船,体现青岛作为帆船之都的城市特色,并带出青岛世园会“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

1.1.4香港房屋署作品 花园式的园区,以八棱镜为中心,配以周边三色植物景墙及五彩缤纷的花朵,构筑成一个美丽的立体花园,在阳光的照射下,八棱镜折射出多姿多彩的影像,使游人犹如置身万花筒中,享受万花竞艳的浪漫。一道向上伸延的弧形绿墙通往园区;为居民遮风挡雨,缔造幸福家园(图2)。

1.1.5澳门作品 主景是一个天然花园,内设多个庭园小景互相呼应,花园有石景区、花卉草坪区、水景和构筑物,整体构成一道富有美感的庭园景致。

1.1.6印度尼西亚亚齐省作品 展现了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的文化特色,当地文化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植物品种丰富,自然和谐妙趣。

1. 2花卉与色叶植物造景,展示缤纷主题

在历届香港花卉展览中,艺术园圃都大量运用了立体花坛、图案式花坛、镶嵌式花坛、毛毡式花坛的组合手法,通过巧妙运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花卉与色叶植物,创作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立体花坛作品因其千变的造型、多彩的植物包装,被誉为“植物雕塑”。立体花坛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需要美术雕塑、建筑设计、园艺知识等多种技术的支持。在三维立体的构架上,运用多种材料组成五彩斑斓的立体花坛作品。主要实例简述如下:

1.2.1.小丑之旅 入口的主题花坛由4只小丑组成,小丑从迪士尼到花展,展开了“春日花筒”的行程,形态生动活泼、可爱动人(图3)。

1.2.2.香港路政署――景园一角 以植物和塑料镜构成多变视觉效果的垂直面,并在垂直面上布置各种色彩的花卉植物,洋溢热闹及愉快的气氛。

1.2.3.北京公园管理中心――春之舞 以少女头像为主体,结合绿树青山的背景造型展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祥和景象。

1.2.4.郁金香花坛 以多种色彩的郁金香Tulipa为主,再配以色彩鲜艳的花卉组成图案花坛(图4)。

1.3 植物造景为主,营造风格各异的意境

香港花卉展览以植物造景为主,没有太多的构筑物,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远离城市,置身在田野花海之中,这是花展的一大特色。由于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可以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而园圃多以丰富的植物来建造,因此也得以展现出不同地域风格的艺术园圃,如中国传统的松Pinus、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 lacrima-deae、梅Prunus mume配置形式,谓之岁寒三友,意境高雅而鲜明;又如芭蕉Musa basjoo反映广州岭南园林风格,樱花Prunus serrulata 反映日本园林风格,糖槭树Acer saccharum Marsh反映加拿大园林风格等[2]。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园圃,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主要实例简述如下:

1.3.1人间乐土――伊甸园 参照古斯庭院的设计,以重塑伊甸园为理念,运用了天空、水、大地、植物四大元素,园子四周有石、拱廊、植物围绕,中央设置水池,地面有一个有木枋拼砌的六角形花坛,池水沿沟外流,园内种植花卉,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生意盎然的空间(图5)。

1.3.2东方园圃――自然美景庭园 以古朴的建筑和茂密的植物构筑成自然美景。庭园内外的植物与四周的山水、建筑融为一体,流水淙淙,游人漫步于迂回小径,可感受古雅及逸趣闲情。

1.3.3.日式石之庭园 造园的材料有竹篱笆,砂砾、石灯和石水盆,以及多种植物,交织成别具东瀛风情的庭院,景致简朴自然,既富美感,又充满生活气息,达到禅的境界。

1.3.4蝴蝶面谱花坛 由多种色彩的花卉镶嵌而成立体效果,再配以色彩鲜艳的花卉组成图案花坛。

1.4.融现代科技手法于园圃中,展现现代园林艺术风采

艺术园圃的特点之一就是把现代科技元素融进布置中,把声、光和鸟、昆虫等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动感声感,为艺术园圃增添了活力和感染力。主要实例简述如下:

1.4.1春日万花筒――动感之都 设计造型为七彩缤纷的巨型花卉,中间花蕊是一个五彩花球,寓意香港是一颗闪耀的东方之珠,花冠则以镜面做成,将花萼万花筒般反射出来,中心的花蕊与花冠分别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缤纷夺目的影像带来了千变万化的效果(图6)。

1.4.2缤纷小岛 设计以两座桥连接四个大小不一的水池。四个水池代表四个岛屿,各个水池的水柱形态各异,象征四个岛屿各有特色,园内阳光灿烂、百花争艳,四周一片光水影,游人望向园中的三棱镜,会感觉犹如置身万花筒般的缤纷世界。

1.4.3缤纷儿童王国 把万花筒和旋转木马的特点合二为一,安装在旋转木马顶篷的镜片发挥万花筒的作用,不同颜色的花卉拼砌的图案幻化成连绵不断的景象,把欢乐传遍四周。

1.4.4香港惩教景园一角 以维多利亚港景致和香港具代表性的建筑为背景,装饰富于动感的灯饰,营造璀璨夺目的效果。

1.5寓教育和爱绿于艺术园圃中

花展期间还举行学童绘画比赛、摄影比赛、展品比赛、音乐及文娱表演、花艺示范、植物养护、绿化推广等活动。让游客眼界大开,寓教于乐。主要实例简述如下:

1.5.1原野万花筒 由800名小学生协助镶嵌的花坛,设计采用野地七彩小花为底色,用10种昆虫造型,包括色彩艳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合群的蚂蚁、强壮的螳螂、发光的萤火虫、铁壳的甲虫,这些昆虫色彩斑斓,由3万多株植物镶嵌而成,造型生动可爱,寓意香港是一个由不同种族和文化人士汇聚而成的国际都会,俨如这花坛中的小昆虫努力地贡献社会(图7)。

1.5.2蘑菇花镜 由多种色彩的花卉镶嵌成蘑菇的立体效果,再配以色彩鲜艳的花卉组成图案花镜。

2 效果及启发

每年的香港花展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欣赏,它已成为园林花事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重要展览之一,也成为园林工作者学习借鉴和提高园艺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香港花展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得以延续至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地方优势

香港受中西文化的影响深远,其艺术园圃的风格兼具东西方特色,而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参与的也较多,使艺术园圃多姿多彩,既有东西方的园林和人文景观,也有东南亚、日本等地的不同形式和文化内涵,使花展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展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反映了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风格和园艺设计水平。与内地花展比较,其花卉植物品种丰富新颖,如灌木紫荆Cercis canadensis ‘Forest pansy’、迷你小盆栽等,都比内地花展要丰富多彩,可观赏性极强。

2.2创意性强和富有现代感

香港花展的艺术园圃在风格和造型上不拘一格,作品中人物、建筑、特产、水果、动物、植物等都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新意,特别是在植物的配置上,以地方的特色为创作主题,配以当地的风情风貌作背景,体现了对花卉植物品种、颜色、大小和特色进行组合的水平,让人不时有新发现,如一些少见的名贵植物盆栽品种,将插花艺术扩展到园圃的表现形式等(图8),都让人感觉香港的展览在创意方面比内地展览要强。与内地展览不同,香港的艺术园圃在表现形式上能结合现代材料加以深化,充分运用色彩搭配和声光组合,增强了动感和时代气息,达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效果。

2.3植物造景为主

与内地花展比较,以植物造景为主是香港花卉展览艺术园圃的表现特色之一,园圃体量虽小,但精致细腻,植物比例较大,这与内地展览多以构筑物为主不同,而以植物造景为主也正是我们园林花卉展览所追求的效果。香港花卉展览这一点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由此,在艺术园圃的创作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用不同植物品种展示不同风格的主题,使园圃的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意境浓厚,而不是一味地把构筑物扩大,应严格控制好建筑与绿化的比例。二是加强创新性。在艺术园圃的创作中,既要继承传统优秀的技艺,又要结合新的理念和园林要素有所突破,特别要注重植物新品种、现代新型环保材料的运用和突出人文意境的要素。三是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如声、光、色彩等强化立体效果和感染力。四是寓教育于展览中。香港花展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它把花展艺术园圃及插花等的创作延伸到学校中,让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可教育学生爱绿护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花展的特色内容。五是游览路线设计的合理性。香港花展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平坦的广场展区多为四面观赏,部分景点游人可进入游览观赏,使每个景点的细节和特点都能更好地展示,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各种风格的设计和内涵。

3 结语

在2013年香港花卉展览中,有艺术插花、盆景展区、少年艺术作品、迷你盆栽、名贵精品和艺术园圃等,绚丽的花卉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突显了“春日万花筒”的主题。而艺术园圃是整个展览的灵魂,它色彩艳丽、风格各异、立体性强、时花和植物品种精美多样,展现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一是进一步烘托了“春日万花筒”的主题,体现了其高雅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二是赢得参与者和观众的喝彩,这与香港地区政府重视香港绿化、提高全香港市民素质以及注重花文化在香港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传承和发展息息相关。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的特质也在展览中尽显无遗;三是展现了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我们相信,香港花卉展览能为大家不断提高园林艺术水平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像“春日万花筒”一样,使园林技艺和创新之花盛开得更灿烂,并将对世界各地园林事业的发展以及加深彼此的友谊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钧珍.香港园林[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17-18.

[2]卢圣,侯芳梅.植物造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48-49.

作者简介:

杨志雄(1957―),男,广州人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花卉 品种 混乱

0 引言

中国国土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山岭逶迤,江川纵横,奇花异木种类繁多,是个多姿多彩的大花园,被西方人士称为“园林之母”。在这极为丰富的植物种类中,存在着很多宝贵的花卉种质资源。花卉品种分类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名花之品种起源、形成、分布、系统分类等问题,从而为开发花卉资源,发展现代花卉业打下基础。然而,市场上混乱的花卉名称阻碍了我国花卉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解决目前花卉品种名称混乱的问题,是花卉品种分类的一个重要任务。

1 中国花卉混乱的原因

1.1 花卉及品种混乱

1.1.1 同名异物 凡是一个名称只能称谓一种植物或一个其他分类群,如果发现同一属内的不同种群或其他不同分类群,具有完全相同的名称时,即为同名异物。例如,“绣球”,既用于八仙花科的八仙花,又用于忍冬科的木绣球(大绣球、斗球)。又如木犀科的丁香,很易与桃金娘科的丁香(丁子香)相混同, 前者以供观赏为主,花有芳香,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我国盛产多种;后者则生产花蕾,主供药用及化学工业用,系常绿树,我国仅有少量引种而已,园林中应用很少。

1.1.2 同物异名 任何同一种植物或同一个其他分类群,只能有一个合法的正确的学名。若发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学名,就是同物异名。比如唐菖蒲在各地有不同名字的,或“剑兰”,或“菖兰”,或“十样锦”,更有称之为“十三太保”;仙客来在北京称为“萝卜海棠”,在天津称为“一品冠”;扶桑则有更多的称谓,如“佛桑”、“朱槿”、“大红花”等;福禄考在上海称为“草夹竹桃”。另外还有很多花卉的地方名字与其他的花卉种名相似或相同,让人困惑。例如小苍兰又被称为“洋晚香玉”,茶花也有“曼陀罗树”的名称;叶子花在华南地区被成为“簕杜鹃”;马蹄莲称为“慈菇花”;红花羊蹄甲称为“洋紫荆”;大丽花在北京称为“西番莲”,其实真正的西番莲却是西番莲科的攀援植物;木犀科的桂花也有地方称为“九里香”;柳叶菜科的倒挂金钟也常被称为“吊钟海棠”或“吊钟花”,而真正的吊钟花则属于杜鹃花科。

1.1.3 种属关系不当 名的变动和混乱,常影响到整个种的拉丁学名,如果属名变了,种名也应随之改变。如侧柏的学名在《中国植物志第七卷》中写做Platycladus orientalis Franco,但国际上仍有很多写做Thuja orientalis L,少数写作Biota orientalis Endl。

1.2 花卉品种名的混乱

1.2.1 品种名的命名方法不正确 如《汉拉英花卉及观赏树木名称》中关于荷花(Nelumbo? nucifera)的品种名,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新规定,对于东方国家之栽培植物品种名,翻译时以音译原名为原则。据此可考虑雅名以音译为准,必要时可分列2~3词,并在括弧中用英文意译作为解释(不作正式名)。因此,荷花的品种名应作如下修正:秋水长天莲f.aurea ——‘秋水长天’莲‘Aurea’(f.aurea),北京红莲cv.Beijing Pink Flower——‘北京红’莲,大白莲cv.Big White——‘大白’莲’Dabailian’ (big white)等。又根据品种命名原则规定,不能以一种花卉名称作为另一种花卉的品种名,也不能以其他已有的动物命名,然而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园艺生产中仍然层出不穷,例如,如‘红莲’牡丹就与荷花中一个“红莲”同名;‘小桃红’牡丹与凤仙花中的“小桃红”同名;‘紫罗兰’牡丹与十字花科“紫罗兰”同名。‘朱顶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 ’Zhudinghong’),品种名称“朱顶红”乃是石蒜科朱顶红属的一个种(Hippeastrum rutilum),而翠雀(Delphinium grandiflorum)应改名成“翠雀花”,翠雀属也应改成“翠雀花属”。

1.2.2 有些从国外引进的重要花卉,译名不妥当。例如蝶形花科的毒豆(Laburnum anagyroides)应改称“金链花”;Picea abies应译成“欧洲云杉”,而非“挪威云杉”。

1.3 花卉品种及名称混乱

1.3.1 历史根源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花卉,民间流传的花卉更是不计其数,劳动人民从发现花卉到栽培花卉,为了便于区分不同的花卉,便用自己的方法将一些花卉命名,流传至今,直到现在也没有分门别类的统一整理,造成了现在的花卉有土名,学名,商品名等一系列名称,造成混乱,对花卉的识别与命名造成极大的不便。如:孑遗植物银杏,又被称为白果树,公孙树、佛家子、金果;菊花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异名众多,鞠秋、鞠、菊华、九花、女华、更生、金英、帝女花、周盈等数十种叫法;北京称大丽花为西番莲;又称鄂报春为“仙荷莲”;称仙客来为“兔耳花”或“萝卜海棠”,而又被相邻的天津称为“一品冠”;唐菖蒲在沪成为“菖兰”,在粤称“剑兰”,在东北则有“十样棉”之称;粤人称叶子花为籁杜鹃,沪人称福禄考为“草夹竹桃"。还有一些是借用外国名,如借用日名,称报春花为樱草,藏报春为“中华樱草”或“大种樱草”,称鄂报春为“四季樱草”的,亦属常见。

1.3.2 人为及现实原因 由于各位学者所持观点的不一致,导致某些植物的分类比较混乱,大种、小种林立,不同作者编写的书所记载种类经常不一致,也令花卉分类学家困惑。另外,在某些植物起源进化研究方面,由于各位学者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不尽一致,所以所得相同植物的系统演化顺序、起源进化关系也不尽相同;有时即使采用同种方法,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种现象在花卉植物研究上屡见不鲜。

1.3.3 国外引种花卉的译名存在混乱 在花卉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是从国外引种驯化成功的花卉,在这些花卉的译名中,有部分混乱现象。

2 花卉名称混乱的对策

2.1 花卉品种名称的整理

2.1.1 正确使用拉丁学名。花卉中文名的混乱,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相当严重常给工作和生活中增加了许多麻烦与困惑。花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的存在,往往给使用上造成混乱,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地使用拉丁学名。

2.1.2 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品种只能有一个学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时,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提出的学名,摒弃较后的异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属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

2.1.3 认识和掌握花卉中名和学名的演化过程,对花卉名称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花卉的中名和学名时,除了查阅公开发表的一般文献,还要认真查阅志书,以了解其来龙去脉,避免误引。

2.1.4 花卉名称的参照标准要向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靠拢。统一的科学命名法对于不同语言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从根本上避免了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造成的混乱。对于东西方栽培花卉品种名,翻译时以音译原名为原则。

2.2 花卉种名的整理与统一

2.2.1 花卉品种与其名称之一致性。也就是说,某一品种有具体而稳定的一套性状,其名称应与之相一致,即完全代表了它,要求做到名实相符,名物如一。

2.2.2 建立一整套花卉鉴定的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形态分类学方法、解剖学方法、细胞学方法、植物生物化学方法、数量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方法有效区分和鉴别花卉。

2.2.3 花卉品种的确认。花卉品种整理与统一等工作进行至一定阶段应及时与国际栽培植物命名委员会取得联系,应按不同花卉向不同负责单位登记、挂钩、以便取得确认,促进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宗训等编著.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7.

[2]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9.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牡丹文化;牡丹产业;菏泽;农企结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494-04

1 牡丹文化的内涵

牡丹是我国的一种特产名贵花卉,距今已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历史,若从人工栽培历史来看,也有两千余年。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香浓,备受历代人们所喜爱和称颂。牡丹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具有极佳的药用价值。在牡丹花卉的栽培、观赏和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园艺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文化的一般特征。牡丹文化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历代种种杂著、诗词歌赋、故事传说中均可见到牡丹文化。牡丹文化现象也多见于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以及食品、起居等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牡丹之所以能够形成意义深远的牡丹文化,主要在于它的象征意义。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也代表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牡丹还被人们赋予了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不畏权势和恶势力,“不恃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经骨刚心尤高出万卉”,牡丹不娇嫩脆弱,真正地表现出了“把美丽献给人间”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1]。

牡丹文化也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1964年8月5日发行了牡丹特种邮票;很多地方每年要举行大规模的牡丹花会,洛阳、菏泽、铜陵、牡丹江、彭州等地方把牡丹作为“市花”;不少产品也以牡丹作为品牌,如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牡丹”卡,中国曲艺界最高奖项取名“牡丹奖”。

牡丹不仅在国内备受喜爱,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牡丹文化已经走向世界,甚至担当了传递友谊的使者。从公元8世纪起,牡丹相继传入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日本、朝鲜、新加坡、蒙古、坦桑尼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发行了牡丹题材的纪念邮票[2]。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构成非常广泛,涵盖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

2 牡丹文化的产业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牡丹文化的产业化

有关文化产业化的问题,一度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争论的热点。牡丹产业化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目标,是必然。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受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必须以产业化的方式来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尤其是在目前以物质为主的价值观作为主导的情况下,精神层面的追求更为重要。现今的社会已经从人们曾经经历的平均社会走向了具有贫富差距的社会状态,经济社会中产生了种种负面问题,文化的力量恰恰能化解矛盾,平衡落差[3]。牡丹文化,以其广阔的内涵,深厚的传统底蕴,在提高民众的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牡丹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若能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对其进行整合发展,必能将资源充分利用,实现牡丹及牡丹文化的最大价值,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必将反馈于人民群众,提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质量[4]。

牡丹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产业化,以及产业化之后牡丹文化又如何发展。

2.2 牡丹产业化的影响因素

2.2.1 客观必然性 近二三十年来,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消费模式多样化的同时,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空间拥挤,工作繁忙,使得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向往日益强烈。牡丹产业作为一个源于自然,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观光旅游紧密相关的产业,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牡丹产业经济效益较高,市场潜力很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由传统花卉种植大国和花文化大国转变为花卉产业大国的过程中,作为名花之一的牡丹,其产业化是一种必然。

2.2.2 牡丹产业化的基础

1)自然基础。花卉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人们的主要观赏对象。作为重要的观赏花卉,每到谷雨时节,大面积的牡丹竞相开放,千姿百态、万紫千红,花香远飘数里;花凋落之后,依然是气宇轩昂、婀娜多姿。对于牡丹的欣赏、赞美也常见于各种诗词歌赋中,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作诗赞叹牡丹“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牡丹的美是人类共通的、公认的,是不分阶级、不分文化层次、不分职业、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但凡人们看到牡丹,都会觉得美不胜收[5]。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范文6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