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图画范例6篇

春节图画

春节图画范文1

依兰县第三小学 张友成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记忆,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认知目标:认识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色彩的美丽。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色彩的美丽,尝试用水彩笔,油画棒等表现春天的色彩。

教学难点: 涂色方法以及色彩的整体倾向。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水彩笔、油画棒。

学生: 水彩笔、油画棒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年有多少个季节?那么你最喜欢那个季节呢?为什么?春天的色彩都有那些?春天这么美,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画出来呢?好,本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学习新课《春天的色彩》。(板书课题)

二、展开: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儿歌,在歌声中你都听到了什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有会唱的学生可以一起唱,歌曲播放完毕,你在歌声中听到了什么?

2、春天来了,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小草钻出来了、桃花开了、燕子飞来了、柳树发芽了……

3、教师归纳春天的主要颜色,让学生感知春天。

4、看了春天的图片,你现在能用一句话或是一首诗赞美春天吗?同学们看了图片,听了描写春天的歌和诗,那么在你们脑海里是不是都有了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春天呢?

三、作画步骤方法

1、构思。

2、起稿。

3、着色。

4、整理完成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交流。

1、生生互评。

2、集体评。

3、师有选评。

春节图画范文2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春景说;秋景说

近代学者郑振铎确定“清明”为三月三:“时节是清明的时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i其后又有周宝珠ii及戴立强iii均从不同角度撰文来支持“春景”说。近年来有学者开始质疑“春景”说的真实性。孔宪易撰文从八个不同角度来质疑“春景”iv;邹身城在其基础上,就“秋景”说提出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v。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参考文献,试图从图画本身和清明节应有的风俗两个角度,为“秋景”说试作辩解。

一、选定研究版本

在具体开始阐述“秋景”说的理论论据以前,选择学界公认的真迹作为研究的对像是非常必要的。周锡指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为绢本……以手卷形式,精细劲炼的笔墨,再现了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清明节之繁华景象。”vi 此外徐邦达vii、日本学者铃木敬viii等都一致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宝笈三编本是张择端的真迹。所以,下文会以宝笈三编本的内容作为研究评论的对象。

二、具体阐述

(一)清明节应有的风俗

1.清明“插柳”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道:“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ix清明“插柳”十分普遍。甚至到了民国,民间还保留了清明插柳的风俗。胡朴安在其《江苏・六合县之岁时》中提及:“清明插柳于门上,男女或簪之”x但画卷中几乎没有哪一间房舍表现了这个清明节如此重要的习俗。此外,张安治曾提到:“一些清明节的风俗特征,如上坟,探亲,轿上插柳枝等。”xi 实际上,宋人是把柳枝插在门楣上,与宝笈三编本卷首轿顶装插的柳枝是不同的xii。

2.上坟不只是清明节的风俗特征

“十月朝”即农历十月初一。《东京梦华录》卷九明确记载了:“ 十月一日宰臣己下受衣着锦袄三日。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xiii从前,每逢十月初一,朝廷会赐衣,也就是江南的“烧衣节”,通过给过世的人送去寒衣,慎终追远,来表达怀念追思之意。与清明节一样,“十月朝”的时候,百姓也会去祭祀上坟。根据嘉靖《太仓州志》记载:“是日不问寒燠,富家多炽炭于堂,称为开炉。”xiv图中我们看到只有很少的人上山去扫墓,大部分的人都是去河边赶集或从事其他的一些活动。所以,扫墓、上坟不能成为判定清明节或者春季的必然条件。

3.清明节并非是三月三

学者郑振铎明确地提出“三月三”:“时节是清明的时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xv实际上,传统阴历三月三指的是上巳节xvi,并非清明节。古代使用阴阳合历,清明节则是阳历的4月5日左右,寒食节后的一天;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则将上巳改为三月三,成为定制xvii。这一天人们会到水边嬉戏并且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二)从画卷本身来看

1.木炭

画卷一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有驴子在运10篓木炭。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xviii尽管戴立强认为木炭或者煤炭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燃料,不仅仅为冬季所需xix。但是有一点,他可能忽略了。那就是两者成本都较高,宋代百姓日常生活只会使用木材来取火。

2.纸马铺

纸马铺是专门经营冥器的店铺。《东京梦华录》记载:“纸马铺,皆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xx。画卷中虽然“王家纸马”规模较大,门面较多,但一个顾客都没有,异常地冷清。郑振铎甚至以”时间已近黄昏”作为理由xxi,勉强解释。如果张择端有心以清明节作为绘画的时令主题,他就不会选择一个人都没有的黄昏来作画。事实上,纸马铺是城镇常年可见的民间店铺,不一定与清明节或者春季有关。

3.光身

城里有多个半裸上身的小孩。中国传统是很注重养身之道的,尤其重视儿童的健康。如果是春季,就无法解释那么多半裸上身的孩童;相反,如果是秋季的话,正好可以反映其余热未退,印证中国传统的养身思想即春捂秋冻。

4.新酒

卷中有很多酒肆,其中有一家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旆,市人争饮。”xxii周宝珠引大量史料驳斥道,宋人卖新酒的日子特别多,不独秋天才有此物xxiii。宋代秋季要用新谷酿醪酒来庆祝丰收。虽然新酒不独秋天才有,但是以秋季为最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个才是真正的“新酒”。

三、为何命名《清明上河图》

1.政治开明

在《诗经・大雅》中就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xxiv,另外《后汉书?班固传》里也提到“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xxv。此处的“清明”都与“清明节”无关,而含有政治开明、人民生活安稳之意。张择端当时身为宫廷画家,也有可能借歌颂北宋政治清明、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来博得皇帝的赏识。

2.清明坊

“清明”也有可能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东京外城及郊区,共划分一百三十六个坊,第一坊为清明坊。”xxvi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个地理区域的人文以及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不一定指的是“清明节”。它不仅仅可以表示一个时间概念,还可以表示抽象概念(如:“政治开明”)以及空间(如:“清明坊”)概念。

四、总结

《清明上河图》既然为写实风俗画,就不会太偏离“写实”这个意象。上文从两个角度,以宝笈三编本作为对象,针对“秋景”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至于一些细节,如草帽、竹笠(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节似乎没有必要使用这些御暑用具)因前人提及较多,都没一一阐述。笔者相信,随着对《清明上河图》研究的不断深入,画中的情节、名物将逐渐得以解释,人们将会对这幅千年之遥的不朽写照,得以更加深刻的认识。

注释:

i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ii周宝珠写道:“我在同孔先生的商榷中曾提出宋代东京清明节有扑博之俗,并引用宋人吕原明《时杂记》记载:都城寒食大纵扑博,而博扇子者最多。由此可知, 扑博、扇子与清明节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宋代东京的习俗”(《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扇子》)

iii戴立强说: “图中的几摊位,以虹桥上的一较为清晰,其中一个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条形块状物,无论如何也难以与瓜类相联系”(《清明上河图所画非“秋景”辨―兼及其画名意义的探讨》)

iv孔宪易认为画卷所描述的是秋景并且率先提出了“清明坊”之说。 (《的“清明”质疑》)

v邹身城认为“清明”一词是指北宋政治开明、人民生活安稳之意,非地名,也非时令。(《的命名》)

vi周锡.历史与空间:《清明上河图》的“双胞胎”疑云[N].香港文汇报,2010-05-31.

vii徐邦达写道: “各地方的公私藏家手中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只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淡设色长卷,才是真迹”(《清明上河图之初步研究》)

viii铃木敬认为:“实际考察过这一图卷的人,只要不管他所的政治、社会地位的话,都会以为北京故宫本是真迹”(《中国绘画史-南宋绘画(十五)》)

ix吴自牧.梦粱录(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57:11().

x胡朴安.江苏?六合县之岁时[A].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150.

xi张安治.张安治美术文集[C].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264-269.

xii许大庆,张冬梅.清明上河图研究文献汇编[M].万卷出版公司,2007:582.

xiii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56.

xiv清王昶等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xv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xvi宋吴自枚《梦梁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中国节》)

xvii周善兼:《中国古代风俗之传统节日简介》,2010年8月初稿

xviii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56.

xix戴立强先生说:“不论木炭或者煤炭,作为一个偌大的都市来说,燃料是一年四季当中不可缺少的,不仅仅为冬季所需”(《清明上河图所画非“秋景”辨―兼及其画名意义的探讨》)

xx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7)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22.

xxi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xxii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54.

xxiii周宝珠认为宋代卖新酒的时间相当多,他写道: “宋人喝新酒、卖新酒的季节相当多,不要看见一个“新酒”市招就认为只有中秋节才有此物”(《清明上河图绘的是春景而非秋景》)

xxiv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6:745-927.

xxv萧琼瑞.清明上河图画名意义的再认识[A].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文集书画(上)[C].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1991:111-133.

xxvi萧琼瑞.清明上河图画名意义的再认识[A].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文集书画(上)[C].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1991:111-133.

【参考文献】

[1]刘渊临.清明上河图之综合究[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

[2]辽宁省博物馆.《清明上河图》研究文献汇编[M].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7.

[3]周宝珠.清明上河图绘的是春景而非秋景[J].美术,1994(8):61-63.

[4]戴立强.清明上河图所画非“秋景”辨―兼及其画名意义的探讨[A].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辑)[Z].北京:中华书局,2005:126-133.

[5]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J].美术,1981(2):58-60.

[6]邹身城.清明上河图的命名[J].河南大学学报,1986(4):44-45.

[7]徐邦达.清明上河图之初步研究[A].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第1期, 页35-49.

[8]铃木敬.中国绘画史-南宋绘画(十五)[J].故宫文化月刊,1990(8):37-39.

[9]高木森.落叶柳枯秋意浓――重释清明上河图的画意[J].故宫文化月刊,1984(6):125-133.

[10]萧琼瑞.清明上河图画名意义的再认识[A].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文集书画(上)[C].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1991:111-133.

[11]张安治.《清明上河图》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269-298.

[12]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春节图画范文3

“大美之春”首届书画频道春节联欢晚会是美术界的一场大型文艺盛会。晚会以美术大家为主导,众星云集、规模之大为书画艺术界前所未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文促会、国家画院、书画频道积极投入到文化产业建设的潮流中,积极促进美术界精英们的交流与互动,以“大美术”概念为主旨,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对其进行艺术化的阐释,并用电视手段向全国观众推广,拉近艺术大家与人民大众的距离,使美术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弘扬。整场晚会“大美术”概念贯穿始终,以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剪纸、民族工艺为节目素材,将音乐、舞蹈、京剧、武术、相声等表演形式与美术艺术相结合,带给观众新的美感与享受。

晚会由著名主持人朱军、相声演员姜昆与书画频道主持人共同主持。整场晚会分为“盛世欢歌”、“龙飞凤舞”、“水墨丹青”、“大美之春”四个部分,节目种类多样、精彩纷呈,包括书法绘画类、歌舞类、语言类、曲艺类等20余个节目,艺术家们轮番向观众拜年,送去新春祝福。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晚会开笔,书写出“美”与“春”的生机。接着,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轮番登场。作为中华文化之精粹,书法成为晚会的一大表演重点,对它的全新演绎体现出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书法家刘洪彪的音乐书法《醉拳》气势宏大,16名少年武者将中华武术的气魄注入书法艺术,书法的柔韧与武术的刚烈在静与动的交错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著名书法家李铎在古典独舞《江山如画》的轻盈舞姿中开始创作,笔墨的运筹配合大屏幕《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画面的浮现,别有一番韵味于其中。以绘画为元素的节目同样精彩频现,串烧歌曲《梅兰竹菊》(《一剪梅》、《幽兰操》、《江南青青竹》、《台》)以音画形式诠释了数百年来文人画中“梅兰竹菊”的创作主题,并以流行音乐的旋律搭建起现代人重新审视中国古典绘画的视角。在古琴《古之韵·流水》的伴奏下,画家贾浩义现场泼墨,时而运筹帷幄时而挥洒自如,令观者如痴如醉。

本场晚会的一大亮点出现在画家与亲人同台展示的环节,著名画家袁运甫一家人,刘文西、杨晓阳师徒以及夫妻画家杨力舟、王迎春共同登台向观众拜年,展示他们创作的作品,并向观众讲解其中深意,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清华美术学院服装系、北京服装学院师生带来的《大美服装秀》展现了美术设计的艺术美感,民间剪纸艺术与舞蹈相结合的《剪·之美》等节目同样令观众耳目一新,以各自的形式诠释着“大美术”无所不包的文化理念。最后,在郭兰英的歌曲《我的祖国》的完美演绎中,书法家、画家、演出人员集体向观众拜年,向全国电视观众送去新春祝福,使整场晚会达到高潮!

春节图画范文4

元旦黑板报内容

春节手抄报内容1:春节由来

春节和年概念,最初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夏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开始,也叫年,年名称是从周朝开始,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

元旦黑板报内容:年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以至于村村寨寨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封窗锁门,有收拾行装,有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个半大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第二天,避难回来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年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乡亲们为庆贺吉祥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都知道驱赶"夕"兽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拜年”,把年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哟)年除掉夕这一天叫做除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过年”。

元旦黑板报内容:春节习俗

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对美好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美好愿望。我国出现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中国年画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是一幅《老鼠娶亲》年画。描绘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春节图画范文5

引导学生涂涂画画,理解诗意。《草》这首诗通俗浅显,却含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句“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拿出彩色笔,耳听老师的描述:“野外的小草长得多么茂盛啊!绿绿的,一棵紧挨一棵。”学生照着老师的描述,用绿色铅笔,画出了一片绿色的草。接着我问:“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画的是春天的小草。”“我画是夏天的小草。”接着我又让学生听老师的描述:“小草慢慢地由绿变黄,打不起精神啦!”学生照着老师的描述,用绿色铅笔、黄色铅笔,画出了黄绿相间,倒在地上的小草。我又问:“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有的学生说画的是秋天的小草,有的学生说画的是冬天的小草。随后我问学生们:“在一年当中春夏季节,小草长得怎样,而秋冬季节小草会变成怎样的呢?”学生们看着自己画的图,很容易地回答道:“春夏季节小草长得茂盛,秋冬季节小草变黄、变枯。”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意思,同时还认识了小草的生长规律。

引导学生涂涂画画,扩展想象。《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通过学习对乡间景物和儿童捕蝶情景的描写,赞美了乡间优美的春景,很富有情趣。教学这首古诗时,我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画,扩展他们的想象。

(1) 我们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觉得每行诗要画哪些景物呢?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稀疏的篱笆(篱落)、长长的的小路(一径)、叶儿不浓密的树(枝头)、儿童、黄色的蝴蝶、菜花。

(2)这些景物中,蝴蝶要画成黄色的,请你认真读诗,想想“枝头、菜花”要画成什么颜色,为什么?有学生说:“从‘花落’‘未成阴’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晚春时节,枝头上长满了嫩绿的树叶。”;有学生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一句告诉我们菜花是和蝴蝶同样的颜色,黄黄的。”

(3)老师启发,让学生绘出一幅风景图: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菜园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长长的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嫩绿的叶子长满枝头。微风拂面,地面上树影斑斑点点。

(4)“儿童急走追究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我让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儿童追赶蝴蝶的情景。有的说:“儿童看到蝴蝶停歇在菜花上,儿童用网子去捕捉。”有的说:“蝴蝶找不到了,儿童急得搔搔头。”还有的说:“蝴蝶找不到了,儿童急得大哭起来。”……

春节图画范文6

关键词:说;晓;晚

无意中,笔者发现当学生时背诵得滚瓜烂熟的《惠崇》变成了《惠崇》,惊讶之余,开始查阅资料,想弄清到底是《惠崇》,还是《惠崇》。

有的教材里是这样的: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另有一些版本的教材又是这样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第7页。)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同在于“晓景”与“晚景”,诗的内容是一样的。“晓景”与“晚景”虽只是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意思却大不相同。诗中“晓景”指初春时节的景色,而“晚景”则指晚春景色。经多方查阅,笔者了解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资料: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惠崇、苏轼及关于这首诗的“画”和“诗”。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福建建阳人,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尤其描绘荒漠虚旷更是一绝,世称“惠崇小景”。《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原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他的画名在他死后五十年左右,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沈括、王安石都写诗赞美它。王安石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虽然他的画现在还有些遗存,可惜这幅原画早已遗失。这不但是艺术界的损失,也是科学界的损失,否则,今人就不会为到底是“晓景”还是“晚景”而争论不休了。

我们知道,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的这首题画诗,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这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第一首是题鸭戏图,还有一首应该是题飞雁图的,诗的内容分别为:

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二首: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其次,笔者了解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画叫《春江晓景》,诗叫晚景。

另一种说法认为:惠崇春江晓景和惠崇春江晚景是同义词,已合并。有人觉得两个都行,叫晚景好像多点。理由是:因为由于出版社的不同还有就是时代久远了在历史上会存在一些争论和理解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晚”改为“晓”,更加奥秘,显得独特,别有风范。认为应该是《惠崇春江晓景》,这是苏根据《春江晓景》的画作写的题画诗。虽然之前许多小学教材是《惠崇春江晚景》,但是分析全诗,我觉得应该是《惠崇春江晓景》。理由是:

1.“竹外桃花三两枝”一句,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这就应该用“晓”字才能文题相扣,画诗相符。“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这说明春天刚到,暗合了“晓”的意思。

2.教育部是不会随便擅改教材的,终归是有依据的。

3.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弄错了,也便以讹传讹了——这倒应了王安石那句名言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与“黄沙远上白云间”。

4.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也认为是“晓景”,而不是“晚景”。

纵观以上几种观点,前两种观点虽各有理由,但理由不够充分,难以服人,本人认为第三种观点理由充分,有理有据,并与画和诗的内容比较符合。正确与否,还有待专家考证。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

下一篇桂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