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活动分析范例6篇

大课间活动分析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1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体育活动;农村小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以中卫市中宁县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因特网查询工具,CNKI中国知网等查询,并查阅了近五年国内关于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关的书籍、报刊。获得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为本文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来源和论据支撑。

2.访谈法

根据访谈纲要,面访了中宁县部分农村小学的负责人,16人为本文的研究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对中宁县部分农村小学36名学校负责人和3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各小学开展的调查问卷”共2个部分:第一调查大课间活动在各学校开展情况,其次是活动的内容。调查时间为2015年11月3日~2015年11月23日。

4.数理统计法

对中宁县农村小学发放了3000份问卷,并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及分析。其中回收问卷2980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276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弃权为20份占6%,这些数据为本文提供了真实性。

5.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定义法和归纳法,对大课间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作用、特点及其各环节运用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多种素质为目的,以健身、健心、娱乐、益智为载体,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问体育活动具有多种育人功能,我校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升至体育大课问活动课的层面,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及大课间活动列入我校日常课程安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从教育功能来说,现今国内外对课程的理解有所拓展 ,即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可称之为课程。因此,我校把体育大课间活动视为校本化课程。

三、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一)研究现状

1.农村中学大课间活动的现状

(1)有很多老师与学生不了解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

(2)有些学校场地与器材短缺,操场硬化条件不够。

(3)学校对体育锻炼和学生大课间活动的不重视

(4)大课间活动单一,学生对其乏味

(二)研究对策

2.对农村大课间活动现状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学校师生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认识

(2)老师要合理支配活动场地,多想出一些新而又简单一点的运动类解决器材问题。

(3)大力宣传,转变思想,让老师同学们多了解大课间活动的好处。

(4)创新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对活动的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结论

通过对中卫市中宁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和研究,,本文认为学校器材设施的短缺,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不重视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大课间活动在农村小学体育课堂中难以得到运用的现状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大课间活动,或大课间活动期间就让学生自由玩耍。

(二)研究的建议

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强化学校体育意识,新义务教育法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赋予了健康新概念,学校体育教育更应健康第指导思想,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

当前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开展了体育大课间活动,以确保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健全学校体育的硬件设备,达到国家要求,一方面还要扩展师资力量,培养专业人才,使农村学校体育得到更大的发展。另外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既然大课间活动具有如此多的作用,那么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一些具有实效性和健身性的活动来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曲朝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发[J].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5月.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2

[关键词]宜宾县 小学 体育大课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宜宾县观音镇中心小学1所、片区小学3所和乡村小学9所,共14所小学。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类;借助互联网广泛收集体育大课间的有关数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访谈法:走访宜宾县观音镇中心小学、片区小学和乡村小学的相关领导 对该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并收集相关数据;问卷调查法:据研究内容和科研规范,设计了体育大课间开展调查问卷,经检验效度、信度均符合要求,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1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 472份,有效率为98%;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核实整理,建立数据库并运用Excel2003版进行统计。

2观音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不足

从观音镇14所小学硬件设施来看,活动场地和器材的不足是阻碍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以观音镇中心小学为例:全校共有34个教学班,共1800多名小学生,学校虽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场地,但学生平均占有面积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明显欠缺。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明显不足,运动场地质量较差。特别是碳渣跑道,一旦天气干燥,学生跑起来尘土飞扬,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另外在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方面的投入不够,限制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片区小学和乡村小学条件更加劣于中心小学,学生的活动场地非常小,某些片区小学几百名学生,活动场地只有一个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可见,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等问题是观音镇所有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制约了观音镇所有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2.2体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当前,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除改善体育方面的设施条件外,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影响了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是组织和管理的领军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师资队伍直接影响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的开展。在观音镇14所小学中,体育师资队伍出现严重不足现象。观音镇14所小学共有7名体育教师。分别是中心小学5名、片区小学2名、乡村小学没有体育教师。可见,体育师资缺乏是观音镇所有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重大问题。

2.3组织与实施不够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由于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如何抓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模式、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对如何利用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并在长期的开展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值得深思。由于在尝试推行中带有强制性,学校往往生搬硬套,出现教条主义。

3改进观音镇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策略

3.1争取更多资金投入,改善观音镇小学场地、器材现状

学校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要保障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为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学校领导应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场地、器材等项目资金投入,改善场地、器材现状。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好的学校,应做好宣传工作,把同级同类的学校请进来参观、交流,把自己推出去,制造声势。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然后再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改善学校的运动场地。

3.2丰富活动项目,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观音镇小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情况看,合理设计和选择活动内容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和兴趣性。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地方特色,对大课间活动的活动模式周期性、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变换、调整和创新,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模式。另外,可以多开展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如踩高跷、竹竿舞、滚铁环、轮滑、陀螺等,这些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练习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培训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向观音镇所有小学分配体育教师是解决观音镇小学紧缺体育教师现状的有效办法,对观音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小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选择、编排内容,做到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同时,教师在大课间活动进行中加强指导,维持秩序,保障学生安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利用开家长会等机会向学生家长展示体育大课间开展的成果,并找出自己的亮点向社会宣传。

4结语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各门学科课程转化的教育空间,它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浪潮中,观音镇小学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学生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改善现状刻不容缓。针对观音镇小学实际,提出争取更多资金投入,改善观音镇小学场地、器材现状;丰富活动项目,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培训的改进措施。以便观音镇小学体育大课间能够得以改变,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引起的思考——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1986.

[3]杨以彩.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对策.2012.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身体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从现状分析来看,很多高中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仍然存在不足,这直接影响到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效果,文中重点分析了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存在的弊端,提供相对应的完善策略。

一、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大部分高中并没有对课外体育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育活动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体能无法得到改善,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是非常喜欢,这是非常有利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有效借助这一优势,然后加以正确指引,从而促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高中生面临着非常繁重的课业压力,而运动可以说是减压的一种形式,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基本上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身体素质也随之下降,从整体角度分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而必须对课外体育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推动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及质量。

二、优化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规范制度,开展多种活动形式

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已经面临极大的教学压力,学校应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制定相应的计划,确保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能够有时间锻炼身体,尤其是针对高三的学生,不能因为学习而耽误锻炼,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学习,定期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检查。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是为了让学生体能得以训练,丰富多样活动形式必然会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拔河比赛、短跑接力赛等等,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提升学生锻炼意识,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班级及班级之间竞争意识,最终目的是为改善学生身体素质。除此之外,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指引,由此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式。而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他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学习新的技能,并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力推广,更好的帮助学生开展体育锻炼。

(二)渗透体育意识,加大资金投入

体育教师是课外运动的组织者及引导者,他们的教学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学生增强体育意识。从现状分析来看,虽然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比较热爱,但是基于繁重学业压力,促使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参与其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自动锻炼重要性,同时自身具有锻炼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或是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并且积极改变教法,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丰富他们课余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运动理念。

针对部分高中教学中,由于场地有限导致课外体育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而学校需要在这一方面扩大资金应用,扩大体育场地,增加体育器材。基于现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新的体育项目。

(三)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足够的运动空间

高中生因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导致学习相对比较紧张,基本上忽略了课外体育活动,导致学生身体素质较差,难以应付高负荷的学习。针对上述现状,教师应该适当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能够得到劳逸结合的锻炼,提升工作效率,以便通过更好的状态迎接挑战,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家长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督促者,他们应该从思想上意识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且积极主动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身体素质得以提升,并且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促使学生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升整体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并不甚理想,导致很多学生身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教学质量较差,学生无法做到全面发展,本文中简要分析了当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并分析了目前体育活动教学存在的弊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推进课外体育活动获得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卫明.湖州市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J].运动,2012(12).

[2]陈素珍.新课标下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7).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4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据统计法,对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运动的时间、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课外体育活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昆明市市区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调查 对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在昆明市市区5所高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3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116份,女生74份。

(二)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需要,通过在图书馆以及电子阅览室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

(三)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表格建立数据库,用M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分析与讨论

(一)对影响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观因素的分析

1.对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分析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所持有的人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不是学生实际的体育行为反应,而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内部状态”,是运动行为反应的倾向性或准备状态,它可增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调查结果显示(表1),64.7%的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24.7%的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7.4%的学生表现出一般的态度,2.6%的学生表现出不太积极的态度,而仅有0.5%的学生表现出很不积极的态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占有大部分的比例,说明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是较高的,态度是积极的。

2.对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分析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的长短是衡量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有效的锻炼时间可以保证有效的身体锻炼效果。从表2可以看出,在锻炼时间为30min以下的,男生占36.9%,女生占54.6%;在锻炼时间为30-60min的,男生占28.2%,女生占32.5%;而在锻炼时间为1h以上的,男生占34.9%,女生仅占12.9%。可以看出,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锻炼的持续时间都相对较少,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多,锻炼人数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昆明市市区高中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预期锻炼标准,即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据了解,中午有一节活动课,但大部分被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挤占来补习作业,或是改为了自习课,造成学生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

(二)对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客观因素的分析

三、结论

(一)大部分学生面对课外体育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厌恶的状态,男生相对女生而言,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表现的更加积极。

(二)只有接近1/2的学生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而锻炼时间在1h以上的学生少之又少,只占到全体学生的1/5。

(三)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中有较大差异,男生主要以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项目为主,而女生则选择娱乐性较强的毽子为主,男女生表现出了与其身心特点相一致的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37.

[2] 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师生交互行为分析 S-T分析法 Flanders分析法

一、师生行为分析方法

师生行为分析法主要以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观看课堂录象并对其编码,将课堂中的行为信息量化以发现课堂中的师生行为规律,揭示课堂中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研究方法[1]。本研究中,作者使用了两种师生行为分析方法。

1.S-T分析方法

S-T分析方法是一种以图形的方法表示教学性格的分析方法。它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两类,减少了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了客观性。

(2)由于将计划教学与实施教学的结果以图形表示,可采用可视化的方法研讨教学。

(3)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有利于推广、实施。

S-T法通过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和师生行为转换率Ch,将师生互动行为模式分为四类:练习型、混合型、教授型和对话型,并可以诊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等问题。

2.Flanders分析方法

在各种分类分析中,Flanders的分类分析方法是一种影响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分类系统[2]。此方法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教师、学生的行为进行分类,并根据这种分类,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的单元行为。Flanders的行为分类将教师的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学生间接产生影响的行为,一类是对学生直接产生影响的行为。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记录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本例中是按10秒钟)进行采样的。通过采样,可得到教学过程的分类行为数据序列。这种数据序列实际上是将教学过程以一定的编码方式所转换成的代码序列。这些“代码”能够基本上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为随后进行的评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观性,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数据处理结果

1.S-T分析方法

使用S-T方法,以30秒钟为间隔对该案例进行采样后得到其S-T曲线和Rt-Ch图,如图1所示[3]。

图1 S-T曲线图和Rt-Ch图

S-T分析法显示分析结果为:

该堂课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43.33%,学生行为占有率为56.67%,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53.33%;

该课程中师生的交互模式为对话型。

2.Flanders分析方法

用Flanders法,我们以10秒钟为间隔对该案例采样后得到Flanders课堂互动曲线和迁移矩阵,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课堂活动特性曲线

Flanders分析方法显示结果如下:

该课教师语言比率为49.1%,学生语言比率为50.2%;

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例为46.6%;

学生主动语言比率为2.3%。

三、评价与结论

1.S-T分析方法

(1)经S-T法分析可以看出师生互动模式为对话型,而且师生行为转换率高达53.33%,说明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主讲的课堂模式。

(2)师生行为转换率高,而且教师行为占有率也很高,说明课堂的主要控制权还是在老师手上,主要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创造性,从而使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的呆板,这样的课堂持续的时间越长,越让人感觉是一种“演习”式的教学。

(3)本课中信息技术用来做创设情景的工具,说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反映出教师已经具有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观。

2.Flanders分析方法

(1)由Flanders分析方法得出该课教师语言比率为49.1%,学生语言比率为50.2%,说明此课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观。

(2)学生主动语言比率仅为2.3%,说明由学生开头的谈话次数和时间都很少,并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问题

1.在采用S-T分析方法将教学行为分为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时,由于此堂课中有两处是播放视频的,对于将此教学活动是视为教师行为还是学生行为我们小组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致决定将其视为教师行为。因为我们认为播放视频具有与教师讲授行为相同的引导功效。

2.计划的S-T曲线(图中的蓝色曲线)和实际的S-T曲线(图中的红色曲线)达到何种程度的吻合时,我们认为实际的教学基本实现计划的教学方案?

3.在采用Flanders分析方法时,对于某些教师教学行为无法具体区分,如教师发言中的讲授与指示有何区别,何为理念?

参考文献:

[1]王陆,林司南.《案例分析:台球桌上的数学》.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 探究性教学 课后有效补充

一、引言

随着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新的一轮高中政治课改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新的高中政治课程和旧的相比,显著特征在于探究性教学的刚性规定,如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也明确规定: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问题提出

探究性教学的明确提出,给全体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不断超越

自我、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式的契机。各地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踊跃采用新方式,探究式教学搞的哄哄烈烈。但现在看来,许多教师课堂开展的探究活动是形式大于内容,为探究而探究,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通过探究教学以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大部分教师对新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准,以教老教材的思路、教学目标来处理新教材,导致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繁重,有时还难于完成,何谈挤出时间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其次,许多教师对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目光仅限于课堂。但一个探究活动要充分展开、并取得理想效果必须给予一定充足的时间,二、三个探究活动下来已过大半节课。在具体的新课程教学考核方案未成熟、现仍以考分定成绩的背景下,一些教师的处理对策只能重形式而轻实效。

三、问题解决探究

对于这种尴尬状态的存在必须给予有效解决,否则新的课程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落得个“劳命伤神却一无所获”的结局;课堂的探究活动也必须开展,否则新课改的目标就难于达成,这将影响国家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对策有两个:一方面,课堂的探究活动要少而精;对于课堂探究活动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不可随意性;另一方面,在于充分重视课后探究活动的展开。课后探究相对与课堂探究而言有许多优点:首先,课后探究可对课堂探究进行延续和深化,弥补课堂探究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缺憾;其次,也可独立开展课后探究活动,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能充分的展开,故其内容可以是有层次、深度和系统的;再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和兴趣布置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实现因人而探、因材施教。因此,一些教师要祛除思维的局限,不能眼睛只盯着课堂而感到“山穷水尽”,应看到课后探究的“柳暗花明”,大胆、积极地开展课后探究活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人教学成果的借鉴,认为课后探究活动的开展有以下方式可供参考:

1.新闻分析法

“新闻分析”从本质上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新闻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大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新闻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即开动脑筋进行思维。新闻搜集要做到主题集中,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维材料;思考题既要依据教学目标,又要贯彻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引导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例如,在上“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框时,在讲解了价格和供求的相互制约关系后,可以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变化及影响的新闻,要求学生分析其中所体现的课本知识,并写出书面材料,在教室开辟一个专栏进行张贴、交流。

2.观赏分析法

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看某种特定性材料,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或报纸上刊登的某篇重要文章等,并写出观后感是新课程下的一种全新的政治课学习方式和创新形式,它是一条增长见识、扩充信息、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当学生从只看不分析到既看又分析时,必能大有收益。在设计这类探究活动时,要做到有关材料与相应的教材理论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让学生全面理解材料,又能深刻领会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上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后,通过网站搜索到2006年6月“焦点访谈”栏目播放了《绿色小康路》这一片子。下载后在班级的自修课或午间休息等时段放给学生看,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对于课本上如科学发展观、GDP、统筹发展等抽象概念就有了感性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片子的理解,又巩固了所学课本知识。

3.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是一种研究性活动,是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社会调查具有主动探究的特点,要求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通过社会调查得到科学、有效的结论、分析,学生必须主动地深入社会,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并做到对这些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归纳,能够把获取的资料融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开展社会调查,调查题目可由学生设计,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或师生共同研讨确定;分析结果尽量由学生单独或联合完成;调查结束后应写出调查报告。

4.发散性作业法

教师要多设计些发散性作业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这类作业答案不必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作业闪现创造性的火花。在这种充满民主的学习过程中,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与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探究性活动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完全吻合的。如在学完“股票、债券和保险”知识后,可布置作业:回家问问家长及亲戚,进行了哪些投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好处,你自己对他们的观点有什么看法?这一作业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家庭,还能为将来立足社会、学会谋生获得一技。

中学探究活动的创新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政治课探究活动“新”起来,不仅是形式的“新”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活起来,以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三维一体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