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设计范例6篇

农家乐设计

农家乐设计范文1

1.1规模档次有待提高农家乐旅游一般是自我经营、自负盈亏。农户是农家乐旅游开发和经营的主体。由于文化素质的局限性,农户本位意识较强,实行资源整合开发的难度系数较大,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很多农家乐旅游采用单打的形式,规模档次不够。缺少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服务,经营的硬件、软件跟不上,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

1.2宣传力度不够现在金华市农家乐旅游的营销途径主要是游客间的口头相传,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宣传方式相对较少。大部分农家乐旅游者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来获取农家乐旅游信息的。尽管现在互联网发展迅速,但是通过网站搜索到的农家乐信息较少,即使有一些农家乐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但是提供的相关信息很少,缺少吸引力。

2金华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2.1打造“土味”十足的特色餐饮农家乐的餐饮应突出民间农家的特色,游客喜欢品尝农家自种自养自烧,无污染、无公害的农家土菜。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烹饪原汁原味的农村美食。注意改善卫生条件,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安全、卫生、营养的美味佳肴。农家乐经营者也可以考虑为家庭或者团体提供简单的烹饪工具,让游客可以将采摘或者垂钓所得直接就地转化为美食,体验烹饪的乐趣,增加在农家乐停留的时间。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2追求生态化的住宿环境农家乐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模式,农户家庭接待是基本的旅游产品,很多游客喜欢“农味”十足的住宿环境,喜欢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因此在新建或者改建农家乐住宿环境时应立足乡土风格,不要过度追求城市化,仿造城市里的宾馆标准间、单间的样式设计布置。很多农家乐旅游淡旺季明显,为了避免旅游淡季大量客房闲置,农家乐经营者可以考虑个体不建造大量的客房,而是利用周围邻里空余的房间,形成规模化的经营。这需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统一管理和协调,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2.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是制约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金华一些农家乐因为交通不便而造成游客稀少,经营惨淡。因此金华要想更好地开展农家乐旅游,就需要解决好交通问题。合理修建乡村旅游目的地外部和内部道路,实现良好的可进入性。首先提升外部交通,尽量缩短游客往返农家乐景区的时间。政府交通部门可以考虑开通旅游专线和市区到达旅游目的地的班车,在节假日等旅游旺季增加班次,便于游客出行。景区内部交通设计尽量符合乡村特点,如地面采用石材或者木材来铺设。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家乐景区还可以考虑增加一些简易的交通工具,如双人自行车等,为游客带来方便,也增加景区收入。农家乐景区修建必要的停车场、公共厕所、活动场所等,配以相应的引导标识,方便游客,满足游客的需求。

2.4设计多样化、主题化的旅游线路农家乐旅游改变“单打”的经营模式,结合附近其他旅游资源,如名人故居,古代建筑,风景名胜等,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吸引力,来丰富农家乐旅游的内容,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的品质。农家乐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衔接组合开发,设计主题化、多样化的旅游线路,有利于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2.5开发具有文化特色、乡土特点的旅游商品一些金华农家乐有人气没财气,游客在农家乐消费不多,除了日常的住宿、餐饮外,其他消费不多,导致虽然景区人声鼎沸,但是经营者纯利润不高。消费乏力的原因不是游客消费能力不够,而是可供游客选择的商品较少,一些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缺少吸引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农家特色,才能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金华素有“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青水秀之乡”的美誉。金华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众多的人文积淀。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金华市是浙江省著名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这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家乐经营者可以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地方土特产品为主打旅游商品,提供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开发品种多样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如特色蔬菜、花果、苗木、水产品等。除了土特产品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范围,利用当地特色的民间工艺,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制作富有当地特色,具有纪念意义的小型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关注旅游商品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2.6力求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不同地区的农家生活存在着差异,农家乐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要。然而现在多数农家乐旅游活动的项目大多集中在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出现旅游产品雷同或者相似的情况。农家乐旅游经营者可以考虑从旅游要素中的“娱”来设计特色旅游项目,突显差异性,增加经济效益。如可以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以农业生产示范园为题材,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成果,让游客参观示范园生产大棚里的蔬菜、花卉、苗木等,感受农业科技的神奇。对于农家庄园型的农家乐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农舍以及周围的鱼塘、果园、菜地等资源,开设垂钓、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采摘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农家乐,体味淳朴的农村生活,还可以间接增长农业知识。一些古朴的村落,可以以民俗风情为主题,从农家院落、民间工艺、民族服饰等向游客展示乡土民俗文化,吸引游客休闲娱乐,体验农家风情。根据体验和休闲经济理论,可以设计体验参与型旅游产品,如划船、烧烤、钓鱼等。农家乐经营者还可以利用当地怡人的生态环境优势,如依山傍水,竹林、花海等打造养生旅游产品。

2.7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农家乐经营者应该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重视农家乐旅游产品的营销。根据目前金华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首先还是要充分重视口头宣传的作用。这就要求农家乐经营者重视游客的满意度。及时了解和解决农家乐存在的问题,提升游客的满意度。除了传统的口头宣传之外,农家乐经营者还应紧跟时代步伐,重视互联网的宣传作用。可以通过与一些旅游网站合作进行宣传,也可以考虑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积极寻求与旅行企业的合作,通过旅游企业组织团队旅游,扩大市场,实现双赢。此外,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等。

农家乐设计范文2

1.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仅仅提供食宿、接待等配套服务,地点多在景区景点内、景区景点附近或前往景区景点必经的交通要道上,消费主体主要是游览景区景点的游客。如黟县西递宏村景区内及周边的农家乐,广德新杭镇太极洞附近的农家乐等。2.摄影观赏型。农家乐可提供赏、食、宿等多项服务。消费主体主要是摄影爱好者或普通的观光客。皖南示范区乡村四季景色优美,按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家生活、文化体验等分类编排20多条摄影旅游专线和260个摄影点。如黟县五里的桃花,塔川的秋色,木坑的竹海,歙县石潭的油菜花,卖花渔村的盆景,徽州区茶博园的茶花等。3.特色餐饮型。农家乐主要提供餐饮服务。消费主体主要是城镇企事业单位和慕名而来的食客。如屯溪区的红星大院、休宁县板桥的泉水鱼,徽州区的丰乐人家等。4.节假休闲型。消费主体主要是皖南示范区内或苏浙沪周边城市人群;旅游吸引物主要是高标准的山水农庄别墅,提供垂钓、骑马、狩猎、划船、度假、娱乐、食宿等休闲活动。如黄山市徽州区蜀源生态旅游区,安庆市太湖县花亭湖,歙县三潭的枇杷节,休宁五城庙会等。5.写生修学型。农家乐主要提供风景写生以及住宿餐饮服务,消费主体主要是大中城市高校的艺术系学生。如黟县的西递、宏村、屏山的农家乐,宣城市泾县查济古村落等地方的农家乐。6.农事参与型。游客通过体验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工艺,了解设施农业、立体栽培、生物技术、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农业高新技术。消费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如黄山市黄山区芙蓉观光农业开发实验区,休宁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贵池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让游客现场采摘,自选自做,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农家乐。

二、皖南示范区农家乐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

1.人文条件卓越。皖南示范区是徽文化的发祥地,该地乡村文物古迹众多,古民居、古栈道、古街、古楼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存构成了皖南示范区发展农家乐的最大优势,是农家乐发展的“整体核心和卖点”。2.生态质量优异。皖南示范区乡村植被覆盖率高达85%以上;地表水90%为三类以上,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0%以上。自然生态优异,乡风纯正、村风和谐、民风淳朴,乡村安全卫生条件总体良好,为皖南示范区发展农家乐提供了一流的环境基础。3.地方物产丰富。皖南示范区大地钟灵毓秀,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植物3 000多种,动物资源460多种。乡村拥有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如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三潭枇杷、徽州雪梨、徽州香榧、徽州花菇、徽州贡菊、灵山红米、蓝田花猪、柯村黑鸡、板桥泉水鱼、新田木瓜、泾县琴鱼、宁国山核桃、广德板栗等。这些都为皖南示范区农家乐餐饮和购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资源。4.景区景点众多。皖南示范区目前拥有104个国家A级景区景点,其中世界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部级风景名胜区6处,部级历史名城2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皖南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对景区景点周边农家乐的辐射作用巨大。

(二)劣势

1.大城市群距离较远。皖南示范区核心区到合肥城市群有200~300公里,到上海城市群有300~400公里,到武汉城市群有500~600公里,到最近的南京城市群也有50~100公里。目前,在高铁尚未通车的情况下,最快的行程也要1个多小时。因此,除了较长的节假日外,周边城市群对皖南示范区农家乐发展的辐射作用有限。2.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首先,交通状况不尽人意。虽然近几年皖南示范区交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很多远离主干道的乡村进入性较差,有些路标很不完善。其次,村内的接待设施薄弱,很多旅游公共设施还是空白。再次,乡村财政资金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有限。3.市民消费能力较低。皖南示范区包括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芜湖、安庆、铜陵等七市,共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山市、池州市,以及宣城市和安庆市的部分县为核心区。该核心区的几个市县区财政收入处于安徽省16个地市中下游,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山区县,属安徽省三类县,甚至有的是部级贫困县,农民收入主要靠打工,整体购买力较弱。

(三)机遇

1.三中全会改革的引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对农村土地产权、宅基地、金融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2.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提出“三线三边”和“三清四改”的环境整治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兴业富民工程的实施、公益性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完善,极大提高了乡村农家乐发展的软硬环境。3.安徽省农家乐标准出台。2013年9月,安徽省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规范、乡村旅游优秀乡镇、乡村旅游优秀区县等四个标准相继出台,这标志着安徽省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发展迈入了标准化发展阶段,为皖南示范区农家乐改善服务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4.全国自驾游的蓬勃发展。携程旅游网近期的网上调查显示,2012年末共有14亿2千人次选择自驾方式外出旅游,其中农家乐接待的游客中,自驾车游客占76%以上,自驾游已成为农家乐发展的主流方式。据统计,2012年末,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12 089万辆,近3年年均增长率达15%。[1]5.高铁、高速、机场等现代立体交通网形成。京福、皖赣、黄杭等高铁,合黄、宣南铜、宁宣、沿江等高速和黄山机场、池州机场、芜宣机场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交汇,将大大缩短皖南示范区与周边大城市群的距离,加速了皖南示范区融入南京都市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的步伐,促进了周边城镇旅游人口向皖南示范区集聚,从而为皖南示范区农家乐发展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挑战

1.周边竞争激烈。一是盲目开发导致产品雷同,资源浪费严重。二是农家乐旅游本身存在淡旺季。在淡季,为了生存,一些地方农家乐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三是农家乐旅游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2.市场定位不准确:一是在经营方式和内容上,盲目模仿城市宾馆酒店的样式。石板路铺成了水泥路,竹木椅换成了塑料凳,游客虽然到了农村,但觉得又进了城市,农家乐的魂已不在。二是在产品设计上,项目比较单一,产业链较短,大部分停留在赏农家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为主的阶段。游客能参与体验的机会很少,很难“乐”得起来。三是在文化挖掘上,农家乐仅局限于浅层次、一般化的斗鸡、挖笋、磨豆腐、做麻糍等农事活动和攀岩、垂钓、野炊等休闲活动。对徽州地方特色和各个村庄特点的农业生产生活、农事操作、农村文化资源等挖掘不够,难以形成个性化的需求,无法让游客产生再来的冲动。3.环境监管压力加大。一是对当地环境造成了破坏,如汽车尾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二是旅游旺季当地农家乐经营户超饱和接待,导致生活污水骤增、食宿水平下降。三是多数经营户以家庭成员为主,不愿意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给当地食品卫生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监管压力;四是消防监管不到位,很多“农家乐”消防设施只是一个摆设,安全隐患严重。4.服务管理不规范。一是农家乐分属工商、卫生、公安、消防、质监、旅游等多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统一合理的收费价格,经营证照难办。二是工商、消防等部门按酒店宾馆的标准办理农家乐证照,脱离了农家乐发展的实际。三是农家乐旅游没有纳入皖南示范区旅游营销体系中,大部分土生土长的农家乐经营户营销意识薄弱,游客来不来,基本靠天。四是少数农家乐经营者缺乏诚信,以次充优的事情时有发生。

三、加快皖南示范区农家乐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定位,合理规划

1.科学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首先应对皖南示范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特点、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客源市场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皖南示范区“一圈两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为指导,并根据不同游客需要设计农家乐。其次,按皖南示范区土地利用功能区规划,对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调研,编制“农家乐”空间布局规划。再次,根据乡村环境承载率,编制农家乐用水、排水、用电、通讯、上网等详细发展规划,保证农家乐进得去、留得住。2.将绿色、生态融入农家乐发展中。一要环保等相关部门对经营者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农家乐经营户采用科学无污染的方法处理生活垃圾。二要制定“农家乐”环境评估和监测制度。三要完善“农家乐”景点的消防基础设施,制定消防火灾应急预案。四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合理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有序竞争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二)理顺关系,形成合力

1.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机制。一要在省级层面建立7市区联动开发、文化与度假相结合的协调机构,每年定期由省发改委主持的各市市长参加的协调会,联手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努力打造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长三角的农家乐文化旅游带。二要建立由市发改委主持的、各县市区城建、工商、消防、公安、食品监督、旅游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三要指导农家乐经营户开发市场,及时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四要定期组织农家乐经营户进行食品卫生、安全防火、市场营销、品牌意识、餐饮服务技能、乡村旅游、经济管理、职业道德、民俗风情、乡土文化、礼仪礼貌等知识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强化政策引导。一要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发展。二要让从事“农家乐”的外来投资者,同等享受本地居民在水电、子女入学、承租山地、水面或耕地的优惠政策,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村组农户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农家乐”的投资开发。三要规范管理。实行规划、管理、授牌、收费标准、宣传促销的五统一,对不符合要求的经营户进行整顿。四要加大资金扶持。对新开办的农家乐经营户,经评估验收、达标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享受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五要实行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减免优惠,鼓励农家乐发展。

(三)转型升级,提高效益

农家乐设计范文3

关键词:农家乐;空间;艺术形态

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类型,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它是城市居民到近郊农家进行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花果欣赏型农家乐是农家乐类型之一,利用花果等自然资源,整合乡村优势因素,向城市人提供休闲消费的场所。

以成都市龙泉山农家乐为例,该区域盛产樱桃、草莓、水蜜桃、枇杷、梨、葡萄、脐橙等水果,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在水果产业带动下,龙泉山的农家乐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春赏花、秋品果”的特色农家乐群。主打花果主题的农家乐一到淡季,游客便寥寥无几,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也闲置浪费。如何让农家乐在淡季也充满吸引力?农家乐经营者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都在努力地寻找答案。本文旨在通过对龙泉山农家乐空间艺术形态进行调查分析,整理其现状,结合乡村优势和商业化现实需要,探索优化空间形态的可行性,借此促进农家乐核心竞争力。

1 龙泉山农家乐的室内外空间形态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家乐有着浓郁的乡土味道,厚重的乡村历史痕迹和特有的乡村空间场域特征,吸引着城市游客去乡间体验农家生活。农家乐的空间艺术形态是人与自然环境相冲突协调融合的结果;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民族智慧结晶;是地域文化、的物质外化;是审美的直接对象。(1)聚落空间形态。从整体布局来看,依托龙泉山果木资源和交通资源,农家乐主要线状分布在道路两侧。局部地势低洼平坦处呈片状聚集的方式分布。百工堰、宝狮湖水库等水系的周边则呈环绕退台状分布。村落随着山地地势起伏,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布局。旅游旺季时,沿主干道分布的农家乐由于停车位不足而占用车道,形成交通拥堵。(2)院落空间形态。果农自家经营的农家乐院落往往形态粗放,选择植物品种随意。入口通常设有牌坊、招牌或幌子等。沿道路扩开较平整的场地作为停车场地面多是素土夯实、素水泥找平,或局部铺设地砖、红砖、石板等。院落内种植枇杷、桃树等果树或者是黄桷树等大树。院内设竹编、藤编或柏木桌椅。有的用水泥砌成桌子,面饰瓷砖,形态粗糙简陋,配上蓝色和白色的廉价塑料沙滩椅。(3)建筑空间形态。农家乐通常以家庭经营为主,大部分建筑的布局分散、形象特征不明确、外部形态较单一,配套设施随意。部分建筑相对简陋、缺乏考究、了无情趣,在吸引游客驻足上竞争力明显不足。部分建筑又城市化严重,失去乡村风味。一部分建筑基于对西式建筑的模仿,东拼西凑而显得不伦不类。(4)室内空间形态。龙泉驿距离成都市中心30余公里,成龙大道、驿都大道、成渝高速、地铁二号线直达龙泉驿区,自驾或者乘车往返都非常方便。游客流动性大,留宿几率小,常以一日游为主。就餐、品茶、、娱乐等空间需求大,住宿空间需求相对少。一般的农家乐的室内环境都相对简单,朴素,没有多余的装饰。采用地面多用素水泥抹平、实木、石材或者瓷砖等材料,墙面多采用乳胶漆等装饰材料,吊顶简单处理或者不吊顶。

2 农家乐定位

(1)发展定位。龙泉山的农家乐良莠不齐,除了少数规模比较大、管理系统化的农家乐,其他都是单打独斗的散兵游勇。虽然已经有了成片成规模的优势,但总体来说缺乏品质,竞争力明显逊色相距不远的三圣乡片区。整合龙泉山农家乐丘陵地貌、花果赏玩等优势资源,发展高品质的特色农家乐。(2)功能定位。花果欣赏型农家乐要弱化季节性差异,应当拓展功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根据地理特点、自然环境特点调整功能。比如增加娱乐项目、康体、休闲,如:供垂钓、徒步、露营、外训场地、科普教育等。(3)主题定位。花果欣赏型农家乐“春赏花,秋品果”是基本主题定位,而强调农家生活体验的定位应逐步形成。农家生活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生活的差异化体验。游客到农家去,消费是的原生态的环境,不仅仅是吃吃喝喝、打打牌,也希望能够收获一份农家生活体验。提供触及心灵的体验,突出土地的灵魂,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形成有活力、有品位的地域性品牌。(4)形象定位。龙泉驿位于成都东郊,其建筑具有典型川西民居的特点。川西传统民居建筑采用稻草或者小青瓦覆顶、实木梁柱、篾编夹泥土坯墙或则砖墙,家家户户都有院子或者晒坝。这种“土地里长出来的”的建筑形态是农家生活的选择。传统样式容易勾起人们的乡土意识。因此定位于川西民居风格的农家乐更能够带给游客家乡味道。

3 龙泉山农家乐室内外空间形态设计优化探索

农家乐不仅具有商业目的还具有美学目的。农家乐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公共的审美空间。形态统一、过于标准化是很难成为审美的对象的。毫不加修饰或者是修饰过度又欠妥当。因而现状下的农家乐在建筑形态、院落空间形态、室内空间形态上都应做出相应的优化。

(1)建筑形态。家庭经营的农家乐楼层宜控制在四层以下,施工方便、经济节约。规模过大、投资过大都不易保持“农家”特色。建筑布局可采用传统的一字式、半围合、合围等样式。屋顶形式采用坡屋顶以适应西南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朝向天空隆起的坡屋顶比平屋顶显现出更为丰富的形态,形成多变的空间层次感。坡屋顶也容易与周边的风景环境相融合,坡屋顶在不同的欣赏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展现出建筑在四维空间中的流动美。建筑物的开窗尽可能开横向窗或者长窗、且窗台不宜过高,以确保良好的景观视线和通风采光效果。开窗面尽可能朝向景观效果好的方向,但同时避免阳光直射,尤其是西晒。窗户的造型应配合建筑形态,可以采用川西建筑风格的窗框、窗棂,以营造出古朴优美的氛围。在优化建筑形态的过程中应把握川西风格要素,对空间形态进行整合与梳理。

(2)院落空间形态。公路交通为沿线的农家乐提供便利。狭窄的山路在旅游旺季,车多人多的时候,极易发生拥堵。针对此种现象应适时做出缓堵措施,在道路两侧增设生态停车场。整理庭院周边的自然空间,有意识的调整荒坡林地的植物品种,配合平坝、沟谷等地形地貌,形成有审美趣味的外部坏境。梳理庭院空间的序列和节奏,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农家院落。院门、牌坊、招牌通常是区别庭院内外的边界标志,是空间转换的焦点,具有引导游客的功能。牌坊应该具有明确的形式美感以招揽游客。招牌需要传达出准确的信息,如:农家乐的定位、主要功能、消费层次、审美情趣等。院门、牌坊、招牌多采用竹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或者混合结构。在空间形态上尽可能内外通透,封闭的边界处理容易产生闭塞感、距离感,向外界传达的信息量少。牌坊、门楼的设计可以借鉴川西民居的川斗结构,采用原木、砖石、树皮瓦等材料营造出典型的川西乡村风味。构筑物周边配以花卉植物增加农家情趣和美感。庭院为游客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场地,承担了室外用餐、、娱乐等功能。为避免阳光直晒或刮风下雨,遮蔽物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冠幅较大的植物作遮蔽物。也可以撑遮阳伞,或者建造廊、亭、棚架等构筑物。在棚架类的构筑物旁边种植攀爬植物,如紫藤、葡萄、凌霄等,覆盖棚架顶部,既能遮阴又美化庭院,在开敞庭院里构建可供停留的半开放空间。院坝局部利用绿化带、绿篱分隔空间,点缀花架、小品增强空间趣味性。院坝尽量平整,排水良好。可以采用素土夯实,也可以铺贴石材、砖块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调整拼贴方式,齐缝、错缝或是局部拼花造型以突出主题,有意识的彰显农家生活的趣味,提升农家乐品质。平坦开敞的院坝为传统游戏提供近绝佳的场地。比如开展荡秋千、斗鸡、滚铁环、丢沙包、跳皮筋、打牛儿(陀螺)等游戏。游客可以带着小孩来体验传统游戏的乐趣,是不错的亲子活动。步道与休息平台结合,提供康体和养身的功能。步道采用曲直结合的方式,延伸到田间地头、果树林里。游客可以行走在花果树丛之中怡然自得。步道、平台若靠近安全险隐患,应设置围栏等安全维护设施。围栏的形态应与周边环境融合,可采用竹、原木等材料。根据地势平整出平台增大接待能力,用步道将多个平台串联,制造空间的流动感。景观视线好的位置可以设置亭子,用于远眺风景。亭子也是内聚的空间形态,有利于人的聚集和交流,自身也有独特的景观效果。设置森林木屋或者树屋,不仅可以增加接待能力,扩大经营面积,还给游客提供有趣味的互动环境。小木屋或者树屋的形态比主体建筑简洁、轻盈,外观形态设计可以更为大胆、夸张。不管是选择艳丽的红色或者原木本色都会成为农家乐的亮点。小品的设置可以增加空间趣味,营造氛围。设置人工鸟巢用来招引鸟类动物栖息,搭建棚架石槽,设置家禽、家畜投喂点,给小动物喂食可以增加游客与动物的互动。石磨、风车、农机具、鸡公车、景石都可以作为小品,甚至摆放农具都可以给空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室内空间。农家乐一般设有餐厅、室、娱乐室、客房等。室内空间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应注意通风透气,并拥有良好的景观朝向。餐饮空间与、娱乐空间不需要绝对的区分,同一空间可以在不同的时段提供不同的功能。将餐饮空间分隔成大厅和独立包房等多样化的空间样式。小房间既可以组合成大房间使用、大厅也可拆分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客房内家具可以采用多种组合方式,以满足单人、双人、三人等多种就寝需要。室内空间形态、界面处理应自然、简洁。墙上可以悬挂小型的农具、蓑衣、生产工具、粮食作物作为陈设。阳台的设置可以增强室内外的联系。阳台或露台可以设计得较宽大,方便游客休闲。在阳台上举目远眺,或品茶、或闲聊,都可以悠然自得。利用光线、色彩、材质等要素塑造形态空间、明暗空间、功能空间、色彩空间,营造出宜人的室内境氛围和空间意向。

4 结语

对于休闲场所而言,空间的艺术性是与功能性同等重要的。空间形态可以作为审美的直接对象。艺术性的空间处理能让游客有强烈的归属感、亲切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物质表现联系起来才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因地制宜的场地选择,就地取材的材料选择,固化了农家精神,是农家趣味的外化。梳理、调整、优化室内外空间形态,让农家乐成为审美对象。让鲜活的农村生活场景、农村印象、农家符号―――那些庭院、土墙、竹篱笆、柴堆、柴门犬吠、炊烟―――成为游客美好的记忆。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朱鹏飞.建筑生态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生态旅游实践与出路[M].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学院,2008.

[4]潘鲁生.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民居宅院[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农家乐设计范文4

关键词:农家乐;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246-01

一、西宁市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是以城郊或乡村的农户家庭为接待单位和地点,以城郊或乡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农业旅游资源、地方民俗文化、周边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以为游客提供住宿、旅游咨询或观光游览为旅游活动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它凸现了现代农业旅游自然、纯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西宁市周边的农业休闲茶园主要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一)发展迅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根据2014年西宁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西宁市各区县的农家乐已经达到了458家之多。以大通县为例,全是共设有各类农家观光休闲场所113家,接待游客17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9%和34%。

这充分说明人民生活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着变化,旅游、娱乐、休闲是工作之余必备的生活元素。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西宁市的农作物产量低,许多地方靠天吃饭,单靠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是唯一的途径,农家乐的兴起促进了农村经济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城区、三县农家乐特色各不相同

由于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且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常常以纯朴的乡村气息和地道的农家菜为主要风格。此类地区农家乐主要依靠地道的民族特色和质朴的乡间方文化,成为都市中老年人的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首选。

位于城西、城北、城中、城东的休闲茶园,由于地处市郊,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则以封闭式温室农家乐居多,发展形式各有特色。此类农家乐一般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设施较为齐全,备受年轻上班族的青睐。

(三)休闲茶园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形式

根据西宁市统计局的调查发现,过去主要以清真餐饮为特色、活动范围在市区周边地区、公园以及南北两山,在绿荫下用布帘子围起来的室外茶园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方式要求的不断增多,农家乐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激烈起来。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各个农家乐在经营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善和创新。不少农家乐已经形成了集种菜、养殖、观光、接送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使单一的农业经营服务模式转向了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二、农业休闲茶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西宁市农家乐起步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茶园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几年休闲茶园的发展呈现出乐观的态势,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原则缺失

近几年随着农业生态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少农民看到了其中的“甜头”,全市上下兴起了一股建“农家乐”项目的热潮,一些乡镇甚至有村村建“农家乐”的态势,不少农业休闲茶园存在规划设计学法合理性的问题,纵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相当多的农家乐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

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片面求大、求洋,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

2.未能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农家乐开发随心所欲,特别是郊区农家乐大多按长官意志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仅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谷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凡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3.“农家乐”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

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农家乐旅游中,“乡、野、土”三味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有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还有的景点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市场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二)经营者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许多经营者对农业休闲茶园的定位模糊,发展方向认识不足,缺乏休闲旅游市场的预测意识。很多农家乐停留在纯粹的吃、喝、玩上,对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域文化挖掘的深度有限,没有反映出农家乐以“农产、乡色、民情”为卖点的特色,城市游客的知识性、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三)存在破坏资源和环境现象

随着农家乐的大力发展,游客大量的涌入,一些农家乐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与回归自然这一旅游主题相背离。加上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开发者把农家乐旅游当成一种标签招徕游客,许多农家乐旅游点一开发就变味,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这不仅造成农家乐旅游资源的永久性破坏,还对旅游者产生误导。

三、解决农业休闲茶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发展方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西宁市的休闲茶园,大多数不具备住宿条件,给路途较远的游客带来了不变,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茶园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不少茶园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农家菜的质量和品种上,而忽略了游客去茶园的真正目的。经营者可针对这一情况,对茶园的经营模式采取适当的改变措施。如,设置一些住宿场所,并且为游客提供一定的条件,使一些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里人在放松的同时亲自体会到纯朴的农村生活。

(二)发展农家乐政府要给予支持和引导

要将“农家乐”发展成一种产业,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和调控,制定和完善鼓励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配套出台有关投资、融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外界商户投资参与茶园产业规模经营,大力扶持本地有实力的业主,以规模型经营推动茶园产业迈入特色化的发展阶段。同时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提高档次和品位,在“茶”学上做文章,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发各具特色,多功能茶园。加紧旅游村镇及公路建设,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为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农家乐”

打造民族风情园是青海的优势,也是西宁的优势,西宁地区有34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是一个土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发展民族风情园,是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借鉴其他省市发展成功经验,促进农家乐旅游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四)加强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知名度

农家乐的发展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在挖掘农村绿水青山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功夫。农家乐旅游急需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促成规模档次的提高,形成整体优势,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参考文献:

[1] 康慧玲.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2015(3):34-35.

[2] 黄芸玛,陈 蓉,张玉珍.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的农家乐空间分布实证研究――以青海星级农家乐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1.

农家乐设计范文5

关键词:农业休闲景观;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一、农业休闲景观元素分析

1.农业生态景观分析。农业生态景观是农业休闲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休闲景观地域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所追求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景观不仅是对外形象的展现,也是对内生产环境的改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农业文化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各个历史阶段农业文化的展示,通过农业场景展示、农作品种展示、农作工具展示、文字图象信息展示、农业科技展示、互动体验展示等深化农业生态景观的景观节点,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使其成为一本农业历史发展的教科书,这对继承和发扬农业文化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农业休闲景观的主题性。2.人工景观分析。人工景观设计是在农业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的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通过对建筑物、道路、绿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使其形态、色彩、空间等元素能更好的融合到整体环境中,使其形象风格符合地域特色。根据功能的主线分区分点设定景观基础设施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导引信息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等。从而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综上所述,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景观也是由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模式的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组成的。

二、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特点

1.观赏性。农业休闲景观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绿色有序的农田,使游客获得绿色农作物的多种美感的享受,忘却城市的浮华和烦躁;收获时节金色的农田,繁忙的收割场景,给人内心深处无比的成就感;通过地方民俗表演感受农村朴实的农闲文化生活;农业科技展示也是独特的观赏场景,即了解的科技又增长了农业常识。北方寒地农村,可以观赏冬季农作收获之后平静的雪景。在这样淳朴的环境中,使游客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季节地享受自然生态农业资源所带来的特色农村风情。2.趣味性。农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是农业休闲景观中重要的特点,通过农村长期特有的农业文化开展的多项娱乐项目,例如:农村运动会、秧歌表演、农家度假、户外野餐、农耕劳动、采摘体验等。北方寒地的冬季是农闲期,可以滑雪、拉爬犁、捞鱼、打猎等特有的冬季娱乐项目。通过多项农业特有的趣味活动,使游客感受到农业文化带来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3.参与性。参与性是农业休闲景观有的属性,游客不仅为了观赏娱乐,更希望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如通过学习参与农作生产,了解操控农业生产工具,体验采摘的成就感,这些参与性的农作项目,既让游客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带来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4.市场性。在农业休闲景观中只有管理好市场的运营才会使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经营管理者要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时利益,忽律长期市场的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开展特色的市场,将绿色餐饮、农村娱乐、农作体验、农家住宿、土特产商品等融入到这个市场体系中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效应。

三、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

1.突出地域主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繁多;民族文化众多;地域民俗文化差异比较大;南北方季节变化明显。这对农业休闲景观地域主题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游客了解地域农业文化和民俗民风文化有着很好的潜在市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农业休闲景观园其定位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导致市场不景气,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是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市场的关键,所以,切实地挖掘农业休闲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发展的重点。2.提升建设的品质。国内农业休闲景观规划方面过于追求国外的表面形式,把景区的发展过多寄托于高额投资、高回报、高经营、高宣传等表面的运营。这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不是园区发展长久的运营模式。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把握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园地域文化区活动策划的实效性等,要把握建设园区的特色文化,精心策划,长期投入,稳定发展,这样通过园区的各方面品质的把握,才会被大众长久的接受,真正成为游客认可的环境。3.迎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导向不断改善经营项目的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会激活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以点带面,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特殊时期等开展具有主题性娱乐体验活动,例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如播种节、采摘节、农村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作技能大赛、农村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如五一活动周、中秋篝火节、端午采摘、国庆大丰收、大年农家乐、冬季运动会,农家冰雪节等。)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农业休闲体验园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特有的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尊重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面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或分期建设,试探性的开发,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被一次性毁灭,保护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生态链。在经营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宣传教育,达到提升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在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园区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分析,对当地的自然、历史资源进行挖掘,注重对当地人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因为,上述内容是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基础工作,只有将上述资料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特征,才能把握好建设的品味,并且建设、完善生态有机体。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开展主题活动,打造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休闲农业景观园区的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方世敏等.我国休闲农业产品的体验化设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王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农家乐设计范文6

Abstract:For the better desig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vestig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Beijing region, and analyzes it with the national rural residential area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响应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完成农宅设计方案,我院几位同志在三所总建筑师唐琼的带领下对北京地区现代农村住宅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很多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为了在以后的农宅设计中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本人总结了调研的成果,以国家的农宅发展要求为主线,并利用手中掌握的第一、二手材料逐点展开综合比对及系统分析。

(一)坚持城乡联动,发展宜农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村庄。

通过调研农村现状,我们注意到北京的高速发展带动京郊农村,农村经济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来补充城市先天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对农村现状的了解及对农宅的设计概念也应跟上形势,随着各种变化带来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

一、旅游方面:

北京及周边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燕赵特有的雄浑而不是秀美的自然地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北京人也越来越频繁地到郊外度假。这就给周边地区的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大兴区利用北京野生动物园、团河行宫、万亩原始次生林等景区为中心形成生态旅游区;昌平区有世界闻名的长城及十三陵;密云区及怀柔区则是依托燕山山脉众多自然旅游区及自身秀美的山川开展旅游业建设。怀柔区汤河口镇东帽湾村坐落在群山叠翠之间,亮澈的白河从村边寂然流过,初到这里便觉山外的红尘烦恼在瞬间滑落,精神释然而快乐。如此景致给这里带来游人,“农家乐”在山村中兴起。所谓“农家乐”是指农民腾出自家住房的一部分来为游人提供食宿。其实这种形式在多年前在一些未开发旅游区周边农村就已具备雏形,不同之处在于游客少,这种现象并不普及,然而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农民自发搞“农家乐”或许已不再适应旅游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度假的心理需求从质和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游客更需要的是一家人或朋友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找一个世外桃源,体会久违了的宁静与闲暇。这就需要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而与村民们共居一院显然是不安静与不自然的。这样的居住条件又是村民们力不能及的。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是在乡村规划是根据游客流量统一考虑“农家乐”住所,并由村里进行统一的建设、管理;在由有能力及有富余劳力的村民们承包。这样虽提高了些专用成本,但由此具备了以下优势:

1: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

2:农民在建造房屋时,不需再考虑多建客房满足“农家乐”,而在旅游淡季由于闲置而造成浪费。这是一重点考虑在农宅里实施“农家乐”的方案,可以看出既不能很好满足农宅的功能,又使提供给“农家乐”的条件显得十分简陋,只是多出很多卧室而已。

3:节地。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考虑“农家乐”的村庄每户农宅所分土地达到四分多,而规划局规定为三分地,由此可以看到如果失去控制,土地资源的浪费是惊人的。

二、多样性的宜农产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宜农产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方式不再只是种地和饲养牲畜,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性的产业结构。如种植果林,放养水库鱼,承包山地开发林业的同时放养柴鸡,利用自身水力资源发电,种植西洋参等经济型作物,开村办厂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等。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势必对自身的住宅提出新的要求,使农宅朝着更加美观、舒适的方向发展。

2:以往农民把家禽、家畜养在家里,现在由村里统一饲养,这便使农宅的环境质量有了质的提高,我们在作农宅设计时不必再考虑诸如牲畜粪便、不良气味等带来的不利因素,能够较为顺利地把许多城市住宅的设计概念引入其中,大大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3:农民对于土地有着千年不舍的情结,对于农民来说有了土地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农宅里通常都会留出一块种植地来种植各种果树、蔬菜和花木。据说,地里产出的蔬菜可供农家全年食用。这一点提醒我们的设计应尽量充裕和完整的为农宅留出种植地。

三、考虑农民工进城打工后的现状

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农民工,也给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那么缺少了这部分人口的农村是怎样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设计应作出怎样的调整就成了必须进行研究的新课题。在我们走访的怀柔区汤河口镇东帽湾村这种情况就非常普遍,有的农户子女全部进城打工,只有老两口留在家中。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们的冬季取暖基本靠做饭烧灶时火炕的热量(火炕设置在老人的卧室之中),而不需另外启动农宅整体的暖气系统,每年可以节省1000~2000元。由此我们想到集中供暖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是不适用的。另外应将卫生间移入室内,并应将农宅内所有房间以连廊连通,本文将在后面章节详述。

(二)因地、因时制宜,切实完善配套,改善环境,建设宜居的村庄。

通过对村庄的走访与观察,我们从总体环境上得到的印象并不尽如人意,感觉上缺乏整体和细节上的设计处理。具体如下:由于社会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为了跟上建设速度和体现经济效益,我们的设计周期大大缩短,这使我们缺乏充裕的时间去深入考虑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规划到单体设计都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所以村庄的规划从整体看开来有些古板,而单体则趋于单一化。不如一些历史悠久的村镇,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依势而建,创造出富于变化,趣味无穷的空间与意境,形成历史的缩影;但总体有统一的文化与形式控制并不显纷乱。这并非是单一的设计问题,很多是设计师无能为力的,但设计应多从细节入手,尽量使这一缺憾得到弥补。

一、应提供驻足空间:

如今农村的街道虽然宽大整齐,却缺少了节点的设计,缺少了驻足空间。农民的生活并不像城市人那样紧张忙碌,有许多空闲时间,而他们的活动范围又不是很广,这就决定了节点空间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提供给使用者休闲、娱乐、与邻里增加交往的空间,丰富、美化街道环境,并对村庄的安保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应注重公共区域的绿化:

由于村庄的周围和每户农宅都有绿化,街道等公共区域的绿化在不知不觉间被忽略了。很多村庄的街道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小树或干脆没有,除了院墙就是路面,如同黄沙古镇,感觉冷漠而异样,很不舒服。

三、应有健身场地:如同城市中一样,每个村庄应设置一集中的健身娱乐场地。

(三)坚持“四节”方针,建设节约与集约发展的村庄。

“四节”是指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四节”方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原则,任何一项都是不可忽视的,但在本文中我们只讨论节地方面内容。

1:切实控制好农宅宅基地面积,原则上不应以任何形式及原因扩大宅基地面积。

2:大力发展二层农宅,节省占地面积。

3:精心作规划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节约使用土地。

4:充分利用原房屋基地。应将村内的废塘、废沟、吭地和洼地填平,并将其他闲散地、废宅地一并纳入规划,使其土质或建房屋,或植树绿化。

(四)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建设安全的村庄。

在兴建村庄的过程中消除公共安全隐患的重要性应放在首位。从实际调研中,我们并未发现存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情况,我们只是把在这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列举如下:

一、村庄用地不应选择在洼地、沼泽、死水塘、墓地、水库和水把虾、洪水沟道、溶洞断层、滑坡、山间风口一级河流最高洪水位以下等地段,以避免自然灾害及环境污染的影响。

二、水源的清洁是另一重要条件,并应注意污水、雨水的排除和去向。有的村镇自建污水处理中心,对保护环境起了积极作用。

三、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建立合理的功能分区,分区应符合环保、卫生、防火安全等需要。使生产区排污量降到环保条例所规定的指标以下;使生活区不受生产区排出的废水污染,不受臭味、烟尘和生产中有毒气体的侵袭,不受生产区噪音干扰;使水池、水井不受污染,有利于环境卫生等。分区时还应考虑当地风向、河流流向以及防火、卫生间距等问题。

四、应尽量避免农宅中饲养家禽、家畜而改为集中喂养,以避免禽、畜的卫生问题等带来疾病。

五、搞好绿化。树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杀菌、除尘、减低噪音、调节湿度、改良气候、遮荫蔽书等多种卫生功能,在院落、宅基旁、道路边、河滨等处,凡是能种树的地方,都要植树绿化。

六、厕所。不论公厕和私厕都应远离水源,以防止对水源的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最好是私厕建于室内,用冲水厕所。这样有利于管理和改善卫生条件。所有厕所应设屋顶,要做到不渗不漏;公厕应建灭蝇厕所。

(五)传承历史文化,结合本地实际,建设有特色的村庄。

(六)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由于形式及功能是建筑的一体两面,既有外在表象的不同,又有内在实质的统一,互为表里,难以分割,所以我们把(五)、(六)两大问题放在一起讨论。

北京周边地区农宅基本从形式上分为两类,即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现有绝大部分农宅都应用了传统模式。传统模式又分四合院式(四合院在农宅中比较少见)、三合院式及二合院式(只在正房一侧有耳房)。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住宅的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些缺憾。

一、厕所。大多数农宅的厕所设置在室外并缺少相关的卫生措施,使得厕所的方便性和卫生成了问题。既造成了夜间及冬季使用的不便,又造成了传播疾病的污染源。所以应引入城市住宅中冲水卫生间的概念,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冲水马桶。

二、由于传统农宅平面布局上的局限性,使得农宅中某些房间到另外房间必然要通过室外。这种情况使得家中的老人在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会感到不便。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法是在室外加一条外廊,既可防风、防雨、雪又可使房间冬暖夏凉。

三、很多传统模式农宅在形式和功能上也经过一些改造,但在设计人员的看来这些改造带有部分随意性及不合理性。

现代模式在农宅中的应用并不广泛,通常只有有经济实力的大户有能力建造出比较像样的现代农宅,所以我们应注重将现代形式推广到有代表性广大农民的住宅中去,以合理性、舒适性、经济性、美观性的农宅提高农民的居住质量,以满足现代农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应注意解决的问题包括:

一、新型农宅从节地观念出发多设计成二层(三层农宅一般不被农民普遍接受),腾出的空地可更大程度满足农民种植及进行室外活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