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报范例6篇

水土保持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1

(1)不同管理方式竹林坡地降雨径流中氮磷流失特性模拟试验 张丽萍 张锐波 吴希媛

(7)灌溉与施肥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张丽娟 马友华 石英尧 朱小红 汪丽婷 马中文 方瑞元

(13)氮肥与双氰胺配施对棚室黄瓜生长及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聂文静 李博文 郭艳杰 刘微 韩晓莉

(18)滇池湖盆区露地蔬菜种植方式对农田水土流失的影响 张小溪 张国盛 胡学柏

(23)活性炭对土壤入渗、蒸发特性及养分淋溶损失的影响 方圆 冯浩 操信春 丁奠元

(27)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 陈伟 魏永霞 王存国 王晓艳

(31)崂山水库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特征 马东 杜志勇 吴娟 周震峰 史衍玺

(34)汶川地震区土壤物理性质与渗透性的坡面分布特征 徐小军 何丙辉 胡恒 熊明彪 陈云英 阎丹丹 杨圆

(40)太行山区人工油松林对坡面入渗产流的影响 钱金平 王仁德 张广英

(44)晋北风沙特点、防风林带结构及效益 郭学斌 粱爱军 郭晋平 粱凤玉

(49)仿真固沙灌木防风积沙效应的风洞模拟研究 孙涛 王继和 满多清 吴春荣 刘虎俊 马全林 朱国庆

(55)阴山北麓残茬间作带田土壤风蚀规律 赵沛义 妥德宝 康暄 李焕春 段玉 张君 安昊 姚俊卿 付贵锁

(59)植物篱对紫色土物理性质及养分的影响 谌芸 马云 何丙辉

(64)保水剂施用对丹参物质形成与养分利用的影响 寇太记 张雅莉 马继红 毛克举 刘源 苗艳芳

(68)控释掺混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李钟 李絮花 唐慎欣 李海燕 刘旭凤 彭强

(72)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道路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夏江宝 许景伟 李传荣 刘京涛 王月海 陆兆华

(76)不同类型豆科植物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土效果 杜天庆 苗果园 郝建平 杨锦忠 崔福柱 薛建福

(81)坡耕地植烟土壤养分资源特征及适宜性综合评价 化党领 魏修彬 郑文冉 陈维强 黄克久 赵东海 杨秋云

(87)降雨强度对含砾石土壤产沙及入渗的影响 吴冰 朱元骏 邵明安

(9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的影响 苏慧敏 李叙勇 何丙辉 欧阳扬

(96)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苑亚茹 韩晓增 李禄军 丁雪丽

(100)不同地表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 安娟 卢嘉 郑粉莉 李桂芳

(105)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团聚体结构及其磷组分的影响 韩玉竹 黄建国 赵敬坤 梁涛 宝德俊

(110)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颗粒态氮的影响 刘志祥 郝庆菊 江长胜 祝滔

(114)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及其微团聚体内酸解性氮分布变化 张电学 韩志卿 王秋兵 吴素霞 常连生 谢

新宇 杨会民

(119)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于爱忠 黄高宝 柴强 燕永新

(124)不同土地利用下湖北江汉平原湿地起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邰继承 靳振江 崔立强 潘根兴

(129)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 廖敏 彭英 陈义 谢晓梅 吴春艳 唐旭 刘玉学 杨生茂

(134)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吕圣桥 高鹏 耿广坡 张杰 夏江宝:

(139)山西省主要类型土壤镁素供应状况及镁肥施用效果 丁玉川 焦晓燕 聂督 程滨 赵瑞芬 刘平

(144)荒漠草原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 李学斌 陈林 田真 王新云 刘秉儒 刘任涛 谢应忠

(148)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 赵阳 余新晓 吴海龙 宋思铭 黄枝英

(153)模拟降雨条件下覆盖方式对冬小麦降水利用的影响 刘战东 高阳 巩文军 段爱旺

(159)库布齐沙漠不同发育类型人工结皮对露水凝结作用的比较研究 饶本强 吴易雯 李华 李敦海 刘永定

(165)人参床土的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 陈丽梅 于海业 闫毅 袁月明 李松

(170)元谋干热河谷冲沟集水区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熊东红 翟娟 杨丹 苏正安 董一帆 陈安强 刘刚才

(176)基于动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王天平 解建仓 张建龙 汪妮 白庆芹

(181)赤泥施用量对cd污染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范美蓉 罗琳 廖育林 田杰 胡波

(186)cd胁迫对5种植物体内cd积累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 杨珍平 郝教敏 卜玉山 高志强 苗果园

(193)污泥混配土淋溶液中ph、氮磷及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 李小龙 杨海龙 李文忠 何存利

(198)土壤铜、硫污染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董丽欣 李保国 齐国辉 郭素萍 张雪梅 于棉飞 胡志伟

(202)北碚区菜地规划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铅、镉研究 袁波 傅瓦利 蓝家程 张婷 彭景涛

(207)先锋植物对铅锌尾矿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 朱佳文 邹冬生 向言词 谭淑端 刘灿 刘文祥

(211)不同土地类型氮磷的输出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 白荣 郎南军 邵智

(216)广东大宝山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陈三雄 陈家栋 谢莉 廖建文 张金池 杨群良

(221)免耕和草篱措施对径流中典型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李霞 陶梅 肖波 王庆海 陈建平

(225)城市污水污泥处置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侯晓峰 薛惠锋

(229)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剖面盐分变化 卢响军 武红旗 张丽 盛建东 李关婷

(233)大量沼

施灌稻田的氨挥发特征 邓欧平 姜丽娜 陈丁江 孙嗣?D 吕军

(237)干旱胁迫对水土保持先锋植物类芦光合特性的影响 蔡丽平 吴鹏飞 侯晓龙 马祥庆 张芸

(242)冬季低温对沙漠植物约书亚树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段亮亮 满秀玲 刘力宁 曲诏琪

(246)包膜缓释尿素对小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董元杰 李絮花 张民 曲长凤 邱现奎 王艳华 胡国庆

(250)硝化抑制剂型包膜复合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及其对大白菜生长的影响 侯俊 董元杰 李光宗 范振义 刘双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2

【关键词】水土保持 省级 公报 设想

1 理清思路,深入剖析问题所在

1.1 发展现状

河南省自从2006年开始编制《河南省水土保持公报》,每2年编制一期,现已3期。公报主要内容包括:综述、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预防、水土保持治理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河南省水保公报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和相关水土保持部门。

1.2 作用成效

(1)初步履行法律职责;2011年3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水土保持监测公告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将定期编制和水土保持监测公报纳入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水保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公告是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公报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其主要内容为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和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情况。河南省的水土保持公报主要以水土流失普查成果和省内主要河流径流、泥沙监测成果、水土流失监测点监测成果和水保统计结果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定期向社会全省水土保持监测成果、预防和治理情况等,集中反映我省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工作进展和防治效益。(2)有宣传效果;公报的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和成效,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宣传作用,提高了公众的认知度;为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了重要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信息,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集中展现了水土保持工作进展和效益,提振了行业自信心,提升了行业形象。(3)为决策提供了有限参考;监测公报公告了水土流失状况、预防治理情况以及监测点的年度水文气象、径流泥沙等数据,为水土保持相关部门和行业提供了决策参考,但是作用并不明显,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告的功能和效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1.3 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目前省级监测公告与法律的要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科学性。不能实时反应公告区域流失消长变化及原因;资料堆积,缺乏结论缺乏分析。(2)准确性。缺乏公告区域的流失面积变化、原因、对策和结论,数据点面关系。(3)时效性。公告周期、资料数据时间点的时效性不足。

因此,造成公报在决策、行业管理技术支撑作用不明显。

1.4 原因分析

监测公告是监测工作所有成果的集中体现,工作已经开展了10年,总体来说是有进展,步子慢,突破少。究其原因,在对公告的认识、定位、技术路线和相关配套建设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1.4.1 认识问题

省级监测机构对公报处于应付状态,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只注意有和无,不关注公报所发挥的作用;对于公报的内容和形式缺乏不断的探索、总结和提高。

1.4.2 定位问题

(1)服务对象是谁不明确。目前的公报不能为水行政决策部门及相关水保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2)服务对象的总需求和阶段需求不明确,公报的内容相对于服务对象缺乏针对性。(3)监测机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不明晰,需要不断的清晰明确。(4)围绕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路径是什么?仍需要不断深化和细化。

1.4.3 技术路线和手段问题

(1)水保监测公报基础源数据的问题。重点应该是针对某一区域的侵蚀强度,而不应是当年的水文泥沙观测等数据。(2)基础源数据获得的途径是什么?适宜遥感普查、遥感抽样、综合抽样和综合(地面)普查多重方法相结合,相辅相成。(3)如何使基础源数据可靠准确的问题。对基础源数据长期有效的观测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科研投入缺乏。(4)如何处理遥(遥感监测)与测(常规监测)的关系。研究认为:遥具有宏观对比的一致性、时效性;测的数据某一时段内具有局限性;测是遥的基础,具有长期性,测为遥提供服务和支撑。(5)空间和时间尺度问题。

1.4.4 相关配套问题

(1)人才问题。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不仅需要水保、水文和农林方面的知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关知识,而且还涉及到信息化、现代化设备方面的知识,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复合型人才。(2)水保监测相关科研课题与投入依然不足的问题。(3)监测设施、设备的功能与型号是否满足监测工作需要的问题依然存在。(4)管理问题。缺乏一种行业管理、部门配合的管理机制。

2 提高认识,找准定位

监测公报是所有监测工作的集中体现。 明确监测公告的定位,是做好公报编制和工作的基础。公告服务于生态建设决策、政府考核和公众权利的功能决定了公告的定位。

2.1 法律定位

水土保持监测公报的法律定位可概括为法定职责、政府决策、变化趋势、公众服务。法律规定和要求的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是水土保持部门按照法定内容向社会的重要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监测信息。水土流失情况及变化趋势,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情况,服务于生态建设决策、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和政府决策。及时向社会公布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信息,发挥宣传教育作用,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向社会水土保持监测公告,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水土流失危害的忧患感,增强水土保持责任意识,形成水土保持人人有责,自觉维护、真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

2.2 工作定位

掌握并及时公告水土流失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价和反馈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和政府责任制提供科学依据;作为加强监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为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落实提供科学依据。

2.3 工作核心

通过公告集中反应各级土壤侵蚀强度面积变化和原因、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作为政府部门的行业公报,国家和社会关注的行业重要信息,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服务于社会公众是其主要功能和核心任务。各地水土流失状况和变化情况,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工作进展与成效,反映当地作为生态资源重要组成的水土资源现况和合理利用等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公告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各部门增强水土保持意识,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防治重要的途径。

3 立足现状,全面设想

3.1 公报的名称

公报的名称宜为“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根据法律规定,公报是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向社会法定内容。该名称既突出公报是以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分析评价结论作为主要公告内容,与法律对公告界定与要求相一致,又避免了公报就是水土保持工作总结的误读。

3.2 公报的主要内容

公报以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分析评价结论作为主要公告内容。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1)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公告预防和治理、年度工作情况介绍,以及工作情况的统计数据。(2)水土流失状况。主要公告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和面积,辖区一定行政单元面积(市、县)水土流失的消长情况。(3)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水保工作及面积消长变化,分析所辖区域水土流失发生变化的原因;结合各地水土流失面积及同期降水情况,分析主要河流泥沙含量变化情况、水土保持效益和典型危害事例。(4)综合评价和建议。结合所辖区域水保工作和面积变化,综合评价全省或各地水保环境发展方向、趋势与对策建议。

3.3 公告的周期

省级水土保持监测公报编制与周期宜为2年。

3.4 公告源数据的获取

公告源数据的获取方式以遥感为主;十年全面遥感普查一次,建好本底值和空间分布基础数据;单数年对照全面遥感本底值,进行20%抽样调查;偶数年根据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推算并结果;十年一个轮回,实现区域全面监测。

4 讨论与展望

围绕着已经开展的探索和设想,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解决。(1)监测公报中核心数据或源数据到底是什么?研究认为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图斑的侵蚀强度及相关信息。(2)源数据如何取得?研究认为就是通过定期全面遥感普查和定期的抽样调查获得。(3)如何做到全面遥感调查与抽样调查科学准确?全面遥感调查,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稳定的解译标志;抽样调查,关键是如何抽,怎么操作,要有一套具体的管理流程。(4)水保监测人才配置和投资重点。基于以上观点,人才配备的重点依次是信息化方面、水保、水文专业,投资方向重点以遥感、地理系新系统为主。监测站点及应急调查应以坚守、维持为主。努力构建以信息化为主的水保监测体系。(5)如何围绕监测公报定位、主要服务对象及作用等,理清发展思路,把握战略发展方向。

5 结语

结合监测和公告工作现状,我们开展了公报前瞻性的探索,提出尚不完全成熟的初步设想。这些设想还需要通过不断思考、研讨、实践和论证才能逐渐清晰成熟起来,真正指导今后的公报工作。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3

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今天,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召开总结大会,回顾科考工作,交流科考成果,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非常重要,十分必要。钱正英副主席高度重视,亲自主持会议并传达了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旭日干副院长宣读了表彰通报,鄂竟平副部长代表科考领导小组做了总结报告,孙鸿烈、沈国舫和丁仲礼副院长讲了非常好的意见。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为这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付出巨大心血的钱正英副主席、孙鸿烈、沈国舫副院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受到通报表扬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各相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这次科考活动的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这次科学考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一次水土流失科学考察活动

这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行动。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考察活动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在考察活动正式启动不久就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这次考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精心组织,充分依靠有关各方面专家,合力调研论证,提出高质量的科考成果"。以钱副主席为组长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关键和核心作用。钱副主席先后四次主持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对科考工作思路、总体工作方案、科考重点内容、以及科考成果汇总提炼等关键环节、重大问题、重要观点进行了严格把关,并亲自指导了"水土保持水资源和水环境效应"专题研究工作;孙鸿烈副院长和沈国舫副院长多次深入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科考的阶段性成果审查把关,亲自主持汇报稿的编写和修订。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许多院士、专家先后参与了实地考察,对总报告以及各考察组和专题研究组的报告进行认真审核,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作为这次考察活动的联合主持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科考活动的顺利开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国土资源部、环境部等中央有关部委给予了大力支持,各流域管理机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参加,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给予了密切配合。

与以往历次水土流失科学考察相比,这次考察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全局性与区域性统筹。这次考察将生产部门、科研部门、宏观决策部门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央政策研究部门、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部门、大专院校、流域机构、地方部门等各方面的优势,在从国家和战略层面研究我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考察和研究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二是专业性与社会性兼顾。这次考察不仅从自然科学角度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生产实践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以及代表先进科技水平、符合客观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路线,而且从社会科学视角探索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搞好水土保持的政策建议。三是知名专家学者与基层技术人员互动。这次科考受到我国知名科学家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得到基层水利工作者的热情响应,共有86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28位院士、223位教授和研究员,以及各流域机构、各有关省(区、市)、地、县水利部门的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考察。广大科考人员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知名专家与基层技术人员并肩作战、良性互动。四是科学考察与宣传普及结合。科考人员及时与基层部门、单位交换意见,注意倾听当地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的反映和要求。同时,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推广水土保持技术,唤起全社会对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搭建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平台。

总之,这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是一次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行动,是一次全面系统深入考察、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各方面力量的大型科研过程,必将载入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光辉史册,发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二、这次科学考察成果为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次考察重点对黄土高原、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北方土石山、南方红壤、西南岩溶和北方农牧交错等7个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区总面积519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2.5亿左右,范围广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一是准确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在第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基础上,这次科考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重点实地考察和核对,进一步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强度、成因和危害。二是全面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对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的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价,对我国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三是深入分析了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经济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坡耕地和侵蚀沟等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措施、投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摸清了问题,找准了症结。四是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和建议。在各考察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我国近期水土流失的防治目标、建设布局、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这些考察和研究成果既是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院士、专家们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特别是这次考察根据自然地理情况分为七个区域进行,各区域内又进行了细分,工作扎实深入,研究问题和提出的对策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总报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注重反映各片区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为国家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宏观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对我国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长期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把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次科学考察活动,是对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一次全面会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科学考察成果的应用,总理对这次科学考察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果,对于坡耕地水土整治和扶贫开发工作,也有现实意义"。今年7月份,在《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一书出版前,回良玉副总理专门为此书作序,对这次科考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充分运用好这些成果,发挥科技在防治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科学防治水平"。我们要按照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大力宣传、积极应用科考成果作为水土保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科考成果的重要作用,把科考成果转化为谋划水土保持工作的正确思路、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要主动向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状况,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要积极争取把科考成果报告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专题讲座,让各级党政干部了解水土保持,关心水土保持,支持水土保持。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向全社会宣传的力度,通过宣传科考成果,增强全社会的水土流失忧患意识、防治责任意识,使全社会更加重视保护水土资源,更加主动参与水土流失防治。

二要科学谋划发展。这次科学考察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和采纳这些建议,尽快修订中长期水土保持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尤其要结合正在进行的《水土保持法》修订和即将开展的"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把科考成果作为制定水土保持发展规划、制定法律政策、进行水土保持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促进科考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要突出治理重点。这次科学考察认为,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头,同时,也是耕地的潜在资源。将坡耕地改造为基本农田,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山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这些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基本条件,而且也可以为国家增加宝贵的耕地。专家们建议尽快启动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工程,我们要把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作为当前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抓紧开展工作,争取资金支持,早日启动实施。

四要加快建设步伐。我们要抓住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水利投资、拉动内需的重要机遇,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结合科考提出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议,着力做好有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规划工作,大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开展重大水土保持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研究工作。

五要强化科技攻关。要根据本次科考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组织广大科技人员,紧紧围绕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南方崩岗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水土保持理论和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以满足水土保持发展的需要。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4

【关键词】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监测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一些山丘区经济林发展很快,荒山、荒坡开发强度很大,但有由于有乱砍滥伐等现象,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一些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破坏地貌植被,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部分开发建设项目尤其是农林开发项目急功近利,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群众在经济林抚育管理时,把林下的灌草与枯枝落叶统统清除干净,使土壤,造成的水土流失超过了一般荒草地。一些山区的果业开发除少量早期开发的比较规范外,不少新开垦的坡地不仅远远超过了严禁开垦的25度,造成过度开采。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一)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作为

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的监测预报,在监测网络建设、监测设施设备、监测手段、以及监测成果用于实践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例如美国在长期、大量的试验观测基础上,总结出了水土流失通用模型,欧洲一些国家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可以定位、定量地反映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程度及其动态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其防治效果。因此,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预报的现代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在抓起,让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水土保持监测是确立水土保持决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复杂、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至关重要。如何准确掌握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以及产生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是涉及到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极其重要。

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付监测工作

由于缺少有效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管理手段,加上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宣传不够,导致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视为可有可无,从而影响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

2、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制度尚不健全,

水土流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成因更是千差万别。水利部虽然颁行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但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仍需不断作出探索,如何规范监测的内容、方法、技术路径等问题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和健全,以形成全国统一的监测标准质量体系。

3、水土保持监测的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

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还是以地面定点观测监测、巡查监测、调查监测等传统的、常规的监测方法为主,利用的设备仪器也是自计雨量计、马表、测绳、水准仪、角规等较为普通的工具,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三、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要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管理,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支持力量的建设。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他们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技能。水土保持监测单位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用于验收的监测报告,而且要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而且要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熟练的监测技术。

提高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监测的自觉性,宣传是每一项工作的先导,也是监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要重点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中关于水土保持监测的条款规定,使建设单位明白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从而使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由消极、被动、敷衍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负责的自觉行动。 2、完善技术标准制度

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不仅要对各项防治目标做出监测评价,还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其在建设、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乃至带来的危害。因此,要加紧制定和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实现监测技术的规范化。

3、提高监测手段,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5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监测

近年来,一些山丘区经济林发展很快,荒山、荒坡开发强度很大,但有由于有乱砍滥伐等现象,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一些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破坏地貌植被,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部分开发建设项目尤其是农林开发项目急功近利,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群众在经济林抚育管理时,把林下的灌草与枯枝落叶统统清除干净,使土壤,造成的水土流失超过了一般荒草地。一些山区的果业开发除少量早期开发的比较规范外,不少新开垦的坡地不仅远远超过了严禁开垦的25度,造成过度开采。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一)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作为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的监测预报,在监测网络建设、监测设施设备、监测手段、以及监测成果用于实践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例如美国在长期、大量的试验观测基础上,总结出了水土流失通用模型,欧洲一些国家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可以定位、定量地反映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程度及其动态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其防治效果。因此,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预报的现代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在抓起,让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水土保持监测是确立水土保持决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复杂、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至关重要。如何准确掌握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以及产生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是涉及到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极其重要。

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付监测工作

由于缺少有效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管理手段,加上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宣传不够,导致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视为可有可无,从而影响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

2、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制度尚不健全

水土流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成因更是千差万别。水利部虽然颁行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但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仍需不断作出探索,如何规范监测的内容、方法、技术路径等问题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和健全,以形成全国统一的监测标准质量体系。

3、水土保持监测的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

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还是以地面定点观测监测、巡查监测、调查监测等传统的、常规的监测方法为主,利用的设备仪器也是自计雨量计、马表、测绳、水准仪、角规等较为普通的工具,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三、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要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管理,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支持力量的建设。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他们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技能。水土保持监测单位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用于验收的监测报告,而且要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而且要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熟练的监测技术。

提高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监测的自觉性,宣传是每一项工作的先导,也是监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要重点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中关于水土保持监测的条款规定,使建设单位明白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从而使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由消极、被动、敷衍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负责的自觉行动。

2、完善技术标准制度

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不仅要对各项防治目标做出监测评价,还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其在建设、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乃至带来的危害。因此,要加紧制定和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实现监测技术的规范化。

3、提高监测手段,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6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公路环评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7021703

1引言

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工程项目在计划阶段或计划正式实施前,对其生产过程排放污染物而引发的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八项主要内容中,明确规定“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把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批确定为开发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前置程序,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成为其他审批环节的前提,即在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时,必须要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否则,相关部门一律不予立项或办理有关审批手续。但实际上,开发建设项目编报的水土保持方案数量与应编报的总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之编报环境影响的从业人员,对于水土保持工作不甚了解,在一些环境影响报告中却一味地将水土保持方案的内容抄袭过来,不做任何分析,造成内容冗杂,无法突出重点。一般来说,部、省级审批的大、中型项目,建设单位领导重视,认识明确,水土保持方案比较完善,落实比较到位,监理、监测和竣工验收的各项程序健全,治理效果明显。但市、县审批的中、小型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项目在水保监督部门的催办下虽然编报了方案,但又不落实治理措施,更谈不上竣工验收等环节。个别建设项目,视法律、法规于不顾,执意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不按规范操作,滥挖乱倒,损坏地貌,压埋植被,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灾害性气候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水土保持方案的行政审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审批建设项目必须要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

部分中、小型建设项目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对编报水土保持只是形式上的强调,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大部分建设项目在批准实施并已造成水土流失后,水保监督部门才跟踪催报方案,进行补救。二是项目建设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极不相适应,违背了水土保持法确立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初衷和原则。三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地方经济,以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局部利益为出发点,阻挠、干预水土保持工作,把减免水土流失补偿费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往往会重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执行,加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重视环保工作,环评工作开展以来,不断完善,从业人员从培训到管理十分规范,工作比较顺利。但是,由于水土保持方案工作的滞后,造成有些项目环评工作中水土保持措施没有针对性,施工期间造成大的环境问题。为了能使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实现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双赢,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从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的源头抓起,把水土保持方案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的先决条件来管理,否则生态环境问题仍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实。所以,理顺这一关系,是解决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

3环境影响评价与水土保持方案的关系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研究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对周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的影响。而水土保持方案,主要解决的是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开挖坡面、损坏地貌、破坏植被和堆放的废弃物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工程和植物措施,进行预防和保护,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纯净水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强调“局部剖析”,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的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为造成地貌、植被的破坏和影响进行防治和改善。从建设时序上讲,“环评”研究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物质。“方案”解决的是建设过程破坏的地貌植被。从建设内容上讲,“环评”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方案”是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从建设意义上讲,都是以改善环境为目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境影响评价是水土保持方案的前提,两者不可混淆,更不可替代。

4协调理顺建设单位与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关系

治理与保护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方案是基础,组织实施是关键。建设单位既是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单位,又是方案的组织实施单位。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规定,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后,建设单位职责是成立机构,落实人员,制定实施计划,组织招投标,落实监理和监测单位,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治理措施、进度安排、技术标准开展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地方水土保持监督部门加强联系,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按照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原则,水土保持监督部门职责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到位情况,遵循“依法行政,热情服务”的工作宗旨,与建设单位共同联手,创建生态环境的建设平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5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水土保持工作的要点

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是由于人为开挖坡面或堆放固体废弃物(废土、废渣及其他建筑材料)而造成的岩、土及其混合物的搬运、迁移和沉积过程,其结果必然导致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1]。水土流失是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如何全面考虑水土流失点、正确预测水土流失量、切实可行地提出消除或减少不利影响的防护措施,是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南方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以本地某公路建设项目为例,对南方地区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水土流失评价要点展开讨论,旨在为南方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5.1南方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

南方地区湿热多雨,地质状况复杂,各种特殊土分布广泛,如膨胀土、高液限土、过湿土、软土、风化岩等。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河岸的拓宽开挖、道路修筑、河岸砌护等工程动用的土石方开挖量大,使岩土物质与原地面相比,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1)路堑工程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严重且广泛。公路的挖方地段也称路堑,其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土方开挖的地面上,由于开挖原地面后开挖面,遇到雨水冲刷从而产生水土流失。路堑愈深、坡面愈陡,土壤愈容易受到侵蚀。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发暴雨和台风天气,路基路面和边坡在暴雨作用下,将主要以沟蚀的方式向下游流失。南方地区公路沿线土质多为亚粘土,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粘粒度含量高,土壤渗透能力低,若遇地表径流,极易引起水土流失[2] 。

(2)公路建设主体工程区以填方路段为主要流失源。南方区域多地处丘陵地带,区域降雨量较大并集中在雨季,经常出现台风暴雨性天气。受路面汇水的影响,路基填筑期间因土方暴露、土质松散,容易发生路基侵蚀,成为主要的流失源。

(3)取土场、弃土场水土流失较严重。南方地区公路沿线多为中、低山丘陵区,存在较多的局部性高挖深填地段,由于受地形、运距制约以及有相当数量的挖方填土不适合再用作工程建设,导致因土石方难以平衡而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3]。弃土弃渣一般呈松散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在水力作用下将发生严重的坡面冲刷,在水力、重力综合作用下极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在取土场取土过程中不仅要破坏地表上的植被,改变原有的地形,而且当大量的土体被运走后,留下来的是一片暴露风化层,这层土吸水性差,降雨时大部分雨水转为地表径流,从而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同时施工中产生的弃方在堆放处暂时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堆坡,由于弃土松散,抗蚀性弱,遇雨会产生水土流失,甚至较取土场更为严重。

(4)南方地区公路修筑时常经过河流,因此需要进行桥架建设。桥涵的施工需要填筑或深挖,而且桥函工点水流集中,涵洞的出口处及桥梁两端的桥台均会受到水流的严重冲刷,从而造成水土流失。

(5)施工区的布置、料场开采、预制厂及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会改变土地使用功能,由于压实、分隔、挖损及践踏,表土层土壤结构发生变化,降低了上游山体的水源涵养能力,在南方多雨或暴雨冲刷下地表上的降水易形成径流,加大了洪水的洪峰流量,使洪涝灾害加剧。

5.2水土保持体现在具体的工程措施中公路边坡防护的措施

较之北方公路沿线的平原地形,南方公路沿线地形复杂,生态类型多样,南方公路边坡具有如下特点:①边坡基土多由岩石构成;②土壤贮水、保水能力差,易出现干旱;③边坡水土流失以水蚀和风蚀为主;④边坡岩石类型多,气候跨度大;⑤施工艰巨和管理困难。在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并时常伴有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气候条件下,南方公路建设中的边坡是其主要的水土流失源,在南方公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更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边坡水土流失防护措施[4]。

在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并时常伴有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气候条件下,南方公路建设中的边坡是其主要的水土流失源,在南方公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更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边坡水土流失防护措施。一般多是单纯采取工程措施进行边坡防护,即用浆砌片石护砌,这种做法易造成路容路貌不雅观,甚至破坏整体景观,而且不利于生态恢复。当前对于公路边坡防护,除采用工程措施如护坡墙等来减少土壤冲刷外,还积极采取了坡面植被工程[5],尤其是将这两种措施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即保持了水土,又恢复了生态,可谓一举两得。最典型的护坡为低矮挡土墙加挂网喷草,上部加以天沟排水,特别在南方气候土壤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需要采用浆砌片石“三维植草网”等防护措施。

5.3绿化设计

绿化植物对抑制水土流失有非常有益的效果,应非常重视其方案的确定,以充分发挥其在恢复和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目前在有关南方公路环境影响的评价报告中大多提倡的生态恢复措施主要就是对公路建设中的坡面进行人工种植草被,使被破坏的土地在短期内恢复植被,且达到一定的覆盖率。对公路坡面进行草被种植,不仅能美化净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坡面种草要根据坡面松软坚硬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路基坡面土质相对较松软、草易扎根,种草宜采用铺草块和喷种方法;若路基坡面坚硬,宜采用在坡面上挖小坑填入较肥沃的客土,再种上草。边坡防护草种宜选用紫花苜蓿、沙打旺、白草等生长快、根系发达的品种。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6结语

编报、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是建设单位的法定义务,环评和水保方案是环保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在建设过程中,各尽其能,各负其责,互为一体,同心协力,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把工程建设好,把环境整治好。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的环评工作以施工期水土流失为主,而从业人员未编报过水土保持方案,造成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及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特举公路项目,是因为此类项目比较典型,望能给予环评从业人员一些工作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建东,王美芝,许兆义,等.道路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方法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3(6):82~85.

[2] 郭锐,薛志敏.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公路建设项目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00(2):36~37.

[3] 沈林洪,黄炎和,谢晋生,等.闽南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土壤性状特征[J].福建农业学报,2002,17(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