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阅读范例6篇

小小说阅读

小小说阅读范文1

一、它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如一段对话、一个偶然事件、一幕生活场景、两三位人物的活动等,来表达对生活的认知、感悟、感受与体验,所谓以小见大,尺幅之中有千里之势。

二、它的构思一定是巧妙的,情节的设计往往有铺垫有巧合有错位有误会有伏笔,最后则豹尾突起,“包袱”抖开。读者则于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里,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可以说微型小说就是结尾的艺术。

三、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的展示,不求全面而只求突出起其一点。它往往只抓住人物最富特征、最能表现主题的一点,给予集中、突出的表现。因此,在微型小说里,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是常常用到的。

用以上标准来看,我认为《结婚礼物》堪称上乘之作。它仅仅叙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情往来的小故事,刻画了四个平凡的小人物,却能够深深吸引、打动读者。

首先,小说在情节的设计上颇具匠心,充分运用了错位的手法。耶尼克和卡丽契卡夫妇,为了给新婚的贝比克和奥琳卡夫妇赠送结婚礼物之事而颇费踌躇。因为手头拮据,买不起贵重礼物,他们决定送一件断了瓶颈的花瓶给对方,侥幸地希望对方会“以为花瓶颈是在邮寄的路上断的”,这样既表示了人情,又不需破费。可是,等花瓶寄走,耶尼克却发现断了的瓶颈竟然忘了包进邮包里去。尴尬而诚实的耶尼克急忙致信贝比克说明缘由。善良的贝比克收到信和断颈花瓶后,故意摔碎了花瓶,而买了一个新花瓶来补偿爱妻。同样善良的奥琳卡则致信卡丽契卡,感谢他们夫妇的礼物“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欢乐。” 而卡丽契卡却对内情浑然不知。这样的错位,表现得非常自然可信。一件琐事被写得跌宕生姿、曲折有致。

小小说阅读范文2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简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时应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小说的主旨。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设题,一般是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种: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营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在概括景物特点时,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

鉴赏小说的环境,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我们鉴赏小说,就应注意从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背景的,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小说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因为小说是以写人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如《荷花淀》中开头的景色描写,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这段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显而易见,它为人物提供背景,为刻画人物形象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营造。小说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别营造的小说氛围,而营造小说氛围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描写的渲染来加强的。如鲁迅小说《药》的开头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以死气沉沉、非常压抑的感觉,使人感觉不出一点生命活动的迹象。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因为小说以写人为中心,而人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又导致特定的环境可以使人物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动机,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反映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特别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强调“这一个”环境中的人,强调环境对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5.分析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社会环境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多元因素的组合。所以,鉴赏小说时,我们必须对社会环境的多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向人展示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制主义的潮流,一方面有民主自由的潮流,反动潮流和进步潮流发生矛盾冲突。而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的内涵: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的问题,又有社会文明落后问题。

【阅读训练】

巨翅老人(节选)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的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这时她正在给发烧的孩子头上放置湿毛巾。他拉着妻子走到院落深处。他们望着那个倒卧在地上的人,惊愕得说不出话来。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夫妻二人看得那样仔细,觉得那老人并不陌生。于是便同他说起话来,对方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一种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这样他们便不再注意他的翅膀如何的别扭,而是得出十分精辟的结论――即认为他是一位遭到台风袭击的外轮上的孤独的遇难者,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看一看。她只消一眼,便纠正了他俩的错误结论。她说:“这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与那位聪明的女邻居的看法相反,他们都认为当代的天使都是一些在一次天堂叛乱中逃亡出来的幸存者,不必用棒子去打杀他。贝拉约手持着警棍整个下午从厨房里监视着他。临睡觉前,他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午夜时分,雨停了。贝拉约与埃丽森达却仍然在消灭螃蟹。过了一会儿,孩子烧退醒了过来,想吃东西了。夫妇俩慷慨起来,决定给这位关在笼子里的天使放上三天用的淡水和食物,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天刚拂晓,夫妻二人来到院子里,他们看见所有的邻居都在鸡笼子前面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一只马戏团的动物。在当牧师前曾是一个坚强的樵夫的贡萨加神父来到铁丝网前,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然后让人们为他打开门。他躺在一个角落里,伸展着翅膀晒太阳,四围满是清晨来的那些人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无礼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见他不懂上帝的语言,又不会问候上帝的使者,便产生了第一个疑点。后来他发现从近处看他完全是个人: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的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以至于不得不派来上了刺刀的军队来驱散都快把房子挤倒的人群。埃丽森达弯着腰清扫这小市场的垃圾,突然她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

(选自《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小说选》,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巨翅老人降临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给人怎样的一种感觉?

答:

小小说阅读范文3

关键词: 小说语文教学 小说阅读教学 体会

小说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分量颇重。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达到“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要“逐步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和批判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写作教学上规定:“写作时能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诗意的表达。”为了完成大纲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小说阅读教学。

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乃至会写小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老师如果能够将小说艺术的某些创作规律教给学生,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所选的小说由于篇幅所限,往往是短篇或微型小说,即使是长篇小说也是截选某一片段。教学中也与短篇小说的教法有类似之处。因此,研究透彻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的某些教学规律,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和创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下面是我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体会。

一、“留白”艺术,引人入胜

短篇小说这朵艺术之花,在手法上十分注重留白,正如王蒙所说:“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叙事手段就是留下空白,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他反对“写得太满,太茨威格化”。因为这种文学样式篇幅短小,文字简约,要求高度精炼,所以在艺术上切忌写实写满,密不透风,相反,惟其愈小,愈要处理好虚实的辩证关系,于实写的过程中,处处设虚笔,不仅疏落有致,而且留有“空白”。丰子恺《竹影》一文中谈到画竹时说:“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有讲究。”艺术是相通的,画画与写作在艺术上有类似之处,其中“竹叶的疏密、浓淡、肥瘦”的画法,何尝不与小说的“留白”相似呢?这里充满着艺术的辩证法:留白,反获得丰满的艺术效果;不留白,一味写实,却只能造成极端的空洞。留白对小说创作如此重要,所以艺术家们总是根据内容需要,匠心独运,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情节的省略

短篇小说的篇幅有限,情节除单纯外,其发展也很迅速。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依靠省略,留下空白,以跳跃式大步前进,一下子就攀向高潮,而每一次空白,又造成艺术的间隙,使情节产生张弛缓急的节奏感。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表现的全是孔乙己的生活片段,这些生活片段的描写背后,省略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惨痛。对孔乙己的一个看似简单的肖像描写,寥寥几笔又蕴含了多少孔乙己的血泪与辛酸:“青白脸色”背后是饥寒交迫的生活;“脸上有伤痕”背后有多少侮辱和打骂;旁白的一句闲话“听说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打了半夜”“打折了腿”,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高度浓缩,一句简单的对话,就把酒客的麻木不仁,丁举人的凶狠毒辣,孔乙己的了无生路,全指向那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科举制度的罪恶和社会制度的罪恶。从《孔乙己》一文,我们可以领悟到,留白艺术的内涵是何等丰富。这些妙不可言的留白把学生的眼光从有限的形象引申到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片段的情节把孔乙己的一生连接起来,看似互不关联,但留下的空白,却构成艺术的间隙,他是沟通鲁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给学生留下思索的空间,借以巩固和加深印象。看似停顿,实则推进;象在静止,意则流动。情节的省略造成的空白,大大加快了情节发展的节奏,使小说的篇幅得以凝缩,结构更严谨,真正成了短小精悍之作。

2.余意不尽

短篇小说的空白还出现在结尾处。情节发展到高潮后,不写出明显的结局,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去遐想,但不等于矛盾冲突没有结局,事件只有前因而没有结果,而是根据情节发展的必然,完全可以让人们作出种种合理的推测。巴尔扎克说,小说创作指“布置方程式的符号,而不想解决它”。短篇小说重在写人的做什么,怎样做,至于答案,大可让人思而得知,不必把答案塞给学生,所以往往在结尾处没有答案,以增加艺术效果。如莫泊桑小说《项链》结尾并没写出女主角得知真相后怎么样,但结果在前面的情节中已充分暗示出来。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并没有写于勒以后的命运如何,但根据前面的情节推断,他断然不会有幸福结局。因为船长冷酷的只言片语,菲利普夫妇无情的躲避,诺瑟夫的心灵创伤,无一不指向于勒的悲剧命运。再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究竟死与未死,根本用不着写出来,因为根据前文情节的发展,他已断无生路。至于他怎么死的,让学生充分去想象,去创作,语言文字及小说的魅力也就出来了,学生从前面的方程式的演算中式完全能找到正确答案。

二、侧面烘托,魅力无穷

短篇小说如何扬长避短,别具情趣地显示审美对象的艺术底蕴?清代美术家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作家为了最准确最艺术地表现作品人物的本质或灵魂,往往挑选最佳表现角度。那么,选什么角度好呢?正面有正面的好处,然而也有缺陷,因为正面结构往往宏大,格调过于严正呆板。你要写某人某事,若避开正面,从侧面落笔,行云流水,似不经意反而水到渠成,人、事灵魂自显,从而达到小说的极致。

1.反面着笔

短篇小说根据辩证法原则,反面中恰恰包含着正面的东西,以正面求正面,易流于俗套;以反面求正面,另辟蹊径,相反相成,反露其本相,意趣骤生。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的神勇是通过郑屠挨打后的感官来写的,“如同开了一个彩帛铺……”、“如同开了酱菜铺……”、“如同开了一个全场的水路道场……”,从视觉、味觉、听觉全方位写出郑屠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惨状,把郑屠的恶人恶报,鲁达的力大无穷、武艺高超、身手不凡、嫉恶如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意欲褒扬鲁达的忠、勇、义、猛,却从郑屠的角度来写,机智地把鲁达的“美”化作郑屠的“丑”。这样,小说就不显其浅白,反显其深沉,趣味横生了。

2.侧面迂回

在语言艺术的小说中,从侧面描写人物,反产生正面描写所不及的艺术魅力。侧面迂回,常常会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题材等关系,尤其擅长从侧面迂回的方式来表现人物。这种方法,可以使小说截取的生活面缩小,篇幅变短,内容浓缩,充分显示其以少胜多的特色。如郑振铎的《猫》:“我”先后养了三只猫,第一、二只猫都活波可爱,最后不幸都亡失了,“我”对这两只猫充满着怜爱之情,作者对这两只猫的描写采取了正面描写的方式。第三只猫命运悲惨,由于“我”对它的误解,以为它偷吃了芙蓉鸟,后来被我打伤后死了。第三只猫是作者详写部分,作者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方式,写了“我”的见闻,痛打,以及后来发现吃鸟的原来是另一只黑猫。大量的篇幅写我的痛苦忏悔,至于第三只猫挨打受伤乃至死亡的过程,作者故意侧笔迂回,给读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拓宽对第三只猫遭遇的联想、想象,以加深小说的主题。这种写法,既曲折有致,又能与前面的正面描写相映成趣,造成灵动多变的效果。

3.人物景化

马克思曾说:“自然是人类非有机的身体。”人活动在自然环境中,看到听到种种自然景象,便会联想到近似的生活方式,赋予自然物以人的生命,从而寄托情怀,让人领悟生活的意义,所以它是人类“肢体的一部分”。许多优秀小说,能在正面描写人物的同时,巧妙地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推进情节的发展。因此这种与人物交融起来的景物,实际上已经成为作品中人物“肢体的一部分”。从宽泛一点的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侧笔。小说用了这种拟人化了的景物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耐人寻味。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有关夹竹桃的描写就起了这样的效果。当爸爸身体好的时候,爸爸抱着弟弟在院里浇花,花儿盛开;当爸爸得病快死时,家里的夹竹桃也凋谢了。这象征着爸爸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夹竹桃居然也能代表爸爸参加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在小说中,爸爸和夹竹桃相映成辉,不即不离,成了英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写景不是人物孤立的点缀,而是人物描写的继续。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小说中,一切景语不仅是情语,更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侧笔。

三、细心探究,掌握变化

1.人物形象的变化

例如,《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的变化的探究可围绕范进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身份的变化……?摇地位的变化……

家境的变化……?摇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刻思考,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变化,探究他们如此大变、巨变的根本原因。

2.人物态度的变化

同样是《范进中举》,有关人物态度的变化可让学生从以下多方面进行突破:

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摇?摇?摇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

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评价的变化……?摇胡屠户祝贺范进礼物的变化……

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摇?摇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变”……

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速变”……

又如,《变色龙》中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就是奥楚蔑洛夫随着并未出现的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态度也随之变化。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多方面进行归纳:

奥楚蔑洛夫对狗评价的变化……?摇奥楚蔑洛夫对事件处理的起伏变化……

奥楚蔑洛夫动作的多次变化……?摇奥楚蔑洛夫神态的多次变化……

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中可让学生归纳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谓有哪些?探究他们分别使用以上称谓时的语言、行动、神态的种种变化……

学生在对人物态度变化的详细解读的基础上,针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开放式评价,可强化对主题的个性化理解,拓展思维空间。

3.人物心理的变化

例如,《孤独之旅》中着重刻画杜小康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因此,可以让学生按先后顺序梳理出所有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语句,探究这些语句所反映的杜小康心理活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

学生在对人物心理变化这一条线的梳理中,就可以很容易地破解文章题目中的“孤独”和“旅”各自的含义,并结合自己今天的生活现状,探讨并且延伸主题。

4.人物命运的变化

例如,《故乡》,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变”字。小说通过“离去―归来―离开”的知识分子的眼睛,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和环境的巨变,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深沉的思索。可让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对比阅读:

闰土的命运变化比较……?摇?摇杨二嫂的命运变化比较……

“我”的命运变化比较……?摇水生的命运变化比较……

宏儿的命运变化比较……

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去深入探讨为什么当时社会的人物命运会陷入如此困难深重的境地,探究深层次原因,进而全面理解文章。

5.环境的变化

上面已经讲过《故乡》的环境变化就是一个重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解析:

现实中的故乡……?摇记忆中的故乡……?摇理想中的故乡……

又如《孤独之旅》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分析入手:

鸭群的发展变化……?摇芦苇荡的前后变化……?摇暴风雨的来临……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种环境描写的对比解析可以从以下人手:

出行时的景物特点……?摇躲避时的景物特点……

在鲜明而又不同的环境变化对比中,让学生在欢快、流畅、充满神奇、神往之感的和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的环境中充分体验,产生感情碰撞、撞击,酝酿“愤悱”之态,在感情激荡、尽情探究中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四、结语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最终是指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文本为纲,坚持学生的自主体验,可以达成重塑读者的情感和神经的目的,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得到强化。

1.情感体验趋向细腻

阅读小说,理清故事情节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展现出人物风采的常常是作家饱蘸感情地运用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环境等多种描写所刻画出来的人物性格,或概括或具体,或正面或侧面,或勾勒或工笔,方法不一而足,但正是有了这些描写,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故事也变得生动感人了。“体验式”的阅读方式将读者的眼光从“情节”转到“人物”方面,情感变得丰富、细腻,心灵变得充实、善感。

2.内心世界趋向丰富

小说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世界的广泛性、丰富性、纯洁性、深刻性,是学生终其一生的生活阅历所不能覆盖的。无限扩充了的生活图景能够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体验人间所有的悲欢离合、伟大与渺小、痛苦与快乐、失败与成功、挣扎与彷徨、人性的光明与阴暗、命运的必然与偶然……在这种体验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净化自己的灵魂。

3.语言感觉趋向敏锐

一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涉及的人物何止数十百计。然而优秀的作家却可以拿捏得当,不著闲笔,有时挥洒泼墨,有时惜字如金。挥洒时固然可以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物,展开情节,惜字时却也是“一字千金”,内蕴无限玄机。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雪,一个“紧”,写尽了朔风挟着鹅毛大雪漫天而下,裹住了山川、村庄、田野的那种气势,若无对语言十分的敏锐感受,自然难以体会鲁迅所说的此一字富有“神韵”。只有体验式的细致的阅读才能培养出敏锐的语言感觉,才能更进一步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小小说阅读范文4

(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卷)

应 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她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 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2)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

3. 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 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  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4. 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而人物又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时代背景下生活,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那一个。在阅读时,多问几个问题很关键。譬如文章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何?人物个性怎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个性?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透过这些人物,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在问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信息,获取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合理运用答题技巧,正确处理阅读思路,用流畅简洁的语言表述答案。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就能培养良好的小说阅读和欣赏能力。

第1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本题从问题设计中可以看出围绕“应聘”这一中心事件出现了两个关键人物:母亲、儿子。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母亲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儿子只是个配角。作者想借母亲帮助儿子应聘一事,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儿子应聘,母亲不放心帮助应聘,帮助中有不满、有嗔怪,更多的是包办代替,由这“一斑”可窥见目前普遍存在着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全豹”。家长不放手,孩子不自主,导致孩子缺乏责任心、主动性、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充分展示自我优势的能力。因此,在应聘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表现出漫不经心、抱怨、不自信及缺乏责任感等问题。而母亲却始终处于积极强势的状态,或替儿子说话做事打圆场,或表现对儿子做事不满意,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在概括事件时,要尽量把妈妈所做的事情找全,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答案示例:(1)母亲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2)母亲替儿子填写表格;(3)母亲替儿子打圆场;(4)母亲陪儿子面试;(5)母亲替儿子回答问题。

第2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和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这是作家在描绘人物时使用的评述类词语,它会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个性、思想和生活态度。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能把这些词语还原到具体语境中,根据语境进行思考;还要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并能说出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1)“抱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人群拥挤以及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2)“嗔怪”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在工作人员面前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

第3题属于拓展题,考查对情节、主题的理解能力,并鼓励考生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作品整体倾向的角度进行判断,并根据母亲与儿子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在场人员都“面露微笑”这一情况,给出答案。

答案示例:选择A项,理由可以从文中母亲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积极态度着手,也可以从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着手。选择B项,理由可以从母亲的心理落差着手。选择C项,能自圆其说即可。但是在通读全文后,应该可以判定A答案出现在小说的高潮(也是结局)部分,应该是最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揭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培养孩子的方向必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即负责任、有能力、善思考、能担当、自信独立。而母亲具备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儿子却欠缺太多。从母亲接电话时的“非常高兴”,到听过电话却“呆了”的结果看,这样构思更精彩,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因此选择B、C两项不能给满分。

第4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探究能力。小说反映的主题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引发我们对主题的深思,即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作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从小说情节的设置,从最终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母亲被录取的精巧构思,从儿子与母亲的表现中已经有了答案。如果再能联系我们的切身体验,反思现实生活,我们对主旨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当然看法源于真实事件,既要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见解,又不能架空分析,理由要从文章中找,要以文本为依据,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答案示例:可从家庭教育、子女成长等多个角度提出看法,阐述理由。例: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问题。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小说向来都是各地中考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文体之一。小说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择具有以下特点的文章:篇幅千字左右,贴近时代、文短意长、以小见大、情节完整、结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内容使人回味无穷等。

小说阅读应特别关注如下四个方面:

(1)关注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它对解读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与思想、挖掘作品的主题等非常重要。

(2)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自然景物是由许许多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挖掘作品主题。

(3)关注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小说中的人物随着小说中人与人之间、人物自身思想与行为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性格特点越来越突出。客观地认识人物形象,则必须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对人物在某一阶段表现出的性格、思想等作出正确判断。

(4)要把人物形象分析放在全文中考虑。这类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要理解全文,能够从全文中找到刻画人物形象所用的方法,并能敏锐地把握作者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又是如何发挥其社会效应的。唯有站在全文的高度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要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对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明确其写作意图。

小小说阅读范文5

1 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性的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等,以上的各种描写均对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烘托以及对情节的推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揭示文章主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导认真分析各种描写的妙处,认真分析作者是如何来介绍他的人物的。

2 故事中的情节

情节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并且引起读者注意的事件。它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四个部分。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行动来完成,认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的开端指的是开场、发端。它是指作品中引起矛盾冲突开始的事件,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起点,它揭示矛盾发生的直接原因,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方向;发展指的是情节的开展、进程。是继开端之后,矛盾冲突逐渐展开、逐渐深化、逐渐激烈并且不断推向高潮的过程。小说情节的发展阶段,是作品情节的主干,在小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矛盾性质得到充分的揭示,使人物的性格也得到充分的显现。高潮指的是定点、高峰。是指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矛盾双方命运和发展前景的关键时刻。在这一个部分里,矛盾的解决和转化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文章主题也获得了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结局指的是故事的收场和结尾。它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结束阶段,在这里,作品中的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或者转化,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人物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完满的表现,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3 关于环境描写

小小说阅读范文6

在QQ阅读小说阅读界面点击界面任意区域一下

然后点击设置

然后点击人声朗读

然后点击下载

下载完成后点击左上角的返回图标就会自动朗读了

大家再点击一下查看原文就返回阅读界面了

总结1、在QQ阅读小说阅读界面点击界面任意区域一下;

2、然后点击设置;

3、然后点击人声朗读;

4、然后点击下载;

5、下载完成后点击左上角的返回图标就会自动朗读了;

上一篇我的天使

下一篇议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