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分的古诗范例6篇

关于春分的古诗

关于春分的古诗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关键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艺术的象征,为促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需格外关注古诗词教学,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采用更具个性化和新颖性的教学方法展开古诗词教学,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更新教学思路,这对提升语文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重视品读朗诵教学,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初中生正处于拥有良好记忆力的年g阶段,在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充分运用他们的这一优势,引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品读和背诵,以此不断积累古诗词方面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根基。诵读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环节,古诗词语句优美,朗读起来抑扬顿挫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格外强调学生在诵读时的节奏和韵律,要求他们用内心去体验、用情感去触碰,从而学习好古诗词。

比如,在《钱塘湖春行》教学过程中,本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在朗读环节教师可画出古诗的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要求学生按照节奏进行朗读,并品味诗中描绘的景物,包括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等,他们通过仔细品读可总结出作者描绘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真正体会古诗的思想情感。

二、运用角色扮演教学,促使学生理解内涵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基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应训练他们发现、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基于生本角度出发,积极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借此实现古诗词课堂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古诗词语言,在亲身体验中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从而改善学习效率。

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词的作者苏轼他们也并不陌生,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熟悉、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和感悟词中的意境。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词中的作者,利用角色扮演来理解词的意思和意境,体会作者禁受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民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也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以及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的手足深情。

三、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涉及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知识和自然风景的描绘手法,这些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初中语文教师为改善教学质量,可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词中描绘的美景以图片、视频或音乐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有利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当然也能帮助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真正掌握诗词主题大意。

例如,在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时,教师可先与学生展开互动:同学们,你们谁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本诗的作者杜甫?随机挑选一名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经历进行简单讲述,并引领他们朗读古诗,找出诗中的重点词句。接着,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首悲苦的曲子――《二泉映月》,以音乐渲染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你们能听出什么?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脑海中能够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揣摩情感,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痛心、痛惜、痛苦,以及发自肺腑的祈盼和忧国忧民的博襟,使他们的感情得以升华,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全面坚持和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从重视品读朗诵教学、运用角色扮演教学和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切入,不断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汝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62.

关于春分的古诗范文2

论文摘要:作为一位能博采众长、自辟宇宙的诗人,李商隐非常善于学习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本文从他的拟作乐府入手,着重从“对乐府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李贺诗歌的借鉴、对南北朝乐府善于言情的学习以及对古乐府诸般艺术手法的承传、发展和对乐府古辞的融铸、化用”等五个方面着眼,分析了在形成他独特诗歌风格过程中,乐府诗所起的点点滴滴的渗入与融汇作用。

有唐一代诗坛上,李商隐并不以乐府诗的创作而著称。但作为一位能博采众长、“自辟宇宙”川的大诗人,李商隐从乐府诗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艺术营养。

    李商隐早年的创作即始自乐府诗的摹拟。商隐自幼跟随一位清高淡泊、悟守儒道的叔父学习,这位叔父“注撰之暇,联为赋论歌诗数百首,莫不鼓吹经实,根本化源,味醇道正,词古义奥。自弱冠至于梦奠,未尝一为今体诗。”(《请卢尚书撰故处士姑减李某志文状》)可以想象,耳濡目染之间,商隐的诗歌创作当始自古体。据其《樊南甲集序》所言:“樊南生十六岁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则义山为文亦始于古文。后人在为其诗编年时,多将其拟乐府之作列于早年,不为无见。但商隐并不曾致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他现存诗六百余首,《乐府诗集》选录了九首凡十二篇,其中有拟古题乐府《无愁果有愁曲》、《王昭君》、《李夫人三首》、《杨柳枝》、《江南曲》等,有新题乐府《楼上曲》、《湖中曲》、《烧香曲》、《房中曲》等。此外尚有未入选的古题乐府如《征步郎》、《效徐陵体赠更衣》、《柳枝五首》等,新题乐府如《宫中曲》、《射鱼曲》、《海上谣》等,合计也不过二十余首,仅占其总集的三十分之一。但对于摹拟、习作乐府诗起步很早的李商隐来说,乐府诗所发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他的拟作之中,更多的是对他诗歌创作点点滴滴的渗透与融汇,包括创作风格、艺术手法以及题材和语言等诸多方面。以下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商隐继承并发展了古乐府诗哪些优秀的艺术传统:

一、对汉魏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

商隐借古题《无愁果有愁曲》慨敬宗的荒酒无愁、终召祸乱;以《烧香曲》叹息守陵宫女的孤苦寂寥等,均是气味逼古之作。正因为这种有感而作的精神,义山的乐府拟作往往不蹈袭前人,有一定的变化。如《王昭君》虽用古题,但翻出新意,诗原为叹昭君远嫁而发,义山则托寓揭露了当时群奸蔽君、才人志士“有志不获骋”的黑暗现实。义山还善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房中曲》缘于《安世房中歌》,然变尽古意,倾诉了对亡妻的深厚悼念之情。在有限的拟作之中,义山亦能承老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之法,创作新题乐府。如《宫中曲》写宫妃望幸的凄苦,《射鱼曲》戒为名利所诱终至身丧者,都是讽叹生活中某一现象,焕然有新意。

    二、对李贺诗歌的借鉴。

商隐的拟乐府诗中,有近一半为摹拟李贺之作。毛先舒《诗辩抵》论李贺乐府云:“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唯李贺一人。设色橄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商隐诗学昌谷,深得其精髓。他的此类拟作亦是雕镌琢磨,色调冷艳,用语极类昌谷,钱钟书《谈艺录》早己指出:长吉好用啼夕泣夕等字。……李义山学昌谷,深染此习。如幽泪欲干残菊露、湘波如泪色、夭桃惟是笑、蜡烛啼红怨天曙、蔷薇泣幽素、幽兰泣露新香死、残花啼露莫留香、莺啼花又笑夕、莺啼如有泪夕、‘留泪啼天眼夕、‘微香冉冉泪涓涓夕、‘强笑欲风天夕、‘却拟笑春风夕皆昌谷家法也。其例证很是详尽。不惟语言迥似,格调上二者也相近,义山的《烧香曲》、《楼上曲》、《湖中曲》等。

悼谓其“杂长吉集中,几不能辨。义山学昌谷乐府,以一种刻琢精工的文人诗语替代了自然明快的古乐府语言,其诗歌既别于汉魏古乐府的质朴、工于叙事,亦不同于张王一派的浅俗平易、意旨显豁,完全成为个人抒情达意的工具。义山能入乎昌谷诗中,又能出乎其外,“宗其体而变其意,托意隐约,恍惚迷幻,尤驾昌谷而上之。他把从昌谷诗所学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融入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之中。

    三、对南北朝乐府的倾心。

南北朝乐府尤其是南朝乐府,长于言情,象《子夜歌》、《那呵滩》、《华山瓷》等,无不真率而热烈。商隐对此类乐府煞是青睐,诗中屡屡引用、化用《莫愁乐》、《西洲曲》、《子夜四时歌》等的语句、语意。又义山《樊南甲集序》道:“后两为秘省房中官,往往咽嚎于任范徐庚之间。”则义山于学习南北朝乐府之际,颇受到齐梁艳歌的影响。故商隐最擅长所作是情词艳曲,存诗的十之七八必写女子,其最为人称颂的《无题》诸诗,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尝脱却一个“情”字?真“义山一生,善作情语”困也。虽然其《谢河东公和诗启》兑自己作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但香草美人的存在毕竟是事实,偏于香艳正是义山诗作题材的取向。其间原因自是多样,而得益于南北朝乐府亦不容置疑。如商隐有一组效南朝乐府的诗作,流畅明快,程梦星评论说:“《齐梁晴云》一首,《效徐陵休赠更衣》一首、又《效江南曲》一首,皆艳诗也。

    四、对古乐府艺术手法的承传与发展

    1.比兴、寓言之法

    义山在《献侍郎巨鹿公启》中谦称:“某比兴非工,”足见他对比兴手法之重视。诗文中,义山坦言:“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谢先辈防记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均可佐证义山对比兴手法的偏嗜。比兴之法虽祖于《风》、《骚》,然古乐府尤多用之.若《子夜四时歌》(其四):“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等皆比而兴也。义山诗不仅秉承了这一手法,且将其由局部发展到了整体,像他的《蝶》、《蝉》、《柳》诸诗,皆通体比兴、深于寄托。义山有《模花》诗云:“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论此诗道:“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如《模花》诗……因模花之易落,而感女色之易衰,此兴而兼比者也。当然,这和义山个性、经历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古乐府诗中有多首寓言诗,或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如鼓吹曲辞《雄子班》,相和歌辞《乌生》、《豫章行》等;或是假托植物和人对话,如宋子侯《董娇烧》诗虚拟桃李树和洛阳女子的对话,诉说枝折花落的不平、责备人为力量使青春早夭。这些诗想象奇特,手法活泼。商隐有些诗即承袭此法,如他的《百果嘲樱桃》、《樱桃答》、《嘲樱桃》等诗,寄言讽刺贵家姬妾得宠而骄者,十分生动。

    2.双关、反复之法。

    双关语在古乐府中广泛使用,如《子夜歌》:“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其中的“丝”同“思”、“悟”通“误”,“匹”双关“布匹”、“匹配”意;又如《读曲歌》:“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散、苦亦是双关。义山诗颇得此一妙趣,其《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丝者思也;《追代卢家人嘲堂内》诗:“只应同楚水,长短入淮流,”淮者怀也;《柳枝五首》诗:“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莲者怜也。诸诗写来,饶有风味。双关其实是一种隐语,乐府中亦多瘦词,义山诗爱用隐语入诗,和乐府也有一定关系。

    反复、双声、叠韵等手法常被乐府诗借来增强语言、情感等的表现力度。如《江南曲》,又如《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飞鸿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语句反复蝉连而下,音节和谐流畅,将女子深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宛曲动人。现统计李集中诗,一百零七首七言律用复词重言的,有二十二首,占五分之一还要多;一百九十八首七言绝,运用此法的有三十四首;其余五律五绝等亦有十余首。诸诗中如“行到巴西见谁秀,巴西惟是有寒芜”(《梓撞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谁秀》)、“欲寄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燕台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等,实是不胜枚举,这是义山诗作语言音韵上一大特色。此手法不仅使诗歌读来宛转流利、声情摇曳,在抒写深刻的情怀、缠绵的哀思、执着的追求时亦魅力独具。古乐府对其此一特色的形成与有力焉。

    五、对乐府古辞、古谣谚的融铸与化用

    据粗略统计,李集中融汇、化用乐府古辞、典故的诗近二百首凡三百余处,为其集之三分之一。其《离思》诗云:“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乐府《前溪曲》道:“黄葛生蒙笼,生在洛溪边。花落随流去,何时逐流还?还亦不复鲜。”《唐书·乐志》言《子夜歌》:“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歌声过哀苦。”前两句借两篇古辞己塑造了一位心酸气尽、年驰色衰的悲苦女子形象。后二句用巫山神女事,后化用乐府诗《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碟蹬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既写出二人今朝己劳燕西东、难再会合了,又使人猜测她定当有过如文君相如般美丽神奇的遇合,短短四句诗,因古辞的化入增添了几许的情思!义山又有《东南》诗:“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在书写对妻子的赞美、思念之情时,化用《陌上桑》语句语意,几令人浑然不觉;再如他《春日》诗:“欲入卢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融铸了《相逢行》、《河中之水歌》两篇古辞入诗,间接反映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和富贵。可见义山对乐府古诗的融汇、化用,并非机械地直接挪用,而是根据需要改头换面,化为己有,不营出于己口。这种古辞的融铸,一方面增加了诗歌内涵的容量,同时使其部分诗有平易自然之风。

    需要指出的是,商隐诗中有整篇、整段套用、袭用乐府古诗者。如他的一首《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己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权。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张谦宜《全见斋诗谈卷五》赞其:“乐府高手,直作起结,更无枝语,所以为妙。此诗实截自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的一段描写,而托寓了作者年少才高、遇合不偶之情。义山《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后幅“纯乎汉魏乐府”,只看其结语:“君今且少安,听我苦吟诗。古诗何人作?老大犹伤悲。”则知其逼真汉魏,于古乐府心熟口溜矣。在于古乐府深有会心之后,义山创作了部分在格调韵律上颇似古乐府的短古诗,如《春风》诗:“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若教春有意,唯遣一枝芳。我意殊春意,先春己断肠。”又如《天涯》诗:“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诗作一气浑成,不假雕饰,味醇意深,于古乐府“非惟貌似,神亦似之。

关于春分的古诗范文3

一、巧用音乐,激活“诗情”

在古诗中,有很多作品都是流传千古的绝唱,可以说古诗与音乐有时候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古诗的这一音乐特质也体现了其情感特质,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把古诗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古诗的“诗情”。

1. 乐曲烘托,感受诗情。古诗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古诗的节奏十分强,韵律也十分和谐,可以说一首古诗读起来就是一曲音乐。古诗与音乐是相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的内容特点给古诗选择相应的乐曲进行烘托,从而渲染古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诗性。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现如今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因此,学生是很难感受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这一情感的,特别是在友人离去以后“恐难相见”的依恋之情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送别》这一乐曲为依托,把学生带入了“长亭外、古道边”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悲凉意境。这样,在这音乐烘托下,学生自然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再学习这首古诗时,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背景配乐,表现诗情。音乐是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让诗歌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有声的世界里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古诗配上一定的背景音乐,从而深刻地表现出古诗的诗情。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古诗时,我通过上网查找到网络热播歌曲《水调歌头——中秋》为其配乐,这样,就在背景音乐的支撑下,这一首古诗又别有一番风味在学生的心头。学生在《水调歌头——中秋》这一背景音乐的配乐下,对《春晓》这一首古诗进行了反复吟唱,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在这一首诗中所表达的“惜春”的情怀,他们的情感也立刻被感染了,很快地进入到了古诗的情感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复制”画面——体验画意

一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古诗具有丰富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诗中美丽的画面“复制”出来,从而刷新美的意境。

1.电脑绘图知诗意。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韵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初知古诗的大致内容以后,利用电脑绘图来表达古诗的优美意境,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古诗进行深入对话。 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句诗所体现的意境美。我让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尽情画,然后细心修改。学生发散性思维,突破时空的局限,用现代的春天画来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不仅有陆地上春天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奇思妙想,描摹出园中海底的春景图。于是一幅幅精彩的富有创意的电脑创作画绘成了!

关于春分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了以下四法:

一、从了解诗人到理解诗意

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多数同学读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独处的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是因为不详李清照的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搜集整理的金石书画等又散失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时。学生了解这些后,一定不会再将词中的“愁”仅仅理解为一般的“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在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所以在学习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该诗或词的大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这位作者的作品及他人同时期的作品大开方便之门。

二、从解析“诗眼”到解读全诗

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闹”字使得该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的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也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如在教学中抓住这一“闹”字激发学生的想象,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理解意象到赏析意境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体现主观感情的物象,大致可分为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等几类。景观类有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植物类有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行为类有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如宋人蔡伸的《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了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

四、从分析写作手法到鉴赏诗歌

1.修辞赏析法。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

2.化虚为实体会法。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中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得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关于春分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 古诗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2

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古诗的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可以使幼儿在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然而,当前幼儿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要想使幼儿在古诗教学中有所获,就需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其采取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

古人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的诵读。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在遣词造句中力求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节奏,富有音乐美。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

对此,《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

古诗在遣词造句中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古诗内容丰富,春、夏、秋、冬,写景、咏物、抒情,应有尽有。而幼儿学习古诗一方面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另一方面能大量积累词汇,能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诗,多背诗,能为其今后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辉的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为此,幼儿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古诗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的古诗教学内容

1.分主题选择、整理适合幼儿特点的古诗。如春天:《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河阴道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西兴马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秋思》;冬天:《冬景》、《江雪》、《问刘十九》。

2.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意境美妙、感染力强的古诗。如《咏鹅》、《一望二三里》、《悯农》、《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登鹳雀楼》、《忆江南》等。

二、实现形象教学,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每次教新的古诗,我都准备了形象的背景图、下载了有动感的FLASH,用讲故事、情景讲述、观看画面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有时,我会一边指着图景一边诵读相应的古诗文;有时针对一些较易理解的古诗,我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诗句的意思;稍有难度的古诗,我会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结合图片或是画面,讲解诗的内容、体现的情感或是意境。如在教《问刘十九》时,我给幼儿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这是寒冬里的一天,天气很冷很冷。到了晚上,眼看着就要下雪了,白居易赶紧将炉火生得旺旺的,并斟满了新酿的米酒。可一个人喝酒多没意思,于是他问他的好朋友刘十九:喂,你要过来喝杯酒吗?因为形象性强,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

教幼儿学习古诗词,应该由简单的到复杂,为了让古诗的含义容易理解,让古诗变得通俗易懂,可以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措施进行教学。

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要提高幼儿古诗教学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通过想象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芙蓉向脸两边开。”描写荷花像小朋友粉嫩红润的笑脸。“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仿佛感觉到白雪飘飘的寒气中阵阵袭来的梅花独特的香味。当然,有些古诗比较深奥,对于五六岁的幼儿来说,古诗中的许多意境确有不能完全理解的,我们要求不宜过高,幼儿现在也许不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但谁能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不会幡然领悟此诗中开阔的意境和那份浓浓的友情?

四、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纲要》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墙面上,我布置了“唐诗宋词”专栏、图文并茂的“中国名画与名诗”专栏,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利用上午来园、中午餐后、下午离园前的时段,播放不同作者的古典诗词磁带、碟片,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还把古诗教学渗透于其它活动中,如让幼儿学习旋律流畅、曲调优美的古诗吟唱(如《静夜思》、《春晓》、《锄禾》等),幼儿唱起来特别的投入和有感情。

五、在实践中巩固古诗词学习效果

开展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幼儿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通过古诗学习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和文学素养。因此,在幼儿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在交流实践中恰当运用古诗句,增强自己的文采。比如在春天砹僦际,教师可以举行“春天的诗会”诵读比赛,让幼儿搜集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在课堂上诵读出来,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古诗的魅力。

六、联合家长的力量,实现亲子共读古诗

为了使幼儿古典文学课堂更广泛,我们努力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古诗词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等专题讨论,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在我们的指导下,家长到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和孩子共同学习,还教孩子认字。孩子与古典文学的接触天地更广泛了,文学熏陶的时间多了,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家长在孩子进步的表现中感受到了读古诗词的好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有效的沟通。

总之,幼儿教师要抓住记忆力最强的幼儿时期,针对幼儿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古诗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使幼儿在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范娟 幼儿古诗教学之我见[J].科学大众,2008,(03)。

关于春分的古诗范文6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水”作为一种意象时常出现。春水、江水、流水,我们耳熟能详,屡见于诗词中。而水在诗词中的姿态也是万千的:气势磅礴的滚滚长江水,令人肝肠寸断的绵延不绝的水,纹丝不动默默无声的水……水引起了诗人们极大的兴趣,它触发了诗人们的情端,引起了诗人们的无限遐想。它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极具表现力。因此,探究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的文化内涵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课改后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蕴含着数量丰富的优秀古典诗词,我们将从中选取一部分来具体探究“水意象”的文化内涵。

一.不断东逝之水,引发了诗人关于时光、生命、功名、事业的不尽感想

自从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之后,滚滚不断东流的水似乎便与时光、生命、功名、事业扯上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于是,苏轼来了,带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了;于是,辛弃疾也来了,带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来了;于是,明代的杨慎也来了,携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来了……

这种种的一切都向世人证明着水与时光、生命、功名、事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的颔联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在颔联中,诗人仰视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着奔流不息、滚滚而至的江水,吟咏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不仅使人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使人感慨宇宙的永恒,而人生苦短,美好的时光和大好的青春年华都伴随着那一汪长江水流逝了,剩下的只是自身那“百年多病”、“行将就木”的躯壳。因此,诗人借助于“流水”这一意象,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怆。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绚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人在诗中写道:“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诗人以“流水”“落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自然的春天、美好的时光,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此情此景,情何以堪!

二.柔情似水,水有着绵延流长的特征,诗人常借用来表达悠长缠绵的情思

唐代诗人江淹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令人神伤的,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而古人极其喜欢用流水来写离愁别绪,正因为水是悠长的,是连绵不绝的。于是,诗人们便找到了共通点:人的愁情同样是悠长的,是缠绵的,始终挥之不去的。而这种愁除了抒发个人的愁苦之外,同时也寄寓了个人的命运颠簸难定、国愁家恨的感伤之情。在古典诗词中,这样的诗篇不在少数。

著名婉约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写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词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处的“自”均有空自的意思,此句看似平淡,实则饱含着词人的无限愁情。落花飘零,暗喻青春易逝,自己的容颜已不再,与夫赵明诚的离别之久;而“水自流”三个字则以无情的流水来反衬与丈夫两人的相见之难,思之令人烦恼倍增。词人以“落花”“流水”喻人生,喻年华,喻离别,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婉转而又细腻地表达出词人的闲愁之深、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