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片段范例6篇

关于亲情的片段

关于亲情的片段范文1

1、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亲情是一缕明媚灿烂的阳光,在人生艰难的攀登中,为你送来光明和温暖。亲情是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在人生坎坷的际遇中,为你提供关爱和呵护。亲情是一眼汩汩流淌的清泉,在你干渴难耐之时,给你带来清凉和舒爽。

2、亲情是什么?她是思念起始,但,又没有终点,是一种对家的留恋,一种对团圆的渴望。

3、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里带来甜甜的滋养;亲情是一缕轻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熔解;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乏烟消云集。

4、亲情,是你生病时的探望与呵护,她使你在黑暗里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增强你战胜病魔的决心;亲情,是你顿挫时的鼓励与支持,她使你在绝望中感受到无私的胸怀,鼓舞起你继续前行的信心;亲情,是你得意忘形时的棒喝,她使你在骄横无比时感受到严厉的目光,保证你正确前进的方向。

5、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翻开的是一扇扇忧伤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浅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6、亲情是甜美的乳汁,抚育我们成长;是敞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顺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峻厉的责罚,催促我们改错。

7、面对失败和挫折,亲情是一剂良药,填补你那失落的心,然后 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面对误解和仇恨,亲情是一杯凉水,浇灭你那心头的火,然后坦然面对,这是一种达观;面对赞扬和奉承,亲情是一把锥子,刺破你那虚无的梦,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警示;面对烦恼和忧愁,亲情是一阵轻风,吹去你那杂乱的思绪,然后平和释然这是一种境界。

8、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厚重的抚摸,深情的凝望;亲情是一屡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泓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9、亲情是一面帆,让我们破海渡洋;亲情是一座楼,为我们挡住寒光;亲情是不灭的焰火,我们的人生被它照亮!

10、亲情能照亮人的生命,使前行道路铺满鲜花;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本能,即使身无分文,亲情依然存在。

11、亲情是最伟大的,不论你欢愉,懊丧,疾苦,徘徊,它永久悄然地走在你的路上,悄然地伴着你的终身。

12、亲情是多么平凡,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萦绕在我的周围。

13、亲情是什么?亲情是生活中的粗茶淡饭,有时感觉没什么滋味,但当你要失去它时却又痛苦万分;亲情是什么?亲情是父母意外时的提心吊胆;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你担惊受怕时亲人给予你的关怀,安慰。

14、亲情是爸妈额上增加的鹤发,是爸妈眼中无限的关心和盼愿,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受和温暖。是的,人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世的亲情。

15、亲情是成长的摇篮,在她的抚育下,你才能安康成长;亲情是力道的源泉,在她的浇灌下,你才能强健成长。

16、亲情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是深夜里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是母亲疲惫时递上茶水时的体贴……

17、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情的船要靠在爱的港湾,亲情的楼要建在爱的基石;亲情的泉要流在爱的大地,亲情的星要亮在爱的苍穹,亲情的花要开在爱的园圃。

18、亲情是一件温暖的外套,是外套一抖行将脱落的纽扣;亲情是一张珍藏的唱片,是唱片上的一首老歌;亲情是一盏清心的茶,亲情是一只停电后的手电,只照亮别人,不照亮自己;亲情是一段骨肉相离的历史,西班牙、埃及与苏伊士,大陆与台湾;亲情是割舍不去的情愫,是义无反顾的追随,是壮士诀行时的依恋,是海枯石烂的诀别,是无需言行的默契……

19、亲情是六月里的一阵凉风,把舒适和清凉吹进你的心灵;亲情是严冬中的一件毛衣,把温暖和幸福送进你的美梦;亲情是风雨中安全的港湾,把快乐和安逸摇进你的爱心;亲情是黑暗中的一丝烛火,把光明和未来为你点亮!

20、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世上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她;亲情是无私的,世上没有东西比她更能牺牲自己;亲情是无尽的,你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体会到他的存在。

21、亲情是什么?她是第一次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而后却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无私。

22、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练却永久;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温顺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夕照,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恍惚却又隽永。

23、亲情,它时刻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有时,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贪玩而淡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就在那一霎那,我意识到了:亲情,原来这么重要。

24、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亲情是一汨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安的人领略到诗般的恬静;亲情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到得爱的庇护;亲情是一道飞架在天空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馨。

25、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情义。人,作为社会的人,首先并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亲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6、亲情犹如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亲情又似晶莹的露珠,美丽纯净,招人爱怜。亲情,皎洁的明月,素雅静谧,柔和诱人!

27、亲情,是妈妈一针一针给我指出来的毛衣:亲情,是爸爸每天早晨为我准备的早餐;亲情,是爸爸妈妈又多了的一根一根的白发。()

28、亲情是什么?她是一瞬间内心的触动,但又往往是彻底的改变,是一种能改变十个月期望的力量,一种能忘却使命的神奇,是一种渴望平安的永恒。

29、亲情,细细品味当中的丝丝缕缕,一阵康乃馨的芳香扑面而来。这香气,是亲情中的亲与爱散发出来的。这两个词,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有了亲,才诞生了爱。

30、亲情,它是一种最平常的东西,又是一种最与众不同的东西。亲情,原来这么重要。让我们珍惜亲情吧!

31、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到忘情的心灵照耀。”人生一世,亲情,爱情,友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

32、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33、亲情是雨后的那滴甘露,滋润了原本贫瘠的土壤;亲情是破晓的那声鸡啼,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亲情是汪洋大海上的那叶小舟,拯救了挣扎着在其中的人们;亲情是漆黑港口的那盏孤灯,希望着那返航的人们;亲情是阳关古道上的那个驿站,亲切着那浪迹的游子。亲情如良药,可以治愈你受伤的伤口;亲情如美酒,愈久愈香醇;亲情如影子,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总是无怨无悔的伴你一生。

34、亲情是无私的,是永恒的,是博大的,亲情的力量更是无限的!

35、亲情是魂灵的圣火,在她的映照下,你才能事业有成;亲情是治疗伤痛的妙药,在她的安抚下,你才能百痛全消。鸟需求蓝天显示英姿,蛛需求编网横行天下,而人需求亲情来维系终身。

36、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洒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而深厚的情感,它可以冲破时间空间的阻碍,让两颗心紧紧相拥。

37、亲情是细雨中的一把伞;亲情是黑暗中的一盏灯;亲情是沙漠中的一滴水;亲情是晴空中的一点虹……亲情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沉浸于亲情的海洋是多么温暖、幸福。

38、亲情是多么可贵,正是它让我远离世界的孤独、悲凉与困苦。

39、亲情是什么?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我们离不开亲情,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我们依赖亲情,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有如寒冷的小麦盖上了洁白的雪被,温暖如春,幸福如蜜。

40、亲情,是一盏明灯,给浪子回头照亮了道路;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飘泊的游子一个平静的港湾;亲情,是一碗心灵鸡汤,给受伤的心灵一声呵护;亲情,也是一把利剑,给不知悔改的人一招力劈华山。

41、心灰意冷时,亲情是那给人以希望的梅花,看到它,一睹破万难;心烦意乱时,亲情是那释愁的一杯烈酒,喝下它,一醉解千愁;心满意足时,亲情是那催人奋进的号角,听见它,一声震百里。这就是亲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都将永远陪伴着你。

42、成长需要亲情,有人却认为成长不需要亲情。因为他们是在亲情的笼罩中长大的,因而全然不知。而我,不一样,我渴望亲情,就好像在沙漠中渴望得到水的人们一样。

43、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我干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44、人间的亲情是多么美好。或许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份牵挂就是亲情的表达式。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亲情,并且将这根亲情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45、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洁;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到达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久的动力。

关于亲情的片段范文2

[关键词] 《洗澡》;感染力;亲情

电影《洗澡》的片头将洗澡间作为主题的暗示,体现了中国的城市建设运动两面性,随着对洗澡堂的拆除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

一、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

这部电影是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主体部分的叙事十分日常化,中间有几个片段的插入,插入部分具有表现的风格,为了表现大明刚来与父亲、二明之间的隔阂,导演在构图方面独具匠心地通过一个小方框口拍摄父亲与二明两人一起清扫澡堂,而大明却在这个框外看着父亲与二明。不得不说,通过这种构图我们了解到了大明难受而又无奈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父亲、二明之间的心灵隔阂。而在父亲死后,大明和二明在框内一起洗澡玩耍,这也体现他们两人真正的内心融合。这种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构图所备的独有魅力。

影片主要表现的是大明由与父亲、二明之间的隔阂到慢慢走入父亲与二明的心理世界并融入他们。这种循序渐进的线性叙事结构可以让观众的情感随着影片的推进持续地积蓄,一直到影片的高潮来到,恰如一段真实而完整的生活在银幕上流淌。在情节的安排上,影片尽可能淡化戏剧冲突,更加注重故事的情节紧凑。其中有一段是大明带二明买票,二明走丢了,父亲与大明在寻找二明的路上,父亲生气又难受地说的那段话:“你走吧,你回你的深圳去吧。你说你回来干嘛,我已经丢了一个儿子,我不能都丢了。”导演在拍摄这一段运用了一个长镜头,使得影片节奏更紧凑,观众容易积累情绪,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正因为这一个接一个的状况让他不断地拖延回去的时间,也成为影片的一个小小的悬念,他到底什么时候能回去呢?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他到底能再一次和这个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融合起来吗?他能做回父亲认为已经丢失的儿子吗?这一系列问题导演都在影片后面给了我们答案,在影片中,大明和二明一样,开始陪父亲跑步,大明在此时说:“我以后常回来看您。”这也与前面父亲在寻找二明时对大明说的那些气话形成了一个呼应。这样的结构安排,虽然相当隐蔽,却是暗暗牵引着观众的观影心理。

《我的太阳》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六次,导演无疑就是想通过这种线性叙述结构将六个片段插入,来深化主题。在澡堂里,总有一个小伙子边沐浴边高歌《我的太阳》,每当这个时候,二明总是很认真地坐在旁边听。而在一次晚会上,小伙子穿着西装站在舞台上时,却无法发出一个音,二明在这时用水龙头将水往小伙子身上浇,随着水从自己身上淋下来小伙子发出了洪亮的声音。如果说这是意外,更不如说这是一种习惯,习惯于边洗澡边放声歌唱,这些水就如同在清洗着人的心灵,把心灵最纯真、最美好、最自然的一面展示出来,没有任何顾忌与羞涩。

二、情感细节的艺术感染力

张扬导演运用这普通的社会场所,为我们展示了一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家庭伦理剧。以都市人的方式来呈现都市,朴实自然的叙事风格中蕴藏着令人感动且发人深省的父子情与兄弟情。弥漫着雾气的澡堂里,每一滴水珠都凝结着生机与活力。

导演将澡堂与一个个小细节的故事串起来,用平坦的叙述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了父亲与儿子们,父亲与澡堂老顾客们,大儿子与二儿子之间的感情和人物关系。影片以一个人运用先进的洗澡仪器洗澡开头,直奔主题,画面转切到主场景――公共澡堂。热闹的澡堂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十几年前澡堂的原貌,有两个一起搓背的,有洗完后睡觉的,有斗蛐蛐的,有下棋的……正是这种热闹的场景与影片后面父亲死后澡堂冷清凄凉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使得观众的心也跟着忽明忽暗,跟着从深圳回来的大儿子大明与傻子二明及他们与父亲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澡堂》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也折射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故事――父母年纪大了,希望子女留在自己身边。就像影片中父亲所说的那样“你回来干什么?你回你的深圳去吧,你看不起我”,或许说出了很多子女不在身边的父母亲的心声。但也正是老父亲这发自内心的无奈与心酸,使得大明决定留下来一段日子,使得这对父子的关系也发生了人性美的大转折――在下暴雨的夜里,大明上屋顶与父亲一起蒙雨布;端药给父亲喝;为父亲买一台按摩仪器……平凡地演绎着这些平凡的事,但我们感受到的是深深触动,产生久久深思。他们演绎的正是很多家庭的故事。《洗澡》在影片中不仅仅洗的是身体,洗的更是灵魂。大儿子阿明不断地洗着自己的灵魂,以这条主题贯穿全片。

随着大明与父亲两人关系的慢慢缓和,一家三口的感情不断地融合,在一次泡澡中,父亲默默地死去了,那时大明还接着一个电话,过两天要赶到深圳,随着这一系列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亲情在此刻升华。影片在此刻运用大量的长镜头描写大明向公司请假的场景,运用交叉蒙太奇描写二明在澡堂里看天窗。澡堂关了,一切都冷清了许多,色彩光线也由原来的明亮变暗淡。在此,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二明为我们诠释了另一种亲情真谛。他虽然傻,但他表现出了人性中最纯真的美。大明在深圳的日子里,二明与父亲两人经营着这间澡堂,他与父亲比赛在水里憋气,他与父亲穿一样的运动衣比赛跑步,他与父亲在澡堂里玩闹……父亲的离去,他喊出“父亲牺牲了”后号啕大哭起来。在这间澡堂里,凝结了太多他与父亲的感情,他用他所做的一切极力保护澡堂来使它维持下去,在他心中,澡堂在,父亲就在。

大明这一人物在时刻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继续给二明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他和二明一起恢复了澡堂的营业,澡堂也恢复了原来的生机与热闹。大明身上哥哥这一形象得到了升华,父亲死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与义务落在了他身上。他代替父亲与二明一起出去跑步,与二明在澡堂里玩闹。场景没变但人物变了,让我们从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了温馨,从不断的情节发展中烘托了亲情。

影片结尾运用交叉蒙太奇,二明在澡堂里唱《我的太阳》伴随着澡堂被拆。与其说他们在演戏,不如说他们在演人。在模糊的澡堂中呈现一例例清晰且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及所表达的人性美,使我们更深层次地感悟父子情、兄弟情的真谛。

三、实景场景与丰富的空间

这部电影的场景以内景实景为主,极少的外景,澡堂子成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也因此成为电影之中的重要角色,它推动着大明与父亲、二明的情感发展,融入父亲、二明的情感世界。

影片中,父亲对大明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看不起澡堂子,看不起我,我不在乎,我看那些老客人,我知足了。”而在影片后面,大明开始也在澡堂帮人搓澡,在澡堂里拖地干活,在澡堂里端了碗姜汤给父亲喝。与前面产生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澡堂里闪烁着的亲情。澡堂子屋顶很高,到处都是温水池子,有人按摩、有人拔罐、有人下棋、有人剃脚、有人斗蛐蛐、有人唱歌剧,当然有人泡澡……

澡堂是个小社会,大家来这里是为了舒服,也是为了社交,为了老哥们在一起那份轻松得意。在影片中,澡堂这个场所同时也是个产生感情,心灵沟通的场所。影片中,两大爷之间斗蛐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这两大爷在澡堂中关于斗蛐蛐一共有五场戏,第一场是两人一起在斗蛐蛐。第二场是由于一人觉得另一人给蛐蛐服了兴奋剂而取胜,争吵起来,最后不欢而散。第三场是吴大爷给另一大爷展示两黄麻头蛐蛐,另一大爷讽刺地拒绝了他。第四场戏是一大爷独自看着蛐蛐坐在那,脸上忧郁,“说的是,好些日子都没看到他了”。第五场戏是两大爷在一起洗澡,谈到住址变迁的事,吴大爷分到了远的地方,“往后啊,咱在一块掐蛐蛐可不太容易了,哎。”“反正我也想开了,一搬家我也不养蛐蛐了。我担心的是搬进新小区连澡堂都没有,到哪洗澡去。那热水器,你个人在那淋着,哪有在这舒坦啊。” 由原来的互相斗嘴到吴大爷没来澡堂了,另一大爷的思念与期盼再到两人在一起和气地聊天,为我们展示了两人关系中发生的微妙变化。同时也伴随着他们俩最后一场戏,澡堂也关门了。澡堂的拆除也就意味着旧的生活方式一并被拆除,某些东西一去不返了。场景在电影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主题的载体,也是创作者怀念的某种美好事物的代表。

四、平视镜头体现写实效果

这部电影的摄影机运动相对较少,大部分镜头趋于静止,只有少量基本的摇移,这是影片日常叙事的风格所需要的。

大部分都是平视镜头,其中有一段导演运用一段长的平视镜头,将大明与二明两人设在同一构图中一起看甲虫由幼虫走向成熟的电视。两人在镜头中没有任何对话,通过这种镜头语言,折射出隐喻的亲情。同时在这景别上也以中景近景为主,几乎没有大特写。其中有一段影片将中近景运用得十分典型,大明打电话给女朋友说出弟弟是傻子的实情,并且将带着弟弟一起回去。在拍摄这一段的过程中,中近景的运用,不仅把人物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使得人物形象得到了一个升华。所以,用摄影机角度的变化来表达这其中的微妙情感,是这部电影细腻风格的一个例证。

不得不谈影片最后几组画面,仰拍二明在澡堂里一个人清唱《我的太阳》,再接全景,再接一个推镜头由中景到近景拍摄二明。二明虽然是个傻子,但是他内心有着很多美好纯净的东西,通过一个仰拍镜头,人物形象立刻显得高大起来。同时一个推镜头由中景到近景,使得观众情绪得到一个很好的积累,随后最后一个歌词的落音,情绪释放。在把握情绪上,导演将镜头语言运用得游刃有余,使得感情的表达也十分自然。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十分生活化,并没有暗藏太多玄机,却能将人物之间的状态恰当而生动地传达出来,在推动情感转折和情节发展上,有很好的效果。二明走丢之后,父亲那一段责骂,更是把父子之间的冲突推向了高潮,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却也是转折的开始,一个儿子离开,其实是这个儿子回来的开始。这部电影的成功,是编导把一种自己深有体会的情怀用平实却精准的手法传达出来的结果,这样的电影让人在躁动中沉静下来,去想什么是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如今拥有的是否珍惜,存在于身边的真善美我们是否感知。其实,这也是对《洗澡》片名的另外一种理解。

[参考文献]

[1] [法]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 [法]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M].黄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关于亲情的片段范文3

论文关键词 DNA指纹技术 亲子鉴定

一、亲子鉴定的概述

亲子鉴定指的是应用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方法对人类的遗传标记的监测分析来判定不同个体之间的是否有血缘关系,在三国时期的“滴血认亲”中,血液相溶者则为亲就表明了亲子鉴定的存在,尽管这种方法在古代存在了很久,但却无明显的科学依据证明。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亲子鉴定也从“滴血认亲”发展成为了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现代的亲子鉴定技术,它包含了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从最初通过ABO血型进行鉴定到现在的线粒体测序等方法进行检测,方法不断的得到完善并且结果有很好的科学依据证明也越发准确。目前,对于以下情况需要进行亲子鉴定,比如抱养认亲、继承财产公证、移民需要、出生证明信息不全等原因导致上户口需要鉴定、计生委对孩子是否超生等问题进行确认、男方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强奸导致女方怀孕对嫌疑人进行指控甚至是对尸体身份的确定,亲子鉴定的结果对鉴定者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亲子鉴定的工作需要严肃认真的对待。

二、DNA指纹技术的发展及原理

世界上每一个个体都存在其唯一的特征,指纹就是其中的一个,两个不同的人具有相同的指纹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一个人的一生他的指纹不会改变,因此,他成为了每个人特有的标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开始从分子细胞角度进行指纹的识别,DNA指纹技术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遗传标志主要是生物的外观表现型、生理缺陷型等,而后,生物个体的DNA具有差异性的问题被提出和研究,因为人体的遗传信息都在DNA上,而不同个体的差异本质上就是DNA分子的不同,因此,DNA成为了每个个体的可靠遗传标志。在1980年,Wyman和White两位科学家首先发现了人们DNA分子的标志——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它不但不受显隐性关系的影像还不受环境和发育阶段所受的影响,但是它过多的依赖与内切酶的的选择,但由于方法的复杂,条件要求较高因此未得到大范围的使用;1982年发现了在高度多态性的区域内串联了重复的短序列单位,而重复数目的不同决定了个体的差异;在1985年,在肌红蛋白基因的内含子的高度变区的重复序列核心做探针下,未经过严格的洗脱,对人基因组DNA的电泳图谱进行了Southern印迹杂交,得到的不同个体的图谱均有明显的差异,与人的指纹类似,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且依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因此将所产生的图谱称为DNA指纹图谱,它的高度特异性,体现了物种遗传的多态性,成为了一种先进的遗传标记系统,之后,该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中国,杨建厂等科学家在1979年时利用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建立了新的DNA指纹检测系统——引物PCR人DNA指纹检测技术,并开发研究了相关软件应用于人的识别、遗传素质与疾病的关系等研究。DNA指纹技术的探针大多数为化学法合成或生物组织提取后再扩增出来的高水平探针,包括bacteriophageMB、PGB725等。

DNA指纹技术的原理为在生物组织中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出完整的或者高可变位点的基因组DNA,然后酶切成DNA片段,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按照分子量大小而分离,将其转移至尼龙滤膜上,通过DNA探针与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片段杂交,显影后得到DNA指纹图谱。DNA指纹技术因DNA序列个别位点碱基发生突变,引起其中某个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获得或者丢失,因而表现出不同长度的酶切片段,因此它具有高度特异性、多位点性以及较稳定的遗传性的特点。

三、DNA指纹技术的方法步骤

DNA指纹技术是在以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性为基础的方法技术,包括了以下几个步骤:(1)从被检测的样品当中提取出染色体DNA,裂解有核细胞的细胞膜和核膜,释放染色体DNA,去除蛋白质后沉淀得到纯的DNA;(2)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提取出的DNA分子酶切成大小不等的DNA片段;(3)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将酶切后的DNA片段电泳分离,在碱性溶液的环境下DNA分子由双链解旋为单链,使用为“Southern”印迹法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尼龙滤膜或者硝化纤维膜;(4)将DNA在膜上固定好,用进行过放射性标记后的已知序列的DNA探针与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同位素磷酸可以在DNA片段和探针之间碱基配对;(5)将杂交后的产物放入放射自显影暗盒中,保持暗盒在-70€暗奈露?~4d,放射线可以将配对的碱基对在暗盒中的X线片子上形成图像,此时的图像就是长度不等的DNA片段的显影,即是DNA指纹图谱。如果样品中的DNA含量太少,可以将提取出的DNA分子进行PCR扩增,之后再进行之后的步骤。

四、指纹技术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DNA指纹具有高度特异性,它的图谱谱带包含了丰富的多态信息量,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可以共显性地稳定遗传给后代,因此DNA指纹技术被广泛的用于亲子鉴定当中。DNA指纹技术开辟了分子生物检验的新领域,使得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都达到了同一认定水平,采用DNA指纹技术作亲子鉴定得到的结果更加直观且具有准确性,例如在有父母不在的情况下,通过与其亲属的鉴定也可以确立亲缘关系;强奸致孕案中,DNA指纹可以确定或否定胎儿的生物学父亲,成为判刑的证据;用胚胎组织进行DNA指纹亲子鉴定,提取出的DNA可以长期保存用来复查。总之,DNA指纹能够很好地解决继承权纠纷、强奸致孕、医院抱错婴儿、婚外生育等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序列的多态性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问题,DNA指纹技术也将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推广使用,但是尽管DNA指纹技术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医学、药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的作用,它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DNA指纹的图谱中谱带过多,并且各个谱带强弱不等,对于是否为等位基因不易判断;对于DNA指纹与特定组织性状之间是否存在连锁关系尚未弄明白,而连锁图谱的制作还需要大量的工作;特异性探针也并未完全被掌握,所以DNA指纹虽前景广阔但是实际的应用价值仍让具有局限性。

五、亲子鉴定的伦理学问题

DNA指纹技术进行亲子鉴定作为新型的技术,它在增强了人们知情权的同时也带了诸多伦理问题,它涉及了父母与孩子,并反映了男方的知情权、相关经济利益、女方的隐私权、孩子的尊严和利益以及家庭婚姻的稳定性,甚至是嫌疑犯的直接证据,不但是对身体的伤害、信任的危机,也有对道德的冲击,因此在伦理道德方面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有关亲子鉴定法律的完善,应该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是孩子的利益最大化,积极促进家庭婚姻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等,也可根据经验丰富的国家的规定制定一套完善有序的法律法规。

关于亲情的片段范文4

[关键词] 《一轮明月》;叙事;李叔同

在当下商业电影、娱乐大片、明星效应带给观众纯感观刺激的同时,有这样一部不合潮流的电影,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恰恰却是可以随时拿出来警醒当下文化和价值信仰渐行渐远的中国电影界,它就是2005年荣获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故事片《一轮明月》。这部影片拍摄风格平和流畅,通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传奇人生,展现了他悲天悯人的宇宙关怀与人格魅力。

一、《一轮明月》的情节叙事结构

路・吉安乃蒂说:“一部影片的结构是指它的结合原则――部分如何同整体相结合。所以一部影片的情节只是一种结构――一种强调事件和各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结构。” 各情节事件因果关系的强弱可以使影片形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因果关系、时空关系最强的经典好莱坞类型片。而电影《一轮明月》和一般的人物传记类电影一样,选取李叔同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事件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很强。丰子恺曾在《我与弘一法师》中谈道:“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这段话是丰子恺理解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也可以用来解释电影《一轮明月》的情节结构。影片情节可以分为三块,叙述了李叔同幼失考妣、成年艺露锋芒到老年出家悟道以下三个阶段。

幼年到青年(影片前23分钟):188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笃信佛教,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于天津,幼年李叔同生活条件优越,聪慧好学,三四岁时就能随口背出《金刚经》的偈语。母亲小父亲50岁,父死后,李叔同与母亲相依为命。青年时代的李叔同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显示出最早的忧国忧民情怀。1898年离开津门南下上海求学于南洋公学蔡元培门下,并积极与黄炎培的民主活动,直到母亲去世,扶柩归津。成年(影片中间40分钟):1905年8月,母亲去世后的李叔同到达日本,展现了在戏剧、音乐和绘画方面的贡献与开拓之功。1913年回国任职杭州,教音乐与绘画,在此期间萌发出家观念,常在杭州虎跑寺居住。日本妻子前来探望,终别俗念正式出家。老年(影片最后35分钟):江心别妻后,弘一开始游脚僧的修行与传教生活。走过四五处寺院,从修身、得道、扬名、授业,到抗战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弘一法师内修身心,外忧国民的爱国、爱教情怀。

电影文学剧本《一轮明月》是根据武华的长篇电影散文《一轮明月》改编而成,并获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二等奖。除了情节之外,人物在《一轮明月》中也是散文化的处理,主人公外,没有贯穿始终的次要人物。在影片风格上,还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叙事气质,与吴贻弓的经典影片《城南旧事》有相似的叙事结构,以伴随人物一生的爱国爱教情怀为主,选取人生三个阶段叙事。

二、《一轮明月》的叙事手法

如何在不到一百分钟里将一个人的一生表现出来,主要依靠导演对电影时空的艺术表现技巧。

字幕的运用是人物传记类影片最常见的时空叙事方式。每次时空的转换配以字幕交代时间地点,这在影片第三块表现李叔同出家后的精神追求多处使用。字幕先后有:1921年温州庆福寺、1924年到浙江普陀山、1932年厦门南普陀寺、1937年青岛湛山寺、泉州大开元寺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华。几段时间,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生转折情节,把弘一法师一心求佛法,真诚传教律的高尚情操串联起来。

音乐与画外音帮助完成电影视觉叙事空间,特别在时空衔接上表现出较强叙事功能。《一轮明月》中多处使用音乐与解说词,较好完成电影时空的转换。影片开头:三岁的李叔同正在抽打陀螺,第一人称解说词:“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画面字幕:1883年,天津桐达李家。人声鼎沸,大箱子一个个由门外抬进来)李叔同问仆人:这是什么呀?仆人答:这是奥地利公使送来的钢琴。一个梳着发髻的年轻女人出现:三郎。李叔同:娘,娘。解说词:“三郎是我的乳名,我在伯仲间行三,字叔同,父亲信奉佛教,他曾出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除正室姜氏、先后有郭氏和张氏两侧室,我生母19岁嫁到李家,纳为侧室,次年生下我,我4岁时父亲已经71岁。”这一段通过视听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李叔同小时候生活的物理时空及基本家庭状况。一重重大门及父亲的外交生意可以看出李家在当时是何等显赫。片中解说词还多用在时事评论、人物主要贡献总结时,比如李叔同对南山律的贡献,对清末维新的认识均以解说词点明。

除影片简明精彩的开头外,音乐与画外音在电影中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李叔同幼失考妣后,进入第二个人生篇章,求学日本。第一部分的结尾以李叔同在母亲丧礼上弹唱钢琴曲《梦》作结,画外音:“丧母后的我,如游丝飞絮,飘荡无根,更无牵挂。(幕黑淡入,日本音乐,配以日本的浮世绘图,字幕1905年8月日本东京)镜头从浮世绘上摇到人来人往的20世纪初东京。人群中走来一身学生装已无辫子的李叔同,人生的艺露锋芒开始了。由第二个人生篇章江心别妻结束到第三个篇章走上出家之路,导演采用了音乐加特写镜头。用了长达三十多秒的七个脚部特写,剪辑出来一双从秋走到夏的脚,其中的含义即是李叔同出家的多方寻求之旅。

最后,影片中钢琴、陀螺等细节物件也起到很好的铺垫与叙事作用。钢琴是一直陪着李叔同成长的,在影片3′40″到4′40″处,用一首钢琴曲的跨时空演奏,来表现李叔同从幼年到青年的历程,前一个镜头是幼年李叔则看外国女人弹琴,琴声悠扬,下一个镜头,还是这个琴声,画面已转到水中一轮弯月的静止画面上。镜头摇起推到屋子里,是成年的李叔同在为母亲弹这首当年的曲子。这样的剪辑,使故事时空大大缩短,表现了导演高超的时空叙事手法。钢琴是李叔同生前安慰母亲的手法,同时它也出现在母亲的丧礼上,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三、《一轮明月》叙事的美学韵味

《一轮明月》悉心于整体风格的抒情性氛围营造与意象的构建。在影片中主要运用了诗词、物品和乐曲来营造这种抒情而富有韵意的韵味。

首先,抒情意境的营造。

电影是综合艺术,而李叔同又是多才多艺的才子,他作诗写词、作画谱曲都可以用来传达抒情意味,并且与叙事塑人紧密结合。人生第一个阶段,李叔同求学上海南洋公学,当时的上海一片歌舞升平,他结交了诗妓歌女并为她们写词。诗妓李平香与他交往甚好,并送扇给他。在母亲死后,李叔同将题词的扇子送还李平香。题诗为:“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诗意中将国难与私情描写得如此轻柔,扑面而来的却是感伤。母亲去世时,李叔同做了一件惊动天津的事情,没有按中国传统封建家族的下葬方式,而是用现代方式为母亲举行庄重的遗体告别,长歌当哭弹唱自己谱的词《梦》:“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唯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导演将音画处理为平行关系,一面是李叔同在母亲灵前弹唱,一面是闻声而来的三妈,悲伤请求李叔同等她死后,也为她再弹一次《梦》。两个画面形成一种平行叙事,同时悲伤情感最大化,将李叔同失母后的悲伤通过黑色的夜幕\流泪的脸、哀婉的乐曲和三妈这样一句没来由的话展现出来。

第二个人生阶段,抒情性的场景围绕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即后来李叔同重新填词的《送别》,这首歌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归国后杭州教书的音乐课上,李叔同第一次弹唱,展现李叔同开展西式音乐教学的思想。第二次是为好友夏尊弹唱,导演在音乐与画面关系上,处理为音画对立关系。歌曲《送别》抒情而忧伤,导演则用闪回的画面拼接了六个温馨的画面,有李叔同从小与母亲幸福地在一起,有青年意气风发追求理想,有成年留学日本寻求救国之路的壮志,有妻子照顾孩子的温馨场景和最后与日本妻子刚到杭州泛舟湖上的惬意。音画对立,展现了李叔同决意出家的诀别之情,感人心伤。第三次响起这首曲子是由日本妻子吹奏,同样是夜里,导演用了交叉蒙太奇手法,一面是在家中思念丈夫的妻子吹曲,一面是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中,听夜色中的佛祝之声。李叔同一心向佛的决定已经笃定。与妻子江心决绝一处,是第二个人生阶段的总结,也是全剧最有意境的场景。江雾缭绕中二人小船如浮萍般相遇,两人各立在船头,一个穿着合服,一个穿着海青。女(直视):我就要回国了。男(始终未直视,头微低,声音淡淡的):好。女(急):叔同。男(淡淡的):请叫我弘一。女(悲伤,泪涌):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男(肯定的):爱,就是慈悲。此段之后,李叔同正式走上皈依之路,低缓的箫歌伴随着冷冷的江面,有一种大爱无处追寻的凄凉。

其次,细节的意象传达。

影片中意象性最深刻的是开头和片尾不停转的陀螺。片末,静静的黑夜灯火阑珊。李叔同在人生的最后,走过一座小桥,桥上一小孩在抽打陀螺如片头他小时候一般,画外音响起“三郎,回家吃饭了”。小孩走了,留下了孤独的弘一和不停转动的陀螺。背后爆竹响起,弘一脸上露出淡淡的表情,转身走下台阶。乘一叶舟在落满莲花灯的河面上飘然而去,画面定格。赵仆初先生题词的片尾曲响起“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这个片尾表达了深刻的意象,人生如一不停转动的陀螺,周而复始,并与片头的陀螺呼应,意味着佛教最高寓意即轮回。

片末的明月,与题目有关,也与李叔同品格才艺相关。《一轮明月》题名来自前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为弘一大师题的词:“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第一句诗指的是李叔同1907年在日本演话剧《茶花女》,塑造过悲剧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形象,这部话剧也成了中国话剧的开篇之作。清末民初大量爱国学生向国外寻求救国图强之路,李叔同通过赈灾义演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无数奇珍供世眼”则说明他一生文艺造诣很高,在话剧、音乐、绘画、诗词、篆刻等领域有突出成就,为世人所仰慕,俨如空中明月。在此美景中,让人心情平和,一切归善。

中西方对艺术都讲求真善美。不同的是,西方重在由真到美,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多强调由善到美。《一轮明月》从叙事内容与形式上,恰恰很好印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路・吉安乃蒂.无情节电影的传统[J].世界电影,1983(03).

[2] 徐俊西.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丰子恺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488.

[3] 郭长海.李叔同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73.

关于亲情的片段范文5

关键词:主体;需求;俄狄浦斯情节;镜像世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77-02

影片中的诺曼是个变态杀手,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确切的说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患者,在诺曼自我中存在着两个主体,一个是正常的诺曼,一个是他自己的母亲。而影片的情节的推进和大大小小悬念的设置都围绕着这一人物特殊状态展开,可以说诺曼这一人格分裂的人物构架是支撑整部影片的关键点。影片的一些悬念的设置都是建立在诺曼两重人格相互斗争冲突的前提下构建的,在这种一反常态的人物冲突中悬念的加入显得是如此的自然而又巧妙,当影片将所有悬念解开时,观众让然感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作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导演将诺曼这以人物进行了异化和分裂使其成为可以为剧情服务的元素,由此可见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对希区柯克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我将从拉康的理论的角度对诺曼《惊魂记》中这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诺曼人格的分裂的起点

在影片的最后借精神学家的口解开了悬念,通过这段解释很容易和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联系在一起,由于对于母亲的欲望而杀死了母亲的情人并且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母亲,即将自己的母亲杀死并且做成标本一直留在自己的而身边。《惊魂记》的情节设置是十分缜密的,影片为最后结论的公布做了十分充分的铺垫。在诺曼和玛丽莲一起共进晚餐的场景中导演给予观众了大量的信息,诺曼说道自己五岁失去了父亲,此时的诺曼只要五岁应该是经过了镜像阶段和语言阶段,依照拉康的观点来看和弗洛伊德不同欲望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此时诺曼应该是对父亲的产生了欲望,此时父亲去世给小诺曼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与此同时小诺曼发现母亲失去了父亲有着同样的感受,拉康提出无意识的形成机制是连续的隐喻和换喻。小诺曼心理上的创伤转换成对母亲的欲望,从此对母亲的依恋就更加强烈也为后面诺曼杀死母亲和他的情人做了铺垫。

拉康认为主题并非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就是在人的文化异化的过程中,俄狄浦斯情节以及客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拉康发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远在俄狄浦斯阶段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俄狄浦斯情节不是主题异化的开始,而是完成。它是主题遭遇的第二次异化,而第一次异化是发生在镜子阶段的镜像认同。俄狄浦斯情节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承前客服了母亲的欲望,同时也在于预提从此步入了象征秩序,在社会的无边网络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从此以语言且在语言中实现了自我的人格,获得了主体性。拉康的主体是分裂的主体,被抹除的主体。而影片中的变态杀手诺曼在拉康的理论体系的解释下应该是一个正常人,因为在拉康看来所有人都是病人,他认为主体来自于理想形象的结晶或沉淀,主体来气历史中将这些形象摄取、内化以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并以语言的方式将其表述为自我。依照拉康的理论诺曼杀死其母亲后两种人格的产生也是在进行这种异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并没有取代和抹除原有的主体,于是出现了两个主题不断斗争不断冲突的现象。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诺曼意识中两个主体,对话与争吵的桥段,为影片的情节的推进和悬念的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拉康主张言语既不来自于自我也不来自于意识,而是来自于无意识。语言的主任来自于他者,而不是来自于个人,因此,任何将我视为我的话语的主人的观念都是幻觉。作为能指的我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语,他指示言说的主体,也指示陈述的主体。这样的主体于是就在这两个层面上被撕裂了,就在言说那个幻觉的统一体我的言语中被分裂了。诺曼的主题在最初就被语言抹除其存在了,而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诺曼的母亲在诺曼意识中重生只不过是诺曼的无意识所建构的以诺曼母亲为主体的一套语言系统。

二、分裂人格形成的动因:诺曼主体的需要

从影片的剧情上看,导演给诺曼安排了许多的诱惑:令人心动的玛丽莲,数额巨大的金钱,自己逃避法律处罚的机会等。但这些东西并非是诺曼所需要的,通过影片可以得知诺曼最大的欲求是是他的母亲,和母亲在一起比任何需求都重要,从影片中多处表现了诺曼这一点。从最开始诺曼杀死母亲和其情人而独占母亲,到为了保护“母亲”放弃自己心爱的姑娘并且帮助“母亲”销毁证据,再到最后被警察捉住后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母亲”的决心中我们可以得出诺曼这一人物最大的需求便是自己的母亲。这里和拉康的观点不谋而合,拉康所指的需求是“将来的”主体本能地追求和母亲想象的统一,拉康认为这种统一不可能实现,永远表现为一种欠缺。将来的主题自然在饮食上有特别的需要,但这些血药都只是“与母亲统一”的表象,因此无一例外地具有一种“”的性质。与弗洛伊德不同拉康认为人的不是本能的问题,而是冲动的问题,这些冲动灵活多变,永远也不会得到其对象。由此可见虽然诺曼在影片中的形象是一个变态杀人狂,但在拉康的理论阐释中他反而是一个理论上较为完美的人,在人格分裂的状态下达到了主体本能与母亲想象的统一。

诺曼五岁时父亲去世,从拉康的理论可以得知主体的异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已不是俄狄浦斯情节克服,这具体表现为母亲被父亲的名字替代,当父亲的名字代替母亲的欲望的时候,母亲的欲望才能回溯性地符号化。诺曼缺失了这一次生环节,母亲的欲望无法符号化,这种对母亲的欲望就一直隐藏在诺曼的无意识当中,直到诺曼杀死自己的母亲和他的情人后,对母亲的欲望在自身中再次找到次生能指,从而导致了诺曼即使自己又是自己母亲的双重性格。所以诺曼的精神分裂也是由于诺曼对母亲的欲望在进入象征世界的过程中受到了阻断而造成的,当然这只是电影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大多数情况下虽然欠缺的对象、需要的对象将在语言中永远失去,但这些基本能指今后将在种种无意识形式中经过隐喻或换喻现身。

三、诺曼主体世界的构建

当玛丽莲的姐姐找到警长讲述完情况后,警长反问到:“如果阁楼中的那个人是诺曼的母亲,那么躺着草坪坟墓里的人是谁?”在诺曼的世界里自己的母亲从未离开过自己,或者说诺曼的母亲死去后在诺曼的世界里他的母亲才更加真实可亲。那么诺曼的世界里是怎样容下母亲这另一主体的呢,在拉康的理论中自我和主体的分离产生在镜像阶段,主体需要通过象征的中介去对形象产生认同。主体在行止不能自主、一切仰赖他人的情况下现行获得了一个有关自己的完整形式,建立起一种有关自己的自主统一意识。

“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母亲”,可见诺曼对维持第二主体有着极大地依赖性,但影片也经常出现诺曼不断的和自己的“母亲”对话争吵的场景,这并不是表明第一主题对第二主体的排斥,恰恰相反通过这种语言符号作为象征的中介来对主体形成的另一个自我进行认同,从而巩固第二主体这一象征界。例如,当诺曼遇见玛丽莲时诺曼心理的两个主题便发生了冲突,但最终主体的第一欲求发挥了决定性的动因,为了满足主体与母亲统一的这一欲望,诺曼的第二主体杀死了女中角并且第一主体一直承担着袒护她的角色。在这种冲突和斗争的过程中构建诺曼第二主体的象征中介不断加强,从而使诺曼的世界中这两个主题较为稳定的存在着。

诺曼五岁失去自己的父亲,这时正是诺曼的主体欲求从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的时期,此时诺曼的心理成长遭受到了第一打击。由于这次受挫诺曼对于母亲的需求产生了缺失,也没有经过隐喻或换喻转移到其他对象中,而是潜藏在自己的潜意识之中。当诺曼的母亲找到自己的爱人时,诺曼无意识中对母亲的需求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而杀死自己的母亲及其情人,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象征中介在诺曼的世界中建立起了第二主体。并通过第二主体的构建来维持主体对母亲需求的满足。

诺曼在和玛丽莲的对话中说:“我们都掉进自己设的陷阱中,被它紧紧抓住没人爬到出来,我们想抓住什么东西,抓住的只是空气只是陷阱。”这句台词和拉康的理论观点十分贴近,他的理论彻底颠覆了自我、拆穿了自我同一性的幻觉和妄想。

参考文献:

[1]拉康.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于亲情的片段范文6

莫里逊+瓦格纳=现代启示录

大门乐队,60年代最具传奇性的一支乐队。主唱吉姆・莫里逊出身军人之家,父亲是海军上将,母亲是名门闺秀,但莫里逊选择了一条和家庭完全不同的道路,被认为是酒神附体。艺术才华横溢,举止桀骜不驯,甚至在舞台上暴露下体以致被捕,沉溺于酒精和药物的莫里逊,27岁那年意外溺死于巴黎寓所,他在贝尔・拉雪兹公墓的墓地至今仍参观人士络绎不绝。莫里逊率领大门乐队创作了摇滚乐历史上最具诗性也最具争议性的一些歌曲,其中的代表作品便是《结局》。长达10余分钟的此曲,本身就是一段迷失在欲望和人心深处黑暗之处的史诗。在高潮段落,莫里逊嘶喊出杀父弑母的语句,尽显俄狄浦斯情结。这首歌在电影中出现两次,片首一次,隐喻这次湄公河黑暗之旅的开始;另一次在结尾,画面在威拉德杀死科兹上校和土著祭祀斩杀公牛中切换,对应的是歌曲的高潮段落,其中寓意不言自明。

当《女武神的骑行》的乐曲伴随着直升机群轰炸越南村庄的画面,还有直升机队长那句著名的台词“我喜欢早晨空气中闻见的凝固汽油弹的味道”大声反复播放时,地面一片硝烟,瓦格纳、希特勒与美军直升机群三者被联系在一起,对于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野蛮暴力,科波拉作了最一针见血的比喻。

科波拉+科波拉=现代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