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样子描写范例6篇

梅花的样子描写

梅花的样子描写范文1

1、梅花分白梅和红梅,最好看的,就要数红梅了。在褐色的枝干间,点缀着朵朵如血一般的红梅,像是繁星点点,又像是无数只红色的蝴蝶停歇在树枝上面。要是远望,满树的红梅一团团,一簇簇。

2、腊梅花有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由于品种各有不同,它们的花型大小、花瓣的数量也各不相同。有的开起来一串串的,就像冰糖葫芦;有的开起来就像盛开的桃花,灿烂无比。然而,它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到三九严寒,就会迎风怒放,尤如婀娜多姿的仙女,展示出秀美多彩的丽质芳姿,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3、那娇嫩嫩的绿叶衬托着美丽无比的粉红花朵,一缕缕的清香扑鼻而来,让我陶醉在这无与伦比的美景之中,想起我第一次发现它的时候,它那被丢弃摧残的样子,在看看现在这般的美丽,我不得不佩服梅花那不屈不挠,坚强无谓的精神。

4、瞧,屈曲盘旋的枝干,片片鲜红的花瓣,一丛鹅黄的花蕊,组成一朵朵玲珑的梅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它迎着凛冽的寒风,傲然怒放,它浑身充满生机,使惨白的世界也有了生机——它是一种敢于向严寒挑战的花,一种给人以力量,给人深思和勇敢的花,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花。

5、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千姿百态,有的白里透红,有的洁白典雅,也有些淡淡的粉色。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它的香气虽不如茉莉,玫瑰,百合,郁金香那么浓郁,但它时常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梅花的姿态,苍古而清秀,亭亭玉立。

6、梅花是一种特别的花。每当其它的花枯萎了,凋谢了,它就悄悄地绽放。梅花,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是那么缤纷,每一朵小花就像小姑娘甜甜的微笑。

7、梅花散发出阵阵香味,芬芳扑鼻,远远的都可以闻到。它是一朵小小的、不起眼的的梅花,红的耀眼,红得鲜艳,特别的美丽,在寒风中傲义凛然的站着,经受寒风暴雪的吹打,但却不屈服,仍然坚持的站着。

8、在寒风中,花枝摇摇欲坠犹如一位仙子在跳舞。瞧,它们正竞相开放着呢!花花们的形态各异,有开放的,也有的像一个小灯,有的像燃烧的火焰……花花们三朵一簇,五朵一堆的开放着。就连花骨朵也在寒风的催促下绽开了自己樱红的笑脸,露出淡黄色的花蕾。

9、梅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顶着严寒风雪怒放,为冬天点缀上了鲜艳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淡雅的幽香,使人们在冬天也能看到无限生机,特别是朱砂梅,近看,坚硬的树干屈曲而上,褐色的老枝,铁铸似的,向四面伸展,老枝上抽出一些挺拔的新枝,缀着一朵朵朱红的花,褐丝、金蕊、宛如无数美丽的红蝴蝶,停歇在嫩绿的新枝上。远看,一团团,一簇簇,十分热烈,十分耀眼。

10、雨终于停了,而梅花展开所有的花朵,露出一丝丝金丝般的花蕊,粉色的花瓣向外撑开,花儿有的展开了全部的花瓣,露出花心昂头微笑。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似乎饱涨的要破裂似的,带给大家梦幻般的感觉。

11、梅树颇有姿态,像跳舞的美人儿,像挺立不屈的烈士。它的一根根枝条都那么有特点。它的花有五瓣,有红色、粉红色等品种。它的花蕊金黄金黄的,只有一小点儿,真是”万红丛中一点黄“啊。

12、从近处看,朵朵盛开的梅花犹如一个个坚贞玉立的江南少女,一张羞涩的脸颊,一袭柔美的身姿,多么清丽!白梅花不像牡丹花那般华丽;也不像桂花那样十里飘香;它更不像松树那样高大苍翠。它总是在寒冬中默默地开花,在春暖时悄悄地凋谢。

13、你看那梅花,像极了纯白的雪,只是那雪花融化之后,留下的只是一滩污迹,华而不实,虚假的很,而梅花,她是真真正正的纯白,有时还带着一点点粉红,她留下的,是似有似无的芳香。她的朴质与素雅,也不是常人能所及的。

14、火红的花瓣,淡黄的花蕊,那花瓣红里透白,白里透红。我隐隐约约的闻到了一股清香,泌人心脾,心旷神怡。

15、梅花有清香的气息,它洁白如雪,冰清玉洁。它不需要一些庸俗的人们夸奖它颜色怎样鲜艳、怎样美丽,只求能把清香的气息,洁白的花朵为世人贡献就满足了。()

16、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

17、我家里有一盆梅花,它的花朵不大,几片绿叶衬托着可爱的朵朵小花,也许是为了让花朵长的更好,它的绿叶无私的将养分奉献给了花朵。梅花那毫不张扬的个性,让我深感敬佩。

18、寒流一步步紧逼,腊梅却在一步步抽芽。当深冬来临时,腊梅早已带上粉嫩的花骨朵迎接。只见腊梅那嶙峋的身躯被风雨侵成炭黑色,花蕊被未开放的花瓣紧紧包围,仿佛在酿造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洁白的积雪压在树枝上,组成拉一幅色彩鲜明的着作。

19、梅花的品种很多。粉梅像霞;白梅如雪;绿萼梅白中隐青、晶莹淡雅……

梅花的样子描写范文2

[关键词]《金瓶梅》;工艺美术史料;设计史;服装史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15-03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部以反映市井生活为题材的白话小说,它第一次把生活中的小人物作为主角,描绘出了明代市井人物的生活形态。尽管此书由于大量直白的性描写而受到谴责和禁限,但抛去这些描写,它在大量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中,涉及市民阶层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蕴含着大量的工艺美术史料,其中关于衣服和日用品的描写对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古代设计史、服装史有重要价值。同时,《金瓶梅》中的工艺美术史料分布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一些工艺美术品种的生产状况和发展情况,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金瓶梅》的版本、成书年代和作者

《金瓶梅》一书现存两个版本,一个是词话本,即10卷本的《金瓶梅词话》;一个是说散本,即20卷本的《金瓶梅》。词话本与说散本“其实是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但经过长期的流传已经形成两个不同的系统”。①这两个版本内容基本相同,但又差异颇多,这主要体现在细节描写上。

这两个版本有各自的流传体系。《金瓶梅》问世后,先以抄本流传,时间大约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以后。据有关记载,明代晚期的大文人多有收藏并传抄此书,如王世贞、刘承禧、徐阶等都曾家藏全本。万历二十四年(1596),袁宏道(1568~1610)作《与董思白书》:“一月前,石篑见过,剧谭五日。已乃放舟五湖,观七十二峰绝胜处,游竟复返衙斋,摩霄极地,无所不谈,病魔为之少却,独恨坐无思白兄耳。《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乘《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可见,《金瓶梅》在此时的文人中已有流传,但范围还不大,之后袁宏道又两次提及《金瓶梅》一书,并将其与《水浒传》并列为传奇中的逸典,对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冯梦龙(1574~1646)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在苏州新刻了《金瓶梅词话》,简称词话本、万历本,此版本的卷首有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廿公《跋》、“万历丁巳季冬,东吴弄珠客”的《金瓶梅序》,之后为“词”及《四贪词》和《新刻金瓶梅词话回目》。

而说散本是指《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也称崇祯本、天启本、天崇本、评像本、绣像批评本、评政本、二十卷本、明代小说本等,均是相对词话本(万历本)而言。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彭城张竹坡据崇祯本稍加修改后评点而成《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简称“第一奇书”或“张评本”,是清代最为流行的版本。

关于《金瓶梅》的成书年代,目前尚存争议,但其基本范围可以确定,“《金瓶梅》因接绪今本《水浒》,其成书上限不应早于现存百回本《水浒》的定型和刊行。据现有资料,大概在16世纪末叶、万历二十年(1592)前后,《金瓶梅》抄本已在文人圈子中流传”。

关于《金瓶梅》的作者,一直以来,都是其研究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中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作者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明代的记述中均未指出“兰陵笑笑生”的真实姓氏。现在只知道“兰陵”是“笑笑生”的籍贯,但具体指代哪里,研究者还未达成共识。清代学者有了诸多对《金瓶梅》作者的猜测,但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二、《金瓶梅》中的工艺美术史料概况

《金瓶梅》的词话本比说散本在细节描写上要丰富得多,经过比对,有147处不同,②约多了近6000字的有关工艺美术的细节描写;而说散本中仅在第1回中有四处相关细节描写在词话本中未出现,此外,在第27回中有一条关于蟒衣的史料,说散本中做了细节上的补充,提道:“西门庆刚了毕宋惠莲之事,就打点三百两金银,交顾银率领许多银匠,在家中卷棚内,打造蔡太师上寿的四阳捧寿的银人,一座高尺有余,又打了两把金寿字壶,寻了两副玉桃杯,两套杭州织造的大红五彩罗缎丝蟒衣,只少两疋玄色焦布和大红纱蟒,一地里拿银子寻不出来。李瓶儿道:‘我那边楼上还有几件没裁的蟒,等我瞧去。’西门庆随即与他同往楼上去寻,拣出四件来:两件大红纱,两件玄色焦布,俱是织金边五彩蟒衣,比织来的花样身分更强几倍,把西门庆喜的要不的。”

补充的这些文字或许可以透漏出一个信息:在《金瓶梅》成书的明嘉靖万历时期,质量上乘的蟒衣料在民间稀少,以至于“一地里拿银子寻不出来”。只有李瓶儿处才有,因为她的东西都是源自宫中,民间织造与宫廷织造有着一定的差距。

在《金瓶梅词话》当中,工艺美术史料多集中在中间的66回,前面的13回和后面的21回中出现较少。工艺美术史料中最多的是关于织物,包括有缎、锦、绸、绫、罗、纱、绢、绡等丝绸,棉织物――布,以及绒和毡。在丝绸中,丝类的缎是出现最多的,有95处之多,还有更加高档的丝绸如妆花、织金、遍地金、销金、织成、潞绸、焦布等,总共也有159处。在对这些织物的描写中,虽然有用于赏赐和充当货币的成匹织物,但更多的还是用于服饰的描述,有很多地方相当详细,从中可以了解到各类丝绸的图案、用途、价值等。其他如金属工艺、漆器、陶瓷、玉器、犀角、刺绣等都有提及,其中金银的使用多体现在首饰和酒器上,漆器多用于家具的描述,刺绣多用于绣花鞋,而陶瓷和玉器出现次数最少。

关于丝绸图案,其中提到了一些代表性的丝织或刺绣纹样,有麒麟、斗牛、鸳鸯、龙、凤、锦鸡、龟背、白鹇、云鹭、獬豸、鹤、■■、海兽、孔雀、飞鱼、飞鸟等动物纹样,有百兽朝麒麟、雁衔芦花、海马潮云、鹦鹉摘桃、狮子滚绣球、鸾凤穿花、青云白鹇、岁寒三友等带有吉祥寓意的组合纹样,还有八宝纹、宝象花、喜相逢、芝麻花、方胜、回文等纹样,以及用于道袍上的二十八宿纹样。

《金瓶梅词话》中也提到了一些著名的生产中心,如南京云绸、色段、拔步牙床等,杭州、潞州等著名的丝绸产地;提到了一些工艺,如金属首饰加工中的拔丝,对水银镜的维护――磨镜等;提到了材料,如旱犀牛角和水犀牛角材质上的差别。

此外,从《金瓶梅词话》中可以窥探到一些其他信息,如当时一些丝织物的民间织造水平和价格,如蟒衣料、玉器等的难得以及螺钿床的价值等。

三、《金瓶梅》中工艺美术史料分布

《金瓶梅词话》中关于丝绸的史料占有1/3以上,涉及所有的丝绸品种,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缎、妆花、遍地金、织金等高级丝绸,更难能可贵的是,丝绸大多都是与具体的服饰相联系,对了解各种丝绸的用途、价值以及流行的颜色、装饰图案有重要意义。而且大多数时候还点明了季节,从中可以看出用于夏天的服饰主要是纱、绢等轻薄的丝绸,春、秋、冬季主要是丝和绫,绸则四季皆适用。丝绸的价值也体现在多处,除了高级丝绸外,还有特殊的品种,如潞绸和焦布。

此外,小说中还反映出了丝织品和棉织品的货币功能,成匹的丝绸或布都可以作为不同等级的赏赐和礼物,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不同种类丝织物在当时的价值。

《金瓶梅词话》第55回中送给蔡太师的二十扛礼物中,织物就占了至少一半的价值:“大红蟒袍一套、官绿龙袍一套、汉锦二十疋、蜀锦二十疋、火浣布二十疋、西洋布二十疋、其余花素尺头共四十疋……”

《金瓶梅词话》还有不下十次有关工艺的细致描写,如第15回的赏灯、第20回的打首饰、第29回的做鞋、第31回的犀角带、第34回的家具、第40回和41回的裁衣服、第45回的大理石屏风、第51回的买汗巾子、第58回的磨镜子、第61回的官窑花盆。这些详细的描述涉及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

作为小说,虽然《金瓶梅词话》中的描写必定有夸大的成分,但在作者的夸大只有一个目的,即显示西门庆作为地方一霸,他的生活的和奢侈,为了表现奢侈,所以这些细节的形容其实都是在炫耀他的富甲一方,所以表现的应该是当时民间最流行的、最难得、最贵重的吃穿用度。如《金瓶梅词话》第31回中借应伯爵之口将西门庆得到的一条犀角带极度夸赞:“亏哥那里寻的,都是一条赛一条的好带!难得这般宽大。别的倒也罢了,只这条犀角带并鹤顶红,就是满京城拿着银子也寻不出来。不是面奖,就是东京卫主老爷玉带金带空有,也没这条犀角带。”不但说明了它的价值,还说明了“通天犀”的具体所指:“这是水犀角,不是旱犀角。旱犀不值钱,水犀角号作通天犀,你不信,取一碗水,把犀角安放在水内,分水为两处,此为无价之宝。又夜间燃火照千里,火光通宵不灭。”最后,还给出了它在当时的市价:“我着贲四拿了七十两银子,再三回了他这条带来。他家还张致不肯,定要一百两。”

正史中对工艺美术的记载多是宫廷造作的情况,而《金瓶梅词话》对民间的生产和使用状况的描述贴近于民间生活,同时,其中还提到了宫廷造作与民间造作的联系,以李瓶儿拥有的财富为桥梁,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处处都反映出宫廷样式比民间样式精致和丰富,以及民间造作对宫廷样式的模仿和追捧。

关于陶瓷的细节描写,在《金瓶梅词话》中很少出现,原因应该是瓷器材质的易得,常用而又价廉,通常不值得一提,但是定窑、哥窑等古瓷,以及对特殊的工艺的形容,还是有参考的价值。如提到管砖厂的刘太监送了20盆花给西门庆,用的盆是“官窑双邓浆盆”,这种盆“又吃年代,又禁水漫。都是用绢罗打,用脚过泥,才烧造这个物儿。与苏州邓浆砖一个儿做法,如今哪里寻去”。

对于家具的描写,《金瓶梅词话》中也有几处细节的描绘,如床,有孟玉楼的陪嫁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金瓶梅词话》第8回)、为娶潘金莲买的黑漆欢门描金床(《金瓶梅词话》第9回)、李瓶儿房中安着一张螺钿厂厅床、又后花了60两银子为潘金莲买的“一张螺钿有栏杆的床”且“两边扇都是螺钿造,安在床内,楼台殿阁,花草翎毛。里面三块梳背,都是松竹梅岁寒三友”。(《金瓶梅词话》第29回)第45回中详细描述了别人典当的一座大螺钿大理石屏风,也是皇亲家才有的官样,极为精美:“三尺阔,五尺高,可桌放的螺钿描金大理石屏风,端的是一样黑白分明……恰像好似蹲着个镇宅狮子一般。两架铜锣铜鼓,都是彩画金妆,雕刻云头,十分齐整……你看这两座架,做的这工夫,朱红彩漆,都照依官司里的样范,少说也有四十斤响铜,该值多少银子?”关于家具,不仅仅有单个家具的描绘,在第34回中通过应伯爵所见,将西门庆的客厅和书房陈设布局完全展现了出来:“上下放着六把云南玛瑙漆减金钉藤丝垫矮矮东坡椅儿,两边挂四轴天青衢花绫裱白绫边名人的山水,一边一张螳螂蜻蜓脚、一封书大理石心璧画的帮桌儿,桌儿上安放古铜炉、鎏金仙鹤,正面悬着‘翡翠轩’三字。”“伯爵走到里边书房内,里面地平上安着一张大理石黑漆缕金凉床,挂着青纱帐幔。两边彩漆描金书厨,盛的都是送礼的书帕、尺头,几席文具书籍堆满。绿纱窗下,安放一只黑漆琴桌,独独放着一张螺甸交椅。”此后,又通过其他人所见对西门庆家的陈设反复描绘。

《金瓶梅词话》中最常描述的一个明代市民生活的场景就是饮酒,因此,各式各样的酒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档次和地位最高的是玉杯和犀角杯,其次是金酒具,最常用的是银酒具,如西门庆为蔡太师上寿的贺礼中就有两把金寿字壶和两副玉桃杯(《金瓶梅词话》第27回)。后来又送去“玉杯犀杯各十对,赤金花爵杯八只”(《金瓶梅词话》第55回)送给两位御史的是一桌酒席用的成套的金银器,包括一副金台盘、两把银执、十个银酒杯、两个银折盂。(《金瓶梅词话》第49回)第65回还说道宋御史送合贺黄太尉一桌金银酒器,包括“两把金壶,两副金台盏,十副小银钟,两副银折盂,四副银赏钟”,送给太师府翟管家的是“十个乌金酒杯”。(《金瓶梅词话》第66回)而日常使用的金银酒具造型极为丰富,有团靶勾头鸡壶、小金杯、大金桃杯、黄金桃杯、大金荷花杯、小金莲蓬钟、小金把钟、小金镶玳瑁钟、大银衢花杯、倒垂莲蓬高脚钟、银高脚葵花钟、银镶钟、银镶大钟、银珐琅桃儿钟,而蔡太师家用的是通天犀杯。

除了广泛涉及各工艺美术品种在生活中的使用,《金瓶梅词话》中还有几处与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即第15回的赏灯、第20的打首饰、第29回的做鞋,第40回和41回的裁衣服、第51回的买汗巾子、第58回的磨镜子等。在买汗巾子的场景中,对明代妇女日常使用以及服饰配件“各色改样销金点翠手帕汗巾儿”的颜色、质地、花纹都有详细的描述,一共要买五条汗巾子,分别是李瓶儿要的“一方老金黄销金点翠穿花凤汗巾”、“一方银红绫销江牙海水嵌八宝汗巾儿”、“一方闪色芝麻花销金汗巾儿”和潘金莲要的“一方玉色绫琐子地儿销金汗巾儿”、“娇滴滴紫葡萄颜色四川绫汗巾儿,上销金,间点翠,十样锦,同心结,方胜地儿,一个方胜儿里面一对儿喜相逢,两边栏子儿都是缨络珍珠碎八宝儿”。又捎带给了西门大姐两方,一共用了一两九钱银子。从中可见,销金是明代汗巾子常用的织物加金方式。而在第58回所描绘的磨镜子的场景中,说道:“共大小八面镜子,交付与磨镜老叟,教他磨。当下绊在坐架上,使了水银,那消顿饭之间,睁磨的耀眼争光。”从中可以看出,在明嘉靖万历时期,水银镜子已经使用的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这个时期的水银镜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重新加水银进行修复和保养,因此,才滋生出一个新的手艺行业――磨镜,因为水银镜有的体积较大且易碎,故而这些手艺人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

四、结语

《金瓶梅》是以描绘家庭生活为主题的白话小说,其中对人物服饰的细节描写、对生活用具的使用描述,都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明代工艺美术史的重要史料。作者的具体姓氏和生活年代虽然无从可知,但他肯定是活动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虽然他在小说中描写的是宋事,但在人物服饰等细节的描写上反映的应该是他所在时代的特点,因此,《金瓶梅》对研究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状况更有参考价值。而且,《金瓶梅词话》(词话本)在工艺美术史料上要比《金瓶梅》(说散本)丰富得多,因此,前者比后者在工艺美术研究上更具价值。《金瓶梅词话》中的工艺美术史料主要是丝织、棉织等织绣工艺和服饰,陶瓷、漆器、家具、日用品都有涉及,但相对较少,特别是陶瓷,提及甚少。

《金瓶梅词话》和《金瓶梅》虽然对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工艺美术发展情况有重要价值,但它毕竟是小说,有夸张和不实的成分,所以只能作为研究当时工艺美术的辅助材料,只有当材料比较匮乏的时候,才能通过它窥探一二,但应该不能作为实证。

[注 释]

梅花的样子描写范文3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服饰设计与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设计是不同的。日常生活的服装是为某一群体的身份、兴趣、爱好服务的,而文学作品中的服饰设计是为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作品情节的推动而服务的,它依附于作品情节的需要而存在,在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服饰设计可以反映人物身份地位、个性特征、衬托人物处境,人物的服饰随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投入到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去。

一、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可以反映出角色的身份地位

设计师在进行日常服饰设计时,一般会根据不同社会人群的特定需要来进行服饰设计,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点,着装式样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是相符合的。这条规律在文学作品中同样适合。

比如说,名著《红楼梦》中在贾府隆盛时代对凤姐出场服饰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给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璃缨路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措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络裙。”作品鲜活生动地刻画了凤姐光彩动人的形象,她在荣府的地位重要而显赫,这一身恍若神仙妃子的服饰打扮,既表现了她的贵妇人身份,又显示了她的重要的家庭地位。

又如《水浒全传》中服饰的描写明显的反映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像李逵,一个小牢子,实际是个老百姓,作品中对其服饰的描写有小牢子李逵“里面单系着一条棋子布手巾儿。”燕青、李逵“脱去了里而}内袄,下面牢拴了腿绷护膝,匾扎起了熟绢水挥,穿了多耳麻鞋,上穿汗衫,搭膊系了腰。”道童李逵“穿一领粗布达短褐袍,勒一条杂色短须绦,穿一双蹬山透土靴。”虽说李逵是作品中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但从对其服饰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所穿服饰始终简单且为粗布,可见,不管是他上梁山前还是梁山后都没有改变身份地位低下的处境。而作品中对宋江的描写为“戴着白范阳毡笠儿,上穿自缎子衫,系一条梅红纵线绦,下面缠脚l衬着多耳麻鞋。”主将宋公明“头顶茜红巾,腰系狮蛮带。锦征袍大鹏贴背,水银盔彩凤飞檐。抹绿靴斜踏宝镫,黄金甲光动龙鳞。”宋江虽只有两次描写,但身份的贵贱却一目了然。

二、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可以反映出角色的个性特征

个眭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广义上讲,个人的着装行为都反映出内在的真实的人格,无论其主观上是否欲求体现个性。而狭义上说,着装群中的某部分人,总试图在个人服饰形象中体现出不同凡响的个『生特征。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对服饰的描写也应该与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服饰的描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性格特征。如《金瓶梅》中对潘金莲服饰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潘金莲的个性。作品中在王招宣府时对其暇饰的描写为:“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乔模乔样。”为武大妻时的服饰描写:“上穿白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怎肯戴孝?每日只是浓妆艳抹,穿颜色衣服,打扮娇样。”“妇人又早除了孝髻,换一身艳服,在帘里与西门庆两个并肩而立,看着和尚化烧灵座。”而成为西门庆之妾后,“西门庆恰进门槛,看见二人(金莲和玉楼)家常都戴着银丝狄髻,露着四鬓,耳边青宝石坠子,白纱衫儿,银红比甲,挑线裙子,双弯尖翘,红鸳瘦小,一个个粉妆玉琢,不赏满面堆笑,”“只见潘金莲和李瓶儿家常都是白银条纱衫儿,密台色纱挑线缕金拖泥裙子。李瓶儿是大红蕉布比甲,金莲是银红比甲。惟金莲不戴冠儿,拖着一窝子杭州攒翠云子网儿,露着四鬓,额上贴着三个翠面花儿,越显出粉面油头,朱唇皓齿。”作品通过对潘金莲在王招宣府时、为武大妻时、和西门庆偷会时、为武大守孝时、成为西门庆之妾后几种情况下的服饰变化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潘金莲的颇善风情的情性和卖弄财势的小家习气。

又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具有热情奔放、尊重女性且有些反叛个性的人物。作品中对其服饰的描写可以说是用墨如泼,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他“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服饰以红为主色:大红箭袖、红丝束发、银红大袄、大红鞋;黛玉替他拢头发时,他戴的是“绛”色的簪缨(绛:深红色);贾芸去看他时,他屋里“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群芳夜宴时,穿着大红小袄子,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红色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颜色。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三、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可以暗示出角色的处境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处境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发生着种种的变化,而他们的服饰装扮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随着人物处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服饰设计,这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梅花的样子描写范文4

课本是最好的写作模板。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借物抒情、咏物寓意的名篇。

诗歌选取各种意向,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

除了诗歌,还有不少的经典散文,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宗璞用生花的妙笔竭力描绘了紫藤萝异常茂盛的状态,把串串紫藤萝比成是“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瀑布”。顺理成章地赞叹了紫藤萝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把对疾病、痛楚、挫折、不幸的埋怨放置在生命的长河中是那样微不足道。寓理可谓深刻。

借鉴①:作者们都对所咏之物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通过多种修辞或写作手法对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借鉴②:这种描写并不是对事物性质功能方面的笼统介绍,而是将那些与“精神层面”联系特别紧的方面进行了重点描写。比如,为了写善待困境让生命充满朝气,宗璞就突出了紫藤萝的茂盛;为了写民族解放斗争中具有不屈精神的民众,茅盾就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拔、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为了强调人格的高洁,人格的力量,杜甫就写蝉“垂绥饮清露”。

借鉴③:突出事物的某一种隐含的内在美,笔墨凝练集中。

(二)精选素材

在学生习作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写“梅”写“石子”写“蜡烛”的习作写得较好;而写“风”写“桥”写“粉笔”的习作显得单薄空洞。原因有二。

①对该事物的描摹有困难。

有些事物它本身的特点注定它不太好描写。比如“风”,来无影去无踪,无色无味无形无迹。写“风”,除非你借杨柳的拂动写其微,借青松的摇摆来写其猛。要么你就用数字1级2级3级……来表示风力的大小。除此以外,你还能怎样写风呢,恐怕是真写不好。

写“桥”写“粉笔”诸如此类也有这样的困难,千万不要刻意求新而非要在此“啃硬骨头”。不好写,咱就弃之另谋他路。

②对该事物“精神层面”的联想有困难。

这里指咏物寓意的文章,对所描写的事物还是有讲究的。比如,写“课桌”写“板凳”写“眼镜”等等就不太好写。首先,这些事物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光是听你的“所咏之物”就令人心情不快。其次,这些事物身上可以引申、可以联想到的内容并不多,会造成文章干瘪、空洞、言之无物。

所以,要做到细观事物,发散联想,合理选材。我认为,当你不能迅速说出该事物的至少三个联想点的话,那么,还是另择他物来写较为明智。选一些好描写和联想的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话可说。

(三)巧妙构思

学生在习作中对文章的整体构思也很关键。在平时的写作构思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会出现不少的失误。

失误①:叙事成分过多

事实上,从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安排来看,已经淡化了“文体”。但,我认为,对于初中生而言,还是有必要强化“文体意识”。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四不像”。既不像“写人记事”,又不像“状物抒情”;既不像“议论说理”,又不像“科学说明”……

例如,学生作文《咏梅》,我就无从下笔去修改。

开头:爸爸在阳台上种了一盆梅花。爸爸每天都精心照料着它。

中间,记了一事――小作者考试考砸了。于是,爸爸带着小作者来到阳台上,爸爸说:“你看梅花,它凌寒傲雪独自开放,不正体现了一种不畏逆境、迎难而上的精神吗?你还不如一株梅花。”

结尾,作者终于有所感悟。写道:我感谢梅花,更感谢我亲爱的爸爸。

此文,无端地写道对爸爸的感恩。这样写显然冲淡了对“梅”的那种赞叹的情怀。文笔即使优美也无济于事。

失误②:缺乏整体把握,只要是与“所咏之物”有关的内容,没有取舍,不分重点,全盘写入文章。

失误③:咏物寓理 缺乏层次 疏于整理

在写咏物寓理的作文时,应注意一个“顺序”问题。在揭示“物”所寓含的“理”时,应做到“理”与“理”之间有“梯度”。

例如,学生写《咏竹》。先写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写其“有气节”。后写竹子是中空的,写其“虚怀若谷”。最后写竹子初生时破土而出,有一种顽强的闯劲。这篇文章显然在层次安排上不合理。“顽强闯劲”“有气节”是竹子外在状态的联想和引申,而“虚怀若谷”是竹子内里的联想和引申。在顺序上不对。另外,先写“顽强闯劲”“有气节”能够写出竹子的那种“张力”,而后写“虚怀若谷”则能够写出竹子的那种“内敛”。

梅花的样子描写范文5

第一,开门见山,点明描写对象。

【阅读选段】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选自《葡萄沟》)

【技法点拨】

写一种水果,首先要求我们从自己所知道的许多水果中选出一种来写。怎么选呢?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因为熟悉,对它的了解就多,就容易写好;而且一定要选择有兴趣的,因为有兴趣,写起来才得心应手。你看,作者写葡萄,一开始就点出盛产水果的地方――葡萄沟,接着通过那里有杏子、香梨、蜜桃等水果,引出最喜爱的葡萄,突出自己对葡萄的喜爱之情。我们在写水果的文章的开头中,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喜爱的一种水果,也就是开门见山的方法。如:“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第二,仔细观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

【阅读选段】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选自《我爱故乡的杨梅》)

【技法点拨】

世界上的水果有成百上千种,每一种水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西瓜又圆又大,樱桃又红又小;葡萄甜透了心,杏子酸倒了牙;黄澄澄的是柑橘,红彤彤的是苹果……因此在写水果时,我们可以运用观察的五件法宝――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抓住特点详细描写。如:以上的《我爱故乡的杨梅》选段,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杨梅的主要特点:①样子:圆圆的,遍身长着小刺;②颜色:由淡红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③滋味:没熟透的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第三,抓住特点,描写具体又有序。

【阅读选段】

春天来了,经受了风霜考验的橘子树更加茂盛,那四季常青的叶片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

到了四五月,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而橘子树却不声不响地长出米粒大小的花骨朵。花骨朵绽放开来,形状像茉莉,一瓣一瓣的,有指甲那样大,小巧、洁白、清新、朴素,一簇簇藏在枝叶间,星星点点的,不大起眼。但当你走近,那阵阵香气扑面而来,会使你醉倒。

秋天,橘子树结出了肥实的青色果子,一串串压弯了树枝,谁见了谁爱,但这时的果子吃起来又酸又涩。

十一月左右,果实成熟了,绿叶丛中露出了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选自《家乡的红橘》)

【技法点拨】

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之后,我们对某种水果有了全面的认识,那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写成文章呢?有顺序地写。选文描写红橘时,就是按照其生长过程来写的:生长、开花、结果、果子没成熟、果子熟透了。

第四,运用修辞手法,展开想象,具体描绘。

【阅读选段】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选自《石榴》)

【技法点拨】

事物的特点总是从具体的内容反映出来的,而水果的特点常常是通过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等表现出来。我们在写水果时,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细致描绘,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联想,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充满情趣。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根据水果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从而将水果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以上《石榴》选段中,“石榴高兴地笑了”“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等,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五,独特体验,融入真情实感。

【阅读选段】

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牙齿被它酸倒了。(选自《我爱故乡的杨梅》)

梅花的样子描写范文6

1.梅花

在众多花中,李清照对梅花情有独钟,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即点出了梅花的超凡脱俗。梅花不仅是词人自我形象的隐喻和象征,也是对于美的理想与追求。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婚后时期,丧偶孀居时期。不同时期,词人凭借梅花寄喻了多种意蕴:借梅绘景,尽情描绘青春的欢乐;借梅言志,委婉表达自己的志向;借梅喻世,曲折反应忧国思夫的感情。

①少女时期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词中的“梅花”意象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多情而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妙龄少女形象。“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传神之笔,词人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她一边嗅着青梅散发的清香气息,一边借梅枝挡着因为惊喜而泛红的面容,只露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靠在门边偷窥少年的丰姿,露出恋恋之情。“却把青梅嗅”则是一种有意无意掩饰自己的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倚”“回”“嗅”三个动作,不仅如画般折射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婚后时期

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他们的爱情生活美满充实,可这种甜蜜的爱情生活却好景不长,由于后来的元v党争,词人不得不与丈夫分离,忍受着离别之苦,所以这时李清照笔下的“梅花”意象里更多的是一种思夫情怀。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小重山》)

“江梅”,又名直脚梅,也称野梅,初春开红白色花,梅可以说是早春的标志;“些子”犹言一些,即少量之意;“未开匀”即还未普遍开放。这三句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的惊喜、赞美之情。梅花的蓓蕾与花朵相间,花蕊与梅枝互衬,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意图,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和回到亲人身边的欢愉心情,蕴含着作者对即将重新开始的新生活的憧憬。下阕描写夜晚迷人景色和与丈夫重归汴京共度美好春光的情怀,抒发了词人不辜负美好春光的愿望。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梅花是作者新生活的寄托和希望。

再如《满庭芳》中作者以丰富的情感,借物咏怀,句句写梅,也是在句句写自己。她写梅“难堪雨藉,不耐风操”,抒发了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结尾处“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优雅高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饱经苦难折磨但仍孤高自傲,对生命存有信心的高尚精神品质。而又有谁说这不是李清照自身的写照呢?

③丧偶孀居时期

靖康之变,故国沦陷,南渡以后,丈夫病故,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词人开始热衷于雪里寻寒梅,寄情梅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稻∶坊ㄎ藓靡猓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

这首词非一般的咏梅词,在它里头,词人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家国之感,所以堪称一首“寄意”之作。作者截取自己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早年是“常插梅花醉”,中年是“稻∶坊ㄎ藓靡狻保晚年是“难看梅花”。这一醉,一担一难,使词意一转再转,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风吹落梅,片片飘飞,它的“命运”不正同于作者自身的命运吗?所以,同是写梅花,前期的李清照和后期的李清照,其笔下所呈现的梅花形象,其风貌神情却大异其趣。而究其原因,在于它们凝聚着不同的生活情致,反映着不同的身世心情。在这首词中,“梅花”已由前期的“高清雅趣”之象征物,“转化”成了晚年飘零身世的象征物。所以梅花似人,人似梅花,两者浑然打成了“谁怜憔悴更凋零”(《临江仙》)的一片可怜意象,从而把作者哀哀无告,只得与落梅“同病相怜’的家国身世之感推向了一个更加引人同情的新境界。总观全词,从梅花写起,又以梅花作结;从往昔之赏梅写起,到今日之怜梅告终,其中展示了词人今昔生活的强烈对照,又充分地显示了作者抚今而追昔、怜花而自伤的痛楚心境,寄寓了远较一般的咏梅词所少见的深广的思想内容。

2.

开放在百花凋零的飒飒秋风里,当百花色殒香消之际,唯有含苞吐蕊,菲然独秀。因此,自古及今,文人骚客乃至仁人志士,无不对寄情抒怀,咏唱不绝。(“屈原咏菊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寄菊以抒情耳。”《菊趣轩记》)同样,追求人格高洁的李清照也将自己的感情倾心于菊。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加憔悴的面容,作者用这样的意境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淡素的加以自比,反衬出作者不落俗套的人格追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即喻相思愁苦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孤寂之意,苍凉悲苦之情。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写凄景,最后以一个“瘦”字落笔。在此,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相比,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面:这边羸弱的瘦菊被萧瑟的秋风摇撼蹂躏着;那边憔悴思妇的面容让愁云和苦寂侵蚀着。人竟然比那深秋萧败的黄花还要凄惨悲凉,通过衬托比较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悲惨处境。此情此境,让读者怜之,爱之,又无奈矣……

体现作者人生际遇的典型作品莫过于晚年写的《声声慢》。词中雨骤风急的黄昏“满地堆积”憔悴损的残菊与孤雁梧桐组合成一组意象,描述了词人凄惨忧戚,哀怨愁寂的孤苦境地,是作者晚年国破家亡,夫死人老命运的极端写照。

3.藕花

藕花,就是我们常说的荷花。水出芙蓉,被文人墨客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大量运用于诗词歌赋中,大致隐含三种意象:首先以荷花的美好形象营造一种宁静、欢愉的景象;其次取败荷的形象塑造一种衰败的意境;三是借“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托物言志,反映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荷花也是李清照喜爱的花,但李清照词中的荷花,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误入藕花深处”,显出的是初开时的荷花,其它皆为残荷败荷。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此处“藕花”这个意象就是借用荷花的美好形象。在这里,游船误入“藕花深处”导致迷路,试想一下,那必然不是一株两株的荷花,而是一湖长势茂盛、竞相争翠的茂密荷塘。这和当时的词人形成鲜明的对照:书香门第的她,才思过人、品行高洁、胸怀大志;她犹如一粒良种,撒在肥田沃土之中,沐浴着阳光,尽情享受着和风的吹拂和雨露的滋润,舒枝展叶,茁壮成长,充满了无限活力。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绣于罗裳的翠绿色莲蓬,磨损的只剩下很小的花纹了;用金线绣的藕叶,也是花褪叶稀。每到秋凉之时,词人依旧穿上这件衣服,然物是人非,心境早已不是从前模样。词人对亡夫的思念情怀,寄托于一件绣着莲蓬、藕叶的罗裳,来表达这诉不尽的离别悲怆之苦,发泄生死两茫茫的无奈之情。写得深情动人,十分巧妙自然,描绘了一幅活生生的残败伤怀之景象。

4.梧桐

古人多以花草树木传情达意。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梧桐相待老,鸳鸯和双死”,表达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就化用了这种意蕴。“梧桐一落叶,天下尽知秋”,古代的文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如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被生活囚禁的南唐帝王,本来就有一番愁苦,而这冷清的月光照着光秃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思,有了凄凉悲伤的象征。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七夕》)

词人从写景开始,首先点出七夕的时序特征:“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草间蟋蟀轻轻地鸣叫着,鸣声虽弱却惊得梧桐树的叶子飘然而下。词人写了蛩鸣和叶落这两种现象,蛩鸣有声响,叶落是动态,梧桐叶落是在告知人们秋季的来临。无情的草虫和树叶都成了对节令很敏感的有情之物。寥寥数字,有声有色地展现了一派生动的初秋景象。“正人间、天上愁浓”,是深厚、浓重的忧愁,所谓天上的愁,是指牛郎织女的别恨离愁;人间的愁,当然指的是作者的情绪了。作者因蛩鸣和叶落而引起的愁“不是悲秋”,不是因季节变异而产生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她同天上一样,也是一种别恨离愁。在天上,牛郎织女一年才有一次短暂的相聚,所以愁;在人间,作者和丈夫分居两地,不能朝夕相共,所以愁。这首词中,作者巧妙地把人间和天上沟通起来了,用牛郎织女隐喻丈夫和自己。作者以自身的真切生活感受,借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艺术形象把人间天上融为一体,表现了人间夫妻的离愁别恨,抒发了女词人在时代变乱中离愁别恨难穷的痛苦之情。

再如她晚年的词作《声声慢》。这首传颂不绝的名篇,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几个简简单单、重重叠叠的汉字,将女词人亡国丧夫之后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的无限哀愁挥洒得淋漓尽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上这些“花”在常人眼里都是些媚俗凡庸,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的观赏之物而已,然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它们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感情,与词人心灵相通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和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倾心在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花间女词人”。

参考文献

①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