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思念的诗范例6篇

表达思念的诗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1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5、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8、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2

人表情达意的技巧,可谓难上加难。此外,解题过程中的陷

阱也比比

皆是,以至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呢?简单地说,要能做到“进去出来”。“进去”就是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设身处地去体悟诗人的遭遇和情感;“出来”就是跳出诗外,作为鉴赏者来品评诗中内容和写作技巧。

典 型 例 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江苏卷试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错 答 列 举

例1 表达了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赞美之情,说其诗如渭北原野上春天的树一样清新,像江东日暮时飘逸的云一样俊逸。用了以实写虚、化虚为实的手法,使“清新”“俊逸”具象化。

例2 表达了对友人远离、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渭北春天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江东日暮云层低垂的苍凉情景作对比,表现了两地相距的遥远,以及时光流逝的迅疾。

例3 表达了对友人李白的深沉思念之情。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说自己因思念李白而仿佛化作了渭北春天原野上的一棵树,而李白则像江东日暮时分的云一样总是漂泊不定。

错 因 分 析

例1 在解读“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时方向发生了偏差,以为它是紧承上一联具体描述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因而想当然地将“春天树”和“清新”联系起来,将“日暮云”和“俊逸”联系起来。这是由于一头扎进诗中而迷失了方向,以致落入陷阱。如果能从诗中跳出来,再结合这首诗下面对“渭北、江东”的注释来思考,使自己解读诗句时视野更宽阔,也许就能避免这样的差错。

例2 为了说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对比的手法,而凭空假想出“渭北春天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江东日暮云层低垂的苍凉情景”,牵强附会的痕迹较为明显,事实上也背离了原诗的旨意。出现这样的差错,原因在于硬要往对比手法上靠,以致在理解诗意时作了不合理的想象。想象和联想如果游离于诗歌意境之外,通常只能产生出一些毫无根据的捏造之词,在答题过程中是没有意义的。

例3 对这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基本正确的,但不够全面,未能着眼于李白那方面。而对所用表现手法的赏析,则显得“别出心裁”,令人吃惊。客观地分析,“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是实在的写景,不过前者是眼前之景,而后者则是想象之景,其中不存在什么比喻。说诗人因思念而仿佛化作了一棵树,说李白就像漂泊不定的云一样,这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突发奇想,都偏离了诗句的本意。

正确答案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正确解析 由题目“春日忆李白”可知,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主旨十分明确。根据注释,“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分别写杜甫和李白所在之地的景象,令人联想到双方翘首遥望相思的情景:渭北春天的树旁,杜甫在思念着远在江东的李白;江东日暮的云下,李白也在思念着渭北的杜甫。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将深沉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格外鲜明、深刻。

矫 正 方 案

1. 整体感知,解读文本

鉴赏古诗的第一步是解读文本,即推敲字词含义,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在这过程中,须注重对诗意的整体感知,不能将诗句一一割裂开来理解。古诗的语句,由于字数的限制以及对仗、平仄、押韵等需要,在表达上往往有较大的跳跃性,还常常颠倒词序或语序。因此,理解和翻译诗句,要根据语境作合理的推断,通过想象和联想补出诗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者重新调整词序、语序等。

2. 深入诗境,体悟情趣

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只是古诗鉴赏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时空立足点,探寻其心理变化的轨迹,体悟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甚而在想象中化身为诗人,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为此,要充分利用诗题和注释中蕴含的信息,如例题中的诗题“春日忆李白”和注释“渭北、江东”,那对于解读诗句和进入诗境是大有帮助的。

3. 出乎诗外,品评技巧

在深入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思想之后,还要跳出诗外,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究和品评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所以要强调跳出诗外,是因为品评诗歌技巧除了必须正确理解诗意之外,还必须站在鉴赏者的立场来审视作品。如果钻在诗中出不来,就容易在解析技巧时误入陷阱,发生种种偏差,比如为了说明诗中运用了某种手法,而有意无意地曲解诗意,就像错答列举中例2和例3所做的那样。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落 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 运用了拟人手法。在诗人笔下,明月具备了人性,能够理解诗人的“愁心”,并将“愁心”带给远方被贬谪的友人,

生动而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3

考场上不但要保持自己稳定的心态之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策略、合理的方法、规范的格式。那么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有哪些?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

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两种模型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语文诗歌鉴赏基础内容一、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二、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三、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4

关键词:约翰・邓恩死亡概念隐喻认知一、引言

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而著称。奇喻的大量使用使得邓恩的诗歌独树一帜,也与当时流行的文风格格不入。德莱顿(John Dryden)说他“喜用玄学”,并称他及其追随者所写的诗为“玄学诗”;18世纪的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也贬斥他“把杂七杂八的想法用蛮力硬凑在一起”(Gerald Hammond,1974:51)。甚至连赞誉邓恩“在某些方面可称世上第一诗人”的英国古典主义先驱本・琼生(Ben Jonson)也曾预言“邓恩那些将不被人们理解而销声匿迹”(Ben Jonson,1996:139)。直到20世纪20年代邓恩诗集和玄学派诗选的重新编订,邓恩意象新颖,想象奇特的作品才重新为人们所欣赏。艾略特(T.S.Eliot)称赞邓恩将“思想与感觉化为一体……一朵玫瑰在他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感觉”(王佐良,1997:136),认为只有奇喻,才能达到用感官了解思想,或实现思想到感情的转换。邓恩的诗歌充满着柔情与巧智,奇想与悖论,而造成邓恩诗歌语言陌生化和意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隐喻的大量使用。邓恩诗歌中不仅仅用天文学意象、炼金术意象和圆规意象等创造性地隐喻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爱情观,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也极具隐喻意义。本文拟从认知角度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以了解诗人对死亡的思考与感受。

二、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与诗歌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因而本质上是认知的。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的实质在于借助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Lakoff &Johnson,1980:5)。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隐喻由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部分组成,其工作机制是映射(Mapping),并受恒定假设(Invariance Hypothesis)的限制,不能随便改变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结构。隐喻的意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实现的,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于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1:106)。映射使认知成为可能。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李勇忠、李春华,2001:27)。例如,“DEATH IS DEPARTURE”(死亡是分离)这一概念隐喻,可以衍生出诸如“He’s gone(他走了),“He’s left us”(他离开了我们了),“He’s no longer with us”(他再不和我们一起了)等隐喻表达式。在认识同一事物或概念时,人们可以将其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从而加深认知水平。

隐喻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甚至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歌。隐喻本身就是小型的诗歌(束定芳,2000:12)。路易斯(C.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转引自束定芳,2000:120)。可见,隐喻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概念隐喻不但存在于日常语言中,而且在诗歌语言中也有运用。Lakoff和Turner在1989年出版的《超过冷静理性:诗喻分析指南》(More Than Cold Reasons: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对诗歌隐喻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概念隐喻用于诗歌时,往往是对普通的常规的隐喻加以有意识的延伸(胡壮麟,2004:94)。诗喻虽然在语言层面更加复杂,映射也更加复杂,但在本质上与日常使用的基本隐喻并无差别,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然而,诗喻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基本概念隐喻,因为较之基本隐喻,它需要更高的境界,更细腻的刻画,更吸引人的突然性(王红卫,2009:104)。本文将对约翰・邓恩诗歌中有关死亡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分析,通过对“DEATH”这一目标域与多个不同的源域的映射,来领略诗喻的独特魅力。

三、从认知视角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

“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经常提及的主题之一,在其55首爱情诗《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以及宗教诗和赞美诗中有着许多的死亡意象与隐喻。本文尝试从认知视角解读邓恩爱情诗与宗教诗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分析同一个目标域“DEATH”由多个源域的映射在诗歌中的体现。

1.DEATH IS DEPARTURE

《赠别:莫伤悲》

有如德高之人安详辞世

只轻轻对灵魂说一声:走

哪管悲哀的朋友纷纷论议

这个说断气了,那个说没有

(傅浩,1997:76)

邓恩于1611年随Robert Drury出使法国,作这首《赠别:莫伤悲》以赠妻子(王佐良等,1983:248)。这是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将恋人间的分离比作死亡,而死亡的意象是“走”。诗人将德行高的人对待死亡安然自若的态度与悲痛欲绝的人对待死亡难以自拔的态度进行对比,强调虽然身体别离,但精神和灵魂常伴彼此。

《遗产》

我上回死去时――亲爱的,我死亡

就像与你离别一样频繁

(傅浩,1997:25)

在《遗产》这首诗中,邓恩将“死亡”描写为与情人间的离别。

《断气》

我们不请求谁恩准而相爱;我们也将谁都

不欠,一死竟如此廉价,只消说声:走。

……

除非太迟了,无法把我像这样杀戮,

已身为双重的死者,一边走,一边叫:走。

(傅浩,1997:108)

《断气》这首诗中,邓恩仍然把“死亡”比作是“走”,全诗表达出在面对死亡时的那种洒脱与豪迈的气概。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5

1、简单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争取课上90%的学生能熟练背诵《子衿》一诗。

2、品读诗词,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采葛》。

2、全班齐诵《采葛》。

3、谈话导入:《采葛》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个人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子衿》。

二、学习《子衿》。

1、师板书《子衿》这首诗。

子衿(国风·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自由朗读诗句,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诗句,正音?

4、抓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①子:男子的美称? 衿:即襟,衣领。

②嗣,音Yí:传音讯。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táo tà: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想念你的青衫,想念你的佩玉,我如此的思念你,不知你有没有思念我?在城门楼上天天盼望,盼你回来,告别的时间如此漫长。

5、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女子在城阙思念、盼望情人)

6、各种形式吟诵诗歌《子衿》,如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小组合作读、齐读。

7、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8、观看视频《吟诵子衿》。

9、全班齐诵。

三、拓展延伸。

1、谈话:思念是我们在生命中都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古典诗词。

2、让学生熟读以下诗词,品味其中浓浓的思念之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王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江城子? 苏轼)

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6

一、古典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以凝练而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语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诗歌教学除了要了解古典诗歌内涵外,还必须注意古典诗歌的特点。

1.言简意丰

即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诗人运用高度精炼的语言,凝练出他对生活、社会、人生等的种种思考。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仅仅数句就把诗人厌弃官场,力避尘世,回归田园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富于想象,充满意境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概念,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主观创设的意境与客观存在的事物联系起来,达到主题思想的升华。

3.感情真挚,语言含蓄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情感是诗之生命,每首诗都有它独特的情感。同时,诗人要用寥寥数句叙述故事、表达强烈的感情,故而诗歌的语言又具有含蓄性。一边读一边悟才能读出作者传达的情感。

4.用词准确,充满美感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行泪”,诗人在作诗过程中,句句练,字字练,体现了“推”与“敲”的功夫。此种功夫的结果是凝练的言语能够准确地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综上这些特点,使得诗歌成为美的化身,在吟诗诵词中,读者可以感受她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古诗词学习的内容知识

语文内容知识,其本质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古诗词鉴赏内容知识具体包括:

1.作家作者知识

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对诗人、词人的深入了解,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社会背景、生活中不平凡的经历和创作风格,这些都是我们在理解、欣赏一首诗词时必不可少的知识。

2.创作背景知识

每位诗人、词人创作时的经历也为他的作品埋下了独特的创作背景,在学习一首诗词时,自然也学习了诗词的创作背景知识。

3.作品知识

古诗词作品知识有:作品中语言的风格;作品中表达方式;作品中的表现手法;作品中思想内容等。

4.意象知识

意象也称表象或心象,诗词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通过“意象”,把有形的外部世界与作者无形的内心世界相联系。鉴赏每首诗词,作者都会通过一种意象来传递他的思想、表达他的感情。

三、古诗词鉴赏技能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技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和有效途径。重视语文技能训练也是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明确各个学段古诗词鉴赏技能训练的目标序列

古诗词鉴赏技能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一个系统的、持续的教学目标序列。也就是说,若要实现古诗词鉴赏的高级技能,学生就要掌握通往这一高级技能的一个个有规划的子技能。如学习“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规则,教师就要通过几首诗,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再通过一定量的诗让学生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有哪些,最后才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有一个整体把握,才能让学生实现正确的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2.呈现一定量的例文

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技能的本质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而概念和规则主要通过例子习得。对古诗词鉴赏规则而言,其例子就是诗人或词人运用一定的概念和规则写出的诗词。同时,围绕每个概念和规则至少要选用两篇以上诗词作为例子,这样才能找出例子中相似之处,获得某个规则的学习。

3.提供创作情景

若要实现基本技能的学习,就要通过练习。教师要主动创造练习的机会,带领学生古诗词的创作练习。只有让学生亲自参加古诗词的创作,让他们感受到收获作品的喜悦和创作的快感,学生才会真正的爱上古诗词,欣赏古诗词。

4.交流与评价

上一篇自从有了你

下一篇滁州西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