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范例6篇

滁州西涧范文1

【古诗词】滁州西涧

吴??13573489977山东省禹城市张庄镇前黄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喜欢这首诗,自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因为这首诗所表达出的意境:“独怜”让我感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怜悯着涧边的幽草,在草旁有一棵很大的树,有几只黄鹂在叽叽喳喳的叫着,这是正值春天,斜斜的细雨刷刷的下了起来,树旁拴着的木质小船,被雨打得横在水面上,并在轻轻的摇晃,世界仿佛只剩下这些,昏暗的天空,仿佛不再让人厌恶,而是充满了清新沉静,于是每当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便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什么都不存在,眼前便只有黄鹂,幽草,大树,溪涧,春雨,以及那“野渡无人舟自横”了。

初一:吴??

滁州西涧范文2

关键词:城市文化 桥文化 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05-02

城市的桥梁建筑,特别是有历史的古代桥梁,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历程,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内涵和当时的科技水准,是不可多得的城市记忆。城市桥梁还可以作为窥见城市变迁、兴衰、发展的历史及人们生活进化的历史文脉,其也构筑了现代城市文明底蕴深厚的文化渊源。

滁州文化归纳起来有醉翁文化、明文化、儒林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作者认为滁州的桥文化值得发掘利用,增强滁州的文化群,打造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

1 滁州市城区桥梁现状调查

经调查,滁州市市内现有桥梁约50座,其中古代桥梁6座,桥梁结构形式有:石拱桥、双曲拱桥、梁桥(包括简支和连续结构形式)、板桥、板拱桥、刚构桥等。

2 市内历史名桥造型及文化资源发掘

2.1 广慧桥

古名宏济桥,赤阑桥,俗称西桥,为明代建筑。在今滁州市区四牌楼街和古楼街交接处,自西向东跨西涧之水。该桥为三跨石墩石肋拱桥,黏合材料为桐油和石灰。中孔主跨为7.2 m,矢高为4.5 m。边跨跨径为5.3 m,矢高3.5 m,圆弧拱。桥梁总长36 m,宽度沿桥向有所变化,从中孔6.3 m过度到桥头10.4 m。每孔圆拱顶端两面各有形象各异的兽首浮雕一个,气势生动。广惠桥至今保存完好,在2004年成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此桥初建于东晋,真正有志记载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间(650—655)。明正德十六年(1521),江西农民起义,官军前往镇压,途经广惠桥,州守见情况紧急,以木架桥供官兵通过。历时三十年,木朽益甚。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豫章人熊琦来领州事,进士胡松及乡宿朱勋等与之议,共谋捐建;州守熊琦迁刑部员外郎,鄞县人张子韬来权州事,继续谋捐建,修石桥成功。胡松曾作《新建广惠桥记》勒于碑。此碑后坠入水中。

广惠桥除了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更能体现官为民谋福祉、官民一心的和谐社会气象。另外唐代滁州刺史韦应物所赋“咏滁州西涧”七言绝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正是描写古时滁州山水,此情此景让人流连,也使滁州名流后世。

2.2 三元桥

三元桥又名文德桥,南北走向,是一座三跨的石墩板梁桥。桥面梁板部分为1946年重修。桥长27 m,桥宽3.7 m,中孔跨长7.9 m,边跨两孔分别长4.8 m和4.5 m。

三元桥是明清时用的古名,文德桥是1921年对三元桥修缮时的新命名。明万历壬辰(1592)年始建。原桥为三孔石墩台木板桥。建桥时因桥北(现今北苑小区处)建有“三元宫”道观,故得名。历经一百五十多年,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桥岁久倾颓,颇多坍卸”,滁州知州温必聪筹资重建。据《滁州交通志》记载,到民国初年,桥木板岁久腐烂。1921年,由在外地学习的滁州籍学生捐资重修成今貌,一直运用至今。因当时桥西北有文庙(夫子庙),故取名“文德桥”。两旁栏杆和桥头牌坊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技法是受津浦铁路建桥影响,实为滁州公路桥建桥史上的首例。当时桶装水泥由天津运来,经滁州瓦工马朝柱领工建成。其桥两头牌坊的外侧上额,均刻有“文德桥”名,内侧南、北两头,分别刻有“仰观丰岭”和“俯鉴清流”的题额,为黄淮臣所书。“”初期更名为东风桥,不久复名为文德桥。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德桥也寄托了身在外乡的滁州游子思乡之情,并祈祷滁州文运昌盛。

3 滁州市城区桥梁保护、开发

3.1 古桥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1)通过滁州古桥结构破坏及表观病害的分析探讨,得出目前古桥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各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下列保护措施,来提高古桥建筑的承载及使用能力,其目的是完好的保留古桥建筑所承载的文物价值。具体保护方法路径如下。

1)现场调查:①文物价值;②保存现状;③材料性质;④修复史。

2)保护性处理:①清洗;②粘结加固及修理;③表面封护。

3)结构加固:①上部结构;②下部结构;③附属部分。

4)环境改良及开发:①环境整治;②建立档案资料;③旅游开发。

(2)对于古桥建筑,不仅承载了人类的脚步,也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当前古桥保护仅靠政府投入资金难免会造成面小深度浅,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滁州市城区古桥建筑开发也以采用这样的模式:与古桥一同开发,复建古河道上已消失的古迹,重现水乡景致,发掘旅游资源。这种模式可将古桥保护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从单纯保护向综合开发保护过渡。

3.2 新建桥梁造型选择

近年来我市建设了或正在建设很多桥梁,有些是同类桥中的滁州之最,其中有的在城市内和城市附近建造,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亮点,为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为现代桥梁的美学早已作为设计的目标之一,设计者也增添了施展才华的又一广阔天地。而这些桥的美学设计确是各有千秋,值得进一步提高和倡导。作者认为滁州城区所建成的桥型美学相对单一,小跨径基本为拱桥或板桥,大跨径的为连续梁桥。美学表现不足或现代气息不浓。内城水系可取仿古桥式,小桥流水,委婉细腻。而城郊或开发区桥梁形式可选复杂体系桥梁,长桥卧波,凌空飞渡,如斜拉桥、悬索桥、组合式拱桥等。其体量不一定选择很大,但在美学上应多下工夫。随着滁州市积极申报部级园林城市,如果有一批桥梁主题公园应该会锦上添花。

4 结语

几乎每一座古桥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当然古桥建筑开发利用的过程其实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正如英国原首相邱吉尔说:“起初是人塑造建筑,随后建筑塑造人”。

参考文献

[1] 郭唯,袁书琪,李晓.福州古桥文化资源特征、保护及开发利用初探[J].福建地理,2006,21(2):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 项海帆,潘洪萱,张圣成,等.中国桥梁史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 贾学正.谈我国目前古桥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1,35:152-153.

[5]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6] 滁州·地方志.

滁州西涧范文3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滁州西涧范文4

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虞集的《听雨》: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3、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范文5

【关键词】网络化 地方纸媒 民生新闻

网络化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让新闻传播的地球村特性不断加深,作为地方纸媒,如何应对新阅读时代生存空间的拓展?归根结底在于纸媒扬长避短,用更好的形式、更鲜活的内容、更亲民的姿态表现传统优势的过程。纸媒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今天的我们很难预判,但从新闻传播的最终接受层面来看,所有的新闻信息最终都需要得到受众的认可。精彩的内容与开放的心态、智慧的应变、先进的技术同等重要,某种程度而言甚至更加重要,在前有全球新闻传播网络化的压力,后有区域性报业集团的不断进逼下,地方纸媒的出路之一在于从深度、精炼、贴近性等多方面挖掘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采用平民的视角,以平民化的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与普通百姓生存发展相关内容的一种新闻。地方纸媒植根于本土文化,其新闻传播中掺杂了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层次解读。为百姓鼓与呼,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让管理层掌握第一线的民生疾苦,进而实施媒体舆论监督的义务,为民生问题建言献策,提供帮助平台,地方纸媒才会在赢得社会各方关注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其影响力与公信力亦从中得以提升。

做足深度文章

当下的新闻信息传播空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信息表达和传递渠道变得前所未有的畅通和丰富,资讯的传播更具互动性、自主性、多样性,除了传统的信息来源渠道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外,手机即时上网让信息传递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而利用博客、微博等方式,信息的捕捉更不会因地域界限而阻隔,不会因渠道差异而滞后。“平的世界”让今天的我们进入“新阅读时代”―― 一个受众从被动和单一接受到主动和多元汲取的全新时代。在铺天盖地的阅读渠道中,传统强势媒体报纸优势不足,尤其是纸质媒体劣势更加明显。其出版时间相对固定的局限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当新闻信息一经传出,“平的世界”里人们即可通过各种线上渠道阅读到所有的资讯并参与其中,等纸媒刊登时所有信息已成旧闻。这样的挑战下,纸媒如何突围,笔者认为需要做的是从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更新,用深度的民生新闻文章吸引诸多对信息内容本身兴趣较足的受众深入其中。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地方纸媒扎根于某一区域,做足“地方”文章才能吸引某一区域的受众,这其中民生新闻是重中之重。2011年3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梧桐树与地铁建设之争,最后参天梧桐得以幸存,其最初是因为一名网友在微博中将被砍的梧桐树照片上传,由此引发大量关注和跟贴支持,但事件解决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后南京本地纸媒给予的相当程度关注。2011年下半年,明光市泊岗乡3000万斤无公害萝卜滞销,这一信息在社会上流传后,除了引起网络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外,《滁州日报》和《皖东晨刊》还组织记者深入泊岗乡的田间地头,深入了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后,《“萝卜啊萝卜,何时才能卖完你”》等系列文章相继刊登,萝卜为何滞销?萝卜销路在哪里?农民得到的经验有哪些?系列有深度的文章一一奉献到读者面前,最终促使了这一事件的妥善解决。

放大民生声音

网络媒体就是泛指的“自媒体”,微博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自媒体”的内涵,每个人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评论者。信息的海量、方便、即时、互动,这样的阅读体验轻易就能让人心动并着迷。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影视明星和其他公众人物都热衷于微博。而在时下的新闻信息传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突发事件微博滚动播报已越来越常见。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最大优势就是传播速度的“快”。每个人都是新闻信息的潜在第一者,而信息一经,经过关注的人转载、评论等,信息就简单而迅捷的广为人知。这样的人际传播方式,其实是与新阅读时代的需求相吻合,其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甚至远远超过门户网站。但冷静的背后,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与来势汹汹的“自媒体”传播竞争,传统纸媒并非毫无招架之功。

对于深深扎根于某一区域的地方纸媒,其受众层绝对多数均在区域范围内,这也意味着这些人的信息价值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方纸媒的信息取向。对每一个人来说,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事莫过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对纸媒的受众层来说,每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信息都会引起相对应受众的密切关注。但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信息的传播中,“自媒体”占据了信息的快捷性,但其信息传播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权威性,而地方纸媒能有效地填补这一空白。2011年11月,滁州城市供水的主要取水点――西涧湖周边环境整治进行半年后,仍有诸多问题残留,市民对此议论纷纷。有鉴于此,《皖东晨刊》记者跟随执法人员一同进行实地探访,随后《谁还在污染着我们的“大水缸”?》等系列文章出炉,文章通过实地目击和背后思考的方式,把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事件进展等娓娓道来,促使了该地环境整治工作的加速进行。

介入不越权

网媒时代,出于获取新闻的线索等情况,纸媒不可避免与网媒产生不自主或自主的互动性,网络成为地方纸媒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诸多地方纸媒为对瞬息万变的新闻发展进行实时追踪、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大新闻报道影响力度,纷纷开设自己的网站。如笔者所在的滁州日报,在滁州新闻网开办后,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遗余力地炒热西涧论坛,与民生相关的新闻均通过纸媒、论坛互动,既实现了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提升,又有效地拓展了纸媒新闻线索来源。

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中,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占相当大的比例。时下许多民生事件在纸媒、网络、微博等多媒体的介入下,强大的舆论很容易加强舆论的强势权利地位,尤其是网民的参与,在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表现百姓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很容易非法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这也提醒着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媒体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或以保护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或以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自居,这是非正常的一种表现。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新闻媒体在妙笔著“文章”的背后,是介入事件进程但并不介入事件发展,新闻媒体只是新闻信息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所刊播的信息一定要尽可能站在第三方的公正立场。

参考文献

①席雪浪,《多媒体时代助推民生新闻影响力》,《新闻界》,2008(6)

②薛政,《新阅读时代与报纸生存空间》,《新闻实践》,2011(7)

③吴天祥,《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融合》,《新闻世界》,2011(9)

④孔丽颖,《报纸民生新闻的重要性与操作性》,《新闻三味》,2008(Z1)

⑤董丽霞,《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创新思路》,《中国地市报人》,2011(10)

滁州西涧范文6

悠悠的茶香,淡淡的墨迹,从婉转轻灵的散文到朗朗上口的诗歌,从复杂曲折的小说到铿锵悦耳的歌赋,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向世界展现着她的风采与美丽。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诵读着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我似乎也陶醉于这美丽的春景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独有的幽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这一刹那,我又化身为文天祥,大义凛然,豪放豁达的天地正气油然而生。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透过伤感的语言,词人李清照的离愁悲绪也呈现在眼前,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愁苦又应向谁诉,不过是隐忍于心罢了。

人们常说语言是苍白无力的,但我却在其中寻得了一个精彩的人生,一处世外桃源。朱自清的《春》描写的不仅是美丽的景致,更写出了中国正在繁荣昌盛的新气象;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刻画的不只是浩荡的气势,还饱含着一代伟人雄伟的志向和宽广的胸襟。我从《呐喊》中看到了整个社会的黑暗,从《巴黎圣母院》中读懂了美与丑的真正区别,亦从《骆驼祥子》中听到了最底层人们的心声……

驻足远望,那黄河上游漂来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

凝神聆听,耳畔传来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国忧民;

闭目深思,眼前浮现出司马迁受宫刑却依然顽强著《史记》的感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