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环境作文范例6篇

我们与环境作文

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1

在老师的组织下我进行了调查,学校附近有一条河,听老人们说,这条河在二三十年前,河水清澈见底,河里有小鱼,小蝌蚪,小青蛙;小河两岸杨柳青青,花草茂盛,蝶飞蜂舞,过路的人们走累了在树下休息,老人们在树下乘凉聊天.

这条河附近的住户,生活很美满,每天呼吸着新鲜空气,喝着纯净的河水,每当有兴致的时候,还会去游泳玩水,那日子,真是让人羡慕啊!

可是现在......

现在,那条河臭气熏天,满河乌黑的脏水,人们过桥时都捏着鼻子走,尽量避开那条河走,两岸的树也被砍伐,花草也无影无踪了,傍边的住户每天吃尽苦头,闻着臭气,空气也不新鲜了.

河里到处都是垃圾,污水,杂草,尤其是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那里都是白色垃圾,特别恶心.那时因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人们不保护环境造成的!

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2

1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如油漆,油漆材料中含有各种溶剂苯、二甲苯,硝基漆中稀释剂乙醇、丁醇等亦有毒施工中挥发出现溶剂蒸气,浓度高时对人体神经有较严重刺激和危害性。低浓度时也有头痛、恶心、疲劳和腹痛等现象。在长期接触中会使食欲减退,损坏造血系统,发生慢性中毒。但是只要注意加强防护,尽量防止油漆接触皮肤,如有可能要多加开窗通风及早让室内空气散发。

2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世界人口增长率的急剧上升和人口基数呈指数增长的现状。其重要标志为:人口翻番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从5亿增到10亿用了200余年;从10亿增至20亿用了100多年,从20亿到40亿不到70年,估计再翻一番只需35年。本世纪人口在每10年间的增长数也在上升。近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生活条件和医疗技术全面改善,死亡率下降,人类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目前世界人口有50%在2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典型的增长型,它决定人口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增长势头。由于地球的空间和资源都有限,控制人口实为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1/4,而且每年仍以5万~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展。这个“杰作”的创造者是人类。

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人类均供水自1970年来开始减少,而且持续下降。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预计未来20年,全球人均供水将减少1/3。石油资源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人类消耗石化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造成大气中二氧升高。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盖已减少了42%。近100年来海洋面上升了50厘米。如果温室效应继续下去,海洋面在上升50厘米,全球30%的人口就得迁移……

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3

(一)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环境法30来年不断吸取先进经验,立足当前实际,将环境法从无到有再创立成体系,确实取得了不少辉煌成就。例如,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环境法的指导思想愈来愈深入人心,环境人权的法律保护思想和扩大环境民主的思想在立法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得以巩固。同时,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使我国在生态、污染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环境法制现代化进程虽在飞速发展,但由于当下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方式、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及传统的思想文化依然存在市场。这些都会使环境法制发展的进程面临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从中可看出我国环境立法目的是为经济发展,为社会现代化而服务,但从目前世界各国环境立法的目的看,追求环境保护的人本价值己经成为立法所普遍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我国环境法确实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

(二)环境法体系结构不健全就如同民法一样,我国环境法多散见于单行法律法规而缺乏一个综合的基本法。目前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基本由《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单行法构成,但由于缺乏规范环境整体开发利用和统一利用原则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的原因,导致各单行法之间存在许多矛质、重复和空白,在实际操作中造成执行困难,落实不到位等情形。因而,出台一部环境基本法来统一领导精神,加强规则执行力度,弥补单行法的漏洞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国环境法的改善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环境法对一国的环境法律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环境法,使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为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在大量查阅资料,深入研究之后对以上几点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建和弘扬人文精神与我国环境法相比,世界其他各国环境法人文气息浓厚,因此对于环境法人文精神的重建和弘扬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要。为环境法注入人文精神首先要立足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当前社会文明实际,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确定我国环境法人文精神的内容。重建和弘扬环境法的人文精神,还需要改变我们过去对法律作用与目的的固有观念,重新认识法律所内涵的人本价值,这样才能考虑环境法中“人本化”的精神追求。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环境法现有的指导思想,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升华,使我国环境法得以完善。

(二)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就要尽快制定统一而强有力的环境基本法。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方法一般为制定环境基本法,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规定公民和政府的责任义务。环境基本法在环境立法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环境基本法的制定,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确立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原则,弥补单行法的漏洞与空白,同时完善配套体制,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强化法律责任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将环境法切实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发挥环境法的作用。

三、结语

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建设 主题活动 创设环境 幼儿参与对话 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2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幼儿园管理、幼儿园保育教育、后勤等工作过程和长期积淀下来的,为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精神风貌及教育风格,文化传承方向所构成的导向文化。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开始关注园该文化建设,并将之作为树立品牌、提升办园水平的主要途径。

那么,在推进幼儿园发展的道路上,一所幼儿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至于成为优质的品牌园所,靠的是什么?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不同类型学校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不能千园一面,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在幼儿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幼儿园打造园该文化特色,彰显幼儿园品质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

关键。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环境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和熏陶。《幼儿园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进行室内环境创设时,充分考虑到他的教育功能,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我们注重“会说话,能互动”的主题环境。如何有效的把主题活动中的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那么如何发挥幼儿园主题墙面布置的真正价值呢?结合我园在环境创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谈一谈我个人的所做、所思、所想!

1 主题墙环境创设能使幼儿有探索学习主题活动内容条件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幼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手脑并用。让好奇心和探索与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很多教学活动很难在“一节课”里让幼儿“尽兴”或挖掘出全部的教育内涵,而有的活动,只放在一节课内进行,有些幼儿很轻松就达到教育目标,而有些幼儿则遇到困境无法完成。这是我们就要利用环境资源,为幼儿探索创造继续学习主题课程内容的条件。

(1)主题墙应是动态的,它随着幼儿的学习、活动的需要而变化,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

(2)主题墙应是互动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最终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墙面应成为幼儿、家长、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平台,墙面材料的收集者应是幼儿、家长和教师。

案例1:主题活动《雷锋日》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雷锋是一位战士,了解雷锋叔叔做了很多好事,产生对的崇敬之情;乐意表达自己要想雷锋叔叔学习,学做好人好事的美好愿望;雷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培养幼儿的坚强意识,使他们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爱护、相互交流,体验爱情感;让幼儿了解每年3月5日是雷锋的纪念日。在创设环境时,教师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师生共同收集相关雷锋的图片,以绘画、手工的形式呈现在主题墙上,突现出该主题的重点,并围绕重点开展各种有关纪念雷锋的互动的活动。如:“到社区扫垃圾”、“我心中的雷锋”“帮助残疾人”等等,主题墙成为引导幼儿关注主题、发展主题、深化主题的引导线。

案例2:主题活动《保护环境》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有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愿望;知道环境变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根据“环境的变化”幼儿开始讨论如何布置主题墙,要求突出“环境”的变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布置主题墙。当小朋友看到他们自己参与动手布置的主题墙时,兴奋地围在那里,每到空余时间,总会拉着自己的同伴来看看议议,非常兴奋。这为主题活动的展开拉开了序幕。墙饰与课程之间也互动起来。即鼓励了幼儿参与性,又激发幼儿去积极地探索答案。

2 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超越主题活动的自身的限制

有生命力的主题环境,应是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幼儿应能自由地与环境互动,从而使主题课程超越了“一节课”的时间与内容的限制,是学习能够更灵活、更个体化,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

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既可以展现出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还可以记录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在专家眼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墙饰进行“对话”,因此我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那怎样让墙饰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并能与幼儿互动、对话呢?首先,墙饰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或幼儿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有益的教育内容,在主题环境创设的时候我们时刻关注孩子,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求,激发他们创设墙饰的积极性,多倾听孩子创设墙饰环境的构思和想法,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然后,要将收集布置的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可以结合主题课程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能想到的让孩子自己想,孩子能得到的让孩子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准备就绪后让孩子自己协商如何装饰墙饰,而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随时观察幼儿,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可以问幼儿:“需要老师的帮忙吗?”在征得幼儿同意后,老师再介入。再征得孩子的认可后,我们园的低墙面就显现出一幅幅生动而有趣的画面,有“各种各样瓶子”“瓶子变变”“我的发明”、“四季花”、“四季的树”、“有趣的小动物”等多彩缤纷的主题环境,孩子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中了。在整个创设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审美观或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不应对幼儿的作品看不上眼,更不该采取选“优”方式展示少数幼儿作品或让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参与布置。但是可以与幼儿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修饰,如:边框修饰、背景衬托、创意组合等,引导幼儿的审

美观。

在开展《拥军》主题活动创设的《各种各样新式武器》主题墙,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先在墙面上精心设计好底面,再让幼儿亲手将自己设计好的武器粘贴到墙上,很快“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就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又如创设的表现四季《古诗》主题墙,引导幼儿把自己对古诗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完成后,我们将作品展示在走廊的墙面上,并将作品框成了春天的花,确实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课间他们会指着自己的作品向同伴炫耀到:“瞧,这就是我画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展示的方式陈列出所有小朋友的作品,更好地调动了幼儿参与主题墙创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在这种整合、有序的环境交互作用下,自主地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和环境的改变,获得了观察、记忆、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

3 使环境成为幼儿学习分享和呈现自我的媒介,成就审美与学习的双重价值

“幼儿园的环境,应尽量是优美的、亲切的、与幼儿情感相同的、情趣相符的。”在主题活动“秋天”中,考虑到该主题的特征,决定环境布置以空间装饰为主,将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的图片、幼儿的手工、幼儿绘画作品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与墙面上。同时我们预留了空间,幼儿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随时添加环境中。环顾教室,处处都有幼儿的作品,虽然水平各异,手法多样,但他们再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整过程中,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也感受到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通过动手、动脑看看、讲讲也获得了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能力、动手动脑的提高。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教师里应是支持者,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发明、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的环境”是环境与幼儿真正对话,让主题环境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的发展,是体现幼儿在园所有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要搞好环境创设,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可见,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主题墙面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

总之,在主题墙创设的实践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了很多反思,比如:认识到幼儿园班级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把孩子作为创设环境的主人,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幼儿获得收获;对每一个主题的构思、生成和发展,今后还要更开放些,大胆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设计主题的进程。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很值得老师在环境创设操作中进行反思、调整。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不断的探索,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墙面环境。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像海绵吸水那样融入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让环境的内涵“从幼儿中来,到环境

中去”。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怎样凸显文化特色,让孩子们在浓郁的文化环境里健康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浅尝辄止,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使幼儿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办成领导满意、教师热爱、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品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7.

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5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十以来,党中央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是树立“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这是顺应时展需求、建设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为之而努力。

[关键词]

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的内在要求,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逐步形成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价值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社会公民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1]。

一、环境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环境道德的概念

何为环境道德?正如《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古人告诉我们,做人要淳厚,行事要守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慢慢返回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与自然相融。放眼全球,纵观世界,环境道德意识如何?在一点程度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那么,环境道德意识又如何来提高呢?历朝历代演变历史告诉我们,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是提高国民环境道德意识的唯一途径。环境道德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环境道德行为如何。判断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则是以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所带来的危害,迫使人们要以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确立人的生态伦理底线。[3]长期以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形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雾霾袭击、垃圾围城,形成了让人难以忍耐的空气污染;污水横流,使江河湖泊不堪重负,直接影响着饮水安全。由于粗放的生产方式、不节约的生活方式累积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尤其是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过分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发展理念,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4]正如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众所周知,如果让环境污染肆虐下去,地球上最后一滴水那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因此,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过往的发展理念、行为方式,要懂得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的家园,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要从征服、索取变为尊重、顺应,这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关键所在。

(二)应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道德准则

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资源消耗、国民素质与国家生态安全、长治久安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当代人发展与后辈子孙生存都需要良好资源环境的生态伦理关系,就成为时展、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新课题。[4]事实上,能否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环境道德意识如何,取决于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文明程度。因此,改变传统的“竭泽而渔”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以牺牲环境资源满足人们获取巨大财富的需求,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才是我们普遍应该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道德准则。

二、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环境道德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思想品德

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要从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大力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在树立思想理念上,要将环境道德理念成为指导和改变我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行动指南。在追求经济增长时,要用科学发展观取代“竭泽而渔”的传统增长观念,要求我们在合理继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用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摒弃轻视生态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反对野蛮开发和过度消费自然资源,要改变不计生态后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要把自然看作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生产和生活方式做到合理和科学,使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在追求生活方式上,要建立低碳节俭的生活理念,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摒弃追求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过度消费和奢华浪费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同时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使人类的消费速度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提倡节俭、适度消费,是以满足基本需要为标准,而不是鼓励对物质资源无止境地占有,不仅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生活需要,[5]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环境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节俭是一种传统美德,消费方式也应该是节俭的。节俭强调物尽其用,怜物惜物,本质上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物质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物质消费不是唯一的。人类是一种具有精神需要的动物,应大力倡导在适度消费的同时,积极参与有利于环保的精神消费。绿色消费是当代人类消费道德的一种新境界,倡导我们购买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友好以及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态文明也意味着人们的行为应遵守适度、简约、平衡原则,以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为生态行为的道德底线。

(二)在转变生产方式上,要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重构新的经济模式。要实现以矿物质燃料为动力,向太阳能、氢能为动力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产业,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摒弃过去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经济社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保护环境、解决生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靠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手段就能解决,开展环境文化、环境道德教育,增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才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治本之策。因而,必须从国民素质教育入手,尤其要抓好各类学校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一)抓好中小学的环境道德教育

中小学作为青少年科学、自然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基础,对于提升环境道德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环境道德理念、品质的培养,要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的感知和理性认识大自然的奥妙,亲近自然、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抓好各类大学的环境道德教育

大学是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高端人才是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主力军。对起引领作用的高端人才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因此,大学教育应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环境文化道德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生态理念,培养他们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回馈自然和节俭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反对奢侈浪费,珍惜和爱护资源环境。尤其要开展丰富多彩课的课外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了解自然规律,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自觉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

(三)抓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环境道德教育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是培养和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的摇篮,开展环境道德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环境意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举措。各级领导干部无论从其特殊地位和作用,还是肩负的岗位责任来讲,都是环境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群体。因此,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是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环境道德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把生态环保的教育,要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一门公共课、必修课,以此提高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以及依法行政水平。

(四)发挥新闻媒体引导作用,开展全民环境道德教育

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态度认识自然、对待自然、尊重生命,人与自然是否和谐共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公德问题,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培养社会公众最基本的环境道德意识,而新闻媒体则具有受众面大、普及率广的独特优势,应当注重宣传和普及环保生态的知识,引导人们摒弃不理性、不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全体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观,以自觉自愿的行动投身到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6]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6]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时代浪潮中,自我践行崇尚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中华文化,2004,(1):70-71

[2]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J].中国国情国力,2004,(12):4-8.

[3]陈寿朋.生态道德建设浅议[J].求是,2005,(14):44-47

[4]李剑.使命与责任[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5:2.

[5]环境保护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J].环境保护,2009,(6):13.

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6

——1970,《圣巴巴拉环境与权利宣言》

1969年1月28日,美国加州南部海域一石油钻井平台爆炸,令圣巴巴拉海滩布满油污并使多种海洋生物遭殃,这即是著名的圣巴巴拉泄油事件。它在20世纪60年代与凯霍加河大火及伊利湖生态灾难一起,催生了地球日和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事件发生后,美国联合石油公司总裁弗雷德·哈特利漫不经心地说:“又没有死人,所以我不愿称它为一场灾难。不就死了几只鸟吗,因此沸沸扬扬,我感到不可思议。”哈特利的态度和看法如实反映了当时美国企业界和政界许多人对这一事件后果及其影响的认识;事发17年后白宫的一份报告也坦承,“联邦政府曾大大忽视了保护该地区商业、娱乐、审美和生态价值的需要”。

令人欣喜的是,事发后当地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清除油污、保护海鸟的行列之中,一个名为“滚开石油”(Get Oil Out, GOO)的圣巴巴拉草根环境组织也由此兴起;它曾在一份禁止海上钻探的请愿书上征集到10万人的签名,并鼓舞着一代代环保者反对石油污染和石油依赖,为呵护生存家园而斗争。

一份宣言:历史教师的“环境启蒙”

在这场民众行动中,有一个人的反响和作为特别值得一书。这个人即是作为历史教师和学者的罗德里克·纳什。

1969年,正值而立之年的纳什还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历史系的一名助理教授。在石油泄露事件发生后,纳什像当地大多数居民一样,走向那片自己在工作之余常与家人、朋友一起嬉戏的海滩,观看扑打而来的黑色潮汐。而与一般居民不一样的是,纳什观潮的时候,还带着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当时,他端坐在一位朋友的帆船的船尾,靠近被溢油层层覆盖的海峡岛屿。面对此番情景,他回想起自己在60年代后期一直研究并讲授的那些思想,于是奋笔疾书《圣巴巴拉环境权利宣言》(the Santa Barbara Decla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s)。一年后的1月28日,即泄油事件一周年纪念日,纳什应邀在一间可远眺事件发生地的会议室,对着电视摄像机,铿锵有力地宣读了这份宣言:

人人享有可养育生命并促进幸福的环境的权利。如果经年累月的行为损害了这一权利,今日活着的人享有为将来福祉而匡正过去的进一步权利。有一点不证自明:世世代代对环境的无意疏忽,已将人类带到了十字路口。我们的生活质量被降低,我们对自然界的滥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圣巴巴拉海滩环境灾难促使我们从民族和世界方面思考、行动,为此提出如下控诉:

我们将垃圾乱扔在地上;

我们侵占了上天赋予的空地和荒野;

我们砍光了森林、剥落了草皮,使大地退化为荒芜尘土;

我们污染了生而呼吸的空气;

我们弄脏了河湖海洋连同海岸带;

我们将致命毒素排入土壤、空气和水体,危及一切生命;

我们灭绝了各种鸟类、动物,并使其他物种岌岌可危;

我们使地球上人口过剩;

我们将自然界搞得丑陋不堪、喧嚣不已,剥夺了人们享用的美景,打破了滋养其精神的静谧。

我们深知,最终要消除这些基本问题,关键在于人心,而非机械。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和政府承认下述原则并贯彻执行:

我们需要一种生态意识,承认人是与其共享环境的生物共同体的成员而非主人;

我们必须将伦理规范扩展到社会关系之外,用以支配人与所有生命形态及环境本身的联系;

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塑造都市环境的共同体观念,这个环境是为人类的所有需求服务的;

我们必须有勇气为整个环境的福祉而将我们自己当成负责任的个体,将我们自己的后院当成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当成我们的后院;

我们必须拓展视野,要明白,私人和企业的所有权在事关自然世界时应受到限制,以确保社会利益和环境完整;

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我们拥有的巨大力量、地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和政府为保护地球应尽的责任;

我们必须重新界定“进步”,要强调长时段的质,而非眼前的量。

因此,我们决心采取行动。环境正在向我们发起反扑;有鉴于此,我们倡导一场针对环境的行为革命。当然,由来已久的观念和制度难以轻易改变,而今天是我们在这颗星球上度过余生的第一天。我们将重新开始。

纳什起草和宣读的这份宣言,被认为深得托马斯·杰斐逊的权利思想以及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环境伦理思想之精髓,是他们二者思想的结晶。它不啻一份主张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宣言,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关于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认识做了很好的总结。如果依照康德对启蒙运动的定义,来看待纳什在全部听众面前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宣讲环境权的行为,我们或许可称之为一场历史学者的“环境启蒙”。它虽不如之前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那样感染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但也在促使一些人进一步走向环境觉醒,并改变对环境的态度和举止上,适时地发挥了一个历史学者的作用。

一门历史:人类与其整个栖息地的故事

“我们将重新开始”,这自然要从“我”做起,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做起。于是,纳什本人在宣读宣言之后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尽到了作为教师和学者应尽的责任。1970年,他与本校其他院系的几名教师一起,组织并领导了一个委员会,开启了被称为“环境研究”的新的跨学科专业。注册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从1972年之初的12名,后来发展到300个不同专业的4000名之多。这一年的春季学期,纳什还在学校的教务主任那里列上了一门新课,课程名称为“美国环境史”。纳什的美国环境史,作为在美国最早开设的环境史课程之一,就这样被列入了美国大学的课程目录,并成了美国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后来纳什将自己开课的经验写成文章发表。他在文中回忆到,他在教务处注册这门新课之后回去的路上一直忐忑不安,因为他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学这门课。后来当他得知注册选修这门新课的学生有450人时,他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再一次坐卧不宁,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讲好这门新课。什么是环境史?当时,不仅其他人对此很陌生,他自己也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后来,他基于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开设其他课程的经验,设计了“美国环境史”课程。当时,正值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社会维权运动开展的时候,同时也是环保运动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运动开展的时候,因此,在课堂上,他提请同学要关注受压迫的少数派,这包括自然环境。在他看来,自然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少数派;野生自然生物所遭受的压迫之深重,是无可比拟的。同时,在这一课程教学中,纳什还引导学生质疑“发展等同于进步”之类的美国历史教条。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思想无疑是鲜活而富有警世意义的。

除了有关环境的教学和跨专业人才培养外,作为学者的纳什在这一领域还笔耕不辍。早在上述泄油事件发生前两年,他就出版了博士学位论文《荒野与美国精神》(1967)。这部著作因其就美国人对荒野态度的变化所做的经典研究,一直被视为美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同时也被誉为“为环保主义者所做的创世之书”,在推动人们关注自然、理解美国人的自然观念如何变化上产生过强有力的影响。这本书再版四次,发行了几十万册,被列为二战以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百部著作之一,是“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10部著作”之一。而泄油事件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则促使他在上文提及的宣言中明确地表达并宣扬环境权利和环境伦理思想。此后,他聚焦于环境伦理这一主题,终于在该事件发生后20年出版了多年潜心研究之作《大自然的权利》(1989)。这不仅是一部环境史力作,而且被称作是“环境伦理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它通过追述“新环境主义”而提出,“在哲学和法律的特定意义上,大自然或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人类应予以尊重的内在价值”;它们存在,这本身就是我们不得侵犯它们的理由。这种思想,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无疑具有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巨大价值。因此该书被译成多种语言,行销世界达百万册,由此产生了波及全球的广泛的影响。

在涉及环境主题的著述和思考中,纳什的最广为人知的贡献,莫过于他对工作领域的冠名和率先界定,因而在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学术之旅中留下了其独特的印迹。

1969年,纳什在“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的会议上所做的演讲中,首次使用“环境史”这一用语;翌年,其演讲稿以“环境史的状况”为题,被收入赫伯特·巴斯主编的《美国历史的状况》一书予以发表。按照环境史的另一奠基人和领军人物、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的说法,纳什在这篇文章中最早试图为其工作领域下定义,他“建议把我们整个的环境看成一种历史档案,在其上,美国人书写着他们自身及其思想。”人们通常则将1972年视为“环境史”术语首次得到界定的年份。这一年,纳什在《美国环境史:新的教学前沿》一文中,率先对环境史作了这样的表达:“环境史将涉及人类与其整个栖息地的历史联系。这一定义……超越了人类维度,包含了一切生命,并且从根本上说,它包括环境本身。”由此可见,纳什在思想认识上,适时地突破了学科界限,将历史和环境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因其相关研究和环境史冠名与界定工作,而成为环境史的一位开拓者,并理所当然地被人们称为环境史学家。

就这样,在圣巴巴拉泄油事件激发了当地环境的热情之后,纳什作为其中的一员,则因其早就研读、关注荒野,而从一般参与的民众中脱颖而出。他在最初的热情高涨过后,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而持续地开展有关环境的教研活动,从而将“我们重新开始”的誓言落到了实处。一方面,他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讲授环境问题和环境史,努力宣讲他在《圣巴巴拉环境权利宣言》中表达的那些思想,由此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学子,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环境研究和环保事业。另一方面,他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并撰述成公开出版的书,在其中尽可能完整而准确地讲述人类如何与其整个栖息地相关联的故事。他的著作成了服务于环保活动家并指导他自己参与相关活动的有益工具。1971年,纳什因为出色的社区工作而被授予杰出青年奖;1974年,美国科学院授予他“环境质量,特别是荒野和环境教育的一流代言人”的荣誉;1975年,纳什当选为美国的杰出教育家;2000年,美国环境史学会给他颁发了终生成就奖。

一种声音:为什么环境史对今天很重要

纳什在圣巴巴拉泄油事件后的种种作为,很好地诠释一个从事环境史研究之学者的抱负。作为对这一抱负的理解,沃斯特在《从事环境史》一文中的总结具有指导意义。他说道:“在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大起大落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在问题自身变得越来越复杂、缺乏轻而易举的解决方法的同时,学术界的兴趣却在不断增长,并且越发地练达起来。因此,环境史源自一种道德目的,肩负强烈的政治使命;但是,随着它的成熟,它又变成一项学术事业,这是不能靠任何一个简单的或单一的道德或政治议程来促进的。它的宗旨则是要深化我们的一种认识:人类是如何一直受制于自然环境,反过来,他们又如何影响着环境,并且有着怎样的效果。”可以想见,沃斯特若勾勒环境史如何从“肩负强烈的政治使命”开始,进而发展为有着明确宗旨的学术事业的历程,肯定会突出罗德里克·纳什所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激情与理织的一笔。因为这一笔,不仅古老的历史学自身得以新生,而且历史学与当代社会的需要更加紧密相连。

实际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危机大背景之下,奋起思考并积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努力唤醒民众环境觉醒的史学书生,又岂止纳什一人。我们看到,与纳什同时或前后,还有不少美国历史教师和学者开始讲授虽不叫环境史但大都涉及环境史内容的课程。并且,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来自不同领域但共同关注环境并从事环境问题和环境史教研的学者日益汇聚起来。他们不仅活跃于美国历史学家协会、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美国研究协会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等组织,而且进一步将他们自己组织起来,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由于早期开拓和从事环境史研究的这群人抱有远大的志向,不仅要“帮助其他历史学家突破狭窄的框框”,而且要使环保活动家、环境决策者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获得从环境历史中汲取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智慧,并为之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因此,当一代代环境史学者在他们的直接指导和间接影响下茁壮成长时,环境史学术事业也在这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里,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公民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资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