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范例6篇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范文1

这次我要诉述我对你们的心里话!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的你们偏心,你总是向着妹妹。

我妈妈爸爸太偏心了,老说我。从小妹妹犯错了就骂我。还有我想学什么从来就不让我学什么。我妹妹不想学他们都逼着他学。有一天,我妈妈和我妹妹还有我坐在车上,我妈妈说:静静报特长吧。我妹妹说;不报,然后我妈妈说:你姐姐学画画,我妹妹一听我要学画画,她就告诉我妈妈她要学,你们不知道吧!我一开始听见妈妈让我学画画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开心吗?最后我们下车了,我妈妈告诉我那是骗我妹妹的。那时候我就哭了,没有人知道我有多痛苦,那时候我就想死了。就是他们没让我学画画我就下学了。我们家不是开了旅馆店吗,有一次,有一个人过来告诉我旅馆旁边开了英语口语学习班,我好想学,我就想报名,可是我妈妈和大姨还有爸爸都不让我学。还有一次,我犯了什么错,我妈妈和爸爸联合骂我,为什么我妹妹犯什么错他们都不骂她,为什么骂我的时候总表扬我妹妹。我恨她,包括我妈妈和爸爸我恨他们,我很想死,睡着了就不醒该多好呢?活着有什么意义。

1.有好几次了,东西没了,都会冤枉我,会骂我。我都哭了还骂我,有一次旅馆证件不在我这,他们会说在我这,冤枉我10天10夜,我没睡好觉,我爸爸骂我的最重,最后在妈妈书包找到了。跟我说了对不起,可是爸爸没说。这样就行了吗?自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给他们保存东西了。他们说他们没地方放,还想让我给他保存,我说过保存可以,答应我1个条件,在过来拿证件站着那儿不许走录完像才能走,从今往后我不拍照你们就不想拿证件。

2014年7月18日今天早上我的脸左边牙痛右边脸腮疼,我都不敢要硬的东西吃,我吃饭的用中间的吃嫌我吃的慢,还骂我。这个是什么妈妈。有这样的妈妈吗?

有一次我妹妹病了,我妈妈和爸爸都那么关心,全部陪着她,我病了都没人关心还骂我。

有一次我妹妹牙痛,他们那么关心她,为什么我偏偏没有人关心我。

还有一次,我买什么妈妈就骂我。为什么我妹妹买什么从不骂她。

还有一次,我想穿什么衣服就说说不好看,我妹妹穿什么都说好看,为什么关心我。你们不管我可以吗?

看到电视上的妈妈很爱她女儿的时,我心里总是想要是你也像他们的妈妈爸爸那样对我该多好啊!

还有一次,我买什么衣服你总说不好看,反正我觉得好看就行,为什么我妹妹买什么衣服你总说好看。她穿什么你们都不说她。为什么我穿什么他们都说不好看。好东西就会留给我妹妹。

妈妈爸爸你们不知道我有多委屈吗?每次说你们偏心,你们不信,你们没有看出来,别看你们给我买房了就是对我好吗?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范文2

关键词:“三W”;科学思维;研究性学习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路德亚德·吉卜林在总结写作时说:“我有六个诚实的仆人,他们的名字叫: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他们给了我一切。”

其实,我们的科学教学也有三个仆人,他们的名字叫:“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我把他们称为“三W”。“是什么(what)?”探讨事物的本质,“为什么(why)?”探讨问题发生原因;“怎么样(how)?”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改造世界。科学教育的主旨是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变化,进而去改造世界,就此而言,“三W”就是我们科学教育的本真。

一、什么是“三W”教学

“三W”教学,是在科学教学中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提问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三W”来思考问题,来组织科学教育,可以指导、维持、促进孩子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现有的科学教材编写,在章节安排上大多用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甚至于具体教材的安排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表示,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标点符号,恐怕也是“?”最多。而这些提问又大多以问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呈现方式,就是要促进学生能主动探究。

所以,“三W”教学完全符合当前的教材编写意图,适用于科学教学之中。另外,“三W”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支点,是人们学习生活时,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甚至是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为什么要实施“三W”教学

1.“三W”教学,有助于培养认知面广、认知度深的“T”型人才

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增长,传媒极度发达,学生所要认知东西,面越来越广,量越来越大,导致认识浅尝辄止,泛泛接触。可谓是“知识分子”越来越少,“知道分子”越来越多,显然这对既需认知广度,又需认知深度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在认知过程中不断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对认知对象三个维度的探究,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事物,深度认知事物。正如横向思维创始人爱德华·德·波诺所说的那样:“纵向思维是在挖深,同一个洞,横向思维是试着在别处挖洞。”那么,“三W”就是挖洞的铲子,挖深洞的铲子,还是一把有硬质度的铲子。

2.“三W”教学,有助于科学思维的训练

科学教师常困囿于对孩子的科学思维培养,困惑于通过什么来培养。“三W”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这样去问:“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这样?”“我该如何去发展它,改造它,完善它……?”学生对学习就有了方向,会随着问题而深入,探究的成果会越来越显现,学习持久力也会越来越强大,科学的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3.“三W”教学,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推进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越丰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就越多,方法多,工具就多,工具多了学生就不知道去抓哪一把。放手一次让学生单干一回,学生就会陷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三W”经“奥多姆剃刀”削减,变得简单易行,只要用三个问题,把握好问法,就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一旦学生能主动地、习惯地问:“它是什么?”“它为什么?”“我怎么样?”藏得再深的问题都会水落石出。研究性学习,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自觉行动,自主探究。教师给学生“三W”的提问方式,隐藏在学生学习的背后,注视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就能培养出来。

三、怎样实施“三W”教学

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也就是说,教法与学法对立的统一,教法服务学法,教法促成学法,学法的形成归咎于教法,源自于教师课堂的渗透、学生的领悟和生活的实践运用。“三W”教学,既是教师的教法,又是培养学法的有效途径。

当然,“三W”教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铺排,才能走进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的一个部分。

1.层层渗透,感知“三W”教法

学期初,为了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三W”的学习方式,我特别关注教学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对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甚至课件的页眉设计,都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来整理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和标注符号。

四年级科学教材上册第一单元是《天气》。同其他单元一样,每个单元的首页,主题图画配有相应文字。细心分析文字,不外乎是这样三部分:该主题是什么,学习该主题的意义,怎样研究学习该主题。至于后面附带的一些问题,往往与后面的课时教材一一对应。教师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可在单元教学前,和学生一起进行教材分析,结合后面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也明白教材的安排,单元的知识框架。这样的教学会起到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

开学第一课,我连开“三枪”。板书:“天气”,然后对着板书自言自语地说:“天气,什么是天气?为什么要研究天气?我将怎样和大家来研究天气呢?”学生满脸狐疑,好奇老师为何会自言自语?也有一种冲动想告诉老师一些东西。转而进入正题,让学生翻开书本,开始教材分析。这样做,一方面做了“三W”渗透,另一方面把科学课的特质传递给孩子,科学课就是一个不断提问题的课。

第一单元的教学,特别是科学概念课的教学设计,我尽可能使用“三W”来设计问题。如,《我们关心的天气》一课,板书课题后,第一个问题:“谁能告诉老师,天气是什么?”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大胆陈述,教师只要耐心倾听,不断认可,最后加以点拨,归纳即可。第二、第三个问题随之而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天气呀?”“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教学方法可以同上,让学生自由表达。我常常有这样的感悟,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进行教学,我便能轻松驾驭教材,组织教学。

课堂上的课件,也可以起到渗透的作用。我常将课堂分作三个部分,就是“What?”“Why?”“How?”然后,在课件的页眉部分,标上注醒目的“What?”“Why?”“How?”字样。这些符号对应着教学内容相应的部分,也给学生留下了“三W”符号的印迹。

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原则不会将“三W”明显提出来,直到单元小结,进行学法回顾时,我便会让大家回忆,我们最多运用哪些疑问词来提问题。运用了“三W”探究哪些问题?“三W”帮助我们找准了问题所在,解决了课本中留给我们的问题。而学法指导时,提炼一阶段的学法,告诉学生教材主要是在展现科学概念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同时,我们也一直在使用“三W”在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切实的让学生感知到“三W”是科学探究学习中有效的思维工具。

2.生生互动,领悟“三W”学法

(1)感知教法为的是领悟学法。就是要内化为学生思维,成为科学求知的学习方法。进入第二单元的教学,教师要扶着学生上路。在第二单元《溶解》教学时,单元教材分析课要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三W”来分析,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可爱,“什么是溶解?”“为什么溶解?”“怎么样溶解?”“怎么样学溶解?”诸如此类这样机械的问题。这时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我便告诉学生,本单元是以水为溶剂,来了解物质溶解在水中的过程,研究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还要研究溶解快慢的因素,水的溶解能力等。所以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是溶解?”“哪些物质能溶解?”“水的溶解能力怎么样?”等内容。之后就翻阅教材,让学生知道每一课的教学意图。教师作出适当的校正,点拨学生准确地提问,进入教学的正轨,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堂前期的问题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锻炼他们的提问能力,领悟“三W”学习的方法。教师要与学生充分互动,一起探讨学习内容、方法和目标。比如,《水能溶解一些物体》,学生自主的提问是:“水能溶解的物体是什么?”“水为什么会溶解物体?”“水是怎么溶解物体的?”……教师要及时参与其中,“水能溶解一些物体。就要提出用什么物体来实验?怎样判断它们已经溶解了?”于是学生就认识到,这堂课学习的方向,讨论研究用哪些物质来实验?并提出判断物质溶解的实验。 “三W”教学不是让学生只会提三个问题,而是要让学生看准学习方向,举一反三地提出问题。

(2)教师要逐渐退出前线,隐到后台,让生生之间充分互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为了设计对比实验,学生前期的探讨非常有意思。在猜想阶段,教师抛出“溶解的快或慢与哪些有关呢?”有学生提出:“我们首先要确定实验的物体是什么?为什么要选那个物体?再来研究我们怎样去做实验?”在他的问题导向下,学生纷纷献策,说出了用七八种物体来实验。有的学生提出用“面粉”做实验,一些学生马上提出反对意见,“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就不能研究今天的问题!”生生互动,形成最终实验计划,实验过程中,学生享受着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密的快乐。一种以问题展开的学法,悄悄在课堂形成。

“三W”的教学就是站在这个立场,让学生领悟教材的意图,教师的意图,进而提出服务于课堂学习的问题,用行动来探索求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处处应用,具有“三W”习惯

让运用“三W”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只关注于课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小组形式的探究,引领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引向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三W”是支撑活动开展的三个支点。比如,我组织开展的“一枝黄花的研究”中,当我抛出“一枝黄花”,学生就能快速反应,提出:“什么是一枝黄花?”“为什么要研究一枝黄花?”“我们怎么去研究一枝黄花”,然后探讨这些问题,设计活动方案,进行研究活动。

学校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学生习惯用“三W”来提问。他们就会问:“什么是太阳能路灯?”“为什么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这样的新事物,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不少学生就会问:“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这样?”“它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根据问题,请教专家,或上网查阅不多时间,就能对“它”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为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三W”,我经常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抛给学生一些主题:“飓风”“日全食”“流星雨”“”等,让学生自己提问,到百度中去查找相关资料,还让学生做一次运用“三W”的过程记录。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思维的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越来越高,学生的认知面越来越广,认知度也越来越深了。

“三W”还可以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比如,学生要做一个决定,一件事情。他要思考:“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情?”于是,他就会根据这样的思考来行事。

“三W”不是科学思维的全部,但它是科学思维中闪亮的一个部分,他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思维;“三W”教学可能还不成熟,但学生运用其学法,就能自觉探究,就能有兴趣地持续探究,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甚至是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枫,舒静庐.科学思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03.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12.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范文3

为什么,是从小懂事开始就会发问的。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就问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可以由大人回答,也可以由自己琢磨。性格外向的孩子喜欢把为什么作为问题请教老师和大人,以解决他的困惑,当老师或大人没有解决他的为什么,他的脸上马上流露出你们为什么也不能解决这个为什么的神态。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不轻易请教别人,只是自己慢慢地琢磨,当他琢磨出来这个为什么就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没有琢磨出来这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一直藏在他的心里。

勤学好问的问可有许多讲究,问别人要不耻下问,但是不能什么问题都去问人,问也要问自己,问也要问书本,问也要问社会。小学的孩子一般发问的少,因为他们回答老师的为什么就已经很多很多了,再提出自己的为什么就是老师的为什么能不能少点,老师能不能少折磨我们的大脑细胞。忙于回答别人的为什么,就缺少了自己的为什么,自己脑袋里没有几个为什么只是回答别人早已经解决了的为什么,长此下去只能是把知识积累,不能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以应运。

中学的孩子比小学的孩子就多了许多自己的为什么,老师给证明一个几何题关键是做了一条辅助线,他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条辅助线?抓住了这个为什么就是把已知和求证架起了一座桥梁,有了桥梁就会不费劲地从已知走向求证。这样的为什么很奇妙,多几个这样的为什么就能把思维引向探索,当然提出好的为什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思维习惯。我们都知道的列子,苹果成熟后为什么会掉在地下,从而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为什么可能在牛顿脑子里转了几十年,如果一个好的为什么也在我们脑子里转了几十年,那将有什么结果?可惜我们一般人的大脑不容许一个为什么长时间占据自己的大脑空间,如果在大脑里老有这个为什么,感到的是很无聊也很麻烦。有许多为什么在我们的大脑里曾经闪烁过,可都是在我们没有考虑或者没有解决就把这样的为什么抛到空间收容站,这样的为什么就再也不和我们有关系。

青年人的为什么有的已经涉及到社会问题,有的涉及到了科学研究问题,想解决这个为什么就会有随之而来的很多为什么接踵而来。为了解决一个为什么引发出许多为什么,这可能是好事也是难事。把为什么进行分解是好事,把为什么分解成许多为什么也是件难事。一生中我们解决了许多为什么,留下还有很多的为什么没有解决。我们有的是解决了前人留下的为什么,我们还给后人留下了我们提出的没有解决的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范文4

无声胜有声 天空像裂开了一道口子,哗哗的大雨从夜里下到清晨也没停过。 早自习铃响了,在(7)班,班主任点着人数,缺了5个学生。他愤然地将教室门狠狠地摔严,就这样,身上湿透的5个学生站在门外10多分钟了。讲台上的老师熟视无睹,仍在歇斯底里地扯着嗓子给学生讲课,好像她也要把嗓子裂开一道口子盖过天。下面的学生们虽被笼罩在唾液的喷溅下,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心却同迟到的几位同学一样暴淋在无情的大雨之下,都翘首斜视向窗外。这位教师终于在意到室外雨下的几个学生。 “进来!你、你,又是你们几个!迟到几次了,这回是肚子疼还是感冒了!你呢?这次是你妈病了还是你爸病了!你们看看,总是你们几个,你们几个有几回好事,这个学还想上不想上……”这位老师不断地训着。没有回答,其实学生在内心的回答是:“哼!”“你,你,也学着迟到,是不是要和他们混在一起,说!为什么迟到?”这位老师火冒三丈,仿佛要把外面的大雨扑灭。“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了,再迟到就在外面站到下课。就因为你们几个,打断了老师的讲课,是不是不尊重老师。别的课你迟不迟到,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有意见以后我的课你就不用上了。别装哑巴,为什么会迟到……”后面这位平日表现不错的学生支支吾吾也没说出个适当的理由,只是说雨太大了,所以晚了一会。“这么多同学都早到了,是不是他们来的时候不下雨,是不是你们不一个天,他们来的时候下小雨……”这位老师一副痛心的样子,越说越火,把书向讲台上一扔,“不讲课了,自己看书吧!”满屋子的气氛冷冰冰的。 类似这样的事件好像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旁,学生迟到固然是不应该的,那么教师为此而影响课堂教学甚至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形象是不是更不应该呢?其实每个学生都不会无缘无故地迟到,既然迟到都是有理由的,那我们何必还要逼他们编一个他们认为可以让我们相信的理由呢?学生都是有自尊的,都是需要关爱、宽容和耐心的。(8)班班主任就付出了这样的爱,就像家里的母亲对儿子付出的爱一样。 在(8)班,教室内讲台上那热腾腾的洗脸水,班主任还准备了几条毛巾和一壶热水、几杯姜汤。“洗把脸,擦一下,小心感冒。”那些迟到的学生刚刚擦干的脸庞,又将被泪水弄湿了。满屋子暖洋洋的,可类似这样的事好像少之又少。 有这么一位教师,他向学生们宣布:凡是迟到的学生进教室时不用报告,只要安静地走到自己的位子不影响其他同学就很好。也有这么一位教师在教室的最后面安排了一张空课桌,让迟到的学生从后门“溜”到课桌上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结果这两位教师令学生们心悦诚服,迟到的学生少之又少,以至于后来再也没有一个迟到的,因为学生的自尊心在促使自己以后决不再坐那张“课桌”了。 不要总问为什么 有一个老师问学生:“张成,你的作业为什么不交?”“我的作业本昨天忘在学校里了,有的题我不会。”他可以说很多理由的,说了又怎么样,如果你不逼他还是不会做。如果换一种方式问:“张成,你的作来本什么时候交,是不是有什么难题,拿来我们一起解决”。这样就根本不用理由,也不用威言震慑,他自然会很快交上作业。又比如,“王飞,为什么这次考试这么差,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你真是笨?”是啊!王飞自己也正苦恼呢?“平日这些题都做过,很简单的。不就是粗心吗﹖”王飞还一肚子不服气,不在乎。“王飞,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试卷,看看哪儿出了问题?”你想,王飞还会不在乎、不服气吗?这回王飞该不好意思了,脸红着说:“我粗心大意,下次一定注意。”“我们班的量化管理怎么又是倒数?你们几个班干部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还不是教师您指挥不当、管理不善、措施不力嘛!怎么不问问自己为什么?”对啊!学生说得对,我们怎么不问问自己呢?还是少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吧!“同学们这道题为什么应该用乘法而不用除法?”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来呢? 在多数的时候,我们问为什么的频率太高了,这样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怎样延伸呢?学生的创新思维怎么培养和发展呢?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可为什么在实施过程中还有那么多与教育规律相冲突、相违背的事件发生呢?为什么不让学生自主地多问几个问什么呢?这个“为什么”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范文5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子》。本课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提出要求:同学们一定也想获得成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一起探究彼得是靠什么实现他的梦想、获得成功的。

二、朗读故事,感悟体会

1、学习第1-3小节

(1)带着问题齐读第1节:人们为什么来到萨文河畔?

(2)讨论。板书:梦想(对啊,人们都是带着梦感情地读一读。揭示学法: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懂得抓住关键词来读书了。

过渡:绝大多数人都离去了,有人却留下了,他就是……。他是怎么找金子的呢?

(3)出示第2节,齐读后思考。找出写彼得挖金的语句读一读。

你能像刚才一样找出描写彼得劳动的关键词语吗?细细体会一下,你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勤劳(你们真会读书,能够读出人物的特点来了。读书就要这样,要会从关键词语中去思考。)

(4)彼得・弗雷特的付出,有没有收获呢?他的心情怎么样呢?理解“失望”。指名读,读出他的失望之情。这时候,彼得会有怎样失望的想法呢?(拓展思维)

思考:彼得为什么付出辛勤的劳动却一无所获?(理解课文第一句话中的“听说、无意”。明白彼得这是盲目干,瞎干。)

引读过渡:六个月后,彼得……

【反思: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觉得这样处理比较繁琐,课堂节奏不明快,重点也就不突出了。该舍的没舍得舍,所以后面课堂时间也就不够了。重点其实应该放在“为什么彼得付出辛勤的劳动却一无所获?”这个问题的阅读理解上,这为后文理解“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勤奋,还要有智慧”作了对比和铺垫。设计上可以这样简化:第一,读,思考:彼得挖到金了吗?第二,彼得付出辛勤劳动了吗?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第三,为什么一无所获?】

过渡:在彼得即将要离去的前一个晚上,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自读第4-6小节。

2、学习4-6小节

(1)发生了什么事情?这雨有多大?“倾盆大雨”“三天三夜”。雨后,彼得有什么发现?请你找出句子读一读。

见到这样的情景,如果你是彼得,你会有什么想法呢?学生交流。

(2)我们来读读彼得的想法。哪个词说彼得有所启发的?他悟到了什么呢?齐读。归纳: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彼得・弗雷特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智慧或聪明)。补白:注意省略号。这里省略了什么呢?你体会一下。(彼得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譬如我成功了,我要……等)相机理解“成功”,价值观引导。

过渡:当彼得・弗雷特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后,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6节。

(3)学生读。感受彼得・弗雷特的成果。出示图片花。彼得・弗雷特看着满地的鲜花,心情怎样?会说什么呢?

(4)是啊,成功并不是轻松得来的。彼得・弗雷特为此肯定付出了努力。课文中用什么词语描写的呢?(全部精力、都)我们来想象一下,彼得・弗雷特怎样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培育花苗上的。他都做了些什么?出示提示,学生交流说话。指导读。

【反思:这一段的教学,还是上面的老毛病。当然,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主要还是考虑学生二升三,对于阅读课文还没有掌握多少方法,阅读能力有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不强。我还是想让学生学得扎实一点,就选择了按部就班这样一种思路来上这堂课。上完课,我觉得还是这样安排效率更高一些:第一,读,思考讨论:彼得成功了吗?他是做什么事取得成功的?第二,彼得靠什么才取得成功的?比较两次做事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理解一靠勤奋劳动二靠智慧。彼得能从小草上受到启发是很聪明的,这就是智慧。在感悟和体会中引导学生朗读、想象、练习说话,提高语文基本能力。】

过渡:彼得・弗雷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经过5年的努力,最终怎么样了呢?齐读第7小节。

4、学习7小节

(1) 指名说结果。板书:成功。从“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来之不易,用努力换来)指导读。彼得的成功也是经历过失败的。引出下列问题。

(2) 挑战:第一次彼得挖金、第二次种花都那么努力,第一次挖金为什么失败了,第二次种花为什么能成功?

(3) 理解金子、真金的含义。成功以后,彼得・弗雷特是怎么说的呢?是什么语气?指名读。读出不无骄傲的语气。教师扮演记者来问:请问彼得先生,你找到金子了吗?你的金子在哪里,是什么呢?)追问:你获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板书“+、+、+、=”让学生完成板书。谁海想再次扮演一下取得成功的彼得?说最后一句话。真金指的是什么呢?

(4) 小结:要想取得成功,我们……自豪地再读彼得的话。

【反思:这一段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全文的重点是在这里,但是在前两段理解的基础上,要理解“真金”是什么也就不难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学了这个故事自己有什么收获。】

三、总结、拓展、激励。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你淘到了什么金子,有些什么收获呢?畅所欲言。(我明白了………)送给同学们一些“金子”――名言,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实现你的梦想:人生因为有梦想而美丽,因为有梦想而精彩!……

2、同学们,你来谈一谈你有什么梦想呢?再问:你打算怎么去实现呢?

结语:相信同学们怀着梦想,驾着智慧的船,划动勤劳的双桨,一定能够可以战胜困难,达到成功的彼岸 !同学们,努力吧。

四、作业。

把你的梦想写下来,或者画下来,制作成一张“我的梦想卡”珍藏起来。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范文6

数学语文英语是主科,必须考好,数学和英语几乎是天天都考,而且是一天好几次,而语文呢,是一周考一次,每天是复习复习再复习,把我们累得够呛。

最要命的就是那些副科,本来就是“史地政生”这四科,而政治和历史是开卷考试,没有什么大的背的,而地理和生物,生物是上课听老师讲,然后自己理解,也并不难,可是我们的地理老师不是专业的地理老师,我们不会的题她也不会,就算这样也罢,背了这四科,虽然累,但也不及我们接下来听到的消息:

要全县通考,而且还要考:美术(书面材料)、体育(书面材料)、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成功,我丝毫不明白,那么多卷子,为什么让我们一气就背了呢?而且体育课我们上了什么?练什么都不知道就死记硬背,那难道说如果不告诉全县通考,是不是就不用背了呢?一听说是全县通考,就忙得不亦乐乎,天天给我们印卷子,还告诉我们是好不容易请高年级老师出的题,而且还是好不容易托人情让人家帮我们印的,天天在我们耳边循循善诱,如果考好了怎么样,如果考不好又会怎么样,给我们“先礼后兵”,如果我们考好了,家长带我们去哪玩都行,如果考不好,你这个假期就窝在家里吧!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就该这样啊?天天面对着卷子,没有一丝生气,没有一丝的呼吸。

细细听去,满教室都是同学们翻看卷子的声音,要不就是同学们又在做一张卷子,而老师则迫不及待的批上一张卷子,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连父母都说我们比他们用功多了,苦笑,这是被逼的吧?我们用功?老师和家长天天都说:你(们)难道是给我学的吗?真想问啊:难道又不是吗?天天说我们只要好好学习了,长大就会有出息、能过上好的生活,可在你们眼中的“好生活”不一定适合我们啊!你们怎么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要是的自由、快乐!可是你们给得起吗?在物质上的东西不一定能比得上精神的东西。

引用一句话:为了我们,你们什么都可以给我们,唯独是自由和快乐。

可是,我们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