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师的诗范例6篇

关于老师的诗

关于老师的诗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重要性

小学语文诗歌主要以基础的诗歌作为参考依据,并要符合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老师还要考虑诸多因素,从而进行全面的诗歌选材。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

首先,诗歌的选取主要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学习阶段的了解,而且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挑选合适的诗歌进行学习。诗歌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文学底蕴的特点,而文学功底是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因此在合适的阶段选择正确的诗歌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一定作用。而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学习。

1.老师要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识字情况,从基础开始的,一年级小学生对于所学的字还是有限的,对于语文欣赏的功底也较弱,因此就需要选择较简单的诗歌,就像是《悯农》、乐府诗歌等等理解起来较简单的诗歌,当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积累知识就像是建造房子一样,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建筑更好的房子。

2.小学教材的选用也需要老师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看学生的回答情况就可以大体知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学习质量。当然,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因为在教学与学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老师既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安排诗歌,也需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用诗歌作为学习的教材。

3.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还需要学校对每个阶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学校主要就是对学生的教材进行采购,对于老师积极创新教材的方法学校要给予一定鼓励,这样也可以促进老师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二、诗歌选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诗歌主要会选用一些更好理解,情感更加明显的诗歌,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其语文基础能力,而选用教材的工作也不能只是和原来一样。我国现在教育制度不断变革,教学方式与教材内容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而正确选用合适的诗歌作为小学生学习的教材,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正确选用合适的诗歌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语文的学习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就会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其次,就是老师正确选择教学教材对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肯定,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就会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老师也要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教材的正确选用,尤其是教材中诗歌的正确选用,这也是考验老师教学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于老师的诗范文2

摘要: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而天真无邪的孩子更是最有灵感的小诗人,作为一名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时时处处引导孩子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诗意。

关键词:诗意 语文 教学 生活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只有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灵魂缔造者――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然而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是如此的不尽人意,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消磨掉了教师们的诗意,为了应付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各级各类考试,我们的语文课堂毫无诗意可言。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的枯涩。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去浇灌我们生命的绿意呢?

一、语文:充满诗意的世界

语文是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那霎那间的感受,那入木三分的刻画,那诙谐幽默的调侃・・・・・・是语言的魔力,更是我们“以心验之”时灵动的勃发。

语文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每一处知识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生硬地摔在孩子们的面前,而要用诗的语言去催发这含苞欲放的花朵,让她们诗意地开放在孩子们的心里。让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最好方式就是抓住文本诵读。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二泉月夜的美丽景色,他只是抓住课文描写二泉月夜的八个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壁、流水潺潺、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只是让学生反复朗读,便将学生带进了充满诗意的二泉池畔,学生沉浸在如银月光中,流连于一泓清泉畔,此时,阿炳出场了。在王老师的引领下,一个戴着墨镜,终日操着胡琴在无锡街头卖艺的阿炳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当春寒料峭时・・・”学生读相关句子,“当夏日炎炎时・・・”“当秋叶飘落时・・・”“当雨雪霏霏时・・・”学生陆续读相关句子。一年四季总是略显悲凉,学生眼中的阿炳也越发凄惨。而王老师仍意犹未尽,他要让阿炳更真切地站在人们面前,“一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相关句子,“十年过去了・・・”学生还是读相关句子。仅这一句话,王老师就让学生读了至少6遍。在反复的吟诵中,还有谁不为之共鸣呢?学生听得陶醉,读得动容,王崧舟老师的《二泉映月》奏响了他的最高音。

二、语文教师:洋溢着诗意的使者

语文教师是充满着诗意的。做语文教师应该就是写一部曼妙的诗,内容缤纷多彩,语言行云流水。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诗意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规范、严谨,更要求要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玑。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诗意的老师必然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去追寻诗意的世界。

比如在教学导入语的处理上尽量将语言诗意化,能增强其感染力。

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语文教师诗意的表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洋溢着诗意,才能有着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的课堂,然而 这诗意又不局限于课堂,更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

记得期末为每一位孩子所写的评语,我都注意了措辞的诗意化。例如给“个性小子”王鑫龙同学的评语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新龙,还记得老师送给你的这句话吗?虽然你不是老师最优秀的学生,但你一定是老师最难忘的学生。你无孔不入的叛逆因子常让老师头痛不已,你肝胆相照的侠义之举又总令老师感动至深,你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更让大家望尘莫及,假如你用一颗平凡谦虚的心生活学习,用一颗锋芒骄傲的心思考创意,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两个字:智者。”

三、 孩子:童真诗意的寻觅者

在我寻求诗意的文字时,常常苦思冥想,只要往孩子群里一站,他们,就成了最好的诗人,最有灵感的作者。

在孩子那里,我可以听到这样形容太阳:太阳公公喝醉了,它的脸红通通的。太阳公公与月亮婆婆吵架了,气得火冒三丈;至于天气冷得够戗,孩子们会说,地球进了冰箱,雪花被冻在半空;月亮 :弯月/是一个月饼/被谁/咬掉了一半,又如:月儿弯弯像条船/上面装着个白天/轻轻的驶向彼岸,再如:月儿弯弯象把镰/想把云彩收割完・・・・・・

每个孩子都是蛰伏的天才诗人,内心蕴藏着巨大的潜质,教育就是要唤醒孩子们久违的诗情,培养“诗意之人”。我启示学生去思考,我和学生一起区讨论交流,我告诉他们:“最短的一段距离/是由我向你启步/是由你向我启步・・・・・・啊,太阳啊,你的启步/你的奔赴大地/把我们温暖。”我和学生一起寻找春天,我告诉他们:“睁开你明亮的双眼/你眼前的世界无比美丽与精彩/只等着你去发现。”

四、 生活:诗意无处不在

语文的诗意,决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诗意,更多的是生活。

关于老师的诗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教师重点抓的内容。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下,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内容也做了新的调整,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辩赏能力,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现阶段我们需要抓住的重点问题。在现行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一克服,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快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老师的教学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往往通过灌输式教育对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训练,学生对于老师讲解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主动性较差,往往更多的依靠老师的讲解,忽略自身主动性的学习。

2.相关教材较少

对于适合学生的古诗词教材一般只是课本,相对应的课外教材较少。虽然以课本作为教材使用比较专业与权威,但是课本上的内容大多是固有的模式,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与学生的实际脱轨。老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如果只是针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大多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进而对古诗词赏析这一科目产生厌烦感,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实例分析现阶段的阅读培训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相关知识,以下是三个具体的古诗词教学实例,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古诗词能力。

1.引入小故事,让学生参与其中

对于一些固定的诗句解读,小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但是对于小故事的引入,学生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被动语态,这一时态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引入相关的小故事,在故事中反复讲述被动语态,这样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模拟小故事中的情节,将被动语态深化。这样学生对于古诗词中的一部分知识就能更好地掌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自己组织语言

古诗词的学习,除了固有的学习模式以外,更需要学生自己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把握古诗词的写作方法,进而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学素质。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将平时生活中的细节,与课堂相联系,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故事。充分明白古诗词的来源也是生活,进而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

每一个人对古诗词中的同一句话都有不同的理解,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于一些古诗词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古诗词进行剖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思考。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理论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F结合作能力,这种小组讨论的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古诗词赏析的思维发散,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小学古诗词赏析能力的方法

1.以理论为导向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然不能摒弃这些古诗词的固有理论知识。在进行授课时,仍然要以此为原型,进行古诗词知识讲解。通过对古诗词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某一类型的古诗词,做到批量学习,批量消化,并且不容易遗忘。

2.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东西的前提条件,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尽量选用快乐教学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故事、小组的方式,将古诗词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古诗词的乐趣。

对于小学生古诗词能力的提高来说,单纯地依靠老师对知识的灌输,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进行创新,争取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并且,小学古诗词教学关乎孩子整个学生生涯的语文学习,这个阶段的古诗词能力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和家长都不容忽视,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晶.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3).

关于老师的诗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文;学习

中国的古诗文文化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孔子整理《诗三百》到明清,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杰作。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滋养了无数中国人,而国人也一直以来都有学习古诗文的意识。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今天,学习古诗文依旧非常重要,而小学时期的古诗文学习,不仅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古诗文学习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帮助他们学习好古诗文。

一、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与学术水平

虽然只是一名小学老师,可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教学素养和学术水平决不能有一丝怠慢,不仅不能怠慢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学生他们还是一群孩子,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的三观还没形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使我们自己能够更好的引导他们。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进行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语文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对于本名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在这当中,小学语文又处于一个最基础性的阶段,所以,这给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都提出了要求,这要求我们每一位都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古诗词文化

大部分的小学生没有学好古诗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古诗词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当他们对它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的时候,就很难理解古诗文,很难体会其中的乐趣所在。而如果在正式学习古诗文之前就能够对古诗文有一定了解,那么在日后的学习当中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意义表达等等。于是,我们在教古诗文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让他们正确认识古诗文让他们对古诗文能有一个最起码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拥有了兴趣之后,一切的学习都会变得简单,古诗文也不能例外。所以,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老师可以组织对诗比赛,采取我说半句你接下句的方式进行比赛,答对可以积分,对于得分高的同学,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还能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古诗文有关的影视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等,这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我国诗词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知道在对诗词进行朗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掌握哪些朗读的技巧。

四、对古诗文进行针对性教学

1.了解背景,分析情况

在讲解古诗文之前,一定要对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当时的遭遇等等进行讲解,只有对于这些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好对古诗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所以,老师在对正文进行讲解之前,一定要对作者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现实情况等进行集中分析,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意义。

2.细致讲解,仔细体会。

在教授古诗文时,一定要进行细致地讲解,绝不留一丝漏洞。理解是学习第一步,只有在充分理解之后,才能w会作者到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现实意义。所以,老师要注重对文章的意思的讲解,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在讲解的时候还要注意,由于古诗文的语序、用词等与我们现在的用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并对他们进行着重讲解。

3.适当背诵,熟能生巧。

在对文章的全部讲解完成之后一定要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适当地背诵,只有让把他们文章熟记于心之后,他们才能掌握古诗文中那些通假字、倒装句等的常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古诗文学习都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对于背诵这一环节老师绝对不能忽视。而在挑选背诵内容时一定选择得当,要选择文章的重要内容,但切记不可过多,以免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要正确引导小学生们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必须从多方入手。而首先就应该从自己做起,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用自己的诗词功力征服学生,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然后,就应该从教学方法下手,要善于学习,取长补短,多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当然,这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既然你选择了成为一名老师,你就必须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参考文献:

关于老师的诗范文5

执教者程启明老师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某一意象牵连出一些相关的古典诗词,来丰富意象,拓展画面,挖掘意境,增加情韵”,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从“实录”的文字来看,教学全程也确实十分完美地实现了执教者课前的设想。在老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后,学生即能准确地甚而至于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毫不困难地进行回答,并信手拈来古代宫怨诗、闺怨诗中的相关诗句进行佐证,一步到位地完成老师所希望达到的鉴赏要求(例如生56、生59的发言)。一所农村中学刚刚完成了初中学业、才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有如此之高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真让人羡慕不已又难以置信。

大量“牵引”是本节课的特点。我们认为,诗词教学的“牵引”,一要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二要有利于学生增加积累,丰富想像,提高文学素养,三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根据这样的原则,从“实录”的教学全过程来看,程老师这节课的“牵引”,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从“柳絮”牵引开去,引导同学联想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能触发人离愁的物象,并“牵”出了有关诗句,既有助于理解人物的心境,又丰富了有关知识。但本节课在“牵引”的设计与操作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解决好“牵”多少、“牵”什么、怎么“牵”的问题。

一、“牵引”容量过大。仅古典诗词,一节课就涉及49处之多。且不论这些分别由师生脱口而出的诗句是否人人听得懂、分得清,也不论一节课能否容纳这么大的语言量,仅就数量而言,也是不合适的,让人感觉教者有堆砌、卖弄之感。“牵引”的量虽应该因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绝不是多多益善,尤其不能为了增加量就生拉硬扯。例如,在引导同学揣摩了诗中女子的心境后,老师说:“那我们跟那位可怜的女子不是产生共鸣了吗?顺便问一下,我说的‘可怜’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值得同情。”老师接着说:“哦。那女子就只值得同情?”一学生答:“还有可爱的意思。是说长得美丽,值得怜爱。”于是老师引领学生“牵”出了两首古诗中的有关句子,以佐证“可怜”在古代有“可爱”义。老师的第一问,分明用的是“可怜”的今义,硬要扯出“可爱”,本身就混淆了词的古今义,还要由此“牵”出古代诗句,就更不合适了。教学中,我们对“牵引”的内容要加以选择,对“牵引”的量要把握好度。

二、“牵引”的目的欠明。例如,由“江南”牵引出了一组与“江南”有关的诗句,以证明江南的景美、人美,进而推测游人为何“不归”,这与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或品味诗中人物的“情感心理”似无多大关系。小诗写的是江南的女子思念自己的心上人,而非来江南的“游人”不想归。设想一下,如果由江南水乡联想到江南女子的温情细腻、多愁善感而非北方女子开朗奔放的性格特点,也许能有助于理解诗中为什么“我打江南走过”,而不是“打漠北走过”,从而理解女主人公的寂寞、惆怅、无尽的闲愁。此外,由这个女子本身牵引出的联想想像,有些作用也不大。例如,老师要求学生想像“城中的这位女子会干些什么呢”,同学们作了大量的猜测,这与教学目的的达成,似乎关系也不大。“牵引”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

三、“牵引”方法单一。从“实录”的教学全过程来看,都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讨论,更没有争论,因为学生总是能一步到位地回答出老师设定的问题答案。不客气地说,这不是牵引,而是早被语文界批评得体无完肤的问答法。貌似启发引导,实则通过满堂问,借学生之口说出老师要灌输的内容,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毫无主动性可言。这种问答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上大都是统一的答案。且不谈这些理解是否一定就准确,至少不大符合多元解读的现代教学理念,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认为本文运用讨论法最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当然,让学生讨论绝不是让学生毫无目的任意闲扯。老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几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谈感受甚至辩论,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小结,使学生的感悟更上一层楼。例如,诗人承继了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运用生动的意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情感。教者可就此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对表现人物情感有哪些作用?我们初中学过的诗词中哪些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老师适时点拨小结。这样,“会杂乱无章”的担心就会是多余的了。必须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决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它是教学理念的体现。

关于老师的诗范文6

论文关键词:诗歌教学的困境,如情入境,比较、鉴赏、运用

 

诗歌源远流长,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到唐代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顶峰。这些优秀的诗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语言的丰富优美和博大精深。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同时诗歌语言注重练字炼句,对于学生语言的锤炼,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阻隔,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古代诗歌作品的阅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含蓄、双关、象征等一系列修辞体系和表意体系。这些艺术的话语,对于文学可能是一种更生动的表达,然而有时却遮蔽了作者的本意。如何拨开遮蔽的迷雾,抵达作者的本意,解读诗歌,成为困惑众多中学教师的难题。

为了走出诗歌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诗歌教学注入活水,中学语文老师都在进行艰苦的探索。最终,于漪老师脱颖而出。可以说,于漪老师是在用爱、用心、用情解读诗歌。她的诗一样的语言,水一样的柔情,给诗歌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她的天赋,才智,聪慧,让诗歌教学晳晳生辉。

一、 入情入境,情真意切

于漪老师以语言优美著称。她对诗歌教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跨越历史障碍进入诗歌情境,体验诗歌情趣,比较鉴赏,学以致用。让诗鲜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比较、鉴赏、运用,在学生的心中渐渐鲜活。

(一)入诗始于景

古代的诗歌,是古代诗人的内在经验与外部景物的结合,正如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所著的《文心》:“经验有两种,一种是外部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部经验是景物的外部状况,内部经验是作文说话人对于事物的感想。外部的经验大家都差不多,是容易理解的,而内部的经验却各不相同”。[1]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承载着古诗人内部体验的诗歌,理解起来确有困难。

曾有老师如此讲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毕业论文格式。说是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的行人的脚印也都不见了。一条小船上有一位戴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诗歌的意思学生是懂了,可是诗歌的意境全无。学生断然不会体会到旷远、荒凉、静寂的境界,也更不会感受作者的孤傲与清高。这样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失败的。而于漪老师,则重视创设情景,她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情景中,成为诗中人,抒发诗中情。如于漪老师在讲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两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乌云满天,大雨如注的情形。对于这种经验,大部分学生是有的。但由于平时观察的疏漏,对“乱”字可能体验不深刻。这时于漪老师就抓住这一个“乱”字,让学生体会暴雨的嘈杂拥挤无秩序之感。接着于漪老师顺势引导,让学生想象雨过天晴之后的清新,明快。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所感受到的。寥寥几句话,学生就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与苏轼的诗中生活相遇,自然而然对诗歌的理解就更深刻。其实,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能直接利用生活经验,而且能创造性的利用经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所抒发的感情有时是超越了学生的体验的。如在讲解清·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诚然,我们今天的孩子对塞外生活中深刻的思乡深情是断然没有体验的,可是于漪老师也没有放弃入情入境。她果断的创设情境,她指导学生从“夜深千帐灯”一句中体会诗歌意境。对塞外的灯光没有体验的孩子们对夜晚的灯光,是有感受的。她就引导孩子从夜晚的灯光想开去,体会苍凉的塞北原野上,夜色沉沉下,密密麻麻的营帐中繁星般闪烁的灯光,还原那时战士的心情。

(二)入诗经于情

任何文章都是知、情、意、行的结合。[2]诗歌尤甚,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的说法,诗歌是人们活跃的思想和丰富通灵思想的载体。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真正的好诗,他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铸,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生命的字句。”因此诗歌教学必须陶冶学生的性情,把诗情传给学生。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真情呢?于漪老师的法宝是:用饱蘸激情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荡学生的情感比较、鉴赏、运用,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首先,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形成语感。中国的诗歌讲究平仄,音乐感极强,读起来琅琅上口。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就能感受言语,既而触发语感。作者的情感,也就悄悄的流溢而出了。语感是联系诗与情的桥梁,在诗歌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和夏丏尊在《文心》中有对语感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在语感敏锐的人心中,‘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与昼相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地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诗词的字面意思,而且也能捕捉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 鉴赏、比较、运用

(一)鉴赏锤炼

诗的语言凝炼而生动,虽篇幅短小,却在有限的篇幅中蕴含更深广的生活,从而收到以少胜多,寓万里于尺幅的艺术效果. 中唐诗人贾岛在谈到炼字、炼句的甘苦时曾说:“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句诗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结果。因此于漪老师的诗歌教学,很注重捶打语言,咀嚼语言的滋味。如在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于漪老师重点品味“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和“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抓住“心”与“身”的矛盾,体味作者壮志未酬,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报效祖国之心。于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还特别注重数字的解释。拿数字“一”来讲,有时作实,有时作虚毕业论文格式。例如杜甫的《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于漪老师讲授过程中,指出“一何”中的“一”是语气助词,用来加强语气,而“一男”,“二男”,中的数字都是实数。她指出诗歌中数字的灵活应用,是诗歌语言美的表现方式。

(二)对照比较

中学生学习特点是记忆速度快,遗忘速度也很快。针对这种情况,于漪老师在讲授一首新诗时,让学生注意和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加强记忆。如在讲授张志和的《渔歌子》时,让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江雪》和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进而让学生比较三幅图的异同。让学生明确同是写捉鱼,确是各个不同。有的是“出入风波里” ,江上捕捉;有的是“孤舟蓑笠翁”,舟中垂钓;有的是“鸟绝人踪灭” ,色彩单一;有的是“桃花流水白鹭飞”,五色斑斓。这样反复比较既能把同类的内容联成串,又能加深学生对学过的诗歌的理解。她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联想,从一个作品联系到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比较、鉴赏、运用,同时回忆王维的《渭城曲》、《终南山》,把学过的诗歌联成串,加深记忆。[3]

(三)迁移运用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的迁移理论。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4]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也希望类似的迁移能最大程度的发生。于漪老师在现代文教学中就成功的运用了古代诗歌。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她就先让学生回想,诗人杜甫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她又问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呢?同学们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她接着又问,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怎样描绘的呢?学生又背诵到,“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通过背诵诗歌,学生既感受到了春天的意境,加深了对现代文的理解,又复习了诗歌,巩固了古代诗词知识。使新旧知识相得益彰。

总之,她的诗歌教学,深探内容,把握精华,品味语言文字,反复咀嚼,联系实际,运用旧知,步步深入,使诗歌教学,如诗如画,让人陶醉于其中。

参考文献:[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版,第7-8页。[2]夏丏尊,叶圣陶 :《文心 》[M]中国青年出版社吗,1983年版,第35页。[3]于漪:《于漪文集 》[M]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4]张承芬:《教育心理学 》[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9页。

赵庆军,男,生于1982年4月,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学历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自2007年至今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

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弘德中学

上一篇物流考试

下一篇美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