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

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电业局***供电分局  ***

***,男,汉族,1987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12年7月参加工作,2014年12月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1988年12月参加工作,在3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从一名配电线路工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先后担任过线路班班长、供电所所长、分局副局长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配电线路运行维护及营销管理经验,现就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以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凝聚全体员工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我学习了集团公司,初步理解了依法治企、诚信担当、以人为本、务实创新、团结协作、服务至上六大理念和“融.通”文化新内涵,提升了自身文化素养,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同时为了做好分局营销管理工作,我不断地学习《电力法》、《供电营业规则》、《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类营销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律意识,丰富营销管理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在专业技术上的业绩成果

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以来,我在多个工作岗位上一直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谋福利。

2003年,参与诺尔公供电营业所成立筹建工作,成立后就任该所所长。面对着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加大辖区内配电网建设工作,完成多条10kV线路及配套低压线路架设送电工作。结束了诺尔公苏木、***苏木、阿拉腾敖包镇无电历史。网电的接通,极大的丰富了当地用户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为当地用户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外完成及机务连、雷达连、边防部队等用户送电工作,为我国国防事业提供保障。

2006年,通过积极与宁夏电网公司及甘肃电网公司对接,陆续完成了孪井滩地区及温都尔图地区的供电接收工作。从此,以上2个地区的供电回到国家电网管理。顺利完成接收意外着***电业局的电网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供电能力大幅提升。同时,接收完成拓宽了我局电力市场,增加了我局售电量。

2011年—2012年期间,在***分局试点开展电能采集终端安装、调试及系统维护工作。极大的提高了电能表实抄率,并且减少了工作人员工作量,节约人工成本。试点成功后,为全局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电能量信息采控系统为智能费控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5年至2016年“十个全覆盖”期间,全力配合政府部门做好配电网改造工作。主持开展了线路架设改造、计量安装、验收送电等工作。同时做好用户管理工作,及时接入营销信息系统,保证用户有序用电。针对“十个全覆盖”实施期间停用计量装置,及时进行拆回,避免计量资产流失。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电力升级改造,解决广大农牧民用电问题。

2015年8月—2016年2月期间,在***分局辖区内开展营销基础业务信息大普查工作。对基础信息、电价执行、变压器信息、计量信息、采控信息等信息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此次普查,完善了营销系统各项信息的完整性及准确性,堵塞了营销工作漏洞,提升了营销管理水平,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2016年—2017年就任***供电分局副局长期间,多措并举加大电费回收力度。***供电分局地处工业园区,负荷重地,电费回收工作重要性凸显,对全局顺利完成电费回收指标有着重要影响。为保证电费颗粒归仓,采取了电费预收、费控转换、根据用户经营情况,提前介入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规避欠费风险发生,及时完成了电费上缴工作。保证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再生产能力。为依法维护正常供用电秩序,保障企业合法经营权益,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环境,开展了打击窃电百日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共发现窃电用户3户,更换专变用户故障表计58块,追补漏记电量93.63万千瓦时,有效了挽回供电企业的损失。同时,通过此次行动,建立反窃电检查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监督用电行为和共同遵守用电依法秩序的良好氛围。

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一、“六步四法”模式结构中的“六步”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环节是由职业教育理论讲座、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操作训练、企业实践走岗、教学研讨演练、培训成果展示六个要素构成。六要素在“六步四法”模式运用中的作用分别表现为:职业教育理论讲座,奠定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提升,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理解;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双师型”;企业实践走岗,了解企业岗位要求、生产流程和技能人才需求,使职业教育教学紧跟企业;教学研讨演练,提高学员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培训成果展示,检验培训成果,总结交流提高。

(1)职业教育理论讲座。即由职业教育理论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专兼职教师对学员集中进行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学员的自学奠定基础。

(2)专业知识提升。即由基地专业教师对学员进行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的培训。让学员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动向,掌握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理解、消化专业知识。

(3)技能操作训练。即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由专业教师指导,在实训中心进行操作、加工,做出合格的产品,并进行分析、展示,把理论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该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做到一师双能。

(4)企业实践走岗。即学员带着问题走向企业,通过企业实践走岗,了解企业管理制度、工艺和技术、生产流程、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向产教融合迈进,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5)教学研讨演练。即学员以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运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说课、讲课,并相互进行评判,掌握该专业所涉及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教师教学艺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培训成果展示。即以多种形式展示学员在培训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培训工作总结、教案、公开示范课、论文、作品和企业实习报告。

二、“六步四法”模式结构中的“四种”教学方法为使上述六步教学环节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在培训操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四种教学方法,即讲授法、理实一体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1)讲授法。讲授法即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念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员。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职业教育专题讲座和专业基础知识讲解。

(2)理实一体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员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员自己负责,学员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员唱“主角”,教师为“配角”。

(4)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员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六步四法”模式结构中的“四种”学习形式为使“六步四法”模式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可采用四种学习形式,即“他助”“互助”“网助”和“自助”。

(1)“他助”,即借助多方力量进行学习的形式。主要用于专家讲座、专业知识传授等。

(2)“互助”,即学员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交流切磋。可在培训多种环节中运用。

(3)“网助”,即学员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微信、QQ等现代工具,学习新的理念、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助产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 高职

高职助产专业的前身是原中专助产专业和妇幼保健专业,2004年国家规范高职院校专业名称后统一改为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由原来面向医疗改为而向护理,参加护理上岗证考试和卫生部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将来参加护理职称评定。因此,用人单位对助产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有了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助产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尽快进行调整,随之的课程设置及配套的教材建设也要跟上。

1.高职助产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高职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高职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为一线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为主。

助产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高职这一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又要体现助产专业的专业特色。因此,在了解高职人才培养总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助产专业培养目标时,首先应考虑助产岗位的需求,对助产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相关能力。内含胜任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其中,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等;相关专业能力包括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于助产专业的学生来说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高职助产专业学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相关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工作态度。

1.2 知识素质。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助产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助产专业学生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助产岗位的需要,也是将来适应岗位变革的需要。2005年助产专业的就业方向改变后,助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随之扩大,这就要求助产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将来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助产专业人才规格的核心,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助产专业学生不仅本专业技术能力要过硬,能规范地产前监护、观察产程和助产,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界的今天,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20世纪后期,英国高等教育曾面临毕业生拥有各类资格证书,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现象,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由此曾提出“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并探究其培养模式。这里的“核心职业能力”是指学生所掌握的通用的,可迁移的,适用于不同职业领域的关键能力,包括:理解和分析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基本文字表达和数据分析能力,学习新技术和外语的能力、以及诚信、自信和创造力等。这提醒我们在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上也应关注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的培养。

1.4 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助产工作很辛苦。经常需要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难以胜任;此外,因为从事助产工作的几乎都是女同志,自身的生理特点,家庭、工作、人际等各方面都将对其构成压力,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工作热情。

其次,应分析助产专业就业方向。原医疗方向的助产或妇幼保健专业,就业主要面对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机构,主要从事临床助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而现在护理方向的助产专业就业面明显拓宽,护理方向的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参加护理上岗证考试和卫生部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因此不仅能从事临床助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而且能从事护理、社区保健等工作,一专多能,给用人单位合理配备人才及具体工作安排提供了便利。

2006年,根据助产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的突然转变,我院对助产专业培养目标曾作了初步调整,由原来的“培养从事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改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和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助产专业专门人才。”但这个培养目标在就业方向和职业能力方面阐述得也不够全面,因此,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总原则、结合现在助产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助产专业的就业方向调整为:“以助产专业岗位需求为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助产、妇女保健和护理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现代护理理念,具有必须的人文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产科、妇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机构、社区从事临床助产、护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和社区保健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助产专业专门人才。”

2.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总体上来说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课程设置的调整必须考虑从我国的国情、学院及高职课程的现状出发,总结高职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在助产专

业课程设置中应以助产岗位需求为标准,对助产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课程分解,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在课程安排上要考虑到由于竞争就业和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基本法则和越来越快的职业流动和岗位变动,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2006年根据助产专业方向的变动,学院初步调整了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

(1)必修课,包括:

①公共基础课: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就业指导。

②职业基础课:正常人体结构、营养与膳食、生理学、医用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药物学和护理导论。

③职业技术课:健康评估、预防医学、护理基本技术、妇科学及护理、产科学及护理、内科学护理学、外科学护理学、儿科学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遗传优生与计生法规、孕产妇及婴幼儿保健、护理心理学、社区护理、护理管理学等。

(2)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护理礼仪和形体训练、护理科研与医学文献检索。

而根据助产岗位群职业能力分解后的课程设置情况如下:(见表1)

从上表来看,按照助产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课程设置是以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了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安排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了公共基础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了课程。

将助产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后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划分为助产专业必须重点掌握的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

必修课包括: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剖与组织胚胎、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病源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物学、健康评估、护理导论、预防医学、护理基本技术、妇科护理学、产科学、内科学护理学、外科学护理学、儿科学护理学、护理心理学、传染病护理、社区保健、护理管理学、形势与政策和就业指导。

选修课包括:遗传优生与计生法规、孕产妇及婴幼儿保健、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护理伦理与法规、膳食与营养、中医护理、应用文写作、护理礼仪和形体训练、护理科研与医学文献检索、人际沟通、急救护理、专业英语、美学。

与2006年修改的课程设置比较来看,以助产岗位群职业能力分解的课程设置更贴近助产岗位群的需求,重视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明确了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压缩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思想和转岗能力。有希望能增加助产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高职助产专业的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之本,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根本,它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和医学专科学校相继设立了高级助产专业,但一直没有统一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助产专业的专科教材。有些学校使用的是中专助产专业教材,有些学校使用的是大学本科《妇产科学》,有些学校使用的是自编的地方教材。

助产专业划为护理类后,学生将来不仅要参加专业考试,还要参加护士上岗证考试,这就要求助产专业的专科教材应该融入妇产科护理学内容,一方面促使学生掌握妇产科护理学知识,便于今后转岗,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参加护士上岗证考试时复习迎考。

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助产专业 课程改革 能力本为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我院自2005年创办高职助产专业教育以来,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一直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探索。虽然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是,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了“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工作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确定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助产技术,对应的核心课程是“助产学”,针对目前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对“助产学”课程以能力为本位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存在问题

我院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存在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模式陈旧。我们使用的课程由最开始本科教材的压缩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再到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学院任课教师学科本位的烙印深刻,“惯性”很大的按学科本位进行的,忽视能力分析和能力标准,课程不以能力为本位,能力培养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反映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用人医院反映助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够突出,职业特色不明显。

二、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1.建立一支校企合作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临床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临床一线最新生产设备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临床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总有距离。由此可见学校本位的职教实施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有无法克服的缺陷。所以必须校企合作建立一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我们聘请当地各大医疗机构的助产专家加入我院助产专业教学团队,借助其已有的行业影响力并通过参加助产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化院校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提升我院老师在助产专业领域里的影响力,熟悉助产领域行业现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提高专业教学改革能力和水平。

2.明确“助产学”课程目标。根据聘请的助产行业专家所提出的助产士职业能力要求,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临床工作过程,以及助产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再考虑学生自身的素质,依据国家地方教育方针和政策、学院的条件等,明确的课程目标。“助产学”课程目标为具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新生儿处理的操作能力;具有对难产及产科危重病人的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突出的就业导向性,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的目的,实现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确定“助产学”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助产学”课程内容的确定依据是课程目标,根据上述助产专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职业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组织该课程内容。“助产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即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些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整合。我院“助产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女性正常解剖生理特点、正常分娩、异常分娩,以及常见医疗技术操作等四个模块。“助产学”课程中实践技能训练是紧紧围绕助产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核心技能和一般技能,分层次和重点进行不同的训练。课程内容中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内容,是贯穿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中,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其能够确保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4.开发“助产学”教材。我院自创办高职助产专业以来,使用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如“妇产科护理学”、“产科学”、“高级助产学”等,这些教材的不足之处是学科体系突出、教学内容滞后。遵循助产专业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我院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助产专业发展趋势,组织本专业教学团队对使用的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断把助产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反映在教材中,使教材处在动态开发之中,形成活页化的教材。

5.制定“助产学”课程实施措施。高职助产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助产学”课程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聘请的校外助产专家和本院专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根据“助产学”课程的四个模块分别由四位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再把模块中理论和实践知识具体分配给每个教师。该课程的四个模块分别放在第1、2、3学期进行教学,并且要求学生每学期保证1周临床教学实习(由合作医院管理),从了解岗位要求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开始,到参与孕产妇基本生活护理和孕产妇疾病的观察与评估,直到独立完成各项助产专业技能。这样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学生在校内根据助产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身份参加与助产专业相关实际工作,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由于学生入校就接受助产职业教育,并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反复不断进行技能强化,彰显我院助产专业办学特色。

6.创新“助产学”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职业课程教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要求较高,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要尽可能与助产士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

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大数据;计算机专业

0引言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规模发展速度迅猛,面对日渐庞大的信息技术市场,高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要做的就是向计算机领域输送技能型人才,根据市场传来的反馈,计算机专业的开设对国内信息技术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信息技术市场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确保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目标的最大化实现,也为了充分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各高职的一线教师需要做好对计算机领域前沿知识的实时掌握,以便更好地融入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另一方面,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达,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领域进行改造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计算机专业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教师需要在以计算机科技为背景的计算机教学中确保课程价值获得最大化实现。因此,本文将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大数据相关内容相结合,进而构建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专业教学体系。

1相关概念阐述

1.1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顾名思义是为计算机领域培养专业性的人才的专业,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市场的需求日新月异,所以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也必须随时更新。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不能灵活地与就业或者是实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而且,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缺少实践,再加上缺少对大数据、O2O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探索,导致学生对一些前沿领域的互联网知识的接触较少,进而没有比较详实的了解,导致学生的竞争力也在被削弱。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让高职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一些先进的知识,需要在日后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要通过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来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

1.2大数据背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信息科技也被应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技术便是其中的代表。在职业教育方面,大数据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相应的数据,常见的有学生的反馈、其他教师反馈、社会企业反馈等客观数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依靠相应的大数据平台和相关技术,来对客观信息进行挖掘、解析、存储和融合,帮助教师对教学信息反馈进行梳理,从而找出教学薄弱的地方,此外大数据系统还能够被应用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中,让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制定出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是教学内容,在职业教育,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大数据无疑是当前互联网领域的热点,学生学习大数据方面的知识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优势,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领域的市场风向,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顺利地与工作岗位进行对接,所以针对大数据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引入十分有必要。

2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优化

2.1教学目标

在基于大数据环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相关教师和学校应该针对大数据的技术特点,来进行相关教学的引入。并且突出大数据的特点,将大数据课程化繁为简,将大数据技术的关键点进行提取。比如在传统教学中,Java相关课程占了不少课时,但如果涉及到大数据技术,那么Java知识点只是其中的基础,SpringMVC、MyBatis和JavaWeb等知识点才是大数据技术的重点。所以教师需要斟酌性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删改,避免非重要课程占据相关课时,同时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摄取相关大数据知识,了解大数据领域前沿方向,方便对相关大数据教学内容进行改动,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就业优势。

2.2教学模式

大数据技术是对大数据理论的具体显现,然而各种数据挖掘、数据检索、数据库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要想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适用、顶用的优秀人才,就需要对大数据进行吸收和对接。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注重大数据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基础理论的培养,要能够与企业岗位形成对接,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来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课程加以补充,让学生接受大数据教学直接依照岗位需求进行调整,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减少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对于高职阶段的教学来说,在课前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进行预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的概念和应用。比如在进行在关于局域网和广域网部分的知识点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比如“当前最受欢迎的局域网”“当前最受欢迎的广域网”等问题,学生在观察数据之后由教师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局域网和广域网受欢迎的原因进行列举,进而导入知识点的学习。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虚拟动画或者过程演示的方法,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讲授。教师还可以借助声音、视频或者动漫画等形式增加教学课件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在讲授“Windows系统”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用微软公司的不同产品所处时代的不同和市场定位不同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根据背景材料分组讨论,提出他们的见解或想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形象深刻地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方向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在专业授课时更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教师可以应用大数据思维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具体情况的了解,通过学生的考核成绩、日常行为登记、各个教师对于该学生的印象等来对学生进行研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性格进行总结,并在教学中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资源的调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比如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来统计学生学习方面的大数据,让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学习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帮助教师完善对学生的培养。

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1)加强课程建设。为更好服务社会助推国家经济建设,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一些有明显优势特色、行业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也可以和企业专家共同合作编辑校本教材等等。(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要将教学课件、录像等资料上传到职教新干线上共享,带动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并以此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3)加强工业中心建设。学院2014年新建现代化工业中心,面积为30000平方米,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有100余间实验实训室,用于学院化学化工类主体专业建设。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比率到达90%以上,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

(1)师资力量。目前学院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名,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国内访问学者20余名,专任教师322人。从结构上看具有正高职称教师总数的3.42%,副高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3.23%,具有中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0.43%,具有初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5.09%。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24人,占教师总数的38.51%。“双师型”教师15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0.23%。2013年新引进博士生3名,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2)师资队伍培养。学院非常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比赛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自2010年以来,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2014年湖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院囊括了所有奖项,获团体一等奖。自2011年开始,学院先后选派了50多名专业教师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进行培训与学习。学院制定了《专任教师“一年一月一线”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关于人才引进的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取得相应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主体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三)校企同台竞技,融入企业文化。

(1)强化意识,搭建校企竞技平台。为强化师生共同参赛意识,拓宽其视野,学院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理念,把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变成师生与员工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平台。学院每年举办技能节,技能节从每年4月份起至12月结束历时9个月。技能节活动开展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承接省、市、企业各级各类技能比武或竞赛活动,策划创办校企同台竞技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进行技艺切磋,共同交流学习,在具体的技能训练、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营造奋发进取的竞技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对接石化产业提升办学内涵,以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营造了浓郁的竞技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学院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活动获省级及以上团体竞赛奖72项,其中,获部级团体一等奖9项,部级二、三等奖19项,省级一、二等奖22项;近400名学生分别获得省级和部级技能竞赛名次或奖项,数十名学生通过竞赛获得技师资格;26位老师获得省市级以上“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学院推行实训教学6S管理模式,每年举办技能节活动,建立校企“同台竞技”和竞赛管理制度,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打造技能竞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项目分别获2010、2011年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我院党委书记张孝理教授主持的《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