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范例6篇

扁鹊治病范文1

教材分析:

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生字词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生字词以自学为主。本篇寓言浅显易懂,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体会人物心里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突出道理,就要把二、三、四、五自然段作为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人物心情、态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9个一类字,认读4个二类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说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从寓言中受到的启发,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

4.引入古文《扁鹊见蔡桓公》,体味文言之美,感受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的心理;反复地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主角,古文激趣

1、一位古人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我们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鹊(板书,学生书空并齐读)。

2、扁鹊究竟何许人也?让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猜想一下。(自读)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3、你们从这些成语里得到了关于扁鹊的什么信息?(说出依据)

4、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他是中医的鼻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他治愈了大家认为已经死去的虢国太子,被誉为神医。可有一天,扁鹊却捻着胡子摇着头说:“??臣是以无请也。”――是谁,得了什么病,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呢?大家一定会在《扁鹊治病》里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成语导入介绍主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用古文片段导入,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读完一遍,老师还没有叫停,就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标记。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接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4. 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自读,并按照要求依次写出生字词:biǎn qua cài

名医① 拜见② 桓公,几次指出他的病在皮肤、皮肉之间、

chán wai lǐ cǎi

③ ,劝他赶快治疗。但蔡桓公不予④ ,原本可以通过敷

tàn tān yào

⑤ 、扎针、⑥ 治愈的病深入骨髓,无药可医。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学生可以巩固生字的掌握,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在此过程中,通过练习条中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简要叙述,学生也能学习到一定的概括方法。】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什么叫寓言,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答后评价)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看看它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理解“名医”:什么叫名医?(有名的医生)那么有名的老师叫──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名嘴。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可结果蔡桓公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学生围绕“名医”展开学习。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学生交流汇报。预设:

(1).课件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说明他医术高明;

(2).病情的发展:课件依次出示: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皮肉之间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肠胃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医术高明

(3). 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医德高尚。)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要求给蔡桓公看病,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4).课件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解释病理,可以看出扁鹊是名医。

(5).最后蔡桓公确如扁鹊所说,因病而死,证明他是名医。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1.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交流探寻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

(1)病的原因

师: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你从哪句话找到的?画下来。

课件出示: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①我们发现蔡桓公的病经历了4个阶段:皮肤发展到皮肉发展到肠胃深入骨髓,结果也是大不一样: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②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病从小处医)

③病从小处医。很多事情也是如此,你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2)人的原因:蔡桓公固执己见,傲慢

师过渡:是啊,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生活也是如此,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这时我们就应该从小处防范,努力杜绝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防微杜渐(板书)。但是蔡桓公仅仅是死于生病吗?不是的。请你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蔡桓公的句子。

A.课件出示: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读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而让学生在想象补充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则可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B.课件出示: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课件出示: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D、课件出示: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从扁鹊“连忙”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师:蔡桓公的固执己见和傲慢断送了自己的命啊!原来罪魁祸首竟是自己!

3.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

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4.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临终之际,蔡桓公想起扁鹊的再三劝告, 。

交流。(师归纳:后悔莫及、百感交集、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要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在学生的写作中,自然而然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最能带给我们启发的无疑是蔡桓公,他的所作所为对如今的学生来说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将课文的重点放在研讨“桓公之死”这一问题上,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固执己见、傲慢??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直观地感受,学生一目了然,带来的冲击会更大。】

五、理解寓意,初识古文

1.寓言中出现了两个主人公,怎样评价他们(选择一个说即可)?

2.读了这则寓言后,你可以明白怎样的道理(可以从扁鹊、蔡桓公两个方面入手,只要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3.初识古文: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变得比半个小时前更聪明了。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课文用了436个字来写,而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就讲清楚了。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师:能读得懂吗?我来读原文中的句子,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呢?

学生自由诵读古文,体验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接触古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对比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文简洁生动的特点,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扁鹊治病范文2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2、作品译文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扁鹊治病范文3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蔡桓公就转身跑了。蔡桓公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就病死了。

六年级:白衣天使

扁鹊治病范文4

选择健康类科普杂志,最主要是满足求医问药、保健养生的需要,然而在此之余,您或许也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就如同一顿完整、丰盛的大餐,主菜固然是主角,但凉菜生鲜等配角也是必不可少,它们可以让您的这顿大餐更充实、更丰富,也让您更有食欲,对大餐更满意。

为此,本刊新推出“医苑拾趣”栏目,旨在用有趣的医药知识带给您轻松的阅读体验,请尽情品味这道“开胃凉菜”吧。

讳疾忌医

释义:出自《韩非子·喻老》,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传说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路过齐国,齐国国君桓侯用宾客的礼遇招待他。扁鹊去宫廷参见桓侯,一见面就说:“您有病,眼前还在皮下,不医治就会加重。”桓侯却说:“我没有病。”等扁鹊出了宫廷,桓侯对左右大臣说:“医生贪图钱财,想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示高明,骗取名利。”5天以后,扁鹊再次参见桓侯,又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血脉,再不治恐怕就更加重了。”桓侯还是一口回绝:“我没有病。”扁鹊退出朝堂,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5天,扁鹊第三次参见,劝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了,再不治就不好收拾了。”桓侯更不高兴,答都不答理他,扁鹊只好无趣地退出。

又过5天,扁鹊第四次参见,远远望见桓侯就向后退走。桓侯派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扁鹊说:“病在皮下,用汤药就可以医治;在血脉,用针灸就可以医治;在肠胃,用药酒还可以医治;如果进入骨髓,那就连管生死的神仙都没有办法了。现在桓侯的病已进入骨髓,所以我无法再过问了。”几天后,桓侯果然发病。他派人去召见扁鹊,扁鹊早已逃走。桓侯就这样丧了命。

这就是成语“讳疾忌医”的典故。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扁鹊4次“望色”知疾的描写,提出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这一点也符合现代医学的分级预防观点。常言道,事不过三,扁鹊3次参见,3次警告,桓侯均不以为然,置若罔闻,一是不承认或不知道自己有病;二是怀疑医生的真诚和医德,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扁鹊治病范文5

扁鹊的济南足迹:长于长清,葬于鹊山

不仅在山东,在中国历史上,扁鹊应该算是第一个神医。

我们今天所说的扁鹊,其实不是扁鹊。扁鹊是姬姓,秦氏,名越人。因为扁鹊的家乡就在古卢国,也就是现在的长清区境内,所以,扁鹊又称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会变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当时称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扁鹊流传最广的故事是“扁鹊见蔡桓公”。一个关于疾病与预防的故事,凸显了扁鹊卓越的洞察力。

扁鹊在济南留下了诸多痕迹与传说。

鹊山是济南“齐烟九点”之一,因元代赵孟所绘《鹊华秋色图》而名闻天下。鹊山之名,来自扁鹊。据说,扁鹊曾在山上炼制丹药,死后就葬在了此山脚下,因此山以人显,遂改为了鹊山。至今,鹊山仍是济南的地标性建筑,每行至此,人们往往能忆起扁鹊的诸多事迹。

扁鹊葬于鹊山的传说事过两千多年,口耳相传。既然传说他是长清人,家乡人自然就希望能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墓旁有1995年立的“扁鹊墓”石碑。墓为一土丘,封土有一米多高,上面被松软的黄土覆盖着,墓底座用水泥砌了一圈加以保护。墓前有扁鹊塑像。

慈眉善目的扁鹊腰间挂着一个药葫芦,一手拄拐一手背在身后,脚步轻盈地走着,显得气定神闲。石像的基座有一米高,前面是小篆体写的“神医扁鹊”四个字,后面则阴刻着扁鹊诊治病人和炮制草药时的场景。

从淳于意到黄元御,齐鲁名医的世家传承

扁鹊广收弟子,弟子各有专长:子阳长于制作石针,子同长于制作药物,子豹善于熨帖技术,子明学针灸,子游学按摩,子仪学养神怡气,子越学接骨推拿。这些弟子后来皆成名医,从各个方面发展了传统医学。

扁鹊死后105年,山东又出现了一位神医。

淳于意,西汉初临淄人。淳于意号“仓公”,因得到扁鹊真传而几乎与扁鹊齐名。他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拜师同乡阳庆,得“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阳庆传给仓公的医术,具体说包括“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那时阳庆70多岁,系战国晚期出生,当为扁鹊再传弟子或扁鹊弟子之再传弟子。《史记》记载了淳于意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现在,淳于意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缇萦救父。有一次,淳于意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于是祸从天降,被安上贪污渎职的罪名,予以逮捕,解往长安接受审判。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淳于意和扁鹊合写,作《扁鹊仓公列传》,可见此人地位之高。

司马迁对二人评价道,“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上书皇帝,父亲才得免罪。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哪里说的是扁鹊?“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扁鹊和淳于意,代表了古代医者品德的两种至高境界,被后世奉为楷模。

二人之后,山东历代名医辈出。遍看历代,较有影响的医学家有以下几位:

“脉象”研究应该起源于山东,是齐鲁文化的精髓之一。扁鹊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研究脉诊的第一人,第一部有关脉象书《脉经》的作者王叔和是山东邹县一带人。王叔和曾任曹操随军医生,《脉经》之外,还整理《伤寒论》。

近日,山东刚刚成立的脉象学会又是全国首家……足见自古以来,山东都引领脉象学之风潮。

扁鹊治病范文6

But the Duke felt he was in good health and thought that Bian Que just wanted to take credit, so he ignored him.

Ten days later, Bian Que advised the Duke to take treatments when the illness was only ion the flesh, but the Duke still had not said anything.

Another ten days had passed before Bian Que told the Duke that his illness had moved to his intestines2(肠) and stomach. But the king still did not believe him, Another ten days later, when Bian Que saw the Duke, he said nothing and turned around and left.

Duke Huan sent people to ask for the reason, and Bian Que answered that when the illness was in skin, flesh, intestines and stomach, it could be cured through sticking medicines, fumigating3(熏蒸) and washing, acupuncture4(针灸), or taking medicines that can eliminate internal heat, etc. Now the illness was in the bones, it could not be cured any more.

Five days later, Duke Huan ached all over the body. But at this time, Bian Que had already fled to the state of Qin. Before long, the Duke died of his incurable5 illness.

名医扁鹊见到蔡桓公后,告诉桓公他的疾病已入侵皮肤,要赶快治疗。

桓公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好,认为扁鹊是想邀功,就没有理睬。

十天后,扁鹊劝说桓公趁病入侵肌体,事尽快诊治,桓公还是不吱声。

又过了十天,扁鹊说桓公病入肠胃,桓公还是不信。再过十天,扁鹊见到桓公,一句话没说,转身便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