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设计范例6篇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范文1

于是乎,为了达到这8分钟的作业时间,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练习被搬进了课堂,课堂俨然变成了“练习”的战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这条建议的理解仍停留在数量层面,而忽视了建议中提出的“精心设计”一词。

那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向课堂练习要“效率”呢?不少教师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前不久,笔者聆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扁鹊治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他们都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练习。笔者试从这两节课的课堂练习中寻求出一条练习设计的有效之路。

一、练习的设计要基于学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两位教师为达成这一目标,都想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教师1的设计】

1.教师引导:现在你就是名医扁鹊了,请大家拿出《处方单》,给蔡桓公开处方单。

2.反馈:重点指导“烫”“剂”两个难写字的书写。

通过让学生做名医扁鹊来开处方单,这样的练习的确是别出心裁,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该处方单的填写,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作用。

(1)融写字教学于处方单填写。处方单上共需要学生填写14个生字,其中“扁、鹊、蔡、肠、胃、烫、剂、汤”是本课要写的生字,该教师将本课的写字任务巧妙地融合在了这则处方单中。

(2)融语言内化于处方单交流。处方单的填写过程让学生自然就读懂了扁鹊的话,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内化了课文语言。

但是,这种“填鸭式”的练习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单一的词或字上,练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提取信息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一学情,适度提高练习难度,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教师2的设计】

1.教师引导:扁鹊在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中,还写了一张“诊疗记录表”。你们想不想做做名医?(生点头)好,现在,你们就是扁鹊了,也来填一填。患者是――蔡桓公,主治医生是――扁鹊,请又好又快地写下来。

2.默读课文第二和第五自然段,尝试填写第一次诊疗记录。

3.反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来概括。(填写结果如下表)

4.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填写其他三次诊疗记录。

第二位教师的“诊疗记录表”较之第一位教师的“处方单”,填写内容更加开放,把“诊断过程”改为“时间”,并增加了“患者反应”这一项。这样,既可以通过时间的比较,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病人病情发展之快,而且将两位主人公的表现融入表格,将整个故事的内容整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练习,势必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文,认真概括、思考。

值得一提的还有,教师将练习的完成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先完成第一次诊疗记录,在反馈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概括内容”的方法来提取信息。有了方法的引领,再让学生完成另外三行表格,学生便有样学样。在读文、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环节目标也落到了实处。

由此可见,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需求,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才会取得有效的成果。

二、练习的设计要发展思维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指出:“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而本课课后练习第2题也要求:“读了课文,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发?”由此可见,编者编排教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读懂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根据教学目标,两位教师都设计了理解寓意的练习。

【教师1的设计】

1.读读蔡桓公的话,讨论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反馈,随机出示: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

3.出示练习: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来说一说。

教师在揭示寓意时,先引导学生讨论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了“固执己见”和“讳疾忌医”这两个词语;接着又出示两个填空,让学生选择一句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始终停留在“不听医生的劝”这个层面上,对于“讳疾忌医”这个词语也是毫不理解;而选择一个句子说话也是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这样的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读懂故事中隐含的寓意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确实是教学上的难点,那么第二位教师又是怎样通过有效练习来解决这一难点的呢?

【教师2的设计】

1.想象说话:临死前,蔡桓公会说些什么?

生:哎,为什么当初我没有听扁鹊的话呢?要是我当初听了,现在也不会死了呀!

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呀?

生:早知道这样,病在皮肤的时候就治疗了。

师:治病要在小病时救治。这小病不治,大病就治不了了。

2.教师引导学生由蔡桓公说的话拓展开去,想想:寓言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要虚心接受别人对你的劝言。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故事告诉我们――要听别人的劝说。那从“小病不治,大病难治”拓展开呢?

生:小错不防,大错难防。

师:大错难防,就是难改了是吧?就会“铸成大错”。

3.查故事的出处,考证:我们的理解正确吗?

教师带领学生读读《扁鹊治病》的出处《韩非子》中的句子――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再读读其解释“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细微。要想控制事物就得从它的细微之处着手”。通过考证,证明对于寓意的理解是正确的。

4.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成语、格言说说寓意。

生:防微杜渐。

生:小洞不补,大洞难堵。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教师补充格言,齐读。

5.教师小结理解寓意的方法:读寓言,我们往往觉得理解寓意有点难。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从人物的教训拓展开去,还考证了资料,联系格言,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

我们发现,第二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分为5个层次。

首先,想象蔡桓公临死前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站在蔡桓公的角度说话,立足课文,简单地说说寓意。

接着,引导学生在蔡桓公说的话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课文不仅仅告诉我们病要及时医治,小病不治就会变大病。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是如此,要防微杜渐,小错不改就会变成大错。

然后,通过查故事的出处,从古文中去考证这个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其实在考证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寓意的过程。

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成语、格言说说寓意,并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和格言。

最后,引导学生提炼理解寓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步步的发展,不但解决了“读懂寓意”这一学习难点,而且经历了从“学什么”到“怎么学”的过程。由此可见,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练习能使练习发挥实效。

三、练习的过程要充分展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导读中还提出:“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此可见,编者编排教材的另一主要目的便是学习复述课文。两位教师也都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复述课文的练习。

【教师1的设计】

1.(出示: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问:不就是去见蔡桓公吗?为什么用“拜见”呢?

2.通过看图,了解蔡桓公是谁。

3.请学生像讲寓言故事那样把第一段讲一讲。

教师在读课文之前,通过让学生看图了解蔡桓公是谁,用把话讲具体的方式来复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不失为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发现,其实“看图说话”的形式更适合低段学生,对于处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应该学习复述整篇课文。那么如何让课文的复述落到实处,我们来看看第二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2的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诊疗记录表,复述扁鹊第一次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学生能根据记录表,清楚、完整地复述。

如一学生这样复述:“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发现蔡桓公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心里想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于是想给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却不相信他的话,坚持认为自己没有病。”

2.教师引导学生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像讲故事一样,有声有色地创造性复述第一个诊疗过程。

如一学生复述道:“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他看了蔡桓公一眼,发现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点小病,他对着蔡桓公作了一个揖,说:‘蔡桓公,您的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只要用热水敷烫就可以治好。’但是蔡桓公却不相信,他觉得自己一点都没有病,扁鹊是乱说的。”

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了课文。

3.请学生选择后面三次诊疗中的一次来复述。学生有的加上了人物的心里想法,有的加上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创造性复述。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展示的空间。

4.创设“扁鹊来到秦国,被秦王询问原因”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复述整个故事。有了角色的设定,学生入情入境,在表演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人物形象。

第二位教师将复述的过程充分展开:首先,老师让学生大声大胆地练说第一次诊疗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然后指导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复述第一次诊疗的过程;再举一反三,选择后三个诊疗中的其中一个进行创造性复述;最后创设情境进行复述,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将课文内容整合起来复述。

这样的练习,立足课文并向生活拓展,由浅入深,将复述的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复述课文的能力”。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扁鹊兄弟;管理会计;运用;建设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高明呢?”扁鹊回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为何你最出名”?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如果把管理会计看成是事前控制,则财务会计和审计可算是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对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对 企业 的作用,杨继良先生用球赛作了一个浅显的比喻:管理会计的责任在于帮助球队提高得分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球艺;财务会计就好比是球赛的记分;审计人员则是对记分的结果进行复评,以确认是否正确。一个球队“业绩”好坏,决定于进了几个球即两队的球艺,而不是记分。

一、管理会计被忽略的原因及现状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的工作涉及了设计和评估企业流程、监控、反映、报告和预测企业经营成果,执行和监控企业内部控制,以及收集、分析和整合企业信息来实现驱动 经济 价值的目标管理。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就像扁鹊大哥一样“医术精湛”。但为什么管理会计的名气不大,没有像财务会计和审计一样受到人们的青睐呢?其原因二,一是内部原因即管理会计的特性;二是外部原因即管理会计的作用没有被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重视,所以名声传不出去。

(一)管理会计自身的特性

1.管理会计的内部性。管理会计主要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主要是对上、对内默默无闻的工作,是一个无名英雄。一般人对其工作性质、任务、工作方法、工作程序不了解,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可有可无的工作,就像人们在得病之前看不见预防的作用一样,管理会计的工作往往被人们忽略。财务会计、审计则具有外部性,他们被要求定期对外出具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给相关利益人提供信息,是家喻户晓的,所以名声很大。

2.管理会计的非强制性。管理会计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没有统一的标准、形式和程序,自由度非常大,很多企业也因此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岗位。财务会计、审计则不然,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如何披露其信息、如何接受审计都以 法律 形式表现出来。除了有《会计法》、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约束和规范其工作,更有各种审计条例、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等监督其工作,可见其强制性程度非同一般。

3.管理会计的非权利性。管理会计只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它只是勤勤恳恳的做着参谋工作,它本身并没有决策的权利。而财务会计、审计却不然,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审计的职能是纠错防弊。《会计法》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审计的结果出具有保留或无保留意见。国家审计署在每年的审计中,都会查处一些重大案件和责任人。因此,这使从事和研究它们的人趋之若鹜,就像人们只看到扁鹊在病人身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一样,很快就名声大扬了。

(二)外部原因

由于人们尤其是管理者错误的认识,造成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重要性看法失衡。只要谈到会计就想到记账、算账、编制报表等的财务会计,完全忽略了预算、分析、决策等的管理会计。在有些人眼里,管理会计师的意见无足轻重,没有管理会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照常进行。他们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账做的漂亮、如何应付上级部门、审计部门的检查。因此,财务会计、审计就变得格外的吃香,提起财务会计、审计,那是“路人皆知”,提起管理会计,则知其者甚少。

(三)招生专业稀少

在大学本科和专科招生的专业目录中,似乎没有见到管理会计的踪影,会计学专业也多侧重于财务会计的学习,即使开设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也大都只介绍其理论构架和 计算 方法,而没有深入了解其在企业的具体运用情况。在就业导向上也存在重财务会计和审计,轻管理会计的倾向。据调查,有95%的会计教授引导学生选择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作为职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待遇比较高,当然成了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如果在校期间还没有获得cpa,那么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要通过cpa 考试 ,这已成为普遍现象(杨继良)。

3. 人们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原本属于管理 会计 范畴的信息也十分关注。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 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 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管理会计应在保留原有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从内向型的战术管理会计转向外向型的战略管理会计。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范文3

扁鹊是我国战国时代的名医。一日,魏文王与扁鹊交谈。

“你们家兄弟三人皆精通医术,那么到底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

“长兄最好,仲兄次之,我最差。”扁鹊答道。

文王不解:“那为何你名气最大?”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而常人并不知此乃铲除病根的医术,故而他的名气无法传出;仲兄治病于病情初发之时,而常人以为他的医术只能治小病小灾,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而扁鹊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常人看来有妙手回春之功,以为医术甚高,乃名扬全国。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杨石元,一位退伍军人,在用脚步丈量自己的财富之路的同时,也想效仿神医扁鹊,把“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在全国遍地开花。3月29日,由杨石元投资的国内首家以慢性疼痛专业诊疗为特色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上海沐阳医院在上海徐汇区中山南二路揭幕。

掘金第五大生命指征

坚毅、自信、豁达。阳春三月,阳光明媚的上午,本刊记者约见采访杨石元董事长时,满脸笑容的他给人一种力量。年仅35岁的他,笑容里透射出稳健和儒雅。杨石元说,他经历过太多磨难:小时候,闹灾荒饿过肚子;读书时因家里穷,面临众多兄弟只能一人读书的抉择;当兵磨练了意志;退伍下海后,曾从事药品和保健品、办过报纸、开过广告公司,这所有的一切一切,极大地磨练了他的心智。

2002年初春,带着福州西禅寺的风尘,带着福建人的远见和爽快,杨石元来到上海创办他的医疗事业。每天与医生和患者打交道,杨石元发现他们都存在着同样的困惑和难题,那就是慢性疼痛疾病患者就诊所遭遇的“小痛科科要,慢痛无人管”的尴尬,医生也要面对患者对慢性疼痛疾病讳疾忌医的思想壁垒。

疼痛病就诊最多的是头痛、三叉神经痛、脊椎痛等,很多人都是刚刚疼痛时没有在意或没有到专业科室进行诊治,因而未得到规范的疼痛治疗,导致很多疼痛都错过了急性期而耽误了治疗。

慢性疼痛患者的年轻化更让杨石元忧心忡忡,很多如腰腿痛、脊椎痛在中老年身上多发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地袭击着青年人。杨石元开始构建他的梦想:创造一个从疼痛入手、高屋建瓴一站式服务的医疗体系!

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病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

首创国内首家疼痛诊疗医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挡在杨石元梦想彼岸的有两座冰山:医疗体系跨科协作的难度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固化。4年前,杨石元毅然开始了他的“中国疼痛医学的破冰之旅”。

此后,杨石元的脚步再没有停歇过,在走访丹麦、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一些发达国家时,杨石元被他们在疼痛医学领域先进的技术所震撼。那时,国际和国内对疼痛医学的关注度日渐升温。

杨石元把疼痛医学的破冰之旅分成了攻坚战“三部曲”。2005年,杨石元朝他心中的梦想迈出了第一步,成立了上海派力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疼痛诊疗业务,致力于以全新的医疗服务理念和医疗流程整合成熟的疼痛诊疗技术,生产国内外最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

2006年1月,在疼痛学科带头人于布为教授和杨石元等众多疼痛医学权威专家的积极促进下,上海交大疼痛诊疗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成立了。研发中心集科研开发、教学培训、学术交流、临床技术咨询及临床基地建设为一体的非法人综合性研发机构。

2007年3月29日,杨石元向梦想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成立了国内首家专业疼痛诊疗医院――上海沐阳医院,新华社、上海卫视、新闻晚报等全国近30家媒体报道了此事。

COPY健康产业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治疗疼痛的医疗费用高达百亿美元,每年用于镇痛的药物用量可与抗生素用量相等。疼痛诊疗产业主要分为镇痛药物生产和射频仪等疼痛诊疗设备制造两部分。目前虽然中国疼痛学科发展程度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但专家预测,中国疼痛诊疗产业的市场空间将非常大,有望形成新的医疗产业。

而事实上,中国各医院中每3个门诊病人就有2个伴有各种疼痛病症,多数疼痛患者“病急乱投医”,找不到诊治的专门科室。专业诊治“疼痛病”,就是要找到病根,缓解并最终解决疼痛的发生。

“我要开一家质优价廉、真正意义上的疼痛专业诊疗医院”,杨石元信誓旦旦,自己的医院价格会低于所有同行医院,让老百姓享受到真正实惠。

怎样实现这个誓言,杨石元有着他的全盘计划。杨石元说,有人才、技术、设备、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他计划用3年的时间在全国开20家直营店,并开100家左右的加盟店,这种加盟不论是国有医院或是有地方医院,都可以进行市场整合生根发芽。如今的杨石元已建立起了医疗投资的商业模式,搭建了很好的科学产业平台,提倡从健康管理的角度让疼痛从预防开始理念。此外,他还创立了结合中西医办法对疼痛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建立疼痛一站式服务体系。

如今,杨石元已成立了上海派力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杨石元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投资人,指导和帮助更多的人创业投资,创造财富从事社会慈善事业,那才是人生的意义。

编后语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范文4

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一位郎中将手指搭在夫人的手腕上,凝神片刻,随即面带笑容朗声道:“恭喜夫人,这是喜脉啊!”普通观众对于脉诊的印象多由此而来,于是有人觉得脉诊是一门神秘高深的技艺,有人认为脉诊只是剧本中夸张滑稽的杜撰,那么,三根手指在腕间的轻轻一按,是否真的能探得内里乾坤呢?

其实,郎中得出“有喜”的结论,是因为摸到了有孕之人的特殊脉象――滑脉。

脉象是指脉动在手指下的形象,脉象的形成和五脏六腑的活动密切相关,能反映人的内在气血变化。滑脉是气血充盈的表现,气充则脉流畅,血盛则脉道充盈。怀孕妇女见滑脉,就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结果。滑脉的脉象特别,古人对它有着非常精确和形象的描述,称其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中走珠,如荷叶承露,这种指下感觉和“如按琴弦”的弦脉、“如轻刀刮竹”的涩脉等其他脉象大为不同,有经验的医者伸指一探,就心中有数了。

那么,当我们摸到了滑脉,是否就能放心地道声恭喜了呢?这倒也未必。健康的人也可以出现滑脉。“平人脉滑营卫丰”,意思是说,正常人的滑脉,说明他(她)营卫丰盛,是健康的表现。另外,滑脉也有可能是一种病理表现,表明有痰饮、食积、实热等证,这是由于邪气壅盛于内而正气不衰,气实血涌,所以也会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的滑脉之象。此时便体现出了中医“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从脉诊上得到的表征结合其他望、闻、问三诊获得的信息,能够进一步排除错误干扰,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

中医诊断历来讲究“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将其中任何一种诊法单独用于实践,都是非常片面的。但相比之下,脉诊也就是切诊,虽然处于四诊之末,却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脉诊记载,始于扁鹊

扁鹊姓秦,字越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列为古代五大名医之首。他带领手下弟子周游各国,四处行医,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百姓们奉为神医,并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身边的神医“扁鹊”之名来称呼他。扁鹊一生行医,流传下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最早关于脉诊的记述也发生在这位鼎鼎大名的神医身上。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扁鹊路过虢国时,正遇上虢国太子刚刚身亡,扁鹊通过脉诊,发现太子是得了“阳脉下遂,阴脉上争”所致的“尸厥”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休克,就通过汤剂、针灸、药熨、按摩等一系列疗法,让太子“起死回生”了。于是,太史公在书中总结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证明了脉诊的应用是从扁鹊开始的。除了《史记》,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也在其著作《韩非子》中有过相似的记载。而桑弘羊在《盐铁论》中也说过:“扁鹊抚息脉而知病所由生。”说明虽然脉诊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力,但神医扁鹊的确是脉学史上公认的开创者。

《黄帝内经》奠定脉学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巨著,也是对今人来说最耳熟能详的一部中医典籍了。现代认为,《黄帝内经》的成书不晚于西汉,书中关于脉学的论述是对汉之前相关学说的一次总结。书中专门论脉的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玉机真脏论》等六个篇章,提出了动脉、三部九候、人迎气口等诊法和二十多种脉象,就生活起居、时令气候对脉象的影响也有概述。虽然一并兼收的风格让学说显得有些凌乱,但却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学术史料。可以说,《黄帝内经》丰富了脉学体系,初步奠定了脉诊学的基础。

随后,对脉诊有重要发挥的著作是《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难经》中共有八十一难,每一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并在下面进行解释,书中一至二十二难讨论的都是脉学范畴,占整本书内容的四分之一,可见对脉学的重视程度。医圣张仲景在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一卷都用“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来命名,表示需要依据脉象的变化来确定证的治疗方法。

王叔和著《脉经》一统脉学

在汉末晋初,脉诊在医生圈子里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各种版本的脉学典籍层出不穷,脉学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由于没有统一的脉象名称和鉴别标准,临床诊断容易发生误差,这对病患来说是很危险的。为了解决医生在临床能正确用脉诊诊断的问题,需要一部集脉学之大成的专著出现。西晋的太医令王叔和承担了这一使命。

王叔和生于达官显贵之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后立志钻研医道,成为解救民众苦痛的一方名医。后来,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先后成为了王府侍医、皇宫御医,在32岁时被提升为太医令。于是,王叔和利用太医令这一官职的有利条件,开始整理古代的医学典籍。他搜寻散落四方的医学著作,几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研究,在吸收《黄帝内经》、《难经》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名医的脉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写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共计十万多字,分10卷,98篇。这部专著将文献散载的各种脉象归纳成了24种,并形象地描述了每一种脉的具体表现,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成为后世脉书中脉象分类都要参考的基本准则。《脉经》一出,国内外医学界的反响极大,唐代的太医署就把它列为了必修教材。由于作者用句通俗,描述形象,所以,《脉经》在民间流传甚广,后逐渐传到了日本、东南亚等地,并在17世纪末传入欧洲,对世界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古脉诊法是古代哲学的智慧

说道诊脉,您可能会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医馆之内,神医扁鹊坐在案旁,对前来求医的病患说:“请把手伸出来,我要诊脉了……”其实,这样的场景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当时的脉诊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按手腕”那么简单,古时医家诊脉的方式五花八门,程序上也更加复杂。

扁鹊的脉诊法准确来说应该是对全身经络的检查,不仅要感受“脉动”,也要观察浮于皮肤的表象,如此“察言观色”其实也是望诊的一部分,所以,扁鹊的脉诊法其实是将切诊和望诊“捆绑”在一起进行的。

到了《黄帝内经》时期,诊脉方法更加丰富,不仅有部位上的区别,取脉的意义也各有不同。比如十二经脉诊法,需要选取十二条经脉循行路线上较为浮露的部分作为脉诊部位,通过所有十二经脉的脉动,推断全身的气血运行情况。可想而知,这种诊法十分繁琐,但因为检查得详细,对病情的掌握是很有帮助的。

十二经脉诊法需要诊遍全身,属于“遍诊法”,后来人们进行了简化改良,发明了三部九候诊法,通过人体上、中、下三部九处动脉的比较,来诊察五脏病脉,相当于将之前全身的工作量简化到了九个点。三部九候诊法虽然取点减少,但仍然属于“遍诊法”的范畴。

既然通过脉象的比较能够推知人的整体状态,聪明的医家将比较的范围再度缩小,集中在两点之上,这就是“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候阳,反映体表及十二经脉之阳的情况;寸口候阴,反映内脏及十二经脉之阴的情况。这两处脉动可以概括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对制定补虚泻实的针灸治疗方案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黄帝内经》之后,还出现了《伤寒杂病论》倡导的趺阳诊法、少阴诊法,《难经》的早期寸口诊法等等,这些在王叔和《脉经》成书之前所采用的脉诊方法统称为古脉诊法。虽然多数古脉诊法在后世已经失传或不再应用,但它们所体现出的古代哲学思想却是值得学习的。

后世脉法凝聚尺寸之间

自从王叔和的《脉经》问世后,他所倡导的后世脉法就开始替代古脉诊法了,一直到今日,医生们使用的仍多是后世脉法。后世脉法倡导“独取寸口”法,也就是仅凭借腕后高骨内侧的脉动来诊察全身疾病。《脉经》明确了寸口处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和长度,掌后高骨处定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在诊脉时病人需要保持安静,将手臂放平,手掌向上,医生用食、中、无名指的指尖分别平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用力要由轻到重,用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手法,来体会脉象的情况。了解了寸口诊脉的基本方法,再反观影视剧中的诊脉场景,里面的神医是真在诊脉,还是只摆了个造型,就一望即知了。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范文5

一、导入切入,推陈出新

我在讲《我的空中楼阁》时,做了如下演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仪向往的地方,这个地方也许是伟人笔下的岳麓山,也许是美丽的康桥,也许是奔放的大海,也许是篱笆那边,也许是达达的马蹄穿过的江南小镇,也许是静美的荷塘,也许是旖旎的桃花源,也许是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们姑且称之为小屋,它存在,也许不存在,但它会一直藏在我们的心中,台湾作家李乐薇心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空中楼阁》吧!把所学课文巧妙的串在一起,丰厚了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文化底蕴。高明的语文教师以课堂为突破口,求新求奇,牵引学生,正如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触动他们主动去记忆,你就会受到欢迎。

二、自主解读,体味内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不同,生理与心理特点也不同,对课文的认识与看法也就有不同。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宜把课文解析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让学生相互交流、研讨。教《雷雨》,我让学生围绕“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爱”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讲《我与地坛》,让学生自渎课文并思考:你对史铁生在截瘫后的生命历程有哪些思考与感悟?你对他对生命与母亲的体味是如何看待的?学生思考后,我又让他们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在一起畅所欲言。

三、钻“牛角尖”,质疑分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阅读,鼓励学生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人云亦云。以问题作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有推动力,使学习变得主动,变得学习深入。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我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逐层设疑,使理解深入:别里可夫是一个“怪”人,怎么个“怪”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从言、行中方面总结,明确了别里科夫是个“怪”人,是因为他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这个“怪”、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接下来让学生理解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现实总让他六神不安?为什么他不是校长,却能辖制中学足足十五年,甚至全城的人都受他的辖制?他的恋爱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单单柯瓦连科不怕他?讨厌的别里科夫死了,为什么人们还是忧郁、谦虚呢?应当怎样理解人们从墓园回去时的心情?课文末尾指出:“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通过问题的讨论与争辩,达到不用教师多讲,自己就能质疑、解疑。

四、比较鉴别,拓展挖深

通过比较,使教学别开洞天。既可纵向比较(如古今比较、历时比较、源源比较),也可横向比较(如中外比较、国别比较、共时比较)。

五、顺延文意,拓展文本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联系《挑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使学生学习深入。《柳毅传》的故事是:龙女求助――龙女秘嘱――柳毅入水传书――龙女得救――柳毅获宝(美女、财宝、长生)。隐喻什么?教参认为是人神恋爱,表达的是父母包办婚姻制度下男女对自由婚姻的进步追求,有的资料认为是隐喻唐代道教盛行的风气下人们对享乐与长生的终极目标的追求。我给学生讲的是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思想:柳毅见义勇为,恩不图报;龙女知恩于报;钱塘君与洞庭君有恩必报。此思想,古代文学举不胜举:《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诗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史记》中荆柯刺秦王,《红楼梦》宝黛爱情源于绛殊仙草对神瑛使者甘露之惠的报答,诸葛亮鞠躬尽瘁源于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拓展文本,让学生从教材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丰富知识。

六、双向思维,点拨深挖

课堂运用双向思维,即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审视文本,既立足文本,又能超越文本。学习《项链》时我提出问题:假如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没丢失项链,她的命运会怎样?引导学生推理反思;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一位老师就对初中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进行反思性阅读,设计了一个“话说扁鹊”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学们讨论热烈,尤其一位女生说:“桓侯之死不能一味的指责其讳疾忌医,扁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神医之‘神’不仅仅表现在其医术,更应该体现在其医德上。明知桓侯有病且对医生有偏见,又是一国之君,扁鹊竟不思劝解之法,只是告知其病之所在,言明不治的危害。这种‘依然故我’的做法仿佛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一般,结果把‘活马’医成‘死马’了,这是他缺乏医德之一。更有甚者,在确诊桓侯‘病在骨髓’时逃之夭夭,更有失大丈夫之行为,这是他缺乏医德之二。一个言不得体、行不得力的医生不配称神医。若扁鹊能像邹忌那样在‘讽’上动动脑筋,桓侯之病就不会深入‘骨髓’,更不会变成‘死马’了。”应该说这种文本解读之思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阅读反思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观点不免有些偏激,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较之“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者要高明多了。课堂教学通过推理、设想、联想、假设等方式,点燃思想的火花。

七、活动转化,引导探究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范文6

一位读了我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之后,对我有些看法,现将他的看法贴出来:

那位朋友说:楼主写的东西不能说不好但是也不能说很棒,我只是有两个问题尚有疑问:1、楼主似乎对大家的批评和建议显得很抵触,把姿态摆的很高。所以我纳闷一个深谙企业管理之道的为何用这样的态度面对大家的争论?2、企业管理已经有很多牛人的研究和理论,比如KPI……。而楼主的文章的很多内容一直围绕某一产品的技术改革或者正确的研发思路展开。于是我困惑,正如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品控等的关系。企业管理的概念很大,而产品研发思路的概念却更加具体。似乎不能将技术研发的管理或者思路的讨论定性为企业管理的优劣指标。而且我认为产品研发更多的是企业战略层面的东西。

也许他并不了解我的良苦用心,说句心里话,我不能不佩服他,读过很多的书,包括各个层面上的,而且也有些自己的心得,但是凭我的感觉,他也是一个处于一个正在想从事管理方面工作的朋友,尚在找寻这样工作的朋友。我觉得有必要针对这样的朋友给予一定的指引。

我对此作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回答,

谢谢你提出的观点。

但是,我并不赞同你的观点。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该行业的特质,比如干混砂浆行业、腻子粉行业等等,如果你仅仅从管理层面来讲或者其他层面说的话,也许你仅仅关注的是理论方面的东西,可以这么简单地说吧,企业战略层面的东西是写给人看的,而不是实际操作或者说实际操作不算是很强的东西。宏大的东西难道就适合本公司吗?非也。任何一个方案的设计和设定,不太需要高瞻远瞩,而需要直接的面对。很多企业遇到的也仅仅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不应该是全部的,也就是说,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或者企业,你赞同吧?我们写书的目的不是宣导某种长篇巨著,而是能够应时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以这么说吧,我要是接到一个案子(帮助企业解决某个问题),首先不是要多企业进行颠覆,而是合宜的整改,只有不对了,才会找到你。

你要认真地研读我写的很多东西,这里面从各个层面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有,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品开发,如何将产品卖点给鲜明地表达出来,比如如何将市场推广与有效的市场运作方案相结合等等。

这多东西,你说,哪一个不是切中企业要害,不过是有些企业需要的东西不同罢了。

你以为自己懂得很多,有自信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也不能因为自己长得很英俊就否定全世界能够映照你缺憾的镜子的有效性吧?

所以,镜子的存在不是为了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帮助你发现你未曾看到的部分,然后对照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就够了,你想得到所有的答案,想得到更专业、甚至更专家的建言。未必有点太奢望,每天三省吾身,有镜子的存在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不是吗?

对了,你对我对所有的建议有所漠视感到不解,请原谅。这并不是我要回答你的,关键是,有没有诚心,是我考核的重要内容,我有没有时间回答所有的问题呢?实际上我并没有。

我在我的回复中已经讲到了这点。因为我手中的“案子”太多。

已经给很多企业进行相应的服务,我也不能太多透露我服务的内容,因为我在服务的过程中首先就签有合约,不能太多透露服务企业的相关细节,包括企业名称、方案细节、解决程度等等。

还有就是,很多人也不过是对一些根本不是很重要的内容进行无指向的提问,对这样的回答,我不能一一回复,因为,帮助人是我最喜欢做的。但是,帮助也要找愿意接受我帮助的人。

我要对那些愿意接受帮助人负责。解放全人类是口号,要解放的首先是能够接受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群吧?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再一次请那些没有得到我认真回答的朋友们原谅,也许我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一般都按照不是诚心请教处理了。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帮助几个企业进行企业再造方面的工作。

说句心里话,这样的工作其实应该更早一些时候进行的,很多人往往是要到了危难时刻才想到寻求外部帮助,我记得魏惠文王跟扁鹊有过一次对话。我用现代版的语言进行一次复述:

魏惠文王对扁鹊说:听说你们家里兄弟三人都是医术高超之人。你能不能告诉我,谁的水平最高。

扁鹊:我大哥第一、二哥第二,我的医术在其中最差。

文王:啊,可是你的名气最大呀?

扁鹊:是呀。

文王:为什么?

扁鹊:我大哥往往能够发现人即将得病之前的有些症候,也就是说,在人亚健康的时候,就进行有效调理,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回复到自然健康状态。顶多让人觉得是一个保健医生。我二哥在人得小病的时候,及时发现,就能及时找到正确的方法诊治,根本不会让人觉察到自己很痛苦的时候,就让他进入健康状态了。我呢?一般是大病的时候,才会想到我,而我有时候就能解决重大的疑难病症。给人感觉就像住院部的主治大夫。

文王:这样呀。

这个故事其实也告诉我们,当人得大病的时候,往往才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这个时候,身体的抵抗机能是十分虚弱的,能够购买或者请到高手诊治的条件往往也是东挪西借过来的,指望着妙手回春。但是,重病不仅仅是输氧、强心针能解决的。也需要调理,要不然会耗散真元。企业不也是一样吗?

其实,多一个来自其他朋友的眼光来感触、体验、分析你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比如,产品组成、产品设计问题,企业管理,企业存在的人事纠结问题;营销方向的把握,营销策略的不清晰不精准等等问题。不管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存在。

但是很多人往往因为自己一直身处其中,并未真正有勇气或者有跳出企业过分溺爱(自己的儿子嘛)的感受去领悟,自然,也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是感觉到了,也很难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往往会用都是自己人,都是曾经患难的弟兄而得过且过。往往这个时候就是重大病症发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