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的故事范例6篇

扁鹊治病的故事

扁鹊治病的故事范文1

2、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出自宋代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3、讳疾忌医的故事: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扁鹊治病的故事范文2

扁鹊故里的传说

济 世

河北内邱县城西22公里处,峻伟秀丽的太子岩脚下有个神头村,传说这里是古代名医扁鹊采药行医居住过的地方。至今,这一带流传着许多扁鹊的动人传说,也保留着不少扁鹊的遗迹,尤以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占地37200平方米的扁鹊庙而著称。

据《顺德府志》载:鹊山庙者,祀扁鹊也。据司马迁《史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渤海莫州人(今任邱),他长期为医,既通内、外、妇、儿各科,又精针砭,是望、闻、问、切的创始人。

扁鹊周游晋国时,治愈了晋国大夫赵简子昏迷5天不省人事的怪病,既以中丘之蓬山赐地四万亩,此后,扁鹊常在这里居住采药,给人治病,深受人们的爱戴。后人感念他的恩德,在这里修建寺庙,树碑立石,谓之神应鹊王。

据介绍:鹊王庙始建不详,汉唐有之,现存扁鹊庙为元代建筑,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墙碧瓦的扁鹊庙隐在苍郁的古柏之中。在这里,满是进香祭祀的农民‘。他们面对扁鹊雕像虔诚地叩拜。扁鹊行医的这片故土上,多少朝代兴衰交替,曾出现过多少显赫一时的王侯将相,但为什么惟有扁鹊世世代代受到黎民百姓的崇拜和怀念?

在鹊王庙前的碑楼前,有一块充满神话色彩的透灵碑。传说它有求必应,只要求医的人站在碑前,向神医祈祷,患者的五脏六腑就会映照在透灵碑上,神医会依此开出处方,医治顽疾。

近前细细观看这座透灵碑,是用整块汉白玉调成,碑面光亮可鉴,碑文也依稀可辨,上面记载着扁鹊“乃游四方,随俗为变“,深入民间为民除疾的事迹。

扁鹊庙向北约l公里,还有“涮肠沟”和“石炕”的遗迹。传说太子跟随扁鹊上山采药,太子突然患起中“绞肠”,腹内疼痛难忍,扁鹊就地以大青石作手术台,为太子做手术,他把肚肠取出来,在山沟泉水冲洗,又重新接好,使太子病愈。从此人们把冲洗肚肠的小溪称为“涮肠沟”,把当作手术台的大青石成为“石炕”。

村名神头与扁鹊是否有关呢?扁鹊高尚的医德、高明的医术,引起了秦国太医令的嫉妒,他自知医术和扁鹊相差甚远,便对扁鹊下了毒手,派人把扁鹊杀害于秦都咸阳,人们满怀悲痛,不远千里,把扁鹊的头颅悄悄偷出咸阳,运回内邱,埋葬于蓬山脚下,为纪念扁鹊,所葬之地焦子村和狼家庄两个小山村合而为一,取名神头。

药王孙思邈拜师

济 世

药王孙思邈还曾拜过两位山姑为师。

当年,药王孙思邈还曾拜过两位山姑为师呢。

扁鹊治病的故事范文3

前日,偶尔在网上发现了经典老电影【神医扁鹊】,很感兴趣,看了一遍。即为扁鹊的高超医术所折服,又对庸医的行为感到愤怒。

扁鹊(前407—前310),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魏国三川郡(今河南省汤阴县)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

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着。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别看秦越人被人们尊称为神医扁鹊,其实扁鹊就是一位乡野郎中,并不被中医界所认可,甚至遭到了几乎所有正统医界的‘羡慕嫉妒恨’,遭到了御医【过去叫太医】、巫医的一致排挤和打击,最后在秦国被太医雇佣的杀手暗害了,其着名的医学经典着作《内经》和《外经》,也被太医焚毁了。真是可恶之极!

扁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行医故事,被老百姓广泛流传,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记载了扁鹊四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现在许多中医都会拿御医说事,用来影射自己是御医的传人,医术是多么的高超。

其实,御医和庸医是划等号的。

首先,真正的名医都来自于民间,如扁鹊、华佗等,还有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守真、张从政、李东垣、朱丹溪,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名医叶天士无一例外均是在民间行医的神医。

这样一个怪异的现象,人们为啥没有反省过呢?

我说御医等于或基本等于庸医。

首先,相当御医的人都是想走仕途的,都是想升官发财的,都是想混日子的。

御医或太医可能医书读得并不少,一些医学知识懂得也很多,但是,那都是死知识,他们大都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即便其中有那么几个有些才华的,在官场打磨了几十年,也都变得圆滑了,没有了科学的棱角。

再者,给黄帝看病,那可不是小时,一旦出岔,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这些御医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下药时,能给一钱就不给一两,保命要紧,医道却放在了脑后。年轻时仅有的一点才华也消失殆尽,一辈子恪守中庸之道,中规中矩,忘记了中医是需要思想的,是需要辩证法的。

神医喜来乐进宫行医,还有宫女苏麻喇姑用简单的中草药就治好了康熙的绝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御医等于庸医的说法。因为每到黄帝濒死的关键时刻,那些个御医都不知道钻到哪个地缝里去了。

御医往往只会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日常保健还凑合,一到要紧处就掉链子了。要不怎么那么多短命的黄帝呀。

但凡御医,总会拿康熙、乾隆、慈禧老佛爷说事,为啥?因为这三人都长寿。其实,他们是因为长寿才长寿的,是自身的正气足;而不是因为御医的医术高超才长寿的。

没有哪个御医的传人说自己的祖上是御医,是给咸丰皇帝看病的‘神医’。这会辱没了自己的祖先的。因为咸丰在位11年就归天了,年仅31岁。谁叫他碰上了倒霉的御医了呢。

和慈禧老佛爷同年代的光绪也是个短命的皇帝,才活了37岁。慈禧却活了73岁。难道这御医也看人下菜碟儿?其实不是。那是因为慈禧本身会保健,而不是御医的功劳。至于传说慈禧的长寿是源于其爱吃什么药膳,爱吃什么保健品,其实不然,我看慈禧长寿的秘诀就是吸烟,不单是一般的吸烟,慈禧还酷爱吸大烟,只是专家们都不愿意提罢了。

扁鹊治病的故事范文4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扁鹊治病的故事范文5

于是乎,为了达到这8分钟的作业时间,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练习被搬进了课堂,课堂俨然变成了“练习”的战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这条建议的理解仍停留在数量层面,而忽视了建议中提出的“精心设计”一词。

那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向课堂练习要“效率”呢?不少教师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前不久,笔者聆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扁鹊治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他们都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练习。笔者试从这两节课的课堂练习中寻求出一条练习设计的有效之路。

一、练习的设计要基于学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两位教师为达成这一目标,都想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教师1的设计】

1.教师引导:现在你就是名医扁鹊了,请大家拿出《处方单》,给蔡桓公开处方单。

2.反馈:重点指导“烫”“剂”两个难写字的书写。

通过让学生做名医扁鹊来开处方单,这样的练习的确是别出心裁,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该处方单的填写,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作用。

(1)融写字教学于处方单填写。处方单上共需要学生填写14个生字,其中“扁、鹊、蔡、肠、胃、烫、剂、汤”是本课要写的生字,该教师将本课的写字任务巧妙地融合在了这则处方单中。

(2)融语言内化于处方单交流。处方单的填写过程让学生自然就读懂了扁鹊的话,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内化了课文语言。

但是,这种“填鸭式”的练习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单一的词或字上,练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提取信息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一学情,适度提高练习难度,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教师2的设计】

1.教师引导:扁鹊在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中,还写了一张“诊疗记录表”。你们想不想做做名医?(生点头)好,现在,你们就是扁鹊了,也来填一填。患者是――蔡桓公,主治医生是――扁鹊,请又好又快地写下来。

2.默读课文第二和第五自然段,尝试填写第一次诊疗记录。

3.反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来概括。(填写结果如下表)

4.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填写其他三次诊疗记录。

第二位教师的“诊疗记录表”较之第一位教师的“处方单”,填写内容更加开放,把“诊断过程”改为“时间”,并增加了“患者反应”这一项。这样,既可以通过时间的比较,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病人病情发展之快,而且将两位主人公的表现融入表格,将整个故事的内容整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练习,势必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文,认真概括、思考。

值得一提的还有,教师将练习的完成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先完成第一次诊疗记录,在反馈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概括内容”的方法来提取信息。有了方法的引领,再让学生完成另外三行表格,学生便有样学样。在读文、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环节目标也落到了实处。

由此可见,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需求,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才会取得有效的成果。

二、练习的设计要发展思维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指出:“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而本课课后练习第2题也要求:“读了课文,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发?”由此可见,编者编排教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读懂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根据教学目标,两位教师都设计了理解寓意的练习。

【教师1的设计】

1.读读蔡桓公的话,讨论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反馈,随机出示: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

3.出示练习: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来说一说。

教师在揭示寓意时,先引导学生讨论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了“固执己见”和“讳疾忌医”这两个词语;接着又出示两个填空,让学生选择一句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始终停留在“不听医生的劝”这个层面上,对于“讳疾忌医”这个词语也是毫不理解;而选择一个句子说话也是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这样的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读懂故事中隐含的寓意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确实是教学上的难点,那么第二位教师又是怎样通过有效练习来解决这一难点的呢?

【教师2的设计】

1.想象说话:临死前,蔡桓公会说些什么?

生:哎,为什么当初我没有听扁鹊的话呢?要是我当初听了,现在也不会死了呀!

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呀?

生:早知道这样,病在皮肤的时候就治疗了。

师:治病要在小病时救治。这小病不治,大病就治不了了。

2.教师引导学生由蔡桓公说的话拓展开去,想想:寓言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要虚心接受别人对你的劝言。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故事告诉我们――要听别人的劝说。那从“小病不治,大病难治”拓展开呢?

生:小错不防,大错难防。

师:大错难防,就是难改了是吧?就会“铸成大错”。

3.查故事的出处,考证:我们的理解正确吗?

教师带领学生读读《扁鹊治病》的出处《韩非子》中的句子――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再读读其解释“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细微。要想控制事物就得从它的细微之处着手”。通过考证,证明对于寓意的理解是正确的。

4.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成语、格言说说寓意。

生:防微杜渐。

生:小洞不补,大洞难堵。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教师补充格言,齐读。

5.教师小结理解寓意的方法:读寓言,我们往往觉得理解寓意有点难。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从人物的教训拓展开去,还考证了资料,联系格言,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

我们发现,第二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分为5个层次。

首先,想象蔡桓公临死前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站在蔡桓公的角度说话,立足课文,简单地说说寓意。

接着,引导学生在蔡桓公说的话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课文不仅仅告诉我们病要及时医治,小病不治就会变大病。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是如此,要防微杜渐,小错不改就会变成大错。

然后,通过查故事的出处,从古文中去考证这个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其实在考证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寓意的过程。

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成语、格言说说寓意,并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和格言。

最后,引导学生提炼理解寓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步步的发展,不但解决了“读懂寓意”这一学习难点,而且经历了从“学什么”到“怎么学”的过程。由此可见,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练习能使练习发挥实效。

三、练习的过程要充分展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导读中还提出:“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此可见,编者编排教材的另一主要目的便是学习复述课文。两位教师也都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复述课文的练习。

【教师1的设计】

1.(出示: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问:不就是去见蔡桓公吗?为什么用“拜见”呢?

2.通过看图,了解蔡桓公是谁。

3.请学生像讲寓言故事那样把第一段讲一讲。

教师在读课文之前,通过让学生看图了解蔡桓公是谁,用把话讲具体的方式来复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不失为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发现,其实“看图说话”的形式更适合低段学生,对于处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应该学习复述整篇课文。那么如何让课文的复述落到实处,我们来看看第二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2的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诊疗记录表,复述扁鹊第一次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学生能根据记录表,清楚、完整地复述。

如一学生这样复述:“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发现蔡桓公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心里想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于是想给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却不相信他的话,坚持认为自己没有病。”

2.教师引导学生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像讲故事一样,有声有色地创造性复述第一个诊疗过程。

如一学生复述道:“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他看了蔡桓公一眼,发现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点小病,他对着蔡桓公作了一个揖,说:‘蔡桓公,您的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只要用热水敷烫就可以治好。’但是蔡桓公却不相信,他觉得自己一点都没有病,扁鹊是乱说的。”

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了课文。

3.请学生选择后面三次诊疗中的一次来复述。学生有的加上了人物的心里想法,有的加上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创造性复述。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展示的空间。

4.创设“扁鹊来到秦国,被秦王询问原因”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复述整个故事。有了角色的设定,学生入情入境,在表演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人物形象。

第二位教师将复述的过程充分展开:首先,老师让学生大声大胆地练说第一次诊疗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然后指导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复述第一次诊疗的过程;再举一反三,选择后三个诊疗中的其中一个进行创造性复述;最后创设情境进行复述,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将课文内容整合起来复述。

这样的练习,立足课文并向生活拓展,由浅入深,将复述的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复述课文的能力”。

扁鹊治病的故事范文6

当亲人从千里之外的施工一线平安归来的时候,当儿女在我们的关爱中健康成长的时候,当老人在平静祥和中安度晚年的时候,当我们因企业和谐稳健发展而衣食无忧的时候,――当您在浑然不觉中享受着这些平淡而美丽的幸福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也许一次猝然而至的安全事故,就会让所有的美丽和幸福灰飞烟灭?

古人云“君子安而不忘危”。

据统计,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职工死亡的“头号杀手”。施工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安全生产不仅与企业的成本和信誉息息相关,更与每个员工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太多太多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是把双刃剑,它既能维系我们生存的权利,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美丽,也会在顷刻间让我们的事业甚至性命毁于一旦,幸福生活戛然而止!

关注生命的尊严,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主题。因此,十三局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也给安全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安全是一种关爱。是父母对远赴一线的儿女默默的牵挂,是妻子对离家千里的丈夫绵绵的相思,是同事间上工前对安全隐患的互相提醒和现场作业时的彼此关照,是夏季高温预防中暑时冰爽的绿豆汤,是冬季取暖时预防电热隐患而关闭电源的举手之劳。这些点点滴滴的关爱,正如一组美丽的音符,奏响企业和谐的乐章。

安全是一种理念,是企业和员工对“防患于未然”共同的认知和认同。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典故:《魏文王问扁鹊》。扁鹊弟兄三人均为当时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中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地说:“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惊问:“你的名气最大,为何是长兄医术最高?”扁鹊回答说:“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的都是我在做大手术,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所以我的名气及于全国。我二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看来以为他只能治疗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事先能铲除病灶、防患于未然,成本低、痛苦少,所以他医术虽高,却只有我们家里人知晓。”由此可见,安全事故正如名医治病,事中和事后控制,远不及事前预防、防患于未然。

企业要坚持“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就要以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制定安全政策,健全安全设施,培育安全理念,营造安全氛围,规范安全行为,抢工期不以牺牲员工安全为代价,创效益不能以牺牲企业前程为代价。员工坚持“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就要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增强责任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时时刻刻讲安全,事事处处保安全。

安全是一种责任,是不放过一丝苗头、一处隐患的清醒与镇定。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使人疲惫不堪、难以阔步的不是横亘面前的崇山峻岭,而是掉进人们鞋里的细小沙砾。生活中往往由于少数人责任的懈怠、安全意识的淡薄,使许多完全可以消除的小问题、小隐患、小苗头,终究累积酿成了滔天大祸!著名的“海恩法则”就阐述了这样一个规律:每一次航空事故背后有29起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还会有300起事故苗头。总结起来就是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而苗头是可以预防的。但是这些征兆和苗头,人们要么没有注意去发现,要么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我们抓安全生产,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要使安全成为每个员工的一种责任,一种不放过一丝苗头和一处隐患的清醒与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