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朗诵范例6篇

乡愁朗诵

乡愁朗诵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乡愁》;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50-02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文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美育因素,但教学中往往缺乏发掘与渗透。美育渗透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美的感动,产生美的追求。在此,仅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教学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妙语导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最忌教师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再好的内容也难以显出其美的特质来。因此,精心设计一段导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美的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教学本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愁”是文学作品恒久的主题,古人早就有许多写乡愁的名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多媒体):

(一) 李清照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 李煜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 贺铸的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古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浓浓的愁思。李清照的愁太沉太重,船载不动;李值某钐多太长,如春水东流,绵绵不尽;贺铸的愁太密太细,剪不断理还乱。他们都能借助形象来表达愁思。今天,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吧,看看他借助什么形象来表达乡愁呢?

一二分钟的开场白,创设出奇妙、新奇的氛围,让学生明白原来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竟可以用文字表达得如此美妙。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二、配乐诵读,体会音韵美、意境美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美的氛围,随后教师以配乐朗诵将这种美进一步扩散、加浓、放大。让学生轻轻的闭上眼睛聆听。教师选放一曲舒缓而伤感的古筝曲,和着舒缓的音乐节奏用淡淡的、略带伤感的语调,声情并茂地朗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陶醉其中。优美的音乐,回环往复的诗歌,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征服了他们,完全可以收到舞台上表演的艺术效果。这份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打动了学生,他们很容易地理解诗歌形象: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所呈现出来的凄楚意境;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以一封封家书解乡愁;长大后为生活所迫奔走他乡,既思念母亲,又思念新婚的妻子,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一次次探亲;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母亲的死别,无法化解乡愁,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游子与大陆分离且无法逾越,依然难解乡愁。

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教学,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注意语调及重音的处理,通过有表情地朗诵课文,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来。再读,竟发现每一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回环反复;还有四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运用,更使全诗显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不知不觉间竟能背诵了。此时,学生对这首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有了深刻的感受,但似还意犹未尽,由无意识的感受开始转入到有意识的追寻美。

三、 察其外形,体会结构美

这首诗除了听觉上给人凄美感外,在整首诗的结构上,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长短句式相结合,于整齐之中有参差之美,更有学生说,看《乡愁》的每一节外形似一只小船,尖尖的船头,窄窄的船身,正准备越过浅浅的海峡,驶向心灵的故乡呢!

四、发散练习,创造美

乡愁朗诵范文2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传诵海内外,江苏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晁岱健为《乡愁》谱曲,得到余光中的认可和赞赏。2008年1月14日北京保利剧院将上演一台主题为《中华情》的音乐会,戴玉强、龚天鹏等将同台演绎《乡愁》系列音乐作品。

《乡愁》诞生至今已有近40年,在中国人别是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影响极大。不少音乐家也试图为该诗谱曲,“老歌王”王洛宾曾经从新疆去台湾,亲自在余光中面前边唱边舞他谱曲《乡愁》;1983年,被称为台湾“民歌之父”的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专门演唱了自己谱曲的《乡愁》,然而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歌曲版的《乡愁》能够像该诗一样流传广泛。

6年前,北京“申奥”成功后,余光中老人在庆祝大会现场朗诵《乡愁》时,台下出现万人合诵的场面,声音宏亮,震撼人心。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江苏作曲家晁岱健,并下定决心为该诗谱曲。晁岱健说:“为这首小诗谱曲有几大难点,它短小精悍,每一句话讲述一段历史,以小见大的题材将亲情、乡情、爱情融入其中。句句以‘头’结尾,写起来有一定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2006年12月晁岱健为《乡愁》重新谱曲,得到了余光中老人高度赞扬并亲笔提出修改意见,余老不顾80岁高龄,于今年跨越台海亲自到南京与曲作者晁岱健见面,共叙《乡愁》。事后,余老全权委托晁岱健对《乡愁》一诗谱曲并演唱。乐评人赵景扬认为:晁岱健的作品好听、好唱、好记,形式好。与原有的20多个音乐版本相比,对原作的理解更为准确深刻,成功的获得重在情而在音乐之外。

乡愁朗诵范文3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我读一节行么?

师: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我读第一节。(学生朗读)

师:真好,很有感情。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

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

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师:哦。这节要读出哀伤来。[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8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

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生纷纷:大陆。

师:对,那么“大陆”要重读。“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拖长些,读降调。

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师:可以读升调么?

生20:不可以。

生21:可以。

师:请生20读一下。

生20读。

师: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

师: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哪种情感。

[演示文稿: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节。(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生纷纷深情朗诵。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生纷纷:没有了。

师:好,那么,我们按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学生有的下位子和别人商量,有的在试读,相当热闹。

师:好了,时间到。我们从一组开始。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己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一方面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现诗人的情感,一方面听听他们选定的音乐是不是能配合音乐的情境。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生四组轮读,有单人读的,也有多人读的。

师:我们先评音乐还是先评朗读?

生纷纷:先评朗读。

师:好。那么,哪一组的朗读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

生热情:我们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二组!第一组!……

师:都说自己的组读得最好,老师都茫然了,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21:第一组读的不好,他们配合的不好,曾和赵配合得还不错,但是马同学自己读的第三节语速太快了。这一节是抒发母子之间再也不能见面的哀痛的,读得太快就不能表达这种情感了。而且第四节的齐读,马同学也是抢先读的,三节和四节间应该停顿的时间长些。

师:三个人的配合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配合不够默契。

生22:我觉得我们组读得好。(该学生是第三组的)

师:那你说说。

生22:她读的时候语调低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沉的思念。

师:她哪一节读得最好?

生22:第三节。“矮矮”“这头/那头”都读出了那种悲痛。

师:我们请刚才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第三节,大家再体会体会。

生读。

生23:我觉得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特别好。他的“小小”“窄窄”……一组词的轻读处理特别好,能和那种厚重的思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我觉得很受益。

生24:我也觉得第四组读的好。他第四节“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了降调,特别能表达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

师:我们也请第四组的同学读读第四节,再让我们体会一次。

生读。

师:那么,最佳朗读我们就评第三组和第四组。四个组的音乐配得怎样呢?

生纷纷:都挺好的。

师:都挺好?评不出那组更好些么?那么我们说说哪组的不太好吧。

生25:第三组的音乐不太好。我觉得前面还可以,后面音乐节奏快了,显得很轻快,和这种厚重的感情不太合适。

师:三组钱同学说他的这音乐是万能的,什么文章都可以配着朗读。(生笑)看来这种看法是错的,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是万能的,能配合各种情绪的表达。还有哪组的音乐不太好?

生:第四组的音乐也不太好,节奏快慢还可以,但是很柔美,听着觉得挺舒服的。和这首诗的情绪也不太适合。

师:那么是一组和二组的音乐配的好,是么?

生26:一组的比较好,曲调也是挺忧郁的,和他们的朗读配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的情感表达。

生27:第二组的音乐不太好,他们没读之前那音乐我觉得还挺合适的,他们一读就不合适了。

师:那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不好,还是他们的朗读有问题?

生27:还是朗读不太好,音乐好像还可以。

生28:我觉得第二组的音乐挺好的,跟诗歌抒发的情感很合拍。

师:那么我们就评选三组和四组的朗读为最佳朗读,一组二组的音乐为最佳配乐,好么?

生纷纷:好。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浸在诗歌传递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现在我们欣赏flash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共同欣赏。(黑色真实作的flash配乐朗读)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学生齐读。

师: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己按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

同学读。

师: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

生27读。

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生28:“没有年轮”重读得好,强调了乡愁永远新鲜、永不磨灭。

生29:“永不老去”读的也好,理由刚才同学说过了。

生30读。

生31:“清远”轻读了,读出了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的感觉。“模糊的怅惘”轻读出了惆怅的感觉。

老师:同学的体会真不错,读的也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了,行么?

学生笑:行。

老师配乐读。

学生热情鼓掌。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flash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

师生共同欣赏。

师: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

师生齐读。

乡愁朗诵范文4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 *一中,师生欢聚一堂,共庆五四青年节;

今天,书香校园,选手摩拳擦掌,再谱朗诵新篇章。

紧张的期中考试刚刚拉下帷幕,为了缓解压力,活跃校园气氛,校领导特意筹划了几项别开生面的活动。今天,在这明媚的阳光下,和煦的春风里,诗歌朗诵会如期而至。我们本次诗歌朗诵会的主题是读书、立志、成才。在诵读中,我们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在诵读中,我们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循循善诱的孔子犹在眼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犹在耳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名言让我们脚踏实地;

无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让我们懂得了勤学不辍的道理;

让我们在诵读中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节目主持串词:

七年级组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七年级组比赛,有请1号选手吕金蓓为我们朗诵一首春意浓浓的诗歌――《春日抒怀》。

欣赏同样的春日,心情愉悦的人会看到:天蓝得可爱,云白的迷人;心情郁闷的人却感觉:天伤心地蓝着,云无奈地白着。处于同样的社会,有的人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有的人因为有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虽死犹生。请听2号选手李芳慧给我们朗诵《有的人》。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是黄河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啊!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要为您唱一支赞歌,请听3号选手刘兰朗诵《黄河颂》。

一首充满激情的黄河颂过后,让我们欣赏4号选手杨恩慧带来的《女孩》。

梅花向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为什么呢,听完刘君的《咏梅》诗二首,相信你会心领神会,下面有请5号选手刘君。

一曲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的黄河颂刚刚还在耳边萦绕,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赤子之情已上心头。有请6号线选手杨文静为我们朗诵《我的中国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主席以伟人的笔触描绘了壮丽河山的雪景,下面有请7号选手杨晴为大家朗诵《沁园春 雪》。

欣赏完一代伟人留给我们的精彩篇章后,我们再去聆听一下那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有请8号选手尚威伟。

相同的篇章,不同的风采,下面有请9号选手刘建华伟我们朗诵《沁园春 雪》。

一曲黄河颂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唱进了每位同学心里,下面再次欣赏《黄河颂》,朗诵者10号选手秦聪。

主席诗词如此脍炙人口,引无数选手争相传诵,下面再次欣赏《沁园春 雪》,朗诵者11号选手张文博。

听着七年级小选手声情并茂的朗诵,我好想看到了朗诵习惯在我们一中校园已蔚然成风那是孕育语文素养的一片希望的田野。有请12号选手韩晴晴《在希望的田野上》。

九年级组

欣赏完七年级的朗诵后,我们有请九年级组1号选手李婷婷为我们朗诵《阳光少年》。

父亲那样小,小如一枚绣花针,不留痕迹;父亲却又是那样的大,他宽宽的肩膀,是儿女的整个天空。下面欣赏《父亲的小》,朗诵者2号选手杨丽丹。

一片白云,一条小河,一杯香茗。。。。请欣赏3号选手尚然的《白云。小河。香茗》。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有请4号选手王妍,她朗诵的题目是《乡愁》诗二首。

孩子是妈妈的希望,我们都在妈妈的关爱中成长。小羊羔也懂跪乳之恩,我们更应该学会感恩,为了老师的谆谆教导,为了含辛茹苦的母亲,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有请5号选手赵小雪的《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能找回信心和勇气,6号选手秦苗苗《我找回了信心和勇气》。

下面欣赏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朗诵者7号选手刘倩。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有了山的昂首屹立,有了海的坦荡磅礴,我会更加茁壮成长。8号解楠《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骄傲的树有了阳光雨露,就会茁壮成长;坚强的她找回了信心和勇气,就能微笑着面对明天。9号黄楠《微笑着面对明天》。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优美的诗句里掩饰不住淡淡的惆怅,浓浓的执着。有请10号选手李超《再别康桥》。

一首优美的《再别康桥》之后,我们跟随11号选手李慧芳感受那《自然的微笑》。

一张张再平凡不过的白纸,一只只再普通不过的纸船,载满了女儿浓浓的思念,请欣赏12号选手李欣的《纸船》(外一首)。

结束语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荡涤我们的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养育我们的灵魂。

相信同学们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爱上朗诵的。

同学们,热爱朗诵吧,它能够让你感受豪迈的激情,深邃的思想;

乡愁朗诵范文5

在“课改”形势下,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现代诗这位“新朋友”越来越多地与学生见面,例如语文版的七年级下册就有现代诗单元(艾青《我爱这土地》、余光中《乡愁》等)。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现代诗语言凝练、情感丰沛、韵律自由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就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看以及受所谓的教学进度、教学“考点”的影响,现代诗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或是单纯依靠纯理论呆板的讲解将现代诗“解剖”出五脏六腑喂给学生,或是在字词和技法上过于纠缠死抠硬塞,或是走过场式地背诵与记忆,这些都大大掩盖了现代诗原有的光彩与神韵。现代诗以其形象、情感、音韵见长,最重要的是整体的审美愉悦感受,如果老师像手持一柄手术刀,机械化地将诗句切割肢解拼接组装,必然会降低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当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当下现代诗的教学现状,希望尽可能地接近与达到现代诗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目的,尽可能地让现代诗作为“诗”这一美好的文体进入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一、现代诗教学的基础――在吟诵中初尝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语便道出了诵读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性。诵读可以先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融汇于诗歌的语言和所塑造的意境之中,初步体会现代诗的韵外之致、言外之意。而吟诵相较于诵读而言,需要加上一层情感,或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或是自身情感的投射。在实际的现代诗吟诵教学中,笔者提议以听诵、吟诵、背诵三个步骤来实现现代诗的诵读有效性教学。

依据闻一多提出的新诗“三美”理论,“音乐美”在现代诗的审美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诗歌本身的音韵节奏所体现出的音乐美之外,在学习诗歌之前,让学生欣赏有背景音乐的诗歌范读,同样可以获得这种审美感受。教师需要寻找最恰当适宜的范读音频和背景音乐,甚至有声画的诵读视频,声音条件好的教师也可尝试自己范读。试想上课伊始,和着优美的音乐声,诗歌被声情并茂地演绎,必然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将学生领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在一首现代诗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音乐与诵读进行想象,发现学生几乎都能初步感受到诗歌的美并陶醉其中。

其次,学生自行吟诵也是诵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在范读的基础上先指出这首诗歌总体的情感基调和节奏,初学阶段还需指导学生把握每个诗句的节奏划分和重读轻读。如吟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情感基调是悲愤深情与激昂,节奏要缓音调要重;而在吟诵余光中的《乡愁》时,情感基调是忧愁伤感,节奏要缓音调偏轻。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整首诗表达的情感都一致且节奏没有变化,如在《乡愁》中,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总体情感忧愁伤感,语调轻缓,但最后一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需要在忧愁中带上昂然嗟叹,语调要加重、延长。

在学习现代诗的初始阶段,积累现代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在教材规定记忆背诵的范围之外,教师选取适宜的诗歌让学生多作背诵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除此之外,诵读的形式也可实行多样化,单人诵读,双人诵读,群诵等,笔者曾经尝试过二重诵读、三重诵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自清说:“它的生命在诵读,它的生活在诵读里。”在诵读中学生能提前窥见诗歌的灵魂,这是现代诗美的初尝。

二、现代诗教学的关键――在诗意中感受美

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凝练与含蓄,即使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通常也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建构着意境,跃动着情趣。诗歌这种含蓄的艺术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欣赏和学习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意象是诗歌中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席慕容的《乡愁》中,“笛”、“月亮”、“挥手”等意象就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情。又譬如《我爱这土地》,作者借助一只愿用嘶哑喉咙歌唱且腐烂在土地里的“鸟”来表达情感,通过“暴风雨”、“风”、“河流”等来宣泄对侵略者的愤恨,通过“土地”、“黎明”来表达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对养育着自己的土地的深爱。这些意象在诗歌中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捕捉到意象不难,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意象的内涵,引领学生迈进作者的情感和心灵之门。

但对于意象的解析,势必要将意象从整体的诗歌中或整体的诗句中拆分出来,这往往就会碰到上文所提到的问题:因为肢解分析而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在字词上过于死抠,将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意象的解析中要格外注意的。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在意象的分说之余更要引导学生对整体诗歌意境的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语言要放到语境中来体味,意象也要放到意境中来把握。如《乡愁》中对于“船票”这一意象的解析,不能只探讨船票这一物象的内涵,而要将之放入整节的诗歌环境中,考察“一张窄窄的船票”对于相隔大洋彼岸新婚燕尔的作者和新娘有何意义,于是就能感受到成年之后作者远在他乡,当忆起深爱却又不得不分别的美娇娘时,只能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张窄窄的船票,对着上头的日期地点发愣思念。

如此意境的描绘,学生自然会调动自己的无限联想与想象,与教师一同畅游于诗歌所构建的环境之中,感受诗歌的美好。对单独意象的理解,进而对整体意境的把握,而非呆板的字句解析,这是现代诗教学中的关键。

三、现代诗教学的核心――在情感中体悟美

一首诗最容易感知的可以说是诗歌的情感,但最多元最难以把握的也可以说是诗歌的情感。“诗缘情”,情感总是作者传递与表达的核心与灵魂。在我们的教学参考与教材中通常会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感情的描述,但依笔者所见,一首现代诗有核心有主要的情感,但没有绝对单一的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首现代诗所想表达的情感必然不是单调的。

前文提到,一首现代诗总是通过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营建来蕴含作者的情感。因此,从意象与意境中提炼探究作者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情感的外化。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当引导学生把握了诗歌意象和意境之后就不难得出:面对笔下这些优美幽雅的景物――天边云彩,河畔垂柳,夕照霞光,水草轻摇,绿波青荇……作者“甘心作一条水草”,此时已是物我合一、水融,而这景物的美好不正好衬托出作者内心愿与之携手相伴的祈愿和无限的深情眷恋吗?

对于情感的多元把握,还应“知人论世”,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总是息息相关的。如《再别康桥》写于徐志摩重访康桥时,而在重访康桥的前几年里,作者在情感生活和文学活动中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当对生活感到痛苦无奈的作者故地重游,忆起昔日的美好时,内心自然是充满了欢喜,可是转念想到只能短暂相聚,马上又要分离怎能不让人倍感神伤呢?走进作者的生活,才能更加接近作者的内心,如此学生们就不难体会到诗歌除了表达对母校的眷恋,更有对往昔生活的怀恋,对现实生活匆匆别离的惆怅,这种忽而欢喜却又立刻降至谷底的无奈想必也能紧紧揪住学生们的心。

只有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多元性的把握,全方位的解读,才能真正使学生调动联想与想象,丰富自身情感体验,感受作品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现代诗教学的拓展――在比较中甄别美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虽理解的难度并不大,但语言却是诗歌体裁体现出的精炼含蓄,因此学生在起初学习现代诗不易调动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迁移,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学习诗歌的效果。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习或接触过的关于思乡的古诗,如提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学生耳熟能详甚至朗朗上口的诗句时,立刻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在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这首现代诗之后,以同样的题材可进行横向迁移,如拓展席慕容的《乡愁》、舒兰的《乡色酒》等,在比较中让学生甄别不同的诗美。或是进行纵向迁移,通过余光中关于思乡的一系列诗歌,如《乡愁四韵》、《满月下》等,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乡愁情结,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增强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广度和深度。

在实际的现代诗教学中,如若只是以诗论诗,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会不自觉的陷入传统现代诗教学的模式和套路中。在学完教材中的现代诗后,教师如能与学生共同协作,针对有内在联系的不同诗歌去探讨其结构上、情感上、风格上、语言表达上等的异同,才能使学生跳脱出现有的诗歌学习格局,通过自主性分析,去甄别不同的诗歌之美,进而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五、现代诗教学的升华――在活动中实践美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想象描述画面、对诗歌改写仿写、课外积累摘抄、诗歌朗诵比拼会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

现代诗的仿写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完余光中《乡愁》之后,即让学生大致仿造诗歌的形式,另定主题如“幸福”、“思念”等进行仿写,发现学生不仅能够抓住诗歌的形式特点,也能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投入其中,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作,在与同学的分享赏评中,也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无形中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更加充分理解教材。

因为课堂上拓展的课外现代诗毕竟有限,所以在课外引导学生多做关于现代诗的积累摘抄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和欣赏的诗歌,进行摘抄和简单地赏析,要求熟读或背诵,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好地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七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教学中,笔者还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举行诗歌朗诵会,从比赛的具体事项如通知、比赛的报名、主持人的选拔到节目的安排笔者都做了精心的策划,加之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使朗诵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背会了几首现代诗,而是真正地走进了现代诗,走入了现代诗的学习中。这样,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欣赏新诗,从中积累、感悟和体验,必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而言之,现代诗的有效性教学,绝非只是机械化地字句推敲分析和模式化的背诵和主题讲解。而是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根本,着力于在吟诵中、在诗意中、在情感中、在比较中、在实践中品读和体味美,引领学生至广阔的诗歌天地中去寻找一颗诗心,真正培养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无定法,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个人见解,我们应不断地探究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真正提高现代诗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朱自清.诗言志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4]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

[5]李建国.初中语文现代诗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黄桂红.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探讨[J].语文天地,2010,(23).

乡愁朗诵范文6

陆云香

教学内容:白居易《池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教学目标:以《池上》为例,引出“孩童”形象,通过抓住诗中“偷采”“不解藏踪迹”的描写,体会孩童顽皮可爱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以“不解藏踪迹”为话题,延伸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初步感受组诗的主题

1.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组古诗,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古诗放在一组里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这些诗,想一想。(出示诗歌)

2.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3. 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的确,这些诗歌中都出现了孩童的形象,你们看――(课件显示每首诗中的孩童形象)点红引读相应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要研读的古诗以一组的形式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初步感受诗歌中“孩童”形象的主题。等这组诗歌全部学完后,再让学生来谈谈,“为什么把这组诗歌放在一起”?学生应该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 感受小娃的形象

1.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偷采白莲回”的小娃吧。(出示课件诗歌及图画)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图文对照想一想,荷花池里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说说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 指名朗读,正音:撑、艇、萍。

(2) 指名说说,小娃“偷采白莲回”又“不解藏踪迹”的故事。

2. 交流: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诗句的哪些字眼中感受到的?(偷采、不解藏踪迹)

点拨:“偷”,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同学们看看在这首诗歌中哪种解释合适呢?偷:① 偷盗;② 瞒着别人、悄悄地;③ 抽出(时间)。(生选②)

3. 小结:小娃正美滋滋地为自己瞒着大人们偷莲成功而庆幸,而随着那往两边排开的水面,岸边的大人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小娃,此刻的他们一定会抿嘴一笑吧!大人们为什么笑呢?(“不解藏踪迹”)既然要瞒着大人采莲,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谁才会如此顽皮、可爱呢?(小娃、小孩子)

4. 这句“不解藏踪迹”,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整首诗。

5. 同桌合作,一位同学读读这首古诗,如果能背出来就更棒了;另一位同学说说古诗写了什么事情,尽可能把小娃顽皮可爱的样子描述出来。

(1) 学生合作练习。

(2) 指名一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

(3) 齐背整首古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本首古诗的教学,第一在于学生讲出诗歌叙述的一个故事,第二体会小娃的形象。让学生积累背诵古诗,采取了“同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1. 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接下来,老师请大家来读读范成大的一首诗。(出示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2. 大家把这首诗与刚才学的《池上》对比着读一读,看看诗中孩童的表现,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是“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另一个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再读读这两首古诗,看看两首诗描绘的是哪里的故事啊?(乡间、田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说一说。

4. 谁来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心情如何?

5. 小结:诗人跟大家一样,对于这些孩童很是喜爱,这些生活在乡村田园的孩子们无拘无束,生活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古诗意境情感的教学,应该蕴含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不宜直白,又不能不点拨。我采用对比阅读、适当点拨的方式,让同学自己去发现孩童的形象和诗歌蕴含的情感,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 小结导学,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白居易笔下的“小娃”,“范成大”笔下的“童孙”,还随着他们在荷花池边欣赏了一番美景,在乡间感受到初夏时节农民的忙碌。诗人们笔下的孩童就是这么有趣,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读读其他的几首诗,查查资料,说说故事,评评诗歌中的孩童形象,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再来交流。

(作者单位: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

(二)“羁旅乡愁”组诗单元教学设计

石群

教学内容:张继《枫桥夜泊》、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组诗,感受单元学习主题

1.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组古诗。先请大家读读这两首诗,猜猜这两首古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出示张继《枫桥夜泊》、孟浩然《宿建德江》)

2. 谁来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猜想。

3. 同学们非常善于联想,这两首古诗中都抒发了作者的忧愁之情。(点红诗中抒写诗人愁思的词句,引导学生朗读。)

4. 指名分句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提醒学生:“泊”是多音字,谁能用“泊”组词?当表示“停船靠岸”的时候,这个字念bó。判断在这两首诗中这个字应该怎么读?说说理由。)

5. 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和停顿。朗读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可以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信息单元统整组合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相似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此处将《枫桥夜泊》《宿建德江》两首古诗和《天净沙・秋思》放在一起组块学习,是因为这些诗句都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极易产生“情感相似块”。

【板块二】诵读《枫桥夜泊》,想象画面,感受意象叠加所带来的羁旅愁情

1.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诗题《枫桥夜泊》,凝练而简洁,我们一读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2. 夜晚,诗人把船停泊在枫桥边,他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

3. 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圈出来。

4. 对照诗文注释,轻声读读这首诗,思考诗歌的意思。有困难的可向小组内同学请教。

5. 分组交流汇报诗歌的意思,一组说完后,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6. 这些景物,看似平常而普通,但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受就不一样了。那么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呢?

7. 介绍创作背景,联系社会环境,进入诗歌语境。

8. 现在,再来看这些景物,(课件出示古诗,表示景物的词语点红)你的感受肯定跟刚才不一样。请反复读读这首古诗,当你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开始读吧,你对这种景物的感受,也许正是诗人张继那一刻的感受。

9. 学生朗读古诗,与同学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加以引导和整理:

月落――看到的,天地间一片幽暗。

乌啼――听到的,在一片清冷寂静中,这声音让你感觉怎样?

霜满天――此处应与学生的感受联系,交流所感受到的。

10. 小结:听了大家的描述老师知道了,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愁眠”。让我们一起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11. 这里的“对”,在注释中有“伴随”的意思,那我把它换成“伴”好不好?

12. 揭示诗句中蕴涵的物我交融的境界。这“对”字中,有伴随的意思,此时此刻,在诗人眼中,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愁眠”,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愁眠”,但是这“对”字中,包含着的仅仅是伴随吗?你看,在这万木萧条的深秋,大自然的一派枯萎、衰败中,枫树的叶子像血一样红,这样的颜色,让人感觉怎样?此时,诗人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再来看,在一片幽暗之中,只有一盏渔火若隐若现,这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3. 同学们,江枫和渔火所传递给人的凄凉、孤独之感,充满了诗人的整个心灵,人与景、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是如此默契,如此和谐,所以诗人吟诵――江枫渔火对愁眠。

14. 夜,越来越深了。在这一片寂静之中,悠扬的钟声缓缓响起。朗读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 诗的前两句中所写的景物有月、乌鸦、霜、枫、渔火,后两句中却只写到了钟声。想想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如果你是诗人,听到这钟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16.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深沉,而且寄托了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三读古诗,由初知诗意――进入诗境――体会诗韵,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验古诗意象叠加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板块三】学习《宿建德江》

1. 在《枫桥夜泊》中,张继是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愁思,诗人孟浩然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愁情的呢?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 自学古诗,出示要求:①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② 默读,圈出诗中的景物;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愁情的;从诗人所写之景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③ 体会诗人的情感,练习朗读诗歌。

3. 学生交流过程中,引导感受“日暮”和“月近人”的意境:① 提供一组含有“日暮”的诗句,了解“日暮”时分,诗人思乡之情;② 还原情境,体会诗情:现在你就是诗人孟浩然,(讲述诗人满怀希望入京,但是最终被弃置的故事)站在这旷野之中,你感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只有水中的月亮与你亲近,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4. 极目远眺,旷野茫茫,巨大的孤独感充满你的心灵,你轻轻吟诵起来――(朗读古诗)

5. 江水悠悠,除了水中月与你相亲之外,再也别无其他,多么孤独、寂寞!带着你的感觉,吟诵起来――(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还原诗境,引领学生走入古诗所描写的境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诗人的情思,感受“日暮”“月近人”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板块四】延伸导学

上一篇雪候鸟

下一篇岳阳楼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