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诗范例6篇

乡愁的诗范文1

有一个词叫精神家园,或者叫乡愁,大家都很喜欢,也特别爱拿来说事。比如,现在大家对物质的东西越来越崇尚和迷恋,但似乎又觉得这样比较庸俗,觉得物质的东西丰富起来以后很多所谓精神性的东西却失去了。他们不喜欢这样,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摆脱,于是,一面享受物质的丰饶馈赠,不舍得放弃它们,另一方面又满心充满乡愁,并煞有介事地寻找“精神家园”,以显得自己不会太世俗、太功利和太堕落。所以,那些小日子过得最自在,家里房子车子什么也不缺的人,往往就是最乐意――至少是表面上最乐意呼唤精神家园的人。

被消费的乡愁

这让人想起差不多是在1990年代中期,当我们看到地产商把“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有诗意的话用到楼盘广告上的时候,还不太清楚这背后其实都是一些一度销声匿迹的“前诗人”策划的小CASE。一直到今天,这类诗意化了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房地产广告的主流,而大众对此也非常受用。而且不仅局限在广告里,事实上,那种看上去非常富有诗意的东西,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几乎一切方面,成为丰裕社会的日常消费品。

乡愁的生产,在今天已经成了庞大的文化生产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其形态之多样,手段之丰富,几乎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价值的一切领域之中。而对乡愁这一情调化消费品的消费,也成为当今最热门的消费门类。从私人家居设计与环境布置的精致品位到酒吧里的休闲氛围和优雅格调,从伤心情歌的吟唱温情美文的阅读到心灵鸡汤一路的人生感怀和启迪,从满脸写着漂泊情怀的行走到温馨浪漫的爱情告白,从电视节目里眼泪汪汪的告白到广告里催情的诉求……情调化的东西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人们在不断生产情调的同时,也即时有效地消费了情调本身。这一点,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看得很明白,他在《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说:“显然,20世纪后期的乡愁是与消费至上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有着对乡愁的明确需求,当然也存在着对乡愁的大量供应。”而具体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城市化的喧嚣中出售田园梦想,在商业化的鼓噪年代里兜售心灵情调,在粗俗化的潮流激荡下叫卖个性品位……”

显然,乡愁这种情绪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作为一种全社会非常流行而普遍的社会情绪,今天的乡愁带有明显的情调化特征。说到对文明的不满这种情感,以前的有这种情感的人――比如西方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就会真的逃离工业文明开始勃兴的城市跑到乡下去过清净日子,所以旧时代的乡愁还是有实际内容的。但今天很多口头上骂城市如何如何不靠谱的人,基本上也就是开着有空调的汽车,或者呆在写字楼里的电脑屏幕前,偶尔愤怒一下伤感一下惆怅一下而已,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制造这种东西,来刺激这种乡愁,并且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着这种很有诗意的情调,从而获得一种很满足的感觉。这当然也叫乡愁,但基本上也就是对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的消费。

基于上面的看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把两种乡愁区别开来,那些我们在唐诗宋词或者英国湖畔派诗人笔下读到的老乡愁,基本是有诗意的,而现在大多数看上去也蛮有诗意但其实是装饰性情调的乡愁,则是一种伪诗意。这一真一伪很好辨别:以前有乡愁的人,会为了失去的精神家园而把一条命真的给搭上,但今天的人却会为了消费乡愁而糟蹋乡村。

诗意的丧失

诗意的丧失是一个大话题,三言两语根本说不清楚。如果仅仅就近30年来中国诗歌这个表达乡愁最敏感的精神器官的演变来看,其线索还是比较清楚的。

乡愁的诗范文2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2、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3、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乡愁的诗范文3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感悟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预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大人小孩,谁都能吟诵一两首诗。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生背诵交流。

教师小结,投影显示常见思乡诗: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思乡诗—《乡愁》。

二、欣赏歌曲,简介作者

1、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

教师:这首歌是由著名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他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作为歌词。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作者余光中。

2、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四十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等。1971年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教师:仅仅用了20分钟就一气呵成的一首短短小诗,却广为流传,甚至成为诗人余光中的代名词。总理曾经在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就引用了《乡愁》中的诗句。他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觞,乡之深愁。”道出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声,这首诗再次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三、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思考:听着这样的一首诗,大家的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明确: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方法指导: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深沉柔美而略带哀伤,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具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点拨:矮矮的坟墓表达了自己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思念(教师板书:坟墓---母子死别)。如果说前两种思念纵有万般愁绪,终有所寄托可以排解。而此时,矮矮的坟墓却永远的阻隔了生者与死者,母亲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再也无法感受儿子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种凄凄的别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学生读出悲伤的情感。

(4)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教师板书:海峡---两岸隔离)。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还看不到两岸有交流的可能,思乡情切。作者在1992年首次回到大陆,在1995年回母校厦门大学参加校庆并发表演讲,回到台湾后,写下了绝唱《浪子回头》(投影显示):“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一百六十海里的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离开大陆时还是英俊年轻,回到大陆时已是雪满白头。作为一个浪子对大陆、对祖国近半个世纪的期盼终于实现。让我们带着这份期盼齐读第四节诗。

小结:这首诗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借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长长的爱情,借矮矮的坟墓抒发了与母亲凄凄的别情,借浅浅的海峡表达对大陆深深的思念。诗歌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主题得到升华,这正是这首诗高于其他思乡诗的地方。而现在有些人试图将台湾从祖国的版图上分割出去,这一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五千年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不可能被他们割断。余光中在《当我死时》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投影显示),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陆,死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而当诗人得知温总理引用他的诗句时,75岁的老人哽咽着说:“三十年前的乡愁已让我慢慢化解,而历史的乡愁还摆在这里……”(投影显示)“历史的乡愁”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结。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一背。

五、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到美丽的画面中飞翔。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描绘当时的情景。

学生想象描绘。

示例:

画面1:“生活还适应吗?学习还顺利吗?过节还回来吗?……”一声声的期盼、一声声的叮咛,满载着母亲的牵挂飞到我的身边,我不禁热泪盈眶,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小小的邮票也请你带着我最诚挚的爱,快快飞到母亲的身边吧。

画面2:亲爱的爱人,你还好吗?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紧紧地握着手中的船票,站在船舷上,想起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时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别时你婆娑的泪眼,那一声“等你平安归来”一直萦绕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诗人为何要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体验到原来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画面3:“母亲,你的儿子看你来了!”我撕心裂肺地喊着。跪拜在母亲的坟前,我双手捧起掩埋母亲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儿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尽孝,而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矮矮的坟墓竟活生生地将我们分开了,母亲,让我再叫一声---母亲。

画面4:海风呼啸,掀动着我的衣裳,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海峡那头——大陆,我多想能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海风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着你到我日思夜想的大陆;海浪啊,请你用尽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带到我亲爱的祖国吧!

六、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一起来回味品读《乡愁》的语言形式美。

1.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短句错落有致,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音乐上: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的基调。

2.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

小结: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仿照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

示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轮永远明亮的月亮。

乡愁是离家时父亲久久的伫立。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叮嘱。

乡愁是记忆中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余光中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八、结束全课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最后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再次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感情。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隔离普遍家国之思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乡愁的诗范文4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永恒的话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研究乡愁诗就是回望中华民族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这历史就是一幅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浓情画卷;是故园家国的情怀,风物长宜的胸襟;是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表现“乡愁”情愫的古诗歌应当上溯到《诗经》,《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用“乡愁”来激励在前方作战的将士奋勇杀敌、衣锦还乡。汉乐府《木兰辞》中的乡愁意味更浓烈,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但不爱封赏爱家乡;“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希望的是“对镜贴花黄”。这,就是中国人早期朴素的乡愁观。

上古时期,乡愁诗歌主要表现对家乡、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眷念,这是农耕时代人们情感的主要寄托和表达方式。王云涛先生在论文《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内涵》中认为:“到了汉代,乡愁诗多写游仕求学中的的相思,文人多为求学求仕而远离家乡,自然会产生浓烈的思乡之情。如王桀《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内心深处济世安民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豪情被唤醒,折射到诗歌中便是反映社会动荡、有家不能归或无家可归的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乡愁诗则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相结合,主要表现游宦羁旅和边塞征人的离乡别情。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王维描述长安城的繁盛:“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乡愁诗的宽度、广度增加,思想内涵更加深刻。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杜牧、王昌龄、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乡愁诗,题材涵盖了羁旅之情、边塞感悟、仕途磨难、友朋之情等领域,无论从写作技法还是思想内涵上都达到诗歌巅峰,让后世难以超越。这些乡愁诗中,又以李白的《静夜思》冠盖群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景言志、直抒胸臆、乡情浓郁,无与争锋。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是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活的写照。“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乡愁诗表达的主体转向家国命运和个人情感、人生际遇的交织,更多反映社会现状和国民心态。

宋朝初期,汲取唐末地方军阀藩镇割据的教训,尚文轻武,国家迎来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全面繁盛时期,传统经学让位于理学。有学者认为这时候的乡愁诗虽延续唐以来的个人与国家命运交织,商贾羁旅和宦海沉浮后对故乡的眷念,但已经无法与唐诗创造的高峰相比肩了。

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宋恭帝及谢太后。公元1279年,元军南下,最后在福建崖山与残余的南宋军队进行了殊死激战,陆秀夫抱着8岁的宋幼主赵m投海自尽。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南宋的终结。元遂统一中国。连年战乱导致大量中原士庶南迁,中原文明随之向南方辐射转移。乡愁诗最早诞生于黄河流域,但元代之后因士族文明南下而风景黯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是一幅羁旅荒郊图,但真正表达的却是亡国之痛、乡愁之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而成为元代乡愁诗的代表作。

清,摇着扇子的风流文人亦不少。

乡愁的诗范文5

曾在乡愁里张望

故乡的嗓音已哑

她只能用另一种方式呼唤

远隔万水千山

回首那沃野千里的平原

已苍老多年的黄河 寂静的芦苇荡

逶迤无垠的黄河大堤

灯光烛影里

母亲忙碌的身影 青丝已成落雪

父亲在四合院落中摆下饭桌

闷一壶茉莉花茶

悠闲地品味 细数岁月之沧桑

还窥见二哥在异乡劳作的无奈

在夜里守望乡愁

聆听窗外风雨的咆哮

敲打着我的无眠

路边未名的风景树抖落一身的疲惫

潮湿的心 温润的泪

一道道苍白的闪电

雕刻苍茫黑暗的夜晚

是乡愁在无助地爆发

唤醒思念的眼

照亮了我的归途

文强是一个真正的歌者。在过去的十几年时光里,为了事业,他虽疏远了他所热爱的文学。但他热爱诗歌。诗在崔文强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是一缕阳光,是一盘可口的饭菜,是一杯香气袭人的咖啡……

乡愁,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无数文人墨客写出了无数的乡愁。人的经历不同,视角不同,乡愁的表达,各有千秋,崔文强的乡愁诗别具一格。

在崔文强的生活中,诗歌是绿叶,装饰了他的人生。繁忙的事务,多属于世俗的时光,崔文强却在闲暇之余找到了最好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诗歌。

崔诗小巧玲珑,闪展腾挪轻似狸猫,快若闪电。与诗歌的结交,是崔文强忙里偷闲在时光里小憩,命运为他开了一扇独有的窗。崔文强是在异土他乡谋生存、求发展、创事业的,诗歌为他的乡愁找到了最好的宣泄。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念故乡,想念亲人,也便有了这首诗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有躲不掉的乡愁。每每夜晚来临的时候,乡愁占据诗人的心灵,如影随形。在许多无眠的夜,他拿起笔,写思念,写经历,写奋斗与拼搏。因而,诗歌是可以治疗乡愁症的,可治愈游子的伤痛,还原诗人的记忆。

喜欢创业的文强,诗歌是他事业的伴侣,诗是他心灵的归宿,诗给了他幸福感和成就感。

乡愁的诗范文6

因为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我便将这首诗的前两韵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反复朗读,咀嚼前两韵的韵味,体会其意境;指导学生关注原诗中“长江水”“海棠红”的意象特点,留意“一瓢”“一张”等数量词以及“醉”“沸”等形容词的使用,比较意象与乡愁间“滋味”“烧痛”等相似点;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模仿这两韵进行续写,将原诗接续下去。

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续写的诗句韵味、意境俱佳。比如:

给我一地明月光啊明月光,

霜一样的明月光,

银霜的清冷,

是乡愁的清冷,

给我一地明月光啊明月光。

优秀的仿写还有很多,简列如下:

具体(意象)――相似点――抽象(乡愁)

(满天)飞柳絮(春)雨断魂

(一滴)秦淮水 (流)泪 伤痛

(一曲)《茉莉花》 (读)诗 神迷

丰富的选材、准确的表达、精练的语言、文化的意蕴使这一创作训练充满了灵动与诗意,使学生感到创作并非高不可攀,才情也非遥不可及。这一成功的仿写、续写,给我们写作训练很多启示。

一、打开思路,充分联想

1.联系作者生平,寻找感情寄托

诗文表达的是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而这生活体验必定与自己的生平经历相关,所以,续写或仿写,应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便于准确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余光中是江苏南京人,《乡愁四韵》是以“长江水”“海棠”这样一些家乡的风物来寄托自己不尽的乡思的,那么我们仿写时应发现这一特点,延续这一思路,去寻找能寄托乡思的家乡的风物。这样,我们便能找到很多这样的感情寄托物(也即意象),如:清明雨、飞柳絮、《茉莉花》、绣花鞋、雨花石、秦淮水、小扁舟、芭蕉叶、风筝……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事物应与作者的生活有紧密关系,应能很好地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样,若要表达自己的情思,也可沿用这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能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

所以,这种联想能帮助我们迅速寻找到寄托感情的事物并准确地传达感情,延续原诗的感情脉络。我们平时的写作,也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素材,这样,文章才会更真切更真挚。

2.联想同题作品,发现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

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丰富而深刻,没有相应的生活经历是难以理解的,更不必说准确地传达这些思想感情了。另外,要寻找到能恰当地寄托感情的事物也不是容易的,所以,可以借助相关同题作品的阅读积累来理解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发现可以寄托这一抽象感情的事物(意象)。

比如,乡愁这种感情是非常细腻而复杂的,没有生活经历的学生很难有真切的体验,也就难于理解这种情怀。所以联想相关的作品将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这种感情。例如,我们可以联想到余光中的另一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从这首《乡愁》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乡愁是一种期待、一种思念,同时也体悟到可以用“邮票”“船票”这样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一抽象感情。我们联想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乡愁是一种思念,那滋味是清冷孤寂的,也能明白可以用“明月光”“霜”等具体事物来表现这一抽象感情。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可以咀嚼到乡愁的滋味是“断魂”的,“清明雨” 这一具体事物可以来寄托这一抽象感情。同样,从《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可以体会到乡愁的滋味是苍凉惆怅的,“枯藤”“老树”“昏鸦” 这样一些具体事物也可以来寄托这种抽象感情。

所以,这样的联想,既是帮助理解丰富深刻的感情的一种方法,也是让自己在创作时找到能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的一条途径。

3.联系生活积累,提炼情境相似点

生活积累是一本书,是创作不尽的源头活水。比如,《乡愁四韵》中,作者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乡愁的滋味联想到醉酒的滋味;由海棠红联想到血,由沸血的烧痛联想到乡愁的烧痛,那“滋味”“烧痛”是诗人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即两种生活情景产生的联想,我们仿写时也可以学着由此入手。例如,“明月光”与“霜”,月光给人的清冷感觉与“霜”、乡愁相似;“清明雨”与“细丝”,“清明雨”给人的缠绵感觉与“细丝”、乡愁相似;“飞柳絮”与“春雨”,无根的“飞柳絮”漫无目的随风飘荡让人断魂的感觉与“春雨”、乡愁相似;“小扁舟”与“新月”,二者的形状相似,新月对月盈的期待与乡愁也相似……

联想中联系生活积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情境相似点,可以充实诗文的内容。

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联想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可以丰富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增加诗文的厚度,增添诗文的文化内涵。

二、理清思路,曲径探幽

1.细读慢品,把握主旨

要成功地仿写(续写),首先必须细细咀嚼,把握原文的主旨。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四韵》通过一咏三叹,抒发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滋味是非常复杂微妙的。所以我们仿写时,既要表现乡愁这一主题,又要尽可能地表现这种感情滋味的微妙复杂。“清冷”“缠绵”“颠簸”“伤痛”“沉重”“热烈”“苦涩”“透明” “无涯”“向往”等,都应是乡愁丰富滋味中的一种。

2.曲径探幽,找到入口

要成功仿写续写,须延续原文的思路,遵循原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找到入题口。

《乡愁四韵》最突出的特点是借意象寄托感情,用回环往复的手法表现强烈而复杂的乡愁滋味。

我们可以这样去探路:先明确乡愁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找能表现这种感受的意象。由原诗思路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在味觉上,乡愁是酸甜苦辣各样滋味都有;在感觉上,乡愁是重、乱、冷、暖各种体验都有;在嗅觉上,乡愁可以是芳香的;在触觉上,乡愁可能是灼痛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循路找到能传达这些感受的意象,如:葡萄是酸的,青橄榄是苦涩的,红辣椒是辣的;山是沉重的,麻是乱的,霜是冷的;春雨既让人心生缠绵,也让人感觉断魂;水既使人倍感寒冷,又使人更觉清澈。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思考:先找能寄托乡愁的意象,再挖掘其可借以表达的乡愁滋味。结合平时的积累,能找到许多可以用来寄托乡愁的意象,如:月亮、雨、云、风、船、枫叶、水,家乡的一捧土一块砖,一件物一支曲,妈妈的一个微笑一道菜等等。然后再从这些具体的事物上挖掘出可以寄托的乡愁滋味,如月亮可以表现乡愁的期待、冷清寂寞,云可以表现乡愁的漂泊、疏淡,红红的枫叶可以表现乡愁的浓烈,家乡的一捧土可用来表现乡思的沉重,妈妈的一个微笑可用来表达乡思的幸福。

3.穿针引线,串珠成链

明确了主题,找到了路子,拥有了素材,已是万事俱备,但这些珠子都是零碎的,须串联起来才能成为链子,文章才能成篇,所以不能缺失“穿针引线,串联思想”这一步。例如:找到秦淮水这一意象,挖掘出它能寄托乡愁的苦涩,我们还要用一根针将秦淮水与苦涩连成一条线,因为我们知道水不可能是苦的,泪却是苦涩的,而水与泪极其相似,这样,诗便完整了:

给我一滴秦淮水啊秦淮水,

泪一样的秦淮水,

流泪的苦涩,

是乡愁的苦涩,

给我一滴秦淮水啊秦淮水。

这里的泪水就是将秦淮水与乡愁的苦涩连缀起来的针线。

再如:我知道归雁常被用来寄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回归的向往,而雁与天空中的风筝至少有外形上的相似点,于是我们便可以拟写出这样一节:

给我一只纸风筝啊纸风筝,

雁一样的纸风筝,

归雁的依恋,

是乡愁的依恋,

给我一只纸风筝啊纸风筝。

同样,这里的雁即是串联风筝与乡愁的依恋的针线。

写作时思路清晰,才能文思如涌,方能下笔成文。

三、锤炼语言,增加意韵

典雅的语言、隽永的意蕴都是诗文的魅力,所以创作还需学习炼字造句以锤炼语言,增强诗文的意蕴。

比如,《乡愁四韵》这首诗中应斟酌用词的主要有数量词(如一瓢、一张等),有修饰名词的形容词性词语(如“酒一样”),动词(如“醉酒”的“醉”、“沸血”的“沸”),有描述乡愁感受的形容词或动词(如烧痛、芬芳)等。学生模仿锤炼出的这样一些量词如“一地”“一季”等用词均典雅形象,还能引起人的无限联想。形容词如“清冷”“缠绵”“晶莹”等,也能恰当地表现乡愁的复杂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锤炼语言时,化用典故诗句更能增强诗文的意蕴。如上述创作中学生运用的词语“断魂”“银霜”“《茉莉花》”“清明雨”等词,都能从古诗中找到出处,这增添了诗句的书卷气。

上一篇传统工艺设计

下一篇母爱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