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课本剧范例6篇

半截蜡烛课本剧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1

一、坚守学生立场,让阅读变成“悦读”

众所周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和情感交流的过程。离开了情感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学生立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启发审美乐趣。

例如,在执教《三亚落日》一文时,我就将自己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这样三个方面:在朗读中感受落日的美;在重点词语中领略落日的美;在画面中欣赏落日的美。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这一课的每一句语言都很精妙,因此在对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我有层次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其次,文中有好多词语既形象又生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内涵。如“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片”等绘色的词语,能让人感受到落日那最后的绚烂、热烈。第三,文中在描写落日的经过时,向我们展现了几个画面,并且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使落日富有了情趣和感情。在教学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欣赏了落日的整个过程:落日像孩童似的顽皮;像大红灯笼似的柔和;像跳水员似的优美。在教学最后一个画面“入水”时,我还引导学生给落日这位跳水员打分,学生在读文后,都给它打了满分,并且紧扣文中词句列出能说服人的理由,从而感受到了落日入水时的美妙。

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熏陶,同时也为他们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很有益的。

二、小组合作,唤醒探究意识

阅读过程要将文本以一定的问题或要求、情境组织起来,师生或是围绕一系列问题,或是进入一系列情境,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与交流。这些问题、情境或要求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这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生成的,但必须是学生认可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为完成目标作自觉的努力,积极主动地阅读、学习、探究,生成独到的见解和智慧。

在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尝试让学生通过分小组表演,来感受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以及沙僧的不同个性。在这一形式下,学生不再是“听”,而是“演”,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通过自演、自评,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我用尊重和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去表演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这时的我不再是学生的老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学生式的老师。当学生打开心扉评价每一位表演者,去探究剧本中每一位人物形象时,这时的学生不再是我的学生,而是与我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课堂不再是一个进行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奇异的火花。

三、组际交流,资源共享

共享,就是让学生在资源共用、智慧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思想火花的碰撞,心灵的交汇,语言的调谐,从而形成独特的体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相互表达与聆听,相互接纳、赞赏、辨认、分享,以达成智慧的共享。

例如在执教《半截蜡烛》时,我紧紧围绕“蜡烛”展开教学,紧扣情感这个线索,让学生身临其境。首先,通过质疑:这是半截怎么样的蜡烛?绷紧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勃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味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比较敏感而灵敏。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成为一种自发的驱动。

四、捕捉生长点,彰显个性化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2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故事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尤其低段学生,为此我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进行阅读:1、围绕课题讲故事,引发阅读欲望。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半截蜡烛》时,我就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设置故事情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家母子四人承担了收藏和传递情报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谈话,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就此问:情报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呢?这“半截蜡烛”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用“半截蜡烛”作为课文题目呢?这些问题答案就在文中,赶快阅读去找吧。学生就迫不及待去阅读课本。2、课题质疑,激发阅读兴趣。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时,我针对课题提出这样的疑问:课文题目有什么特点?一个小问题就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引起了争论。小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来猜一猜,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船长呢?学生争先恐后抢答,虽然有的学生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但那种热情的参与已经让老师很欣慰。3、设置悬念,引导朗读课文。如:我教学人教版第四册《画风》时,首先出示课题,然后最后设置悬念:风是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出来呢?在几个小朋友团结合作下,他们画出来了,到底怎样画的呢?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看谁先发现,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抢读起来。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巧妙使用媒体资源创设情景,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中学、趣中获”。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激情的范读,一下子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再如《两只小狮子》一文情景创设,先播放视频:凶猛的狮子正在捕捉一只羚羊时停止播放,师问:“这只狮子如果没有真正的本领它捕得住吗?”“真正的本领怎么来的?”就轻松切入本课的重点内容了。学生在视频中通过看、听知道了狮子真正的本领是滚、扑、撕、咬,也会被生动的短片吸引,自然也就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低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而低年级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通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方式表演。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得到张扬,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一定要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教学《荷叶圆圆》时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就评价“哎呀读的连小水珠都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把学生高兴的手舞足蹈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交流阅读收获的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各种交流阅读收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每周的阅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读后开展各种交流阅读收获的活动,如朗诵、讲故事、背古诗、讲笑话等形式的比赛,活动后再以小小新闻会的形式总结、发奖品,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此班上掀起了阅读的热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参与阅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达到训练阅读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漫话三国英雄》时,先让学生讲自己课余时间阅读的《三国演义》其中的一个故事,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再进行漫话三国英雄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班上又掀起抢读《三国》的热潮。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3

关键词: 趣味性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课堂最艰难的一块阵地。为了取得战略性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进行了多种尝试。于是乎,“海量阅读”应运而生,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一百本书,也写不出一百字的作文”。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似乎在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未必就能“下笔如有神”。于是乎,习作技巧被一再系统化、细致化,可是,诸如“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合理”、“突出中心”等一系列写作技巧,学生早已烂熟于心,可应用起来却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帮助学生勾出内心的“趣味”。笔下无趣,下笔自然难于登天。对此,我认为要想突破写作瓶颈,作文教学还得从“趣味性”上下狠工夫。

所谓“趣味性”,顾名思义,自然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美妙的心理体验。成功的趣味应既存在于作者心里,又升腾于读者心里。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趣”呢?其实不难。

一、给中心添趣

一个无趣的中心如何能打动别人?在确定文章中心时,要指导学生紧扣一个“趣”字。这里的“趣”,并不是狭义上的“有趣”,凡是能走进读者内心的,即便让人泪流满面、牵肠挂肚、纠结万分,也都是非常有趣的。

写景文章重在“相映成趣”。吴壮达笔下的《日月潭》就充满了趣味。“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圆圆的日潭和弯弯的月潭遥相呼应,此为一趣;“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星星、灯光在湖水中嬉戏,此为二趣;“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披上轻纱的日月潭,如梦如幻,此为三趣也。借着这样的思路指引学生,让他们用善于发现“趣味”的眼睛观察、品味,自然会获得“处处美景处处趣”的感受。

写事文章重在“无事不趣”。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趣味,“飞入菜花无处寻”时难道不令人叹为观止吗?学生在这样的趣味熏陶下,不由自主地搜寻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并将被忽略的趣味融入作文中。我教的二年级有一个学生描写“打雪仗”的情景时,一开始用了这样的句子:“我用雪球去打李杰,一下子打中了他的后背,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对他进行了这样的指导:“光一个‘跳起来’还不足以体现出你高兴的心情,想想看,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写得更有趣一些?”他歪着脑袋想了想,就有了下面的句子:“我用力攥了一个大大的雪球,瞄准李杰,‘嗖’,雪球飞出去了,紧接着‘啪’的一声在他背上炸开了花!”瞧,伴随着“嗖嗖”声和“啪啪”声,炸开了花的雪球就被涂抹上了浓浓的趣味。

写人的文章重在“人生乐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如此。“白发翁媪”、“相媚好”,多少浓情蜜意在其中;“溪头卧剥莲蓬”的“亡赖”、“小儿”,又传递出多少生活的乐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给情节添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向来为人所不喜。《半截蜡烛》的情节可谓惊心动魄。为了保护藏在蜡烛里的情报,伯诺德夫人一家可谓步步惊心。伯诺德夫人点燃了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却又被中尉甲点燃了。此为一波一折;杰克想取走蜡烛去柴房抱柴,被中尉乙一把夺回。此为一波二折;杰奎琳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少校同意了。此为一波三折。正是这一波三折,将读者的心一次次提到了嗓子眼。正是这一波三折,使这篇部小精悍的剧本趣味无穷、历久弥新。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小插曲,给情节加点意外佐料,岂不是更有趣?有位学生就用一波三折的思路描述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从一只大狗冲着自己嚎叫,到吓得一路狂奔,再到大狗穷追不舍,到最后平安无事。出乎意料的结局交给狗主人解释――她的狗并不是来追我,她正要回家,看到我跑,它也好奇地跑起来。虽然整个事件有惊无险,但这样有趣的情节怎能不吸引读者的眼球呢?

三、给句子添趣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4

关键词:情感教学;高效课堂;创建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合理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那将会使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

一、寓导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之一。新颖独特且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导语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基础和生活阅历有限,对于教材中介绍的生活背景和人物的生活环境很难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对于人物的情感也无法产生共鸣,教师应根据课文所传导的情感价值观,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课文的情感入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在介绍玛丽・居里的生平事迹之后,多媒体课件上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并配以动画:一个漂亮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她会因此而退缩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理,在舒缓、柔美的配乐中自读课文,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去了解文章内容。因此,为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严谨、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理解“美丽”内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寓教于情,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体验作者情感的过程。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与教师对教材情感因素的发掘、引发和表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1.优质资源,巧妙恰当使用

充分使用多种教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用以增强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时,就可以截取影片《鲁滨孙漂流记》选段,让学生了解鲁滨孙在荒凉的海岛上没吃没穿,被野兽袭击的二十六年的痛苦生活,但最终回到了英国。看了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效率随即倍增。

2.知识拓展,深入生活实践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之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尽量把阅读、写作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大学校中去,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从中感悟人生之真谛、知识之可贵、世界之精彩。如,学习《美丽的清澜港》时,通过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播放大海朝阳初升和秋天的月夜视频,让学生体验阳光下海的静谧、迷人的色彩,月光下海水清澈、水影的明晰等,感悟作者陶醉在大海明净和清新之中,情景交融,心旷神怡,赞美和热爱大海之情跃然纸上,把艺术美升华到情感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激发其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3.情景交融,优化课堂结构

依据文章本身特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兴趣点,选准课堂教学切入点,把课文改编成小品、剧本,师生共同表演,力争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做到既环环相扣,又有张有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半截蜡烛》时,指导学生编排一个情景剧,让他们身临其境,用心去感受杰奎琳的聪明可爱,伯诺德夫人内心的胆怯和紧张,三个德国军官的横行霸道,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为了保护那半截有金属管的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团结一心的精神。

三、寓感于情,捕捉课文动情点

作者有感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学生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有的放矢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以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为印象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桃花心木的独立自主。在不确定的生活环境中,仅及膝盖高的树苗居然能长成高大而笔直的树,且树形优美,使作者看到了桃花心木的顽强精神,“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又使作者看到了“独立自主”的品格,“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桃花心木的感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感情上的爆发,这深深埋藏着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教师让情感导航,才能让学生乐学、勤学、巧学,构建出一个轻松愉快的高效

课堂。

参考文献: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5

六月的鲜花分外香、六月的阳光无限好,在这充满色彩、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第61个”六一”国际儿童节。今年的儿童节,学校仍是以人为本,以把真正的”六一”节还给儿童,让每个儿童过上美好的童年为出发点,学校以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庆”六一”活动。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活跃了节日的气氛,又让孩子们从中受到了教育的熏陶,培养了孩子们对儿童节的喜爱之情。现将我校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简单朴素、庄严生动的入队仪式

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孩子们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穿戴一新的打扮,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文体园的升旗台前举行吸收一年级新队员的入队仪式。整个仪式虽说不隆重,但却也显示出简单朴素、庄严生动,全校207名少先队员在嘹亮的队歌中,佩戴鲜艳的红领巾在星星火炬的队旗下昂首挺胸、精神抖擞 地敬队礼。一年级33名新队员个个脸上洋溢着激动、自豪的欢笑接受少先队为他们授予的红领巾标志,从他们高声宣读誓词的声音中,我能体会到对这些光荣加入少先队的新队员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随后是新老队员发言,新队员决心努力学习,争当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老队员立志处处以优秀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新队员树立一个好榜样。

最后,是我大队辅导员讲话,我的讲话中寄托了对队员们殷切的希望,希望队员们在星星火炬下好好学习,好好锻炼,用优秀少先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家做好每一件事,在校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让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不断地为它增添光彩!

二、 开展文艺才艺表演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6

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趣味性做一些阐述。

1.激发兴趣的导课。新颖别致的导课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如何导入新课,方法是很多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在《说笑》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我们班上一节语文课在这次市教学大检查中被评为了优秀课。”学生欢呼鼓掌,兴趣盎然。我接着说:“为了庆祝我们的成功,老师决定将用作道具的夹竹桃分给大家。”听了我的话,学生喜出望外,哈哈大笑。“不过,由于数量有限,每位同学只能分到一朵。”学生一脸讶异,充满期待,满面微笑。“正因为少,更显其珍贵,相信同学们会懂得珍惜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心领神会,会心微笑。最后,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写不同性格学生的笑态,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说笑》。学习《卢沟桥烽火》,《螳螂捕蝉》可用故事导入,此外,还可用图表、引用、介绍背景等导入新课,使导入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不自觉的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学生分角色表演。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是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可以直观的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剧本表演。在讲授《负荆请罪》一课时,学生自发的带来木条,绳子等道具,分角色表演时,由一较胖学生半裸左臂扮演廉颇,一较高同学身着袍子扮演蔺相如。出演蔺相如和廉颇在路上相遇时,“廉颇”咄咄逼人,丝毫不给蔺相如让路,当他盛气凌人地说:“我为什么要给蔺相如让路!”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而在演廉颇负荆请罪一幕时,“廉颇”的诚心诚意,“蔺相如”的宽广胸襟,让全班学生不禁肃然无声,深受感触。在《半截蜡烛》、《螳螂捕蝉》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

3.让学生尝试当“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放把角色让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当“老师”的感觉,学生在新其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我有意给生字注错音或是写错字等,让学生发现发的错误,我故作不知,由他一一解释给我听,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会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发现,乐于和老师讨论。此外,还可以把一节相对简单的新课交给一个或几个学生,由他们进行相应的备课,讲课,老师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的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完成本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