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例6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1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2

1.1实验演示

首先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平底盘中,再往盘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要求淹没纽扣,然后再往盘中滴入红墨水少许(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稍微多加一些),接下来用小刀截取一小段蜡烛,将其放入准备好的玻璃杯中,并用蜡油固定在玻璃杯底,再点燃它。待蜡烛燃烧至杯壁稍微发烫时(位使实验效果明显,可以稍微烫一点儿),迅速将其倒扣入盘中,要求玻璃杯口边缘压着纽扣。可以发现,在倒扣入盘中的瞬间,蜡烛熄灭,慢慢地杯外盘中的液面下降,盘中的水越来越少,而玻璃杯中的液面却慢慢地上升,最后会发现盘中的水几乎全部被吸入到玻璃杯中。

1.2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蜡烛在玻璃杯中不断燃烧时,杯中空气受热膨胀,当玻璃杯被倒扣入盘中后,空气的缺少导致蜡烛熄灭,此时空气温度也会慢慢降低,在杯中空气体积不变、重力加速度也不变的情况下,空气密度降低,由初中物理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v可知,杯内大气压强会逐渐减小,由于大气压平衡,要维持杯内杯外压强相等,所以杯内液面上升以达到杯内空气体积减小,空气密度上升,增加杯内压强的目的,所以盘中水被吸收到玻璃杯中,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都是大气压强存在的表现。

2总结

物理实验既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科学方法;物理实验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力量。通过大气压强的实验设计及实现,可以得出中学有些物理实验并不是都需要昂贵精密的设备和器材才能去完成,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废弃回收物也可以组装完成许多重要且有趣的物理实验,这样不仅将生活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达到环保的目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方便容易地接触实验,亲手做实验。不再为昂贵的实验器材而担忧(针对小型物理实验)。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引课;平面镜成像;激发兴趣;问题意识;趣味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4-0078-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一节好的物理课往往是从引课开始的,而好的引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从而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来谈谈“平面镜成像”一课的引入在教学生涯中的演变过程。

1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引课

第一次接触“平面镜成像”一课时,笔者意识到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疑可以引思,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有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感受,笔者让学生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同时在讲台上放了一面大梳妆镜。引课时,让大家拿出小镜子,对着自己的脸照一照。

[师] 你在镜子中看到了什么?

[生] 我自己。

[师] 对,镜中的“你”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师] 平面镜我们太熟悉了,但你仔细观察过吗?思考过吗?现在请两位同学上台照镜子。甲同学逐渐靠近或远离镜子,乙同学在镜前做了一个“猴哥”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师] 请每个同学再拿起镜子照一照,看会有什么发现?你想要解决平面镜成像里的一个什么问题?

这时同学们活跃了起来。

[生1] 为什么我举右手,像举左手?

[生2] 为什么我离镜远时,像也离镜远去?

[生3] 像和我大小一样吗?

[生4] 为什么镜中会有像?

[师] 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本节课大家就要经历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

【分析】

优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次引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一提出,并迫不及待地想解决这些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缺点:极个别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司空见惯,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引起深入的思考。

2 利用趣味教学视频资源引课

第二次接触“平面镜成像”一课时,为了在上课伊始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探求,引课时播放了一段趣味物理教学视频――“浇不灭的蜡烛”,这段视频的内容是在茶色玻璃板前放一只蜡烛,玻璃板后放一只烧杯,点燃蜡烛,看到烧杯中有一只“燃烧的蜡烛”,向烧杯中的蜡烛浇水(如图1),蜡烛燃烧的火焰不灭(如图2)。学生观看后觉得很好奇,并发自内心地感叹“物理真有趣!”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按照第一次引课一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

优点:学生对视频播放的实验很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使其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之中。

缺点:有些学生看到视频播放的实验现象时,提出“这是真的么?”表示出质疑的态度。

3 利用趣味物理演示实验引课

第三次上“平面镜成像”课时,笔者想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和交流与评估。考虑到设计实验这一环节难度较大,笔者在引课时将原来的“视频播放――浇不灭的蜡烛”改成演示实验,将一块长30厘米的玻璃板嵌入自制的带有凹槽的长约40厘米的木块后,放置在一个转盘上,玻璃板上盖一块毛巾,在转盘上玻璃板的前面放一只蜡烛,后面与蜡烛对应的位置放一只烧杯,点燃蜡烛,拿掉毛巾,引导学生透过玻璃观察。

[师] 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 烧杯中有蜡烛在燃烧。

将转盘稍向左转,再向右转,使不同位置的学生都能看到现象,接着,笔者向烧杯中浇水,如图3,课堂上顿时沸腾了,学生们发出了惊奇的“啊?”“怎么浇不灭呢?”思考几秒后笔者将转盘旋转180°,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烧杯中没有蜡烛。”笔者顺势告诉学生,“大家看到的烧杯中‘燃烧的蜡烛’是镜前蜡烛在镜中所成的像”,如图4。

【分析】

优点:演示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还为学生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做了铺垫,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缺点:旋转转盘时,仍有个别学生看不清实验现象。

4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课

第四次接触“平面镜成像”教学,正值刘谦的魔术风靡全国,于是笔者想到了用魔术引课,为了借助刘谦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强大的气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笔者截取了娱乐节目中刘谦的“隔山打牛”的魔术表演视频。听到要观看魔术大师的精彩表演,学生欢呼雀跃。

首先进行魔术视频播放,看到玻璃板前后各有一只蜡烛,刘谦左右手各拿一个打火机,做同时点燃玻璃板前后两只蜡烛的动作(如图5),并说:“我会隔着玻璃板吹灭镜后的蜡烛,大家相信吗?”电视里的观众和教学现场的学生都直摇头,如图6。

[生1] 不信。

[生2] 怎么可能?

[刘谦] 验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如图7)。

学生屏住呼吸,突然异口同声“哇!”原来蜡烛真的被吹灭了(如图8)。

[生1] 简直不可思议!

[生2] 太神奇了!

[师]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学完本节知识,就可自己揭秘。

【分析】

优点: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刘谦的“神功”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达到了最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并为“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埋下伏笔,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愉悦地步入自主学习的道路。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多积累、多琢磨,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利用好教学资源,就一定能发现更好的、更迎合学生心理的引课形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与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真知,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前程.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盛旭峰.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1):19.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物理;实验;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94-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也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也应该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趋近的倾向,是推动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动力,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兴趣与非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着,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份。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学,超乎寻常地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而趣味实验则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例如:在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这几个小实验。

1、“想不到的结果”找一个像手掌一样长,像手指一样宽的纸条,向图中那样,剪两个小口或撕两个小口。然后去考考你的同学:如果拿住纸条两头向两侧拉一下,纸条会断成几条呢?一般会认为断成三截。这时候你让同学试一下,试的结果一定会感到迷惑不解:纸条只断成两截。

2、“水面浮针”把一跟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就可以改变学生的看法。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放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

3、“烧不着的布条“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时,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这三个实验结果都出乎学生意料,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物理殿堂。

二、设计趣味性实验,讲解新课

在新课的讲解时做几个小实验也可以起到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效果。例如:在学气压强时可以做一下下面的实验:

“蜡烛抽水机”在左边的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水杯的水中。不一会右边水杯里的水让蜡烛抽过来了!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而且记忆深刻,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三、设计趣味性实验,巩固知识

在巩固知识时做个实验的效果往往比一张试卷的效果还要好,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一定保持得很久,他们的普遍现象是对物理概念规律一知半解,从而产生困惑,感到莫大的压抑,导致听课无心,思想开小差,作业头痛。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下去,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如:在学习完流体压强后做下面的实验:

“隔物灭火”桌上放一只玻璃杯,杯子前面20cm处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用力对着玻璃杯吹起,烛焰被吹灭了。如果要你通过一只大漏斗吹气按如图所示吹气,却不能把蜡烛吹灭。

这样的实验不但巩固了流体压强知识且将知识加以延伸。

四、设计趣味性实验,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为了有效地完成物理教学任务,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十分有必要把物理实验引伸至课外,课外实验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特别能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阔的大课堂,有意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大有裨益,例如在讲授“光的色散”的现象时,学生对彩虹的现象就十分感兴趣,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彩虹,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许多小水珠折、反射后形成的,观察时应注意彩虹里面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如何?我们还可借助其他方法得到人工彩虹,满足学生随时观察的需要。比如对着太阳光把一口水喷成雾状,即能观察到一条人造彩虹,其色光的排列与天空虹一样。还可把一玻璃杯的水放在窗台上,让太阳光经杯中的水发生折射,再在地上铺一块大白纸,这也可以观察到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现象,不但觉得物理有趣,而且还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5

1.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是发生注意的基础,是启迪人的思维,激发内因的重要手段。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态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原理,这为物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课本上一些农村生活中过于常见的、学生不感兴趣的现象,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舍弃它,改做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或没有关注过的实验。如:有孔纸托水(大气压强);冷水烧开水(沸点与压强的关系);三棱镜分光实验(光的折射);在“冲量”教学中,让学生观察鸡蛋落下时分别掉在布和盘子上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实验都能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所以课堂上生动有趣的语言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的。

2. 注重以实验引导学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验是实践的基本环节。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农村初中,实验仪器老化、破旧现象严重,与现在使用的教材也不匹配,实验室不完善,为了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真正体现以实验为基础,作为物理教育者就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多为学生制作一些有价值的教学仪器。

例如小孔成像的实验。

器材:截面较大的牙膏盒一只,截面较小的牙膏盒一只,半透明纸一张。

制作:在截面较大的牙膏盒A右侧开一个小孔,左侧开一个长方形孔,让截面较小的牙膏盒B恰能插入;牙膏盒B左侧为开口,用于观察,右侧底面剪去后用半透明纸糊好。

实验:在暗室中,小孔D对着点燃的蜡烛E,在B筒半透明纸上出现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将B筒往外拉,像变大。

此实验可验证小孔成像的大小与小孔到薄膜的距离有关。蜡烛火焰通过直线传播在半透明纸上成倒立的实像。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也能从中体验到自制实验器材不是很难,而且随时都可以做到,让学生参与到制作中来,让他们充满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物理学这门课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我们要克服困难,为学生自制实验仪器,同时也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因此自制物理教学仪器有重要的意义。

3. 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有关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知识、原理、技术环节与要领;技能目标――特指运动技能目标,包括该课、该单元具体的实践操作技术;情感目标――包含心理学、社会学两个方面的指标,即个体的兴趣、积极性、情绪状态与集体的合作、交流;体能目标――这个初中物理学科特有的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接受新鲜的事物,从而学习去操控、去挖掘初中物理中的奥秘,从而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相对来说,情境角色扮演的适应范围更广,对学生的要求也较低。教学任务选择是否得当,对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影响的。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6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积极性,营造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解放学生的眼鼻脑手等,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感到是自由的、互动的、积极的。创新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气氛,就像石石相击,心心相连,思思相促,情情相生,使火花迸射,心潮相逐,智力引爆,激情奔涌,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下面以《三亚落日》教学片断为例:师(极目远处,陶醉般地引导):同学们,我们刚才品读了《三亚落日》这篇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请你想想现在来到了这细腻松软的沙滩上,迎面暖风徐徐吹来,眺望着光焰柔和的落日好像诗一般的从天上滑落下来,你会想说些什么?生:我想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的画面中。那湛蓝的大海,松软的沙滩,挺拔俊秀的椰树,低飞的海鸥,暖暖的海风,顽皮的落日,还有惬意的游人。我已沉醉在美妙三亚落日的画面中……师(翘起拇指,为其点赞):多么漂亮的画啊!不但你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你想把这幅画画下来吗?……(课后画)生:我想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海边大自然的歌!……师:这支歌是怎样的?你想为它谱曲写词吗?你美妙的歌喉,相信这首三亚落日的歌也一定很美。……生:三亚落日是一首诗。师:一首什么样的诗?生:……还是一首环保的诗。……师:真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你们就是一个身怀才情的诗人!美妙无比、情景交融、热带风情的诗,还是一首环保的诗。以上教学记实,老师为学生的“自由言说”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内心的言吐,真情的流淌,都会得到细心地呵护。“一首环保的诗”也不会遭到非议否定。教师是一个大度智慧的引导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强化他们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学生就在这个空间里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成为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孕育、诞生。

二、质疑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孵化器”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关注学生阅读期待和发展需要,激发阅读欲望,触及心灵深层的体验,使阅读成为一个有滋有味,充满灵性和创造的过程。张楚廷教授强调“:能够带上满口袋的问题走进课堂算好课;能够唤起学生生问、发问、提问的课,算是更好的课。”老师要善于从各方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现有材料大胆质疑,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追根求源,好求甚解的精神。其次,培育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心里过程。“孵化”学生多维的思考力。少儿富于想象力,头脑里充盈着各种奇特的梦幻和美好的期待。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人教版语文《半截蜡烛》教学中,林老师在引导同学们细读课文2耀6自然段后,要求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难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生思考、交流)生:那个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灭,却不是“重重”地吹熄?生:对,在国家重要情报马上暴露的情况下应该“重重”地吹,怎会轻轻地吹呢?生“: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常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烧越短,杰克应该立即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慢吞吞呢?这难道不是加大危险吗?生:杰奎琳的表现也有很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面对残暴的德国鬼子,她为什么会娇声地说?杰奎琳端走了蜡烛,这是一个不容易得来的好机会,应该快步地走上楼梯,怎么还会很有礼貌地向德国军官告别说晚安呢?师:好极了,很多同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都能抓住每个人外在表现和内心、环境中矛盾的地方提问题。大家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再好好读读课文,能不能读出矛盾中的智慧。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沉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不会引起敌人怀疑,觉得很正常。生:夫人很勇敢,没有一丝害怕的神色,不露破绽。生:夫人的战斗经验很丰富,充满智慧。她知道敌人狡猾,一有不正常的现象就会被发现,很从容镇静。生:我从“慢慢地”读出了杰克的智慧,因为他一边说,一边还在思考问题。生:“迅速”站起来,会被敌人发现很匆忙,很紧张,引起怀疑。生:我觉得杰奎琳更是一个善于揣摩人物心理的人。她娇声地说,装出一副娇滴滴的样子,多么天真善良。德国军官一定会喜欢,这样就可以“骗”到蜡烛。师:好,刚才大家从课文中的“矛盾”问题,现在又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潜心揣摩,解开了这些疑问,体会到人物的机智勇敢和沉着冷静。在教学中,学生经历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凭借自己对语言的直感能力和潜在阅读期待,抓住原本的矛盾,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解读得有滋有味,合情合理,富有创见,鲜明地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即问题是创新的“孵化器”。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造性思维“助推器”

课标指出“:要珍惜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不要以自己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并动手操作,形象直观地感受,自主选择,自由体验,张扬个性,让学生融入师生、生生、生本多变互动提升的复杂过程,深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中,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说好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师:大家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那位伯诺德夫人,在那种情景中,你认为要说好句中的哪个字、词?为什么这样?生:假如是我会镇定地说这话,重点说好‘瞧’,因为看不出什么异常,就可以吸引鬼子的注意力油灯上面,就会把蜡烛放弃了。师:来来来,你镇定地来读一下句子。生:比如是俺,俺会有礼地说话,“先生们”三个字重一点,德国鬼子才不会生疑。师:按照你想的说一说、读一读,。生:咱要从容地说。“这盏灯”咱会着说好得重一些“从容”可以神不知、鬼不觉让德国鬼子视线和注意引到油灯上来。(读一读)生:若是我,就用镇定的调子,读好“亮些”这两字,灯光比烛光亮,鬼子就会放弃蜡烛,使用油灯。师:大家说得好,有头脑,有想法,同学们想的方式不一样,却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我们共同感悟到了可贵的品质,请说说?生:主人公伯诺德夫人的沉着、冷静、机智。在面临恐惧、危险的时候表现出大智慧、大无畏,沉着、镇静。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开放的话题引领着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各抒己见,表达对这句话富有个性化见解和独特思考。“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句子短、文字少,可学生解读得很丰富,合情理。在这个过程中,彰显个性,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创新,为学生发展需要、自由探索和创造新的体验提供了条件,成为创新的“助推器”。

四、搭建展示平台———创造性思维“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