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游戏范例6篇

班会游戏

班会游戏范文1

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群体的果果,利用她与生俱来的“游戏力”――一种自信,活力,或者说是一种游戏的情趣,吸引了众多的渴望游戏却又缺乏“游戏力”的小“粉丝”,自然地成为这一个游戏群体的中心。在游戏中果果带给了教师不一样的一面。

在角色游戏中:

每次在开始进行角色游戏的时,个别幼儿只会自己玩耍。于是教师想通过能力强的幼儿领带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果果活泼、热爱交朋友,与九毛坐在一组上。于是教师让果果在家中担任妈妈的职责,活泼可爱的她经常会主动与内向胆小的小客人九毛进行交流。九毛对于果果的问题和热情无动于衷,这让果果感到很无奈。但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果果重新燃起了热情,不停地拿着自己的物品与九毛进行分享,最后九毛终于与果果开始了简单的交流,对果果展现出了笑容。

在区域游戏中:

果果和九毛在娃娃家中建立了初步的情感,在区域游戏时九毛会开始模仿果果搭建的玩具进行仿造,同时由于小班幼儿没有集体意识,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一会就会去抢他人的玩具。这时果果会主动告诉老师,有时还会帮九毛要回来。虽然九毛在旁边仍旧一声不吭,但是在九毛心里开始慢慢地信任果果,喜欢跟着果果游戏。在游戏时会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地与果果说话。

二、社会性的定义

幼儿从三岁开始有了社会性,即从小班开始幼儿有了社会性,开始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逐渐能和小朋友玩了,也产生了同情心。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社会里,而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可以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子,让他们结交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和交往能力。

三、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

幼儿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立成员,开始具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和起着一定社会作用,开始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态度、愿望与要求。

游戏中,小班幼儿的反应往往是非常直接与坦率的,在与同伴合作游戏时,不同的幼儿带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游戏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w表现,即使面对同样的玩具,也会玩出不一样的花样。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可为幼儿提供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社会语言的发展

角色游戏符合了幼儿爱玩、爱模仿、爱表现的天性,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

在案例中,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刚入学的幼儿比较排斥教师的接触,但是幼儿与幼儿之间是没有隔阂的。教师通过让能力强的幼儿带领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让活泼的幼儿带领内向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让能干的幼儿带领“糊涂”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简单交流与互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二)区域游戏中幼儿社会规则的发展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要遵守活动的常规和规则,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案例中,九毛胆小,经常会有幼儿“欺负”他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小班幼儿没有接触过集体生活,他们没有集体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幼儿是家长的重心与宝贝,所以集体意识淡薄,没有团结、合作的观念。在区域游戏中经常会让幼儿一同玩同一款玩具,这就需要幼儿学着合作游戏、学着谦让游戏,慢慢树立集体意识,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合作性游戏,引导幼儿积极的交往

在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些合作的游戏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接触交往机会,也能使小班幼儿有更多机会来模仿社会成员的良好交往行为,从而较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如角色游戏娃娃家,让幼儿在活动中模仿成人的劳动,可以让幼儿模仿爷爷奶奶煮饭烧菜,模仿爸爸妈妈上班照顾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分工合作,引导幼儿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引导幼儿积极的交往。

(二)利用竞技类游戏,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

小班幼儿刚来园时还不会关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时不会主动帮忙反而还会讥笑他,在游戏中也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交往,没有集体意识。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

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增加集体意识,让幼儿在欢乐的同时也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判断输赢,幼儿会为小组的优胜而努力,同时会为了赢得的比赛而齐声呐喊“加油”,此时此刻,他们每个人都融进了集体当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同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五、结语

班会游戏范文2

【关键词】小班幼儿 音乐游戏 社会性 发展

旋律优美、动听是吸引学前儿童加人韵律活动的因素之一。美妙的音乐能自然地激发儿童的参与和表现欲望,引发他们积极地用模仿动作、舞蹈动作和游戏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旋律和情绪情感。此外,选择不同节奏、不同性质和风格的音乐,能大大地丰富儿童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体验,帮助儿童理解音乐和动作之间的关系,以根据音乐的不同节奏来变换动作,提高对动作的反应能力。

一、要考虑儿童音乐能力及非音乐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在选择动作或游戏规则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儿童音乐能力及非音乐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如音乐游戏《抢位子》,对于中大班儿童来说,游戏的规则是随着音乐自由做动作,一旦听到音乐声止,立即抢占一个位子,若动作反应慢,即淘汰出游戏;而对于小班儿童来说。其竞赛意识和动作的敏捷反应能力尚不够,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改变游戏规则:不减少位子,使每个儿童在音乐声停止时,都能找到一个位子。然而,居于担心游戏活动的安全和怕角色之“乱”,故而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给幼儿以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如不论大、中、小班幼儿,教师总是把角色游戏主题事先确定好,并形成固定场地模式,让幼儿在规定主题场景中选择角色游戏;评价时,也以幼儿各就各位,走动厉害不厉害,作为评定一个角色游戏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真正达到角色游戏的教学目的。

二、观察介入,巧妙开展随机教育

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这时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并教育,促使游戏继续开展。那什么样的介入才是适时介入呢?上海著名的游戏专家徐则民认为:“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介人的时机和方法,或平行游戏、或扮演对应性角色、或适度引导必须因人而异。”不难看出,学会观察是一个老师必备的品质,与随机教育相辅相成。如:有一次在“超市”里,沈沁雯是服务生,正耐心地等待“客人”上门买东西。可是许久没有客人来。我察觉到了她的“无所事事”,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却拿也拿不动。这时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此后,超市的服务员就多了一项“送货”上门的服务,深受顾客的欢迎。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只需要通过音乐活动予以实现。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音乐游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它所表现的形式都是为孩子喜爱并接受的,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动分享。所有这些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感和音乐创造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上是我对小班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几点经验体会,其实音乐的的能力包括很多,而幼儿本身的音乐潜力也取之不尽的,只有平时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理论的指导,实践的训练,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力,使幼儿在创设的音乐环境中成长

三、让幼儿参与评价角色游戏

对游戏活动的评价,是角色游戏的必要延伸,它有助于巩固角色游戏活动的成果,提高角色游戏的整体效果。要改变以往老师越位评价游戏的做法,让幼儿自己来评价角色游戏。一般而言,一个角色游戏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挥、促进幼儿整体素质提高的程度,具体表现在幼儿使用材料的主动性、游戏内容的创造性、相互交往的积极性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因此,一个角色游戏之后,教师应根据不同角色游戏特点,积极引导幼儿一同对本次角色游戏进行必要的集体评价。一是随机评价。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对有一定突出表现、有一定创意意识的幼儿,在就近范围内会同参加角色游戏的幼儿一同进行随机肯定、总结、推广,对不足的方面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二是现场评价。教师在角色游戏前或中间某一间歇阶段,对角色游戏活动现场情形,如场地布置、人员安排、道具使用、活动方式等主要关键点、活动环节,会同参加游戏的幼儿一同进行评价,并随机改进和完善角色游戏。三是总体评价。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将整个角色游戏录制下来,随后找个适当时间组织参加游戏的幼儿,对角色游戏的主题确定、活动方式、组织实施、幼儿主对动性发挥等,与幼儿一同进行全面总结、评价,从中进一步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楼旻.论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J].散文选刊(下旬刊).2010(01).

[2]孟淑娟.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四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0(21).

班会游戏范文3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安徽省淮北市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抽取了该园小中班各3个班级开展调查,其中小班3个班级幼儿人数分别为39、41、38;中班3个班级幼儿人数分别为41、39、39。

调查内容包括班级游戏区域个数、游戏区域分类情况、游戏区域空间大小和密度、游戏区域场地结构等。

2.研究工具

研究者使用数码相机和DV摄像机收集有关游戏区域的资料,使用皮尺丈量每个游戏区域的面积,并填写自编的游戏区域空间创设观察表。  

二、研究结果

1.游戏区域个数

由表1可见,6个班级共有26个游戏区域。其中中2班最多(6个),小2班最少(2个)。从游戏区域标识来看,有标识的游戏区域只有6个,这表明6个班级的大多数游戏区域标志不明显。从区域划分界限来看,两面或三面围合的游戏区域有8个,不围合且没有隔断物的游戏区域有8个,只有储物柜,活动时需借助桌椅摆放隔出游戏区域的有10个。从中可以看出,6个班级中,有独立游戏区域的仅占三成,绝大多数游戏区域界限不清晰。不过,有教师认为,有固定储物空间的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和图书区都应该算是游戏区域。

2.游戏区域种类

华爱华把游戏区域分成四类,即表现性游戏区域、探索性游戏区域、运动性游戏区域(户外)和欣赏性游戏区域。〔1〕表现性游戏区域主要有装扮区、表演区、建构区、美工区等;探索性游戏区域主要有益智区、科学区、沙水区、种植饲养区等;欣赏性游戏区域主要有图书区和展示区。参照这一分类方法,研究者对6个班级的游戏区域进行了如下的分类统计(见表2)。

由表2可知,就表现性游戏区域而言,每班都有装扮区、建构区,5个班有美工区,但所有班级都没有表演区。其中,中1班创设了一个娃娃房,中2班创设了两个装扮区,一个是迷你小厨房,另一个是医院。这是6个班级中唯一一个创设了两个装扮区的班级,且两个区域位置相邻。就探索性游戏区域而言,只有2个班设有益智区,所有班级都没有科学区、沙水区和种植饲养区。就欣赏性游戏区而言,5个班有图书区,其中小2班没有图书区,但有图书。所有班级都没有展示区。

3.游戏区域空间大小与密度

由表3可知,所有班级都为幼儿提供了角色游戏的空间,面积最大的为7.28㎡,最小的为2.88㎡。分别有5个和4个班级为幼儿创设了固定的建构区和图书区。美工区和益智区各班都只有储物空间,需利用桌椅摆放隔出游戏区域开展游戏。此外,观察发现,各班的活动室面积约在50~60㎡左右,每班最少有38名幼儿,人均活动面积仅为1㎡左右。这表明,区域游戏活动空间面积较小,密度较高,幼儿游戏时容易发生拥挤现象。

4.游戏区域场地结构

由表4可知,小1班、小2班的游戏区域都在活动室内。其他4个班级则利用了教师办公室、阳台走廊和卧室等空间。这表明,小班游戏区域位置较为集中,中班开始趋于分散。美工区、益智区基本都在活动室内,小3班的装扮区和建构区设在教师办公室内。结合表3可知,小3班的装扮区和建构区的面积十分狭小(见图1)。中1班的装扮区和大建构区分别设在阳台两侧。中1班的图书区设在卧室,虽然安静,但采光不好。中2班和中3班分别在卧室创设了3个游戏区域,其中,中3班创设的宝宝乐园和小建筑属于较为活跃的游戏区域,而宝贝书屋则是较为安静的游戏区域,区域之间可能相互干扰。

就游戏区域的环境创设而言,6个班级的游戏区域大多是依墙而设的,但墙饰大多较为简单。以中1班的阅读区为例,除了有一张贴画,没有其他墙饰(如图2)。

三、讨论与分析

1.游戏区域数量

区域游戏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区域的划分。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发展目标创设适宜的游戏空间,帮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2〕调查结果显示,6个班级共有26个游戏区域,其中10个只是储物柜。一般来讲,游戏区域宜有界限或隔断物,且宜制订合适的区域游戏规则。

当然,游戏区域的数量也并非越多越好。如果班级面积较大,幼儿人数适当,游戏区域的数量可适当增加。班级空间有限,幼儿人数比较多,若过多地创设游戏区域,就可能会影响区域游戏的质量。

2.游戏区域种类

调查表明,该园6个班级的游戏区域种类还不够丰富,例如欣赏性游戏区域,大多只有图书类材料可供选择,幼儿容易产生厌倦。为此,教师要提高对区域游戏的认识,丰富区域游戏的种类。

3.游戏区域空间大小与密度

调查表明,该园6个班级的游戏区域空间都较小,密度也较低。有研究表明,幼儿园每位幼儿的活动面积以2.4m2为宜。史密斯和科纳利(1980)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游戏空间密度由2.4m2/人降至1.2m2/人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明显增强,可见空间大小和密度对游戏的开展有显著的影响。

4.游戏区域场地结构

调查表明,该园的小班游戏区域场地相对集中,中班趋于分散。中班游戏区域趋于分散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中1班的装扮区和建构区上,由建构区到装扮区必须经过活动室,穿过卫生间和卧室才能到达,这不符合游戏区域就近创设的原则。此外,相邻的游戏区域不宜相互干扰。然而,中3班的“宝贝书屋”与“宝宝乐园”和建构区相邻,区域之间容易相互干扰。调查还发现,该园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过于简单,基本体现不出游戏区域的特点。多数教师仅视墙面为游戏区域的界线,没做任何墙饰设计。

四、教育建议

1.完善游戏区域的划分

划分出明显的游戏区域是游戏区域创设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设置储物空间,以供摆放区域游戏材料。其次,可制作吊饰作为游戏区域的界限,以此将活动室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游戏区域。再次,可使用隔断物作为区域划分界限。创设界限分明的游戏区域有利于教师准确 投放游戏材料,也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区域意识,深入开展各类区域游戏。

在完善游戏区域划分的基础上,还应丰富各个游戏区域的游戏内容。如在欣赏性游戏区域内,除了图书区,还可开设展  示区,如动植物标本展示、民间工艺品展示等,以期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满足幼儿不同的游戏兴趣,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游戏机会。

2.调整空间大小及密度

一方面,幼儿园应努力控制每个班级幼儿的人数,保证幼儿有充裕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幼儿园还可充分利用走廊、阳台、楼梯口等公共空间作为区域游戏的活动场所。此外,可多采用分组游戏等形式,鼓励幼儿轮流进入游戏区域,以缓和空间不足的矛盾。

3.丰富游戏区域环境

幼儿园宜根据不同游戏区域的特征创设不同的环境,既帮助幼儿明确区域的划分,同时也借此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教师应该让幼儿参与到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来,例如,鼓励幼儿动手制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等等。

参考文献:

班会游戏范文4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冲突行为;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21-04

角色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的缩影。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自己熟悉的角色,与周围的同伴产生互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也会产生各种冲突。角色游戏中的冲突是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相互对抗或表达相反的意愿,冲突主体可以是两个独立的个人,也可以是小团体与个人。本研究对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根据方便取样原则。以H市两所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共22个班级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每个班级各观察了10次,共收集到153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发生的冲突事件。研究者辅以访谈法,并以白描方式记录了这些冲突过程。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角色游戏各时间段幼儿冲突行为的发生频率

一次完整的角色游戏包括三个部分:开始阶段、进行阶段和结束阶段。

1.冲突行为发生时段

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对收集的资料加以统计后发现,幼儿的冲突行为主要发生在角色游戏的进行阶段,占所有冲突行为发生率的64.1%。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冲突行为则相对较少。这可能与角色游戏的进行阶段历时较长、幼儿互动较多有关。

2.幼儿冲突行为发生时段的年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开始阶段发生的冲突呈递增趋势(5.4%18.7%21.2%);进行阶段冲突发生率比较高,且呈u型分布(70.2%56.3%69.2%);结束阶段冲突的发生率有所起伏(24.4%25%9.6%)。

(二)角色游戏中冲突双方的关系

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结成的真实玩伴关系和假装角色关系,可以将角色游戏中冲突双方的关系分为:同伴关系、角色关系、同伴与角色关系。相对应的,可以将冲突分为同伴关系的冲突、角色关系的冲突和同伴与角色关系的冲突。

1.因不同关系发生冲突的频次

研究者统计发现,角色游戏中,发生冲突的幼儿双方以同伴关系为主。冲突频率占总冲突行为的55.6%;因角色关系发生冲突的频率占35.9%,因同伴与角色关系发生冲突的频率占8.5%。

2.因不同关系发生冲突的年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中、大班幼儿因角色关系发生的冲突呈递增趋势(8.1%39%52%),因同伴关系发生的冲突呈递减趋势(81%50%44.2%),因同伴与角色关系发生的冲突到大班时明显减少(10.9%11%3.8%)。

冲突双方由同伴关系逐渐向角色关系过渡,这可能与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和角色意识有关。小班幼儿通常处于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阶段,喜欢一个人玩玩具,比较关注游戏材料的物理属性,角色意识较弱,因而因角色关系发生冲突的频率较少。到了中班,幼儿进入了联合游戏阶段,他们的关注点由游戏材料转移到角色,角色意识增强且乐于尝试多个角色。同时,由于交往技能的缺乏,他们很难一起围绕游戏目标进行组织和计划,所以常常发生冲突。大班幼儿进入了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周围的角色进行互动,同时又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一人尝试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也随之增多。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个体经验存在差异,经常会因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诱因

根据观察,研究者将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发生的诱因分为物品材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游戏机会和其他等类。

1.不同诱因引发冲突行为的频次

统计结果表明,角色游戏中,幼儿间的冲突行为有57.5%是由物品材料引起的,13.7%是由游戏角色引起的,12.4%是由游戏情节引起的,8.5%是由游戏机会引起的,7.9%是由其他诱因引起的。

2.不同诱因引发冲突行为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的冲突行为中,由物品材料引发的冲突(83.8%)明显多于中班(51.5%)和大班(46.2%),由游戏情节、游戏角色引发的冲突(2.7%、2.7%)分别明显少于中班(19%、17.2%)和大班(11.5%、17.3%),这可能与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有关。处于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阶段的小班幼儿对物品比较感兴趣,喜欢玩跟同伴同样的游戏材料,喜欢重复操作、摆弄玩具。他们尚缺乏角色意识,通常不会表现出丰富的游戏情节,所以小班幼儿的冲突行为中,由物品材料引发的最多,由游戏角色和游戏情节引发的则比较少。中班幼儿的冲突行为中,由游戏情节引发的冲突(19%)明显多于大班(11.5%)。处于联合游戏阶段的中班幼儿喜欢跟同伴一起游戏,但因缺乏交往与合作的技能,所以由游戏情节引发的冲突较多。处于合作游戏阶段的大班幼儿合作水平较高,在游戏中能够进行分工和协作,所以由游戏情节引发的冲突较少。

(四)角色游戏中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

1.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

研究者通过编码,根据幼儿是否使用言语行为传递信息来解决冲突,将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分为言语行为方式和非言语行为方式两类,言语行为方式包括争辩(44次)、告状(36次)、言语威胁(10次)、商量(11次)、理由解释(9次)、言语攻击(3次)、转移对方注意力(2次),非言语行为方式包括物品争抢(81次)、身体攻击(12次)、哭(14次)、力量比拼(9次)、强制占有(7次)、破坏物品(2次)、障碍物阻挡(1次)、行为报复(3次)、示范(1次)、僵持(2次)、武力威胁(4次)。研究发现,幼儿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频次多于以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频次。

2.幼儿选择冲突解决方式的年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中、大班幼儿使用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频次逐渐增多(34.7%46.6%55.3%),使用非言语行为方式的频次则逐渐减少(65.3%53.4%44.7%)。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遇到冲突时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为主,例如,直接去争抢或者用肢体推攘。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处理冲突时,除了使用动作外,还伴随着言语活动。大班幼儿的冲突解决方式逐渐转变成了言语行为。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中说过:“按照年龄,从不说话的争吵,经过说话而伴有行动的争吵,一直到只口头争吵而没有采取行动,其间是有一定进步的。”

(五)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结束形式

1.幼儿选择冲突行为结束形式的总体特征

根据幼儿是否拥有结束冲突的主动权,研究者将角色游戏中幼儿结束冲突行为的形式分为主动结束和被动结束两类。统计结果显示,幼儿主动结束的频次(68.6%)多于被动结束的频次(31.4%)。

2.幼儿结束冲突行为形式的年龄特征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结束冲突的形式以被动结束为主(56.8%),中班和大班则以主动结束为主,分别占71.9%和82.7%。小、中、大班幼儿主动结束冲突的频次呈上升趋势(43.2%71.9%82.7%),被动结束冲突的频次则呈下降趋势(56.8%28.1%17.3%)。

冲突发生时,小班幼儿通常会选择告诉教师,以引起教师的注意并期待其介入。出于对小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考虑,教师非常关注他们的安全问题,因此,当小班幼儿出现冲突行为时教师通常倾向于立刻前去制止。中班幼儿已有较强的能力去解决冲突。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和合作协商能力,在冲突发生时更倾向于自行解决,教师也会把更多解决冲突的机会留给大班幼儿。

三、教育建议

(一)关注角色关系间的冲突,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冲突

教师一般较关注幼儿在游戏进行阶段发生的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通常会因角色关系发生冲突。教师要善于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指导,转移幼儿对冲突诱因的注意,并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如,幼儿男A与男B都扮演厨师,他们站在煤气灶旁互不相让。都想蒸饺子。此时如果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对解决幼儿的冲突可能更有效。

(二)关注游戏材料,减少可能的冲突诱因

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行为有一部分可能是因物品材料投放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游戏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喜欢跟同伴摆弄同样的物品或材料,因而教师要注意增加同类游戏材料的投放数量,避免幼儿因争抢游戏材料发生冲突。

中班幼儿想象性思维有所发展,他们的游戏活动以联合游戏为主,教师可根据其认知和游戏水平发展的需要,减少游戏材料种类、增加游戏材料数量,同时要降低游戏材料的结构性,以满足幼儿想象力发挥的需要。

大班幼儿象征性思维比较成熟,以合作游戏为主。教师宜减少游戏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且尽可能提供半成品或废旧材料,鼓励幼儿一物多用,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三)适时进行正面教育,转化幼儿解决冲突的不恰当方式

教师可以借助自身、幼儿同伴或故事中的人物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以转化幼儿解决冲突的不恰当方式。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小班幼儿喜欢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小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礼貌用语和温和的语气来解决冲突。如,男A推着宝宝去看“老虎表演”,男A边看边拿着手机玩,男B前来抢男A的手机,男A不给,于是两人争执起来。教师可以对男B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说‘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手机吗’。”还可以对男A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说‘给你玩一会儿吧’。”教师进行正面引导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但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方法,中班幼儿仍然倾向于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教师宜引导其使用轮流、分享等方式解决冲突。仍然以上面的案例为例,中班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一个故事,如《玩具一起玩》(故事里有一个懂得分享的冬冬和一个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明明)。讲完之后,教师可以问幼儿:“你们喜欢冬冬,还是喜欢明明?”“如果你是冬冬,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大班幼儿可以用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了。大班教师可以在幼儿平时的角色游戏中捕捉其以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成功案例,将这些案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向身边同伴学习,更有效地利用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

班会游戏范文5

摘要: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足于使用简单句说一段话,而转向为词汇的丰富和会说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并且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场合的练习。而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活动,通过对字、词、句等方面的倾听与表达,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言语、智力和社会认知、交往能力,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听说游戏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研究了当前幼儿园大班听说游戏的内容、特点、分类和结构,分析了听说游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选材及创新性运用。最后总结出听说游戏对大班幼儿的教育价值及发展意义。

关键词:听说游戏;大班幼儿;教育价值;发展意义

引言:

《纲要》在语言教育指导要点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游戏的环境则是一种无压力的、轻松愉快的环境,而听说游戏又为儿童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所以可以说听说游戏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既可以依据语言教育的目标和不同年龄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特点,选择现成的语言教学游戏作为教学内容,又可以根据本地区和本班儿童语言的实际水平自编语言教学游戏,使语言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因此需要我们研究听说游戏对大班幼儿的价值,决定老师应该创设怎样的语言表达环境以达到发展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

目录

一、当前幼儿园中大班听说游戏的内容、特点、分类、结构 3

(一) 听说游戏的内容 3

(二) 听说游戏的特点 3

(三)听说游戏的分类 3

(四)听说游戏的组织结构 3

二、幼儿园大班听说游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

(一)听说游戏的趣味性和机智性功能不足 4

(二)听说游戏倾听和表达目标不够完善 5

(三)听说游戏的知识经验准备不足 5

(四)听说游戏不够生活化 6

三、大班听说游戏的选材及创新性运用 6

(一)游戏目标设计要科学、保证目标的完整性和渗透性 6

(二)游戏功能要多样化,提升游戏的趣味性、机智性的功能 6

(三)游戏材料准备要充分合理,材料价值与知识价值要对接 7

(四)游戏玩法清晰具体、简洁明了化、生活化 7

(五)游戏规则要合宜合理,便于游戏有序开展 8

四、听说游戏对大班大班幼儿的教育价值及意义 8

参考文献: 10

 

一、当前幼儿园中大班听说游戏的内容、特点、分类、结构(一)听说游戏的内容当前大班听说游戏的内容主要是一些通过诗歌、故事等方式实现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自主游戏、练习按一定规则为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在听说游戏过程中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句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听说游戏的主要教育目标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

(二)听说游戏的特点

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它侧重于培养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听说游戏的特点主要有:

1.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蕴含语言教育任务

听说游戏有明确的语言教育目标,包含了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具体要求。在幼儿愉快积极地参与游戏活动时,将具体的、带有练习意味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幼儿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2]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具体、练习、含蓄三个特点:具体是指听说游戏对幼儿提出的语言学习要求非常具体,给人单一和细微的感觉;练习使教师根据近阶段幼儿语言学习的重点需求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固已学的语言内容,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真正获得这一方面的语言内容。含蓄指的是将教育目标贯彻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边玩边学,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2.将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

教师在设计听说游戏时,根据具体的语言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内容,并将本次活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可能是竞赛性质的,也可以是非竞赛性质的。当幼儿参与听说游戏时,他们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幼儿的听说能力。[3]

3.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份

听说游戏活动兼有活动和游戏的双重性质,从活动入手来安排内容,逐步扩大游戏的成份,最后随着幼儿熟悉水平的提高变成自主进行的游戏。因此,在活动中,存在着由自由活动向游戏过渡的三种转换:即由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换——听说游戏刚开始时,有教师主导创设情景,交待游戏规则,幼儿大多被动观察听讲、思考,当他们产生兴趣时会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参与游戏,在掌握规则之后,尝试自己游戏,最终完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去,这一过程就是由外部控制转换为内部控制的过程。由真实情景向假想情景转换——在听说游戏刚开始,幼儿所处的是真实情景,随着幼儿自己参与游戏,他们开始扮演某一角色,并想象可能有的情节、动作、物品、语言,于是幼儿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成为假想的情景,听说游戏活动因此发生由真实情景向假象情景的转换。

(三)听说游戏的分类在《学前儿童语言活动指导》一书中,作者按语言教学游戏对儿童语言发展作用的主要方面讲语言游戏氛围:语音游戏(主要在小班)、词汇游戏、句子和语法练习的游戏(主要在中大班)、描述性游戏(训练有二运用比较连贯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的游戏(例如通过一位幼儿的描述让其他幼儿猜她描述的物品)、故事表演游戏。[4]

(四)听说游戏的组织结构

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有其独特的规律。[5]我们发现按照下列思路去设计组织活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步骤,设置游戏情景。在听说游戏刚开始时,教师需要调动一些手段去设计游戏的情景。如用物品、用动作,或用语言创设游戏情景,向幼儿展示听说游戏的氛围,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第二步骤,交代游戏规则。这一步骤实际上是教师向幼儿布置任务,讲解要求,引导幼儿理解游戏规则。教师在交待游戏规则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二是注意讲清楚听说游戏的规则要点和游戏的开展顺序;三是注意用较慢的语速进行讲解和示范。

第三步骤,教师引导游戏。继交代游戏规则之后,教师担任主角来带领幼儿开展游戏,目的在于更为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此时,幼儿可部分地参与游戏过程,让一部分幼儿参与游戏,实行轮换,待幼儿熟悉游戏后完全参加游戏。

第四步骤,幼儿自主游戏。在准备状态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从领导者的身份中退出,放手让幼儿自己开展活动。这一环节中,教师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注意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从而促使幼儿更加主动积极地活动,圆满完成听说游戏的语言教育任务。

二、幼儿园大班听说游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身在幼儿园的见闻感受结合在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期刊和一些网站上的资料中查阅最终总结出幼儿园听说游戏在实际运用中的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听说游戏的趣味性和机智性功能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幼儿园运用听说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听说游戏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由老师预设的,而非老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来设置教学内容,由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在幼儿园里可以看见由老师预设的成分很多,幼儿是被动参与者而非积极参与者,这样不仅缺乏趣味性,也不能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思维的发散性就不强。而且很多老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吸引不了幼儿的兴趣,不会真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6]会造成幼儿表达能力的缺失,错失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

(二)听说游戏倾听和表达目标不够完善听说游戏倾听和表达目标不够完善、重表达轻倾听、渗透性目标欠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倾听与表达的第一个目标是要幼儿“能认真听并能够听懂常用语言”而对于大班幼儿细化来说有三个目标: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2.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3.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但是在实际学习运用可以发现,大多人所理解的倾听与表达就只是“倾听与表达”,意思就是能听懂、会说。对于大班幼儿的三个目标只是做到了第一点和第三点甚至第一点都是不完善的。而对于其中的第二个目标“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很少有人真正的去落实,培养 幼儿敢于提问和质疑的品质。

同样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倾听与表达的第二个目标是“愿意讲话并能够清楚地表达”对大班幼儿细化来说分为四个小目标:1.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2. 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和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幼儿基本会说普通话;3.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4.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对大班幼儿来说,第一个是大多幼儿能够做到的,只有极个别幼儿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第二点,从小的语言环境很重要,而第四点要求幼儿的语言要生动、词汇丰富,难度较大,只有极少数的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可能完成。大多幼儿都是只能完整较为清楚的描述一件事情。

    “倾听与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素养。虽然倾听与表达是语言领域的内容,但是这更是涉及到一个人的社会知识与情感,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很多人没有把社会性目标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只看到了语言教学价值。

(三)听说游戏的知识经验准备不足平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安排中幼儿的游戏时间较多,集体性的语言教育活动相对较少,再加上在当前的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幼儿所生活的环境和以前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文化差异等很多因素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价值观产生影响。而且当前幼儿的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知识储备较少,对于一些句子和现象描述起来比较困难。下面是一个实例:一天上午我在线说玩了一个听说游戏,让幼儿用喜欢说一句话。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每个孩子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让胆小的孩子可以大胆表达,我的想法非常好,可是实施起来却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7]在课上我随机拿了一个喜洋洋的棒棒糖说:我喜欢喜洋洋的棒棒糖。我一说完,大家踊跃举手,我一看,小朋友都争着说:首先,我叫了宋毅航小朋友,他说:我喜欢美洋洋形状的棒棒糖。我说;:很好,小朋友热烈的掌声鼓励。我又叫了一个小朋友,让他用喜欢说一句话,可是这个小朋友还是以洋洋为题目,喜欢什么样的棒棒糖。我一听,可以。可是一连叫了好几个人都是这样。我又加以引导说:可以喜欢爸爸、妈妈等。喜欢吃得东西。孩子们还是极限于我说的话题。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重复,机械的模仿。孩子们没有自己的想象,也失去听说游戏的目的。

(四)听说游戏不够生活化    大班幼儿的听说游戏是以完整的诗歌和情节性丰富的故事为主。诗歌的特点是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 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 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 结构形式的美。[8]虽然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生活,但是诗歌的语言太过于精炼,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白话,大班幼儿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有人说:“小说是写的,故事是编的”,虽然是夸张了点,但是故事以叙述为主侧重于事件过程叙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故事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故事的内容会有一些很夸张的修饰的词语,或者一些为了故事的情节丰富二对某个形象进行夸大或夸小,这和平时说话是不一样的,甚至和幼儿的生活见闻不同,超出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用听说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是不切实际的。

三、大班听说游戏的选材及创新性运用(一)游戏目标设计要科学、保证目标的完整性和渗透性    大班的幼儿各方面能力较中小班幼儿较强,因此在设立大班听说游戏的目标时中我们可以不用再局限于对发音,对简单词语的运用而要提高目标的渗透性转向于对大班幼儿所说句子的要求,例如:要求大班幼儿通过某个听说游戏学会运用连词:因为…所以…说出连贯完整的因果句,能运用某种句型描述某个事物并将其运用到游戏中去,能运用词汇丰富的合成句去描述一个事物;渗透性也不仅表现在对句子的要求高这一点上,还包括幼儿在中小班就开始训练的幼儿的敏捷性和注意力的集中,要让他们注意听同伴的描述并及时做出反应提高听说能力。[9]除了目标的渗透性之外,目标的完整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目标中不仅要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听说能力进行训练,更要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加以训练,愿意与同伴一起参加听说游戏,提高与同伴友好合作开展游戏的水平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游戏的乐趣;对他们的知识技能方面也要有所要求,例如:在生活情境中能正确感知、说出游戏要求的词汇或句子,并掌握其中含义。按照事物逻辑关系归纳自己的语言经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等 。

(二)游戏功能要多样化,提升游戏的趣味性、机智性的功能就目前而言听说游戏的社会性功能和强化性功能较好,但是趣味性功能和机智性功能不足。因为大班幼儿已进入词语饱和状态,如不通过兴趣激发他们去运用词语,枯燥的方式并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得词语积累。比如在学说绕口令《学捏梨》,在游戏中练习发音“花、画、鼓、布、虎、补”。可通过教师快速、慢速的示范和图片提供的线索,记忆儿歌内容。在越说越快的游戏过程中,幼儿能感受绕口令的趣味性。另外还可以通过说相反的听说游戏活动使幼儿的词汇量与生活经验更好的对接。同时大班幼儿社会性增强,要逐步适应迅速领悟交往要求的场合,所以要增强听说游戏机智性功能,比如引导幼儿能迅速领悟游戏语言规则的能力。由于听说游戏将幼儿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换为游戏规则贯穿活动始终,那么幼儿掌握游戏规则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便意味着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在听说游戏中,幼儿需要迅速领悟游戏规则,否则便会落伍,就无法实现参与游戏的愿望。这种激励的结果,使幼儿逐步适应迅速领悟交往要求的场合。迅速调动幼儿个人已有语言经验编码的能力。听说游戏是一种活动的进程,幼儿在参与时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迅速调动个人已有语言经验进行编码。这种场合不允许幼儿慢慢想,细细思考,如果速度太慢,游戏便要受到影响,因此,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迅速调动个人已有语言经验编码的训练。[9]迅速以符合规则要求方式的表达能力。在领悟编码的同时,幼儿也获得快速反馈信息的机会。听说游戏的规则要求幼儿按照一定的规范方式说话,并且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幼儿仔细斟酌讲话,所以,一切都是在短暂的直感的状态下说出来的,这里便有一个语言快速应答能力的培养。总之,听说游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某些特别的机会。教师应当抓住这种机会去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为他们语言能力的整体提高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游戏材料准备要充分合理,材料价值与知识价值要对接每一个听说游戏都包含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通过对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将近阶段根据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需要所提出的语言教育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幼儿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听说游戏材料准备便成了语言教育教学活动心不过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10]材料准备恰当,能促进教师进一步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促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幼儿对教学活动的理解与认知,推动整个教育活动朝着预期化的目标发展。听说游戏材料有诸方面的价值,其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材料的价值与与知识价值的对接上,即听说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在幼儿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游戏材料的使用价值。

(四)游戏玩法清晰具体、简洁明了化、生活化大班幼儿的听说游戏多以完整性的诗歌和故事为主,文字性的游戏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倦甚至排斥的情绪,这就需要游戏的玩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玩法。首先,听说游戏的玩法要清晰具体,一眼能让幼儿在第一时间内明白游戏的规则及其玩法,获得游戏的关键内容,在游戏玩法中要尽量减少干扰性的内容。让幼儿知道“怎么玩?怎么玩的好?”是很关键的。其次,游戏玩法要简洁明了,不应复杂化,例如游戏情境的设置,教师可以用动作表演或者简单的语言描述,也可以用图夹文的方式呈现。最后,听说游戏的玩法要生活化。幼儿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经验,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选择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相关游戏,幼儿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容易找到兴趣点,更容易参与到游戏中来。 [11]

(五)游戏规则要合宜合理,便于游戏有序开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促进游戏开展。[12]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教班级的水平,根据皮亚杰的最近发展区理念为幼儿设计游戏,确定适宜的游戏规则,做到“教学相长”,让幼儿在不同的听说游戏中有不同的收获。

游戏设计和实施中,考虑主体、照顾个别。孔子说“因材施教”是千百年来作为教师的每个人应该做到的,毕竟每个幼儿的发展程度有所差别,所以在游戏时教师要合理引导,对于语言能力或是听力、敏捷度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我们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也能有所发展。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既然是游戏就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幼儿探索,让他们在学会听说游戏的基础上精于听说游戏,通过时间的推移能更加熟练的运用某听说游戏让他们掌握的内容。

游戏开展中,字、词、句匹配相应的动作。听说游戏中某些句子较艰涩或内容难以掌握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给新学的字词句配上相应的动作便于幼儿的理解和掌握最终达到让幼儿发展的效果。

四、听说游戏对大班大班幼儿的教育价值及意义大班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大班幼儿都热爱游戏,而且听说游戏对于大班幼儿的身体、语言、智力、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大班幼儿教育中要让听说游戏渗透到大班幼儿生活、学习中,充分发挥听说游戏在大班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般的生活,热爱游戏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本性,大班幼儿可以在听说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大班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生活科学知识的积累可在听说游戏中获得的。因此,在大班幼儿生活和学习中,听说游戏是与之紧密相关的。听说游戏对于大班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听说游戏既能促进大班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13]首先,大班幼儿要学会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领会老师的意思;其次,大班幼儿同时也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大班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模仿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大班幼儿的词汇不断丰富。比如一些语言游戏、复述故事、故事接龙、模仿声音表演、根据声音找物等游戏,更是能够直接促进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而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是在大班幼儿阶段,因此我们要好好发挥听说游戏对于大班幼儿发展的作用。大班幼儿参与听说游戏是愉快的、是投入的、是放松的。任何让大班幼儿感到束缚压抑的活动绝对不能称之为游戏,因此,听说游戏带给大班幼儿的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愉快的情感体验对于大班幼儿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在听说游戏中,大班幼儿要学会自我成长、自我探索、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融为一体的。听说游戏锻炼了大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班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判断能力。比如,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听说游戏是培养大班幼儿创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大班幼儿不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游戏能够满足大班幼儿的这种需要。[14]可见创造能使游戏顺利开展、是游戏发展的动力,同样听说游戏能调动大班幼儿的创造力。

因此听说游戏既促进大班幼儿智力的发展,同时智力的提高又能够有能力来顺利进行游戏。大班幼儿在听说游戏中必然要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特别是一些合作游戏和集体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大班幼儿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和合作,如何相互适应和理解别人。[15]

参考文献:

[1]田婷婷. 幼儿园听说游戏选材与运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 杨倩.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 刘淑慧.智障学生语言障碍类型调查及训练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 于洋.4-5岁幼儿的时间标记心理理论任务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 苏琬婷.小教大专英语专业的跨文化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8 

[6] 彭荔.论朗读对高中生英语能力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 

[7] 李精.大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8 

[8] 赵昆仑.一项对学生在听力和阅读测试中应试策略使用的个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9] 韩洪臣.交际法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刘敏.儿童语言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1]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 

[12]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 

[13]徐以中.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 

班会游戏范文6

关键词:混班游戏;发展;价值;策略

中国分类号:G61

引言:

幼儿园里按照年龄划分的各个班级,如小班、中班等,我国的学前教育基本是采用同年龄段幼儿分班的原则。事实上幼儿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参与意识,不同年龄段也有了差异意识,各种年龄制对幼儿发展有不同的益处。如德国的幼儿园全部是采用混班制,我国现在也有部分幼儿园尝试在年龄制度上采用混班制,或都是游戏时间采用混班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混班游戏是一种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方案,为每个幼儿开出适合的优良教育处方,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幼教改革和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

一、混班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1、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包括合作、帮助、谦让、分享、遵守规则等几个方面;同时也会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的一种能力。在混班角色游戏中,扩大了孩子之间交往的范围,由自己熟悉的班级拓展到陌生的班级,接触相对陌生的幼儿,这无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社会交往发展的新环境,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交往。

2、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游戏材料

一个班级的角色游戏区数量是有限的,一个年级组的资源却是丰富的。实现混班之后,将好的资源加以推广和共享,拓展了原有的活动空间,使幼儿拥有更多的游戏区可以选择、更广泛的环境与信息资源。同时,材料与环境大家一起收集与创设,更为丰富,为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合作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混班游戏内容丰富多彩、颜色鲜艳、灵活多变。在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材料投入上大都考虑到了多领域的内容,为幼儿的多元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而且每一区域内容丰富。不是说一个区域只能进行一种项目活动,它是在混合的区域中投放了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来选择自己所要去的区域和所要玩的项目,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样的资源共享,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

3、建立有序的活动常规

常规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混班游戏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

二、混班游戏的指导策略

1、随时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混班游戏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留意观察不同班级、年龄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并在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尊重孩子们的创造性,而不是把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强加与孩子,更不能让大龄幼儿“管理”低龄幼儿。如果有必要,我们常常深入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的玩法、思想等,我们还常用“漂亮”、“干的好”、“加油”等等儿化的语言鼓励幼儿,并努力建立每个幼儿的自信。

2、合理投放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混班游戏的材料是没有教育特点的,玩具材料的实践应用是一种客观应用,是属于事实领域;然而,材料的使用主体是人,而人是有着伦理特性的,材料的使用效果受其影响。不正当的玩具游戏偏差可能会造成各种道德问题的,这点对成长期的幼儿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竞争日趋激烈、思想观念波动较大的当代社会,幼儿园也并非完全的净土,许多家长的道德人格会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育。单一班级的材料投放较为容易,但在混合班级中,如何选择、使用玩具材料,对塑造幼儿的完善人格已经是必不忽视的内容。

3、完善混班游戏的游戏规则,营造自主、有序的区域活动氛围

混班游戏的游戏规则比单位班级游戏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这方面教师的要加强引导,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在幼儿进行混班游戏的时候,教师可在一旁默默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扰到他们,给幼儿自由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对幼儿的多人群接触、全方位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混班游戏的初衷之一。

让幼儿自主的游戏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因为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无序、嘈杂的场面,幼儿玩耍时容易出现大龄幼儿抢玩具、低龄幼儿告状、奔跑、情绪激动现象,有些场地爆满而有些场地没有人玩。出现情况时可以与幼儿协商,制定出区域活动的办法。比如在玩区域时保持安静,不能乱跑,每个幼儿在规定时间每个区都要玩过,选定一个区域后静心玩,完成任务后才可以进入第二个区域。这样给幼儿在玩区域活动的同时也有助于幼儿文明有礼的意识的养成,所以在给幼儿自主选择的同时还要有规则约束。

4、包容幼儿的个性,营造良好氛围

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格优异性的完整发展。幼儿的完整发展是幼儿自我实现的必然。不同年纪的孩子对同一游戏主题和材料,表现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应在游戏中包容幼儿的个性,促进孩子的求异思维发展。在幼儿教育环境中,幼儿从教师那里得到承认,获得了自信、自尊、自重,形成了自我认同、自我意识,最终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人格。而包容幼儿的个性是其得以形成的基础。混班游戏时,幼儿的班级、年龄差异较大,个性差别也较为明显,此时教师不能一揽子、一刀切,而是对其个性进行适当的包容,营造良好的混班游戏氛围。

结语:

混班游戏将不同班级的幼儿游戏融为一体,能够激发孩子兴趣,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完善混班游戏模式,促进幼教质量与社会效益的双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