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乔四的故事范例6篇

东北乔四的故事

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1

安徽。潜山,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长江下游北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分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雨连绵、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潜山别名“舒州”,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是古皖国封地,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京剧发源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是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的生长地;王安石、苏东坡曾在此任职为官;拥有孔雀东南飞传说、桑皮纸制作技艺、王河手工舒席、痘姆陶艺手工制作技艺、潜山弹腔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影戏;非戏剧类;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

宋代影戏品种丰富,举凡有纸影戏、皮影戏、羊皮影戏、手影戏、大影戏、小影戏、乔影戏等。就艺术属性而言,纸影戏、皮影戏、羊皮影戏属于戏剧;而手影戏、大影戏、小影戏、乔影戏是特殊类影戏,它们有影戏之名,而无戏剧之实,本文拟对这类影戏的艺术形态及其特质加以介绍和考释。

一、手影戏

手影戏是一种独特的影戏形式,是在民间手影游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手影游戏的起源,是在古时没有什么玩具的情况下,人们为了逗乐小孩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娱乐形式。它的表演全部靠手指、手掌及手臂动作投影的改变,幻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影像),没有任何外在的附加的东西去修饰它,相当古朴、纯粹。在宋代,艺人们在手影游戏的基础上丰富其表演内容,巧生变化,开始上演手影戏。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云:“杂手艺皆有巧名:踢瓶、弄担ㄍ耄、踢磬、弄花鼓、踢墨笔、弄伦印B隆⑴斗、打硬、教虫蚁,及鱼弄熊、烧烟火、放爆仗、火戏儿、水戏儿、圣花、撮药、藏压、药法傀儡、壁上睡,小则剧术射穿、弩子打弹、攒壶瓶、手影戏、弄头钱、变线儿、写沙书、改字。”(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7页。)

灌圃耐得翁将手影戏归于“杂手艺”的名下,清楚地显示了手影戏的艺术属性。它是一种展示艺人手脚灵巧的游戏,不是真正的戏剧演出。手影戏的表演工具是人手,表演者通过手部的动作,模仿人类、禽鸟、走兽以及其他事物的形貌,在光线的作用下显现出丰富逼真的影子。“手影戏”在模仿物体形貌动作的同时,有的还模拟它们的声音,营造滑稽谐谑、轻松愉悦的气氛,达到逗乐观众的审美目的。

南宋洪迈 (公元1123―1202年)《夷坚志夷坚三志》辛卷第三“普照明颠”条云:“华亭县普照寺僧惠明者,常若失志恍忽,语言无绪,而信口谈人灾福,一切多验,因目曰明颠。……好作偈颂,间有达理处,其末辄颠错不可晓。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此篇盖最佳者。”(注:宋洪迈《夷坚志》(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06页。)

该文献为我们了解南宋手影戏的表演形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信息。首先,一如影戏,它也有影窗,以“三尺生绡”为之。其二,表演者凭借双手变幻出丰富有趣的形象,弄影技术相当熟练。其三,手影戏的艺术效果在于幽默诙谐,令人解颐。这种手影戏的表演方法与皮(纸)影戏非常相似,均是通过灯光照射各种造型,显影于窗幕之上。但手影戏只能“弄影”,不能“弄故事”,在本质上仍属于杂耍伎艺类。后来民间还有许多人能表演,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河北《沧县志》“手影”条云:“闺中妇女,尝以手指、拳伸缩之变化,映烛照壁,作人、马、兔、豕各影,以引儿童之笑乐,有极生动逼肖者。”(注: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376页。)

在宋代百戏技艺中,与手影戏密切相关的是手伎。手伎主要在于展现人手的灵巧和富于变化的各种动作,并且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表演种类。如上文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杂手艺”的介绍。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五“京华伎艺”亦有相关记载:“张臻妙、温奴哥、真个强、没勃脐、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手伎还可以与歌舞表演、乐器弹奏等相配合,成为一种宫廷表演艺术。《辽史》卷五十四有记载:“皇帝生辰乐次:酒一行,v篥起,歌。酒二行,歌,手伎入。酒三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酒四行,阙。酒五行,笙独吹,鼓笛进。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酒七行,歌曲破,角抵。曲宴宋国使乐次:酒一行,v篥起,歌。酒二行,歌。酒三行,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酒五行,阙。酒六行,笙独吹,合《法曲》。酒七行,筝独弹。酒八行,歌,击架乐。酒九行,歌,角抵。……”(注:脱脱《辽史》(第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1-892页。)

由上述记载来看,手伎在表演时手势的变化很可能与歌舞相结合,产生韵律的动感。手影戏作为众多手伎的一种,也不排除与歌舞音乐相配合的可能。如果猜测不错的话,这就可以大大提高手影戏的艺术表现效果。影子只是表“形”,惟有与音乐、言辞相配合,才能实现表“情”的目的,增强审美功效。

与戏剧意义上的影戏相比较,手影戏显然缺乏戏剧所必备的艺术特征。戏剧形态的影戏应有三大必备条件:一、有充当角色的影人,二、为影人做代言体式的配音,三、表现一定的故事情景。尽管手影戏不是戏剧,但它独特的弄影术也许就是影戏发展的起点,或许在历史上促进了影戏的进步。一方面,手影戏使得影像的动作趋于烦难而富于变化,具有更强的情景适应性。另一方面,此类手伎能够增强影偶操纵者动作的协调性,使其表演更加细腻、逼真,并能赋予影像以情感。故许多学者视手影戏为影戏的一种或初级形态的影戏,从弄影技术这一层面来看,无疑具有其合理性。

二、大影戏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载:“又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更自雅洁,靓妆笑语,望之如神仙。白石诗云:‘沙河云合无行处,惆怅来游路已迷。却入静坊灯火空,门门相似列娥眉。’又云‘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樽俎,坐中嬉笑觉春温。’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到目前为止,这是有关大影戏的唯一记载,它的具体形态如何?学界对此争议颇多。

孙楷第认为:“此所谓‘大影戏’者,事易明。盖影戏所用影人,本雕羊皮为之,其状渺小。今以人为之,则遽然长大,异乎世之所谓影戏者,此其所以为‘大影戏’也。”这种表演较之普通影戏尤为滑稽怪异。进而提出《武林旧事》中的“大影戏”即为《梦粱录》中所载的“乔影戏”,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据其形言谓之‘大’,据其质言谓之‘乔’。名虽有二,其实一也。”(注: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第68页。)依照孙氏之意,用人体来代替皮(纸)偶演出的影戏即大影戏,它模仿着影人的演出,而与真影戏有别,故名之为“乔影戏”。从而建立起了他的中国戏剧起源于“影戏傀儡戏”的逻辑链条。周贻白不同意大影戏即乔影戏的说法,认为大影戏“不过是在元夕偶一为之的仿戏,并非一项伎艺而于瓦舍演出者。所谓‘戏于小楼’,或系隔窗利用灯影,用人在内动作,当与北宋东京的‘弄乔影戏’有所不同。”(注: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任二北提出:“‘大影戏’三字的原意,就是大型的影戏,仍为雕纸或雕皮的,并非真人。”《武林旧事》所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乃因大型影戏改由人演,才加上‘以人为’三字;并非因以人演之后,才加这‘大’字”。接着任氏以《百宝总珍》中“大小影戏分数等”为据,认为“大影戏”之“大”即为大型的意思。(注:任二北《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戏剧论丛》,1958年第一辑,第187页。)一句话,大影戏原本为影戏一种,北宋时早已存在,并非到南宋时期真人代替皮(纸)人演出后才出现的。江玉祥认为“《武林旧事》所谓‘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应该是人模仿大影戏的机械滑稽动作,在小楼上戏乐”。(注:江玉祥《中国影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笔者认为孙楷第与江玉祥的判断均有合理的成分。大影戏是真人模仿影人动作,投影于窗幕上的一种表演,其影子较普通影戏为大,故此得名。其本质仍是影戏,不是人戏,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乔影戏”(下文有述)性质不同。大影戏模仿的对象包括所有的影戏,并非如江玉祥所言仅模仿大型的影戏。依《武林旧事》所载,大影戏的演出场所为“小楼”,小楼的位置应是面临大街,以便游人的观赏。大影戏的扮演者隔窗利用灯影,做出种种滑稽诙谐的动作,吸引观众。这种表演形式似乎不是一种偶然行为,因为《武林旧事》所记大多是当时市民节日一般性的游乐活动,而不是某些特定的、不可再现的个案,当有专事大影戏演出的艺人。孙楷第认为“大影戏与影戏虽同是影戏,然其所以为影人者既异,其家数亦必不同。故业此者各有专门。”(注: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第68页。 )这一判断是可以认同的,而不是如周贻白所云大影戏为“偶一为之的仿戏”。

大影戏尽管模拟影人进行表演,但要达到影戏的艺术表现效果,还存在诸多障碍。其一,人影显示不出色彩,不美观;其二,人影不能始终保持侧面或半侧面的姿态,影子的动作效果受局限;其三,人影太大,难以与其他舞台道具相配合。因而大影戏“分明为一种粗伎,反不如皮革的影人所演,来得精致了。”(注:任二北《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戏剧论丛》,1958年第一辑,第187-188页。)正因为种种局限,以大影戏来演述故事也就不太可能,它至多是一种即兴发挥式的表演技艺,而不是戏剧。

宋元戏文中有“大影戏”一调,该调见诸《张协状元》、《吴舜英》、《杀狗记》及明传奇《西楼记》中。周贻白认为此调“出自弄影戏者的唱腔。其名‘大影戏’者,或因用于真人扮演的南戏之故,以示有别于纸人皮人,应与‘戏于小楼’以人为之的‘大影戏’及本非正式影戏的‘乔影戏’有别。盖前者系偶一为之,并未形成一项专门伎艺;后者则或有唱腔,亦当仿自影戏。”(注:周贻白《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言下之意,当影戏的唱腔被运用于真人演出的南戏时,它就称之为“大影戏”,实际上它与宋代影戏腔调无异。而江玉祥猜测它是另一种腔调,是搬演大影戏时所使用的。谁是谁非,不敢妄测。或许南戏在使用“大影戏”腔调时演员模仿影戏之动作与之互为表里,亦未可知。

三、小影戏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正月十六日夜:“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页。)

“小影戏”究为何物?学术界鲜有论及。顾颉刚云:“此之所谓小影戏棚子,不知其与影戏棚子有何分别。然其必与影戏有极重关系可以断言。”(注: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4页。)

儿童无疑是傀儡戏影戏的热衷者,民间流传了不少儿童观戏演戏的婴戏图。以现有文物遗存来看,笔者疑为影戏演出的有:1、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宋代铜镜。图案上以双竿拉一横幅帷帐,一个双手持人形物的儿童坐于幕后,人形状物体露出帷帐上沿;帐前四童坐地,目光聚于幕上,一童以小槌击鼓伴奏。2、宋无名氏绘《蕉石婴戏图》。图亦绘一横幅帷帐,一童持人形物于帐后,人形物亦露出帐上;幕前儿童席地对坐,似在对话。3、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东壁金代壁画。画面类似上述情形,不同之处在于横幅帷帐变成了一方形框架。一人形物体被儿童高举,另一人形体紧贴框架内,其轮廓清晰可见。(注: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至80页。)廖奔先生认为上述均为杖头傀儡的演出。从儿童所持人形物体来看,确实很似现代杖头木偶之形制。但上述图像均未明确标识为傀儡戏演出,宋金杖头傀儡及影偶的具体形制究竟如何,还是一个谜。因此,笔者亦只能依据文物形象做些感性的认知,认为可视为影戏演出的理由有:其一、均设有帷帐,这正是影戏所必备的设施;其二,从幕前观剧儿童的神态看,图一与图三中儿童不是在关注操作者高举的人形状物体,其目光均集中于幕上,尤其是图三中的儿童明显在对着屏幕指指点点,与影戏的演出形态相符。其三,图三的方形框架显然是一个表演区,上面清晰地显现出了人形体,它更像是影子。如果方形框架上装订有纸或布幕之类的东西,就只能解释为影戏演出了;倘若无屏幕,在一空的框架内表演傀儡戏,似乎还没有这一演出形式。

回头考察上引《东京梦华录》之材料,再以上述文物遗存印证,可知小影戏是一种儿童游戏,由儿童充当演员和观众,模仿成人的影戏表演。小影戏棚子在节日的街市上非常多,可见这类游戏很受宋代儿童的欢迎,从侧面透露出宋代影戏之繁盛。

四、乔影戏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页。)

乔影戏的演出形态如何?戏剧史专家对此大致有二种看法:其一,乔影戏是影戏的一种。《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解释为:“宋代伎艺。影戏的一支。‘乔’是滑稽之意。即滑稽影戏。”(注: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第17页。)顾颉刚谓“‘乔影戏’不知是何影戏,但假定其为一种特殊影戏,当无大碍。”(注: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第十九辑,第114页。)至于特殊在何处,他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其二,乔影戏是真人模拟影戏动作的表演样式。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认为“乔影戏”就是《武林旧事》所谓的“大影戏”,“乔”字当不出虚伪、滑稽二义。而周贻白以为“乔为‘乔装’之意,本义上实为模仿”,“‘弄乔影戏’或为用真人来模仿影人的举动以资戏笑”。(注:周贻白《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周贻白戏剧论文选》,第57页。)孙、周二位均认为“乔影戏”的扮演者是真人,这一判断是可信的。

要指出的是,乔影戏本质上不是影戏,观众欣赏的对象是演员本身,而不是帷幕上的影子,从而与“大影戏”相区别。孙楷第将二者混为一体是不对的。

正如周贻白所云,“乔”字含有“装扮”、“模仿”之义,它产生的审美效果是“滑稽”、“虚伪”。《武林旧事》所载舞队,有“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乔乐神(马明王)”、“乔捉蛇”、“乔学堂”、“乔宅眷”、“乔像生”、“乔师娘”以及“乔经纪人”等。在陶宗仪《辍耕录》所载“金院本名目”中有《乔托孤》、《乔捉蛇》、《乔道场》等剧目,景李虎认为这些是偏重说白、滑稽成分较浓的杂剧形式。(注:景李虎《宋金杂剧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可见,以“乔”命名的伎艺都是演员面对观众表演,通过模拟、再现某种事物或生活场景,以资娱乐。因而“乔影戏”可能为真人模拟影人生硬机械举止的一种歌舞表演。事实上,姜白石的诗也透露出这一信息:“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69页。)舞者往往长袖善舞,长于模仿,在月色之下起舞弄清影,以尽余兴。

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3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现代翻译: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

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赏析二: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即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貌岸然是”意谓“据人们讲”。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谨……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4

We drove to the shanxi taiyuan, hear jstars courtyard house is the best preserved.

To jstars courtyard, we hired a tour guide, the tour guide to take us to see, I looked around and saw all the polished tile house, very old, it's no wonder that so well preserved. In jstars courtyard, I counted, there are 20 yard, large and small 313 houses. Jstars courtyard every side in the street, the street are all sell things, between the yard and the yard road all can have a car.

I heard that "and" raise the red lantern "and" jstars courtyard 'is taken here, it seems this is a very famous jstars courtyard! Jstars courtya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north three compound, from east to west in the old hospital, northwest hospital, study court. Three compound in turn to the south to the southeast, southwest hospital, a new school. The six yard of appellation. On the northwest school, originally a small courtyard, family school for jstars, so called the school study. After breaking up, Joe Miriam intends to build gardens, from a crumbling Taigu County large house bought a full set of rockery. When was built, "the July 7th incident" broke out,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project stopped.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 whole family fled, leaving empty courtyard, only part of the family care. Continues today, jstars courtyard has become a dazzling pearl northern dwellings.

终于到了五一放假了,我可以好好的玩一玩了,我和爸爸说好了五一要到乔家大院玩去。

我们开着车到了山西太原,听说乔家大院是保存最好的宅院。

到了乔家大院,我们请了一个导游,导游带我们去看,我往四处一看,全部都是清一色的瓦房子,古老得很,怪不得保存的那么好。我在乔家大院数了数,大大小小有20个小院,313间房屋。乔家大院每一面都临着街,街上全部都是卖东西的,院子与院子之间隔得路都可以过一辆汽车。

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5

“当你看到一部有着文学美感的作品转换为影视的全过程,真的很爽。”

出生于1987年的制片人乔柏华,对影视艺术的所有情结可以浓缩为一个词:Feel(感觉)。而最直接的Feel,来自天生的兴趣。

当他还是个16岁的中学生时,便进到一个剧组里做文学统筹。他说,“我当时上学,看到数理化的课本瞬间头痛,也不知这个学出来对我有什么用?学校要每个学生都全能,这怎么可能呢?”或许,16岁的乔柏华正经历着与每个少年相同的逆反期,他们的身影通常活跃在篮球场和网吧,而北京市重点潞河中学大约也容不下这样的异类,因一件事要被学校记过,乔伯华索性说:“我不念了!”

这个姿态虽然潇洒,但家人难免为他的将来发愁。这时,乔柏华心中早有对影视艺术的向往。此后,某剧组便多了个隐姓埋名的少年,他勤快地干各种杂活,订房间、买盒饭,拎衣服、推轨道,或者守在制片人、导演身边做笔记看监视器……这是乔柏华与影视艺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两年时间的基层实践,没有人知道这个埋头干活的孩子家境优渥,而他的执著个性和学习能力,也向家人证明着,他们支持他并为他开影视公司的决定正确。

如果说职业方向的第一次选择多少是任性施为,而之后他赴英留学专攻传媒,则是有心之选。两年剧组生活,跟各个工种实打实地过招儿,不仅让乔柏华看到自身的问题,也让他意识到作为中国的影视人,要想推动这门艺术走得更远,必须要有更专业的素养和更广博的见闻。但他并未像其他学子一样埋入书山翰海,一心苦读,而是频繁往来于中英两地,每到暑假,他的新戏在国内开机,两个多月完成拍摄,他再返回英国上学。他认为,把传媒理论直接用到项目实践,才能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21岁,乔柏华完成人生中第一部独立制片的电视连续剧《成家立业》。他形容做这个戏的经历时,语带调侃:“可能年龄太小了,真是HOLD不住!”随后他解释道,“这部戏是忍气吞声地过来的,算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吧。”

《影视圈》:这么说来,第一部戏你赔钱了?

乔:毕竟第一部嘛,有很多人看你年龄小,就会不听话,有很多被欺负、被骗的时候。但这部戏还是有点利润的。我想最大的问题是发行,我当时不懂,外面随便找了一个人帮忙发,虽然发得一般,但没赔钱。有一阵子比较沮丧,觉得自己运气不好,老是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家人劝我说,别人都说第一次做剧要赔个一两千万,咱投进去的钱没赔就不错了。我后来的发行总监跟我聊天时也说,你的运气很好了,你想想看,第一次拍戏就能卖掉,还多少赚了点钱,这已经很幸运了!

《影视圈》:看你公司早期的作品,主创都不够腕大,这会影响电视台收购吧?

乔:我们一直坚持做自己擅长的戏,早期作品也以都市家庭剧为主。比如,《谁来伺候妈》是我们东仑传媒的第二部戏,的确没有一个名角,只有演妈妈的彭玉老师多少有点名气,导演于淳那时候还没火起来,并不具备卖片的能力。但这部戏我决定自己做发行,当时也不认识什么电视台的人,就是拿着片子一点点跑下来的,一集也卖了一百多万。事后琢磨,主要是我们这个题材选得比较好,故事好看本身就是市场。

《影视圈》:这几年来一直以现代都市家庭剧为主,是出于什么考虑?

乔:一是赚钱来说,这个题材比较保险,没有政策方面的干预;再就是我个人的兴趣。比较喜欢有时代感的、写实题材的东西,我不太喜欢拍过去。你比如说穿越,我们看美国的片子都是穿越未来,我们中国是穿越历史,我觉得没意思。以我的个性,短期之内我不会碰历史,还有年代戏,再比如某些雷剧,就是再赚钱我也不会去拍。我们做传媒的,宗旨是传播文化,我宁可钱少赚一点儿,也要保证一个自己的品质。

《影视圈》:反而观众对现代剧是非常挑剔的,因为是否反映生活,是否真实大家都是一目了然的,你怎么面对观众的挑剔和考验?

乔:这的确是有难度,我看今年广电报批的剧目,一半以上是现代剧题材,我感觉会死掉一批。为什么呢?首先它不是一个强情节剧,收视群体又以女性为主,对现实的要求高,要接地气又要过审查,有一些刚入门或不专业的公司很可能成为炮灰。你比如我们做剧本的时候,一是考虑生活流,二是我们有个更细致的定位,是都市轻喜剧,这种剧的收视率目前来说蛮高的,而中国的制作公司现在普遍缺乏幽默感,我们看到这样的市场空白。

写那些年的光阴故事

对乔柏华来说,“Feel”是他觉得影视艺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最具美感的Feel来自视觉。“当你看到一部有着文学美感的作品转换为影视的全过程,那个过程,真的很爽。”乔柏华边说,边做了一个优雅的Pose,让人能感受到他对这份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享受。很显然,任何单纯的文艺形式,比如说文字,所带给他的触动远没有影视来得强烈。

17岁时,乔柏华喜欢写小说。他说,“我写第一个小说,从17岁写到22岁还没写完,后来我思考写不下去的原因,原来是我不能坐在电脑前枯燥地敲字,但我脑子里又装着很多创意和故事,我一心想把这些内容还原,怎么办呢?”

其实,乔柏华想要的写作状态,是一个有着场景感的,有分享和描述,有讨论的过程的状态。直到去年,在积累了几部成功作品经验后,乔柏华得到一个非常棒的故事,这让他立刻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他决定自己亲自把这个故事做出来。

这个本子叫《光阴的故事》。乔柏华请到导演付宁与他共同创作。两个人加一位速记员,坐在办公室里,一场戏一场戏地过,再拿录音笔录下来,每天六七个小时,走二十多场戏,聊得口干舌燥。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其间又经过四五次修改,乔柏华说送到电视台编审手里,听到他们对剧本的评价,觉得一切都值得。但令他纠结的是,说剧本与写剧本不同,不仅费脑子还费体力,他工作时通常边吃边写,他用玩笑的语气说:“惨了,写完这个剧本,我胖了五十斤哪!”

想来,这的确是令潮男帅哥纠结的事。在乔柏华身上,多多少少有些完美主义,从他聊剧本时的手势和表情里,你能看出这位80后,既是爽直热情的,又是沉稳果敢的,他有着做事的精益求精态度,更有一种难得的敬畏心。

他说,“我做了一次编剧后,特别能理解编剧的辛苦,所以现在给编剧的待遇很高。原来总觉得能入我眼的编剧不多,如果他们写不好,我就觉得一集不值四五万,当然我是指还没有出名的编剧。但现在想法改变了,如果请了人家来工作,光是那点辛苦也值个四五万块的,我开始有耐心让他们修改,而不是一举否定。”

《影视圈》:《光阴的故事》讲的是80年代的故事,以你的年龄应该缺少那个年代的真实体验。

乔:这个故事根据现在十位身家过十亿的富翁的真实生活经历、发家过程和情感故事改编,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我之所以有兴趣,一是觉得那是中国最好的时代,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心思特别纯粹,做生意也是拿命拼来的,有转型期的传奇色彩。二是这些素材都是我亲自收集而来的,有一部分是我父亲聊过的那个年代的往事。之后我找导演来一起写,因为导演也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他会帮我完善很多细节。目前剧本已经有很多电视台看过,反映不错,大家都很期待。

《影视圈》:这些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是把原型汇集到一个人身上,还是讲几个人不同的故事?

乔:这些原型,现在有的已经身家过百亿,有的已经去世,也有的成为阶下囚。整个故事非常丰富好看,也很贴地气,等于是把几个原型汇集到男一和男二身上。我们的男一号是靠小生意起家的,他是个胡同串子,男二家庭和学历背景都很好,两个人是好兄弟,后来因为一个美丽的女人,产生了裂痕,故事围绕他们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展开,其中涉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典型商战故事。

《影视圈》:这几年,东仑传媒始终坚持做都市家庭剧这个范畴吗?

乔:应该是。现在好多电视台收片风格越来越明显,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卫视走的都是都市情感路线,江苏、浙江、安徽走年代传奇,山东、辽宁、黑龙江多是红色经典、谍战、农村戏,湖南卫视两个剧场,七点半剧场走都市路线,十点走青春偶像古装路线。我觉得一个成熟的制片人,要抓住平台,做出自己剧目的风格和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比如于正的女人戏,唐人的古装剧,都是很有风格的。我们未来要在都市情感剧这块占领市场 。

《影视圈》:中国的电视剧市场这几年表面繁华,但演员片酬造成的制作成本的通胀,也让制作公司冒很大的风险。

乔:电视剧要是干好了,它的利润率在百分之三百。但是,这个产品有一个残酷性是它是不可复制的,一部戏做得再好再赚钱,下一部仍然要重来,所以文化产品的单点利润高非常合理。我觉得演员片酬上涨也正常,在美国的大牌演员也很贵。最关键是内容为王,片子做好了,可以要求电视台提高收购价格。我们做影视公司的,就是传媒内容提供商,你必须要有做精品的态度。

我觉得一个成熟的制片人,要抓住平台,做出自己剧目的风格和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比如于正的女人戏,唐人的古装剧,都是很有风格的。

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6

夜广州。高楼月色,街市熙攘一片,灯红酒绿间显示着这南国大都市的繁华和现代。

在这个飘着湿热气息的夏夜,我蜗居在广州大厦十五层的1510号房,享受着现代空调的舒适,翻阅着白天在古籍书店买来的朱万章先生所撰的《岭南金石书法论丛》,忽然发现书中有《“百花冢”碑刻考》。百花冢之故事,乃是广州地方掌故。广州友人邝先生曾向我细细描述过“白云山梅花葬二乔”的故事。我亦深深为这故事的凄美和其涵容在内的历史色彩之斑澜所感动。在这带着香艳之风的南国的深夜,不其然地翻到这段与二乔有关的文字,迫不及待地将其一气读完。

朱万章先生在文中所述虽是“百花冢”碑刻之考据,但从其走笔中,仍然夹了许多的抒情感慨,你看他最后一叹“张乔生前所交均忠贞节烈之士,死后不久正逢国变。当是时,文人墨客中不乏“贰臣”(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会繁衍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一个歌妓尚能保持忠烈,何况文人?所以,一如陈寅恪之于《柳如是别传》,别有深意焉!”

(二)

一个只活了十九岁的广州名妓,能牵动那么多孤傲而忧国伤时的文人之心,能在甜腻香风熏人的天涯南国留一个引人千古凭吊的“室香不灭,死异凡骨”(屈大均语)的“百花之冢”,如果没有“别有深意在焉”安能如是矣。

在这南国大都市的夏夜,我掩卷走近窗前,透过万家灯火的夜空,前方,就是白云山麓,朦胧的月色,弥漫在如铅的山间,零落的灯火如星,一行轻纱似的夜岚,笼罩着的地方一定就是“百花冢”所在的梅花坳。飘动着的轻纱,犹如二乔的裙裾,飘动得如此的轻柔多情,裙裾裹着的是纤纤细腰,水滑凝脂。樱桃似的小口中,吟出的是悱恻无限但却不俗的诗句:“香作飞尘玉作烟,轻寒微月养然天。梅花本是江南弄,一叠关山信可怜!”这是二乔在广州昔日清水濠附近的南园诗社与南园诗人们的酬唱诗,从这诗意韵律,你不敢相信作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

那轻纱的裙裾飘曳,玉腕从纱袖中伸出,一管红木杆的鼠须毛笔,轻醮水墨,在白宣纸上轻描婉转,几枝墨兰花,带着淡淡的清香,跃然纸上。

玉腕旋转,笔毫再次转动,墨香飘起,那是裹着体香的题兰诗:“盈盈秋水写潇湘,欲抱闲情寄淡妆。谢却离骚怨公子,云边分得可人看。”落款是“戌辰秋(即崇祯元年),并题于莲香深处,天涯沦落人张乔。”

(三)

崇祯元年的张乔,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而这个少女,已将“天涯沦落人”的自称,题在了自己画的墨兰图之后,而她的诗作,也显出了老成的沉着忧郁。我们不得不佩服于传统教育那种使人早慧的方法。写诗填词,画画书法,那一样都是极费工夫的学问,但这些都能集中在一个十五岁的歌妓少女的身上。这是否真是吴中锦绣山川钟灵毓秀,良种传入粤地,更沐水暖香风,便能得此女中英华?但自古红颜多薄命,其母乃苏州歌妓,入粤待广州而生张乔,其父何人,无记也。故张乔的“天涯沦落人”之自称,不知饱含了内心多少的辛酸苦涩。那潇洒飘逸的裙裾,裹着的是一颗饱含少女血泪伤痕累累的心。

“名妓”者,必然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来历和才貌双全的资本。张乔的来历是苏州,更有其母的调教,加上其之聪慧,在小小年纪成就了一个琴棋诗画、歌赋弹唱无所不晓的才貌双全的名妓称号。

史料上称她虽沦落风尘,仍守身如玉,极尽风雅之能事。但说到底,在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体制的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绝对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歌妓之存在无非也是供人消遣玩乐的对象而已。就是所谓“名妓”,无非是让一群自认为是达官权贵,文人名士之流的消遣对象,致于不学无术的王孙公子、市井地痞之流的竟相抛金追逐,也无非是附趋风雅的风尘调戏。

但消遣玩乐也好,风尘调戏也好,在那样的体制和角落,张乔以她十九岁的短暂生涯,在广州的文化史中画上了痕迹深深的一笔,这别有深意之处,究竟又在何处?

(四)

那裙裾之飘曳,忽然的变得无奈和迟涩,风慢慢停了,那裙裾溶进如铅的夜岚中,停在那梅花坳的陈迹间,那历史的雾霭。撩动起来,却是无边的沉厚和苍茫。

崇祯年间,大明朝的运数已走到了尾声。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大饥,高迎祥等义军起义于安塞山中。崇祯四年,李自成起义军跟从高迎祥义军,自称“闯将”。而清朝前身的后金一直侵犯明朝,自努尔哈赤一代更是大举侵犯。崇祯皇朝走上了一条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之路。

国事蜩螗,最敏感的自然是一群文人雅士,而没有权柄的这一群笔墨之客,无非是强权政治的附庸而已,丧权,亡国,那是朱家王朝的事,奈何!而在南方的广州更是远离政治的中心,更无可奈何。无奈何,那就将满腔的忧国忧家、伤时伤己的愁情,寄托到那三纲五常禁锢得不那么严密的烟花之地吧。但是文人的品性,又脱不了雅致,所以发泄消遣,也要消遣出所谓的高雅意境来。于是,在烟花地中,张乔因为她的能诗文唱酬,画兰题字,相貌妍美,年轻清纯,也就成了一群文人争相与交的风月中的最佳人儿了。

于是,号称明朝“岭南三忠”的科举榜眼陈子壮,欣赏了二乔的墨兰图,为其才艺美貌所倾倒,慨然题赠了一首五绝,《题张乔墨兰》:“谷风吹我襟,起坐弹名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陈子壮写这首诗的十多年后,清兵占领了广州,陈子壮毁家抒难,捐资募兵,组织队伍抗击清兵,兵败被俘而亡,成就了明朝“忠臣”的英雄称号。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这美人才识过人,这眷爱之情,留待后世评说又何妨。

还有番禺举人黎遂球,文采斐然,时人号为才子,在即将上京应科举考试前,与南园诗人们聚会,张乔芳心涌动,即席挥毫赋诗,献给黎遂球:“大雨潮头百尺高,锦帆那惜挂江皋。轻轻燕子能相逐,怕见西飞是伯劳。”朝廷政局已是大雨潮头、风雨欲满楼,而西飞伯劳栖息何处?芳心万里,淡淡哀愁。黎遂球得美人掬来的一捧柔情,心存感激,表示定不负此情,慨然上路。但上京后试场失手,只得悻悻而游扬州,在扬州参加当地的文人发起的牡丹盛会而赛诗,居然以文采诗情而获取扬州的“牡丹状元”名号,遂喜返番禺,但这时的张乔,已因病而殁,牡丹状元懊丧不已。后来,崇祯政权覆亡,黎尽散家财,购械募兵,赶赴抗清前线,明朝残余隆武帝在福建福州称明朝皇帝,陈子壮推荐黎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之职,黎遂球提督广东兵马赶赴赣州参加守城会战,消兵主力围剿福建明朝残余,隆武帝被杀,黎遂球亲率守军在赣州坚守,最后城破被杀,同样成就了明朝“忠臣”的英名。广州人为纪念他,将其在广州的住处莲须阁所在地濠弦里,改名为“豪贤路”。

至此,我们皆知广州有名的明朝二忠臣陈子壮、黎遂球皆与张乔有交往之情。

(五)

在与张乔交往的名士中,最执着痴迷的要算番禺的彭孟阳了。彭孟阳与张乔交往中,感其身世之凄凉,怜其出类拔萃之才貌,倾心与交,将南国才子的一腔热血和激情,尽数地浇灌这红颜之花魁。但天不作美,年少早蕙的美貌才女,偏偏多逢厄运,也许是应酬太过,元气多曳泄,张乔在如花的十九岁,已然病魔缠身。彭孟阳心急如焚,面对病危中的红颜知己,痴情不改,不顾世俗文人之劝,慨然拿出数百两银子,为张乔赎身,脱籍从良。

不管彭孟阳当时是何居心,但在危难之时,仍敢于担此风险,不顾世俗之议而拿出重金之举,这在视金钱较重的南国之地,确是十分难得的。而从情义上说,如无知己之情,无侠义之心,断难做到也。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看出张乔在这群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份量。

彭孟阳的痴情,更表现在张乔不幸病死后,缠绵悱恻之情一直煎熬着他,在悼亡情怀中,做了近百首的《悱恻吟》诗,以表其思念之苦,后来他还收集了张乔的遗诗和文人们吊唁张乔的诗作,结集出版了《莲香集》诗集。彭孟阳要活到今天,不知会陶醉多少的美人芳心。因体现一个人之爱最深在落难时,而爱之长久,更在其香消玉殒之后,当今美人翘望的,不正是这样的男子吗?可惜这样的男子不易遇到。这彭孟阳以悱恻之情苦待十一年仍坚贞不渝。在公元1644年(甲申)这一年的夏天,为张乔在广州白云山东麓的梅花坳觅得佳地,将张乔移葬于此。

甲申年是历史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李自成义军攻陷明大都北京,崇祯帝朱由校吊死于煤山,明朝灭亡。而明朝大将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战败李自成农民军,李自成败回北京,三天后称帝,第二天撤出北京,一路败落无救。清世祖顺治皇帝即位,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跟着,清王朝派出精锐的铁骑,向南方横扫而下。明朝残余的分封各王则拼死顽抗。明朝大将军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明朝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南方不甘沦为清朝顺民的遗老遗少也都指望拥立南明政权以复国。一时间,言“忠”以殉明朝的风气在士大夫阶层中甚嚣尘上。就是在这样的国势和风气下,以彭孟阳为首的南国士子发动名人雅士们营葬张乔,就是要宣扬张乔那种沦落风尘而能守身如玉、冰清玉洁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操守。但宣扬归宣扬,真正能在国难当头,守其节操、坚贞不屈的士大夫能有几许?相反的,清朝入关后,却是大批的南明官吏文人们屈膝求荣,成为新王朝的鹰犬贵族。而清朝的铁蹄践踏下,南方的士大夫们又有多少人能受这含垢忍辱之苦?抵抗得了荣华富贵的诱惑而不屈膝于异族的统治呢?这真是一个问天问地问自己的未知之数啊!

(六)

前途渺茫,无以寄托,那就在风雨欲来的片刻寂静中寄情于一个歌妓的葬礼吧,而这个葬礼,不单是为这个未被玷污的天真可爱的歌妓而举行,也是为自己的节操和自己的未知命运而怅然地凄楚饮泣。

于是,甲申年六月的夏天,幽怨的哀乐声中,无数的文人、书生、和尚、尼姑,还有一大群的达官显贵们,他们穿着明朝鲜艳的服装,每人手持一束鲜花,神情肃穆而忧伤地缓缓汇集到了白云山的梅花坳间。南方的土地,油黑而湿润,这里,很快就要忍受异族铁骑的蹂躏了,哀伤的音乐凄忧忧地回旋着,挽歌同声唱了起来,歌声饱含着对国运、家运、自己的命运的哀愁,饱含着对十九岁张乔的哀悼,对不起了,张乔的在天之灵,今天不得不以你红颜薄命的千古哀叹来寄托我们沉重的国运之思愁了!这思愁是那么的沉重,真怕你无法承受得起啊!

哀悼的挽歌余音仍然袅袅,在袅袅哀愁的余音中,把鲜花插到油黑而湿润的土地中,鲜花定会蓬勃生长起来,可长起来的鲜花经不起如雷的铁骑之声的震荡,但它毕竟艳丽过。

梅花坳间,隆起的坟墓四周,鲜花簇拥着少女的灵魂,一片的凄美艳丽,这灿然的凄丽,犹如奏响着不尽的哀乐,一曲对大明朝的哀悼乐章。

乐章在变奏,内中又饱含着对美好爱情和崇高风节气骨的歌颂。

梅花坳间,就在这乐章的变奏回旋中迎送着斗转星移,春来冬去,乐章变奏中的梅花坳始终笼罩着轻纱的缥缈,一直延续至今天这夏日之夜,夏日的夜月中,笼罩着一个数百年的凄美之梦。

(七)

凄美之梦悠悠忽忽,引得多少的文人雅士为这“情怨”故事泼洒了无数的情思笔墨。

清代岭南文人屈大钧在《广东新语》中说:“名姬张乔死,人各种花一本于其冢,凡得数百本,五色烂然,与花田相望,亦曰‘花冢’。”

近代文人叶恭绰诗咏句:“名士倾城同命笔,风微能不忆张乔。”

今夜夏日月色,烂然如银,张乔已逝,花冢难觅,她的美定格在如花的十九岁,我们叹惜的也是如花的十九岁的张乔,甲申年的史事,毕竟离我们太远了。

缥缈的世事,世事如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