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故事范例6篇

刻舟求剑的故事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刻舟求剑的故事后来也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四字成语,它出处是《吕氏春秋·察今篇》。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的楚国有个坐船渡江的人,坐船的时候不慎将自己的佩剑落入水中,于是他立马在佩剑掉落处的外侧船壁上刻上了记号,等到渡船靠岸的时候,他立刻依着在船上刻着记号的那个位置,去水下寻找自己的佩剑。自然,最后的佩剑是不可能找到的,因为在船行驶的过程中,船的位置是改变了的,而佩剑是不会随船一道改变位置。这个故事也是讽刺了那些做事情想当然,思想刻板,并且看不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2

《吕氏春秋》中的《察今》一文,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穿插写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寓言故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因时变法”,三个寓言故事均能紧扣论点,但又各有侧重。循表夜涉与刻舟求剑的故事是说时间已经推移,情况有了变化,但仍然泥古不变,必然招致失败;引婴投江则是说明客观的对象已有了变化,而主观的方面仍然固执地保守着陈旧的眼光,必与客观事物格格不入。这三个寓言,深刻、生动地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顽固保守、反对变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察今变法的重要性。

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用了一个希腊的寓言故事,论证中国人民不能怜惜反动派的道理,文章是这样写的:……现在中国人民的敌人忽然竭力装作无害而且可怜的样子了……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呢?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上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其本身就是讲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的道理,用它来论证不能怜惜反动派,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人们喜欢用寓言来说理,还因为寓言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它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用它来说理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在《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中,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斥责反动派在皖南事变上的谬论。这些寓言的运用,使人们可以迅速认清反动派的本质,使议论说理雄辩有力。同时寓言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形象之中,用它来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接受。

寓言的运用,往往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察今》所用的三则寓言都是这样的。如:先叙述循表夜涉的故事,然后评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最后指出“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这是最完整的寓言的用法。有的寓言只叙述寓言故事,并从故事直接引出要讽喻的事理,甚至还有光叙述寓言故事,不加评论,让读者自己领会寓言的含义的。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3

<<刻舟求剑>>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可算是家喻户晓,成为茶前饭后的笑料.可是在当时就有一个年轻人不知道.

有一次,他乘坐着故事中那人坐的船.当他看到了船上有一道刻的符号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就问老船夫.老船夫告诉他:"曾经有一个人,坐了我的船,剑一不小心掉的湖里去了,就在船上刻了个记号,等到上岸了以后在跳下去找......"等到老船夫讲完了以后,这个年轻人沉思了片刻,然后在记号那边"扑通"一声跳进了湖里,老船夫急忙问:"你在干什么?"只听那个年轻人说:"我在找剑......"

老船夫当场晕倒......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4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2.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3.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二、寓言课文的分布及特点

小学寓言课文分布于低、中、高各个年级,其中有第三册的《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第四册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第五册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课文的编排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先短后长,先简单后复杂的编排方法,把这些寓言分别编入不同年级的课文中。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这样的寓言,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理解。

三、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5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特点: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来源:文章屋网 )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6

我常把中医比喻成书法,书法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个性化特征。如果规定每一笔的粗细、长短、轻重都相同,那么书法的价值就不存在了。中医泰斗蒲辅周老先生有一句话,“中医治病有一绝招,就是一病一方”。这也正是中医个性所在。

中医是从宏观上看问题,“天人合一”的观念贯穿始终,所以说中医是“风水师”。这也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不仅要见到树木,见到森林,还要见到与树木、森林相关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也要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在诊病的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健康和疾病,把不同的病征有机联系起来,避免顾此失彼。

一位患者患“口腔溃疡”多年,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舌尖红,四处求医,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仔细查阅了他以往病历,所开的药方大多数是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或滋阴降火之类。正在寻思着如何辨证之际,患者突然悄悄告诉我:“医生,我还有阳痿。”我一下子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心肾不交”吗?心火独亢于上,故出现口舌生疮,舌尖红,不能下温肾水而致肾水寒于下,故出现阳痿,于是处以交泰丸(黄连、肉桂)加导赤散(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三剂而愈。患者很惊讶:“这么多年效果从来没这么好!”我告诉他:“因为你告诉了我详细的病史。”他还是很困惑,实在想不起阳痿与口腔溃疡有什么关系?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整体的认识方法重视事物的共性,但另一方面还要强调事物的个性,中医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换句话说,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事物之间有区别。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试想事物之间如果没有区别,首先我们就得感叹,怎么自己和别人都一样呢,连家里人都认不出来怎么办?接着再想想,就会发现如果没有区别,社会也不可能发展,人人都相同,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古人称之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容如“调羹”一样,羹之所以美味是因为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如果水和水调在一起永远也调不出美味的羹。

我们现在有人强调中医药规范化,或者认为中医是以“证据”为主的医学,符合循证医学的特征,这些提法值得三思。例如:现代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上,这种方法的核心点是忽略了事物之间的区别,所以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的方法对每个对象、每个事件逐一进行规范。而中医恰恰强调的是事物或现象的个性特征。

“妇科第一药”为何用于男性?

前面说过,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所以,我们现在试图研究某一种中药(中成药)能治什么病,然后采用客观统一的模式对号入座,这实际已经不再是中医、中药了。有个学生告诉我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位男士到门诊看病,医生辨证为肝气郁结、肝脾不和,患者要求给他开中成药。谁知取完药后,患者又急急忙忙回头找医生,询问是否开错了药。一问才知道,那药盒上的主治中明明白白写着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原来,这药就是有着“妇科第一药”之称的逍遥丸,这真是让医生哭笑不得。逍遥丸原本就是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之品,广泛用于各科的肝郁之证,并非妇科专用药,所以用在男性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说这位患者是外行情有可原,但有些“内行人”估计也好不到哪去!例如,现代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治疗范围之广,可涵盖各系统疾病达435种,近20个科别”,有的人为此而觉得欢欣鼓舞,有的人又以此把中医说得一无是处,这都只能说是不懂中医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