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电影影评范例6篇

香水电影影评

香水电影影评范文1

创意借口

今日的香港,恐怕只有艺评这行业,还未习惯敢言批评或挑战权威。不满的时候,最多只是在背后“咿咿哦哦”了事。艺评人大都保持海量的容忍度,遇到好的作品会美言几句,但逢有差错的剧作、表演、电影、音乐、电视节目、文学著作,通常会采取眼不见为净的态度,因为直言的后果,往往不如不说。

记得2004年,香港资深影评人石琪在报章专栏上批评新晋导演彭氏兄弟的电影《阿孖有难》,随即引来片商在报章大买广告反击,质疑石琪的写作水平之余,更指责艺评人扼杀创作空间云云。评者以戏论戏,片商却动辄以“创意”作为尚方宝剑或免死金牌,来掩饰自己缺乏基本气度。

类似的“麻烦”,轻则是引来受评者的“粉丝”在Facebook上群起攻之,重则招致当事人找人来“讲谈”,甚至被列入黑名单,从此不再获得优先场赠券等秋后算账式的“惩罚”。久而久之,评论也难再保持客观与中肯。

漠视艺评

记得港片风光的年代,“影评”是电影公司的饭碗,而午夜场就是最佳的现场“影评”——片商会为观众一个呵欠而立刻剪掉那个镜头。现在呢,即使是报章的影评专栏,也不再吃香而变得可有可无。电影公司漠视影评人,他们宁愿邀请电台DJ或少女模特儿当招待场及优先场的VIP,换来一句“不能不看”、“百看不厌”的肤浅“伪评”。而真正的影评人,反而要与其他观众一起排队入场。不止影圈,香港大部分艺术文化机构,亦只会为艺评人预留那些卖不出去的座位,根本没半点诚意。

相比较而言,台湾和内地艺评人的地位要高得多——有专门的艺术报纸或杂志可供发表,能获得的赠劵总是最佳位置,同时更靠近走廊,方便艺评人以“提早离场”这种最简单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不满。

香港号称资讯爆炸,何故写艺术文化评论的空间,却会狭小犹如过“劏房”(旧式唐楼里面的用木板隔挡的房间)?原因是,香港主流媒体很少有专注于文化条线的记者,副刊记者多以采写消费市场为主,涉及文化的艺术拍卖新闻,因涉及庞大金额,基本上由金融记者负责报道。而采写文化信息的记者,亦未必有艺术涵养,对作品不理解、没兴趣,乃至对艺评敬而远之。这些记者在公关公司的大肆吹嘘下,失去了判断力,很容易出现个个都是大师、部部都是杰作的错觉。

如此,硬桥硬马、传统学院派的评论文章,往往被视为“可读性”差的文章,取而代之以浮躁光鲜的游戏文章。有学养又专注写评论的人,愈来愈难被赏识,这就是现今香港常见的文化现象。

培养观众

香水电影影评范文2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的位子远不如它的名字听起来那么得意。――担任了五届主席的吴思远在卸任之后大吐苦水,“每逢电影节临近,金像奖就跟乞丐一样,四处讨钱”。如今这样的难处落到了新晋主席陈嘉上头上。

就在第27届金像奖颁奖典礼前两周。金像奖账户上除了特区政府的200万拨款外,剩下的200万仍然没有着落。尽管面对媒体,这位扶正不久的新主席一再宣称“文隽留给我的不是一个烂摊子”,但是他仍然不得不跟历届主席一样,为今年金像奖400万元的经费四处筹款。陈嘉上以道具师的身份进入他现在供职的圈子。金像奖是香港电影圈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大电影”。“艳照门”下的香港娱乐圈亟待唤回从业者的尊严和公众的口碑,拍好这部“大电影”所需的道具,难过陈嘉上拍过的任何一部电影。

香港电影圈有句从好莱坞舶来的俗话。“无论如何,这场秀一定会继续下去!”(Anyway the showmust go on!)2008年4月13日,香港电影金像奖在尖沙咀文化中心迎来了自己27岁的生日。

香港导演体验的生活

如果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李连杰登上最佳男主角的领奖台,这个结果恐怕会更圆满。在李连杰的心目中,《霍元甲》远比《投名状》有分量。站在香港影坛之颠,手握金像奖的李连杰在答谢之后,话题仍然没有忘记宣传他的“壹基金”。

面对内地女演员四度加冕影后,香港女演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论调迅速见诸报端。陈嘉上的观点却与此相反,“香港真正缺的是男演员,能演的总是那几个”。媒体近年对金像奖诟病颇多的言辞之一就是“主要奖项无悬念”。实际上相对内地某些电影节动辄几人同时获奖的平衡之举,香港金像奖一直不曾怠慢人心。不是没有悬念,实在是悬念揭晓之际总也没有黑马,熟人老脸翻来覆去,什么样的结果好像都不是意外。

《投名状》在本届金像奖落幕之际,将大小八个奖项收入囊中,这样的全面肯定在金像奖历史上并不多见。创立至今,金像奖历史上只有一部影片打破过这个纪录,那部电影是《甜蜜蜜》,导演还是陈可辛。那一年,陈可辛34岁。《甜蜜蜜》斩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在内的九项大奖。

从影至今,陈可辛作为导演,一共拍摄了12部作品。《投名状》是陈可辛的电影第二次在大银幕上同内地观众见面――三年前他拍摄的《如果・爱》第一次进入内地影院。上映两周,票房很好。当所谓魔幻大片《无极》上映时,陈可辛发现自己的电影很快被影院拿下,所有的大厅都留给了《无极》。陈可辛就是通过这一次的经历熟悉了内地的游戏规则。香港影评人对陈可辛的评价是,“文艺气质最浓的导演和精英文化的代表”。就是这样一个一直“文艺着”的艺术片导演,在一个多次翻拍的作品里找到了表达的冲动,继张艺谋之后第二个加入高票房导演“两亿元俱乐部”。

面对本埠市场的整体滑坡。香港影人近年来的应对策略之一就是大规模北上,进入内地拍片。从2005年以来,合拍片每年都在30部以上,占据了香港电影总产量的50%以上;一部合拍片,在内地市场的收益是香港市场的3倍以上:如今,一部投资超过600万港元的港片就必须依靠内地市场支持。港片影迷对近年来内地公映版本遭遇的删减和修改颇有微词,甚至有评论担忧“常此以往,港片气质将荡然无存”。

《投名状》在公映之前,也作出了类似修改。徐静蕾和李连杰的激情段落、金城武被处死的残酷场面最终都没有获得公映许可,最让陈可辛难过的是,“表现三兄弟结义也是让片中人物带有宿命原罪的投名状部分”无法保留。

“做导演不能理想主义,”陈可辛说,“电影故事可以是理想主义的故事,情怀可以是理想主义的情怀,但是做电影是一个工业行为。”导演是一个走到任何地方都必须带着镣铐跳舞的职业,个人表达、地域影像特质和电检门槛之间存在着长久的矛盾,所以“导演可以很贪心,但是不能太任性”。

在本届金像奖的角逐中,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主要奖项是在《投名状》和《门徒》之间进行的。年度票房统计中,《投名状》在香港的票房是2396万元,《门徒》是2653万元。陈可辛是前―部影片的导演,后―部影片的监制。

同为这个时代的大片,《投名状》的好评多过批评,导演的扎实功底和个人情怀令影片确立了大片新的评价标尺,也一扫此前国产大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恶劣口碑。必须承认。在今年的两部票房双双过两亿的影片里,《投名状》比《集结号》更自如,也更富作品气质。陈可辛最喜欢的卡通形象是麦兜,他觉得麦兜“完全代表了我们这一代香港人”,“我觉得现在的内地跟当时的香港一样,年轻人好多迷茫”,同内地年轻人的迷茫一样,香港导演同样正在寻找出路。“如果有电影拍他们的生活。他们当然愿意去看。我们对内地缺乏了解是不争的事实。”陈可辛对此建议,“香港导演想要更好地进入内地市场,我建议他们先体验生活。”

坚守的主席

陈嘉上是在第九次提名之后才真正走上金像奖领奖台。“每次都去,每次坐在那里,其实都在希望。”作为行业最高荣誉,金像奖对于香港影坛每一个从业者都是毕生的梦想之一。陈嘉上的那个奖杯因为几次搬办公室已经遗失。“想补都不行。现在都不是旧的款,旧款很美的。”在很多香港电影人的心里,不仅旧款小金人很美,她代表的曾经的港片盛世更美。

今年的金像奖参赛影片资格在原有的规则之下又出台了新增条款: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出品公司须有一家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影片最少有八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且每一项只计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员。以上三项两项符合,即可入围。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和李安的《色・戒》因为这样的条款最终无缘参赛。这样的结果也令陈嘉上感到为难。“我们就发起讨论,到底什么是港产片?”陈嘉上说,“我们倾向于从创作的角度来看:香港的某种精神、派系的方法、工作人员、演员综合来看。为此我们已有过好几次的讨论,暂时还没有结果”。

香水电影影评范文3

港片失势金马奖,《窃》片和《新》片的监制方平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素质如此高的两部作品不能入围很奇怪,或者大会评审已经不再喜欢港式电影了!”方平此说并非没有道理。也许在台湾评委看来,《新宿事件》《窃听风云》抑或《叶问》,总体上都是在走港产片老路,是无甚新意的旧瓶装新酒。《新》片成龙没有突破,《窃》片也是“看惯”了的警匪类型电影,《叶问》创意上也不见“出挑”――至于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也许是评委对香港这样一个边缘社区缺乏了解。

相较港片,内地电影在本届金马奖上备受青睐:《如梦》获得最佳剧情片、导演、男主角、女主角和最佳原著剧本等9项提名,成为最大赢家。《如梦》将与宁浩的《疯狂的赛车》、管虎的《斗牛》以及台湾导演戴立忍执导的《不能没有你》(获8项提名)、蔡明亮的《脸》一起角逐最佳剧情片。

有香港影人认为,向来以非类型电影出众的内地电影这次“刚好”遇到对类型片不感冒的评委们,内地电影“忽然冒起”也就成了必然。

香水电影影评范文4

《桃姐》的上映,让3月的电影档期多了不少话题:女性电影、老年问题、生与死、离与合、悲与欢等等。

“重口味”和“小清新”大行其道的电影时代,《桃姐》不靠题材的噱头或绯闻的炒作来引人关注,而是平心静气地把“人之常情”讲通透,不动声色地将观众感动,实属难得。也许,这恰恰是华语电影所缺乏和逐渐背离的东西。这部电影也在提醒我们,电影除了娱乐功能以外,还应该具备的记录功能。

这个给我们以善意提醒的人就是《桃姐》的导演――许鞍华。

素面朝天的邻家阿婆

离开电影,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香港市民。

她至今未婚,没有子女,是菜市场的常客,出门也要挤地铁电车。

她齐耳短发、冬菇头,粗糙的皮肤,暗色调的休闲裤,大口地抽烟,爽朗地笑,不养宠物,闲时去逗逗邻居铺头养的鹦鹉。

她是那种不太在意所谓淑女仪态的女人,无论场合,喜欢素面朝天。

她现在已经不再以得不得奖、有没有突破为拍片的目的,唯一在意的就是制片方不要赔钱就好。

到了片场,她才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女导演。

从影30多年,凭借影片《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桃姐》等获奖无数。

刘德华、张曼玉、萧芳芳、叶德娴等都曾靠她执导的影片而获得影帝影后。

就是这样一位获奖无数的名导演,却仍然连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和老母亲租住在香港的北角。

她并不是不在乎钱,相反,她觉着钱很重要,只是不想因为钱而影响了电影的品质。她不太愿意去处理电影以外的部分,如何谈价钱,如何说服老板,她都不感兴趣,她感兴趣的是如何才能拍摄出更好的作品,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几乎每一部她想拍的电影,都会苦于找不到投资,有些只能夭折。难怪刘德华忍不住向媒体感叹,真不愿再见到这么好的导演要如此辛苦地去找钱,才能拍成一部电影。

当然,就凭她的江湖名号,也有人拿着大把的银子找她拍戏,却常常碰壁,因为那不是她想拍的戏。即使一生居于熙攘香港,她依然像做手工活一样,把电影做得精致,不像快餐。

她不希望太多的媒体过分渲染她的生活,她不想诉苦,也不以为苦,能一直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她已经很满足了。

虽然她的头上笼着无数光环,但她对自己的评语一直是“我只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而已”。

祖籍辽宁鞍山,父亲是文书,母亲是日本人。两个月大时就跟随父母迁居澳门,之后与祖父母生活,5岁前往香港。

1972年获香港大学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伦敦电影学校攻读电影。1975年回港,担任胡金铨助手,开始其电视及电影工作。

这就是许鞍华,不是香港“土生”,却在香港“土长”。

不肯放弃的“赌徒”

“我觉得我拍戏的心态有点像一个赌徒,而且是一直不肯离台的那种,输输输,赌到输得差不多,输完之后,我又赢了一把,但我赢完又输,不行,我要赢回本钱才走,翻本了之后又觉得不够,要再多赢点……”许鞍华说。

她曾经对香港导演关锦鹏说,选择拍电影这条路,就回不了头。

1979年,处女作《疯劫》一炮打响,奠定了她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旗手地位。接下来的《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是她新浪潮时期的巅峰作品,创造了香港文艺电影的票房纪录。

有人评价说:“那个时候的许氏作品,几乎是无可匹敌。要好评,有毫不吝啬的褒义;要票房,就算是重映,也会比不少有号召力导演的同期上映新作还要好。这在时至今日的香港电影中也属罕见。她是新浪潮中的宠儿。”

许鞍华曾经尝试过各种类型的电影,拍摄过一些商业元素浓厚的惊悚片、武侠片。但是,1983年,台湾的新浪潮电影给了她很大的冲击。她在看了杨德昌导演的《海滩的一天》后,才发现台湾的电影是如此地接地气。从那时开始,她慢慢明白自己到底要拍什么样的电影。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尝试之后,她从自身的感悟出发,对各个阶段女性的情感进行了剖析,透过镜头讲述她们琐碎而真实的生活,拍出了一部部叫好叫座的作品《女人四十》《半生缘》以及《千言万语》等。正是这些作品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带有浓郁文艺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许氏风格。

在电影的赌桌上,她曾经有过耀眼璀璨的赢,也曾经有过阴云遮日的输,唯一不变的是,她不会因为一时的输赢而离开。

与她同时代的导演不是退隐就是转型商业片,只有许鞍华,坚守着自己的摄像机和对现实的关注。

其实,在1984年之后,她的电影作品可谓毁誉参半,既有《女人四十》等获奖无数的经典,也有烂得让人不忍卒看的《玉观音》。

就在很多人快要对她失望的时候,她居然凭着一部120万元投资的小成本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击败投资超过3亿元的《赤壁》的导演吴宇森,捧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更是凭着炉火纯青的《桃姐》横扫了国内国际多个大奖。

对于许鞍华来说,以真情实感为主打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赢了,她也似乎从中找到了能够以无招胜有招的路数,那就是俯下身子,聆听生活的起承转合。

每个人的明天都是“桃姐”

钦佩许导演的经典叙事能力,每条线索都见功夫。感动是一定的,但这片子还有出人意料的幽默。生命的尊严和温情,都融化在导演准确的细节想象中――导演贾樟柯对电影《桃姐》赞誉有加。

尽管《桃姐》被认为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港片,但是影片中“桃姐”和“少爷”之间的感情,让各地的观众都为之感动。

《桃姐》讲了一段主仆故事。一天,70多岁的桃姐中风了,少爷罗杰则从以前心安理得受仆人照顾,开始照顾并关心这位老仆人。一辈子规规矩矩的主仆关系,在桃姐人生中最后的时光里发生了变化,干儿子最终陪“桃姐”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桃姐》中,许鞍华又一次将镜头聚焦到普通香港人的柴米油盐,不但现实中桃姐住过的房间、用过的木箱、走过的菜市场全用进电影镜头,甚至是桃姐从养老院里出来时去过的公园、吃过饭的茶餐厅,都写实地再现在镜头里。

《桃姐》就是这样,运用的是与《天水围的日与夜》如出一辙的写实手法,絮絮叨叨着香港人的人情冷暖世故家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坚守”、“纯粹”之类的词语褒扬许鞍华的现实精神,许鞍华反而愿意简单地把这归功于“纯粹的熟悉”。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纪录片式的真实感,有观众说,这不是电影,这就是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桃姐》是许鞍华自我救赎的一部作品。

她说,“我们都逃不掉,老了以后都要变成桃姐。如果每一位观众看着银幕上的桃姐,都能真切地回望到自身,那便是《桃姐》的成功。”

许鞍华也快到了“桃姐”的年纪,也曾一度很怕自己老境潦倒,而她认为的潦倒,并不完全是人们所说的孤独、没有人照顾、经济能力差,而是丧失了做喜欢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的权利,这在她看来是非常恐怖的。

香水电影影评范文5

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1结构组成

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主要由进料装置、滚筒、加热线圈、排湿装置、支撑机架、出料装置、联动装置、远红外温度感应装置、电控柜、保温外壳等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另有直流电机隐藏在杀青机底部,作为动力源一方面带动滚筒运转,另一方面通过轴承、三角带带动定位拖轮与滚筒同时运转。

2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该设备采用电磁加热技术对滚筒进行加热作业。电磁加热主要采用磁场感应涡流原理,借助高频电流通过环行线圈,产生无数封闭磁场力,当磁场的磁力线通过导磁物,即会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从而使导磁物自行高速发热。由于该方法是直接对滚筒加热,减少了传统电热管先加热空气,再由空气加热滚筒的两道热能传递所导致的热能损耗,能量转换率和热能利用率显著提高。在电磁加热线圈外层包裹有经特殊处理的云母板制作的保温层,热能能够尽可能消耗于滚筒,不仅可缩短预热时间,而且能够大大改善加工环境条件。以新型远红外测温仪代替传统的热电藕温度传感装置,对温度的感应和监测更为迅捷、敏感,精度范围可达±1℃便于精确控制滚筒温度,减少热能损耗。通过对整机结构及辅助装置的创新设计和运用,电磁内热滚筒杀青设备的热效率可达50%~60%,温度浮动范围可控制在±3℃之内。借助电磁加热技术,遵循“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杀青优化工艺原则[16],将整个滚筒划分成3个温度区段,并配置不同功率的电磁加热装置及温度监控反馈系统,可实现各区段杀青温度的独立调控。通过对各区段滚筒温度的精准控制以及杀青温度组合的优化,既能保证灭酶迅速、彻底,又可防止杀青叶焦化,同时促使内含物质适度转化,达到杀青叶色泽鲜活嫩绿、清香四溢、滋味醇爽的品质要求,克服传统滚筒杀青品质稳定性差、能耗高等缺陷。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试剂

茶鲜叶: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嫩度为1芽1叶1芽2叶初展,对刚采下的茶鲜叶(含水率在74%±1%)及时称量、装袋和密封保样处理。试剂:包括纯净水(分析纯)、乙酸乙酯(分析纯)、体积分数为95%乙醇、丙酮(分析纯)、氯仿(分析纯)等。

2主要设备与仪器

6CST-60D型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余姚姚江源茶叶茶机有限公司联合研制,输出功率110kW),6CST-40型滚筒杀青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电热式,输出功率21kW),DXCWS-15型微波杀青机(江苏省宜兴市鼎新微波设备有限公司,输出功率21kW),6CSF-500型热风杀青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燃煤式),6CR-35型揉捻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6CHZ-10型燃油式热风烘干机(余姚姚江源茶叶茶机有限公司),SartoriusBT-124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精度范围为±0.1mg),UV-3600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彦哲仪器设备有限公司),DHG-9123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审评茶具等。

3试验方法

以同一茶树品种、同一嫩度标准的鲜叶为试验原料,采用相同的摊放方式、时间,随后摊放叶按不同杀青工艺处理分别进行杀青作业,将杀青叶分成2份,1份用于杀青叶品质成分含量测定,重复3次,取平均值。另1份按照图3工艺流程制成绿茶样品,进行理化成分检测以及感官品质的评比与测分。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前段筒温、中段筒温、后段筒温以及杀青耗时等4个因素,每因素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各因素水平的试验安排见表1。通过对杀青叶、成品茶感官品质审评以及主要品质成分含量检测,筛选出最佳的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工艺参数。随后将应用最佳工艺的电磁内热滚筒杀青与传统的滚筒杀青、微波杀青、热风杀青等进行比较试验,并以品质、能耗、工效为考核指标开展综合评价。本次试验以电磁内热滚筒杀青设备为载体研究了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工艺对茶叶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杀青叶外观评审(杀青程度、色泽、香气和外形特征)、初制品感官审评以及主要品质成分的检测对杀青后的茶叶品质进行全面的试验分析,探索最佳的工艺参数;并与传统杀青工艺进行比较试验,验证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技术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先进性,从而为茶叶杀青作业提供新的技术和装备。影响绿茶滋味、香气品质的因素较多,本试验着重分析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芳香油等关键成分的含量,它们一方面取决于鲜叶品质(本试验采用同种原料进行比较,可排除鲜叶品质的影响),同时也受制茶工艺,尤其是杀青工艺的影响。茶多酚含量:福林酚试剂比色法(GB/8313-2008);游离氨基酸含量:茚三酮比色法(GB/T8314-2002);咖啡碱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GB/8312-2002);可溶性糖含量:硫酸-蒽酮法;叶绿素含量:分光光度法;儿茶素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W2469高效液相色谱仪,VWD检测器,色谱柱:ZORBAXSB-C18ODS,5μm,4.6mm×150mm;流动相:A为0.5%甲酸,B为乙腈,流速1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80nm,进样量:5μL,梯度洗脱,流动相B在16min内由6.5%线性梯度变化到25%,25min回到初始状态,平衡10min。所有测定重复3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品质感官审评:按GB/T13063-1992方法,取3g茶样,加入150mL沸水冲泡5min后进行密码评审。评定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每项满分100分,总分采用加权法,品质总分=外观×0.20+汤色×0.20+香气×0.25×+滋味×0.25+叶底×0.10。笔者结合前期研究结果以及文献资料[6,10,17],提出以下杀青工艺技术参数。电热管滚筒杀青:设置温度280~300℃,中间筒壁温度160~180℃,总耗时70s左右,投叶量50~60kg/h。微波杀青:微波频率2450MHz,微波输出功率21kW,时间160s,处理量60kg/h左右。高温热风杀青:设置温度280~320℃,中间筒壁温度180~200℃,单周期总耗时150s左右,投叶量200kg/h。

结果与分析

1电磁内热滚筒杀青适宜工艺参数确定

以前期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针对电磁内热杀青技术阶段温度、单周期耗时等因素的正交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本试验要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儿茶素、叶绿素等品质成分含量以高为好[14,18]。由表2中的Rj可知,杀青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总糖等品质成分所对应的四因素主次顺序有所不同,其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因子A>B>C>D,即鲜叶杀青前段温度高低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最为重要,最佳组合为A1B2C1D1;氨基酸含量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A>B>D>C,同样以最初阶段的滚筒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最佳组合为A2B3C1D2;可溶性总糖、儿茶素、叶绿素等则以杀青单周期耗时为影响其含量的最关键因素,最佳组合分别为A3B3C1D1、A2B3C2D3、A2B1C1D1。因上述成分同成品茶的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本文借鉴成品茶审评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儿茶素、叶绿素等在正交分析中的权重系数分别是25%、25%、20%、20%、10%,经综合分析初步确定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A2B3C1D1,即前段筒温270℃、中段筒温280℃、后段筒温190℃,总杀青耗时控制为90s。然而该组合中段与后段筒温的温差过大,因热胀冷缩原理易导致滚筒变形,进而影响温控均匀性和设备使用年限。为有效兼顾杀青叶感官品质和设备机械性能,对最佳组合进行微调,提出A2B2C1D2的因素水平组合,并开展对比试验(2种组合均未出现在正交试验中)。试验结果显示(见表3),相比较A2B2C1D2因素水平组合,A2B3C1D1参数组合杀青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总糖等含量均稍高(仅咖啡碱略低),但杀青叶感官审评差异不大,仅在香型上略有不同,A2B3C1D1组合偏重于高香,A2B2C1D2组合则侧重于清香。通过对茶叶杀青效果(理化成分含量)、作业效率(杀青耗时)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电磁内热滚筒杀青的适宜因素水平组合为A2B2C1D2。

2同传统杀青方式技术特征及效果的比较

以目前生产上常用的电加热滚筒杀青、微波杀青、燃煤式高温热风杀青等方式及其工艺参数为对照,电磁内热杀青采用上述最佳技术参数,所开展的不同杀青方式效果比较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处理在制品色泽嫩绿、鲜活,清香四溢,较电加热滚筒和高温热风杀青具有更好的外观色泽和鲜活度,香气品质则明显好于微波杀青处理。化学成分检测结果显示,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叶的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在4种杀青处理中最高,茶多酚、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略低于微波杀青处理,较电热管滚筒杀青和热风杀青显著要高,为后续作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进而保证了成茶香气、色泽等品质的优异。设备性能和能耗成本方面,传统滚筒杀青设备采用电热管二次制热,先加热空气,再由热空气加热滚筒的作业方式,热效率仅为20%~30%。电磁内热杀青因采用了磁场涡流感应技术,由加热线圈直接对滚筒进行加热,热效率有较大提升。据检测,电磁内热杀青作业单位产能约为146kg/h(1芽1叶~1芽2叶初展鲜叶原料),平均耗电55.5kW•h,即每公斤杀青叶耗电约为0.38kW•h,作业耗能成本大抵与燃煤相当(0.38元/kg),略低于微波杀青,显著低于电热管滚筒杀青。此外,与其他杀青技术相比,电磁内热滚筒杀青预热时间短,热能外耗小,可有效改善作业环境。不同杀青处理绿茶感官品质审评结果如表5所示。由于电磁内热杀青技术对杀青温度、作业过程的调控更为精准、精细,在后续工艺相同的条件下,其试验茶样的感官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杀青方式。外观色泽和汤色明显好于电热管滚筒和高温热风杀青,香气、滋味等内质风味方面则与高温热风杀青相当,显著要好于微波和电热管滚筒杀青。

讨论

杀青是通过高温作用钝化鲜叶酶活,制止多酚类的酶促氧化,并促使蛋白质、可溶性总糖等品质成分进行有益转变[19]。理化成分的差异是决定不同杀青工艺处理样品质特色的内在影响因素,如陈玉琼通过杀青工艺比较制得低氟青砖茶[20],白喜婷等利用微波杀青获得高绿原酸含量的杜仲绿茶[21];其对传统绿茶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尤为显著,如蒸汽、汽热杀青因蒸汽的穿透力强,杀青时间短,茶多酚保留较多,水解产物增加较少,滋味爽口而欠醇厚;微波杀青同样具有较强穿透力,灭酶迅速,叶绿素破坏少,色泽绿,且由于其热传递的方向和水分散失方向一致,物质转化相对较蒸汽、汽热杀青充分,口感也相对较醇[6-8,18,22-24]。从本试验结果看,采用滚筒模式作业的电磁内热杀青通过创新性分段处理,前段先以高温快速灭酶,制止鲜叶内的酶促氧化作用,随后逐步降低后段的筒温,不仅可防止持续高温杀青造成焦边焦叶和苦涩口感(可溶性黄烷醇增多[25]),而且有利于氨基酸、可溶性糖、芳香物质等色香味品质成分的形成,使得杀青叶色泽嫩绿、鲜活,清香四溢,所制绿茶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内质风味好于微波杀青,外观色泽好于高温热风和电管热滚筒杀青。

相比较已有杀青技术,电磁内热滚筒杀青的特点在于一方面较好地保持了传统滚筒杀青在品质上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有机整合电磁加热和红外控温等现代技术,使得热效率较传统电加热滚筒杀青提高50%以上,温度浮动控制在±3℃之内,达到缩短预热时间、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此外,电磁内热杀青采用数字化控制系统,不仅杀青均匀、稳定,且可实现自动上叶、连续化生产,可有效减少劳动用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不断在杀青工艺中融入高频电磁波、红外光波[13]等高新制热技术外,运用现代控制技术,引入PLC和模糊控制相接合的智能控制设计思想,使整个操控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作业也将是杀青工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26-27]。

结论

1)由正交试验与极差分析结果可知,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技术影响杀青叶品质成分含量的因素以前段滚筒温度和单周期总耗时较为重要。经过对茶叶杀青效果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提出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在投叶量约为150kg/h时的适宜工艺参数为:前段筒温270℃、中段筒温250℃、后段筒温190℃,总杀青耗时控制为105s。

香水电影影评范文6

[关键词] 香港电影 李翰祥 传统文化 审美意识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05

李翰祥是香港电影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型导演。李翰祥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大陆,接受的是的正规传统文化教育,他的电影充满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意蕴,处处散发着古朴典雅之美。李翰祥电影表现出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样式和文化功能。一方面,李翰祥电影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其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李翰祥电影的文化属性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又必然受到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认识传统是创新的起点,”[1]李翰祥电影正是在传统文化条件下的创新。

一、传统戏曲的吸收

戏曲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中华民族在以戏曲为代表的叙事艺术的长期熏陶和滋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审美需求和习惯。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特性的形成和继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影是十九世纪末出现的新的大众娱乐形式,由于中国传统戏曲所积淀的强大文化因子所表现的独特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电影自落地中国便受其浸淫。这一点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印迹。[2]

电影诞生于1895年,很快被当作一种“新奇玩意”输入中国并在上海茁壮成长,上世纪20至40年代,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中心。抗战爆发后,上海电影从业人员转往香港,并将大陆电影的文化精神植入香港电影,直接带动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以上海电影文化为起点的香港电影极其重视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吸收和继承并加以创新。中国古典小说与传统粤剧是香港电影的两大源头。后者不仅汲取前者大量素材,而且在审美趣味,尤其在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上,香港电影展示出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民族性。[3]胡金铨武侠片的动作美学泉源自唐人剑侠小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剧、越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曲目纷纷登上了香港电影银幕,这些影片展示的注重旧道德、旧习俗、发扬中华伦理的主题折射出香港电影与戏曲文化的渊源。此间,成就最大的当属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黄梅调电影唱段朗朗上口,注重故事情节的发生,特别适合当时香港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因此风靡东南亚华人地区30年而经久不衰。李翰祥是黄梅调电影的代表人物。他拍摄的《貂蝉》、《江山美人》、《杨贵妃》、《梁山伯和祝英台》等黄梅戏电影系列为“中国传统古装戏曲片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尤其是1963年上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李翰祥黄梅调电影美学的集大成者。《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音乐与语言、视觉元素、表演(包括演员表演及幕后代唱)、场面调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功。在表现手法上,《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完全是戏曲化的,小桥流水、袅袅炊烟、桃红柳绿、蝶燕双飞,虽主要是依依呀呀的说唱,但足以使人销魂,充分展现出李翰祥深味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和娴熟高超的叙事技巧。

李翰祥非常热爱中国传统的民间曲艺文化,相声、评书、话剧、京剧等等各种艺术形式,他都能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中。如电影《风流韵事》来源于相声段子《小神仙》;电影《军阀趣史》来源于相声段子《关公战秦琼》;“戏说乾隆系列”(《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乾隆皇与三姑娘》)改编自流传已久的相声评书《金殿斗智》;电影《倾国倾城》改编自话剧剧本《清宫外史》;《江山美人》改编自京戏《游龙戏凤》及其续集《骊珠梦》。

二、旧时风物的描绘

风物是指一个地方或一个时段所特有的景物或物产。通过风物的描绘可以使电影画面充满美感,同时也可无声地表达电影情节所限定的特殊时间和特定区域,让电影所表述的内涵更为细致丰富。郭沫若在谈剧本《孔雀胆》的创作心得时对其剧本中的大量的风物描绘时强调:“不仅我把梁妃的名字,把通济桥的废址,通同考查了出来,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地方风物,使我的剧本得到分外的充实。”[5]

李翰祥电影充满了对旧时风物的描绘,同时也是他表达其对传统文化认识和判断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李翰祥的电影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且制作考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中尤其表现在李翰祥对旧时风物的精巧安排和意向陈述。

李翰祥擅于文化考据。在影片《金瓶梅》中,人物的服饰、布景以及道具制作等方面李翰祥都严谨不苟,与小说原著的元、明背景相当符合,有着极强的真实感。比如,影片中床的款式、床的摆放、床的装饰,都是配合不同环境下的人物各自需要而特意设置的。这很符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观众的审美渴求。尤其是西门庆桌子底下摸潘金莲三寸金莲的一场戏让许多观众如痴如醉。“戏说乾隆系列”中,李翰祥在场景的搭建、人物服装的设计、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上面都下足了功夫,各种市井生活,风俗民情,平民百姓的各种生活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轻易的就把观众带回到了清朝。

李翰祥是个杂家,喜欢收藏,尤其对流传于民间的手工艺术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爱好在电影《八旗子弟》中即有体现,《八旗子弟》改编自当代作家邓友梅的小说《烟壶》。烟壶,老北京人叫它“烟壶儿”。明朝由欧洲人利马窦传到中国。到清代,朝廷上下闻鼻烟盛行,装鼻烟的烟壶儿也就跟着身价倍增,一时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甚至出现了四位著名的烟壶画师。在电影中,李翰祥把烧制鼻烟壶的手工工艺流程讲解得非常详细,使观众对于这一几近失传的民间绝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大提高了整部电影的观赏价值。

即便是一部鬼片,李翰祥也要在其中不经意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电影《鬼叫春》中,有这样的特写镜头:古香古色的乡间驿站,唐朝妹子,悠然转动的水磨。《鬼叫春》通过各种细节镜头,细腻勾勒了水磨的复杂构造,详细地展示了水磨的工作原理:借助水的流动冲击水排,水排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的同时带动磨旋转。这种天人合一的画面把人带到遥远的古代,除了获得古典韵味美的精神享受外,更让观众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叹为观止。

三、道德伦理的建构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的最基本的文艺创作思想。电影作为文艺的新载体自然不能脱离这一基本的传统文艺思想,“影以载道”应该说是早期香港电影人最重要的文艺创作思维。

李翰祥坚守“影以载道”。尽管在香港电影浓烈的商业文化影响下,李翰祥依然能够将娱乐性和传统道德伦理的建构巧妙地结合起来。传统的伦理亲情与教育是李翰祥导演作品中的主要元素,也可以说是他的美学核心。

李翰祥的电影以传统的视角观望传统。在传统眼光关照下,一切社会现实的外在现象,经过过滤、筛选,都被儒家的传统精神统摄起来、凝聚起来。在李翰祥电影中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冲突,无论代际之间多么疏远和隔膜(如《雪里红》、《喜怒哀乐》、《马路小天使》、《大军阀》),在仁爱、忠恕之道的感召下,都将化解、消弭,走向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和圆满,最终实现儒家的道德希冀与社会理想。

李翰祥是一个古典味很浓的文人,总是悬着点而不透,藏而不藏的味道。他的电影,无论何种题材,何种背景,都能体现出他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色彩,极具中国儒家审美趣味。李翰祥的道德伦理观念始终渗透在他的电影作品里,构成贯穿其整个电影艺术生涯的重要特色。

讽刺和反思是李翰祥电影建构伦理规范的一个主要手法。影片《大军阀》是李翰祥杂取民国诸多轶闻趣史改编而成的一部滑稽喜剧。《大军阀》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讽刺了那些北洋政府时代鱼肉百姓的军阀头目们。他们手握百姓的生杀大权,本质上却只是个好色贪财、卖国求荣、自作聪明、大字不识的土匪。影片《徐老虎与白寡妇》借古喻今,揭露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黑暗社会模式:黑道、官场、法庭,古往今来一个鼻孔出气。《佛跳墙》中李翰祥借济公的善行,针贬权贵恶霸的种种恶行,为平民大众吐一口恶气的同时,更让观众陷入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道德评判之中。作为邵氏经典的社会情节剧《一毛钱》与《后门》吸取了中国传统的经验,极尽鞭挞之能事。

李翰祥电影中的道德姿态与传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一脉相承。面对受过传统道德伦理熏陶的香港观众,这一道德姿态正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因而获得相当广泛的认同。李翰祥作品按照儒家的精神进行理想化的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内中渗透出的“影以载道”的基本创作思维,成为其美学风格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拍摄于1968年的《破晓时分》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之一。该片改编自朱西宁的同名小说,其灵感来自传统昆曲曲目《十五贯》。电影深刻反省中国传统父权社会文化和人性阴暗面。但李翰祥并为止于对阴暗面的揭示,而是通过电影最后的结局给失范的伦理道德以畅想。

李翰祥不是历史考证学家,他对历史的理解可能更多参合有他个人的历史观或感悟。李翰祥电影极富影像感,他的影片构图严谨,道具和布景精雕细琢,形成了李翰祥式的典型的史诗式视觉风格。但是,笔者以为,李翰祥电影的成功更多因素是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历史的审美意识上的合适尺度的把握。李翰祥来自民间,来自传统,他能够深刻体会这种蕴含在中国普通民众中的审美情趣。

李翰祥在影片中自觉继承了中国电影民族艺术形式中的“古典美学传统”。他的作品呈现出的厚重“中国味”。李翰祥电影与我国自《诗经》就开始的“兴观群怨”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并表现出儒家传统的泛伦理主义倾向。由于香港电影商业文化的限制,李翰祥电影在创作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李翰祥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奉持者兼代言人,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在电影中极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表达传统文化意蕴,建构传统伦理道德秩序,为港台和东南亚华人社会营建了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罗卡,吴昊,卓伯棠.香港电影类型论[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7:6

[2]朱广平.浅析中国戏曲与中国电影[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2):53-57

[3]邹鹃薇.“我”的中国心——试论香港电影的民族性[J].文艺争鸣,2011(2):32-36

[4]何南.传奇邵逸夫[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55

[5]郭沫若.孔雀胆·《孔雀胆》资料汇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