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例6篇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1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精辟指数:5.5

第九位:“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精辟指数:6

第八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精辟指数:6.5

第七位:“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精辟指数:7

第六位:“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精辟指数:7.5

第五位:“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精辟指数:8

第四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精辟指数:8.5

第三位:“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精辟指数:9

第二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精辟指数:9.5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2

格言警句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格言警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俗语、谚语、名言等。格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英语这门课程对于缺少语言环境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的是各种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实例和人性化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提高自身素质。

一、巧用名言警句,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克服学习中产生的困难情绪,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英语中的名言警句,精辟深遂,能阐发真理,启迪来者,陶冶情操,激励上进。将名言警句应用在英语教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可以用几个有趣的句子来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1.Don't trouble troubles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麻烦没来找你,就别去白找麻烦。在这里,第一、四个trouble是动词,第二、三个trouble是名词。

2.I think that that that that stuent wrote on the blackboard was wrong.我认为那个学生写在黑板上的那个”that”是错误的。第一个that是连词,引导宾语从句;第二个和第五个that是指示代词“那个”;第三个that在这儿相当于名词;第四个that是关系代词,引导宾语从句。

3.Iknow.Youknow.I know tha tyou know.I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l know.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4.The quick brown fox jump sover a lazy dog.那只敏捷的棕色狐狸跳过了一只懒惰的狗。这个句子包含了英语的26个字母。往往通过这几个名句,学生就会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十分害怕的英语也是那么有趣。而一旦对英语有了兴趣并努力地发展这一兴趣,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读英语、听英语、说英语、写英语,充满了持久的干劲儿和动力。同样,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旁征博引,非常巧妙地点缀一两个名言警句,会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热情,学生会在知学、好学、乐学中爱上英语。如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Twoheadsarebetterth’dnone.”(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就记住了这个名言,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轻松起来。

二、名言警句用在词汇教学中

例如,学 time这个单词时,通过组词造句,进行惜时勤学教育,可引用下面警句: Time is money. Time is life. Everything has its time and that time must be watched.(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生命。万物皆有时,时不可失。)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待人)还可收集有关时间的谚语,配合英文诗“I try”和“Do my best”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语言应用中,认识时间的宝贵。例“惜时勤学少年时”:“How time flies”;“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I try to do my best each day. If I always do my best,I needn't care about the test.”在教end, learn, knowledge等单词时可选用下面句式:There is no end to Learning.(学无止境) 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陶冶,贯彻爱党爱国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英语教学上也要融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引用格言警句,最有成效。我在教“with”和“without”时用以下句型:With the Party's leadership, we can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有党的领导,我们就会排除万难) Without the Party there is not a great new Chin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only”这个词时又举出: Only socialism can save Chin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Socialism is the only way out for China.(社会主义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教强调句型时,可引导学生这样组句:It's the Party that leads us from victory to victory.各种各样的组词造句,都可适当地应用一些格言警句去感化学生,文道配合就能达到育人目的。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3

一、鉴赏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弄清语段、语句基本意思;

2、 明确语段、语句表达特点;

3、 置换语段、语句表达方式;

4、 比较原语段、语句与置换后的表达效果;

5、 明确“支持这种表达效果”的基本手段。

二、举例:

月光象流水一样,在夜空中流着,洗出了一树一树的小白钱,洗出了一坡一坡蓝色雾气,洗出了一墨一墨的虫鸣,洗出了一萤一萤的鬼火,洗出了一缕一缕的带草腥味的风,也洗出了夜的温馨和柔媚。(李佩甫《羊的门》)

1、弄清语段基本意思:

这是一个描写语段,写出了月夜的温馨和柔媚,即绘出月明之夜的美景,传达出夜的平和宁静。

2、明确语段表达特点:

要明确语段、语句表达特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概括:

用词特点。看词性,尤其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再次是名词、量词等;看其是否准确、生动、丰富,用得有特色。

用句特点。看句式,尤其是整散句、长短句运用,其次是语气句式(四种)、肯定否定句式、常式变式句、单复句,甚至是口语书面语句式、正反句式;看其是否灵活多变,用得有特点。

修辞运用特点。看修辞的综合使用。描写时动用了那些描绘性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议论时动用了哪些结构性修辞(对偶、排比等);看其是否想象奇特,感情充沛,表达是否有张力。

意蕴特点。看其表达是否记叙、议论、抒情综合使用,使语言具有哲理美、抒情美、画面美,是否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音韵特点。看其是否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节奏明确,韵律优美;语言具有音乐美。

风格特点。用语是藻丽还是平淡,是含蓄还是明快,是繁丰还是简洁,是刚健还是柔婉,是古雅还是通俗,是庄重还是幽默等等。

注:只概括有特色的地方。

以下就这一段进行具体概括:

1)该段综合运用比喻、拟物、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笼罩下的夜的温馨和柔媚。

2)用词准确、丰富,生动传神。

3)语言风格:语言辞藻富丽,生动细致,文采灿烂,有奇幻情思。具有华美绚丽的风格。同时显得柔婉。

3、置换语段表达方式:

月光洒满大地,树上的小白钱泛着月光;远方,山坡笼着一片蓝雾。秋虫鸣叫着,不远处鬼火一闪一闪;一阵风吹过,送来一股草腥味。夜显得柔媚而温馨。

4、比较原语段与置换后的表达效果:原语段更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具有奇幻情思;音韵和谐,更有音乐美;内容衔接更紧,铺排加强了抒情性。置换后的语段,显得平实,表达效果比较一般。

5、明确“支持这种表达效果”的基本手段:

这一步是向写作方面的延伸。

1)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势及抒情气氛,使语句流畅,更重要的,是铺排渲染了月夜的朦胧、幽静与优美的意境,突出了月下夜景的特点。――这是典型的描写性排比。

2)在排比运用中,同时运用比喻、拟物,加强形象性。

把月光比喻成流水,以动写静,如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写法一样,使月下之夜鲜活起来。下文承托流水,用拟物写夜的景物:一树一树的小白钱,一坡一坡蓝色雾气,一墨一墨的虫鸣,一萤一萤的鬼火,一缕一缕的带草腥味的风。仿佛他们都是被月光洗了出来,月下之景的朦胧、优美、宁静、平和便生动地呈现出来。

3)锤炼动词,用好数量词

“流着”、“洗出了”把月光静照写成了漫流,把月下之景写成了被月光洗了的景色,上承托比喻,下辐射夜景,夜中月色精妙地表现出来。

文中还用一连串数量词:一树一树,一坡一坡一墨一墨,一萤一萤,一缕一缕。形容准确,音韵和谐,生动丰富。

三、鉴赏示例

(一)我们要掌握高度的技巧,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也能用金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揭露敌人,针针见血;歌颂英雄,字字珠玑。文气既要能象横槊据鞍,千人辟易,也要能象岁时伏腊,欢腾田野。既要能横眉怒目写奋斗的艰苦,也要能眉开眼笑写胜利的欢乐;既要善于塑造人物,也要善于渲染气氛;既要能写江山如此多娇,也要能写厂矿雄伟。(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注:金钲羯鼓: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有柄,状钟而狭长)。羯,匈奴的一支,曾立后赵国于东晋时。羯鼓,鼓声雄壮激越,这里指雄放豪迈的笔调。

横槊据鞍:槊,长矛。据,跨坐。跨坐战马,横矛临敌。这里指刚猛威严而雄壮的文气。

千人辟易:辟易,退避,受惊吓而不禁离开原地。指使千人退避,写横槊据鞍的效果。

岁时伏腊:伏腊:指夏天伏日和冬天腊日,原为古代两种祭祀名称,伏,农历六月合祭众神。腊,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现泛指节日。这里指岁末祭祀,一片欢乐景象。

赏析:1、四字短语运用。金钲羯鼓、风云变色、金瑟银筝、花前月下、揭露敌人、针针见血、歌颂英雄、字字珠玑、横槊据鞍、千人辟易、岁时伏腊、欢腾田野、横眉怒目眉开眼笑、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厂矿雄伟等共有十七个。表达凝练,节奏鲜明,增加了雄壮的文气。

2、偶句骈出,意义对比鲜明,音韵和谐铿锵。

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用金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

揭露敌人,针针见血;歌颂英雄,字字珠玑。

横槊据鞍,千人辟易,岁时伏腊,欢腾田野。

横眉怒目写奋斗的艰苦,眉开眼笑写胜利的欢乐。

塑造人物,渲染气氛。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4

奇崛(jué) 枯瘠(jí) 辟易(bì) 犀利(xī) 玛瑙(nǎo) 柔媚(mèi) 金罍(léi) 丰腴(yú) 唾津(tuò) 潜溢(qián) 争妍(yán) 皓齿(hào) 盎然(àng) 锈彩(xiù) 束缚(fù)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这里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辟易:退避。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犀利:锋利。

玛瑙:一种矿物,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做贵重的装饰品。

妙幻:巧妙奇异的变化。 金罍:殷周时代一种盛酒的青铜器皿,形状像壶。

锈彩:指古铜、铁器年久生锈的斑驳纹理。 丰腴:丰满。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柔媚:柔和可爱;温柔和顺,讨人喜爱。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唾津:唾液。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

三、文本分析 结构思路: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第一部分:(1)开篇点明石榴树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绘石榴。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中心主旨: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四|重点探究 注意下列句子的理解: ⑴你看它逐渐翻畿,逐渐从顶端整列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这一句写花瓣的匀称,花色的鲜红和花形的精巧。作者不是作静态的客观描写,而是化静为动,用简洁凝炼的语言,赋予“花”以动态美、典雅美。 ⑵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看见过吗? 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果实的饱满。文中用“忍俊不禁”饱含感情色彩地表现了石榴的自然生长过程,又表现了它美好可爱的形象;用“破口大笑”表现它作为热烈夏季心脏的爽朗、热情、大方。整句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 ⑶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心身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这里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特征。

四、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5

关键词:李少鹤 高密派 冷诗

李少鹤是清代乾嘉年间“高密诗派”的代表人物,山东高密时期其与胞兄怀民(石桐)效法唐张为《诗人主客图》,编定《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取唐元和以后诸家五律,辨其体格,奉张籍、贾岛为主,朱庆余,李洞以下为客,发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中晚唐诗歌运动。与此同时,少鹤个人也进行了大量诗歌创作,得诗凡681首,主要收录于嘉庆刻本《少鹤先生诗抄(十三卷)》中。袁枚则称其诗“高淡可喜”,其人为“今之苏子瞻也”。(《随园诗话》)近人汪辟疆在谈到高密诗派的影响时,也说:“胡森亦以江西人,与少鹤往来,自是江西诗人多有传其《中晚唐诗主客图》者,于是,江西有高密诗派。孙顾崖以吴人官粤西,而最服膺石桐少鹤诗说,……于是东吴有高密诗派。”[1]由此可见,宪乔之诗对当时诗坛的影响。

作为高密诗派的核心人物,宪乔在宗师的选择,“规模较阔,出入唐宋诸大家,能运以己意,虽巉削不伤真气。”[2]这里的“唐宋诸大家”,具体指唐代韩愈、张籍、贾岛和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汪辟疆说:“少鹤五言,近贾为多……惟五七言古体,则尝出入韩苏,气体较大,……要皆不失为高密派重镇也。”(《论高密诗派》)汪氏指出了少鹤宗师所自和学诗辨体的特点。对于宗韩之诗,其诗中多有自述,暂且不表,在此我们专门谈谈其宗岛之诗。“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这两句诗是贾岛《早秋寄天竺灵隐寺》一诗中的句子,不过用来概括李宪乔“冷派诗”的艺术特征倒显得形象贴切。其大部分五言古诗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偏暗、偏冷、偏孤静,约而言之,孤冷二字是也,下面结合作品分别论说。

首先是色调偏暗的诗,这是从视觉感受方面说的。李宪乔诗歌选择的典型时刻,总是或在黄昏,或在月夜,或在阴天,或在暗室,即使艳阳高照之时,也必然处在浓荫里,要之,他的诗像一只怕光的蝙蝠。“暝舷不能寐,兀立吊江东。“(《夜半舟中望燕子矶作寄子才》)这是在暗室;“孤馆当昏坐,荒钟隔雨闻。”(《和石桐闻钟寄子迄》)“残雪暮归寺,夕阳深闭门。”(《兴胜寺》)这是在昏馆暮寺;“游子半夜棹,严城千里冰。”(《月夜次长江》之二)这是在夜半;“州城接孤岭,昏雪没巑岏。”(《有感祝舍人大雪宿蔚州北山作》)“荒江迥望绝沿洄,雾瞀氛昏到晚开。”(《泊龙头矶闻鹧鸪》)这是在黄昏;“鸡鸣江水白,江月堕混茫。”(《鸡鸣》)这是在黎明月下;类似的例子随手可举。他是一个惯于在黄昏月夜出没的诗人,他偏爱黄昏、月亮甚于白昼、太阳,后文将对黄昏、月夜这两个高频意象作专节分析,这里从略。

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是贾岛诗的色调也偏暗,试举数例,“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白昼里他选择光线较弱的潭底、树荫下;“地寒春雪盛,山浅夕风轻。”(《别徐明府》)虽然炽照,但已近黄昏;“流星透疏木,走月递行云。”(《宿山寺》)“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过河联句》)二句在朦胧的月光之下;“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荷翻团露惊秋近,柳转斜阳过水来。”(《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等句,所选景物的背景都是在日暮时分,色彩昏暗。二位诗人,不知是性情偏嗜一样,还是后人模仿前人,艺术面貌惊人的相似。

其次是偏冷的诗。偏冷与偏暗是联为一体,互为作用的,二者在心理上都给人造成阴郁的感觉,故色彩学上把昏暗的色彩划为冷色调。少鹤选择意象时,着意择取雨水、冽泉、雪霰、冷雾等冰质事物,为他的诗境笼上了冷的氛围。写雨的诗篇在他整个诗集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在后面分析意象时将要重点解释,此处从略。单列写冷江、寒雾的诗句。“暗露缀虚网,晴虫上湿柯。”(《寄曲江翁》)“松高云始驻,涧僻水偏寒。”(《书情寄兰公敬之廉夫》)“寺前西涧水,数里见寒澄。”(《题延庆寺》)“石泉寒更澈,霜柳雨中疏”(《怀林云表》)“泉声出荒草,霜气涌孤祠。”(《游长白山澧泉谒范文正公祠》)……从常理上讲,太阳、烟灯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但诗人也要为它蒙上冷色。“冻烟开磵曙,高雪入楼晴。”(《登九仙山西观楼见远道人题壁》)“带湿秋阳犹作暑,倦游行客只如闲。”(《雨后龙山道中》)“溪近夜风激,店荒灯焰寒。”(《旅夜检校亡友单子迄集书卷尾》)烟至于“冻”,秋阳至于“湿”,灯焰至于“寒”,都是作者心理上的极端反应。由于偏冷,选择意象时不离江湖雨雪雾泉,因而他的诗又显得湿,冷湿便成为少鹤“冷派诗”风格的感性形式。

三是静寂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是写静的大师。王摩诘中晚年写诗复参禅,禅、诗双栖,“静”是他生活、思想、作品的主要特色。“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对静的感觉,他大多舍去正面描写,而用画家的借景手法,以动态、音籁,设色去衬托,创造了独特的境界。少鹤学过韦王一派,诗中累有痕迹。少鹤对佛禅之事,始终热衷,其诗集里表现他流连寺刹,与高人道友论道的诗篇也不在少数,如《冬夜与远师同宿》、《赠法逸人》、《石溪西亭赠翼上人》、《游龙洞圣寿禅院》、《寻东磵僧》等等。他笔下的静物、寂境也写得很有特色,有些佳句幽境直追王维;即使在写法上,二者也深有渊源:

(1)以声衬静。王维是以声衬静的高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雀噪荒村,鸡鸣空馆”,等等。将细小声响与巨大背景对比,凸显“蝉噪林益静,鸟鸣山更幽”的寂静效果,少鹤诗中也不乏这类成功诗句,“瀑喧停午时,诗径独行迟。尽日有雷处,孤云竟不知。远禽醒磔磔,蛮蔓湿垂垂。只此足闲逸,安心更莫疑。”(《佛子岭瀑布》)诗作以瀑布、鸟翅与巨大质实的空山对比,所写之物与背景差距巨大,因此虽然着意在写响动,但实际上更显幽静。(2)以动衬静。在静态的背景中,运动着的刺激物也更易被知觉到,少鹤以诗人的直觉揭示了这一事实。以动衬静的佳构如下诗:“初披入山径,数滴石淙翻。及到孤禅处,千寻瀑布根。昼清鹤过影,寺近井通源。只对莓苔地,经年无屐痕。”(《寻东涧僧》)此诗借助滴水、飞鹤、流瀑等数个运动物,放入空山的背景中,反衬出了一片寂静。还有类似效果的句子,如“僧共无灯夜,禽惊落雪枝。”(《寄祝厚臣舍人》)以落雪、禽动衬静;“甖空和冻螘,枝动恋巢禽。”(《寺居雪夜寄萧检讨》)以枝摇、禽动衬静。(3)以色显静。王维诗画双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以色显静之妙深有悟解。王维设色的特点多用冷色,冷色中首推青绿;少鹤也多用冷色,但冷色中偏向青灰、枯淡。前者如“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商山包楚郢,积翠霭沉沉”,“翡翠香烟合,潮来天地青”,等等。后者如“竹间深阁色,烟际读书声”,“泉声出荒草,霜气涌孤祠”,“残雪暮归寺,夕阳深闭门”,“石扇响空碧,肃然山观清”,等等。

说到李宪乔与郊岛的诗学渊源,汪辟疆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现迻录于此作为本小节的总结:“以寒瘦为高境;以独造为本领;以真挚见情景;以融合见苦辛;而所谓起沈疴者,即戒熟戒俗不作一平直语,而能直穷造化神理混含而已。”(《论高密诗派》)在我们看来,其所借鉴的东西有三,其一,学习郊岛对诗歌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其二,仿效郊岛所擅长的五古诗体;其三,崇尚郊岛清幽冷僻、尽洗佻滑的冷派诗风。

注释:

[1]汪辟疆:《论高密诗派》,《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2辑)。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6

片段一:依托文本,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但愿人长久》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文章的感情线索是“埋怨”“思念”“宽慰”。

在教学“思念”这个片段时,我第一次是这样做的。

[A]

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家人团圆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师:你在中秋节时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样?

(出示月亮图,配乐《二泉映月》)

师: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

生:思念弟弟。

师:你能想到哪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生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在设计此环节的时候,按部就班,引出思念,根据文本适当拓展,积累有关“思念“的诗句。教学之后,我默默地思考,月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月是常用意象之一,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紧扣“月”字,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更好吗?于是,我整理思路,作了如下改进。

[B]

1.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家人团圆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2.你在中秋节时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样?

3.出示课文插图,配乐《二泉映月》。

师:苏轼观赏着明月,因思念弟弟二心绪不宁,此时,在苏轼的心里,月亮代表什么?

生:代表思念。(板书:月是思念)

师:真好,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表达了思念之情吗?

生1: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生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师:你们真棒,知道这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表达了思念之情。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在古人的眼里,月亮还代表什么?

(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此时的月亮在苏轼的心里代表什么?

生:代表团圆。(板书:月是团圆)

师:那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代表团圆吗?

生:皎皎秋中月,团圆海上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诗的?

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就记了下来。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

……

师: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你在文中找出哪些句子写的是它的意思。

生: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此时,月亮在苏轼的心里又代表着什么?

生:美好。(板书:月是美好)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在古人的眼里代表了许多,其实,月亮还代表着“美”,代表着“相思”,代表着“失意”……那你想不想了解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些内容呢?

生:想!

师:真好,大家这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就像刚才一位同学说的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阅读中国的古典诗词,积累这些优美的诗句。下一次,我们就以“月”为主题,开一个咏月诗会。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依托文本,紧扣“月”字,挖掘“月”的内涵,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诵读、搜集,旨在从一个角度出发,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我们就要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片段二:超越文本,丰富传统文化的体验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在教学“化生万物”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A]

过渡:时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顶天立地,他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师: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补充句子:的 变成了 。

生1:的眉毛可以变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泪可以变成飞流的瀑布。

……

师:如果没有开天辟地,神话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生:一片混沌,没有声音,没有花草树木。

……

教学过后,偶然上网查找资料,看到了《开天辟地》的文言文,读了之后,当时就有一种想法,可不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将此文用进去呢?这可不是四年级教材中的体裁,小孩子能懂吗?转念又想,何不试一试,看看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有何感受,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

[B]

过渡:时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顶天立地,他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事物,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师:你们想看看古人是如何写这一段的吗?

生交头接耳:

古人不是这样写的吗?

古人是怎么写的呀?

古人说话跟我们不一样?

……

师出示:

师:第一个方框内的就是古人所写的化作万物这一段,与课文写的这一段对比一下,自己小声地试着读一读,你懂了什么?

生1:我懂了“气成风云”就是“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

生2:我懂了“声为雷霆”就是“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

师:你读了之后,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1:古人写的当中,有的内容书中没有提。

生2:古人用的字数少。

……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没有的这几个:

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méng,黎民百姓)。

(引导学生说说意思,不懂的字查字典,学生说得还不错)

师: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生1:的眉毛可以变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泪可以变成飞流的瀑布。

……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想不想用古人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想的?

生1:眉毛为彩虹。

生2:泪为瀑。

……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将文言文的片段引入教学中,古今对比,学生很快理解了此段文言文的内容,接着,激发学生练一练的欲望,虽写得简单,也可能不太符合文言文的格式,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很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合理补充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去初步地了解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教师,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依托文本、超越文本,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触摸祖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