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例6篇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1

鹿山小学 卢浙镔

前几天,我学到一句格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说,我是从哪里学来的?那可说得从前几天我数学成绩进步开始说起了。

那天,沈老师发现我数学成绩进步了,字也有明显的好转了,就夸了我两句。我被夸得得意忘形,好像踩在云朵上,飘飘然的。回家后,竟对爸爸夸下海口:“你的儿子进步了,你给我出几道数学题,保证做得全对!”爸爸看我那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就说:“好吧,就给你出几道题吧!”我漫不经心地说:“快出吧!”

爸爸说:“一个西瓜切4刀,有9块果肉10块皮。该怎么切?”我脱口而出:“太简单了,切成井字形不就行了?”爸爸说:“算你答对了。”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舞来。我说:“快出第二道题吧!”爸爸说:“第二个问题可有点难度啰!”我说:“什么难题不难题,我都能迎刃而解。”“你这个小子,人不大,口气倒不小!”爸爸接着说了第二个问题,“12个同学,去买汽水,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买3瓶送一瓶,那么,他们一共需要买几瓶汽水?”我摸着头:“这……那……”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脸憋得通红,就是想不出答案。我只好举起手“投降”:“爸爸,我认输啰!”

老爸意味深长地说:“镔镔,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吗?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都是世界的名人。你们什么时候骄傲过?所以,你应该像他们一样,胜不骄,败不馁。”我听了爸爸的话,像鸡啄米一样,频频点着头。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2

关键词: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按照知识点结构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只能照搬照套模仿示例代码,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难于自己动手编写代码以解决实际问题[1]。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自然现象,才逐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不是先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才推导出实际结果或发现现象。所以科学家们都是从实际问题、具体现象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再从理论应用到实践。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家们研究出的科研成果时,应该让学生先了解存在的问题、知识的来源、过程,以深入理解知识、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成果,然后应用到实践中。

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要采用启发式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迫切需要按照知识被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再现”过程,传递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所以,本文研究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然后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本文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为例,从基础知识、程序算法、过程和函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分析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历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思想。他强调学思结合,认为只有当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时,在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时,在知其意而不能言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最为合适,教学效果最佳。同样,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助产术”,以交流方式讲学,在交谈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和方法,为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2]。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多形式,包括经常使用的正问启发、从问题对立角度提出的反问启发、增强学生直观印象的观察启发、依据知识点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的推理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认识理解的对比启发、类比启发、发散启发、图示启发等[3]。

问题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问题本身的质量是影响启发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报告,一个好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可行的、可持续的、合伦理的。有价值的启发式问题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可行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教材和参考资料、互联网等资源,通过研究、讨论等形式可以解决的。可持续的启发式问题应该能够扩展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合伦理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合乎伦理的。

2程序设计语言教学

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语言包括汇编语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领域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技术和工具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计算的思考能力,还极大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兴趣。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主要讲授基本语法、常用的函数、典型算法和编程技巧,培养学生具备程序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

问题诱导就是按照知识被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再现”过程,传递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然后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本文将问题诱导启发式方法应用到具体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4-6]。

3.1基础知识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点有标识符、注释、分隔符、变量和常量、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数组、语句。

对于标识符,通常的做法是先介绍标识符的命名规则、作用,然后给出示例。在Java语言中,标识符是以字母、下划线或美元符$开头,字母、下划线、美元符$、数字组成的任意长度的字符序列,用于表示程序中的变量、常量、类、函数等名字。合法标识符:A, a1, $Systembol, square, ex_sa;不合法标识符:1a(不能以数字1开头),break(禁止使用保留字),TWO WORDS(不能含有空格),.NO(不能有圆点)。本文采用问题诱导策略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程序需要由CPU执行,读取并处理内存的数据。CPU如何找到数据?根据内存地址?高级语言不会知道数据的内存地址的,所以给数据所在的内存地址起名,这就是标识符命名程序要访问的数据。对标识符的命名就像我们对日常的起名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标识符命名规则。

对于注释,通常是依次讲授注释的表示方法、作用。在Java语言中有3种注释形式:“//”单行注释:表示从此向后,直到行尾都是注释;“/*……*/”块注释:表示在“/*”和“*/”之间都是注释;“/**……*/”文档注释:所有在“/**”和“*/”之间的内容可以用来自动形成文档。注释的作用:对程序的执行不产生任何影响,注释可增加程序的可读性,也有利于程序的修改、调试和交流。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如何使形式化的程序易读、便于交流?如何让程序员很快能回忆起以前编写的程序代码的含义?在Java中提供了便于理解程序的可以采用自然语言编写的注释。当然,这种自然语言编写的注释不会影响程序的运行,仅仅是对程序的一种补充说明。

对于分隔符,通常会列举出空格、逗号、分号及行结束符等分隔符,并给出示例。采用问题诱导策略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语言元素如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等?与汉语不同,在英文中需要采用分隔符将单词分割开来。例如,我是一名教师,对应的英文:I am a teacher,这里必须采用空格作为分隔符;否则我们是无法理解没有空格的英文Iamateacher。程序设计语言和英语一样是西文字符表示的,所以需要采用分隔符区分语言中的语言元素。此外,和英文中的段落划分便于阅读相同,分隔符也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

对于变量和常量,通常依次给出变量的含义、类型、定义形式、引用形式、作用域等。在Java语言中,变量是程序运行期间其值可以变化的量。变量的类型决定了该变量的存储范围、可以进行的运算形式。布尔型的变量只能取值: true和false,只能进行取反、并、或、异或逻辑运算,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变量的定义和引用形式示例代码段如下:

bool sex;//定义变量

sex=true;//引用变量

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先提出问题:在程序运行过程中CPU读取并处理内存数据,CPU如何获取数据所在的内存地址?这就要求程序标识命名CPU所访问数据的内存地址。在程序运行中如果该存储单元的值可以变化,就是变量,否则就是常量。例如一个根据半径计算圆面积的程序中,半径是变量,圆周率是常量。

具体代码段如下:

final float PI=3.1415926F;//圆周率

float radius=2.0F;//半径

float area;//面积

area=PI*radius*radius;//计算圆面积

对于数据类型,通常讲授数据类型的分类、每个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和运算。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定义一个表示年龄的变量age,age=30该变量对应内存存储单元的值变为30,表示年龄为30岁,然而,age=30.1是错误的、无意义的,那么如何让程序运行前通知这个错误,而不是运行后经过分析才发现这个错误?数据类型可以实现对变量的取值范围限制以及所进行的运算。当变量age定义为整型变量,该变量只能被赋值以整数。然而如果要限制变量age只能存放0到200之间的整数值,就需要结合条件语句来实现。

对于运算符和表达式,通常依次讲解运算符的种类、优先级和表达式的定义。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创造计算机执行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计算,如何表示计算中的运算符、操作数和表达式?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运算符、变量以及常量、表达式与之相对应。进一步,如何表示形如 的表达式?因为计算机是按行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读取代码执行程序的,所以,必须将这种占两行的表达式转换为一行的形式,即为分子/分母。

对于数组,依次讲解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多维数组。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如何计算100个学生的平均成绩?没有采用数组如下代码段表示:

float grade00;

float grade01;

float grade99;

float avgGrade=0;

avgGrade=(grade00+grade01+grade02+…+grade98+gtrade99)/100; //计算平均成绩

如果采用数组表示,如下代码段所示:

float grade[]=new float[100];

float sumGrade=0;

float avgGrade=0;

for (int i=0;i

avgGrade=sumGrade/100;

显然,可以看出没有采用数组表示,需要定义100个整型变量,需要102条语句,而采用数组表示仅定义数组变量,需要5条语句。所以,采用数组表示可以减少代码数量、也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数组是相同类型元素的集合,如何表示不同类型元素的集合?可以进一步引出其他知识点。

对于语句,通常讲授语句的定义、种类以及示例。语句是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语句包括简单语句和复合语句。简单语句包括变量定义语句、赋值语句等,复合语句就是使用一对花括号{}将若干语句括起来的语句块。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如何编写程序控制计算机执行命令?程序是由什么构成的?语句就是构成程序的要素,是控制计算机的命令。简单的命令就是简单语句,负责的命令就是复合语句。进一步,如何表示语句?语句后面跟着分号。计算机按照顺序依次执行语句,如何表示当某种条件满足才执行语句?如何表示重复若干次执行某条语句?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顺序结构表示依次顺序执行语句,条件语句表示满足一定条件才执行某条语句,循环语句表示满足一定条件执行某条语句。

3.2程序算法

对于程序算法,老师通常依次讲解算法的概述、分析算法流程、阅读算法代码、展示运行结果。算法本身比较抽象,再加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并结合实例启发,提出如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排序、查找,从而引出算法。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的排序算法时,应先进行问题启发,给出要排序的一组数,然后启发学生如何能够排序该组数,以调动学生,让学生根据算法的要求结合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算法的设计过程中来。图示是一种直观的、简明的、清晰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程序算法设计是比较复杂的知识点,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示方法启发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思考的进度将课件中的程序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再采用多媒体动画方式播放排序过程,把抽象的、复杂的排序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切忌将事先编好的程序直接显示给学生,然后再从头至尾地将程序介绍完毕。否则学生即使理解程序代码的意义,自己也不能灵活运用已经学习的程序算法,解决类似问题,设计出正确的程序算法。

3.3过程和函数

过程和函数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过程和函数都是程序的构成单位,是完成某个功能的程序段。函数和过程的区别是:函数有返回值,可以构成表达式,而过程没有返回值。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启发,提出问题:如何组织编写一个上千行的复杂程序?肯定是不能放在一起的,需要划分。如何划分?过程就可以将一个复杂程序划分为若干个程序段,并命名以方便调用,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表达式由操作数和运算符构成完成一定的运算,如何将一个程序段的计算结果作为操作数嵌入到表达式中?函数是具有返回值的程序段,可以作为表达式的组成部分。

3.4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对于熟悉控制台方式编程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

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不宜理解,一时不能转换编程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讲解该内容。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并结合实例启发,提出如何设计实现一个具体应用程序,如腾讯QQ聊天程序、PPLive网络电视等,从而引出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就是采用基本组件:窗体、按钮、工具栏、文本框等,“组装”程序界面,类比我们把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等组装成一台个人计算机,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接口和功能就可以有选择地组装计算机,而不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例如光电鼠标的作用是通过USB接口和主机相连,作用是采集人移动的方向、坐标以及动作。学生只要知道鼠标的作用和接口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4结语

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是本专业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团队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在日常教学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并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问题发现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然而,该方法在其他课程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昌流. 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 教育与职业,2007(18):157-158.

[2] 陶沼灵. 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 中国成人教育,2007(4):39-40.

[3] 邵洁.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建构: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120-124.

[4] 樊新华,孟铂. “C程序设计”启发式实例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8):98-99.

[5] Harvey M. Deitel, Paul J.Deitel. Java大学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4-112.

[6] Bruce Eckel. Java编程思想[M]. 4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0-90.

Research of Heuristic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Problem Induction

LI Xue-jun, LI Long-shu, XU Y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3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

2.运用描写方法(语言、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描写: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以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为线索。(选其一)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这样说)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4

1、规范性

规范,就是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要准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不能滥用词语,词不达意。主要表现在普通话的规范:首先语音要规范,不能南腔北调,混合方言,普通话的四声要读准,在普通话里不同的声调表示不同的含义。其次用词的规范。要准确的理解词的意思,用在合适的位置,不能滥用,也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再次语法的规范。教师讲课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范,包括词的分类要清晰、句子结构要严谨、句子意义要简洁、明确、完整等。遵循这些语法规范,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学生的表达能力。

2、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教学语言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实际,教学用语的形式,又能准确地表现思想内容。这就要求,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句句扣题,简洁明快,使学生听起来脉络清楚,能启发思维活动。要做到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准确性语言是教学语言的生命,传授知识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语言,必须善于用分寸适度的语句,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教学的力度、效度、信度就表现在这里。

3、启发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引导启迪,俾使学生奋起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教说,学生默默聆受。”这里面蕴含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刻道理。[2]从教育家们的阐述中,可见教学注重启发性是极其重要的,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启发性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语言得以充分实现,要想启发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启发性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巧妙运用。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必须巧于引导、注重启发、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思维想象的空间。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通过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启发性具体要求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师用语要具有诱发和启示的内涵,以期形成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理震颤。其次要求用语引疑求趣,以形成对学生智力、智能的刺激。最后教师用语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灵活性

灵活是教师语言的重要标志。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和个性差异,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年级低的学生对生动、形象的语言容易接受,教学语言应具体、明确、亲切。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追求对事物的理性把握,教学语言应深刻、灵活、具有哲理性。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直观的,还是抽象的;委婉的,还是直率的等等。另外,教学语言还要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描写的、说明的、议论的、陈述的、抒情的;悲哀的、激壮的、明快的、暗淡的;藻丽的、朴素的;简洁的、丰繁的;庄重的、诙谐的一般来说,叙述要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评论则条分缕晰,鞭辟入里;说明不蔓不枝,条理清晰。[3]

5、明晰性

明晰性主要是指口语表达语脉相通,条理清晰。这就要求教师讲课多使用短句,少用长句。如:在讲《荔枝蜜》时,一位老师所用的语言:“对呀,所以他说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就是色、香、味都很好的,所以他说,你喝到这样的好蜜呀,生活也是甜的呢。但是,我们不要忘掉,吃到这样的好蜜就不要忘掉酿蜜者哪!酿蜜的是谁呀?”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到:“蜜蜂”,“好”看看哪些句子写蜜蜂的?划下来。蜜多好呀!稀罕物!能滋补身体,成色纯,养分多,又甜香,又有清气,真好呀!但是,谁来酿的呢?这蜜蜂是怎么酿的呢?把这些句子划下来。思维要敏锐,动作要敏捷。”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以免引起学生概念模糊和意思表达不清。另外要求教师使用明白易懂的词语,要给学生思考讲课内容的时间,使他们能把讲述的信息转换为表象和概念。学生大约在五秒钟内能记忆五到九个意义单位构成的句子,超过这个限度,听众就不易理解句子的意义,且由于讲述的意义不能全部地进入听者的意识,而削弱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力求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剔除口语杂质,总的来说就是,言简意赅。否则,教师讲课拖泥带水,啰啰嗦嗦,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思考力的发展。

6、生动性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5

一、陈述性语言——规范流畅,力求示范性

在语文教学中,或交代背景材料、或介绍学习内容、或陈述基本观点、或点明写作方法,都需要运用陈述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在操作这种具有说明和强调性质的语言时,应格外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流畅性,力求起到语文教师本身用语的示范。

不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均处在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本身,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具体而言,首先要注意发音的正确;其次要善于选择恰当的词和句子,并注意构成句子时语法结构的正确;最后,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论证性。做到了上述三点,就可说是为学生的母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蓝本。

据说,上海余漪老师的学生使用语言一般都较准确和流畅,且不乏优美甚至华丽。一次,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用了“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露而不浮”等句子,一旁听课的上海师大中文系的学生觉得这些话语并非初中生所能说出,以为这是学生事先作了准备所致。然而,当他们听了余老师半个多月的课之后,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原来,余老师的教学语言是那么的准确、规范、流畅、优美,难怪她的学生们会拥有如此超乎寻常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是教师教学语言引领性和示范性的表现,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二、阐释性语言——形象生动,力求感染性

培根曾指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此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与数学不同的学科特点。同理,要实现不同的表达目的,就应采用不同的言语方式。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对这些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进行阐释时,教师应尽量采用生动活泼、情感丰富、形象具体、含蓄蕴藉的语言策略,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

例如:有位教师在解释“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时,指出:“第一句写诗人做客异乡,一愁时间漫长,二愁空间遥远,三愁触景生情,四愁境遇尴尬,真是愁上加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第二句则是一个“苦”字:思乡苦,孤单苦,多病苦,年迈苦……”[1]这种极具艺术性的言语形式,既解释出了诗句的理性意义,又深入挖掘出了潜藏在诗句底层的情感意义;它不仅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还能有效地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对诗作产生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反之,如只是片面地看重阐释语言的认知目标,强调语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其结果则会使语言的表现力日趋淡化。有的教师为了强调释词的准确性,经常脱离课文的特定语境而简单化地用词语的定义来解释词语,使原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如有一位教师把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简单地解释为:“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千万条道路上看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冰冷,但他还是一个人钓着鱼。”显然,这种文字翻译法并非是对诗句内容的阐释和分析。这种阐释,只能让学生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而无法领悟和感受到作者那种报国无门的惆怅心情。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停留在语言指称功能的认知上,而无法获得美感的体会,更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点拨性语言——以小见大,力求启发性

教学艺术的妙处,是善于引导。以小见大、明晰而富有启发性的点拔性语言,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山重水复”的深入思考,还能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因此,我们应注意积极采用这一语用策略。事实上,凡优秀的教师都会为如何在课文的关键处作出有效的引导而潜心设计。

如:有位教师在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呸”字进行点拨。他先是让同学们联系人物性格,思考“呸”字表达了鲁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纷纷发表了意见后,该老师小结道:“这个‘呸!’字,不仅吐出了鲁达对当时社会邪恶力量的仇视,还表现出了对郑屠夫这类无赖小人的蔑视,形象地展示了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2]“呸”字的分析相对于整篇文章而言固然是个小问题,但对学生理解课文却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点拨的关键要平中出奇,以小见大,注重启发作用。

四、总结性语言——言简意赅,力求易记性

精确、简约而又便于记忆,是实施总结性教学时应注意采用的一种言语策略,即能用简约的语言表达清楚的,切勿花费多余的文字。

如,在总结《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文的主要内容时,多数教师会概括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虽然写的是夏天里太阳最热、暴雨最大的一天,但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为生存而“拼命活着”的悲惨现实,同时暴露出当时社会黑暗和残酷的本质。”而有位教师则只在黑板上写下了:“烈日(酷热)与暴雨(肆虐)--->祥子(悲惨生活)--->主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的现实)。”显然,这种精约易记的概括性语言,是学生更乐意接受的方式。另如余漪老师,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坚持着这种“丰而不余一言,简而不失一词”的语用策略,

总之,教师语言表达的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课标更是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课堂“引导者”的身份,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语言策略,以自身语言的“示范性”“感染性”“启发性”和“简约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注释:

[1][2]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2]沈祥和.言语得体——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3]谭轶斌.教师的语言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韦志诚.教学语言论(新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丁世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特点浅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3,(02).

[7]李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01).

[8]王文燕.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表现力需把握的五个环节[J].煤炭高等教育,2003,(06).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6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段、篇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C、照应题目

D、照应开头

E、照应全文

F、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四、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