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旱灾范例6篇

云南旱灾

云南旱灾范文1

Li Hong;Li Jiao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Kunming 650201,China)

摘要: 2009/2010云南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给甘蔗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制糖产业影响巨大。本文通过对旱情特点的分析和甘蔗受灾损失的评估,剖析了旱灾对产业链相关主体及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促进云南蔗糖产业恢复发展的对策措施。

Abstract: Yunnan province suffered a rare drought in 2009/2010, which led to significant loss of sugar cane production andhad enormous influence on sugar indust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assessment of loss of sugar cane, the influence of drought for related subject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redevelopment of sugar industry of Yunnan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云南省 甘蔗生产 旱灾评估 对策

Key words: Yunnan province;sugar cane production;drought assess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307-02

109/10榨季云南省甘蔗生产基本情况

云南蔗糖产业通过“十五”期间的调整、巩固和提高,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仅次于广西省稳居全国第二。甘蔗是云南滇西南、滇南地区重要经济作物,主要分布于德宏、临沧、保山、普洱、红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常年甘蔗面积450万亩,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全省有英茂糖业、南华糖业、力量糖业等11个糖业集团,共47个法人单位,拥有产业工人3.3万人,共有87条生产线。甘蔗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09/10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为456万亩,由于该榨季云南大部分蔗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出现去年秋季以来与今年春夏连旱的极端干旱事件,全省共入榨甘蔗1363万吨,产糖177.15万吨,分别比上一榨季减少379万吨和45.85万吨。

2云南甘蔗旱情旱灾评估

2.1 09/10云南旱情分析

2.1.1 干旱程度及特点自2009年9月以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183.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9.2%,降水量均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少值,其中云南中西部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偏少5-8成。与此同时,云南平均气温达15.3℃,为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这次气象干旱有“三大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在这次干旱中,云南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84天,达到历史同期最多。二是影响范围广、程度重。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2010年1月,云南省达到重旱以上级别气象干旱的县数百分比一度达到85%。三是灾害影响重。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

2.1.2 造成干旱气象原因云南干旱灾害是发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西南地区处于西南季风区,其降水主要依赖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水汽输送。但去年秋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强大的气压场向南、向东扩展,使得形成西南地区降水的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水汽无法向到这一地区输送。同时,影响北方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很难渗透到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不仅如此,造成旱情的直接原因还有雨季期间的水分亏缺,因为云南许多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很难再补上水。云南是多种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环流影响的过渡交叉地带,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干季引起干旱灾害有其必然性,不稳定的季风活动又造成了云南干旱灾害发生的随机性。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因为青藏高原冷高气压盘踞,都会导致降水减少,这几个月被称作云南的干季。湿季是每年的5月到10月,这期间的雨水很多,但2009年秋季云南最后一场降雨(9月18日)结束得太早了,比常年的10月20日提前了一个多月,这就意味着河塘水库没有蓄上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想种也没有水源,连人的饮水也成了问题,这对农业的影响特别大,甚至连保墒耕种都难以实现。

2.2 甘蔗旱灾等级评估2010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450.6万亩,其中新植甘蔗达116.5万亩,宿根甘蔗面积334.1万亩。依据国家水利部、农业部下发的干旱评估标准,云南省甘蔗研究所对全省甘蔗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全省有378.45万亩甘蔗受灾,其中处于特旱的蔗地面积为63.04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4.0%),处于严重干旱的蔗地面积90.94万亩(约占20.2%),处于中度干旱的蔗地105.31万亩(约占23.4%),处于轻度干旱蔗地119.16万亩(约占26.4%),全省84%的种植面积受旱灾影响。各甘蔗产区旱灾等级评估情况具体如表1。3旱灾对云南蔗糖产业的影响

3.1 旱灾对蔗农造成的直接损失及影响

3.1.1 甘蔗受灾面积由于罕见的持续干旱,全省84%的甘蔗受灾,甘蔗干旱成灾面积超过300万亩,其中,绝收面积达60余万亩。各甘蔗主产州(市)旱灾的具体情况如表2。

3.1.2 蔗农因灾损失情况09/10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为456万亩,与08/09榨季的457万亩基本持平。本次特大干旱是自2009年入秋开始,影响了甘蔗的伸长期,而甘蔗伸长是整个生育期中生长最活跃、最旺盛的时期,是形成甘蔗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降雨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下降,严重抑制了甘蔗生长,同时甘蔗生理耗水抽干植株,导致甘蔗生长矮小,产量受到巨大影响。本榨季全省共入榨甘蔗1363万吨,较上一榨季减少379万吨,按平均每吨甘蔗价格280元计算,蔗农因灾减少收入达10.6亿元。旱灾还造成蔗农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主要表现在干旱导致大面积新植、宿根需要翻种等都增加了劳动力和种子成本,同时抗灾中打井、抽水也大幅增加了蔗农生产成本。收入的锐减和成本的大幅上升,严重地影响了蔗农的生产和生活。

3.2 旱灾对制糖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及影响

3.2.1 对制糖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由于甘蔗入榨量大幅下降, 09/10榨季,产糖全省仅为177.15万吨,较上一榨季减少45.85万吨,减幅达20.5%,按平均每吨糖价格5000元计算,制糖企业销售收入减少22.9亿元;生产酒精11.43万吨,较上榨季14.35万吨减产2.92万吨,减幅20.35%,按平均每吨酒精价格6100元计算,制糖企业销售收入减少1.78亿元。

3.2.2 对制糖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①糖厂设备利用率下降影响生产成本。因甘蔗产量的减少,本榨季全省有荷花、怒江、普文三间糖厂因甘蔗原料大幅减产而停产。全省制糖企业生产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分摊每吨将增加21.8%(甘蔗减产数/上一年甘蔗产量,即379吨/1742吨)。②原料质量下降的影响。一方面因原料品质改变,往年生产工艺配方不适用,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糖厂白糖优、一级品率明显低于上年,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干旱缺水,提前砍收等因素导致甘蔗成熟度不够,非含糖段加大、糖份少、纯度低,为保证出糖率,生产中得加大辅料用量;且使用的渗透水比例提高,使制糖液体浓度降低,得耗费更多燃料和工时来加热,增加产品生产成本。③电力供应不稳,断电事故影响生产。旱灾使全省电力供应紧张,各地对工业用电采取限、停措施。虽然政策规定要保证涉农产业的电力供应,制糖企业基本用电量也得到保证,但时有发生的超负荷断电事故影响了产品质量,增加生产成本。例如建水东糖糖业公司本榨季断电两次,全厂瘫痪,为保生产中的这批半成品,只得用人力来转动设备,并及时组织自发电,且每重开一次生产设备要多花费6万元左右。④抗灾救灾支出加大。面对严峻的旱情,各制糖企业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村社干部发动群众抗旱救灾,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抗旱抽水机械、抗旱车辆、抗旱用油、抗旱地膜、抢运受灾甘蔗车辆、调运良种、修沟渠等尽力使蔗区受灾损失降到最低。例如临沧市各地糖业企业在干旱期间就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抗旱救灾资金,全力减少蔗农损失。

3.3 旱灾对10/11榨季的甘蔗供应造成的影响一是干旱导致蔗农种植积极性下降,部分蔗农出现翻种、改种其他作物的现象,影响下一生产周期甘蔗种植面积;二是受持续干旱的影响,今年冬春甘蔗无法下种,上年秋季种植的甘蔗成活率偏低以及宿根蔗发芽的可能性也减少,这将严重影响下一年榨季的甘蔗原料供应;三是即使加大今年秋植力度,确保全年甘蔗种植面积,但也不能增加10/11榨季甘蔗的原料供应。

4促进云南甘蔗产业恢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认真做好甘蔗恢复性发展工作2010年全省宿根甘蔗受旱严重,冬春新植甘蔗难于下种,将造成我省甘蔗种植面积大幅下降。要积极动员蔗农做好恢复性发展工作,在旱情基本缓解后,一是可采用取茎方法和水田蔗分蔸的方法大力发展夏植甘蔗,二是大力发展秋植甘蔗,争取在短时期恢复全省甘蔗生产。

4.2 加大对种蔗的扶持力度持续干旱不仅使2009/10榨季云南食糖产量减少,还导致大部分蔗区甘蔗无法翻种,宿根甘蔗长势普遍较差,存活率低。为尽快恢复生产,促进蔗糖产业的稳步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种蔗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制糖企业加大对种蔗的扶持力度,加快全面推行糖蔗价格、进行二次利益分配的步伐,提高甘蔗收购价格的保底价,大力推广规范化的间套作技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提高甘蔗生产的比较利益。

4.3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云南省蔗区多为山坡地,基础设施薄弱,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导制糖企业增加道路、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新机制、新途径。应调动和整合各种渠道资金投入甘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资金等。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糖料基地建设和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支持,为改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提高甘蔗生产的抗灾和减灾能力,为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4 加大抗旱新品种应用力度,改革耕作栽培措施近年来,由于云南蔗区新兴产业不断增多,水田甘蔗、水浇地甘蔗比例不断下降,旱坡地甘蔗每年以5%的比例在增加。现在使用的甘蔗品种大部分是大水大肥大热型品种,适宜在旱地种植的抗旱抗逆新品种数量少,早、中、晚熟旱地型品种不搭配,选择余地少,必须加大如:粤糖86-368、云蔗03-194、福农91-21、德蔗03-83桂糖21号、柳城03-182等抗旱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同时围绕旱地节水抗旱,坚决实行“三改”:一是改甘蔗种前土地翻犁为夏季秋翻犁;二是改传统的浅耕浅种为深沟板土深种;三是改传统的开沟、种植、覆膜三脱节为开沟、种植、覆膜一气呵成,千方百计利用和保持水分,实现旱作甘蔗丰产高效。

4.5 风险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全省旱坡地蔗区面积大,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面积占70%以上,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落后,加之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现象普遍,干旱、霜冻、火灾等灾害成为云南甘蔗种植的最大威胁,常常使种植甘蔗的农户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应加快发展甘蔗种植保险和建立甘蔗巨灾风险准备金,通过全面推行蔗糖价格联动、甘蔗最低保护价、提高甘蔗保险的优惠和扶持力度、加大甘蔗保险的宣传动员工作等措施,调动保险公司、制糖企业、蔗农的参保积极性,力争实现全省甘蔗种植保险全覆盖,提高甘蔗产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2010年云南春季干旱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协论坛,2010,(8).

[2]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

[3]杨恒喜,史正涛等.3S技术支持下的云南旱灾损失实时评价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2).

云南旱灾范文2

民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抗旱救灾之歌。

一、领导重视、广泛宣传,开展好抗旱救灾总动员

晋宁县财政局党支部切实把抗旱工作摆到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会上,局长何永康同志传达了县委、政府对抗旱救灾的相关要求,他指出:自去年入秋以来,我省正遭遇10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且旱情仍呈迅速蔓延和日益加重的趋势,已严重影响农村群众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部分地区已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抗旱形势异常严峻。希望党员干部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我做起,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活、生产用水困难,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为帮助灾区群众战胜灾害、渡过难关。责任明确、抓好落实,成立了抗旱救灾服务队

为认真做好抗旱工作,晋宁县财政局党支部成立了抗旱救灾服务队。形成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分管领导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齐心协力配合抓抗旱的工作格局。服务队遵循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及时了解旱情,积极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努力提高抗旱救灾处置能力,根据旱情发展态势,抗旱救灾服务队要适时召开会议,分析旱情发展动态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落实各项抗旱救灾应急措施,协调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抗旱救灾工作。服务队要保障财政新农村联系点、扶贫点的生活用水安全,力争抗旱工作发挥最佳效果。

二、统一思想、把握重点,确保抗旱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旱情呈迅速蔓延和日益加重趋势,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抗旱救灾正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晋宁县财政局党支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盼,努力抓好各个方面的抗旱救灾工作。一是及时拨付抗旱救灾资金。灾情发生后,晋宁县财政局及时足额拨付抗旱救灾资金。二是坚持每周一次的防火点督查制度。每周由局领导带头,到晋宁县财政局联系的夕阳绿溪、田房两个村委会进行督查,并给他们带去饮用水,让村委会和防火值班员感受到党的关心和集体的关心。

三、领导带头、全面动员,积极为灾区捐款捐水

云南旱灾范文3

从各类媒体密集报道到街头巷尾的募集活动,到各地电视台晚会上明星名人的呼吁关注,国内外公众高度关注中国西南旱情,大量相关的报道、图片、专题、视频也不断推出。而与政府或群团组织的大规模的抗旱捐助救灾活动相比,网民群友赠水捐款活动,基本上是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隐秘的。云南新闻媒体和网民早在春节前后,就在网上到处呼吁,在国内重点网站发帖发图,希望引起国人关注。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爱心人士捐款捐水,抗旱救灾。

4月11日,昆明网友自发组织的抗旱送水队来到宜良县龙保小学,为龙保小学师生送去5200余瓶矿泉水和笔、球拍等文体用品。而此次抗旱送水爱心活动是由昆明同城网友在QQ群上发起。牵头人白先生说,网友们一致赞成并积极参与,原本素不相识30多人组成的网友车队驶到宜良县龙保小学校门口,全校280多名师生列队鼓掌欢迎。类似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西南旱区干渴的山区农村和学校。

云南网友茶摄人生、能石匠、边民、风之末端、毛利辉、“爱车一族”QQ群等人,不断发图发帖。并几次亲自组织了送水行动到急需救助的旱区小学校和山区农村。各重点网站在网友和全国各地热心人的推动下,在抗旱救灾的第一线,搭起了一座座网络之爱的桥梁,将网友如同甘霖一样的爱心,一次次送到了灾区。

2月26日,云视网“大有可观”社区上。“吃得成”网友发出一个帖子,《“大旱无情,人有情”大有可观社区网友向灾区送水行动》,呼吁网友行动起来,向灾区捐赠饮用水。帖子发出后可谓一呼百应,社区网友积极行动起来。3月14日,20多名网友代表和记者驾驶着自己的私车也来到了苗、彝族居住地杨梅山村将价值8千多元的饮用水义务运到了禄丰县旱灾重灾区。

三月中旬以来,腾讯、新浪、网易、天涯、凯迪等网站,重点推荐刊发了网友为抗旱救灾提供的个人博文与图片的报道,部分博文与旱区图片多次被各大网站作为专题在首页重点推荐。

山东大众网和生活日报社记者三月底到云南采访抗旱,几悉走访,发现昆明近郊村校,几乎都有热心送水人或记者身影。经QQ联络和云南新闻网站推荐,前往旱灾严重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杨梅山小学送水并采访,4月6日,济南市中小学“为旱区孩子捐瓶水”活动为杨梅山小学送去善款24604元,该款项将用于改善学校供水管道,55名学生和5名教师将告别饮水困难。这笔钱是山东媒体代山东英才学院、济南三职专、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定向捐助给该校的。

作为国家防总确定的对口支持云南抗旱的山东,其记者表现的职业精神与山东多所中小学的爱心捐款,让千里之外的云南山村学校的孩子们激动不已。而“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的珠江下游,广东省东莞市网络文化协会,组织当地100多家网站的上千网友,发起救济云南灾区的“一人一瓶水,一网一爱心”的慈善活动,并派出代表到云南抗旱捐款送水。3月27日,载满广东东莞网友协会及狮子会爱心物资的三辆大货车开到石林。

4月8日,为帮助云南抗旱,大连天健网决定在云南选择一个自然村进行对口援建“爱心水窖”。通过网络牵线搭桥,天健网与云南网友毛利辉一拍即合,根据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推荐,确定了“爱心水窖”云南省捐建地点为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龙坪村的村民小组。4月9日,天健网头条相关专题发出倡议为云南灾区援建“爱心水窖”。当日中午,天健网就收到了首笔5000元的捐款;4月10日,首批6个“爱心水窖”就被大连企业全部认捐,其中认捐最高额度为三万元。一些网友为“可惜没抢到前面”而遗憾,而不少的网友则是“深更半夜来挖一铲”,有网友说,“虽然累,继续挖”,并不断与其他“挖友”共勉,希望“让灌水来得更猛烈些”!云南昭通的志愿者网友毛利辉通过与当地镇、村联系,得到了援建点的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将相关资料在天健网不断发出,并在国内多家网站博客推出。

到4月15日,腾讯QQ网友捐款350多万元,已为云南贵州两省的10多个旱区县市山区贫困农村多次送水。腾讯公益活动呼吁广大网友一起行动起来,献一份情,出一份力,踊跃参与在线捐款,用行动撒播爱的甘霖,为西南校园中缺水的儿童倾注爱心之水!

而自3月26日网易发起“涌泉行动”以来,在百万网友的支持下,网易已在云南省元谋县帮助村民挖掘了13口水井,在云南会泽县为81户村民修建了81个水窖。网易公司4月初宣布,将再次向西南旱灾区捐资29.5万元,用于云南省保山市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此前,网易已分别向元谋县、会泽县捐资70.5万元,用于打水井、建设调节池等基础水利工程。

4月3日晚8点,由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卫视等单位主办承办的大型公益电视晚会《抗旱救灾我们在行动》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在这次全国多家电视台转播的晚会上,网络媒体北京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网、腾讯网、百度、网易、BTV在线、北京广播网、优酷网、酷6网、第一视频、土豆网、激动网、云南电视网、全国网络视频联盟都参与了报道和网络视频直播。全国无数网民在电脑前收看了网络视频直播,并纷纷在网上留言鼓励灾区战胜旱魔。

在晚会现场,还充分应用了手机这一新媒体,中国红十字会开通了爱心捐赠短信平台。观众、网民向平台发送一条短信,即可为西南灾区捐献一元钱买一瓶水。截止到三个小时晚会结束时,共收到捐款两亿七千多万元,其中短信捐款就高达81万元,这个惊人的数字,标志着在抗旱救灾这个全民一心的大行动中,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联手一次完美合作。

在网民们倾心捐助旱区的同时,在全国各个网站论坛、博客、微博上,西南旱情也成为了热词。很多网友表达着自己对旱区的关切和慰问,为灾区人民祈祷。同时,很多网友为灾区献计献策。多数网友建议国家和政府加强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坚实农业抵御灾害的基础。网友们对如何募捐、送水的技术细节出点子、想办法。还有眼光开阔的网友提醒灾区旱灾过后防止降雨带来的地质灾害。随着抗旱工作的深入,网友们已经关注到今年云南粮食生产的严峻,目前很多网友已经在网上组织呼吁给云南灾区捐粮食、蔬菜、食用油,掀起另一轮网络捐助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进入读图时代,一些深入灾区的网友和记者,他们拍摄灾区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其中法新社记者拍下的一幅云南“扁担娃”的照片,当网友看到这个还不到7岁的孩子,在山路上用一根柴棍,挑起了两瓶雪碧瓶子装的水,他小脸上自信而乐观的笑容,所受到的心灵震撼,化作了自己的点滴爱心捐到灾区。

云南旱灾范文4

从云南省旅游局及相关景区采访了解到,旱灾对云南旅游影响不大,云南各景区供水正常,游客不必因旱灾而改变到云南旅游的计划。

酒店及景区用水能够满足游客需求

截至目前。云南的景区尚未出现景区用水告急的情况。据采访到的几家景区负责人介绍,目前,景区用水主要来自先前建好的蓄水池,且根据目前的蓄水量,尚可以维持2到3个月。

昆明市旅游局副局长庞博河说,昆明主城区以及各个景点的供水正常,昆明景区主要以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为主,各大旅游景区没有因干旱受到太大影响,比如滇池,也只是水位有所下降,但依然美丽。

云南一些景区和旅行社也表示,旅行社接待游客数量也未出现太大变化。昆明国旅市场部的杜小姐对前来咨询的游客解释说,“目前云南旅游线路大部分价格与往年同比保持平稳。没有出现大的上涨或下降。”

旅游行业以实际行动抗旱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自4月10日以来已经在我省各地陆续上演。但由于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今年的泼水节对比往年显得“吝啬”了许多,主打节约泼水。4月12日至13日,德宏、版纳等地的泼水节活动。在全民抗旱的特殊形势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倡导下。成了以群众歌舞、民间祈福为主的“象征性泼水”,得到了游客的理解和欢迎。

在旱情较为严重的楚雄,记者采访了禄丰侏罗纪世界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喻勤钟。据介绍。为了使旱灾给旅游业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禄丰世界恐龙谷采取了多项措施节约水资源。目前,恐龙谷游客接待正常进行,每天接待置保持在4000人次左右。许多外地游客对景区的接待表示满意,并对暂停部分项目表示理解。

到云南旅游,就是支持旱

云南旱灾范文5

在我国,干旱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种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的“2009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就有3个事件与干旱有关,分别是“30年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50年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50年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在2009年秋到2010年春,一场持续时间极长的干旱再次袭击了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

西南旱之殇

干旱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以上。干旱的频繁发生,会造成沙尘暴肆虐、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严重、天然水域缩小、河道断流、水资源锐减、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等,致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干旱造成的环境影响有土壤和地下水的盐碱化、淡水生态系统污染加剧、动植物品种的区域性灭绝等。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去年秋天以来,由于西南气流偏弱、水汽输送少,酿成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旱灾。云南大部分地区干旱等级升至100年以上一遇,贵州为80年一遇,广西为50年一遇,四川的西南山地为50年一遇。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7~9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关于这次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高温少雨是干旱的直接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靠天吃饭和水利失修导致水资源匮乏。

高温少雨是直接诱因

翻开去年秋天以来的气象记录不难发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一直处于雨水偏少状态,是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雨水最少的一次。截止3月末,云南降水只有173毫米,贵州只有175毫米,比常年降水量偏少一半以上。长时间的降水量偏少造成云南、贵州和广西西北部出现严重干旱,有些地方达到特旱等级。同时,云南等地整个冬季的平均温度为1950年以来最高。持续偏少的降水、持续偏高的温度,必然导致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失墒严重等现象的出现,从而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湿两季交替明显,每年的5到9月是湿季,从10月份到来年4月是干季。一般来说,湿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所以一旦湿季的降水量不足,就容易导致整年的干旱。在去年湿季时,降水量就偏少,只是在5到7月份有少量降水,8月份以后就基本没有降水,雨季提前结束。从整个大的气候变化背景来看,从2000年年初到现在,云南、贵州等地一直处于降水偏少、温度偏高的气候背景下,最近几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只不过去年底到今年初,情况更加严重了。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的影响

除了上面这条最重要的因素外,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也是导致西南干旱的重要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增高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与此对应的是,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全球、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与云南四季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不利于云南夏季、秋季及年降水量的增加,这与实际降水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和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这些研究都充分证明,气候变暖导致云南降雨减少。

再看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系西班牙语,意为“圣婴”。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偏东风(人们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西部年平均海温约为29℃。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东侧海温上升,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常会使全球气候“乱套”,它已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祸首”。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去年6月份以来,中东太平洋海水一直增温,处于厄尔尼诺状态,致使我国东部降水较多。这种海温异常使印度季风减弱,导致西南干旱发生。因为云南属于季风气候,一旦季风无法到达,就会造成干旱。加之由于高气压天气系统――“青藏高压”今年过于强大,且向下向东延伸,使孟加拉湾水汽无法输送到云南地区。云南的多山地形和“焚风效应”又加剧了干旱程度。与之相反,热带水汽明显减少,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就偏少。

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水资源困乏

其实,云南本来属于“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只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却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坝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成为水资源贫乏省。

我国西南很多地区主要以喀斯特地貌、山区为主。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相似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由于人们不断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土层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生长任何植物的石块。

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74万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石漠化面积达10.5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的4.2%,其中云南省的石漠化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年增长率为2%。在这些区域内,山坡上没有水,只在山沟里才有水,所以当旱情出现时,取水非常困难。目前云南地表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旦石漠化加剧,地表将会彻底丧失本来就不多的储水功能,造成的结果是更多的地方开始缺水。

尽管特殊的地貌容易让水流失,但对于云南的几条干流来说,水资源却是非常丰富的。按理说,生活在这些干流流域的居民不应该缺水,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即便是在怒江、元江、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等低海拔流域,依然存在严重的干旱。原来,云南特殊

的地理环境让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气候特征一“干热河谷”。这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形成的产物,这种气候特征的出现,说明了地理环境条件对地方气候和水热平衡状况的剧烈影响。

之所以叫做干热河谷,重点是在“干热”两字上。当这些地区的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含量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人们常常会忽略河谷地区的干热效应,而事实证明,这些地区的缺水程度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不仅如此,一旦形成了干热河谷气候,常常会伴随着另外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焚风。焚风是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换句话说,当空气从海拔4000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6℃以上,凉爽的气候顿时会热起来。云南的河谷地带则具有形成焚风的有利条件。

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即便是云南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几条干流和几大湖泊,目前的情况也不乐观。2月份以来,迪庆香格里拉境内,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许多水域的江面显著变窄,平常宽200~500米的江面目前还不到50~100米:往年深达四五十米的珠江源也因蒸发量大等原因导致水位下降,部分河段已经干涸见底。缺失了水源地的供给,干旱自然会发生。

靠天吃饭和“啃”老的水利

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弊端。表现在水利上,就是吃老本。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结果全省有1/4的乡镇政府驻地饮水困难。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对于那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目前在用的大型水库、储水坝基本上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超期服役严重。库容量由于淤积而急剧减少,遇涝时分洪能力差,遇旱时储水量不足。特别是在大面积干旱到来之时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地方大量砍伐原生态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涵水能力大幅下降。另外,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近年来密集上马,也对流域生态带来一定破坏。

玛雅文明终止的干旱警示

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玛雅文明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关于玛雅文明的消失,专家们有各种说法,但玛雅文明的消失,绝不可能只是一种成因的单独作用,农民起义、人口骤降、资源匮乏、地力衰竭、环境恶化、丛林侵蚀等因素都可能发生作用。

据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促使玛雅文明没落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干旱,而且这种干旱具有某种时间规律性,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关。事实上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动幅度大约仅有1%,但却足以造成玛雅文明的心脏地带――尤卡坦半岛发生严重的干旱。从北尤卡坦奇强卡纳普湖采集而来的沉积物中,科学家发现高浓度硫酸钙沉积层周而复始地出现,硫酸钙的成因是大量的水分从地表蒸发后留下的,相隔的时间大约为200年,也就是说大约200年左右,尤卡坦半岛上会出现一次严重的干旱,这与目前已知的太阳活动的周期长度为206年非常吻合。科学家将玛雅文明的发展与太阳活动的周期一起研究比较发现,每次遇到干旱发生,玛雅社会文明的发展便有趋缓的现象。而玛雅人又是非常依赖降雨以及地表水源生活的,长期严重的干旱足以使他们的文明中断并最终灭亡。科学家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读”出了1000年前玛雅时代降雨量的变化,发现只要遇到“世纪干旱”,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玛雅人勉强撑过了前两次干旱危机,但当第三次大旱降临时,玛雅人被彻底击垮了。玛雅文明的终止应该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前车之鉴。

(文章代码:100902)

相关链接1 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

气象干旱就是使用气象资料、气象要素、气象变量来表述干旱的程度,主要是从引起干旱的气象条件来分析和表述干旱,主要是运用降水量、气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来衡量,比如持续少雨降水少,气温一直偏高会增加蒸发量,蒸发量增加也会致使当地水资源流失,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得多的时候干旱也就发生了。对于一个地区,“旱”与“非旱”往往是针对气候平均状况而言。

农业干旱更贴近于使用农业方面的要素来表述,与农作物、农业生产等有关,重点利用土壤相对湿度判断干旱程度。由于土壤水分亏缺而引起农作物体内水分失衡,影响作物正常发育,就产生了农业干旱。

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并不完全对应,气象干旱的发生不必然导致农业干旱,但一般来说,农业干旱发生了一定有气象干旱的因素在内。

农业干旱跟农作物本身有很大关系,长时间没有降水,在气象条件上已经达到了干旱的条件,但若抗旱措施较好,农作物本身有灌溉并不缺水,不能成为农业干旱,还有农作物本身若是抗旱品种,虽然已经形成气象干旱,但并不会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枯萎等情况,农业干旱并不严重或是不表现为干旱。但发生了农业干旱,一般都是在发生了气象干旱的条件下。

相关链接2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

云南旱灾范文6

严峻的旱情,在云南曲靖市、楚雄州等多个州市同样存在。

据2月20日《人民日报》消息,目前云南已有112个气象监测站点出现气象干旱,其中重旱60个、特旱9个。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干旱已造成昭通、曲靖、昆明、楚雄等13州市91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242.76万人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造成大春农作物受灾651.08千公顷,成灾376.17千公顷,绝收62.48千公顷;因灾造成全省需救助人口231.38万人;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2.19亿元。

数据很无情,旱情很严峻。旱魔如魅影,飘浮在民众的心上。因为缺水,洗澡洗衣是奢望。造成如此大的损失,一是受大气环境的影响;二是水利工程欠账太多。抗旱过程中,必定要水利工程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杂草丛生的水沟、垮塌淤塞的渠道、年久失修的排灌机埠,作为农业农村“命脉”的水利基础设施超期服役、带病运行,种种水利问题暴露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所在。

古人曰,“治国先治水”。时代变化,其意义内涵虽有变迁,但水利之于一国一邦的重要,已成定论。饮水、灌溉和防汛抗旱无不与民生息息相关。旱情就是命令,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是战场。维护好、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是抗旱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我们执政为民的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