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南方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南方言范文1

【关键词】云南工商学院;人文课程体系设置;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专业;实用性

人文,社会人伦,文治教化,简言之,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本文以云南工商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来探讨如何设置具有实用性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人文内容与设计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云南工商学院在2011年申报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2012年开始招生,到2014年共招生三届,共计173人。第一届学生录取之后,问题接踵而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是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云南省内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当前省内的文化市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中小型企业单位宣传部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需求量,尤其是云南省的地州、县市、乡镇等基层单位和社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长较快;具备相关采写编评全媒体一体化知识技能的学生受到上述用人单位的欢迎。于是围绕着人才需求分析,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在省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社区基层、新闻传媒、出版发行等机构从事文化宣传、出版编辑、新闻传播、文案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10%)、专业理论课(20%)、专业核心课(30%)、技能实践课(30%)、拓展课程(10%)五个模块组成。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是否设置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课程成为一度争议的问题。“实用派”认为上述课程不具备实用性,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独立学院教学资源有限,不应设置。“人文派”反驳,这些是基础课程、常规课程,不设置,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好比建在空中的楼阁,没有根基,实用就是空谈。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文化传播方向,专业核心课与技能实践课以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网络编辑写作、沟通与口才、速记和速录、校对实务、报纸电子编辑与实践、文化产业策划、企业宣传创意等课程为主,实用性较强,因而需要建设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近300万元。拟建非线性编辑工作室、演播室、新闻实训中心(以纸媒、网媒、新媒体为主),让学生能够完成常规的前期采访和后期制作任务。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日后的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了解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注意事项以及工作细节,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模拟武装自己,为下一步进入实习单位奠定基础。同时,与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社区基层进行校企合作、市场调研,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上述单位,校外实训,通过完成实际任务、项目的考核,开阔眼界,准确定位,积累工作经验,获得预期的工作岗位。目前,已经与《春城晚报》、《车与人》杂志社、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普洱日报社等结成校企合作单位。

三、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

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体现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学院开展了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的人才培养活动。所谓“行业专家进课堂”,即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企业人员等来给学生讲课、示范,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发展研究部主任、传媒经济学博士宁莉女士被邀请来人文学院进行“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讲学,从事新闻行业数十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与人》杂志社主编钱粲明先生做了“昆明都市类报纸的那些事”的讲座,一系列行业专家的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所谓“工学交替”是学院在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安排二到三次实习机会。

总而言之,人文课程不是没有实用性,而是怎样找到适合的载体和形式,体现其丰富的内容与潜在的价值。通过对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观点。这一论证对于其他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也同样适用。“人文课程也实用”的破立有待全方位、深层次、接地气的进一步论证,这里限于篇幅,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

[2]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系列调查研究报告、专业建设材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研究”(2014C183Y)的阶段性成果,云南工商学院院级课题(JXYJ2013-1-16)成果。

(上接第16页)

选择市场研究、渠道管理以及市场策略等各个业务背景的人员任教,让学生聆听来自一线的市场营销经验,增加其真切感受,强化实践环节,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加强工学结合。

(五)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要改变这种“一张试卷”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就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建立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按规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根据评估标准,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作业要求,规范学习行为,在每次实践结束时就能给出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课程结束时综合所有实践,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在营销策划等实操方面能力上的培养,以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考评过程还要做好效果反馈与调整工作,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收集学生参与实训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预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实践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作为配角,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只有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改进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师资队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多地体现出企业的需求方向,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满足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玮杨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8):157-158

[2]王莹,任洪娟,骆佼.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云南方言范文2

【关键词】云南省;跨区域;综合保税区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标志着我国保税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尽管当前我国各省均在如火如荼地申报自由贸易区建设项目,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由贸易区建设不会大面积铺开。此外,就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区位选择而言,国家更倾向于具有一定保税区建设经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而就云南而言,云南有其建设跨区域综合保税区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在国家政策层面,国家于2009年提出“桥头堡”战略,欲支持云南发展,尽管该战略提出多年,但云南并未充分利用“桥头堡”战略,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云南的“桥头堡”战略一直是束之高阁的“空战略”;在区位条件方面,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毗邻东南亚、南亚是我国实施沿边对外开放,发展沿边贸易最理想、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在走出去方面,云南具备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比较优势,就国内市场而言,云南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多种林木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农林业优势明显,此外,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得天独厚,就国际市场而言特别是对东南亚、南亚而言,云南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在滇中经济区建设层面,国家已将云南滇中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而该规划无疑为云南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形成以昆明为“抓手”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保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旅游经济方面,云南作为全国旅游大省2013年旅游总收入为2111.24亿元,通常而言居民旅游中购物支出占其总支出的比重较大,然而不幸的是,云南作为旅游大省却忽视了旅游活动中购物支出这一大“蛋糕”。

二、研究意义

进行云南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保税区建设更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因而现存文献更多的是关于沿海地区保税区建设的研究,对内陆地区保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就现实意义而言,第一、云南是旅游大省,自然、人文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产业应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有鉴于此,以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为核心,以旅游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无疑是绝佳选择。第二、进行云南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桥头堡”战略,将政策优势全面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第三、进行云南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通过在昆明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免税品商店,在知名旅游景点如丽江、西双版纳建设高级别免税品商店,在边境地州如德宏建设特色产品加工区,不仅可以有效推动云南经济的整体发展,还可以将各地州的比较优势发挥至极致。第四、进行云南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第五、进行云南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促进云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跨区域综合保税区的内涵及特点

1.跨区域综合保税区的内涵

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在充分发挥免税品商店、保税物流园区、保税仓库以及进出口加工区等基本保税形式的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跨区域协同发展保税模式。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具有跨区域、多种保税形式共存以及协同发展统一规划的特点。

2.跨区域综合保税区的特点

(1)跨区域,跨区域综合保税区要求多地协作,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建设不同的保税形式,就云南而言需要根据不同地州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保税形式,在著名景区如丽江、西双版纳以及客流集散地的昆明建设免税品商店,在德宏建设进出口加工厂,在红河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厂、保税仓库以及保税物流园区,在昆明依托昆明的交通优势建设保税物流园区。通过跨区域,综合运用多种保税形式,共同促进云南经济的整体发展。

(2)多种保税形式并存,在跨区域的基础上多种保税形式并存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具体而言,在昆明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免税品商店,在知名旅游景点如丽江、西双版纳建设高级别免税品商店,在边境地州如德宏建设特色产品加工区,不仅可以有效推动云南经济的整体发展,还可以将各地州的比较优势发挥至极致。跨区域综合保税区,突出某一地区在某一方面的比较优势,采取某一或者几个保税形式,并将此形式的功能发挥至极致。

四、进行云南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的配套措施

1.在云南省设置保税局,专门负责云南省跨区域综合保税区建设及管理。保税制度,就其自身而言涉及海关、税务、财政以及银行等多个部门,如若不设置专门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则很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降低了保税区运行效率,在机构设置上阻碍了跨区域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统一的部门管理一方面消除了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不同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有助于保税区内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积极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支持,在云南建设跨区域综合保税区一方面要使保税区内享受国家关于保税区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因云南进行的保税区建设是跨区域综合保税区模式,为多种保税形式在不同地州的协同建设与发展,因此便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允许云南不同地州之间保税货物自由流动,而免征关税及其他国内商品税,简而言之即将云南跨区域综合保税区视为一个整体,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优惠。

云南方言范文3

中缅两国拥有牢固悠久的传统友谊,基于地缘因素,与缅甸毗邻的云南省在两国关系中历来扮演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与缅甸在旅游层面上要实现合作与共赢,与缅甸一衣带水的云南省必然是最重要的承载主体。

为配合中缅旅游高层部门开好这次重要论坛,云南省旅游发展管理部门早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在内比都缅甸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云南》大型双语图片展。

《中国・云南》大型双语图片展项目由国家旅游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旅发委承办,云南出版集团所属云南画报社具体承担图片展的策展、布展工作。在接到任务后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云南画报团队立刻开始研究展览主题与思路,如何让缅方嘉宾在短短的会期中对云南留下深刻印象,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是整个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为确保展览达到预期效果,云南画报团队与云南省旅发委相关部门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魅力云南・世界共享”这一主题,并从七个方面来重点解读与诠释云南精华特质,这七个方面分别是“开放中国”“历史文化”“生态自然”“体验云南”“宗教文化”“自然奇观”“民族风情”。随后,马不停蹄完成了图片的选取、制作以及与缅方的施工对接。

这是云南画报社首次在国家面向东南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面对国外观众做的第一次云南主题展览,其重要性和开创意义不言而喻。经过多年对外开放,对于缅甸,云南人并不算陌生,然而云南之于缅甸是何种印象,策展方并无具体数据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将《中国・云南》图片展内容做精、形式做美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画报社长期致力组建的“云南图片库”发挥了关键作用,“云南图片库”集中了云南省众多优秀摄影家的作品,在深度上,拥有诸多珍贵的云南历史图片,在广度上,囊括了云南各州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精美照片,它不但在^往项目中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优质作品,更对本次展览提供了强大支持。

《中国・云南》图片展51幅作品全部在昆明制作完毕,这些作品有效画面均接近二平方米,全部采用卷轴工艺制作。这一尺寸在专业展览中并不多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巨幅作品”,当它们飞越近千公里,在内比都缅甸国家会议中心高大宽敞的展厅中惊艳亮相时,霎时成为展厅一景,前来观展的中缅嘉宾无不眼前一亮。在三天的展览中,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缅甸国家饭店与旅游部部长吴翁貌、云南省副省长陈舜、缅甸内比都市长苗昂博士等论坛贵宾,以及中缅代表团、内比都市民等上千人次参观了展览并留言。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在观看了展览后称赞:《中国・云南》图片展大气、漂亮,内容丰富,策展有大局观,充分展示了中国形象、云南形象。陈舜副省长也对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前来参加论坛的缅方留言几乎写满了厚厚一本留言本,文字既有中文,也有缅文、英文,“中缅友谊万岁!”这样的留言比比皆是,从中,你能切身感受到缅方(包括缅籍华人)对中缅旅游合作的满满期待和无限憧憬。

当然,《中国・云南》大型图片展是云南画报社作为历史悠久的图片影像专业传媒机构首次跨出国门办展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是可想而知的。与我们曾在国内举办的《魅力南博云南风情展》、上海《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片展》《云南美丽乡村图片展》等大型展览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一次更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与了解,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成为需要做的第一堂功课。为此,我们从国内专门聘请了高水平缅语翻译参与团队服务。此外,由于必须直接对接缅方施工人员,大量的缅甸华人志愿者也为我们提供了热情无私的帮助。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年轻的华人志愿者,大部分祖籍云南,尽管多数已是第三、四代华裔,但几乎全部能讲流利的云南汉语方言,这对我们在异国他乡的顺利布展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和支持。而当展览结束后,这些志愿者也和我们成为了好友。事实上,从图片展中,他们也直接了解到了祖籍地的山山水水和人文风情,从这个层面说,图片展又起到了增强中缅友谊的桥梁作用。

云南方言范文4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跨境民族子女读书的跨国流动和跨境民族教育的兴起.跨境民族教育具有跨境教育的特点,是在各国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多国参与、办学形式多样的教育.要使跨境民族教育持续、协调、科学地发展,各参与国必须运用“协同发展论”来指导跨境民族教育的实践,探究跨境民族教育与协同发展论的契合点,实现跨境民族教育的国际流动和区域合作,实现跨境民族教育在空间上的和谐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把“区域联合、协同发展”作为协同发展论与跨境民族教育的契合点,并作为处理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关系的原则.

2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国家认同弱化”与“文化危机”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边境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内地移民不断向边境地区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内地与边境地区交往的宽度,拉近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距离.但是,由于云南沿边境跨境民族多数聚集在贫困山区,交通闭塞,跨境民族对云南乃至全国内地缺乏了解,受跨境民族的民族特性、民族跨居性、地缘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各种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往往装扮成慈善者的身份影响跨境民族及其子女,并摧毁跨境民族孩子的国家观念.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跨境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受到冲击,这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形成阻碍.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涵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3].因此,文化生存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已经成为国际较量、冲突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交流、吸纳、涵化和融合功能,如果文化的价值与合理性遭到威胁和侵略的话,那必定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4].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中,跨境民族关心的是或宗教庆典活动,对孩子的教育关心不够.因此,在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诸多领域里,云南边境沿线跨境民族文化价值观判断发生偏差,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仍然是模糊的、脆弱的.这就给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带来障碍.

2.2“空间距离”与“文化距离”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

云南与周边国家进行教育合作的过程,其实是知识要素在各国之间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过程.目前,云南与周边国家在跨境民族教育合作过程中,由于知识供给方与知识需求方所处地理位置的远近而形成的“空间距离”和知识供需双方在文化方面差异而形成的“文化距离”制约了知识要素在彼此间的移动,以致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合作与交流存在四大障碍[5].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关键竞争要素是知识要素,各个国家对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核心战略性的知识要素具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加之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境,形势复杂,跨境民族教育关乎到边疆社会的稳定,知识要素供给者和知识接受者都可能对知识要素实现转移的主动性不强.于是在跨境民族教育合作过程中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合作意识方面的障碍.世界各国都知道跨文化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东盟国家在文化上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故在跨国教育中仍然存在文化隔离、文化冲突、文化霸权与文化同化的现象.基于文化安全的角度顾虑,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合作与交流在文化环境方面存在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要素转移其实质就是一种以有偿方式进行的知识产品的购销活动.因此,云南与周边各国在跨境民族教育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利益分配方案”达不成一致的意愿,双方认为在知识转移中所获得的利益失衡,那么双方的跨境民族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因利益失衡形成障碍.要实现知识的成功转移,知识供给者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受者也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吸收能力.由于云南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跨境民族教育水平的差距,因此,双方在跨境民族教育合作能力方面可能形成障碍.

2.3“重语言”与“轻专业”跨境教育对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高等教育趋向于国际化的背景下,云南省与周边各国的跨境民族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然而,目前云南与周边各国相互往来的留学生以“语言型教育”为主,接受“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数量不多,合作双方针对留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多以学习语言为主,学习内容大多停留在语言层次,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教育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如果重视语言型跨境教育,仅仅依靠通过学习留学生所在国的母语而忽略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习来推动合作双方的教育服务贸易,那么跨境民族教育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限制。

2.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

从云南本省范围看,云南省委、省政府虽然对边境跨境民族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但是,由于云南的跨境民族地区生存环境较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国家对跨境民族的教育投入有限,导致云南一部分跨境民族子女失学或辍学,导致云南边境地区的教育落后于内地的教育,这不利于云南在边境推行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工作的开展.从云南与周边国家来看,云南毗邻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于是云南与这些周边国家发展教育贸易的空间有限,云南省与周边各国跨境民族教育的交流合作的力度不够.因此,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包括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个国家在发展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5教育发展不均衡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的影响

云南边境的基础教育、跨境民族教育和高等教育与内地相比是薄弱的.云南省边疆存在跨境民族教育缺失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于是云南省边境跨境民族出现跨境民族学生外流到境外读书,在2013年1月27日至2月2日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临沧市镇康县南伞口岸对面的缅甸的果敢有许多云南边民或跨境民族的子女在缅甸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云南省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子女跨境读书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和竞争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门教育的形象和软实力.当地居民反映,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教育却要由相对贫穷的邻国来买单的现象,说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与内地教育的不均衡.另外,云南高校跨境民族教育同样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云南省高校课程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与课程国际化改革要求的双语课程、跨国文化背景课程、互换师生课程相比,云南省高校对课程国际化的理解和实施仍然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课程国际化.另一方面,云南省高校的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难以满足课程国际化的需要.这对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的开展造成困难,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国门教育的脆弱.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不利于云南实现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

3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3.1坚持“国家认同教育”与“文化安全教育”相结合

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体现着中国国门教育的形象和软实力,加大对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和文化安全教育,就是加强对边疆安全建设和边疆和谐社会建设,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以确保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从而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在国内民众中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3].在跨境民族教育中,我们要树立跨境民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热爱,让他们从小树立教育公平正义的自豪感,在教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充分地享受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成果,真正感受到教育公平正义,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为此,国家要加大对跨境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帮助沿边境跨境民族乡镇中小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边境沿线跨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加大他们与内地中小学校的交流学习,拉近他们与内地中小学教师的距离.这既有利于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的协同发展,也可以加强边境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发展,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发展人文交流平台建设的基础,是固守中华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重视跨境民族教育发展,重视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公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内民族间的协调发展,才能让在公平正义教育环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跨境民族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和中国文化,真正推动文化安全边疆和跨境民族教育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确保边疆社会稳定.为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2坚持“和而不同”与“共荣互补”相结合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大家庭,彼此包容,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我国古代老子的“不争”之德,墨子的“兼爱”之说[6],都体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相亲相爱,每个人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之德包容他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民族文化应该相互交融,同步发展,互为补充,以相互包容的姿态来共同推进和谐世界的构建.云南作为中国与东盟联系与交往的重要前沿和枢纽,在加强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时,应坚持“和而不同、共荣互补”的原则,在文化全球化的碰撞、融合中,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源”,要在合作交流、相互碰撞中借鉴或吸收代表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教育理念,以自觉能动的主体精神和广纳博采胸怀,有选择地吸收他国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以此拓展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的视野,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并且把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方式与云南跨境民族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跨境民族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世界性,才能昭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精神,从而促进云南跨境民族教育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的共荣互补.

3.3坚持“语言型教育”与“专业型教育”相结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外交政策,为了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教育与区域发展.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跨境民族教育合作应坚持“语言型教育”与“专业型教育”相结合,转变跨境民族教育只停留在进行“语言型教育”这一较低层次上,而应树立为国培养所需人才为目标,合理制定跨境民族教育培养计划.在教育合作目标上,由最初的语言培训向多种业务培训拓展,由单纯语言类人才培养上升到懂技能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跨境民族教育的质量;在教育合作方向上,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拓展,从短期培训向专业学位教育转型.同时,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国际性课程建设,努力使专业与国际接轨,构建有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

3.4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加强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做到“走出去”.一方面,加快师资队伍培养,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发挥云南省地方公派留学基金与“国家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的作用,认真做好选派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工作,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外语水平,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重点加强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对外贸易课程、反恐及警务培训等课程建设,还应积极增设有关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背景课程,并把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国际文化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周边国家研究等科目作为选修课程.同时,还要积极地推行“引进来”的教育战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汉语教育必将逐渐成为教育的一个新亮点[7].东盟各国要深刻地了解中国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明,就必须熟悉汉语,必须到中国来学习.我们要把云南打造成东盟各国学习汉语的最重要基地,为东盟各国留学生提供最便捷的学习方式.“请进来”还包括引进东盟各国的教育资源,借鉴和利用东盟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手段,把对方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起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以此来改革和完善云南的跨境民族教育.云南跨境民族教育可以把留学教育的开放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把开发国外教育服务市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剂,通过引进大量留学生的方式,从侧面推动云南省教育的优化和跨境民族教育的落实.

3.5坚持“定位自己”与“尊重他国”相结合

云南方言范文5

梳理云南油画风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几次重要时期。云南最早的风景油画家是留洋回来的李廷英先生,但由于多种原因他的绘画留存至今的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前,去法国留学来的廖新学、刘自鸣对云南的风景画的创作有一定的贡献。廖新学的油画风景重色调,追求中国的,解韵,以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表现光影。主要代表作品《翠湖的秋天》《彝女》等,作品运用了欧洲的绘画技法,以生动的造型语言,表现了云南特有的自然景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云南油画风景总体的发展是稳定的。20世纪50年代,一些文化中心的画家纷纷来云南写生,促进了风景创作的发展。云南艺术学院的成立为云南油画风景的全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术院校的毕业生分到云南工作。张建中、永茂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省内外的毕业的还有孙景波、高中炎、姚钟华等。姚钟华,20世纪90年代创作了巨幅风景画《玉龙全景人民大会堂云南厅》。二十年代末期,吴冠中、袁运生、詹建俊等大量国内知名的画家往返于西双版纳、大理等地,沉浸在红土高原的绚丽色彩之中。改革开放以后,曾晓蜂的《在高山之巅》以响亮明快的色彩及装饰性线条表现出独特的风格。毛旭辉的《红土系列》张晓刚和叶永青的圭山风景等都可以领悟到自然带给风景创作的思赐。

从云南油画风景画的发展状态来看,虽然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但相对而言云南在油画风景方而依然表现出不足,明显滞后。在20多年的时间里,云南油画创作队伍在不断扩大,也有部分作品入选全国关术作品大展,偶尔也有作品获奖。但在全国能数的上数的名家却很少,这一现象不得不使云南风景油画家去认真地思考。云南具有独特的人文风景,是油画风景创作的最好的源泉,在这里聚集了丰富的地貌地形,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红土高原质朴雄浑,博大精深;有关丽的自然风景,原生态村落。这一切都是油画风景创作最好题材。值得反思的是,现在一些省外的油画家,反而被云南风景所吸引,纷纷前来采风写生,并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风景作品。所以云南风景画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作上的误区,不要盲目跟风;另一方面一些当代云南油画家更多地注重观念的表达,在绘画形式上照抄照搬,不注重绘画的内涵忽视了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绘画语言和画而精神的表达。在这种大环境下云南本土油画家应增强画而精神内涵融入并加强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绘画语言,对云南油画风景的表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云南少数民族关术特征具有象征性、装饰性、主观表现性。象征性如云南原始岩画、甲马、剪纸中的人、动物、植物形象。麻栗坡大王崖岩画的两个主体巨像通体都是黑色,采用白线勾边,背景用赤铁矿粉颜料涂成褚红色。在当地人心中,这个图像是他们祖先和民族英雄的形象。同样,基诺族传统挎包上的五彩太阳花纹,底色为天蓝色布,象征着太阳所在的天空。装饰性: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刺绣的制作。在色彩通常强调补色对比、纯度对比,色彩呈现平而的装饰效果。其中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如丽江纳西族壁画采用了色相对比而取得饱满亮丽的色彩效果。主观表现性特征是指创作主体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情绪化的把握,它追求主观情感的自发性。我们观察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可以发现各种色调的都有,给人一种喜庆祥和的色彩氛围,具有很强的主观表现性。少数民族的这种色彩语言,正是我们在风景创作中值得借鉴的。风景创作中除了对景写生外,更离不开画家的主观情感的表现。在这方而做得比较成功地画家有我们前而提到的姚钟华,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红土高原上特殊的人文内涵,在传统艺术、民族艺术中上下求索,找到装饰性、表现性民族色彩语言。还有曾晓蜂的《在高山之巅》以响亮明快的色彩及装饰性线条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本人认为在油画风景创作中,把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绘画语言特点,是云南地域油画风景创作的内在因素,二者结合有利于云南本土油画的特色发展。

云南方言范文6

一、国家及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特点分析

(一)云南省政策与国家政策的契合度不高,从比率看,只能达到60%。

按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与云南省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的比率来看,国家(从2000年起至今)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现收集到的)共有15个,云南省根据国家政策相应出台的具体方案有9个,云南省相应方案数量占国家总政策数量的60%,在这60%的范围里,云南省对应国家政策出台的相应方案最多达3个,最少为1个。

(二)具体规定资金的政策内容较少,只占所有文件的22%。

云南省相应的9个政策中,2个政策提及资金方面的具体内容,资金政策内容约占云南省这9个政策的22%。

政策名称

具体内容

《云南省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

从2000年起,每年从地方公派留学专款中划出25万美元。

《云南省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

①第二十三条 积极争取国家奖学金,同时设立云南省政府奖学金。

②第二十四条 鉴于周边国家经济较为贫困,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接受周边国家学生时可采取提供部分奖学金的办法,但幅度须在常规收费实际额40%以内。

(三)较多政策提及建设“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比率达到56%,但是未找到具体规定“人才培养基地”的内涵、形式与具体实施程序。

在9个云南省政策中有5个政策提及“在云南省建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约占比例为56%。

政策名称

具体内容

《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若干意见》

通过积极培养小语种人才、建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孔子学院等多种方式,与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关系。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力度,加速境外孔子学院(课堂)和汉语培训中心建设

《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特别是南亚、东南亚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

《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实施非通用语种教学基地建设,建设云南东南亚国际文化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建设10所国际学校和50个国际部。建设12个国际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心、5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学院,吸引世界500强和跨国企业来云南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或成为第一车间。

《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

在境外、国外建设10个孔子学院和一批汉语中心,建成10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

(四)“专业设置”是政策中较受重视的问题,比较偏重文科语言类的专业设置。

9个政策中,4个政策提及具体的“专业设置”的内容,约占比例44%。

政策名称

具体内容

《云南省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

第十六条 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的专业必须是对外开放专业。为外国学生单独设立新的学历教育专业,经云南省教育厅审核后报国家教育部审批。

《云南省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

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培养人才,各级各类学校接受周边国家学生可适当放宽专业标准。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进一步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继续开展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

《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合作研究,弥补我省特殊人才的不足,填补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特殊专业设置空白。

二、云南省高校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分析

(一)在现有的59所高等大学中,有22所大学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有相关合作,与此同时在能查到的学校中,几乎都存在与国外大学的合作。

(二)在现有信息的38所大学中,有14所能够查到学校关于留学生的“留学生入学须知或管理办法或招生简章”的正式文件,其余24所暂时空缺,只具备一些项目合作的文件或者合作协议书。

(三)文科类大学的留学生的留学项目主要以“汉语言学习”为主,理科类院校的留学项目较丰富,涉及面较广。例如,云南师范大学设置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以语言课程为主,西南林业大学与昆明医科大学的留学项目就不仅局限于语言学习,涉及更多的本校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周文鼎.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J].理论月刊,2010,(9).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