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文章范例6篇

中秋的文章

中秋的文章范文1

每当提起中秋我们的脑海浮现的应该是皎洁的月光下和家中的亲人边吃月饼边赏月。然而昨晚没有如玉的满月也没有和家人吃月饼的那份甜蜜和幸福。班上还没有布置好联欢晚会时一场小雨淅淅沥沥地下起不仅淋湿了秋后地上浮起的阵阵寒意也淋湿了我丝丝缕缕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心中不禁被思念的秋风吹起层层思绪。

联欢会开始了每个宿舍先出了一个节目随后同学们争相踊跃唱歌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后一首《十五的月亮》将晚会推向高潮。每个同学都沉浸在欢乐的歌声中先前那种离乡的凄然已被这热烈的气氛融化了小雨淋湿的阵阵寒意已不知不觉的悄然而走而皎洁的月亮似乎正沉醉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忘记了拉开云层这床厚实的棉被和天下每一个期盼团圆的人见面吧也或许他正躲在云层后面向天下的一个人默默许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也或许……

联欢后天上星云点点每个同学似乎还意犹未尽在到宿舍的途中边走边唱脸上堆满了甜蜜的笑容。毕淑敏曾说“距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但昨晚的晚会却拉近了同学们彼此的距离漂淡了彼此的陌生感褪却了一个在异地负笈求学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中秋的文章范文2

读着它们,都能使人置身到奇特的异象当中,感受大自然给予的无限美好的馈赠!

两位作者在自然景物里自然心情的表露,自然情绪的表达,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一切都在不经意间传递着,使人为在世间的渺小存在而轻轻地叹息。

秋日里,尤其是晚秋,那零落的秋叶,摇曳的芦苇,清凉的秋风,萧萧的秋雨,南飞的归雁,给人一种独立寒秋的空旷。而落日下的苍茫则给人一种深沉的孤寂和色泽富丽的感官享受。在秋野中,那日落是一种静谧,一种神圣,一种苍凉,一种美好。《秋天的日落》不同于以往读到的散文,作者虽然在这篇散文中写了衰草残茎的荒凉秋景,却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悲哀、忧郁和惆怅,表现出作者一种豁达的人生观。而《草色倾心》中,春天的小草刚刚发芽,一切是那样的新鲜和新奇。作者把生命的那种弱小但不卑微,幼稚但不缺活力通过看、听、想描写得活灵活现。

纯美的语言,纯美的意境,淳朴的情怀使人感到一种蓬勃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仿佛自己就处在这自然的力量之上。这种感怀同样贯串于两篇文章之中,尤其在文章的结尾处都得到了升华,如“总有一天,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得更加妍丽,会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充满了更大彻大悟的奇妙光照”(《秋天的日落》)。“这声音,迅即漫上你的心。你,也就变成了一棵草,不,应当是草芽儿。”(《草色倾心》)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的文章范文3

《秋声赋》选在苏教版必修四“文以气为主”这个板块中,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从文章体式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赋”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特别是《阿房宫赋》是比较典型的赋体文,可以说学生对“赋”不陌生,但面对《秋声赋》的时候,学生又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做了一个课前的学情调查,要求学生把读《秋声赋》遇到的问题写在纸上,汇总到课代表那里,数量不限。调查的是普高理科实验班。经过整理,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文章字词落实上的困难

1.“胡为而来哉”中‘胡’是什么意思。

2.“如助余之叹息”中‘助’是什么意思。

3.“其容清明”中的‘容’是什么意思

4.“天之于物”当中‘之’的用法。

5.“呼号愤发”是怎么回事。

二、文章文化知识上的困难

1.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刑官是什么意思,秋为什么和刑官相联系。

2.又兵象也,于行用金。这句话的课文注释中怎么没有提到五行中的土。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秋天为什么会显现出肃杀的心性。

4.天之于物,春生求实。“天”指的是什么。

5.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请老师具体讲讲。

三、文章体式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

1.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整首赋中。

2.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声”从哪里来,包括哪些声音。

3.欧阳修是如何将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

4.文章第三段为什么写那么多秋天的东西却都和秋声无关。

5.作者最后在叹息什么,是叹息童子没有理他么?

另外,学生提到一个版本上的问题。苏教版2006年12月第三版《秋声赋》第二自然段——余曰:“噫嘻悲哉……物过盛而当杀。为什么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

基于以上三大类学习上的困难,我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1.反复诵读,自查资料,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了解古代与秋有关的文化知识,疏通文意。

2.体会赋的写作特点,赏析欧阳修的文章写法。

3.知人论世,体会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蕴藏的思想感情,“文以气为主”的“气”体现在哪里。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层级,学生可以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老师再检查补充。我把第二层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第三层级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需要一个半课时。

具体设计如下:

一、情境诱学

古人描摹秋天的诗歌非常多,例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每个诗人都有一段关于秋天的属于自己的感情,今天学习《秋声赋》,我们来体会欧阳修寄寓在秋里的那份情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文意

(1)悚(sǒng)然 萧飒(sà) 淅(xī)沥(lì)

鏦(cōng)铮(zhēng) 栗冽(liè)

(2)解释下列词语

“胡为而来哉”的‘胡’:“什么”的意思。整句话可以译成为什么而来呢?

“如助余之叹息”的‘助’:“应和,附和”的意思。整句话可以译成好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其容清明”的‘容’:“形貌”的意思。整句话可以译成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

“天之于物”当中‘之’的用法。应该是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三、检阅家底,通过自查资料,结合课文,你对秋天的文化知识知多少

先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幻灯演示如下(做适当的补充):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礼记·乡饮酒义》说:“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西南”是秋开始的方位,声自西南来,意谓秋天已开始降临了。

“枚”,形如筷子的小木棍,两端有小绳,古代行军,令士兵将枚横衔于口中而系于头后,以防喧哗。

《汉书·高帝纪》载:“章邯夜衔枚,击项梁定陶,大破之。”作者联想兵事是因古代秋季是用兵季节,秋声如行军队伍逼近,愈感杀伐之气渐盛。

看下表可以得出:五时的秋是与五音的商、五方的西、五行的金、五色的白、五性的义、五声的哭相配的。所以,作者写了“刑官”、“兵象”、“金”、“义气”、“商”、“西方”、“星星”这一系列相联系的事物和说法,着力渲染秋天的肃杀之气,突出悲秋主题。

五时、五音、五方、五行、五色、五性、五声相配,可列表如下:

“夷则”,古代十二律之一,据《礼记·月令》,十二律指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以十二律分配一年四季十二月,故称秋季为“秋律”。七月为律中“夷则”。《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商,伤也。”商、伤同音,以声为训。“夷,戮也。”夷、戮同义,以义为训。

四、熟读课文,感受赋的特点

1.赋一般是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请同学们分段朗读,找出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秋声的?

第一自然段对秋声的直接描摹,给人的感觉急促,苍凉,难怪作者一听到秋声就产生了悚然的感觉。《古文观止》卷十载:“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2.第二自然段,描摹秋天的情状。秋之为状:秋色惨淡,烟霏云敛;秋容清明,天高日晶;秋气慄冽,砭人肌骨;秋意萧条,山川寂寥。秋色秋容,目之所见,当为实写,秋气秋意,身之所感,当为虚写。作者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清·郭珙《古文评注》“秋声本无可写,却借其色、其容、其气、其意引出其声,一种感慨苍凉之致,凄然欲绝。”

3.第二自然段写到秋声的只有三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接着作者就从“刑官、兵象、金、商声、夷则”等事物来写秋,请同学们反复诵读,体会欧阳修这样写的目的。教师明确:是为了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肃杀悲伤。

4.通过反复诵读和理解,请同学们归纳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五、合作学习,知人论世,探究欧阳修在文章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文气所在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秋声给欧阳修带来这样大的感触。

关于人生之秋,教师补充: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至和元年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40岁就白发萧疏了。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作者写此文时,已是53岁,在古人看来,已经到了人生的秋天。

2.在这样的人生之秋,作者由外而内想到人生即将变成槁木死灰,白发星星,不禁怆然。人世的忧劳对人的伤害远远超过秋气对草木的摧残,而我们却还将罪过赖在秋天的头上。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种感受?通过对比的手法。

外界的摧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渥然丹者为稿木

内在的摧残:思其力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3.经过以上种种对比,欧阳修得出怎样的结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中秋的文章范文4

秋千,轻轻地荡起来我是一个孩子,我喜欢秋千,孩子喜欢秋千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秋千,安稳地坐着,放心地让伙伴推,高兴时可以荡得很高,开心的感觉也随风漾在空气中;无所事事的日子里,慢悠悠地荡,无所谓在看天高云淡,大雁飞去;伤心的时候,就狐独地坐在那里,如果悲伤,就让秋千荡起,或许真的可以忘忧忘愁。我甚至还记得幼儿园时的情景,秋千那儿总是排着长长的队,那时候,我特盼望帮别人推,一下一下,数满十下,就可骄傲地说:“好了,现在该我了。”然后带着满足的笑,随秋千忽上忽下,而我的心像插上了翅膀飞上了蓝天,十个来回总是很快就结束了,于是,只能带着一脸的依恋与不舍走了下去,队伍最后,盼望再轮到我去为别人推秋千。我想,我的秋千情缘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吧!小学的时候,我所谓的秋千,或许根本不能称之为秋千。因为那只是一副铁梯,一头高高地挂在那里,一格一格,直垂到地上。我坐在最下面一格,用脚蹬一下地,就可像秋千那样荡起来了,就是这样一架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铁梯,给了我多少满足,给了我多少快乐的回忆啊!再长大,就很难有什么机会接触到秋千了。偶然的一次机会,那年暑假,抛开了作业,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向往已久的南京,玩了哪些地方只是模糊地记得一些,而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的却是玄武湖畔看到的那只秋千。玄武湖的水很清,景很美。岸边有一片很大的草坪,就是那里,有一只简单而古朴的秋千,并没有什么装饰,其实很简单,只是一块木板,用两根已经生锈的铁链挂着,而我们都情不自禁的欢呼直在导游我们的一个小时里,我们就在那儿荡秋千,快乐极了,我真不晓得如何去描出当时的心情,很快乐也很满足。昨天路过一家陶艺馆时,不经意间看见了里面的秋千,用鲜花装饰着,有情侣在烛光中荡着秋千,浪漫极了。只是,我在想这样的秋千好美,但并不是我想要的秋千,我的秋千是那种很简单的,坐在上面可以让我想到童年,扬起朋友,忘记烦恼的秋千,应该说,秋千在我心中已变成了一种心情,毫不造作,纯真的心情。只是,当有一天,我不再爱秋千,任何秋千的时候,是不是我的心已经有一点点老了?秋千,轻轻地荡起来,荡起了我的回忆,我的思绪又一点点散开,如雪花般飘落在孤寂的夜晚……记:本文作于1998年(我读初一那年),这篇文章也曾轰动一时,给予的评论也都有是正面的,但我从来没觉得哪里写得好,甚至觉得比很多老师认为很差很乱下流的文章还要差还要无聊。如果说写这种文章就能到好评,那我宁可不要这好评,我也不仅要问,写文章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赞美,丑陋的是不能说的,甚至是不能想的,那鲁迅可能早就成为臭名昭著,那余杰可能早就身败名裂,永不翻身。我又想,这可能就是素质教育方针的要求,又能说什么呢!我们是只要分数的,所以是别人爱看什么你写什么。这可能就是理由吧!

中秋的文章范文5

没读《漏秋》这篇文章,也许你并不知道。漏秋就是立秋这一天下了雨,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有雨。可《小学生之友》重得《漏秋》这篇文章写的并不只是这点,它是一个小女孩叶子想上学的感人故事。

叶子再过十多天,就可以和姐姐一样,去读书了。在这十多天内,叶子发现,奶奶不停地抬头望天,原来奶奶是在潘漏秋啊!果真,立秋那天下雨了。叶子正在小河边洗衣服。当洗到爸爸的那件大褂时,叶子一不小心,被大褂带下了水,之后叶子便死了。当奶奶知道这个消息后,后悔万分,再也不敢这样盼漏秋了。当我看完这篇文章时,我心里有一种涩涩的感觉:叶子好惨啊,她真不该死。她还没有上学呢!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很到位。以下是我觉得最感人的一个片段:

过了三个小时,村里人帮忙把叶子找回来了,就放在厅堂中间。叶子肯定被吓着了,脸色苍白。爸爸把妈妈帮叶子准备的新书包和文具盒放在叶子旁边,说:“快开学了,你就到那边去读书吧,只是没有人陪你。”眼泪全掉在叶子的脸上。这时,奶奶像疯了一样从房间里冲出来,一边阻止别人把叶子抬走,一边大哭大叫:“叶子啊,奶奶真不该这样盼漏秋!奶奶再也不说漏秋了,你回来啊!”接着又不省人事了。

叶子,虽然我知道你不是真实的一个人物,但是我真的被你所感动了。如果你不是因为懂事,孝顺帮助奶奶,你就不会被河水冲走,如果你没有被河水冲走,那么你现在一定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啊!

中秋的文章范文6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创作风格

当代中国文坛有一类“余秋雨现象”,不难理解,即是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独特景观在文坛是一枝独秀的。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意蕴是鲜明的,是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这个文化意蕴的创造是一个大的突破,引领了一代学者散文的新文风。“余秋雨现象 ”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新的架构和手法,而许多围绕余秋雨散文的评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学者在长时间内如此关注余秋雨散文,不论是褒或贬,这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作品,对散文研究来说都是幸事,在繁多的评论中,本文试图从余 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入手,对已有评论加以概括梳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发现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更好地了解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

余秋雨散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的主旨是文化,这个主旨决定了研究者的目光着重放在对散文的文化意蕴的研究上,论者们研究的主要方面有 :华夏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以及对人格的健全重铸。

余秋雨本人认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蛮之后达到的境界,是对前者的摆脱,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重复上演这个过程,总体的人类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是在于愚昧和野蛮作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文明有多么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文化需要公开,文化需要透明,文化需要传播,文化需要共享,文化需要化解,文化需要沟通,文化要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就要能够克服障碍,只要能够跨越障碍的文化才能够像生命一样延续下去,才能够形成文明,余秋雨散文 是通过深深思考后形成的喟叹,是对文化的尊重,对文明的向往,期待和呼喊。

品味余秋雨散文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散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文化的反思和忧患意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散文的精神特质,余秋雨先生具有文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并鲜明地体现在文章当中,余秋雨先生在面对民族文化在多元冲击时的这种时代使 命感和忧患意识更为明显,对文化的反思是文章的一大值得探讨的主题,文化的产生发展创新都需要进行反思,民族文化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反思进步的民族,才能继续生存繁衍。

二、关于余秋雨散文创作风格的研究

余秋雨散文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改变,和以往的散文文体不同,余秋雨散文主要有以下四点的改变 :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和表现手法,这些方面上加以体现对传统散文风格的创新。

首先,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来看,余秋雨的散文博大精深、气势宏伟,不缺细节描写和大场景描绘,但是其中对于历史的探寻并不少,访古寻古是他散文的命脉,对古文化的深刻思考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主题,短小精悍的文章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思想 力度,其中也有对现实的赞叹,但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喟叹。

其次,从语言特色来看,余秋雨散文中的语言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有时一些沉重的历史往事经过他的描写也能变得轻松明了,余秋雨散文抛弃了繁杂的语句,多余的赘言,有些许随心所欲的流露反倒给文章增色,语言简练并且和情感完好结合,书写轻松自如,展 现了特有的奇妙智慧。

再次,从散文的结构模式上看,有些论者也持着否定态度,有些散文的结构过于僵化,与散文的自由精神不相符,与散文创作的大趋势背道而驰,有时行文的直抒胸臆会使情感表达过于夸张,篇幅结构上也有雷同现象,这些都是散文结构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最后,在表现手法上,余秋雨散文表现出明显的戏剧性,在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使情感表达激烈直率,很多表现力强的修辞如排比可以增加文章气势,余秋雨散文中加入的一些戏剧元素使的散文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化风格。

三、结论

余秋雨在散文上的成就是伟大的,他为散文领域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创造风格,他的散文是理性思维与诗性想象有机结合的,是沉重严谨与激情肆意相融合后表现出来的大散文风范,散文亮点颇多,在散文中对文体的突破,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美学风格,对于历史 文化的反思,对健全人格的呼唤,对文化的忧患意识,都强烈地通过字眼传达出来,在当下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6):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