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例6篇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文1

学生请假条怎么写范文一

尊敬的陈主任:

您好!我是*****16级XX(专业名称)专业的XX(姓名)。因XXXX(请假理由)不能上X月X日的XX(课程名称)。特此请假。请批准。

此致

16级XX专业班

请假人:XX

年X月X日

学生请假条怎么写范文二

尊敬的______老师:

我是_____________初高______级_____班学生__________,因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向您请假___________(多久),请假时间为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_________至__________。离校期间一切安全责任由我(学生本人)自负,请您准假! 教师意见:______________

请假人: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

学生请假条怎么写范文三

尊敬的___老师:

您好!我是___级___专业直属班的学生______,因为_________,需要请假(时间)从______到______,去往地点_________,请假期间有效联系方式:_________。

本人保证往返途中的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在不耽误学习课程和任何集体活动的前提下,恳请您批准,谢谢!

班长(副班长)意见:

班主任意见:

本人签名:

日 期:

学生请假条怎么写范文四

_____老师:

我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坚持到学校学习,特请假_____天(_____月 _____日_____月_____日),请予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_____

年 月 日

班主任意见: 班主任签名: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文2

在原来的课中,是教给孩子在三个变量当中,如何控制两个变量,然后只改变一个变量,来考察是哪个因素改变摆的快慢,并且设计好记录表,让他们填上,最后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的长短有关系,和摆的重量没有关系,和摆的角度关系不大。那个时候我想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对这一套科学实验操作,一步一步按要求讲得很细,指导得很细。

今天这节课,什么都没讲,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去吧!”孩子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做起。因为我们以前对孩子们培养的基础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自己独立去完成,不知道怎样做记录。因此,五花八门的记录都上来了。好不好呢?我觉得是好事,起码我们了解了我们孩子的现有水平,现有的能力。假如我们给它一个课题,他会不会自己独立研究,显然还不行,就连个简单的摆他都不知道怎样去做。怎么样去研究,怎么样做记录,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老师无法讲得到的,也讲不了那么多,只有在他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哎呀!不行,怎么办?”他不时会在脑子出现很多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好一点,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差一点,甚至有的组一节课都没有做成功,有没有收获呢?我觉得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是有收获的,收获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研究的过程当中,他会有很多思维在那儿活动,同学们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

对这个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与其说这节课给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还不如说这节课给他们脑子里产生了好多问题,比如说,有的组汇报,摆锤的重量影响摆的快慢,而有的组汇报说摆的快慢与重量没有关系,矛盾呀!到底谁说得对?摆的角度到底起多大作用?他们有很多想法,回家他可能会继续研究,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就是激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尽管他们现在还不会,尽管他还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假如我们继续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继续给这样的机会,我想我们孩子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我想一开始给孩子提出问题,不是自然课,是科学课。我想自然课和科学课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名称的不同。但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变革。我们过去教自然太重视知识结论,这节课下课的时候必须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大家,而这节课孩子们的脑子里面基本上还是混乱的。有的孩子认识到摆线的长短是跟摆的快慢有关系了,但是摆重是不是与摆的快慢有关系,现在还不知道或是模糊的,由他们自己接着去研究。所以,我原来说过的,淡化知识的传授这句话,我想通过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种想法。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你也不必告诉他“你错了!摆的重量根本与摆的快慢没有关系”。我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发现可能对可能不对,并且他们的测量、他们的计时都是不精确的,种种的误差相当的大,所以有的组干脆说从54厘米到60厘米都行。什么意思呢?因为每次实验的误差都相当的大,不可能那么精确。那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可以的。尽管他们不会做记录,但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有机会,我会告诉他们设计一个表格,怎么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后会慢慢地指导他们做的。今天就让他随便这样去记,他自己就发现,“哎哟,这个记录不好”,“那个组的记录比我们好”他们自己都会去比较,用不着我去批评,也用不着表扬,他自己心里有数。比较各个组的记录就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节课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好,我觉得还不是,也有好多问题。什么该指导的没有指导呀,该说到的没有说到,可以说矫枉过正吧!故意不指导,故意不说,到底看看孩子们会学成什么样。这里给大家呈现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供大家去讨论、研究、批评。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科学》课教材的想法:过去我们把教材叫“课本”,教材和课本在叫法上不一样,其实本质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课本是我们一贯的叫法,“课本、课本,是上课之本哪!”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拿着《自然》课本就当“圣经”一样地去教,多少年都是这样。甚至有的编者,就是编写书的权威人士说:“我写的教材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权威就是这样说:“我编的教材就是你教学的根本、你的依据”。是不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看法有所转变。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教材和课本应该是不一样的,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素材,是提供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那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你自己想办法能够达到你制定的那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材上是应该体现的,但是,不是说教材上所写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将来大家拿到了《科学》教材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教材编得很灵活,给你一堆材料,提供你一堆材料和思路,让你去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我们的理念,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转化为教材时,就已经有很多流失。什么意思?比方说,我对科学课的理解,或我对科学课程的理念写成书,编成教材时可能只体现了50%,还有50%在教材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经过这次编教材,我发现困难之大,无法把我们所理解的转化为教材,流失了50%。大家在拿到教材之后,你再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能还要流失50%,还剩25%。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每一次的转化都有可能有信号的流失,都有我们理念的流失。当然如果有的老师,他不完全被教材束缚,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的教学就高于教材,很可能把我们流失的那一部分弥补回来一部分。假如我们的教材只表达了50%的理念,那么你在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加上20%,就变成了70%,那你的课就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以我把它叫做教材,而不把它叫做课本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问题,先说了关于教材和课本认识的不一样,所以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这是郝京华教授经常说过的一句话。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的是,这个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我们设想的《科学》书,应当可读性很强,尽量符合孩子的一些心理和要求吧,把教材变成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材料。我们过去编的教材有什么问题呢?回过头来一想,学生花钱买的书是给老师看的。学生买了书以后,再根据老师们设计的步骤和环节去上课,也就是说过去的教材是给老师看的,学生几乎不能直接用。我们现在争取要把教材变成学生的教材和学生可用的书,所以这本教材可以称为学生用书,然后我们再编一本教师用书,要对老师说的话基本上不写在课本上,要对教师说的话我们就写在教师用的书上,对学生说的话就写在教材上。比方说:我们一开篇“亲近科学”有爱因斯坦的一个像,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后面就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去看,能不能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活动,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卡通画的小人,还有学生讨论的场面。书的版面设计,也是让孩子们挺喜欢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页,简单地说,现在的书的设计是尽量让孩子能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启发他去思考、去研究。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有好多问题还解决得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是,教材是给学生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是供给学生学习用的,那么教师怎样教呢?要看教师用书上怎样写,在教师用书上,我们要给你几条不同的思路,我希望是这样的:你自己可以选择,根据你的条件,根据你当地的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我这个课应该怎样上更好一些。比方说,有些材料,你就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材料来代替。从教法的设计,给你一个最基本的,然后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上你自己可以再去设计。我想就是这样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功能分开,给学生看的书就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要告诉教师的事在《教师用书》里再说。另外,我们配的教材还有一本科学活动手册,科学活动手册上让他做记录、去画、去写、去统计。有这样一些安排,给他设计好了一些表格,比如说,气温的统计表,都给他画好了,让他自己去画去写,教材上就不让他随便乱写乱画了。所以,我们想关于教材的变化跟原来《自然》课的教材有点不同。

第三点,我们新的《科学》教材想体现 几个特点,当然这几个特点是不是能体现得更好,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去完善的。

一个是以单元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的单元是这样的,三年级上学期一共有7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样,可多可少。你比如,第一个单元是绪论,里面有两课,也可以把它讲成三节课,这里有《哪里有科学》、《我们也能够科学》,第二个单元是冷和热有四课,《它有多热》、《热水变凉》、《热往哪里跑》、《哪种物体传热快》、这四课组成冷和热单元,天气单元是五课书,《今天天气怎么样》、《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谁最关心天气》都是以单元组合起来的,“秋去冬来”这个单元有六课书,《金色的秋天》、《秋天的叶》、《秋天的果实》、《种子》、《秋冬季的天气变化》、《动物怎么过冬》。“合理饮食”搞了两课书,也可以搞三节课,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材料”是五课书。最一个单元叫做“自由研究”分配了三课时,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自己研究。现在我们的教材是以单元来划分的,单元内部的这些课,虽然也有前后的联系,老师们可以自由地安排。这是跟过去的《自然》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以单元来组合教学内容的。

第二个特点,是突出探究为主的这种学习方式,我们设计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课,本单元的总结式的自由研究课题,这个在给学生的学生用书上没有表达,将来在给教师的教师用书上要表达的。每个单元围绕这个单元的研究内容来指导学生搞一些独立研究的,然后这个学期未总得有一个自由研究。在教材里面也有一些让他们自己研究的内容,就是想突出以探究为主,但我们现在设计的还不理想,有些课设计得还不够好。另外一个,三年级是起始年级,这是第一册书,起始年级又不能做得太多,也不能完全放手,所以有一个先由“扶”到逐渐“放开”的过程。比如最后这个自由研究吧,我们就给他定一些内容,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去独立研究。当然,如果是有些孩子想要研究一个什么内容,这给他一个启发,然后让他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制定完计划以后,让他自己去选择怎样去研究。现在看来,我们的孩子独立研究能力还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都放开,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给孩子创设一个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第一册里所能够给大家的过程和方法,以观察、比较、分类为主,测量只局限在长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测量,以后我们逐册要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加大。

再一个就是第三个特点,知识内容的组合要逐渐走向综合性。当然现在综合性还不是很强,刚刚有一点儿。你比如说《天气》,《天气》里面就要牵扯到好多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季节方面的变化,也包括动植物的变化,都跟天气季节变化有关系,我们就组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把动物、植物这样分类,带一点综合性。以后我们想逐渐搞一点带综合性的选题。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文3

吴昕孺(以下简称“吴”):尹兄好。我非常喜欢“温润如玉”这个词,不过,我一直认为,我就是从家乡罗岭山上跑到城里的一块石头。城市生活或许把这块石头磨得光溜溜的,看上去更接近玉,但它本质上依然是一块石头,它身上依然有苔藓甚至牛粪的气息,它依然隐藏着故乡河流的涛声与炊烟的曲线。我之所以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因为我始终将自己放置在低处。在长诗《原野》中,我提到少年时,我曾和伙伴们爬上过老家最高峰罗岭山的山顶,山顶的气象让我惊呆了:“绵延不绝的群山/撞破了我的眼帘/白云嘲笑着一掠而过/一只鹰,像不知打在哪儿的标点/孤独地盘旋……”我从罗岭山顶看到自己家里的房子,就像一片积木那般大小,我于是明白,我是一个生长在低处的人。现在看来,那是我一生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几乎同时在我心里埋下了文学和行走两颗种子。当然,这两颗种子多年之后才开始萌芽。

我想说的是,一个明白自己在低处的人,必然会向高处攀登。一个始终觉得自己是在低处的人,必然始终会努力向高处攀登。行走和文学,是我在自然世界和理想世界向高处攀登的不同方式。每到一地,我都渴望登顶当地的高峰,在,我去了珠穆朗玛;在新疆,我爬了天山;在台湾,我登上阿里山……欣赏多了绝t之景,便蓦然感悟到:原来,高处的存在,是因为对低处的吸纳。怀抱各种各样的低处,才构成高峰的壮观。认识了物象,心象自然也会有所改观。每一个不同意见,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构成“我”的一部分,就像雪杉是天山的一部分,f岩是珠峰的一部分,十八盘是泰山的一部分一样。

文学也是同样的道理。阅读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家的作品,就好比吸纳各种不同的“低处”。有人会问,此话怎讲?文学经典成了低地?你也太狂了吧!但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当有能力把高峰般的经典作品变成自己的低处时,你才可能在创作上突破自己,更上层楼。请不要误解,我所说的意思不是故意看低经典,相反,经典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高峰。那如何才能把经典变成自己的低处呢?认真阅读,深刻体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如果你能将经典的技法、笔意、神韵、风采,锲进自己的骨子里,融入自己的血液中,经典就变成了你的“低处”。精神吸收与物质吸收是一回事,多吃一种粮食,便能多得到一种营养。偏爱某些作家会让你得到许多收获,你能充分将“他们的”变成“自己的”。排斥某些作家,只会让那些作家同样漠视甚至敌视你。如果仅仅作为一个阅读者,那当然可以喜欢读谁就读谁;但如果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哪怕确实不喜欢某些作家,我认为,去了解他和吸收他作品的长处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尹:我看了梦天岚兄对你的采访《写作是一条纯净的河流》。我感觉“纯净”是你写作的一个基本审美取向。你的小说,也经常回顾儿时经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够净化自我,也能善利万物。既然你的写作是一条纯净的河流,那么,在当代商品经济的环境之下,你希望写作能把自己净化到什么程度?你觉得能够怎样润泽外部的世界?

吴:4月25日,我在湘潭为全省五百多名小学语文教师主持了一场韩少功老师的讲课,主题是微时代的阅读。韩老师的讲课给我启发很大,它也同样适用于“微时代的写作”这样的主题。我在最后的总结中跟老师们说:“禅宗有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选择,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一生中都最为重要的事。所以,我们不要抱怨时代不好,将自己失落与失败的责任推卸给时代;也不要因为生活在一个好时代而沾沾自喜,时代本身给予不了你任何东西,当然,它也能给予你一切。”

当代社会最大的优势是多元,最大的毛病是混杂。它给予一个人的到底是优势的那面还是毛病的那面,完全取决于人的态度,而不是社会本身。你用得好就是多元,你用得不好就是混杂。我在写作中追求纯净,并不是有洁癖,而是想利用社会多元而不是混杂的那一面,让自己的文学世界具有大海一般的自净功能。有些朋友说,昕孺,你文字那么好,写本官场小说给我们读读看。我笑着说,对不起,我写不出,那不是属于我的劳动。我知道他们所谓的“官场小说”是什么,他们需要的就是那些混杂的东西。我的小说中同样会出现官员,但不会朝那种大杂烩式的“官场小说”去努力。没有一个社会不复杂,没有一个时代不低俗,但个体却可以选择单纯,选择崇高。沈从文是军人,他为什么写《边城》,不写战争场面?韩少功是新时期第一批下海的作家,他为什么写《马桥词典》,不写商海翻波?王跃文曾经是官员,他为什么写《国画》,不去写几号首长?但《边城》中照样有战事,《马桥词典》里照样有商海,《国画》里照样有官场。可见,写作的关键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怎么写的关键不是用何种技法,而是用何种心态。

我也不知道写作能把自己净化到何种程度,或者说,我的写作能净化到何种程度。但我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写作和生活始终具有自净功能,就像一条永不断流的河流一样。

尹:平时,你给我的感觉都是云淡风清的,你有创作的焦虑吗?从校园诗人、乡土诗人,到现在成为成熟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广,作品的品质越来越高,而且,你几乎每年都在推出自己的新著。创作历程三十年,你是怎么保持写作的激情的?

吴:要说毫无焦虑那是假的。但对我而言,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能摆平自己的焦虑。一般人可能认为,写作是了解世界、了解别人最好的办法;只有真正的写作者能洞见到,写作其实是了解自己的最佳途径。每个字都是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照出我们自己的真实嘴脸。

写作的焦虑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跟自己比,无法突破自己;一种是跟别人比,发觉写不过别人,或者红不过别人。这两种焦虑我都有过。更大的焦虑来自于前者。为什么后者比较少呢?因为我很少读同龄作家的作品,无论他们多红,红得有多发紫。我们有幸又不幸地生活在20―21世纪,前面两千年积累下来的经典作品浩如烟海。阅读一定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博览群书的情况下,我选择了经典而不是当红作品。这样有个实在的好处就是,无论哪个作家当红我都不会对他眼红,因为我不知道他红在哪里。何况,商品经济社会,大佬们多为企业家、娱乐明星和中奖者,能有几个作家入列?所以,选择写作本身就是选择坐冷板凳,吃冷馒头,摆不平自己内心焦虑的人自然会改弦易辙,去奔别的前途和事业。

无法突破自己的焦虑,我想,每一个作家都会有。我遇到过一次大的焦虑,那是刚进入21世纪不久,我发现自己很危险,诗歌只能写写新乡土诗,散文只能为报纸副刊补补白。那时我一年稿费有一两万,平均每天能发表篇把作品,但突然有一天,我为自己的文字感到羞愧。刚好有个机会,我得以主持《大学时代》杂志社,其间近六年,远离文坛,几乎丢掉了写作,全身心投入到一本市场刊的经营与运作中。这些年,看上去是浪费了,其实它让我积攒了大笔人生财富,让我对人与事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我像有一亿本金的富豪投资做生意,只要不是太贪或脑子进水,赚钱易如反掌。六年商海打拼后,再回来写作,境界确实不一样了,我并不是就去写商海,写畅销书,我依然写的纯文学。但我的作品里,平添了很多人生况味,那不再是寻章摘句老雕虫,而是能打动人、引起人共鸣的文字和声。

至于如何能保持近三十年的写作激情,说得漂亮点,是因为我热爱;说得实在点,是因为我做不成别的事,或者说不喜欢做其他事。一个笨人,往往拿把铁锹在一个地方使劲挖,不管那里土有多硬,地下有没有水,也不管旁人如何笑话他。我就是这么一个笨人。

尹:一个作家说,现在的文学犯了思想泛滥的毛病,文学家就变成了文化思想家。到处是平庸的哲学家、半吊子的社会学家、拿不出手的人类学家、莫名其妙的心理学家和捕风捉影的巫术爱好者。在这种知识爆炸的时代,我感觉你对“知识分子”的身份始终保持着警惕,始终保持着对“文学”而非“知识”、“思想”的身份认同。你是如何坚守你的文学立场的。另外,你如何看待这种“文化错位”的现象,你自己是如何处理小说、诗歌与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将你的“文学理想”统一于“纯净”的?

吴:思想本身是泛滥不了的。真正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高峰,它可以连绵,绝不会泛滥。如果泛滥了,那一定是伪思想。我觉得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问题是故事泛滥,语言粗糙,而远没达到思想泛滥的程度。中国作家大多是故事家,文学杂志很多都是在开故事会,没有自己的美学追求,文学和思想含量都很低。

作家就是作家,作家凭什么要成为高明的哲学家、满打满算的社会学家、拿得出手的人类学家、什么都懂的心理学家以及货真价实的巫术爱好者?我觉得,一个平庸的哲学家、半吊子的社会学家、拿不出手的人类学家、莫名其妙的心理学家和捕风捉影的巫术爱好者,都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好作家。文学不需要那么多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见识。作家的本事就是要将混杂、庞杂的社会领域,统一于文学的“纯净”。一个作家也许没有深刻的哲学思想,不具备丰沛的社会学知识,没做过精确的心理实验,但各个门类的基本知识足以唤起一个作家超凡的想象力,让它们在语言巨大的过滤器中,化成一片可望而不可即的蓝天白云。

尹:我记得是七年前看过你的小说《高中的疼痛》,当时与你讨论过,“自己”与校长都长着的“尾巴”,到底是象征着“兽性”还是“生命的尊严”。我觉得那本小说是当代中国难得的,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技术、个人生活经验以及时代精神变化的优秀小说。那本书给了我很强烈的阅读。这几年来,你的小说又有了些什么新的发展,你觉得中国小说的前途与希望在哪里?

吴:感谢你着重提到《高中的疼痛》这部书。《高中的疼痛》是我在世纪之交写的,也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在我的创作生涯中位置十分重要,用个俗套的词语,算是我前期的“代表作”吧。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昭示着我创作方向的改变,从传统到现代,我的文风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而且,这部小说提出的教育问题现在得到了可怕的验证: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它淘汰了那些充满阳刚之气的孩子,将孩子们按照乖巧、听话的统一模式,标准化生产出来。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批量生产“女孩”,女孩总是在各种考试中占居上风,男孩随之女性化、阴柔化。而女孩因为对男生的全面上风,也丧失了女性最好的一面,她们在班级和学校的干部体系中如鱼得水,常常变得更加任性、武断,受不起挫折,缺乏自知之明。由于对教育的严厉批评,《高中的疼痛》先后遭到五六家出版社拒绝,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和责任编辑赵国泰老师,能勇敢地将这本书印出来。前些年,我对《高中的疼痛》做过一次大的修改,去粗,加精,我很希望再出一个它的修订版,但至今没有出版社接应。

这些年我的创作颇有意思:诗由短写长,去年出版了三千行长诗《原野》;小说由长写短,去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天堂的纳税人》。它们都是最近三五年的成绩,不算大,自己还算满意。坦率地说,我不知道中国小说的前途和希望在哪里?但我知道,中国小说是有前途和希望的。

尹:你的长诗《原野》自由而不失严整,是对你自己经历过的这一段生活的总结。你的十五行诗也久负盛名。然而,对于写“现代诗”还是写“古典诗”的困惑,对于“西方取向”还是“传统取向”的选择,你似乎还在探索当中,你的“好诗主义”似乎就是针对于此的一种模糊的答复。在这种碎片化、解构热的氛围中,我很想听听,你在诗的求索过程中,关于“打通中外、融合古今”的思考。

吴:或许,在我的创作中,最不困惑和纠结的就是诗歌了。这可能与我一开始就从事诗歌创作有关。我的创作生涯是以诗歌为起点的,这决定了无论写多少小说和散文,我骨子里总是一名“诗人”。你说得对,“好诗主义”是一种模糊的答复,但这种模糊对于诗歌而言又是十分精准的。因为,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创作的路子最广,派别最多,标准最乱。“好诗主义”实际上是泯灭派系之争的一种努力,是呼唤诗人摒弃炒作而专注于诗歌本身的一种努力,是确立包容原则而不是唯我独尊的一种努力。至于我自己的诗歌创作,无论十五行诗还是长诗《原野》,都没有明显的“中”或“西”,我读过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我的视域里,只有好的诗歌和不好的诗歌,没有中西之别,也没有古典、传统与现代、先锋之分。屈原和李白的诗,放到现代也是好诗;里尔克、米沃什的作品放到古代去,同样是好东西。经典从来是超越语境和时代的,某一语境和时代特定的作品都会随着那个语境和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我的诗歌,前面六年在诗歌的原野上狂奔,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风景。加入“新乡土诗”派,使我有了自己的地盘,那是一个小小的山头,泯然于众山。直到2007年写十五行诗,我才真正找到自己的诗歌语言,这时我写诗已经20来年了。十五行诗我觉得是自己一座颇有辨识度的山峰。然后是《原野》问世。《原野》是我三十年诗歌创作的总结,是我的“珠穆朗玛”。它的意义在于,从此别人叫我“诗人”,我不会像以前那么惭愧了。

尹:你曾经说过,你的散文的主要品质是“温润”。应该怎样去理解你散文中的“温润”?你怎么看待散文中的“心灵鸡汤”现象。你“温润”的散文与提供“温暖”的心灵鸡汤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吴:我认为,一个作家必须是敏锐的,能见别人所不能见,能有灼见和洞见;但一个作品最好是温润的,能平和、别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愤怒出诗人”是指诗人的敏感度与共鸣意识,而不是说必得愤怒才能出诗人。好诗其实大多是“愤怒”之后平静地写出来的,是一种智性的产物。

“心灵鸡汤”本不是坏事,可时下的“心灵鸡汤现象”真不是件好事。励志散文蔚然成风,形成大面积的模式化、面具化,变成新的“撒谎作文”。励志散文所提供的“温暖”,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心灵鸡汤”里面的“鸡”是吃激素和药物长大的,是大批职业拿着范本闭门造车的结果,那“汤”闻起来香,吃下去毫无营养,吃多了就会产生消化不良、自我麻痹、神经紊乱等诸多副作用。

尹:托尔斯泰说,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在创新。其中又有内容形式与情感的分别。创新的重点,在古代是内容,中世纪是形式,而在当代强调情感的创新。艾略特也说,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一种道德体系的创新者。他们似乎都在强调生活与文学的一致性。我了解到,你的工作也很辛苦,你平时是怎么处理工作与写作的关系?你是怎么样把工作在创作精力上的障碍变为文学艺术的升华的?

吴:我的职业是一名学生刊编辑,这让我总是有机会跟中学生学写作文。他们的单纯、天真和自由的想象力常常感染着我。你知道的,我不喜应酬,不走门串户,业余基本上泡在书里和字里,所以虽然工作辛苦,对写作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当然,人到中年,总感到时间不够用。这是一个具体问题,谁都必须面对。我现在的办法是尽量让自己从容些,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杂七杂八的事少干,杂七杂八的人少见。

托尔斯泰和艾略特的观点都没错,也都是一面之辞。生活与文学的一致性无须强调,真正的文学必是与生活一致的。当然,文学与生活也有“二致”,生活的创新受上帝(命运)控制,而文学的创新由人类(心灵)控制,所以,文学绝大多数时候干不过生活。这有什么关系呢,上帝干上帝的,我们干我们的。文学是人类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人要上升为上帝,舍文学无他途。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人类一写作,上帝就发急,因为他的位子难保了。世界文学史上,荷马、屈原、李白、莎士比亚、曹雪芹、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是可与上帝平起平坐的人。

尹:你曾经与人合著过一本书,书名叫《二十世纪我们怎样做男人》,在那本书里,我第一次看到你的相片。最近我又发现你写了一本非文学类的书:《他在改变教育》。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这些非文学类创作的?

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写过《邓肯传》《毕加索传》,列入“布老虎传记丛书”,还写过一套四本的“文画巨人丛书”,包括《二十世纪我们怎样做男人》《他在改变教育――罗崇敏与中国教育的交锋》,都是遵命文学。不像纯文学,是内心的需求,是灵感闪现的结果。我有选择地写一些遵命作品,比如:《邓肯传》《毕加索传》和“文画巨人丛书”都是为孩子们写的引导与普及丛书;《二十世纪我们怎样做男人》是一部探讨新型男女关系问题的作品;《他在改变教育》的主题与长篇小说《高中的疼痛》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当代教育的考量与考问。

写这些作品,首先是对社会的直接干预,表现一名作家的良知;其次是自己也能通过这扇窗口更好地了解社会,获取更多的知识;第三是,通常它们比纯文学作品稿酬更高,也更容易出版。

尹: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你有些什么期待?你自己的写作,有何计划?对于后进的写作者,你有些什么建议?

吴:中国当代文学和世界当代文学,我管不了那么宽了。或者说,我没什么期待。你想想,人类两千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够多的了。皓首能穷经吗?好书两辈子都读不完,当代文学不发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我仍然相信,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家,这不是“发展”的事,它是自然而然会要“发生”的。我在《原野》的序曲中说:“你懂得它,便拥有它;你不懂它,它依然在……”就是这个意思。

我读书有计划,写作不太有计划。前些年读了很多20世纪的经典,这两年溯源,又在重读和通读19世纪文学大师们的经典。很受用。慢慢地,会再往前走。我每年写不超过三十首诗、四五篇散文、三四个小说,想努力写得精粹一点。其他时间通过写博客练练笔。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文4

施教班级:一(4)班学科:书法

设计施教者: 驻市三小于干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横与长横的形态,学会其用笔法。

2、在传统书法文化情境中体悟书法课的课性。

3、继续巩固书写姿势与铅笔执笔法。

4、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增强学生学书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短横与长横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快慢、轻重、徐疾、提顿等节奏在书写中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前,老师要给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

听到这个开场白以后,所有的小朋友,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我身上。

当我把蒙在手上的布揭掉,原来空空如也的手中神奇的出现一叠漂亮的自制的书签时,小朋友们惊讶地张开了小嘴,“哇!”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被我彻底征服了。

我把其中的一张书签送给坐得最标准的那位小朋友后,说“想不想让于老师再来变一点什么?”

“这次,来一个更大的……”在语言的刺激下,学生的情绪彻底被调动了。

当布被揭掉后,一个月饼盒展现在眼前。

“是月饼吗?”打开,“哦……”是沙子。

失望写在了小脸上。

“别小看这沙子,它可比月饼珍贵多了。”

我讲起了欧阳修小时候,锥划沙的学习故事。

原来这样啊,这确实珍贵。“谁想来试一试?我要把这个机会给最守纪,最聪明的孩子”孩子们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

“想知道欧阳修在这个沙盘上写的第一个字吗?”

引入了课题

(二):文化体悟,笔法练习

我出示了用王羲之的《初月帖》做背景的田字格,上面写着一个“一”字。

谁来说说这个一是什么形状的?

“想知道它是怎么样写出来的?看于老师来写。”边示范,边讲解。“写横就像开飞机,降落——滑行——刹车”,“按一下,稳一点,顿一下”……

“伸出你的双手,跟陈老师一起写。”“慢一点,稳一点,再慢一点” “降落——滑行——刹车”, “按一下,稳一点,顿一下”……

让孩子一遍一遍书空,体会写横划时的轻重、快慢、提顿等节奏的变化。

“于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把横的轻重、快慢写出来了吗?谁愿意接受这个检验?”举手的不多。

“于老师把我的后背留给检验的那位同学,可以写在我的背上。”我蹲下了身子,砰!砰!小手马上就像雨后的春笋了。

“按一下,稳一点,顿一下”……随着我的口令,孩子的手指在我的背上缓缓的移动,一丝的轻重快慢的变化都那样的清晰,真的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你想试一试吗?你想试一试吗?谁还想试一试?”“我!我!我!我!”

“好!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我们同桌试一试,写一写,可以写背上,也可以写在手心。”

………………

“接下来我们要写一个一字,这可是我们一(4)班的小朋友这一生中写的第一个字,我们一定要郑重,好了,把我们的心先静下来,闭上眼睛。”

“听音乐,跟着老师的口令吸气,呼气……”

边说便给孩子分发一个田字格的小纸片。

“好,睁开眼,拿起铅笔,认认真真的写下我们的第一个字。”学生认真地写……

“陈老师要送给你们一(4)班一份大礼,我要把我们的第一个字永久的保存下去,把你的字贴在这个田字各的“一”上,用我们小小的一写成一个大大的“一”。”

“每一个小朋友的一是那样的渺小,但是我们小朋友写成的一就组成了我们一(4)班这个温暖强大的集体……”

学生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作品往上面粘。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 、情趣演绎,触类旁通

“其实今天,陈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他吗?”拿出了准备好的青蛙玩偶,套在手上。“小青蛙早上吵着闹着要来见我们小朋友……咦,它怎么哭了?让陈老师来听一听。”我把头俯在青蛙的嘴边,静静地听,小朋友们也竖起了耳朵。

“哦,原来这样啊,还是让小青蛙自己来跟小朋友们说吧!”“今天早上,我急着想来见大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本来要送给大家的两个字掉在地上,散了一地,现在我把它们东拼西凑在一起,也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怎么办呀,呜……”

“小青蛙谢谢你,别哭了,我们一(4)班的小朋友一定能帮你找出正确的那两个字,大家说是不是?”“能!”

我把六个写在田字格里不同的“二”和“三”贴在黑板上。“哪个小朋友愿意来找一找那两个书法家写的字?”

“我来,我来,我来……

几个小朋友上来指认,对书法艺术的结体、线条的质量美感都有了初步的映像,也都认得差不多正确。

“其实,书法家写的时候,已经在背后做了暗号,大家来看一看,前面的几个同学说得对不对。”

我把贴着的字揭下来,找出了正确的那两个,重新贴在黑板上,同时送出了礼物。

“找一找,这两个字中出现了一个什么新的笔画?”

“短 横,”

“短横是什么形状的?”……

一切都在向我预设的进行着。

“那有哪位小朋友知道这短横是怎么样写出来的?”沉默。

终于一位孩子高高地举起了手。谢天谢地。“起笔轻一点,慢慢重起来,最后顿一下。”送出大奖,那只青蛙。

沙盘练习,书空练习,相互练习……

“轻-重”,“快-慢”……

(四)、练习巩固

在作业纸上书写练习“一、二、三”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文5

为此,笔者采访了上海市思南路幼儿园的黄志煜老师,她曾经作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题研究,以下的问答,也许会对您有帮助。

Q:当前,"小学一年级不适应征"屡见不鲜,您认为原因何在呢?

A:主要原因是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些孩子遇到了新情况就不知所措了,因而显得不太适应。

Q:从幼儿园老师的角度看,小学生活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

A:有生活上的,也有学习上的。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时,任何时间的任何活动都有老师安排,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视线之中,他因此感觉很踏实、很安全。当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会面临课间十分钟的问题,这段时间完全由他自己掌握,有的孩子因此没了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产生了不适应的种种反应。还有,小学生有家庭作业,有的老师会把作业要求写在黑板上,但一些孩子并不识字,更不能理解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书面语言,只能让家长在接孩子时,替他们抄写下黑板上的作业要求,结果"累死家长",孩子也感到很无助。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次飞跃,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早打"预防针",等到事到临头,会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大麻烦!

Q:家长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各项能力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要求?

A:我们曾经设计过一个考察幼儿各项能力的表格,可以供家长自测(见附表)。

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各项能力的学习、掌握也有很大不同,家长可以将孩子能力比较薄弱的项目列出来,通过最后一个月的强化训练来提高一下。

Q:找到了孩子的不足之处,怎样有针对性地训练他呢?

A: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家庭条件选择训练方式,形式可以是轻松的。但必须有规律,循序渐进。

小贴士:8种常见"小学生一年级不适应征"的训练方法

1、课间十分钟不知道该干什么。

训练方法:

开学前,先向孩子说明课间自由活动的情况,让孩子选择这段时间喜欢玩什么;告诉孩子寻找小伙伴的方法;确定多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如晴天怎么玩,雨天怎么玩。开学后,帮助孩子列一张表,将一个星期的课间活动安排好,并叮嘱他遵照执行。

2、记不住家庭作业。

训练方法:

双休日,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让他完成,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增强任务意识。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可教他一些布置作业时的常用词,并将它们写在小黑板上,让孩子学会看黑板上的文字。

3、不会自己吃午餐。

训练方法:

开学前2个星期,在家里安排自助餐。让孩子自己选择就餐的桌椅,告诉孩子如果食物太烫、太咸,或者饭碗打翻了、食物吃不完时该怎么办;手把手教孩子应付这些情况。

4、老是丢失学习用品。

训练方法:

开学前,让孩子外出时像小学生一样背着书包,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开学后,让孩子列一个学习用品计划书,包括现在有哪些,还要添哪些。一周后,让孩子自己检查,如果没有丢失,家长可以给予奖励;如果有丢失的情况,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

5、孩子非要父母接送不可。

训练方法:

先从短距离开始,培养孩子独自走路,再一点点拉长距离。可以让孩子先自己走到家附近的超市;再到稍远一点的街心公园,再到更远一点的邮局......根据路程的不同,培养孩子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如怎样辨别红绿灯;怎样找斑马线;怎样穿马路;遇见陌生人和自己搭讪该怎么办等。

6、上课40分钟怎么也坐不住。

训练方法:

开学前,训练孩子从坐一段时间过渡到坐40分钟;为他读一些课文,让他习惯倾听;检查他是否集中注意力倾听;训练他有效倾听的能力,这一点,对提高他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7、放学后不知该干什么。

训练方法:

开学前,有意识地在家里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从半个小时左右逐渐过渡到2个小时左右;注意检查孩子干了些什么,有没有安全隐患,以防微杜渐;给孩子一些活动的建议,如整理小书包、做作业、玩玩具等。

8、被老师批评后精神不振。

训练方法:

开学前,最好拜访一下班主任老师,让他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向孩子说明,如果老师批评他,并不是不喜欢他了,而是希望他做得更好;经常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帮助他改正缺点;平时可适当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增加他的抗挫能力。

附表入学儿童学习、生活能力家庭自测

1、会玩"找同类"游戏吗?

2、会玩"比较异同"的游戏吗?

3、会从1数到100吗?

4、懂得单数、双数吗?

5、知道序数吗?如第一、第二。

6、会看时钟吗?

7、会使用铅笔和橡皮吗?

8、会使用蜡笔画画吗?

9、会记住3组以上不同的数字吗?

10、同一张图片,再看时认得出来吗?

11、能记住一段100字左右的话吗?

12、会剥豆吗?

13、会倒水吗?

14、会看图造句吗?

15、能安静地就坐吗?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文6

学生们并不懂得这段对话究竟有什么深意,也许是耳濡目染,也迷上了。呶,橡皮不见了,“元芳,你怎么看?”;飞蛾闯进教室,直扑电扇,撞扇而亡,“元芳,你怎么看?”;小狗卡西一反常态,郁郁寡欢,“元芳,你怎么看?”……一桩桩事,都“必有蹊跷”。于是,名侦探柯南似的,小福尔摩斯一般,分析,侦查,验证……同学们很忙。也是,哪个孩子的童年没有做过侦探梦呢?这么丰富有趣的题材怎么能够错过呢?那就写写自己的侦探故事吧。

一、 过把侦探瘾

写,得有合适的契机。所谓情动而辞发,当学生有所体验,急于表达的时候,写,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倾吐,一种快乐的分享。我等待着,捕捉着……

一日,小妞洪思徐递来悄悄话:她收到一封“情书”!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事懵懵懂懂,蒙蒙,最好奇的是――谁写的?此事必有蹊跷!

我接过“情书”一看,乐了,这不是那个古灵精怪的丫头董雨齐的笔迹么?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练就的职业本能,我对班里学生的笔迹了如指掌。这事儿有意思,机会来了!

“妞,该不会真有人喜欢上你了吧?”我戏谑道。

“什么呀,我可没看上谁!”小妞倒是落落大方,一副坦坦荡荡的模样。这丫头,大大咧咧,单纯烂漫,的确没有“情窦初开”的意思。

“这是你个人生涯中遇到的最大的案件吧?侦破它!”我推波助澜。

毕竟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短暂的惊讶、涩羞过后,小妞兴致勃勃地开始“破案”。我呢,不露声色,且看小妞如何处置。

先分析案情。此人神不知鬼不觉将“情书”放在课桌上的语文书里,“案发”时没有任何目击者,“现场”也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显然,这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现在,唯一的突破点只有“情书”的内容和笔迹。

“不知不觉我爱上了你,爱上了你矫健的身姿和动人的眼神!……”看不出什么语言风格,那就辨笔迹。字迹端正、清秀,娇小,可以确定,应该是女生写的!分析着,辨认着,推理着,终于,嫌疑人目标锁定――梅舒婷、董雨齐。

接下来自然是审理咯。逮住“嫌疑人”,单刀直入也好,虚张声势也好,迂回曲折也好,孩子自有孩子的智慧和技巧。

最后,案情顺利告破,作案者正是董雨齐。是词不达意地表白了一下心愿,还是闹着玩?不必追究,孩子自有孩子的心思和快乐。

“情书”案结束,小妞颇为得意地向我描述破案经过。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竖起大拇指:“神探,真是神探!”

临了,我建议小妞以周记的形式写一个侦探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破案的成就感,小妞欣然提笔。

一封“情书”,一份欢乐,一个侦探故事,这生活,多有意思!

二、 激起千层浪

周记笔会,《我收到“情书”啦》隆重推出――

嘘,悄悄告诉你,我收到情书了!

课间,我正盯着一张白纸发呆,突然听见同桌和王书晨正围观着一张纸条嘻嘻哈哈:“哈――哈哈――洪思徐居然在谈恋爱!”

“什么?”我一个箭步冲到他们面前,抢过那张纸,快速扫视了一遍。“不知不觉我爱上了你,爱上了你矫健的身姿和动人的眼神!……”不会吧!谁那么慧眼识人,对我情有独钟?

我的脸瞬间变成了熟透的红富士。说实话,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有些激动,有些骄傲,有些忐忑……

我满腹狐疑地想:我大大咧咧的,是谁在暗恋我呢?我默默地将班里的男生一一琢磨了一遍,疯的疯,傻的傻,淘气包一大堆,看上去谁都不可能“情窦初开”。当然,目前为止,我也没“瞄上”谁。

冷静,冷静!我仔细地寻思着,谁跟我特别要好呢?男生排除,那么就是女生!

对了,学习福尔摩斯,辨字认人!仔细瞧,这字端正、清秀,娇小,可以确定,应该是女生写的。我像大侦探一样努力分析着,辨认着,推理着。终于,大脑的全球定位系统把目标锁定了以下对象――梅舒婷和董雨齐。

我先来到梅舒婷的旁边,把纸条递给她,试探着,严肃地说:“老实交代,这是不是你写的?”

她把“情书”接过去,浏览了一遍,眉毛越皱越紧,眼睛越睁越大,脸上的神情由惊讶变欢喜,随后便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洪……洪思徐居然同性恋!你是不是太早熟了!哈哈……”我想纠正她说的话,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这事还真够离谱的。

“怎么可能是我?”她终于笑够了,轻声说,“我――才不喜欢你呢!”

我朝她做了一个鬼脸:“哼,我反正有人喜欢呢!”然后扬了扬“情书”绝尘而去。

“董雨齐,这肯定是你写的!”我奔到了董雨齐面前,把“情书”往桌上一摊。

“不……是我写的!”她不时朝天花板翻翻白眼,好像上面有她的“借口稿”。

“真的?你看着我的眼睛发誓。”我步步紧逼。

“真……我还是招了吧,这是我写的。”她朝我傻傻一笑,飞快地冲出教室。

这家伙,喜欢我有什么不好的,我也喜欢她呀,却偏偏闹出这么一桩“情书”案!

小妞读得绘声绘色,梅舒婷、董雨齐听得乐不可支,同学笑得东倒西歪,读这样的文章,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生活中一个有趣的“案件”,用文字记录下来,是一件多么好玩的事啊!

“像这样有意思的‘案件’,你的生活中有过吗?愿意写下来跟大家分享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群情沸腾:“我破获过一起压岁钱失踪案。”“金鱼死亡案,我侦破的,是我没注意保持水温!”“我种的桃树不见了,作案人是我奶奶,她拔了树种了菜,后来,我和她订了君子协议,门口的空地一人一半,她种菜我种树!”……

当然,也有“悬案”――“周记本不见了,全班大搜索也不见踪影,第二天,它神出鬼没似的又出现在课桌里了。”

还有“冤案”――“《晨读对韵》失踪了,我怀疑是王书晨拿的,还偷偷‘搜查’了他的书包,最后在自己的枕头下找到了,我想对他说声对不起。”……

除了个别行动,还有“专案组”啦,“铿锵三人行”啦,“黄金搭档”啦,“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些破案故事,情节更是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原来,在学生们的视野里,有这么多“案件”!跟成人世界不同的是,这些案件与暴力无关,与丑恶无关,有的只是淘气、迷糊、哭笑不得。

怎么写呢?细细品味、剖析“情书案”的写作诀窍,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

诀窍一:按破案的顺序写。发现案情――分析案情――侦破审理――结案情况,关键写好侦破过程的一波三折。

诀窍二:写好破案过程中的心理。“情书案”中,收到情书后小小的得意和狐疑,采用的是“内心独白”的写法;对“情书”的作者进行分析推理,采用的是“推想”的写法;被梅舒婷戏谑之后做鬼脸,扬“情书”,通过写外在表现,表现出的是小小的尴尬,自我的安慰。这些心理描写,使文章灵动活泼,清新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

每一个发现,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其乐融融的剖析交流中,跃跃欲试渐渐催化为迫不及待。

“那就写吧,写我们的侦探故事。”于是,笔尖在稿纸上沙沙地移动,流畅而欢乐。

侦探故事轻松快乐地写完了,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怎一个“趣”字了得。接着,我们评选“名侦探”故事。评选条件是大家讨论决定的:故事生动有趣,能从中获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