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电影范例6篇

窦娥冤电影

窦娥冤电影范文1

【关键词】电视戏曲 电视化 《窦娥冤》

电视戏曲出现不久,目前一直处于艰苦的创业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对戏曲与电视联姻后的屏幕形式的多元性还很难作出明确地描绘,但是其广阔前景是可以预见的。目前我们在各大电视台可以看到的电视戏曲主要形式有:舞台戏曲实况录像节目、戏曲专题节目和戏曲电视剧。它们分别代表电视戏曲不同发展时期的状况。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蒲剧《窦娥冤》在戏曲与电视结合方面就进行了大胆尝试,全剧采用舞台布景与实景结合,从戏曲电视的发展历史来看,电视戏曲艺术片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更高阶段上发挥电视的优势。为后代学者研究电视戏曲提供了借鉴的榜样。

中国戏曲的核心,不是模仿而是传神。传统的戏曲演出,观众只能从一个角度观赏全景式的表演,演员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演员的舞台活动无需交代。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观众只能远距离地观赏,演员的动作往往是高度夸张的,这些特点都是由舞台演出所决定的。而屏幕中,这些特点都发生了变化。首先,现在的戏剧电视节目都是多机拍摄、自由切换,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演员表演,这无疑扩大了观众的视角,尤其是俯仰拍摄,给观众不同于剧场的视觉感受,增加了表演的表现力。但另一方面,它又限制了观众,观众只能随着镜头的推、拉、跟、摇、移去观赏,看到的只是摄像者想看到的,再加上近景镜头的频繁运用,容易造成演员关系的混乱,缺乏彼此的呼应,尤其是戏剧电视剧中的搭景使空间显得有限,人物活动易乱。在这一方面,蒲剧片《窦娥冤》避免了这样的缺点,片中窦娥前往刑场的路途上,整个画面以窦娥为中心,其他人物不上场,人物关系明朗清晰,主次分明。在舞台上人物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人物虽多而不乱,所以说在屏幕上就一定要注意剧场观赏时的整体性特点,全景与中近景的合理交叉,否则多视角的优势可能会变成缺点。其次,电视的小屏幕决定了观众与电视的距离一般在二至三米之间,在镜头运用上也多中、近、特写镜头,由此使得舞台的远距离观赏变成了近距离的审视,这就增加了演员表演的难度,表演上的一点问题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何在实景环境中把握戏曲美的要素,就必须要求戏曲演员有扎实的戏曲表演功底,才有可能使电视戏曲艺术得于日臻完美成热和发展。在戏曲舞台上能产生效应的“明星”的容貌、体态处于次要位置,但在电视屏幕上可能上升到主要地位。这些艺术家可能因为年龄、容貌、体态等原因,一个中近镜头往往使得观众的美感尽失。这就要求在这一问题上多用全景镜头,或者由年轻演员表演,艺术家退居幕后配音。因为艺术追求的是尽善尽美,而电视又是视听结合的艺术,追求画面美感,是其自身规律的要求。蒲剧《窦娥冤》从舞台演出本到电视分镜头拍摄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更是大胆地想象,情景交融,既充分展示电视艺术技巧的运用,又着力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尽力体现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把握住戏曲审美艺术性与电视审美艺术性、构建出鲜活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使电视戏曲艺术片《窦娥冤》更好听、更好看…… 《窦娥冤》的创作人员热悉戏曲艺术的时空转换关系、把握电视艺术场景写实、时空转换关系、充分利用镜头切换突出简洁,贴切地保持与剧情、人物内心情绪、唱词时空关系的一致、使电视艺术的镜头运用得到了发挥。剧中高潮处,窦娥行刑后,白练瞬间变成红练渐渐消失于漫漫大雪中,紧接着连续几个空镜头,被雪覆盖的台桌以及柱子等等,这一组空镜头将窦娥的冤屈形象地告诉了观众,画面的构思胜过了很多言语唱白的表达,实乃妙不可言,而窦娥在临死之前舍性命含冤情的大段唱腔,丰富的面部表情,戏曲化的技巧身段,又保留并发展了戏曲的精华。既有影视的写实,又丰富了戏曲的写意;既有影视的叙事特点,又有戏曲写意的意境;既保留了戏曲大段唱腔又具备了民族歌剧咏叹调的意蕴堪称电视戏曲的精品。

“境随情迁,时由心变”是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时空观。其自然环境往往是由剧中人物带出场的,如《窦娥冤》中的大部分情节,就是在写实的景物当中展开的,荒郊野外、庭院、花草、衙门、墙头、夜色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尤其在牢房,窦娥一个人痛苦地回忆过去美好时光,电视戏曲真实地插叙再现了窦娥与相公、婆婆、父亲的美好场面。在真实景物的氛围中,再通过电视画面的着意渲染,使得离别格外令人伤感,且戏曲演员确实流出了眼泪,更让电视观众不能不为之动容。因而,这种写实手法不仅没有破坏舞台戏曲的诗化意境,相反使意境更加优美、深邃,其想象空间更加耐人寻味。

显然,舞台戏曲唱腔的脸谱化和一板一眼的节奏显然己不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现代观众更乐于接受贴近现实的生活化的表演。于是《窦娥冤》中在表现窦娥迎接婆婆时,画面是她焦急表情以及迎接婆婆快步,这本是戏曲舞台的表演身段,但辅之电视镜头的处理技法,既逼真又形象。再如婆婆说道“坐堂招夫”时,窦娥满脸复杂的表情,然后紧接着切到灵位的画面,表现此举对相公的不敬,有预示的作用。这里主人公的表情与灵位紧密联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电视镜头的技术化处理,戏曲音乐的歌唱化及念白的口语化,以及字幕的运用等,在戏曲电视中都有所尝试,并不同程度地丰富了电视戏曲的表现手段与艺术内涵,在《窦娥冤》中明显可以看到。当然,并非戏曲电视就完美无缺了,有时因其过多压缩传统戏曲的唱词和舞台剧精湛的表演动作,使得戏迷观众感觉在唱腔与演技上不过瘾,且在戏曲与生活化的结合方式上有时也显得生硬。也就是说,戏曲电视作为传统戏曲嬗变的一种表现形式,既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又要保持和发展传统戏曲独特的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孟繁树.戏曲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戏曲艺术,2000,(2).

[3]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

[4]苏国荣.戏曲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5]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3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00.

[6]黄克保.戏曲表演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

[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8]马元素.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艺术研究,2003,(3).

窦娥冤电影范文2

一桌两椅的演出时代,灯光的作用是为了照亮舞台,这是因为演出的服装、头饰、和脸谱大都是以艳丽的原色为主,大白光可以充分发挥服装、化妆上的原色的表现力,让观众更好地欣赏演员的表演。

戏剧灯光技术的处理,一方面是通过舞台灯光的手段表现空间。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戏剧演出的进展,在时间的延续中,利用灯光的明暗起伏,画面的光比,色彩变化,来加强戏剧演出的画面空间效果,这些表现手段可通称为舞台灯光节奏。表现舞台空间和表现时间的灯光的节奏,这二者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开。

戏曲舞台灯光的“音乐性”、灯光的“音律”近年来已引起众多同行广泛的注意,由于戏曲音乐分文、武场,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比较多,这就更要求灯光设计者要掌握一定的戏曲理论与音乐知识,并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在现代的戏曲中灯光更是舞台的灵魂。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要把人物立体化,使背景更真实,使观众一眼就能看到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舞台灯光之所以在现代戏曲舞台中有如此等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在戏剧中表现戏中的思想,起到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内心,时空转换的作用。

渲染气氛:在戏曲舞台上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一个接近生活和很好发挥出自己水平的艺术空间,观众也能身临其境。比如我团排演的《新台月》剧中的第五场中,绿色的逆光几乎贯穿了整场戏,在遥远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同时表演区伴有淡淡的蓝色气氛光,更烘托出草原夜色的寂静、凄凉。从而把太子思念公主的复杂心情,和边关的孤独寂寞表达出来。在戏曲儿童剧《连接你的心》剧中。一开场舞台营造出春暖花开的气氛,同学们背着书包一个接着一个的跑出来,在粉红色逆光中电脑灯一个一个的点亮最后排成一排,形成了一排排的点,同学们在各个点里嬉闹着。体现了校园那种喜气洋洋、朝气蓬勃的气氛。把同学们那种无忧无虑,淘气顽皮的个性充分的表现出来。

刻画人物内心:舞台灯光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具有独具匠心的作用。通过设计者运用、表现潜在的内涵,感性的创造和理性的控制显现出可视的画面,而使这个画面产生情和景巧妙的统一和完美的融合,即表现时空,丰富人物,再现情节。例如在《窦娥冤》剧中,窦娥临刑三愿后,窦娥含冤被斩。这时舞台上淡兰的灯光,再用血机制造出漫天的飞雪。这时逆光全是白光,雪遮掩了窦娥的尸体,也洗刷了窦娥的鲜血。白光是死去窦娥真实的灵魂世界,是窦娥灵魂的圣洁所在,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白色的震撼力要比使用红光更能表达窦娥死的悲惨,死的无辜。更能表达她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戏曲灯光在刻画人物内心起到的重要性,英国的舞台美术家、导演戈登,克雷曾说过“半寸的光或阴影就足以表现一个人不同的心情”。每出戏中,不一定每场戏都有灯光变化。但常可见到在某一场戏中,利用演区光的变化来借此加强主要的表演及舞台气氛。灯光的场中变化也是灯光节奏的一部分,因此演出区光的变化不应是简单的模拟自然生活中光线变化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剧本主题思想所需要的舞台气氛。并能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绪。

时空转换:利用灯光展现时空转换,扩展空间如《连接你的心》剧中,老师寻找学生,学生也思念同学。这时舞台上出现了两个光区;粉光区中老师在焦急的寻找着学生,绿色光区中是学生思念同学,怀念在学校的快乐时光。这两个时空交叠出现在舞台上,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完成舞台时空转换,使画面简练干净。另外还可借切光与光束的使用完成场面转换使活动区域外尽显黑色,方便人物上下场合道具摆放这手法在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

窦娥冤电影范文3

1.被称为“艺术学之父”,并首先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的大师是德国的。()

A.格罗赛

B.黑格尔

C.狄索瓦

D.康拉德·费德勒

2.徐冰的《生命潭》是一幅作品。()

A.油画

B.版画

c.摄影

D.水彩画

3.绘画的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属于。()

A.印象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表现主义

4.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达·芬奇

C.贺拉斯

D.亚里士多德

5.《登幽州台歌》是我国代诗人陈子昂的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

A.宋

B.晋

C.唐

D.明

6.我国明代艺术成就的画家之一是。()

A.宗白华

B.黄庭坚

C.徐渭

D.王世贞

7.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草垛》属于法国的。()

A.现实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8.静物油画《向日葵》是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A.高更

B.莫奈

C.梵·高

D.米勒

9.《岳阳楼记》是我国北宋文学家的散文名篇。()

A.韩愈

B.欧阳修

C.柳宗元

D.范仲淹

10.我国的雕塑作品《人面鼎》产生于。()

A.东汉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殷商

11.《木兰诗》是我国北朝时期的一首。()

A.七言绝句

B.散文

C.抒情诗

D.叙事诗

12.《泰坦尼克号》是的影片。()

A.美国

B.加拿大

C.法国

D.德国

13.下列属于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创作的名著是。()

A.《羊脂球》

B.《包法利夫人》

C.《项莲》

D.《红与黑》

14.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的唐代画家是。()

A.吴道子

B.周方

C.张择端

D.张噪

15.喜剧《钦差大臣》的作者是。()

A.雨果

B.莫里哀

C.博马舍

D.果戈里

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罗丹的名作《思想者》、《巴尔扎克像》等。()

A.15

B.17

C.18

D.19

17.在《文心雕龙》里把文学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类型的文艺理论家是。().

A.谢赫

B.钟荣

C.刘勰

D.陆机

18.下列作品属于西方高度技术派建筑的杰作之一的是。()

A.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B.对彼得教堂

C.巴黎圣母院

D.朗香教堂

19.小说家福楼拜创作了名著《包法利夫人》。()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20.《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部小说的作者是。()

A.莫泊桑

B.高尔基

C.雨果

D.托尔斯泰

二、筒答题:21~2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21.简述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22.简述审美想像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23.简要说明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作品赏析题:24~26小题,请任选其中两小题作答。若3小题都作答。只按前两小题的得分计入总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24.戏曲艺术作品:《窦娥冤》

25.电影艺术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

26.绘画艺术作品:《游春图》

四、论述题:27~28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7.为什么说艺术的起源是多因的,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28.试论艺术意境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色。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2.B3.C4.C5.C

6.C7.D8.C9.Dl0.D

11.Dl2.Al3.Bl4.Dl5.D

16.Dl7.Cl8.Al9.B20.B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1)艺术作品的题材,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基本材料,既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客观生活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

(2)艺术作品的主题,也叫主旨或主题思想,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的来源,一方面是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渗入,它凝聚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思考与评判。

(3)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是:题材是主题的基础,主题是题材的提炼、概括与升华。主题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经过主题的凝聚,题材不再是零星的片断,而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主题并非每个艺术作品所必备的,如单纯的图案装饰等可以没有主题,但艺术作品不能没有题材。

22.(1)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履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

(2)想象的特征:第一,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第二,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第三,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3)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23.(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体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晶内容的存在方式,亦既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三、作品赏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4.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元代伟大现实主义剧作家关汉卿作。窦娥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窦娥所唱的《滚绣球》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窦娥发的三桩誓愿,是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该曲结构严谨、人物丰满、曲文优美,同时具有现实主义悲剧作品的浪漫色彩。

25.《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电影故事片,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影片有三条情节线:一条是素芬与婆婆、孩子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真实地表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人民的贫困与痛苦,有着强烈的控诉作用;另一条是张忠良由一个抗日爱国青年走向堕落,混入****的上层社会的过程。影片围绕这一条线,还写了一批政客、官商,有力地暴露了******官僚统治集团不顾民族危机,大发国难财的罪恶和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第三条是写张忠良的弟弟张忠明投奔山区游击队,战后留在解放区工作。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苦斗和受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影片中三条情节线交织发展,对比描写,构成了抗战前后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画卷。这部影片最后让素芬自尽前给儿子留下了“不要学爸爸要学叔叔”的遗言。这一简短的话语,大大深化了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思考的结果。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一部史诗式影片,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峰。影片典型地体现了导演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

26.展子虔,隋代画家。所画《游春图》为绢本。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匦。全图描绘官贵仕人在风和日丽、春*宜人的季节,于郊外“踏青”的游乐情景。图卷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殿阁点缀其间。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赫石涂染,显现早期山水画敷彩浓烈,富丽堂皇的古拙之美。《游春图》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说明隋代山水画独立成宗,而且改变了魏晋以来山水人物比例失调的现象,形成了“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合理比例。此时的树木也不再是“伸臂布指”的幼稚形态,画法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夹叶点”。但山石的画法仍处于“有勾无皴”(一种表现山石质感的用笔方法)的初级阶段。着色呈“青绿色”,开青绿山水画之先河。这幅被誉为“唐画之祖”的青绿山水画作,对初唐山水画家的山水画起直接的启迪和楷模作用。

四、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7.(1)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起源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有全面提示艺术产生的根源。

窦娥冤电影范文4

一、音响的运用

除了画面,音响是电影的第二大元素。在电影中,任何生活环境中的声音都可称为音响。恰到好处的音响,能为人物创造富有真实性的生活场境,更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复杂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烘托环境气氛,从而更好地表达主题。

音响引入课堂,具有打破时空界限、扩大视野和激发想像等作用。在《雷雨(节选)》一课的教学中,可用雷雨声导入新课,用雷雨声结束,让学生在雷雨声中引发联想,感悟“雷雨”的象征意义。

二、音乐的运用

1. 朗诵配乐

戏剧的语言,有不少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很适合于诵读,且反复诵读品味也是鉴赏戏剧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文字朗诵配上风格一致的音乐,能营造氛围,更好地表情达意。《哈姆莱特(节选)》中的“戏中戏”,伶王和伶后的台词是诗的语言,十分优美。在组织朗读时,配上钢琴曲《爱的纪念》(《Love Commemoration》),表现了伶王对爱的忧虑,伶后对爱的信誓旦旦。扩展阅读可增加抒发亡国之痛的《哀江南》一文,并借助古筝、二胡等乐音,作为曲词诵读的配乐,让古朴悠远、空灵哀婉、如泣如诉的乐音渲染气氛,唤起联想,使学生领悟到曲词中悲怆痛惜的感情。

2. 选配主题歌或插曲

《长亭送别》一折中,不管是萧瑟凄冷的景物,还是直抒胸臆的人物曲词,都细腻地刻画了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微妙心理,离愁别恨的情绪贯穿全篇。为配合这种情绪,渲染这一氛围,结合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师生可通过讨论,把《端正好》确定为这折戏的主题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清新的画面,优美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舒缓的节奏,凄婉忧伤的曲调,与文章的场景十分吻合。不论是在朗读,还是在赏析品味,主题歌适时响起,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离别时的痛苦心理和怨恨情绪,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城南旧事(节选)》中,根据故事情景先后出现歌曲《麻雀与小孩》和《送别》,表达了小英子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应。特别是结尾部分的《送别》歌,用略含忧伤的曲调引出了下文——林英子落泪;同时,“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优美歌词,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和想像,具有穿透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空镜头的运用

所谓空镜头,是指银幕上出现的没有人物活动的电影镜头。虽然“没有人物活动”,但它却是电影画面中重要的一种。如《雷雨》中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的画面,象征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等待戈多》中设计以“一棵光秃秃的树”为背景的苍凉画面,暗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等待将毫无希望。《长亭送别》中,设计了“长亭外,古道边”、“衰柳残阳”的空镜头,使人物的离情别绪定格在这幅画面上,有力地表现了莺莺的满腔惆怅和痛苦心情。

四、蒙太奇的运用

连贯式。运用联想和想像,按照情节发展的程序,在“脑屏幕”中“放映”画面,再现形象,把一个个镜头有节奏地连接起来,构成连贯的情节,从而正确地了解剧情。一般情况下,在阅读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时,可指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把文字形式转化为直观图像,完成阅读的初步创造。

窦娥冤电影范文5

一、仿写流行歌曲――超男超女尽现风采

时下某些流行歌曲,不仅旋律好而且内容灵动,十六七岁的学生愿意唱,也乐于唱。于是笔者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以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仿写一些不错的流行歌曲。学生在这个时候常常是热情高涨,激情投入,当然也是佳作涌现。比如,让学生仿写歌曲《两只蝴蝶》,涌现出的佳作真是让人目不暇接,现摘录一首《两只海鸥》:“亲爱的,你慢慢飞,海的蔚蓝会让你追随;亲爱的,你动动嘴,阳光味道会伴你入睡;亲爱的,你跟笔者飞,漫步沙滩去看夕阳美;亲爱的,来合个影,快乐滋味永远是珍贵;笔者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淹没这蔚蓝也无悔,相守你一生感动笔者千回,记忆着爱的指纹,往事的美,笔者和你潇潇洒洒执著飞,陪你到天涯也陶醉,等到花开了,花谢花又飞,能留下爱的回味也要追。”还有《空中云雾》《珍重阿姐》《春光跳跃》《一线情》等许多优美的仿写,笔者不再一一摘录。总之,让学生们尽情仿写,并且大胆歌唱,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说写能力,也引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学生的一张张笑脸上,一次次的咏唱中,笔者找到了为人师的价值。

二、学写灵动小诗――尖尖小荷绽露头角

十六七岁正是写诗、读诗的年龄,笔者抓住这一黄金时节,让学生小试牛刀,让他们在写作之中体味诗歌的美妙。高中第二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笔者一改平时的传统教学,转化课堂,让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展开两个比赛:一是分角色演课本剧;一是各小组联系现实为主人公写小诗,进行课堂展示。在小组朗诵诗歌时,学生们不仅情感充沛,而且还借助必要手势和各种道具表露心迹。在此,摘录两首:“将自己裹在灰色的大衣中,摇摇欲坠地挂在枝头,不愿别人打搅,宁静地沉睡,也不愿享受蜕变的美好,就这样在自己织就的套子中,窒息,灭亡!”(《蚕茧》――别里克夫)“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风吹散了阳光,吹来了一把虎耳草,天南角上一刻流星擦亮了她的眼睛,山放弃了水的阴柔,水放弃了山的阳刚,岁月的车轮辘辘不停,生命的字典翻译着阳光,溪边的细节依旧如故……两个同心的圆难以相切,苦苦的身影不曾出现……”(《守望》――翠翠)。学生们一边朗读,一边为祥林嫂们呐喊;一边倾听着,一边为翠翠伤感;有的在为水生嫂们鼓掌;也有的因现实中太多太多的别里克夫而激愤。从他们那字正腔圆的朗读中,从那满含深情的双眼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正在现实中跳跃,纯结的心境正在激情中升华。

三、编写对联――同学少年点击爱恨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特殊的节日和活动,引导学生在小小课堂上放眼社会,心系民生。在巴金的诞辰纪念日笔者让学生给巴老写挽联,在“三八”到来之时让学生为女子写对联。现摘录几副如下,写巴老的:“穿越一个世纪,刻画历史巨变,《家》《春》《秋》燃烧生命激情;见证百年沧桑,书写厚重人生,《雾》《雨》《电》点亮灵魂灯塔”“大海扬波,阖家滴悲,《春》《秋》经纬,世人《随想集》录;晴天惊雷,紫雾凝聚,《雨》《电》和声,巴翁驾鹤西去”“激流爱情长存先生随想;巅峰人生永垂巴老不朽”。写女子的:“闭月羞花,清水芙蓉赛貂禅,牡丹含情比贵妃;沉鱼落雁,西湖清波映西子,驼铃清竹刻昭君”。讲到《窦娥冤》时,学生们个个激情万丈,有的对黑暗旧社会痛斥谴责,有的因窦娥的深冤拍案而起,他们的举动让人震撼。笔者抓住时机让学生用对联把这些爱和恨倾泻了出来。例如,上联“冤深似海海水不绝此恨撼云霄”,下联“义重如山山峰连绵此情震寰宇”,横批“碧血晴天”;再如,上联“官重官贵百官判案随其所愿”,下联“民轻民贱众民含冤有口难辩”,横批“天昏地暗”。联系现实生活,点击心中爱恨,触摸时代脉搏,弘扬天地正气。学生们在追思中厚重人生,在感慨中点燃激情。

窦娥冤电影范文6

A.罗丹

B.拉斐尔

C.达·芬奇

D.米开朗基罗

2.《离骚》的作者是。()

A.宋玉

B.屈原

C.郭沫若

D.蔡文姬

3.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是。()

A.《牡丹亭》

B.《三国演义》

C.《窦娥冤》

D.《西游记》

4.《西厢记》的作者是我国元代的。()

A.关汉卿

B.马致远

C.王实甫

D.汤显祖

5.电影艺术诞生于。()

A.1890年

B.1895年

C.1905年

D.1915年

6.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是。()

A.模仿发生说

B.游戏发生说

C.巫术发生说

D.劳动发生说

7.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是。()

A.孟浩然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8.《农夫的鞋》的作者是。()

A.梵高

B.罗丹

C.塞尚

D.高更

9.在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塑造了懒惰成性、不可救药的“多余人”典型形象的作家是()

A.高尔基

B.冈察洛夫

C.契诃夫

D.托尔斯泰

10.艺术接受的主体是艺术作品的。()

A.传播主体

B.艺术信息

C.传播媒介

D.传播受众

参考答案:

上一篇棱台体积

下一篇长恨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