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材料范例6篇

备课材料

备课材料范文1

对于科学课来说,一节上的成功与否与很多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就通过一节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来谈一谈在上实验课时,是如何准备实验材料的。

了解科学课的教师可能都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虽然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实验课,但是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很多的,而且也是很有讲究的,

虽说我上科学课也有几个年头了,但由于一些原因,有一些实验课可能没有上得那么认真(没有像公开课讲得那么细致),所以,在讲课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没有太在意。在这学期我校进行的教研课上,我讲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在开始准备材料的时候我就发现这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了,而且有些东西我们身边还真不好弄到。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要准备大小一样的木块,每组4块,12个组,一共48块。我就在想,要到哪里去弄到这么多块的木块呢?用积木,少还可以,但这么多根本就不太好找。有一天中午,我在学校没回家,去买盒饭时老板给了我一双方便筷,我突然想到可以把方便筷截成大小一样的一小断、一小断的,虽然木块小了点,但也是木块呀!就这样,木块这种材料解决了。第二个碰到的问题是橡皮,橡皮也是像木块一样需要很多,去买会需要不少钱,怎么办呢?我想呀想,忽然想到以前在教低年级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橡皮丢了以后就不去找也不要了,有些教师那里会积攒下很多的橡皮。就这样,橡皮也解决了。第三个碰到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能漂浮在水中间的一个物体,这个问题可难为了我好长时间,平时好像这样的东西很好找到,但是真要用到了还真不好找这样的材料。一开始,我用各种感觉上不太重也不太轻的物体来做实验,但都失败了,不是沉下去就是浮在水面上;接着我想到用一个空的带盖的瓶子并能浮到水面上的,再往里面放一些水看能不能漂浮在水中间,但做了一下午也没有成功一次;后来,我就想用一个视频让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就行了,不管怎么说学生也看到现象了。但是,我晚上回到家一想,那样的话,效果也不太好。等到第二天,我又继续做实验,把瓶子里的水换成了沙子,然后不断地调整沙子的多少,经过一天左右的时间,我终于把这个实验做成功了。当时,我真是说不出的高兴。在正式上这节课的时候,同学们在我准备的材料下,把实验做得非常成功。

材料对科学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把材料准备好,实验课才能有效地开展。

备课材料范文2

一、合理、充分利用好旧材料

仪器室中过去留下的一些常识实验材料虽然不能满足科学教学中的实验需要,但是有一部分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充分利用起来,对这一部分材料我进行了一番大的调整,哪些可以用于科学科的哪一个实验,都心中有数,有效地为科学实验教学服务。

二、发动家长和师生共同准备材料

首先,每学期开学前制定好相关的学期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并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要做的观察、实验、制作,需要准备的材料,列出详细的清单,哪些必须由学校统一购买或找专人制作,哪些可以从仪器室直接找到或由其它仪器代替,哪些材料需要教师自己制作,哪些材料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一一罗列清楚。需要学生准备的材料用开学第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分单元记录清楚,并通知家长。

其次,将一学期每一课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张贴在教室里,便于大家提前准备。让家长知道孩子在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我们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尝试这种做法以来,调查反馈显示90%的家长支持学校的这一做法,80%的家长能协助孩子做好相应准备,约1/3的家长甚至能和孩子一块去“搞研究”,对科学课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科学课在家长心目中再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最后,发挥学生家庭优势,个别准备材料。一个年级有两百多名学生,就来自于近两百多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有的家庭父母是开小杂货店的,有的家庭父母是做房地产的,也有的家庭开厂的等等,使每个家庭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我在让学生准备某些材料时,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特色,发挥家庭优势,个别准备材料。如:玻璃仪器店家长提供的玻璃片(比较流动的快慢);房地产家长提供的瓷砖(光滑面和粗糙面比较摩擦力的大小)等等。

三、结合本地实际合理替换、改进;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注意调查发现。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把教材中本地能替代的材料合理更换。例如:《种凤仙花》一课,很少人种植,种子比较难找,我就让孩子们种辣椒、西红柿。《油菜花开了》一课,经过考察我让孩子们在菜市场购买有花朵的白菜苔。《花、果实和种子》一课,观察雄蕊、雌蕊构造油菜花的雄蕊、雌蕊较小不够清楚,我就让孩子们观察百合花;《电磁铁》一课,经过考察实践我给孩子们收集旧网线中的线芯来制作铁钉电磁铁,线圈既好缠绕又不易松脱。

替换实验材料、优化结构。例如:利用大可乐瓶替换测量肺活量的装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所用的橡皮泥用油泥代替效果非常好;《造一艘小船》测试小船的承载重量和抵抗弯曲、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拱形的力量用的金属垫片用乌龙币替换;《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实验装置用一升牛奶盒替换,材料易找且效果好。《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用大中小石头实验学生很难将石头捆牢,我就让用钩码和油泥替代,一个钩码代表小石头,钩码上粘上一块油泥代表中石头,粘上两块油泥代表大石头。

这样,上课时由于准备充分因此圆满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

四、平时注重积累,自制实验材料、填补空白

我们还应该做个有心人,平时注重积累,善于收集,自制实验材料,让科学课堂的实验材料生动起来。如:收集输液瓶和吸管自制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收集棉线和螺丝帽自制摆的研究实验装置;积累学生用过的改正带齿轮,提供给学生做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的齿轮;收集学校装修剩余的铝合金片自制杠杆尺;收集学校装修剩余的塑料管自制检验光的传播路线实验装置。

备课材料范文3

一、有序源于计划

一个备课组教师虽不多,但面对的学生却不少,要做的工作也不少,如何做到有质量,教师们相对也比较轻松,这就要看期初的计划了。就拿周末作业和单元试卷的命制来说吧,要是开展的不好,就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给组内教师造成不少的麻烦,使组内教师工作被动,试题的质量也难以提高;要是开展的好,不但可以提高试题的质量,老师们也相对比较轻松,大家也乐意去做。开学到现在,这项工作我们组做得井然有序,从来没有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耽误过,质量也很高,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期初工作计划的制订。为了更好的做好组内的各项工作,我们注重了期初工作计划的制订,开学第一周教研活动时,我们就周末作业的安排、单元试卷的命制、组内研讨课的开设等工作作了详细的分工,让组内教师在开学初就做到心中有数,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做什么清清楚楚,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工作也是如此,为了规范学生的书写、教师的备课、作业的批改,我们在开学初就作了统一的要求有布署,使老师们明确了目标,工作有了方向,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们也会自觉、主动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几次的检查中,效果都很不错。

二、教研活动遍地开花

在六年级数学备课组中,不敢说每位教师都是很优秀的,但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这个团队是很优秀的,工作中,我们团结协作,各尽所能,紧密配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就拿教研活动来说吧,我们注重三周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每次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很充分,活动开展时大家发言积极,讨论热烈,效率很高,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我认为更成功的是组内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不失时机地探讨和交流。经常可以看到、听到组内教师就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大到本册教材的分析,小到每题的讲解与分析,各抒己见,对教师们来说,尤如一场及时雨,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现在,在六年级数学组,有问题大家来讨论、研究一下,有好的题目与方法大家来分享一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老师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半期来,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成功的开展了两节组内研讨课,上课的人认真准备,组内教师出谋划策,课后及时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还同五年级就曾老师的思维课联合开展了一次年段教研活动,本次年段教研活动的开展,严格按照教研活动的程序,先集体备课,在上课、听课,最后评课。年段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让教师们体会到了年段教研活动这一新的活动形式独有的魅力,也加强了同年段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意义非凡。

备课材料范文4

小学科学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科学教材的设计是以学生喜欢又严谨科学的活动为主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要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体验过程,习得方法,形成能力,这一切都依赖于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让学生自己按教学内容参与教学准备,既给教师减轻了负担,又使学生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好处有:

1.为课上探究做好准备。

科学课的课前准备包括实验材料的搜集、实验工具的准备和探究前知识的准备等方面。“充分的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保障”。科学课是探究课,没有东西,还探究什么呢?科学课程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去发现。而没有课前物质的准备,课上的探究将无法进行。而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准备的材料丰富、各式各样,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上《植物的果实》一课,学生带来的果实有苹果、香蕉、梨、红枣、花生……而让老师买,从金钱和时间两方面考虑,都不可能买那么多,即使学生拿来了萝卜、甘薯,也是进行果实与非果实比较的好材料。

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其实也是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主动观察实验材料的特性;主动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对不熟悉的材料,主动向周围的人请教。比如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向家长和周围的人了解有关温度计的一些知识:温度计有哪几种?它们都是测量什么温度的?它们有什么不同?温度计是谁发明的?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温度计里面的液体为什么有红色的,还有银白色的?等等。学生对要研究的对象迫不及待地探究从课前准备就开始了。

2.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想进行科学探究,就必须有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学生探究的欲望与积极性,除了教师在课上引导、鼓励外,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一个很好的时机。刘默耕老师说:“解放学生的脑、手、嘴、思想和时间,把动手、动脑、动嘴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不但要把课上的时间交给学生,而且要把课前准备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研究活动真正的主人。学生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寻找、观察、选择、制作的过程中,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绚丽缤纷的,从而激发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各种各样的叶》时,课前老师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叶,以后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根》课时,学生就会自告奋勇地到处采集花、根。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由他们主动参与准备的这节课,学生特别关注,一上课就调动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主动学习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学生观察自己搜集的材料既认真,又爱护。

3.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材料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谁能在21世纪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拥有主动权。因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成了科学教师探讨的课题。美国的小学经常会给学生出一些如“谈谈中美文化的差异”等相当大的论题,而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不出几天,竟也能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的意义相当深远。如今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电脑和网络对于他们来说都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例如:上《好吃的食物》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包装袋,并且要求学生了解食品每种配料的作用。“食用香精、膨松剂、转化糖浆、乳化剂、防腐剂、柠檬酸……”这些不熟悉的字眼都成为他们查阅的对象。因为要争取独家新闻,他们对课前查阅和课上交流都非常有兴趣。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经验,而经验的获得则需要不断实践。不论让学生准备什么材料,都必须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为达到这一目标,在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要给学生适当的方法指导。我在上《土壤》一课前让学生准备各种土壤,不是让学生随便准备,而是让学生按“1.准备透明小瓶,2.观察采集地点的环境、作物,3.采集各种土壤样本,4.贴上自制标签,(包括时间、地点、采集人)”这四步来操作,学生既采集了土壤样本,又观察了采集地点的环境,还学会了较科学的采集方法,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经验日益增多,想创新、敢创新的意识逐渐产生了,敢实践、敢创新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4.让学生探究从课前开始。

从准备到探究,从探究到课后实践,这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学生只有经历全过程,感受全过程,才能算是科学的研究。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探究,绝不是只准备没有研究,而是在准备中有思考、有发现。如上《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课前老师让学生带一些发霉的面包,他们会想:发霉的面包应该去哪找呢?如没有现成的,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面包发霉呢?而在怎样的环境下,能加速面包的发霉呢?……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已经在研究探讨了。所以参与课前准备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能让学生从课前到课中,乃至到课后,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好处多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遇到问题。许多时候,等教师要开始上课了,却发现学生课前准备的现状不容乐观。每次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没有查找相关资料、不带实验材料,不是说忘记了,就是忘带了。这样的现象常常会导致课堂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下去。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未激发;有的是记不住要准备的材料;有的是没把做课前准备的事放在心上;有的是材料准备的难度太大;还有就是家长不支持。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培养学生做课前准备的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是科学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兴趣才是他们做事情的最大动力。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让孩子对准备材料产生兴趣呢?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发现以下几种方法效果不错:

第一种,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如在布置收集鸡蛋壳时,我出示了一个鸡蛋壳,并说:下节课老师想看看谁准备的鸡蛋壳能比我的厉害?孩子们一听要比赛,还是跟老师比,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结果孩子们准备得相当充分。又如:在布置制作传动装置时,我说:下节课我们就要来设计一个传动装置,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制作的传动装置效果是最好的。结果让我非常满意。

第二种,用“神秘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布置造一张纸的准备任务时,我神秘地告诉大家:下节课,我们要来搞一件伟大的创造,我们要来造一张纸。教室里顿时沸腾开了。“我们还能造纸?”“老师,是真的吗?”然后我就布置大家带好必备的材料。

2.列出学生课前准备清单

我将每学期每一课学生要做的课前准备清单详细列出,一张贴在班级,便于大家提前准备,一张交给科学课代表时刻提醒大家。一般情况下,我布置学生的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是搜集或制作难度较大、耗时较多,有时需要学生自己购买的一些实验器材。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第一课时,我对学生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的要求是:第一层次,蜡烛、火柴(打火机)、透明玻璃杯。第二层次,瓷片、去底的塑料瓶,红墨水。这一招果然灵验,省去了科学教师的时间,也让孩子们准备时明明白白。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是完成第一层次,还是两个层次都完成。

3.合理布置准备材料,不挫伤孩子积极性。

布置准备的材料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我们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的负担。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想一想布置的准备任务是否合理?能否让学生轻松完成?假如不好好考虑这些问题,随意布置准备任务,那么学生不带材料或带的材料不适合是必然的。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假如事先老师能够好好考虑,针对性地想一些办法,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比如在准备蜗牛和蝗虫时,如果只是随口一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蜗牛,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蝗虫,那么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又怎么能带来?如果老师能做一些引导,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蜗牛;如果老师能结合实际提要求,让孩子们准备蚱蜢,那么,我想孩子们就不会让老师失望。

4.发挥小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常规机制。

小组学习是科学课里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为什么不发挥它在准备材料时的作用呢?我们应在班级、小组里建立一套科学的材料准备机制,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提前进行通知,最好能够有样本,让学生清楚该准备怎么样的材料;其次,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上课的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降低忘记的可能性;最后,由各小组长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可以为小组长准备学生科学课课前准备情况统计表,课前进行检查、记录。完成老师第一层次要求的记“√”,没有完成的记“×”,两个层次都完成并表现突出的记“”。再将记录分级汇报到课代表和老师处。这样的材料准备机制,对那些经常不带材料的学生,会起到很大的监督、督促作用,长期坚持,定将帮助他们渐渐改正,养成良好的准备材料习惯。

5.寻求家长支持,让孩子们更重视科学。

家长的帮助是很有效的,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那么我们的工作必将事半功倍。如果能多与家长联系,让家长理解科学课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就能够更重视孩子的科学学习,能够经常询问孩子学习科学、准备材料的情况。这样,孩子就会更重视科学课。

6.对做好课前准备的学生要及时奖励。

备课材料范文5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因教师课前准备的随意造成了课中探究活动无序、小组合作探究低效等一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必须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落实。

二、准确把握科学教材特点

“用教材教”要做到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利用教学生长点进行创新,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活力。

首先,要从单元总体把握。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科学》教材就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中稳定的范围或活动作为教学单元,单元内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不是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多学科或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涉及到地理、社会、经济学、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如三年级《它们是什么做的》就是很有争议的一个单元,新旧版本变化很大,由原来的常见材料、研究纸、我们穿什么、玻璃和陶瓷、材料的使用和环境改成了常见材料、纸、纺织材料、金属、塑料五课。从课题上看,字数的减少使学生研究的目标更为明确,省去了不太科学的表达;从内容上看,编排更系统,更贴近生活,结构合理,层次感强。最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总体把握单元教材教学。

其次,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备教材看成是在“盖房子”,先要有框架结构,再加墙盖顶、最后是装潢。框架结构就是本课教材的思路,在设计思路时各个活动内容有的可以平移互换,但有的却不能本末倒置。如在探究《纸》的牢固程度、纤维结构、吸水性和透明度,《金属》的光泽、传热性和延展性时,各个探究活动不成因果链接关系,而均成并列关系,可以在教学时做顺序调整。而《塑料》一课在认识塑料的优点和缺点时就应先认识优点后了解缺点,因为这是一个材料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双重性,呈逐层递进关系,所以各部分不能互换。

有了框架结构,有了教学思路,就可以进行第二步加墙盖瓦,设计教学活动,把握重难点。这也是教学参考中范例提到最多的,我们最容易把握的一个环节。

最后,是装潢,用细节点亮课堂。运用游戏、提问、互动、板书评价等来充实课堂,激发学生上课兴趣。如《常见材料》一课中,为便于教学,可事先在教室里布置盆花、鱼缸、笤帚、棉花等物品;为突出亮点,在设计让学生分析拓展这一环节时,可让不同的组来分析不同的物品……这些都是备教材的细节,就如同房子装潢的舒适,那么人住进去就会感到舒适。同理,课的细节设计的生动,那么学生就愿意在课堂上学习,从而为达到有效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读懂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深度,才能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灵活、有效有针对性、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抓住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生成性的思维火花,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构、生成新的信息,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有效地、愉悦地学习科学。

三、合理收集使用科学材料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为学生准备活动材料和器材,自制教具、学具”。而有结构的丰富的探究材料,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多种探究方案提供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准备不准备材料常常反映了一个科学教师是否认真教学的态度,而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则能反映一个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1.收集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探究课题大多来源于生活,探究的材料也趋于生活化,这样更便于学生收集。教师必须提前布置收集任务,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收集材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些材料不是立即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范围中找到的,可能某次偶然的经历,会突然带来意外收获。事实上,每个孩子能顺利收集到的材料是有差异的,有些材料不是人人都可以收集到的。如《纺织材料》中的“毛料”的收集,只有在裁衣店的家庭中才能找到,如果在材料收集时学生“各自为战”,最终很可能出现有些材料收集得过多,而有些材料空缺,影响了探究活动有质量的开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应考虑实现材料收集效率的最优化。

2.呈现

(1)呈现材料分层化

尤其是在平常的科学课上,我们应适时地、分批地提供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器材。如《做一名小科学家》一课就要先出示“纸鹦鹉”的材料,再出示制作“小丑玩具”的材料;《观察水》一课中要先出示水,再出示各种液体;《常见材料》一课中在课中再出示要让学生分析的物品,而不能图省事叠加似的一股脑在课前全部交给学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分心,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2)注意材料的差异性

有些探究活动要根据实验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每组孩子的知识广度和动手能力,有些探究活动是为了体现结论的多样性,给各组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这样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挖掘探究活动的广度。

(3)考虑材料的适用性

课本的图片上经常出现的一些材料,并非都适用,如《食物的消化》这课中模拟小肠用的“丝袜”,其实整只太宽,应改为剪开的半只才适用,因此更需要我们在课前提前试验。

(4)避免呈现有争议的材料

如《常见材料》一课中有的老师准备了“地板砖”想以此让学生认识天然材料,但课堂上有学生说那块“地板砖”在制作时添加了其它材料,而且还通过了加工,所以属于人工材料。确实生活中的很多“地板砖”所含原料为玻璃粉,由树脂、无机颜料、植物油等组成,是人工材料。而书中图片上的“地板砖”是纯天然大理石打磨成的,是天然材料。

(5)避免呈现可能产生误导的材料

如《纸》中用贴有一层薄塑料的纸、《纺织材料》中用不是纯毛的毛线、《塑料》中用不透明的塑料尺……都会给学生产生误导而不利于教学的科学性。

备课材料范文6

关键词:教学改革;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显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7-02

材料科学的发展与材料研究分析测试方法的提高具有紧密的联系。每一种新的分析测试方法的产生,都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1]。因此,在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不论是本科生的培养,还是研究生的教育,《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及其他类似课程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该课程对材料相关学科,如化工,冶金,物理,电子等学科,同样十分重要。在国内外理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基本都开设了类似于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的课程。

材料研究测试方法种类非常多,最常见的如各种电子显微分析设备,X射线衍射仪等。这些设备都属于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操作相对复杂。但这些设备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利用好这些设备,创建出特色教学,以推进学科建设及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当今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2]。

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本专业相关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3]。《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是我校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本文拟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购进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现代微观检测仪器,不但服务于科学研究,还为材料学热处理专业、焊接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开设《材料微观分析》《现代微观分析原理及方法》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随着学科的发展,开设课程的专业数目也在增加,如材料加工专业,冶金专业,物理及化工专业,都增设了有关材料微观分析的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等常用近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材料测试分析方法及实验技能。要求学生能利用这些技术,综合分析材料内部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晶体缺陷以及元素分布,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理论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教师开始只是利用板书,将该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讲解。教学方法为大部分学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在黑板上画图加板书讲解一些电子显微分析仪原理、结构及其应用,这样的讲解优点是理论掌握相对牢固,但对设备的实际应用了解较少。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近些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等特点[4],教师既可以讲教科书上的常用仪器设备,又可以讲教科书上没有的最新的仪器设备,同时利用先进测试方法拍摄的电子图片以及最新发表的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报告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但是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学生对于难点、重点思索的时间太少。板书恰好弥补了多媒体这方面的不足。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最新材料学科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课程主要内容学习完毕后,为学生选择数篇材料学科的论文文献,与学生一起学习,工样可以让学生在遇到科研问题时,学习如何综合利用所学的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进行思路设计、具体分析手段的选择,实验条件的设置等,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各种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设备的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的更新比较迅速,这就需要授课老师随时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授课时及时有效的教授给学生。为此,我院相关授课教师每年都参加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的学术会议及相关培训班,学习最新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及成果,并将学习到的最新成果及技术及时讲授给学生。

三、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本课程来讲,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应该放在与理论教学并重的位置。为此,课程教学增加了实验学时数,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研究能力。

因为大型仪器操作的复杂性,以及对操作者熟练性的要求,一般由专人管理和操作。我院实验室管理设备的老师,既教授理论课,同时又教授实验课,这样可以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设备原理、操作方法,实验分组要尽可能的多组数、少人数,将原来的本科生每组8~10人降为4~6人,研究生则2~4人一组,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设备。比如在透射电镜显微像分析这个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操作得到明场像、暗场像及电子衍射斑点,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透射电镜物镜后焦面的作用,收到理论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上讲授电子衍射斑点标定步骤时,老师虽然按照电子衍射斑点标定步骤,举例说明标定过程,但因为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同学,有的同学无法当场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中,每组只有4~6人,老师可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按步骤标定衍射斑点,在每一个步骤中遇到问题当场就能解决,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衍射斑点的标定方法进行晶体结构分析。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有很大区别。如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多选择非金属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在透射电镜实验课中,选择单晶硅、多晶硅、陶瓷样品;在扫描电镜实验中,选择各种陶瓷材料、耐火材料等。另外,还要结合本学院老师的科研领域选择实验材料,如本学院非金属材料专业老师的科研强项是耐火材料,相关老师就要在实验时结合扫描电镜,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耐火材料的实验内容。对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选择钢或有色金属,如中碳钢、铝合金、铜合金等,既加深了本课程理论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

实验课后,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对实验课内容很好的回顾和复习,因为实验报告的要求很高,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能仔细复习实验中所用过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材料的各种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相关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孝瑛.材料微观结构的电子显微学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张景兰,周俊娥,陈东来.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5):100-102.

[3]樊广华,霍学慧.大型仪器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18-20.

上一篇党员宣誓词

下一篇档案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