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家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母亲的家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母亲的家乡

母亲的家乡范文1

我的家乡有一条母亲河,这条河清澈见底,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

春天,河边的杨柳树上抽出了嫩芽,倒映在母亲河里,小鸟在树枝上吱吱喳喳地欢叫着……。春天的母亲河是美丽的。

夏天,柳树的枝条伸进水里,好似和母亲河亲切的握手。小路边了一阵欢声笑语由远而近,咦,是谁呀?原来是几个小孩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跑向水边,他们像小鱼儿一样,在水里穿梭往来,河水溅起雪白的浪花……。夏天的母亲河是欢乐的。

秋天,柳树枝头的叶子枯黄了,一片片飞进水里,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飞舞着,河水里还飘着几只小船,游人们上面谈天说笑……。秋天的母亲河是温柔的。

母亲的家乡范文2

春天,河边的杨柳树上抽出了嫩芽,倒映在母亲河里,小鸟在树枝上吱吱喳喳地欢叫着……。春天的母亲河是美丽的。

夏天,柳树的枝条伸进水里,好似和母亲河亲切的握手。小路边了一阵欢声笑语由远而近,咦,是谁呀?原来是几个小孩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跑向水边,他们像小鱼儿一样,在水里穿梭往来,河水溅起雪白的浪花……。夏天的母亲河是欢乐的。

秋天,柳树枝头的叶子枯黄了,一片片飞进水里,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飞舞着,河水里还飘着几只小船,游人们上面谈天说笑……。秋天的母亲河是温柔的。

冬天,河上结起了薄薄的白冰,孩子们用棒子愉快地敲打着,冰底下的小鱼则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冬天的母亲河是恬静的。

母亲的家乡范文3

关键词:《乡愁》 母爱主题 文学作品

引言

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海外时对故乡的怀念成为他创作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生活在故乡中的母亲的怀念,是对祖国的怀念。《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首诗作中,那种淡淡的乡愁不仅是感动同样离乡的游子的颂歌,更是一首对母爱进行赞扬的伟大诗篇。

一、余光中的简介

余光中是一个情感十分丰富的诗人,而且也是复杂多变的人,因此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也基本是多元化的,实现了一种巨大的转变,先是西化的,然后不断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创作及乡土文学的论战中,余光中的作品都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西化的味道,他自己也是主张西方创作风格的,这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阅历有关,有一种无视读者以及脱离现实的倾向。余光中是福建籍人,在1949年时随父母迁居到香港,1950年又迁到台湾,后来又到美国进修,在海外游学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比较重要的创作风格。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意识到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开始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加强民族意识的运用的作用,因此将创作的基点转向了大陆,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以及母亲的思念之情。乡愁诗是在这个时间中余光中进行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乡土文学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回归到东方的一种轨迹。

余光中的文学语言十分繁复善变,他希望在中国的文学世界中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力量。诗歌是他的一种主要创作方式,从诗歌的艺术上来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也就是说他的创作风格比较多变,不像其他的作家或者诗人一样,他的诗歌风格也会因为题材的变化而变化,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意志以及自己的理想,对于那些表达理想的诗歌,一般说来创作风格都会比较铿锵,而对于表达乡愁或者对祖国以及母亲的思念时,一般都会显得比较委婉一些。余光中是一个驾驭文字的高手,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文字的运用十分恰当,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乡愁》《蓝色的羽毛》《钟乳石》《敲打乐》《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其中最著名当属《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乡愁》正是这样一首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目的的作品,他不仅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更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

二、《乡愁》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家乡以及对母亲的怀念,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希望祖国统一的感情。在余光中的乡愁诗作中,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是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感的创作方式。作为一个漂泊在海外的台湾人,面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分离问题,作者也希望可以实现两岸的统一,也希望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在这部诗作中,作者用一种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自己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进行了表达。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他积极地应用各种比喻,将乡愁比喻成为邮票、坟墓等,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以及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作者借用不同的意象对乡愁进行具体化,有助于作者的情感表达,对于作者的乡愁以及对母爱主题的揭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作者自身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十分热爱的,正是这种热爱,使得作者的情感变得日益丰富,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对《乡愁》中永恒的母爱主题的解读

对于《乡愁》这首诗歌,乍一看仅仅是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怀念,是一种想念家的味道的感情表达。但是这首诗中所包含的主题远远不止这些,还包含了对目前的思念以及一种永恒的母爱。这首诗歌中母亲出现的次数最多,从年少时对母亲的思念,一直到最后母亲去世之后对母亲永恒的怀念,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永恒的母爱。

在这首诗歌中的第一段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个时候的乡愁被作者比喻成为一张邮票,一张载着他的梦想的邮票,将他带到了国外,他在国外求学与生活,但是对家里的母亲是十分怀念的,这一枚小小的邮票,包含了很多的母爱。余光中从小就离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是依靠书信方式,这个时候乡愁就寄托在了邮票上。在思念家乡的过程中,最想念的也就是母亲,但是由于隔着千山万水,余光中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体会到的母爱就是在那一封封家书上。他收到母亲写给自己的书信,那上面是母亲的嘱咐以及叮咛,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母爱是一个做母亲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余光中思念母亲,母亲在中国也一样思念余光中。他对母亲的思念就是他每次打开信箱时的激动心情,作者在描述“邮票”这个词语时采用了叠词“小小的”,叠词加强了表达效果,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乡愁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体现。

在第三段中,作者又提到了母亲,这个时候他将这种愁比作是一座坟墓,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宿命,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就变成了一种永恒的思念,一种没有尽头的思念。这种思念与之前的想念是不同的,因为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以前的怀念总还是有希望的,作者还可以回到祖国,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中,但是母亲去世之后,作者便再也没有希望见到母亲的面容,再也没有希望听到母亲的声音。正是那一座低矮冰冷的坟墓,让作者和母亲永远分开,这种距离是永恒的,是一种阴阳相隔生离死别的悲痛。隔着坟墓的距离比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要远得多。在这个时候描述对母亲的思念时,他使用的叠词是“矮矮的”,通过这个叠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悲痛的心情。他知道母亲也希望回到大陆,作者也希望将母亲的坟墓转回到大陆,但是最终没能成功,母亲去世之后,留给作者的一种乡愁,成了一座坟墓。作者的诗歌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思考,人世间除了生离死别还有什么感情令人难过与感伤呢?作者在最后笔锋一转,将乡愁进行了升华,当时的“我”与大陆是分开的,这个时候的乡愁就上升成为了一种家国的思念,母亲去世了,但是母亲的含义却得到了升华,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更是所有与大陆分隔开来的生活在台湾的人对大陆的思念以及对两岸统一的一种渴望和期盼。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一种思念,就是那一湾海峡,就阻隔了自己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没有祖国母亲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大爱就没有每个家庭的小爱,这其中的母爱不仅是针对每个人各自的母亲,还针对每个人共同的母亲,即祖国。作者在对母爱进行描述时说道:“鸟倦飞之后就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浅浅的一层海水,虽然比纸都还要薄,但是就是跨不过去。”作者对祖国母亲的赞美不仅在这首诗歌中有所体现,在很多其他诗歌以及散文作品中也有表述。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以及对乡愁的体会也得到了提升,从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上升成为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同样使用了叠词“浅浅的”,表达了自己希望可以早日回到母亲怀抱中的一种愿望。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以及对母爱的体会和追求,才使得作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思母之情。

结语

余光中是我国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风格比较繁复,针对不同的写作背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来表现。在当前流传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表达。《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种思念。作者将乡愁具体化,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乡愁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邮票,后来母亲去世之后,乡愁变成坟墓,再后来乡愁又转变成为海峡两岸之间的距离。余光中在创作《乡愁》时采用了比较温婉的写作手法,将乡愁这种朦胧的情感体现得十分细致。总之,这首诗歌在创作过程中一步步加深,一步步深入,使得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描述,从距离的跨度到时间的跨度,这其中不仅是作者的人生变迁,也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语

参考文献

[1]杨帆.大爱轻言,大爱永恒――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的爱国情怀[J].才智,2010(03).

[2]古远清.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的批评[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

[3]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章亚昕.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母亲的家乡范文4

在城里,母亲和父亲住在三室一厅、近八十平方米的楼房里。住惯了乡村的母亲,既不爱看电视,也不喜欢逛商店,整天呆在家里望着楼上的天花板出神。这样,仅过了三个月,母亲就再也呆不住了。她说:住在楼房里,一间一间的小屋,像老鼠洞似的,既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心里闷得慌。无奈,我们只好又把她送回了乡下的老家。

我想:或许是因为经年累月地在土地上劳作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曾经饱尝了灾荒年月里饥谨之苦的缘故,更或许是因为曾经过够了贫穷窘迫的日子,母亲已经与土地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她已经离不开乡村和土地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母亲嫁给父亲时,父亲是村里最穷的一户。那时,母亲和父亲刚结婚还不到三个月,当本家的一位堂伯父向父亲讨要床时,母亲才知道,连她和父亲结婚的床都是借来的。

“三年自然灾害”时,村里许多人饿得患了水肿病,有的甚至被饿死。母亲也饱尝了忍饥挨饿的滋味,更感到了土地和粮食对于生存的重要性。母亲虽然讲不出“民以食为天,地为本”这样的大道理,但她深深懂得:有地种,就有粮食吃;有粮食吃,就不会饿死。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千生百计,不如种地。只有自己在土地上种的庄稼打出的粮食,才吃得最香,最熨帖。

六十年代末,父亲被选派到县钢铁厂工作。常年在外的他,几个月也回不了几趟家,母亲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那时,在生产队里,母亲和所有的男劳力一样干着繁重的农活。田里地里,母亲常常是披星戴月地劳作;回到家里,还要起早贪黑地忙碌,为一家九口人的生计问题而操心。

八十年代初期,家乡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兄弟姊妹七人也相继长大。母亲用在生产队里多年参加生产劳动积累的经验,言传身教地让我们学会了干各种农活:耕地、播种、间苗、施肥、锄草、收割、打晒、储藏等。那时,我们家种的庄稼出苗齐、长势旺、收获也最多,常常博得左邻右舍的羡慕和夸奖,但付出的汗水和艰辛也最多。那段时间,是母亲带领我们在土地上创造辉煌的时候,也是母亲最引以为骄傲的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哥哥姐姐们相继走出土地,加入到商品大潮的行列。凭着他们在土地上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乡下人的精明,在生意上取得了成功。现在,我们兄弟姊妹七人中,经商的经商、上班的上班、无一人在家种地,这对于一生挚爱土地的母亲来说,既是一件高兴的事,又让她感到有些遗憾。

回到乡下的母亲,不顾我们的劝阻,自己又种起地来。夏日,每每回家看望母亲时,我不止一次看到:在烈日下,年迈的她,汗流满面地在田埂上跪着或爬着侍弄着庄稼……那份对庄稼的精心,对土地的虔诚,让我感动不已而又感慨万千。

我想:为我们操持了大半生,受尽了辛苦和劳累,饱经风霜的母亲,把我们养大成人,让我们从乡村走向城市后,本应该闲下来颐养天年,但由于过惯了淡泊而平静的乡下日子,也由于深深地挚爱着土地,她已经离不开乡村和土地了。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豪华的商厦、闪烁着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这些现代化的生活已经远离了母亲。属于母亲的只能是:广袤的田野、无垠的庄稼、以及栏里的鸡豚、栅里的鹅鸭……这种“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巅”的乡村生活。

母亲的家乡范文5

乡村树木繁多,而香椿树以卓尔不群的气质、姿态、味道、神韵、美好,让母亲和我倍加青睐。

乡村出远门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个个村庄差不多走空了。出门在外的故乡人,没有不怀念故乡的香椿树的。那清清爽爽的树叶,那在茫茫岁月中淡淡飘溢的清香,让自己深深地思连情牵。母亲年迈了,需要人照顾,不得不随自己一起搬迁进我在县城的新家。离乡前,母亲望着门前两棵高大耸立的香椿树,泪眼婆娑地说,这两棵香椿树陪着我在乡村差不多生活了一生,真是舍不得。一阵阵的风吹过,那两棵香椿树迎风摇曳,清清爽爽地舞蹈,仿佛在对母亲絮絮地低语,含情脉脉地与母亲告别,又仿佛在依依难舍地挽留母亲。母亲终于在那两棵香椿树下,用布袋装了一布袋的土,宽慰不少地说:“我就带一布袋的土去城中,放在阳台上的花盆中,说不定也会长出一棵小香椿树哩。”待一来到县城,母亲就迫不急待地把那袋土,放在了一个新花盆中,还洒了一点水。母亲把花盆搬到阳台上向阳的地方,说,这么大一个阳台,长一棵蓊蓊郁郁的,高大一些的香椿树,完全没问题。那以后的日子,母亲每天都会去那个花盆旁边瞧瞧,可是花盆中好长一段日子没有动静,母亲就用鼻子去嗅嗅那盆新土,动情而满脸柔情地说,还是自家门前的土香啊!母亲盼啊盼,还情不自禁地对那盆土说,你可一定要给我长出一棵香椿树来,莫让我伤心啊!看母亲那样喃喃自语的样儿,我有些忍耐不住地说,妈,你这么对香椿树日思夜想的,我就去野地挖一棵野生香椿树来,栽在这花盆中。母亲皱了皱眉头,说,凡事不可刻意强求,我不要刻意去挖的,就要看这盆土中由老天爷给我长出一棵香椿树来,这样的香椿树方是天赐的,是有灵性的,是与我和我家有缘的。可是等到春天了,花盆中还只长了几棵小草。我有点生气,要扯掉那几棵小草。可是母亲不让,她说家门口的土中长的小草也是好的。忽一日,母亲惊喜地叫嚷起来,天啊,真的长出来了一棵小香椿树苗。我跑过去一看,一棵小苗在迎风招展,那种绿中带红的稚嫩样儿,根本一时望不出是哪种类型的植物。我说,妈,你是不是判断错了,这弱不禁风的几片嫩叶,也许是一棵野草哩。母亲开心而甜美地说,我在乡村生活了一辈子,香椿树苗一出土,我就认得。上天待我不薄,故乡的土地待我不薄,赐了我一棵香椿树。

从此,远离乡村的母亲,脸上的那些掩饰不住的乡情乡愁,皆换成了高高兴兴的笑容。每天一有空,她就乐颠颠地往阳台上跑,去照料她的小香椿树。她有时给小香椿树浇浇水,脸上一脸的安祥慈爱,仿佛那棵小香椿树是她的小宠物。有时,她就静静地观望那棵小香椿树。她的清澈的眸光中,满是抚摸般的怜惜。那棵小香椿树,沐浴一身闪闪亮亮的芬芳阳光,那几片红中泛绿的叶片,整个的透明了,似乎它整个的生命坦诚于天地之间,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一事可隐瞒于天地和万事万物,让人想起弘一大师的一句话,心无一事可瞒人,乃是人生一大快事。那清清纯纯的样儿,那么让人喜爱。

母亲刚来时,有点郁闷,不愿意与附近的七姑八婶等邻居来往。可是自从有了那棵小香椿树,母亲开朗欣悦多了,每每笑声朗朗与她们搭话。她常常热情洋溢的,拉她们去家中的阳台上,观赏那棵小香椿树。每次,母亲都泡上新茶,坐在阳台上,向她们有滋有味地讲述故乡的香椿树和一些趣事。说起故乡的香椿树,母亲的话就像倒水河那清清亮亮的河水,淌呀淌不完,一路低吟浅唱出岁月淡淡,心绪淡淡而欢乐愉悦的歌谣。

母亲的家乡范文6

夏日的夜晚,下乡赶集累了一整天的母亲匆忙吃罢晚饭,顾不上自己洗澡休息,便将我们一个个洗净抱上床,摇着大蒲扇,哼着曲儿,用阵阵凉风和甜美的歌谣将我们送进香甜的梦乡。

严冬的晚上,狂风在屋外呼哮肆虐,母亲哄着我们兄妹几个睡着后,才自己静坐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衫。我们兄妹虽然穿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旧衣衫,但依然觉得很温暖,很舒服,和镇上的孩子们在一起也感到很体面,因为它们非常整洁、干净。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有父亲的家庭,一日三餐比左邻右舍的人家更是简陋不少。俗话说,“半桩子,饭仓子。”1960年,我十岁,二弟八岁,三妹六岁,最小的弟妹也有四五岁了,正是吃饭长身体的时候,可家里却没吃的,这可把母亲急坏了。母亲挑着货担从东乡赶到西乡,从南岗转到北洼,从早到晚脚都累肿了,也挣不到几个钱来买吃的。尤其到了二月间,乡里庄户人家为了活命,青蛙、老鼠都吃光了,就连榆树皮都被剥下来磨面吃了。母亲没折了,只能含着泪,带着我们兄妹到城里投亲靠友,实在不行了,就沿街乞讨。阴雨天,母亲安顿好我们兄妹后,便独自拿着布袋去讨饭了。晚上回来,母亲从怀里拿出用自己的体温焐了一天的食物,喂给小弟小妹吃。母亲看着饿极了的我们一口一口地吞咽着,眼睛里噙满了酸涩的泪。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为了给家里补充食物,母亲总要到东郊普济桥边、铜龙河畔,拓荒种粮、栽菜。做生意的人哪里会农活,母亲常说不会种田看邻居,她学着农家做活的样子整地、挖墒、下种,累了就抱着腿在地头小憩,渴了就捧一口铜龙河的水解渴。付出劳动总会有收获,夏秋两季,我和弟妹们吃上了母亲种的米和新鲜蔬菜。母亲看着我们吃着自己种出的粮食,为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而感到欣慰。地里活多的时候,母亲除了自己披星戴月加倍劳作外,还动员我和二弟、三妹随她下地,母亲说:“孩子家多劳动,不仅长筋骨,还能御风寒呢。”

母亲最犯愁的事,就是为我们缴学费。我们兄妹都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看着邻家的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满心想叫自己的儿女也能上学堂,可学费从哪儿来呢?那个年代虽说一个学期每个孩子只要交两三元钱,但是五个孩子就得十几元钱,单靠做小买卖,连嘴都糊不上,哪有多余的钱供我们上学呢?于是,为了凑足我们的学费,母亲白天下乡赶集,晚上帮人家洗衣被、织毛衣换钱,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才勉强凑足我们兄妹几个的学费,我们终于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堂了。一天晚上,母亲帮我洗脚,那双粗糙的手竟刮疼了我。我握着母亲的手,发现那手上竟布满了裂口,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便对母亲说:“妈,你手上尽是裂口子,就别帮人家洗衣裳了,再洗我就不上学了。”母亲摸着我的头,叹了一口气:“孩子,天下的母亲都一样,盼着儿女好啊,你们兄妹成才有用,妈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看着母亲眼睛里闪着的泪光,我发誓一定要用功读书,早日成才,报答母亲。

人们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兄妹五个都很争气,小学、初中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农忙放假,我和二弟、三妹会主动帮母亲做家务,拾柴火。我是兄妹中的老大,个头又高,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已能帮助母亲送货下乡了,母亲在前面叫卖,我挑着货担跟着走。后来,二弟、三妹也能帮母亲选货、备货了。初中毕业,我和二弟下乡插队,紧跟着三妹、四弟先后也进城了,家里的日子不再像以前那么艰难了,母亲的脸上终于能露出轻松的笑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