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合同书范例6篇

入职合同书

入职合同书范文1

以点带面,广泛交流

随着职工书屋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把创建特色书屋作为重点来抓,不搞统一标准,根据各单位的实际,在不同行业选出不同特点的职工书屋进行分类指导。2013年,市总指导升级了一批示范性职工书屋,其中中石化广西梧州石油分公司荣获部级职工书屋示范点称号,中国移动通信广西梧州分公司、中央储备粮梧州直属库、梧州监狱、梧州航道管理局、广西嘉进药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港德硬质合金制造有限公司分别荣获区级职工书屋示范点称号,在全市建成市级职工书屋示范点15个。

增加流动书柜,扩大服务平台。自职工书屋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梧州市总工会先后在苍梧等县城推出流动书柜,为职工读书学习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平台。近年来,流动书柜的数量成上升趋势,服务触角紧抓在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作和居住相对较集中的工厂车间、矿区工地、宿舍区等因地制宜建起来的职工书屋。因有限的场地和书籍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增加的阅读需求,流动书柜便成了满足职工群众阅读需求的附加平台。流动书柜的书籍不定期轮换,做到常看常新。在图书配置方面,注重调整增加涉及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以及有关行业实用技能书籍,满足不同读者的读书、学习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

整合图书资源,提高利用率。梧州市总工会将梧州市图书馆的馆外服务网点引进了职工书屋。该网点在职工书屋设立专用图书书柜,不定期将书籍从图书馆轮换到职工书屋。还可以多个书屋进行图书资源整合,重新分配,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图书资源作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量,又能将书屋有限的经费开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馆外服务网点的引入和图书整合利用,职工书屋为广大职工读者送上提高技能、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为职工书屋注入新鲜血液。既能共享资源,又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举办培训班,促进管理完善。每一位职工书屋管理员都是职工书屋的形象代言人,担当着职工书屋信息员、联络员、办事员、宣传员、服务员的重要职责。举办职工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加强职工书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职工书屋建设起到有效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训班主要分两大内容: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讲师对图书的分类及图书管理工作流程等方面知识做了详细的讲解,来自全市各级职工书屋的管理人员根据所学知识到市总工会部级职工书屋参观交流,并进行操作实践和展开互动。

主题读书活动,调动职工学习积极性。梧州市总工会以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精神暨职工书屋建设五周年为导向,以“知识成就梦,劳动创造美”为主题开展职工书屋读书征文活动。职工书屋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引导职工读业务书提高技能、读社科书开阔眼界、读文学艺术书陶冶情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工群众踊跃参与其中,本次征文活动共评出77篇获奖文章,并在《梧州日报》及《梧州工运》开辟专栏对获奖文章择优选登。同时,获奖征文在市总全国级职工书屋设置的读书园地分批展示,供读者阅读交流,调动职工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未雨绸缪,拓宽路子

在职工书屋建设中,我们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一是建设职工书屋只搭框架,只建不用,用了不实,建书屋只流于形式,造成了资源浪费;二是职工书屋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到位;三是图书数量偏少、品种单一、跟不上时展要求,对读者缺乏吸引力;四是领导对职工书屋的重视不够,书屋建设缺少可持续的经费投入,影响了书屋的建设和发展;五是职工书屋的作用单一,仅停留在借阅功能上的多,未能充分利用书屋这学习平台,引导职工学知识、学技能,局限了书屋作用的发挥;六是宣传力度不够,职工对书屋缺乏认知。

针对上述存在的现象,我们将总结经验,多措并举加强职工书屋建设,逐步实现具有工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职工书屋,更好地为职工提供开阔眼界、提高技能、陶冶情操的学习平台。

完善书屋管理是基础。“职工书屋”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这样才能保证此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工作,防止只搭框架,不务实的走过场现象,同时加强完善职工书屋规章制度,各个书屋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书屋条件的阅览制度、电子阅览制度、借阅制度等,从整体上促进和推动职工书屋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管理人员素质提高,适时组织职工书屋管理人员在岗培训、经验交流,借鉴好的管理经验,切实做好职工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丰富服务内容是重点。“职工书屋”一般应建在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作和居住相对集中的基层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工业园区、乡(镇)村等地方,要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环境下的阅读需求,要加强职工书屋的藏书量及软硬件设施。选购图书方面要把好关,不要让内容不健康的图书进入书屋,尽量逐年加大藏书量,同时可以通过整合资源等途径来丰富书屋服务内容。一是增加流动书柜,注重调整增加涉及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以及有关行业实用技能书籍,流动书柜俨然成为职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流动宝库。二是增加引入市图书馆的馆外服务网点,设立更多定点书柜,新书轮换范围更广,惠及更多职工。同时书屋之间可以设立共享书柜,进行图书资源整合利用,将有限的经费开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三是有条件的职工书屋可以引入信息化程度高、市场接受度好的图书上网工程,通过批量购入电子图书的形式,提升图书的存量和质量。

入职合同书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双证书”制度 实施措施及途径

“双证书”教育是指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简称“双证书”)。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许多刚毕业的学生虽然有书本知识和高学历,但却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而用人单位只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这就意味着大批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自己具备实际岗位的任职能力,那么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就多。一专多能,实施“双证书”制度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五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下面就如何实施“双证书”制度谈五方面内容。

一、适时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教育部制订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成立会给学生的报考、考试等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能够有力的宣传并推进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

二、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

职业资格鉴定所遵循的是对专业技能水平的认定,它考试的知识点是专业课程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单独开设此课程,为了保障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我们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该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采取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入校开始,在每一门相关的专业课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相应的内容,借助职业资格鉴定知识考试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基本功扎实、注重实践的特点,启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注重研究相应的问题,深入探讨,打好基础,借此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和求实严谨的学风。

2.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职业资格鉴定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所以要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训课时,在教学上增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三、加强“双证书”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者,但是目前高职高专教师总体上存在结构不尽合理,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的状况,而“双证书”制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没有一支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那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将变成应试教育。因此,实施“双证书”制度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双师素质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一般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务,又具备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只掌握了所授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从政策、待遇上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让他们具备较好的行业、职业知识及丰富的行业、职业实践能力。

2.教师深入企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打破常规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到工厂、企业兼职锻炼,深入行业、企业第一线,深入工程实践,从事街道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切实提高实践能力,掌握职业技能,并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管理流程,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资格能力培养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为实施“双证书”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五、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建立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改革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与考核评价模式,对实训实习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定位,确定项目的训练模式、技术等级,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训练模式。要结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起适应高职高专学生提高技能和素质需要的、满足职业技能鉴定条件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公共实训实习基地,改善实训实习条件,不但使实训实习基地成为教学和培训基地,也为逐步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创造条件。

六、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可以有力推进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入职合同书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制;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求“实用”、“高效益”,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从当前形势看,高职教育实行“双证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实践中,“双证制”由于种种原因,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本文将对高职院校 “双证制”实行难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双证制”实行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政府管理不到位,证出多门

当前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和发放部门很多,缺乏统一规划,除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之外,还有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产业信息部、建设部、旅游局、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联合协会、各种培训机构和国际认证机构等。造成这种“证出多门”的最直接原因是发证权过于分散。以物流管理证书为例,目前我国的物流考证种类有11个,分别为:中国物流职业经理培训认证、英国皇家物流职业认证、国际采购认证、美国注册物流师、全国物流职业经理人资质证书、全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ITC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国际货运师、全国物流信息管理师资格认证、各地方劳动部门的物流认证,证出多门给高职院校的“双证制”带来混乱和困惑。

2、职业标准体系不完整,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全部社会职业划分为8大类、1838个细类即(职业)。迄今为止,我国职业种类已经达到2028个,但还是没有容纳全部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劳动部颁发的工人类证书,其制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要求较低,主要适应于技能型、操作型的岗位,对知识要求高、专业性强的技术和管理职业,并没有收录,也没有相应的职业标准,目前,服务与管理类的证书大多由行业颁发,如,会计上岗证、物业小区经理证、导游证、饭店英语(A级、B级)、助理会展师、报关员、报检员等,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无法获取与学历层次相适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而阻碍了“双证制”的推行。

3、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条件及等级设置还不够合理

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条件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由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对学生就业帮助不大,如劳动部餐厅服务员(中级)、物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仓库保管员等,高职学生不大愿意去考,而有些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必须有本科以上学历或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如劳动部餐厅服务员(高级)、物业管理师、物流师等,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报考资格,或者必须是在毕业学年才能参加,这对在校学生来讲只有一次机会,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设置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是“2+1”的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仅为2年,实践能力的锻炼都集中在第三学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如果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由低级向高级逐级申报的话,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时间上安排有较大难度;对高职学生来说,时间、精力、经济压力都太大。

4、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甚至部分国营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认识不到位,在招聘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获得的文凭,而不重视学生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甚至对学生所学的是什么专业都没有要求,更不用谈是否拥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了。为了降低成本,有的企业专门到高职院校招聘实习生,廉价使用一年,第二年再招聘新一届实习生,极个别表现优秀的学生才得以留用,对学生提供的经过努力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任何激励政策,这样必然挫伤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对高职院校推行“双证制”造成极大的阻碍。

(二)主观原因

1、高职学院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足够的重视

有些高职院校“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仍然存在,在教学计划中虽然也规定了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往往是因为“政策要求”或者是从众心理,自己的主动性不高,在实际过程中对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属于自愿参加。当然,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较低,对学生就业没有多大帮助,学生报考积极性不高;高级又不能报考,二是各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高的报关员、导游证、会计上岗证等,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像报关员证书等还必须是毕业学年才能考,而单证员、货代员、跟单员等相对来说含金量较低,不太受用人单位认可。鉴于以上无证可考、有证难考、有证无用的情况,学院不敢严格执行“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不能毕业”的规定,担心出现较多学生没有职业资格证书而不能毕业的现象。

2、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未能与职业资格鉴定完全挂钩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提出了“双证制”,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完全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能真正做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的院校并不多,尤其是管理类专业,多数院校是在原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学生增开考证需要的培训,有的院校虽然能做到不另外向学生收取培训费,但学生要克服艰苦的实习工作带来的疲惫,既要利用实习空余时间来参加培训,还要承担考证费用,总的来说还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在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训场所方面缺乏规划和经费投资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用的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队伍是关键。然而,多数高职院校受体制、机制的约束,改革力度不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缺乏长远规划和经费投入,导致存在较多问题:(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新教师多,老教师少,专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较低,专业带头人缺乏;(2)院校“双师型”教师力量薄弱,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遍不足,多数教师由于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造成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不强,由于教师数量少、教学负担过重、观念落后而造成教师无暇顾及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不强;(3)企业兼职教师双重身份难以协调、队伍不稳定、教学经验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场所、实训基地建设上缺乏经费投入,尤其是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场所少、设备设施陈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偏少,虽然也有不少院校跟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获取经济利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效不能真正发挥。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行“双证制”的重要性

1、实行双证制,有利于保证国家法律的权威性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认真推行双证书制度,企业及用人单位也没有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这种勉强应付、不执行的现象,导致双证书制度没有能够顺利推行,使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2、实行双证制,有利于企业选择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学历证书一直是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的主要标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会造成高学历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没能找到合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行双证制,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学生毕业时除了有一张学历证书外,还有可能拥有一张或几张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能使企业及用人单位准确地了解应聘者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招聘和选择。

3、实行双证制,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综合发展

实行双证制,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布局,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所有这些都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综合发展。

4、实行双证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只要拿到文凭就能上岗,再加上部分用人单位对岗位没有职业技能要求,导致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行双证制,将使高职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学习掌握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大大缩短了“进入角色”的时间,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推进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双证制”的建议

1、强化政府监管,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首先,政府部门要规范证书管理,完善职业资格体系。从发达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经验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政策、建设法规,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制定并且组织实施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使分散的部门或地方自行的职业证书统一起来,以保证政策法律落实到实处。如澳大利亚和英国,均成立教育与就业部,将教育与培训归口在一个政府部门下管理,使继续教育和劳动就业有机结合,做到产销一体化,促进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和双证融通的实施。尽管我国从1993年开始已相继出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政策、法规分散于各类文件,没有形成体系配套,执行措施也不到位,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顺利推行。因此,政府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置相应的宏观调控部门,统一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旅游局及有关行业协会等,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相关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解决困扰已久的“证出多门”问题。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职业标准的开发,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明确中职、高职学生各自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级别,允许高职在校学生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时,可以跨过中级层次,直接报考高级。

再次,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保障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早在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确定了实行就业准入的66个职业目录。同年,劳保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今后各单位在用人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但是,目前社会对持证上岗要求不高,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贯彻落实有关规定,政府监管和处罚的力度严重缺失,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就业准入的各项规定;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的完善配套制度,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社会的实施,保障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2、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首先,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意义,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同时,要主动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的交流与联系,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库的考核要求及内容,改革所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与技能鉴定考核内容真正结合起来,将职业技能鉴定重点考核内容与教学重点挂钩,实现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的真正融通。

其次,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加强校企合作,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通过和企业合作研究实践课题,让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同时也能真正为企业提供咨询、决策、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政策上向积极开展“产学”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

再次,高职院校除了在校内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外,还要注重依托行业、企业,走校企合作道路,积极派人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协商与沟通,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双证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将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职院校“双证制”的实行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阮连菊.深入推进高职“双证融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9-33.

[2]杨少燕.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9-11.

[3]柏景岚.高职院校推行“双证融通”制度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8(5):9-10.

[4]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3-164).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己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国发[2002]16号,2002-08-04.

入职合同书范文4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供给侧改革;校企合作

Research on th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all the vocational educators to reform the supply side of th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ncelling th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tudy on the h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discuss the thinking of the “supply side reform”. To investigate, analyze and summarize deeply through from the demand side and the supply side,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reforming the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from laws,regulations, the assessment standard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and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struction to break the current dilemma.

【Key words】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Supply-side refor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随着“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这一由经济学所引发的对于需求和供给双方管理思路转变的概念,成为近两年最热网络名词之一。其影响的不仅仅只是在经济领域,在教育领域同样触动了人们对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迫切性的研究与热议。特别是在职业资格证书取消背景下,以供o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探索研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导高职院校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嗜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1 职业资格证书需求侧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是证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其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该领域专业技能的资格。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企业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求职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很多职业岗位都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关岗位专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对求职者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和实践能力证明,确保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办公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实际上在很多行业中,职业资格证书却没有达到证明从业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用人单位对从业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本人通过对从业者与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发现,发现二者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具体如下:

1.1 从业者取得职业资格的热情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从业者对取得职业资格的热情不是特别高。首先,一部分从业者对职业资格证书认识不足,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学习证明混淆;其次,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缴纳培训费和考试鉴定费,费用不菲,使得很多从业者也只能望而却步;最后,很多从业者认为取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其生活影响不大,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不能与其工资挂钩,即便对工资有影响的也是可以基本忽略。

1.2 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不高

调查中发现除了建筑、金融、经济等几个领域的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比较大之外,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不高。究其原因,很多用人单位认为,职业资格的标准没有建立以企业需要为导向。有些从业人员虽然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确没有表现出与职业岗位相符的职业能力,如果将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招贤纳士的依据,企业将会错失很多人才。正因为上述种种问题,职业资格证书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1.3 制度不完善,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

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就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无证上岗”的现象普遍。首先,绝大多数的岗位没有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在现有的2000多种职业证书中,只有不到100个职业实施了就业准入制度,职业就业准入制度实施率不足5%。其次,用人单位对就业准入制度不重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雇用未经培训的员工上岗。

2 职业资格证书供给侧分析

2.1 职业资格证书良莠不齐,认证管理混乱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国务院部门共设置各类职业资格618项,地方自行设置职业资格1875项,鉴定机构包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行业协会、企业等。这种“证出多门”,同一类型职业资格证书由不同机构和部门发放,各种证书重复认证,认证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监管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学生考证时茫然不知所措。

2.2 职业资格证书“水分”多,含金量低

目前国内的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机构基本都是委托某些培训机构来完成,这些培训机构基本都兼都是“双肩挑”,既担任培训工作,又承担了鉴定工作,并且这些费用都由学员的培训费用里承担。这些培训机构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过关,导致很多证书“水分”太多。同时,这些培训机构既是出题者,也是监考者,证书获取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有些机构为了保证其通过率,在证书考试过程中“放水”,存在考试舞弊现象,甚至有些职业资格证书花钱就能买到。职业资格证书信用得不到保证,含金量很低。

2.3 职业资格考核重理轻实

职业资格证书之所以社会认可度不高,很大的原因是证书的持有者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职业技能。造成这种局面很大原因归咎于,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重视了理论的讲授而忽略了职业技术技能运用实践的培训。首先,技能的培训要求培训机构购置大量的实训设备,很多培训机构由于资金不到位就强化了理论培训而弱化了技能培训;其次,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题库十几年不变,知识内容老化,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更新与变化;另外,很多职业资格培训师也缺乏一线实践动手能力,实战经验相对缺乏。

3 从需求侧与供给侧内在关系探索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

3.1 制定法律树尊严

重视教育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使大众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职业教育看成孩子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和途径;通过完善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严格的条例监管考试过程、证书鉴定和取得过程,将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对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过程中,出现,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惩罚,加大执法力度,进行依法管理;通过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职业资格证书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3.2 引用国标定权威

构建国际、国内、行业、协会和企业先进技术标准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引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通过联合国际巨头公司、国内标杆企业探索行业、职业先进技术标准。同时,将这些标准引入到职业资格知识考核中,构建融入行业和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确定职业资格书证的权威性。

3.3 专兼师资保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完善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施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制度、教师专业能力测评认证、业绩考核联动制度、岗位轮训制度、企业实践制度、师徒培养制度、国内外访学制度、分类分层发展制度,加大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和管理,活跃教研室教学活动改革,充分激励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高校教师+高级技师+企业工程师”双跨界、三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技术技能运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4 校企合作助发展

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责,推动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校企合作提供支持等,并进一步明确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如明确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优惠政策,引导政府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允许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去当老师,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促使校企一体。通过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的产教融合,助力技术技能运用型人才的培养。

结语:综上所述,适应供给侧的改革,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需要校、企、政三方相向而行,进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需要以从业者为本,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对职业教育法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运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法林.高教育供给侧改革:质量、效率和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4)(上半月):23-25.

[2]韩彬.基于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3):121-122.

[3]李荣.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4):27-29.

入职合同书范文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四位一体;立交桥;路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贯通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构建,并在多个政府文件以及重要会议讲话中都明确提出要打通各类型教育、各层次教育之间的壁垒,构建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闻会上表示,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打通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鉴于此,我国职业教育将实现从“断头桥”向“立交桥”的转变,将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四位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以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成长路径的不足为背景,通过分析部分发达国家普职沟通模式,探寻其人才培养路径的特点,对构建我国现代职教“四位一体”立交桥式人才培养路径的必要性和策略进行探索。

一、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路径的不足

(一)中职毕业生的升学路径

中职毕业生如想继续学习以提升学历水平,可供选择的路径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普通高校对口升学考试,即由各省制定招考方案和考试内容,考试科目通常为语文、数学、外语、专业知识综合考试,达到录取分数则可进入本省普通高校或普通专科学校的相近或相似专业学习;第二种是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第三种是中职与高职、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学校联合开展的分段贯通培养,主要有中职与高职“3+2”“2+3”“3+3”,高职与本科“3+2”,中职与本科“3+4”等培养项目;第四种是技能大赛获奖的中职学生可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即在专业技能大赛中获部级三等奖及以上或省级一等奖可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对口专业学习。

(二)高职毕业生的升学路径

高职(专科)学生的升学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即为选拔优秀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而实施的考试,高职院校根据普通高校的“专升本”招考计划与相关要求,校内推荐报名参考,专科起点两年制本科,即“3+2”专升本,毕业后颁发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二是“自学考试专升本”,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定点应用型自学考试两类,第一类主要是学生自学,也可选择助学单位辅助学习,无时间限制,修满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即可获得由主考院校和自考办联合颁发的本科文凭;第二类由普通高校组织助学,根据专业组建班级集中授课,学制一般为2年,省自考办组织考试,成绩合格者由主办学校和自考委员会联合颁发本科文凭。

(三)中高职毕业生的成长路径

中高职毕业生虽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提升自身学历文凭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与条件限制,中高职毕业生仍存在升学的困扰。第一,中职学生的普通高校对口升学考试、高职生的“专升本”以及“自学考试专升本”,这三种升学路径对专业有严格的限制,本科报考专业只能是中职或高职就读的专业,可选择的学校也极少,不能跨省报考,且因升学比例受“3个5%”的限制,即“中职升学比例不超过5%,五年制大专比例不超过5%,高职学生专升本比例不超过5%”[1],只有极少数学生能获得升学机会。自学考试虽报考条件较宽松且无升学比例的限制,但考试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另外,以上三类考试接轨的都是普通高等教育,完全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轨迹,虽能提升学历水平,但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几乎没有。第二,中职与高职分段贯通培养,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贯通,使中高职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等能很好地实现“无缝”递进式衔接,深受中职学校和学生的欢迎,但由于部分省份对分段贯通培养试点的中高职联办院校和招生人数有诸多限制,且大部分省份的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3+4”试点工作尚未启动,再加上各级各类教育专业设置的不衔接,能实施贯通培养的专业数量有限。第三,虽然中职生通过全国或全省的技能大赛获得了免试进入高职院校的资格,但由于中职与高职的教学内容体系存在差异、教学侧重点也不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弱、专业知识不系统等,很难适应高职的教学模式。

二、创建“四位一体”人才立交桥式培养的必要性

所谓“四位一体”是指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四个层级”教育的协调统一,相互衔接与贯通。“立交桥式”培养是指通过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架设或搭建一座或多座桥梁,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接轨的、开放的职教“立交桥”,为各层级职校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多种机会与路径,进而实现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构建具有世界水平及中国特色兼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本(中职、高职、本科)融会贯通,促进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完善的、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创建“四位一体”的人才立交桥,能为不同层级的职教毕业生继续升学提供机会和路径,能实现职业教育从“以就业为导向”向“以终身学习为主导”的转变,实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这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需要。

(二)实现人才培养多层次化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些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职教人才培养仍定格于中专和专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新产业、新技术发展所需更高层次的、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尚未形成,人才缺口较大。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的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以上只占5%,我国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达15%~20%[3]。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打通各级各类教育间的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职教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进而为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三)满足职教生提升学历水平的需要

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及运营模式的出现,对人才的要求不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技术技能水平都越来越高,职教毕业生希望能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找到一份既理想且收入好又稳定的工作,但“学历文凭”成了他们达成目标的绊脚石。为改变这种境遇,职教生对继续升学有着强烈的诉求,希望通过接受更高层级的教育以助其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能为处于不同层次的职教毕业生提供接受更高层级教育的机会与渠道,满足其继续发展和提升的需求。

三、部分发达国家职教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模式

(一)德国———开放的普职互转互通模式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分为“双元制”和“立交桥”性质,主要有专科高中、职业高中和职业完全中学;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也叫应用科技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也提供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德国,各级各类学校均不设入学考试,即初中教育的合格毕业生可获得职业高中的入学资格,职业高中的合格毕业生可获得高等专科学校的入学资格;“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想继续学习深造,则可通过参加为期2年的专科高中专业实习而获得高等专科学校的入学资格;职业高中学生则可通过参加由职业完全中学举办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补习后进入综合性大学。德国的这种职教内部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开放的、互通互转的衔接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各层次、各类教育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二)美国———学分转换与互认衔接模式

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综合高中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由社区学院实施。美国社区学院不设入学考试,学生只需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同等学力文凭即可入学,学制一般为2年,毕业后授予副学士学位,如需深造则可通过社区学院与各大学间的“学分转换体系”升入四年制大学或学院继续学习。学分转换体系由课程衔接协议和学分转换保证协议组成,每所社区学院都须和不同的四年制公立大学或学院之间签订“转学课程衔接协议(TAA)”和“学分转换保证协议”,通过对学分转换形式、平均学分绩点、可转入的总学分、转学程序等关键问题的规定以明确学生转学的条件与要求,如《联邦转学契约》规定,完成了35学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平均成绩2.0且获得副学士学位的学生可获得拟转入大学的三年级学习资格。“学分转换体系”使美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衔接、层次上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三)新加坡———学历文凭与技术证书融通模式

新加坡中职教育由工艺教育学院实施,高职教育由5所国立理工学院实施,本科及以上由国立大学承担。新加坡普职间的衔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证书考试,如初中工艺课程班的学生可通过参加初级标准的剑桥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进入工艺教育学院;高中或初级学院的学生可通过高级水准的剑桥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进入本科大学或理工学院;中职学生可参加高级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考试进入理工学院,等等。另一种是通过建立技术等级证书与学历文凭的对应关系,即根据所获得的技术证书等级来认定其学历文凭的层次,以确定其升学的起点,如三级技术证书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国家二级技工证书相当于高中毕业证书等。新加坡通过将学历文凭与技术证书有效融通,实现了不同教育类型、不同教育层次之间的互通。

四、“四位一体”立交桥式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策略

一批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技术型转型,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涵盖中职、高职、本科及以上层次,那么如何才能使“四个层次”教育有效衔接,实现职教生的“无障碍”升学?虽然当前我国中职、高中的升学路径有多种,但整体运行效果不佳,本科及以上层次升学路径还需积极探索。因此,在充分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现有招考制度,积极探索并引入新的途径和方式,以形成多种方式相融合的、优势互补的升学路径。

(一)将技能免试融入联合贯通培养模式

技能免试入学是教育部2013年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的是为在教育部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或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合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中职学生提供一条快捷而便利的升学路径。这项政策虽颁布已久,但在“落地”过程中,由于中职和高职在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重点等方面存在差异,获奖学生技能水平虽高但学识水平不一定能达到高职院校的要求,不受高职院校的青睐。联合贯通培养是指中职与高职或高职与本科或中职与本科院校间通过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制定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使各级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实现“无缝”对接与延伸,这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多个省市试点,且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将技能免试入学政策与联合贯通培养模式融合,即技能免试入学在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的学校间实施,这样就可解决不同教育层次间教学脱节、水平差异等问题,还能将技能免试入学延伸至本科以及专业研究生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优秀职教生提供便利的升学路径。

(二)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中级技能和初级技能,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详细说明》,中级技能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高级技能则相当于高职人才水平,依此制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水平的对应关系,如中级技能证书对应中职毕业证书,高级技能对应高职毕业证书,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对应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依照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水平的对应关系,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水平的等价认证机制,即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专门的第三方机构,专门负责对取得或持有一定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学历水平的认定、确定其继续学习的起点资格,具有起点资格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升入对应层级的学校深造。

(三)引入“学分互认与转换”转学机制

在应用型本科学校与高职院校间引入“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首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转学制度、学分认证与转换制度,并将相关内容写入《职业教育法》,以制度和立法为转学机制实施提供保障与约束,进而形成转学的强制机制。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照上级制度出台“学分认证与转换”的实施细则,规定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标准、明确转学的条件与要求等,以确保转学机制的有效实施。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尚未全面实施学分制,可先进行试点,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级各类院校共同研讨实施办法,并分层级制定全省(市)通用的学分互认—转换合作协议书,形成统一的学分互认核心课程目录与互认学分的课程体系、规定转学所需达到的学分总数以及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制定学分认定与转换标准等。

入职合同书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

1、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程度受当地政策引导,学校发展状况,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几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开放程度不一,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的道路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将高职馆与公共馆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紧密融合,既满足本校的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又对社会公众完全开放。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图书馆界的“济源模式”。

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运行状况

2.1背景介绍

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是济源市唯一的高等院校,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是整个济源地区唯一的高校图书馆。2008年5月,在济源市政府的决策引导下,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济源市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两馆的设备、藏书、人员、业务、职能全部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新馆坐落在济源大道、世纪广场北侧,于2008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馆藏建筑面积达2万1千平米,藏书76万余册,现有馆员40人。图书馆对外全面开放,集高校馆与公共馆的功能于一身,实行现代化管理。

2.2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举措

2.2.1创新管理体制

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市图书馆整合后,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济源市图书馆两个馆名同时使用,人员和编制由学院进行调剂使用,业务受学院和市文广局双重领导,经费实行全额财政拨款。

2.2.2延长开馆时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济源市图书馆“合二为一”后,实行全年无休,一年365日开放,每天上午八点开馆,晚上九点半闭馆,每日开放时间达13.5小时。开放时间远远超过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要求,为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利用图书馆提供了时间上的支持和保障。

2.2.3加大开放力度。

笔者在深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进行调研时发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济源市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属于全方位的。济源市图书馆虽然成立较早,但合并前的馆藏资源相对较少,而且存在藏书比较破旧、编目不规范等问题。“二馆合一”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发挥人员素质高、资源建设规范的特长对原公共馆的藏书重新进行编目、重新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实行全开架,大流通,超市化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下,不论是社会读者还是技术学院的师生读者,全部一视同仁,任何读者皆可根据自我需要,进行借阅。

3.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3.1、资源建设的平衡问题及应对

由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济源市图书馆实行的是紧密融合型的联合办馆模式,这种模式兼具高校馆与公共馆的双重特性,因此,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平衡馆藏资源建设,做到既兼顾学院教育教学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又满足社会公众对最新文献资源的渴求。对半建设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我们只要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和公共馆的行政隶属关系稍加研究,便不难发现解决办法。高职院校一般由上一级政府出钱创办,服务地方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之一,资源建设也是由上一级财政拨款来完成。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济源市图书馆为例,二者都是由市财政拨款建设而成,在“二馆合一”模式开启后,市财政保证每年进行连续、稳定地资金投入,进行资源建设。考虑到职业院校近年来的教育体系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在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资源建设时,应该优先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求,合理调配资源,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3.2不同类型读者间的矛盾冲突及应对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便不可避免的存在社会公众和高校师生争抢资源的状况发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在与市图书馆合并的5年多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并且至今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公众反映学院的学生读者经常占座,尤其碰到节假日和学院的考试周临近时间,人满为患,社会读者很难在图书馆内找到座位;而学院的学生也经常反映,部分社会读者素质偏低,甚至影响学生在馆内自修学习等。面对这一类问题,其实在管理上稍加改善即可。管理层可以从两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调整,通过为校内读者开辟自习场所,平时侧重为校内读者服务,周末和节假日则将服务重点转向公众读者等手段都可以使不同类型读者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3.3馆员的待遇问题及解决措施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以后,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加达这些都是不可小觑的问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社会化办馆以来,目前的开馆模式为全年365天开放,没有休息日,也没有节假日。这样以来,便造成与学院其他部门的教职工相比存在同酬不同工,甚至由于岗位绩效的差别存在待遇更低的现象。这一难题也是阻碍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馆员的待遇稍加改善和提高,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对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程的推进,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3.4人才的引进和再教育问题及应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实行社会化办馆服务以来,在将近6年时间里,没有引进一位人才,现有馆员出馆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也极其稀少。与馆员的待遇同其付出劳动不匹配一样,人才资源长时间缺乏建设,让馆员看不到个人空间上升的希望,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院领导层从决策层面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并落到实处。

4.发展思考

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市公共馆相结合,开展文献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中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和地域特色,在我国中西部省区,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当地公共馆资源建设都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政府决策的推动,二者进行有机整合,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资源、设备的优势互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真正融入到公众的生活当中去,为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正规合同书

下一篇销售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