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员工管理制度范例6篇

一线员工管理制度

一线员工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航空维修;行政管理;一线部门

航空公司一线部门员工基本实行倒班工作制,日常工作繁忙,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熟悉行政管理制度等,更无法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作为航空安全的重要环节,领导层任务繁重,主要处理关键性技术问题、安全生产和多部门沟通协作,无暇顾及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在一线部门就承担着“桥梁”的角色,确保一线部门每个环节有效衔接,确保公司政策能全面有效的落实。同是,一线行政管理工作也是链接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纽带,只有行政管理能够发挥好沟通、协调的作用,才能促进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信任,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同样,领导也可以对部门进行统筹管理,促进企业顺利发展。因此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对航空公司一线部门能否有效运转及提高航空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

1当前航空公司一线部门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因一线部门更注重的是技术性和安全性,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一线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领导层面甚至认为一线行政管理工作随便找个人都能做,不论其是否具备行政管理能力和条件。此外岗位技能培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电脑操作、文案写作、方案策划等专业技能。因此,就会造成该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大都缺乏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缺乏行政管理意识。也就容易造成行政管理工作浮于表面而难以落实到位,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使不上劲或者难以胜任,工作压力大。

1.2缺乏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一线部门更注重的是生产安全和人员技术的提升,认为行政管理需一切以部门生产为中心,因而不会重视行政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一线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大多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部门运行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又涉及很多方面,如办公用品管理、服装管理、证件管理、党工团工作、工会管理、企业文化宣传以及其他后勤管理工作等。没有完善的体系,容易导致行政工作项目混乱和不细分,人员分工不明确,容易出现工作上的推诿,影响行政工作的时效性。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可寻,行政管理工作就没有统一的标准,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凭经验办事。此外,行政管理人员在行使自己职责时也无法可依。

1.3沟通协作机制缺乏

公司高层领导忙于公司政务,并不能第一时间或全面接触和了解一线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困难,如工作压力、熬夜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如家人对公司上班制度的无法理解。另外,一线员工熬夜倒班就容易忽视公司的一些文件及公司的重要政策,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特别是一些需要一线员工落实的工作项目,往往会因为传达不及时造成工作落实滞后的情况。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就需要发挥其协调机制,及时上传下达。上传员工诉求及工作反馈,下达公司政策及精神,这样既能增加公司高层及各部门对一线部门的了解,又能及时传达公司文件精神,保证公司政策有效落实和反馈。

2优化航空维修部门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对策

2.1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个合格的一线部门的行政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首先在人员选拔上应考虑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行政管理能力,如是否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办公软件等。其次,注重人员培养,完善行政管理培训机制,将行政管理人员的技能提升列入到部门培训范畴。通过培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满足一线部门行政管理工作者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同样也能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从业信心。担任一线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服务意识,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一线工作人员。服务于生产即保障生产能顺利开展,保障生产所需的一切资源都能及时配给到位,同时做好库存登记并及时补给,如劳保、资产用品等,避免因配备不全或不及时而影响到一线生产。服务于人员,即行政管理者需要为本部门同事提供良好的服务,及时收集一线工作人员的诉求,及时向上级反映困难,使困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还需要为其他部门提供可靠的协作,在任何部门有困难时及时有效的提供帮助,保证各部门工作正常开展。

2.2完善行政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一线部门应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根据工作内容设立不同的工作模块,如会议管理、办公用品管理、档案管理、公关管理,资产管理等。按照工作模块的内容不同设立工作岗位,最后依据岗位需要分配业务技能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人员。其次,由于行政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岗位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的表格、图标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制”次序。另外,完善部门的行政管理架构,搞好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将领导和一线员工从繁重、琐碎的基层行政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2.3结合实际加强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

一个企业的顺利发展壮大是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离不开上下员工的齐心协力。首先,增加高层与一线的沟通,作为高层与一线部门的纽带,行政管理工作起着链接上下的作用,能够在高层与基层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途径,高层领导层就能更容易了解与关注一线员工的实际困难,一线员工的诉求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使一线员工能更好的体会到公司的人文关怀,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其次,增加部门与部门间的沟通,一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特别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情况下,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帮助各个部门克服困难,保障各个职能部门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3结语

航空公司的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在整个航空公司的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航空公司一线部门的管理工作需要行政工作者自身不断成长,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行政服务意识;而完善的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做好管理工作的保障。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各个个体,因此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增强沟通协作和团队凝聚力也至关重要。管理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作为基层行政管理工作者只有保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好部门运转和发展的桥梁,才能保障一线部门生产安全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莫坤.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6):218-219.

[2]张恒翥.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1):192.

一线员工管理制度范文2

1.能力欠缺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成功开展,要求一线管理者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有助于一线管理者正确理解人力资源部门政策的要义,并能结合个人实际工作内容与部门生产现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基层员工阐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另一方面,当一线管理者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技能时(如科学的面试技巧),那么他与人力资源人员一起面试时,便能合理甄选出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人选,避免受到首因效应或晕轮效应等非理性思维的左右。随着A公司进一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基层员工数量上升,一线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然而,由于A公司的一线管理者主要来自基层员工内部晋升的渠道,多为汽车维修、汽配生产、模具加工等工科出身,因此该群体无论在学历、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或协调能力等方面都难以契合企业高速发展的战略要求。一线管理者也时常抱怨“员工管理工作很难开展”,例如,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由于一线管理者无法深刻理解公司绩效管理的目标和方法论,导致一线管理者在考核员工时,总是根据个人主观态度而非客观绩效指标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公信力不足。由此可见,一线管理者有限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制约着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

2.动机不足

动机是指一线管理者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意愿,它能通过内部激励与制度激励产生。就内部激励而言,当一线经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团队士气、人员管理的积极作用时,意识到团队管理应着重长期绩效而非短期绩效时,一线管理者将从思想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予以重视,并自发形成内在动力以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制度激励是指组织的绩效考核制度、职业晋升制度中规定一线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及职业晋升条件,从制度层面明确员工未来的努力方向,使一线管理者明白“该往哪里跑,如何跑得快。”在A公司一线管理者的面谈中,他们纷纷抱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额外的工作和职责,打乱了正常的生产节奏,而且实践后并没有给生产带来效益。”他们认为,完成生产计划就是团队优秀绩效的表现。然而,近期生产班组内员工情绪不稳定,休息时间突发多次员工口角与冲突等破坏,一线管理者却认为这是人力资源部门没有认真履行员工关怀的职责所致,可见一线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忽视无形中正阻碍着公司的正常生产作业。在制度激励方面,A公司一线管理者的KPI考核指标中并没有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责,而是非常重视生产任务达成率、产能目标和利润创造水平等生产经营指标。同样,在职业发展制度中,一线管理者的晋升条件中对其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鲜有提及,并且,公司对一线管理者的晋升渠道采用“单通道”——技术路径,对于这群年轻的、资质较为薄弱但在职业发展上有更高追求的一线管理者而言,生产任务和生产技能无疑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3.参与机会有限

即使一线管理者具备有效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能力与动机,假如缺乏参与机会,那么一线管理者将“无用武之地”。参与机会是指组织具有支持个体表达意见的程序,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一是一线管理者具有充足的时间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二是一线管理者得到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支持;三是一线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权力在制度上得到明确授权。伴随着汽车产能的逐步提升,A公司对一线管理者的生产业务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线管理者必须保证生产工作任务按时按量达成,还需要承担员工管理、财务支出、技术指导和采购需求发起等管理职责,因此,他们时常因生产经营职责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之间的冲突和先后顺序感到矛盾,而工作负荷量与时间压力通常导致一线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部分一线管理者表示,他们曾为了处理生产管理上的任务,完成生产计划,非正式地拒绝人力资源任务。现阶段因老员工的离退休以及新员工的不断加入导致基层队伍青黄不接,一线管理者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基层员工生产技能的指导、培训与监督上。公司一线管理者总是基于“常识”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从而导致各部门对同一政策的实践结果截然不同,而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未能承担对各部门一线管理者的实时指导与监控,无法令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保持在同一“轨道”上。公司一线管理者的工作说明书中,并没有明确定义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权力与责任,从而导致一线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角色模糊不清。同时,公司人力资源人员对哪些工作应该分配给一线管理者也不甚清晰,有些人力资源专员表示,“一线管理者的执行效果不佳,我们宁可自己来监督基层员工。”从权利下放观来看,缺乏明确的职责将导致一线管理者在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缺乏个人控制感,无法调动个人积极性,从而导致一线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双方缺乏互动,不利于长期有效沟通。

二、对策

1.完善任职资格,优化在职培训

首先,基于工作分析完善一线管理者的任职资格。A公司在选拔一线管理者时,往往从基层员工中选择技术骨干予以提拔,然而,一名优秀的生产工也许并不具有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因此,还应该根据该岗位的实际需求,分析该候选人是否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潜能。而当内部招聘渠道未能挑选到合适的一线管理人员时,亦可考虑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通过网络、劳动力市场或推荐等方式寻觅合适人才。其次,通过在职培训提高一线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A公司现有的培训体系中,一线管理者的培训课程集中在生产技术、生产计划控制等旨在提高业务能力的课程,而对管理能力的培训课程屈指可数,培训内容浅显粗糙,最终导致培训效果评估并不理想。无论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是人力资源知识与技能,都是对一线管理者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培训以提高个体的综合能力,特殊的“双重身份”决定一线管理者的培训内容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管理知识与专业知识不能偏废其一。未来培训规划中,需根据一线管理者的任职资格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项目,从绩效管理、招聘与录用、员工关系等模块具体细分到一线管理者需要提高的子项目,同时积极倡导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参与其中,结合专业知识分享管理实践经验,有的放矢地提高一线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

2.转变心智模式,调整激励制度

转变一线管理者的心智模式,通过内部激励促使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能。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增加高层领导对一线管理者的人文关怀。通过举办各类文娱活动,深入了解一线管理者的个体需求,包括工作、家庭、学习等各方面,使其感受到来自高层管理者的关注,提高组织归属感和向心力,通过互信互惠的心理机制激发其主动性;二是解读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由于缺乏对企业未来蓝图的全面认识,一线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难免“目光短浅”,通过解读未来战略规划,使一线管理者明确个人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引导其从全局视角和长期视角思考问题,扭转过于偏重短期财务目标和生产目标的短视主义的狭隘视角,从而激发其创造性;三是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能的意义。如上文所述,许多一线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意义存在片面认识,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开展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动员工作,通过总结上一期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组织效能转变,提高对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视,纠正一线管理者错误的观念,从本质上激发其积极性。调整一线管理者的激励制度,通过制度激励促使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能。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动机认知理论的代表,托尔曼在动物实验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对某个目标的期待,即行为的动机是期待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因此,引导一线管理者执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可以将某些目标作为诱饵,例如基于薪酬奖励的绩效管理和基于职业晋升的职业发展规划。首先,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纳入公司一线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指标中,由于该指标较难量化,可以采用基层员工评价、人力资源部门评价和上级主管评价的方式,对一线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评估,引导一线管理者在追求绩效工资时认真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表所示;此外,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能纳入公司的职业晋升评估中,明文规定一线管理者必须达到一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水平,才能符合晋升条件;最后,将一线管理者的晋升路径从“单通道”的“技术路径”改为“双通道”的“技术+管理路径”,鼓励一线管理者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多管齐下,从制度层面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性。

3.加强时间、技术与制度支持

一线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参与机会的增加,还需从自身、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以及组织三方面分别予以时间、技术与制度支持。

3.1时间支持:

一线管理者需对自身工作进行内容整合,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时间支持。将个人工作按轻重缓急调整重组,将某些常规重复的工作分配给下属员工,并于每月计划中预留出固定时间进行人员管理工作,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活跃地参与组织战略管理过程。

3.2技术支持: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需和一线管理者之间建立心理契约,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服务支持与行为支持。服务支持是指一线管理者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管理办法、沟通方法等正式支持;行为支持是指人力资源部门对一线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行为予以长期关注,并对其给予提醒、纠正、鼓励等非正式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单凭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或一线管理者是无法完成的,通过寻找两者有效的合作方式,从达成共识的角度出发,建立心理契约,才能合成理想的“结晶”。

3.3制度支持:

一线员工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电力线路施工存在的问题;对策;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电力线路上的的安全施工和与社会经济上的发展有这非常紧密的联系,它能够促进如今现代社会上的文明和发展。而电力线路上的施工工程上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而且电力路线施工的种类很多,复杂,员工们的一些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然而这些原因都会对电力施工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1 .电力线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电力线路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和职业素养

电力工程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对整个电力线路施工工程起着关键作用。施工人员首先得具备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要掌握施工规范及内容,其次还要有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够完全胜任电力线路施工工程的技术、质量、签证、进度、安全等管理工作。然而我国施工单位的电力线路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由人手不够,有时还会出现临时工的参与,他们并不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同时安全意识很差,而这些临时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不是很高,这就导致我国电力线路施工人员的整体专业技能不高。

1.2 施工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施工人员无法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再加上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漏洞,难以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在承载线路架设工程施工中,大多采取分包的方式进行劳务作业操作,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没有全面掌握各种先进设备的管理知识,导致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设备隐患,且难以及时排除,严重降低了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性。

1.3乏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在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监理工作不够严密。有些施工单位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安全,没有做好现场的施工监督工作,管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施工方法与技巧,也没有及时预测到可能存在的安全与隐患,这就导致电力线路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缺乏保障,严重威胁着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

1.4 电力线路施工组织不够科学合理

电力线路施工管理人员要审查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标实现,更与电力线路施工人员的生命息息相关。然而,现阶段我国电力线路施工组织安排不合理,很多施工企业把电力线路施工工程的建设期限多次缩短,在施工过程中注重速度,忽视施工质量,这种施工组织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进度与施工规范,导致电力线路施工在质量上存在很多问题,也因此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

2.电力线路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定期对电力线路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相关部门要定期培训电力线路工程管理及施工人员,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断的完善与更新,使他们树立积极良好的职业态度,在他们心理树立一种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时刻拥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从而以良好的态度完成建筑电力线路工程。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施工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表扬与奖励,而对表现不够积极、不太好的员工及时沟通与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得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2.2规范电力线路施工组织

相关人员要定期对电力线路施工安全与进度进行考核与评估,定期开展相关会议,多次强调工程质量的标准,强化施工安全意识,施工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图纸与标准的施工进度与组织来进行施工,通过了审查的图纸是指导施工过程的主要依据。

2.3加强工程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管理。

电力线路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好坏的首要条件,电力线路管理人员在材料和设备投入施工之前均需要经过严格检查,经过校核之后才可以运用在工程之中。对于强制使用的电工材料,必须出具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的安全认证,同时电力设备上面必须有相关的认证标志和相关安全认证要求。

3 电力线路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 健全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

制订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将项目负责人作为主体,确保安全、高效生产,从根本上保证了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安全管理作为首要任务,主要以预防安全事故为主并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案。通过完善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中制订各项处罚方案,合理投入符合实际的安全资源,全面提高施工队伍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

3.2加强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措施

在电力线路施工阶段,相关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根据设计图纸、相关的技术文件、国家的电力线路施工规范以及地方的法律法规进行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经理部要落实质量责任制:实施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管理重点。项目经理可将质量责任制明确到各项目组长,再由组长明确至施工技术人员,严格控制与加强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设立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操作质量与安全。

3.3 增强安全管理计划编制的合理性

在电力线路施工前,应该聘请专职项目工程人员对电力线路的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分析各项电力线路的各项工程信息,进而熟练掌握工程的建设基础种类、建设数量、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和穿越地区等信息。在充分掌握各项信息后,应分析各种不确定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严格按照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建设工期,合理编制、计划各项安全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等,以实现最佳的电力安全施工管理效果。

3.4 加强与施工地居民和政府的联系

电力线路施工单位必须加强与当地居民和政府之间的联系,营造安全的电力线路工程施工环境,从根本上保障电力线路安全管理的正常进行。在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危险隐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到安全管理的水平。因此,必须加强沟通与联系,宣传安全隐患的管理措施,遵循法律规范内容,对于被占用土地的居民予以合理补偿。

3.5增强检查工作的执行力度

在电力线路施工中,线路工程项目部应该全方位监督、检查、监理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对电力线路的各个不同施工位置形成全方位的监督。在出现违章施工情况下,必须严格遵循电力线路施工制度规范,处理各项安全事故。同时,安排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做好现场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做好安全管理整改工作,直到符合要求后才可继续施工。在施工现场做好防护栏,不断拓展、强化安全防范工作的宣传渠道,大幅度宣传施工安全的重要性,为贯彻安全制度提供坚实的保障等。

结束语:本文综上所述,在加强电力线路施工安全中,应该严格的遵循电力线路上的一些施工上原则,编制一些安全的管理计划、制订安全责任制也更加增强施工现场上的检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保障电力线路上的安全施工,也提高了电力线路上的安全及管理上的水平。也要进一步的规范,更加完善安全上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安全制度上的建设,并且要做好各方面上的安全风险工作和管理工作,也提高了施工安全管理上的工作效率,更加使生产管理和电力施工管理要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树立了电力工程建设中的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1]吴飞. 对1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安全技术的认识与思考[J]. 低碳世界,2014,17:70-71.

[2]刘华均. 电力线路施工作业危险点分析与控制[J]. 通讯世界,2014,15:97-98.

[3]王宏伟. 浅谈电力线路施工作业安全控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166.

一线员工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电力行业;一线员工;培训管理

一、一线员工培训管理的重要性

一线员工是企业各项工作的主力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管理可以提高其专业知识,让员工熟练掌握技能和知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长远利益的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能提高工作效率,从长远来看,其比投资其他物力成本得到的回报率都高,因此,一线员工培训管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电力行业一线员工培训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缺乏全员培训的理念。每个基层单位和一线员工都认为培训重要,可真正培训的时候又认为在浪费其工作时间,而且一提起培训,多数人认为培训就是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的职责,把培训的任务全部压在两个部门上,没有从基层和个人角度改变观念,没有把培训工作作为工区和自己的事情看待。

2.培训实施与需求不相符。目前一线员工培训管理基本都是理论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技能相对更实用,因此只有将理论和技能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整体素质。电力公司一线员工还存在老员工技能强、理论弱,新员工技能弱、理论强的特点,对所有人员进行同样的培训就会存在与需求不相符的结果,浪费学员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企业的成本。从管理角度讲,由于培训没有针对性,且没有专门针对各类人员的一系列培养体系,导致其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努力方向。

3.工学矛盾。电力行业一线员工现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难以抽出时间参加培训,从走基层调研的结果看,很多一线员工反映愿意参加培训,可很多时候培训总是与现场工作冲突,导致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因此一线员工培训工作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工学矛盾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

4.培训方式单一。从目前的培训方式看,大多数培训还采取传统意义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双向和多向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许多员工在培训时觉得受益匪浅、热血沸腾,在实际工作中却不知如何使用,导致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一线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

1.强化制度管理,固化员工培训开发流程。严格落实公司一线员工培训计划,规范培训班办理流程,固化员工培训与人才开发的管理程序,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培训质量。明确一线员工选拔培养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同时积极开展制度标准的宣贯学习,将与员工联系紧密的通用制度做成H5,通过微信发给公司员工,组织一线人员学习相关规章制度,了解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的制度措施。

2.依据人岗匹配,搭建职业成才通道。按照培训质量管理实施细则,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选拔培养方式,建立健全人才队伍。以素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为指引,引导员工自身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向适应,规范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线员工搭建职业成才通道。保持完全动态的“人岗匹配”,从而实现人得其位、人尽其才、适才适所。围绕公司发展形势、干部自身需要,科学制订培训方案,围绕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提升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3.明确职责,提高“全员培训”意识。根据制度标准等相关规范要求,为落实各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一二三级网络,其成员来自本部各专业部室,主要负责各专业的开班管理、专项计划管理以及人才开发管理工作等。在员工培训和人才开发管理流程内,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协同做好培训流程管理和支撑服务工作,使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工作不仅仅只是人力资源和培训分中心的职责,而是各部门、各工区、甚至每一位员工的重点任务。

4.开展需求调研,制定合理化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培训管理体系工作。推进兼职培训师、培训设施等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和优质资源共享。建立培训MIS信息系统,分析员工培训的周期、培训效果及考核情况。员工培训和人才开发管理工作涉及公司所有专业,业务繁多,流程复杂,应根据职责分工,结合跨专业流程衔接工作要点,分析总结需要各专业协助的工作模块,包括分析培训需求、编制培训计划、开展培训业务等,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业务动态分析,促进公司整体业务协同一致。

5.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在培训方式上,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利用游戏互动、学员上讲台、电子化平台授课等方式,调动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在制定培训内容时根据一线员工的特点,选择理论和现场双向培训的方式,或者采用老员工与新员工互学互助,老员工为新员工传授技能,新员工为老员工填补理论的方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同时,要明确培训目标,加强目标管理,让学员能真正学以致用,开展培训评估,使每一次培训效果都能有所提升。电力行业一线员工培训管理是一项综合化、系统化的工作,要求各基层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培养全员培训意识,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也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从每一次培训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一线员工培训管理工作,将一线员工培养作为一项长久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云.关于检修公司生产岗位员工培训管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3).

[2]杜梦娟.论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管理的有效方法[J].管理研究,2017(3).

[3]张君毅.企业技能员工的培训管理[J].企业管理,2016(4).

[4]朱慧慧.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及改革对策[J].人力资源,2017(3).

一线员工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营销信息化;线损精细化;问题;对策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电力企业的发展规模、影响范围也日渐扩大。线损管理作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引起了电力管理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线损管理工作内容繁杂,稍有不当就会增加管理工作的难度,管理效率也会降低。就目前来说,电力企业线损管理的主要方向是实现线损管理的精细化和营销的信息化。也就是说,线损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合理应用变压器及导体等,降低电网传输中的电能消耗,从而实现良好的管理目标。下面,笔者将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基于营销信息化的线损精细化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营销信息化下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做好线损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必须要深入实际工作,分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调整各种影响因素,提高营销信息化下线损管理工作的效率。由于各种主客观限制性因素的影响,营销信息化下线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1.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偏低

工作人员是线损管理工作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在线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方面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说,部分线损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管理意识不高,也没有意识到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大多着眼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将整个单位的利益置于次要位置上。同时,很多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本职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后续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

2.线损管理措施不当

目前各个电力企业不当的线损管理措施对后续线损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供电企业没有了解目前工作人员的实际现状,也没法为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指导,线损管理措施不当使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不能得以发挥。例如,部分单位只重视表面工作,线损检验力度不高,很多缺陷不能及时发现。而全人工的管理工作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不利于实现人性化管理。

3.线损管理考核指标不完善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电力企业的线损管理工作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但目前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加之,由于部分企业并没有深入分析电力营销的相关管理岗的具体工作,现有的考核制度也不够合理,考核指标的具体内容不够严谨。这使得线损管理工作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影响着管理效率的提升。

4.线损管理执行监督不到位

相比其他管理工作来说,线损管理岗工作的性质特殊,实践工作中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影响着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就实际工作来看,部分供电企业的监督执行工作力度不高,部分线路损耗现象、搭配不当现象并不能得以及时发现,对后续的精细化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营销信息化的线损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营销信息化条件下,要做好对线损的精细化管理,电力单位要认真分析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明确管理工作的重难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下面,笔者将针对目前线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线损管理工作的内容及形式复杂多样,要做好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管理工作,管理单位要根据目前管理条件的相关要求,分析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形式,保证管理任务的全面落实。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考核,看是否这些工作人员的素质满足各项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做好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定期开展各种讲座,让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明确具体的注意事项,从而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总之,电力单位要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让他们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2.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

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要要求。线损管理工作的内容复杂,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较多,包含很多线损电量信息以及基本信息等,增加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难度。要努力健全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做好信息化管理,以原有的营销管理系统为基础,及时清理和清除无用的历史性信息,将可利用的信息或者文档等纳入到精细化管理的范围。要根据电力企业线损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明确线损管理的具体范围,建立合理的管理维护机制。同时,还要落实工作责任制度,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构建信息采集系统

线损精细化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工作人员要充分运用营销信息和手段,从配电网线损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出发,完善数据采集系统,从而对监控区域内的用电数据等进行分析与整合。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工作人员要充分整合数据信息,并进行数据的分类整理。要详细分析配电网线损的不合理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完善考核制度

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实现线损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考核制度应该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第一,企业的领导层方面。企业领导人只有充分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做好指导工作,进一步突出管理工作的重难点。第二,管理人员方面。管理人员是线损管理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工作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及水平。第三,管理制度方面。不同管理制度的控制结构各不相同,只有在有效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也就是说,电网企业要将配电网线损监督与考核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

总之,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线损精细化管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做好线损管理数据的采集整理工作,保存有效的信息;完善管理制度及工作体系,落实各项工作责任;要明确考核制度,发挥考核工作的积极作用,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保证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营销信息化下线损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线损管理工作也呈现出很多的新特征。线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要完善管理制度,丰富管理内容,保证电力营销管理制度的有序性,从而实现良好的管理目标;要努力实现人性化管理,确定最佳的防范策略,从而在减少工作人员压力的情况下,适应管理机制的发展趋势。总之,电网企业要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线损精细化管理工作,明确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促进电网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线损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未来各个电网企业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潘星,王政,王涛. 网络化线损理论计算分析系统的建设及应用[J]. 浙江电力. 2011(08)

[2]杨剑锋. 关于供电企业线损管理和降低线损措施的研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11)

[3]赖佛强. 浅谈营配信息一体化对线损管理的促进作用[J]. 科技与企业. 2013(22)

[4]王莹,刘俊海,余潞. 线损精益化管理之道――记国家电网公司线损管理标杆单位获嘉县供电局[J]. 农电管理. 2011(01)

一线员工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输配电;线路;运行管理;设备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224-02

在当今的电力系统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了现代化智能化的特征,同时这也对输配电线路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的成熟和稳定已经成为当今电网运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建立起一个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好线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输配电网络的正常运转。

1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应该在制度上,对输配电系统的相关环节进行巡查、维护和施工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这样才能使输配电线路运行管理的过程中能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规范,运行管理的过程中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保证输配电的质量,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对线路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检查作业的实际质量,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线路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中,在相关制度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考量,对运行过程中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运行单位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相关工作覆盖面的面积,制定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这一制度的建立中可以体现出值班巡查、线路运行状况的管理、设备的缺陷管理、施工质量管理和设备检修等等,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更加符合企业发展情况的规范性制度,在这些文本和规定当中也应该将整个工作中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以及奖惩方式等都予以详细的阐述,这样也为单位相关的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加科学和规范的工作标准和依据。

在输配电线路建设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展开日常的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当前制定的工作目标作为重要的指导,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内容执行,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输配电线路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

2 运行设备管理

1)运行维护管理。依据当前电力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输配电线路的维护和管理应该首先考虑安全因素,同时加强线路故障的预防工作,在工作中一定要仔细对设备的运行情况予以检查,根据线路的巡查情况进行分区建设,同时还要对线路和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电力系统应该指派一些对电力运行整个过程都比较熟悉的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输配电线路的每一段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要具有周期性,同时还要对管理的范围进行清晰的划分,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人,由专人对设备和线路的运行情况进行维护和管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证电力的正常输入和输出,保证配电网络的稳定运转。

为了能够使得线路和设备能够长期的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一方面要在线路运行的过程中对其所承受的荷载进行严格的控制,另外一方面还要加强对线路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如果在实际的工作中线路周围的环境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污染现象,或者是线路刚好经过一些雷击灾害和冰雪灾害频发的地段,一定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巡查,对于和线路安全运行有紧密联系的环节一定要实时掌握其运行情况,如果发现运行异常,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故障和隐患的排除。

2)运行计划管理。设备和线路的监察结果一定要引起有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是制定维护方案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其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一般都是以季度或者是年为一个周期,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根据这一周期内设备和线路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下一周期内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同时还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检修计划,同时还要将其报告给上级单位,如果该计划通过了上级单位的审批就要按照计划的要求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切实落实好计划中的工作内容。

3)施工及质量管理。在对线路进行检修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在工程正式开始施工之前编制好施工计划,对施工中的责任划分和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管理等都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还要根据日常工作的要求合理的对工作区域进行划分,同时通知不同的施工班组对不同的区域负责。对施工的质量和组织情况进行计划书的编制,这样也就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管理依据,在该项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对现场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一定要及时处理,同时在巡查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工作,这样就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的细节予以有效的掌握,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计划。

对每一个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资质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其在安全管理制度方面不存在严重的缺陷,同时对施工人员还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对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采取是否到位进行仔细的检查,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指导和检验工作,保证施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违规操作现象,对施工的流程也要进行妥善的安排,避免在施工中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的条件和要求来配备相应的安全措施,使用所有能够应用在工程中的安全手段,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的对安全隐患予以排除。

3 运行过程管理

对线路运行状态进行管理是对人员和设备的共同管理,要加强对输配电线路的有效管理就一定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输配电线路平稳运行大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在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上不断加大投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同时将安全责任切实的落实到人,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质量。

4 总结

配电线路的运行质量对我国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进而也影响到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所以一定要重视输配电线路的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从制度和人员等多个方面对该项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电网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如何做好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维护工作[J].电力安全技术,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