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例6篇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职能

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避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出现,我国建筑管理部门不断提高检查与监督的力度,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不足,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乃至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限制作用。在此前提条件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要对自身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作用下,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以便让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1.分析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现状

在过去,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大多都被其内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忽略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体现检查与监督的职能,并希望通过这些职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因为施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限,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不高,对施工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样,即使有质量监督站内部监督人员的检查和监督,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目的也很难得以实现。为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监督人员必须对自身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理论指导下,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重要性

2.1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在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通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可以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可以通过第三方视觉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体系,在总结研究其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将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明,然后,通过自身的监督职能让施工企业实现限期内的整改,进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同时,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和监督的行政部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中的监督人员对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单就这一点来说,其指导职能就能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可以从这里更加快速、方便的获得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认识的提高,进而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2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受到施工技术水平高低的影响,质量监督站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着重管理和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技术水平,经常性地将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组织在一起进行讨论分析,让施工企业更加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工程所要用到的施工技术,同时,也可以让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监督和指导职能作用下,建筑施工企业会更加重视施工技术的提高,有利于细化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流程,进而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保障。并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站会对本身指导职能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日常工作中会不断加强指导与检查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文件,特别是现场记录和技术文件的管理情况,让企业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强化技术管理工作,进而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3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得到强化

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影响,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培训工作的加强指导,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会逐步加大力度开展相应培训工作,经过多次培训,会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进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日常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比如因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等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施工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相关人员专业水平的不足等等。另外,通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还可以让建筑施工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更容易体现出培训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

3.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利于推动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指导和监督水平的提高

经过前文的描述,我们已经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论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首先要对自身的指导职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再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加强指导,在此技术上,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将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最终目标,并在此技术上,让其质量监督工作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在注重其管理与监督职能实现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另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自身的建筑施工质量和技术也要不断的加强培训和学习,使得其内部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其指导职能就会更有效、更明显的得以体现,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4.结束语

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明确,科学、广泛的应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在广泛开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必须对自身的指导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在日常工作中让其具有的指导职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培训其内部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让其在监督过程中的指导职能得到强化体现,让建筑施工企业在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其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川.建筑施工管理中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浅谈[J].科学之友,2012(04).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2

[关键词]建筑学职业素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李慧勇(1977-),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李军生(1955-),男,山东蒙阴人,聊城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管理工作;程兴国(1980-),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山东聊城25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聊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初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11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2-03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业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就需要我国的建筑学教育肩负起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命和社会责任。但是,我国传统的建筑学教育在对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学生缺乏职业化的素养,适应职业岗位时间较长,一般得有老工程师帮带1~2年。我们的建筑学教育要符合建筑教育职业化的要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应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复合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笔者主持的聊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总结,旨在探讨建筑学专业基础教学中如何把“职业化教育”思想灌输于建筑学的启蒙教育之中,使建筑设计初步成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入门”及“职业入门”的课程,为培养未来的建筑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设计初步教学体系的反思

建筑设计初步是建筑学本科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的认识以及学生能否掌握好基本功,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和养成科学的工作方法。基于该课程在建筑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国内各建筑院系历来都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教学当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有的全面更新,有的局部调整,各有特色。目前较常用的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以基础表达技能为主的基础训练型教学体系。这一类型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由建筑初步理论课和练习作业两部分组成。(1)这种教学体系的理论课主要是“填鸭式”的讲授。理论课主要包括建筑构成要素、建筑基本属性、建筑构图原理、中外著名建筑简介等。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十分庞杂,几乎是整个建筑学专业在校所有理论学习的缩影。然而,和这些庞杂的内容相比,学习课时却很紧张,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只能是感性熏陶。在教学方法上,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教师展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掌握并控制着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学生是观众,是“徒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缺乏信息反馈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互动相对单一,缺乏有意识的职业素质要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设计。(2)这种教学体系的作业训练部分主要是基本表现技能的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绘制线条图、建筑识图和制图、字体练习、渲染技法等。训练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形式造型的基础,或是风格、观念主导的形式主义,或是摹仿、诱导的造型拿来主义。基本采用“以画养技”的方法,老师定范图,学生临摹,以此增进学生感性认识和基本功。这种做法造成学生主动创造很少,过分依赖感性的“悟”而缺少理性的“导”。另外,这种教学体系使作业练习和理论教学联系松散、严重脱节。在一年级内,通过这种教学体系的教育,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从而导致学生很难树立起初步正确的建筑观,对建筑设计初步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也不能自觉。这和“专业入门”及“职业入门”要求相差甚远。

2.以建筑设计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认知型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的教学组织理论基础就是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因此,这种教学理论的认知主体是没有任何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大学新生,认知对象是基础性的建筑学专业内容,信息加工是建筑表达。该种教学体系把“认知”看成组织课程教学的关键。该型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认知过程,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专业领域,并为后续的建筑学专业学习打下全面而扎实的基础。这种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课程教学体系上以一系列的小建筑设计为主线,附带理论课和基本训练课,让学生更早地进入“专业角色”。学生在学会初步识图和认识建筑后需完成一系列单项分解的小设计,表现技法和一系列小设计同步训练,取消了单独的理论课,理论课主要结合设计教学同步进行。

这种教学体系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现在建筑学刚入学的学生美学素养低、空间体验能力弱和动手能力差尤为突出。一年级就把建筑设计全面引入,造成学生很盲目,带来一定的难适应性。二是教师在辅导学生时要费力地讲解许多复杂的到高年级才会学习到的建筑技术问题,无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建筑设计。三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和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建筑学自身、建筑学与社会之间乃至社会生活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计算机的精度和效率有着手工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此计算机绘图与数字虚拟空间的应用大量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图纸与模型,造成了建筑表达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所削弱。四是由于理论课融入各个设计之中,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因此对各个学生的辅导讲解缺乏系统性,标准不一,教学结果不甚理想。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建筑学本科,办学伊始,学院就明确了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即“广泛吸收国内外重点建筑院校建筑教育的有益经验,并着力加强与地方传统建筑院校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注重专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建筑理论的发展前沿,强化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教学团队针对以上两种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在教学体系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和最终的职业素质要求结合起来,阶段要求应和最终要求一致,应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上探讨建筑设计初步的课程体系改革。我们明确提出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核心目标是:创造建筑师职业语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建筑、建筑设计。

三、职业化导向下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我们的核心教学目标,结合以上两种教学体系的优缺点,将其有机融合、取长补短,教学团队制定了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体系:通过建筑形态设计基础训练,加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并结合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形态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创造能力;结合注册制度对职业建筑师的要求,适当增加建筑制图的标准化要求,并在建筑表达技能方面得到基本的训练,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学习奠定基础。该教学体系以强化“职业化教育”的教学理念为导向,将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归结为三大教学内容体系和五大知识模块结构(详见134页图)。具体教学方法和教案设置如下:

1.理论、表达与实践一体化。建筑教育以培养职业建筑师为目的,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应该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1)以设计原理的基础理论为专业知识主线。从建筑设计初步的第一节课“建筑认识”至最后一个课程设计训练环节“建筑设计入门”,以设计原理的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始终。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结合课程设计训练的讲课,系统讲解相关设计原理,包括形态构成的概念,建筑形式的基本要点(点、线、面的变化)、形式与空间,空间的组合关系,流线与空间序列,空间构成规律。教学中强调对适用、经济、技术、美观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组织的理解;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贯穿到学生各个课程设计训练中去,并随着课程设计对象综合性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加深学生对设计原理的深入理解。(2)以设计的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专业知识主干。通过贯串第一学年的“形态构成基础”课程训练系列教学,了解建筑设计的步骤与基本方法,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通过涵盖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及空间等形态设计训练作业,借助于模型等偏重操作训练的作业以及建筑方案设计训练的作业,强调展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艺术追求和思维灵感,从而帮助学生把富有灵感的想象集中于对建筑本体的认识,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筑形态与先进理念。(3)以建筑表达手段的训练为专业知识支撑。通过对平面与立体空间构成的表达、概念设计模型和构成模型的制作,钢笔、水彩等建筑表现画的练习以及建筑抄测绘制等方面的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对中小型建筑设计对象的表达能力,直接支撑和帮助学生在基础训练中,对设计对象在头脑中的图像思考和对设计对象的形象表达。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计划的组织,根据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建筑设计原理讲授、设计与形态设计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及建筑表达这三大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平行进行,统一组织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之中,这样的教学计划和组织方式有利于理论理解和形象设计结合,促进脑与手相连,逐步支撑起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建立全面的建筑设计观,培养与此相一致的综合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性。

2.突出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实践教学占有一定比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也是实现课程教学思想的保证。建筑设计初步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性的基础训练课,教学过程应该始终围绕渐进式的设计作业组织,提倡基本理论、方法的讲授和教学讨论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学思想,通过实际作业在理论意义上的讨论和对设计对象的不断修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实践教学内容。在突出教学实践过程的设计性特点的同时,根据各个阶段不同设计作业教学要求的侧重点的不同,设计渐进的、有针对性教学目的的、具有有效的表达方法与手段的实践教学训练。从单项到综合作业,以创造型实验设计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在三大教学内容体系和五大知识模块结构的基础上,整个课程体系按先后顺序又分为线条构图练习、平面构成练习、立方体构成练习、建筑测绘与表达等7个实践训练子项。这7个实践训练子项结合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特点,注重模块系列的时序性、模块单元的完整性、模块时段的可塑性、模块内部子项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体系。(2)实践教学中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协作性实践,部分设计训练分组合作,可年级内跨专业、跨班级合作,许多单项课程训练也采用与校外联合教学的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3)实践教学方式。全面的建筑设计观的培养建立,必须要在因素多变的设计训练中进行才能深入有效,使得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实践教学的主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成为关键。实践教学采取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教师课堂指导为辅的组织形式。我们采取的教师指导方式,包括:互动式指导——“因人施教,培育个性”,针对每个学生在作业与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指导手段,鼓励学生提问和对问题进行讨论,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开放式讲评——注重引导学生相互评图,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分析与判断能力,打破师生的一对一交流,加强评图手段,进行小组评图、年级公开讲评,实现开放式交流。

通过几年来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基本达到研究性、创造性、综合性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艺术的感知力、对事物的洞察力以及社会文化的敏锐感;在同一目标下,学生的学习可以有多种选择性,课堂形式及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交流广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面对建筑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建筑学基础教育改革也应该与时俱进,以职业化素质为导向,准确定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应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专业人才,使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真正成为建筑教育的“专业入门”以及未来建筑师的“职业入门”。

[参考文献]

[1]刘甦,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2]邸芃.建筑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式研究[A].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建筑工程专业 学生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32-01

1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规划中也明确的指出了:职业教育必须面向整个社会并且联系到个人,并且应重点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创业就业能力。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国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全社会都在推行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进一步的完善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通常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被认为是基础薄弱并且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他们也不够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容易被社会误解,因此,必须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待遇和地位。

在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这样社会上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学习氛围。中职学校应重视技能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将他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现状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中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是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但是在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中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绝大部分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都更愿意将学生培养成学术型和科研型的人才,因此,通常都会向学生大力的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虽然具备了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却是非常薄弱的;(2)还有一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又过于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工作,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一心只想培养预算员以及测量员等职业类人才;(3)现阶段,中职学校所实行的课程体系仍不够完善,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实习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效的结合到一起,教学的有效性较差。

3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策

3.1 应用多种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教学法。随着建筑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工程材料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工程材料理论有着很强的应用性,而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讨论式教学法。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将实际的工程问题和实验问题引入到教学中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从而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3)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应高度的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作为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最主要场所,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创建校外企业的实习基地就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应该包括每一个环节、不同工序以及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具体来说,应有钢筋工实训基地、材料检测实训基地和砌筑实训基地等。虽然所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涉及到非常多的工序和环节,但是对于一个建筑单位来说,其在一段时间内只会对一个工序进行施工作业,所以,学校应联合多个建筑单位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学生才能全面的掌握建筑行业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学校联合多家企业创建全方位的实训基地,同时应进一步的深化校企合作,从而确保中职学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另外,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应严格遵守新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2.5+0.5”,即在进入校园的前两年半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实习,最后半年则应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在企业内接受相应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教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3 建立“双师制”的师资团队,推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通常情况下,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同时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教师应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要想符合“双师制”的教师标准,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其更要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这样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中职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在创建师资团队时应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对于那些刚从事教学工作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教师,学生应将他们送到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进修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应引进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不断的优化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团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提升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所制定的考核体系既要涉及到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程度,也要涉及到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表现情况,同时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水平差异,学校应分别实行实践创新的奖励制度、科研奖励制度以及实践经费的使用制度。还应推行严格的学分制度,让学生同时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这样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内和校外的实训课程中来,有针对性的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积极的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方案评比、房屋建筑模型制作以及建筑CAD绘图操作等竞赛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扎实的理论素质和创新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中职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无论我们采取哪些对策和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要将学生们培养成集专业性、学习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不断的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中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 建筑节能 创新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68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Based on Energy Sav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 Qiaoxia, HAN Yu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On the problem of civil engineering focu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thesis teaching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is the core of teaching from the curriculum theor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 to explore innovative talents i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oriented culture. Eventually forming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1 改革的目的及际意义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从业人员人数已为各行业之首。然而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员所占比例较低,同时具有高等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如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1%。在这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1%。随着我国建设事业大规模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急需与之相应的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问题是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相当一部分(约占30%~40%)。因此,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基于此,我国相应的制定了一些建筑节能规范,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建筑节能规范,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相对还是比较滞后,节能技术及建筑节能效果等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高,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建筑护能耗是同等气候的发达国家的2~3倍。另一方面,墙体改革步伐较慢,虽然墙体改革以提出有10余年,新型墙材的产量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如从不足5%提高到22%,粘土实心砖还在生产使用。为了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立法、技术、管理等措施外,应加强从业人员建筑节能发面的教育。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摇篮,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应加强未来建筑科学技术人员的建筑节能意识潜能和技能培养。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与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节能有关的知识或技能训练相对较少。例如:在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没有对有关建筑节能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中,有关节能材料及新型墙体材料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建筑材料实验安排中,保温材料保温性能实验;建筑设备中缺乏对有关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等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在建筑施工中,未对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介绍;在房屋建筑学中,建筑的总体规划设计、单体建筑的体型系数,朝向,等都影响着建筑节能,但在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应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将建筑节能知识有机的融合于各门专业课程中。

近年来,“参与科学研究”已成为我国研究型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本科生科研已在更多高校普及,如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下简称 “大创”),被认为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①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工科学院,学生在历年的大创项目中有一定的优秀成果出现,但暴露出的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学生虽有一些科学创新的积极性,但不知如何“下手”,如何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成为我们应解决的问题。

图1 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模式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同时基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论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核心,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如图1)。强调建筑节能导向作用,是为了抓住房屋建筑学教学中主要内容于热点问题――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

2 目前国内房屋建筑学改革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较多的研究,如王英姿等提出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创立了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课程大纲以及借助团队协作项目设计等形式强化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②张亮等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探讨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更新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内容丰富的备课资料库方面的教学改革。③此外,也同样重视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考核方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转换学习模式等方面,力求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高巍等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活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④齐岳等在在分析了目前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将 BIM技术引入到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并提出了BIM技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新模式。⑤黄海燕等为服务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立体化及教学实践环节多层次化等内容进行了探讨。⑥

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郭卉等提出科研参与频次和科研参与强度是大W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参与科研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发展。⑦王锋锋等提出通过搭建校内创新创业研究平台、建设师生创新创业科技团队、完善创新创业制度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⑧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较多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但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切入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的较少,本研究提出以建筑业的热点问题和前言领域――建筑节能为切入点,该论文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让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让本科生的创新灵感来源有踪可依。

3 改革的内容

(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改革。项目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原则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建筑节能的内容,使建筑节能与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起来。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增加建筑节能效果评价内容。

(2)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房屋建筑学中有部分认知实习课,在其中增加建筑节能认知实习内容: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单体建筑节能设计调查,保温材料及节能施工技术认知,增加保温材料抗渗试验以及墙体热传导系数测定等试验。

(3) 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新材料及其施工方法的研究,新型组合结构的研究等,将会带来土木工程应用技术发生更新更快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当今科技热点问题,并将其科研成果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中去。

4 实施办法

(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改革。增加建筑节能的内容,让建筑节能与原有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增加规划节能设计和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在墙体及屋面构造设计中增加自保温材料内容;在课程的最后增加建筑节能专题讲座,引入被动式、主动式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概念,以典型的案例讲解绿色建筑的构造做法。在教学大纲及教案设计中增加建筑节能设计内容。

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引导考虑节能设计,同时对自己所做设计进行建筑节能效果评价。编制建筑节能设计指导书。

(2)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房屋建筑学中有部分认知实习课,在其中增加建筑节能认知实习内容:形成:保温材料生产厂等单位认识节能材料到施工现场认知节能施工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增加保温材料抗渗试验以及墙体热传导系数测定等试验。

对已有建筑设计的节能现状进行调查,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及节能材料应用情况等,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以建筑节能为主的认知实习报告。

(3)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筑节能为现为建筑领域的前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设及建筑节能的部分,引入一些建筑节能设计和构造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到当地调查传统民居建筑,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节能设计及构造,引导学生将这些建筑节能设计及构造有效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根据当地资源,启发学生研制保温建筑材料。

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学生分组讨论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认识,要求学生针对当地的气候及资源特点,提出自己对建筑节能设计、构造及建筑节能材料研发的一些观点。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以节能材料开发及节能构造设计为主,并培养学生开发和应用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中难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竞赛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 结论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基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论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核心,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让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让本科生的创新灵感来源有踪可依,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所学知识与所从事工作的对接。

*通讯作者:韩越

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635)

注释

①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② 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礼.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大纲及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③ 张亮.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340-343.

④ 高巍,何爱琴.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才智,2012(20):322.

⑤ 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⑥ 黄海燕.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S1):157-160.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当代建筑理论;导向更新;发展轨迹;传统;创新

Abstract:Early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are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gained from, the special architectural theory is tha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creation and practice the theory derived, can be extended to the universal from the individual to obtain a wider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should not only apply to general situation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special circumstances, and form a sound theoretical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architecture the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new architectural theory;orientation update;development track;tradi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092-02

1引言

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理论,人们通常认识的不够全面,也难以摸清我国建筑理论的发展现状。究其根源,是由于我们基于自身文化的理论发展不够,没有正确的理论研究发展;而对西方的建筑理论又盲目推崇,忘记了建筑理论本土化的需求。由此造成了现在国内建筑理论体系混乱,理论发展滞后,理论难以指导实践。我们只有科学地认清当前的理论构成情况,才能对未来的建筑理论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建筑理论发展的指导作用

2.1建筑理论对城市生活的引导作用

建筑的功能性要满足人们日渐丰富的日常文化生活,而不是简单的遮风避雨,工作休息,因此建筑师对建筑的理解不能单一的定位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角度上,使人们不能充分地利用建筑本身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活。[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包括建筑在内的生活元素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该何去何从?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建筑理论来引导。

2.2建筑理论对建筑文化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机器生产财富,建筑消耗财富”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且还将长期的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影响。[2]然而,当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建筑本身的欣赏性和功能性,使建筑兼顾了精神上的文化需求和物质上的使用需求。[3]针对同样的建筑功能要求,在相同的预算条件下,不同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创作对建筑精神价值的体现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将无形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建筑理论的创新可以很好的引导建筑创作去遵循地方文化,表现地方特色。

3中国建筑理论发展应回归传统,注重创新

3.1建筑理论发展应当回归传统

建筑风格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是建筑理论无法回避的元素。盲目追求建筑的形式美,过分的标新立异,使得近年来许多设计脱离了理论的指导;而任何脱离理论指导的设计实践都是茫然的,都不会是成功的设计实践。与此同时,建筑理论的研究,在极度繁忙的建筑设计市场面前被无情的边缘化了,理论的知识地位不断降低,人们对理论的认识存有成见。因此,建筑理论在中国回归传统内涵,更具有其特别的意义。提倡理论回归,就是要让社会的进步来不断触动理论的发展创新,让理论充满活力。设计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但形式是变化无穷的。简单地回归到过往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实际意义;而中国和世界的建筑理论面临着众多的变革因素、现实问题乃至人类的生存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前瞻性的思考来重新整合理论,使之回归到既能传承过往经验,又能解决现实问题,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良好状况。

3.2建筑理论发展应当注重探索创新

传统的建筑理论研究重心,总是徘徊在诸如建筑构件等小问题上,如探讨屋顶采用何种形式,空间及色彩的安排和搭配等,将这些看似极具代表性的特点加以归纳,继而总结出一段时期或者某个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特色。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建筑理论发展,更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苏联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继而套用到我国的国情上来,谋求中西结合,继续发展。而基于这些理论所进行的建筑创作,套用借鉴而来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上就难免总是带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脱离了理论创建之初的背景基础也只能是模仿到“形似”阶段。[4]如果想要能够对过去的一段时期的建筑理论建立起充分的理解,想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就要寻求根源,不仅掌握形式上的特点,还要结合当时或当地的文化、民俗、伦理等各项人文因素,力求能够在“精神”的层面上深刻地理解建筑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继续创新和探索的路上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实现过去不可能完成的构想提供了条件,因此建筑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将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发展体系,不仅是从建筑一个单一的领域,也并不是过去简单的建筑师实践,而应是多领域的,跨学科的综合探索。

4 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趋势

4.1建筑理论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近来建筑界呈现出一种对建筑系统理论的依赖,从整个理论体系出发,例如建筑的流派,风格以及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一切建筑理论体系内的相关理论。运用综合的系统理论看待建筑,可以更加全面,并升华建筑理论的范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的科学方法论,它们是当代人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科学成就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5]在国内,侯幼彬先生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他认为建筑是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来解读,而不是使用简单的,二维的非此即彼的处理方式。无论是进行建筑创作还是从事理论研究,都应该通盘考虑,把握大局,从多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思考设计问题,解决矛盾。邹德侬先生也提出了建筑理论向系统化方向发展的观点,他勾勒出的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双峰图(图1),便很好地表达了各种创作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框架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左侧是建筑理论创作的发展,右侧是建筑创作实践的进步,两者都以相近的史学观点与设计理论为基础,交互共生,协调发展。

4.2建筑理论向广义建筑学方向发展

广义建筑学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观,并演变成为当前甚至以后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广义建筑学是将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基础有效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对建筑的本真进行综合性的追寻。将规划建设、新建筑的设计、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原有建筑的维修与改建等问题,纳入一个动态的循环体系中,是广义建筑学的一项重大使命。同时,广义建筑学也有着鲜明的“本土化”特性,植根于当地的文化根源,结合外来的精华,从而加快当地建筑行业的持续性发展。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较早地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他所倡导的人居科学理论,对建筑学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广义的诠释(图2)。他认为人类的聚居环境除人工环境外,也应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建筑学的概念也应该是广义的,想要深入地研究,就不可避免地要涉猎到众多互相联系的学科群。要同时考虑到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建筑的问题放到复杂的巨系统里观察分析,力求全面高效的解决问题。

广义建筑学概念里所定义的建筑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综合协调者,他的工作应该是负责协调与建筑物有关的各种形式,解决技术与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是小到房屋街道的改造,还是大到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而且广义的建筑学将涵盖比单体建筑更加广阔的范围,所以建筑理论的发展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求建筑师成为无所不能的专家,而是需要建筑师加强自身修养,扩大知识面,寻找问题的结合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实践才能进一步促进建筑理论的发展。

4.3建筑理论应当寻求中国特色的表现

系统化的建筑理论观点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建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非线性的,是不容易捕捉到的,它们很难被定性观察,也很难用相对严谨的系统论来阐释;而广义的建筑理论由于是正在发展中的科学,而且它涉及到不同阶层的社会利益,兼顾到各种矛盾冲突,在学术上要取得进一步发展一样很困难。

当代前沿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进程在逐步加快,建筑理论的发展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面对新的局面。张钦楠先生曾经说过,工程学是技术学的分支,它的理论是具有全球性和普适性的;而建筑学则同时涉及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因此它的理论就既有全球性和普适性的一面,也应该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一面。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建筑创作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建筑市场生机盎然。而在追求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一切向发达国家看齐,已经让建筑界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其中大量的建筑设计作品往往只是注重对建筑形式的刻意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西方的建筑体系是经历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自我完善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西方的建筑理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拿来照用,因为它们未必适合中国的建筑发展,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的建筑理论发展,必须要顾及到中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分析,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用早日实现建筑界的现代化为借口,盲目建设,不考虑自然条件与经济局限,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建筑形象,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建筑理论的创作,应该体现出在工程建设基础上的人文关怀,它不但应该能够指导我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增进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多层次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应该是强调民族地域性,不断彰显个性的创作历程。

5结语

我国的建筑理论发展滞后,究其原因,受两个方面的影响较多:一是我国既有的建筑理论发展缺失,一直缺乏比较系统的建筑理论研究;二是盲目引进西方建筑理论,习惯于生搬硬套。自有的建筑理论不完善,外来理论又很难本土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就直接导致了建筑理论发展的严重滞后。

20世纪人类建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要让建筑理论在新世纪里不断发展,就必须把现有的成就整合起来,回归基本的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理论发展过程,正是应该不断整合,不断吸纳新知识,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周浩明.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13.

[2] 顾孟潮.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24.

[3] 石照.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5-46.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6

土木建筑大学生实习报告

作为一名大学生,专业需求的建筑认识实训开始了,我们全专业的同学在xx的各大建筑工地认识实习,对于我当初选择土木工程这样的专业,说真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土木工程。现在我对土木工程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了,我想任何事的认识都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次认识实习应该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

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通过这次实习,才觉得原来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如果将来能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为了以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现在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好每一门功课。因此给了自己压力,让自己不再觉得无事可作,让自己安心去学习,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建筑行业是一个涉及人非常多的行业,你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一个这样复杂的交际圈,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多西,去除自身的一些不好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接触对象,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这次实习就达到了目的,我们不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前对一些施工技术要点,只是粗略地知道其施工要点,而其具体的施工环节,具体的施工步骤如何,却是知之甚少,但现在实习结束了,对我们这段时间所看到的那些施工技术,它们的具体环节及详细步骤,我们应该可以掌握了,这样就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增强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让自己更有兴趣将来能在建筑行业开创天地。以前听到就业不乐观时候就很茫然,学了三年的建筑却找不到好的工作,以致对自己的专业丧失了热情,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专业知识。

实习结束了,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体会到更多的东西,也相信自己在下一次实习中将会更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这样的认识实训我感受颇多。就比如拿其中的某些工地来说吧,有的建筑杂物乱堆乱放,这样一来会给后期的墙面抹灰等工作带来麻烦,我个人认为要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只有注重细节才会有章序。

我想实训只是实训啊,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的,我会通过本次的认识实训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步步有工作的依据,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少犯错误。这样会给工程带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