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学分制改革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空间扩展、场地分散、班级功能弱化等诸多挑战。面对挑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构建适应学分制改革需求的学生事务中心、社区管理中心和社团活动中心,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适应学分制改革需求的各项制度规定、考核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最早源自德国,1872年被哈佛大学正式使用,由于该制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因此,在近150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受世界各高校的青睐。我国于1918年在北京大学实行学分制,经过100余年的实践探索,得以不断完善。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对推动学分制改革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学分制改革与学生管理工作

教学与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影响着教学工作能否正常高效开展。教学工作的改革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相比,是一项重大改革,它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重构了全新的基于课程的教学班级管理模式,将传统的学校—院(系)—班级纵向到底的管理转变为学校-课程-学习、生活、活动横向到边的管理。纵向的院(系)、班级功能被逐步弱化,横向的课程、学习、生活、活动等空间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交流更加广泛,学生管理的模式从传统以班级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管理的范围从传统的教室延伸到了学生学习的图书馆、生活的宿舍、活动的场馆等。因此,学分制改革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2.1行政班级功能弱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难

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基于行政班级开展,有固定的教室,同一行政班级的同学年龄相近,专业相同,课余时间相对统一,可以根据班级课程时间调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还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常规活动、主题党团日活动、班会等有机结合。实行学分制改革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及特长,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各阶段的学习任务,选择对应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学制、专业、年级、班级、性别等限制,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可控性,行政班级的功能被弱化,很难集中组织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学制范围扩大,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难度增加

学分制改革在学制上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提前也可推迟完成自己的学业。比如学分制改革后,传统的4年制学生,弹性学制范围可设定为3至6年;5年制学生,弹性学制范围可设定为4至7年。在弹性学制年限内,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业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对于勤奋好学并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可提前完成毕业要求的规定学分,申请提前毕业;对成绩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学生,可能延迟学习年限。另外还有因创业、入伍等因素中途休学的情况。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学生的学业指导很难实现一对一指导,多数学校只能实现一对多指导。在指导学生人数多,学制年限跨度大,学生动态调整学业规划的可能性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学业导师进行学业精准指导的难度增加。

2.3学生的流动性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困难

学分制改革打破了校际限制,可以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分互认机制。打破了专业、年级和班级的限制,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校内外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延伸,活动不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或某个学生组织,而是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因此,学校、各学生组织及社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以往是集中某些学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分制改革后是确定了活动再去召集学生参加。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学生参与课外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之降低,文化育人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2.4学生管理要求提高,专兼职辅导员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相同年级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学制,兴趣爱好不一致,学习课程不相同,住宿地点分散。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被弱化,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对专兼职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辅导员不仅要了解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课程设置情况,还要全面了解学校所有课程设置,熟悉学分制改革后教学各环节的要求,特别是学籍管理、学业评价、奖惩体系等变化情况,只有专兼职辅导员全面了解,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帮助。

3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构建

3.1建强管理队伍,打造专兼结合的辅导员团队

管理决定发展,学生管理的好坏与辅导员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密不可分。要打造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专兼职辅导员团队,需要通过校外学习、校内实践等形式有针对性的提升团队的能力素质。学校层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全校专兼职辅导员的学习培训规划。认真落实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部级或省级培训。要把兼职辅导员的学习培训纳入学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院(系)层面要主动思考,结合实际,聘任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为专兼职辅导员管理团队搭建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专兼职辅导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积累好经验好做法。

3.2更新思想观念,建立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学生事务中心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构建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将传统的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管理者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并服务学生,转变传统的学生到办公室寻找管理者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的管理模式。健全学生事务中心,由学校学生工作处负责管理,学校教务处、团委、后勤处等部门参与的服务保障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事务中心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完善学生事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把学生事务中心建成学生常来常往的“服务站”。

3.3调整公寓职能,建立学生住宿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融合的学生社区管理中心

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班级活动、班会等组织难度增加。因此,调整公寓原有的住宿职能,构建以宿舍为“家庭”、以楼层为“单元”、以楼幢为“社区”、以楼群为“社区管理中心”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能将学生公寓的住宿职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有机融合。社区管理中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学校的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学校的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配合开展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学校的专职辅导员作为社区管理中心的成员,入住学生公寓,承担社区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专职辅导员可以结合实际,在各幢设立学生舍长、层长、幢,强化日常管理,以“家庭”、“单元”、“社区”等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日常管理和各类文化活动之中,使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4创新活动方式,打造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学生社团活动中心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在拓展学生素质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传统的学生社团成员主要集中在某一年级,时间相对固定,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比较方便。实行学分制改革后,学生在认真学习各门课程获得相应课内学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拓展学生素质能力的课外活动,取得相应的课外学分。由于学分制改革打乱了年级、班级的限制,各社团将很难在线下单独组织集体活动,只有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建立学生社团中心,强化社团沟通协调,打破社团与社团之间的活动限制,整合社团活动内容,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社团活力,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广阔平台。学分制改革是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要重视各环节要求。学生管理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分制改革的进度和效果,建立学生事务中心、社区管理中心、社团活动中心是强化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评价体系等内容,“三个中心”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钦锋.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刍议[J].黑河学院学报,2017,(4).

[2]杨励,李莹等.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36).

[3]莫继承.学分制改革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探索——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

作者:杜安强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