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的运用

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的运用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场竞争程度也日益加深,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所以,本文对于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应用

现阶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趋于激烈化,企业若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水平。因此,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激励措施更为有效的管理企业的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的贡献度,实现企业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本文将对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分析。

1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激励制度的具体含义

所谓激励制度,主要是指某种能够对人产生一定激励作用的制度,将其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好吸引更多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企业内部;另一方面,其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

1.2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扩大经营范围过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均有着各自的子目标,即阶段性经营目标。阶段性经营目标的重要作用在于持续推动企业员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企业有效提升经营利润。企业的激励机制与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企业而言,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利润以及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通过相关的实践充分表明,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优势和作用,可以更好地调整员工的心态,提高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工作人员整体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第三,激励机制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员工的素质水平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前提。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预期的发展规划就应该正确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准确意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利用该机制来吸引外来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留住单位的优秀人才。企业内部利用激励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内部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效能为企业长远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2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2.1激励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调查可知,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形式之一,即以薪资和奖金作为激励的重要组成内容,或者向企业的优秀员工发放年薪的方式。这种物质激励方式在初期起到的边际效用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边际效用会达到其最大值,然后开始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当物质激励达到该临界值时,员工就会开始倾向于精神层次上的激励。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精神激励往往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大部分企业尚未充分意识到精神激励的重要性,精神激励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凸显。因此,精神激励的模式往往较为单一和固定,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2.2激励的持续性不够明显

对于企业而言,其在管理过程中,薪酬和年薪等属于短期的激励范畴。如果企业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一味地采用薪酬激励方式,这必然会对企业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充分意识激励方式的重要性,保证激励方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根据行为科学理论分析表明,激励方式是否科学将会对于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企业应该将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两者有效融合在一起,并且将员工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奋发向上。

3企业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

3.1工作激励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有效运用工作激励方式,能够根据员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等将其科学地、合理地分配至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得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可以获得良好的体验,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情,同时,丰富的工作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所以,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为员工分配合适的工作任务也是重要的激励方式。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对员工进行激烈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充分考虑员工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让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其优势,促使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另一种是在员工能力范围之内,为员工分配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内容。

3.2尊重激励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尊重激烈方式,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在对员工实施激烈过程中,应该以尊重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员工。因此,尊重激励方式主要由信任、关怀和尊重三方面的内容所构成,这也充分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除了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之外,员工之间并无身份上的高低之分。因此,企业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用平等的、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公司内部的每一位员工,让员工能够切身感受到企业对于自身的喜爱,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3荣誉激励

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荣誉激励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荣誉激励,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员工对于成就感的追求。当企业在运用荣誉激励过程中,首要前提在于应该保持公平的、公正的态度,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应该保持客观的、公正的态度对待,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给予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并且确保员工能够获得合理的报酬,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制定员工报酬构成中,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两方面的内容:物质报酬主要包括工资、奖金以及补贴等构成;精神激励主要由公开性的表扬、员工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的改进和完善以及员工职位的提升等构成。除此之外,对于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者是高层次的人员,企业应该为其提供合适的条件和环境等以帮助他们创造一定的价值,激发员工对于工作更高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度和依赖度。

3.4参与激励

所谓参与激励,主要是指让企业员工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让员工可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从而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3.5表率激励

在企业激励方法中,运用表率激励法,主要是指让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带头表率作用,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榜样模范的作用对员工进行激励。例如,当企业在出台一项新的政策措施之前,要求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要严格遵守,企业的领导层自身必须要严格遵守。但是,表率激励方式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即通过领导层自身的行为规范对员工起到示范作用,让员工内心产生一定的信服感,从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4强化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建立健全科学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为了有效保障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必须要充分意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明确并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激励机制体系,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水平。在设计激励机制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制度的民主性特征,充分尊重企业中各位员工内心的真正想法,有效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员工可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4.2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企业在对员工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凸显出管理的人性化特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关怀,应该平等地、尊重地对待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时,企业管理层应该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管理层应该更加深刻地了解基层,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这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领导加大重视,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企业为了能够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企业管理层必须要充分意识到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员工任职方面,要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相关原则,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尽最大限度地人尽其才,吸引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4.4保证激励方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现阶段,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激励机制对于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显著作用。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将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放在首位,让员工可以充分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激情。同时,为了保证激励机制能够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的运用,企业相关人员必须要全面地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更好地保证其公平性和公正性。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从而实现企业长远的、健康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在运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地考虑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式,以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对待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激烈程度也日益激烈,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有效融入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更好地彰显企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施炜.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初探[J].纳税,2019,13(7).

[2]吴娟.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19(6).

[3]刘尚慧.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才智,2019(6).

[4]岳波.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36).

作者:李涛涛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