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中小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思考

大数据下中小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思考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支撑税收征管,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纳税风险。中小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主要税种的角度,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纳税风险,从而提出完善其纳税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中小企业;纳税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征税机关的征税方式发了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纸板征管、笔头核查转变为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征管手段,中小企业的纳税风险点也不断变化。传统模式下,中小企业纳税管理过度依赖于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辅导;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必须进行体系化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完成风险自主管理的转型。中小微企业需要加强大数据技术下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整体框架,加强纳税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等实现中小微企业的纳税风险控制流程[1]。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纳税风险的类型

纵观文献,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的文献中多数提及各税种均有税收风险,但鲜有对各税种之下的纳税风险进行深入分析。诚然,中小企业日常经营中的纳税种类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环境税和企业所得税[2]。总体来看,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性税收风险是增值税风险和所得税风险。2016年中国实行全面营改增之后,所有行业统一征收增值税,服务业等行业不再征收营业税。因此,在流转税层面,增值税已经成为各种类型企业的普遍缴税税种。就直接税层面而言,所得税是各个企业缴税税种中的法定税种。当然,根据企业规模以及纳税身份的不同,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无论是个人所得税还是企业所得税,均属于所得税这一直接税的范畴。下文就中小企业在增值税、所得税层面的具体纳税风险以及风险管理、防范进行详细分析。

(一)增值税纳税风险

增值税属于典型的流转税,其纳税义务发生于交易之初。有增值税应税行为即产生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因此,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主要是销售额,而不是利润或所得。在中国特色的税收征管环境下,销售额可以根据合同、发票等主要证据确定,但是,发票是确定销售额的主要证据,正所谓我们国家是“以票控税”的管理模式。综观各国税制,以票控税基本上是中国特有的、被世界认可的先进税收征管方式。但是,也正是因为发票是征税的主要证据,造成现实社会中税收征收环节的偷逃税现象、虚报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为了解决发票导致的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国家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征税方式,代替传统纸板发票。大数据时代,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逐渐转型为以数控税的征管模式。税务部门在流转税环节的征管手段,凸显大数据集的迅猛。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征管部门采用数据统计、模型设计的方式,无须实地调研,就能预测纳税人偷逃税的概率[3]。在此情况下,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均存在纳税风险。

1.销项税额的纳税风险。税局改革以数控税,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仍停留在以票纳税的阶段,征纳双方的水平差距,导致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风险。第一,纳税义务申报时间风险。在纳税时间上,税务局后台进行大数据统计,严格按照税法规范来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中小企业在合同签订、收取款项但未开具发票的阶段,不进行纳税申报,就产生了纳税违法风险,而此时税务局后台进行了数据记录,企业却不自知。类似情况导致事后知晓违法,被取消优惠、征收滞纳金、罚款,纳税风险成本增高。第二,销售额风险。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善于利用关联方避税。在以往税收不透明,大数据不发达的时代,此种办法尚可行得通。在大数据时代,用明显偏低的价格向关联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缩小销售额,少缴税款,已经行不通。中小企业在价外费用上做文章,将部分销售款项命名为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等名目,只要有资金回流,税务局后台数据统计均可视。可以说,大数据之下,任何不按照税收法定原则来纳税的做法,均变得可视,纳税遵从水平的提高才是中小企业规避纳税风险的正道。第三,虚开增值税发票风险。营改增之后,虚开增值税发票是中小企业的普遍违法行为。尤其是房地产企业,通过虚假收入、虚假账目、分解收入等手段在销售额上做文章[4]。

2.进项税额的纳税风险。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的进行税额纳税风险主要体现在进行税额抵扣凭证不规范,以及应当作为进行税额转出的项目没有转出。按照税法规定,不得将免税项目、简易征税等不合规的凭证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但是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违规抵扣进行税额的行为仍然频发。进项抵扣不规范,与税务局后台严密精准的大数据统计出的增值税链条存在明显差异,企业的税收风险便出现。尤其在营改增之后的2016年至今,房地产、建筑、交通运输等营改增部分行业的非正常损失的进项抵扣仍不规范。甚至很多企业在开具发票时出现错误,税率、备注栏填写均没有按照税法规定,较低的发票开具纳税遵从度,直接增加了中小企业纳税义务风险。

(二)所得税纳税风险

所得税方面,中小企业采取各种手段,少申报纳税企业所得税仍然是目前纳税风险的主要原因。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的主要类型:第一,销售收入的纳税风险。企业老板及内部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单薄,通过各种“妙招”少计收入,例如拆合同、转移收入、公私账号混同等本质上违反税法的手段隐瞒销售收入。甚至有的企业通过改变合同性质,将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合同变成非主营业务的债权债务,然后不计入收入。上述行为,本质上均属于违法税法的行为,在大数据时代,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不合理点”都会带来税收风险。第二,销售成本的纳税风险。即使在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仍然通过虚增成本,缩小利润空间的思路实现少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虚增成本的手段通常包括:虚开发票或人工费用、资本性支出一次性计入成本、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认为操控利润、将福利或对外投资的货物直接计入成本等。当税务局大数据显示某家中小企业收入、成本严重不配比时,后台报警系统就会亮红灯,该家中小企业就会凸显纳税风险。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没有大数据意识,缺乏较高的法律意识,导致企业面临税收风险。

三、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纳税风险管理对策

无论是前端的增值税风险,还是后端的所得税风险,都需要中小企业在大数据税收管控的背景下,强化自身纳税能力,采用科学的纳税管理模式,建立系统化的纳税风险管理制度。

(一)设置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岗位

民营中小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很少重视自身的税务问题,多数企业的纳税申报依赖于企业的代账会计,而代账会计的不良从业习惯给企业带来了不可预测的纳税风险,在大数据税收管控的背景下已经行不通。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设置内部的专人(例如一个专业税务师,配备一个助理)来预测、管理、防范自身的纳税风险,确保企业的纳税行为始终与国家税法保持一致。企业内部的纳税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信息采集。纳税风险管理人员要全面采集和管理自身的各种信息以及所在行业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保证自身企业的税负不低于行业整体税负。这项工作需要在纳税之前完成,发现风险及时调整,先在企业内部自查,找出问题出现的环节,及时解决。纳税风险防范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将纳税风险消灭在被处罚之前,尽量控制纳税风险转变为违法事实,发生补税、缴纳滞纳金、罚款的结果。因此,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部门或专业人员,至少应该掌握三方面的信息:一是企业自身的基本信息、合同信息、发票信息、产品出入库信息、运输信息等自身信息;二是行业的整体税负水平信息;三是税局、行业主管部门等官方网站的政策信息,而不仅仅是税收政策信息。掌握信息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信息比对。企业内部的税收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需要定期(建议至少一个月)对上述信息进行比对,发现企业自身的纳税风险,及时纠正。在信息对比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用法治的思维对税收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例如,在中小企业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时,会计的历史性账目记录的“资本公积”科目可能很有问题。信息对比时,一定要了解本企业的真实资金来源,不能单单凭借会计科目作纳税定性。同样的一个会计科目“资本公积”中的资金来源,如果不是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的收入,一旦转增股本,是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如果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资金,实际上是一笔财政资金,那么在转增股本的环节,个人股东就产生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因此,在此例中的信息对比环节,企业需要了解《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关于盈余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等税收政策。这是保证企业合法纳税、减少税收风险的前提条件。对政策的正确运用和解读,是信息对比的方向性把控。错误运用和解读政策,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

3.风险疑点沟通。税收风险防范人员尤其需要对官方政策的解读,对政策口径不一致时,及时向税务局咨询,获得切实可行、合理合法的处理策略、思路和办法。企业不仅需要了解税务部门的最新动态,虚心向税务机关请教纳税问题和风险点,还需要随时关注科技部门、证券管理机构等与纳税风险息息相关的重要部门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纳税方式的科技化、数据化变化,提前做出企业自我预警与风险防范的管理措施。

(二)建立与征税机关同步的大数据纳税系统

征税机关的大数据管理核心,在于收集企业的基本工商信息、经营信息、行业信息,然后进行数据比对,分析特定企业、特定行业的税负变化率,从而从数据分析中发现企业的纳税漏点。中小企业的纳税风险管理,至少在纳税意识方面,需要与税务机关的大数据管理思路同步。

1.建立自我纳税能力评估体系进行纳税风险识别。中小企业降低纳税风险,完善纳税风险管理,需要对自身的纳税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中小企业缴纳的两大基本税种,纳税能力的评估至少需要针对这两个税种精准定位。建议采用关键指标判别法。关键指标判别法是指应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经济统计指标或企业经营财务指标,比如税负、弹性、收入、抵免、投入产出率、能耗率、利润率及发票领购使用等的异常变动发现税收风险的方法[5]。中小企业需要采用科学指标进行自身的纳税能力评估,针对发票、合同、财务软件、管理人员等导致纳税能力不足的因素,结合行业整体税负特征,点对点精准定位,才能准确科学评估自身纳税能力是否存在不足,存在哪些不足,纳税风险识别才能精准。

2.建立纳税内控制度进行风险管理。识别纳税风险的目的在于科学地管理企业自身的纳税风险。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中小企业自身的纳税风险之后,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笔者建议,中型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有必要建立独立的内部纳税风险控制部门,或者在原有内部控制部门的基础上,增设纳税风险控制团队。小型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内部纳税风险控制可以专设一个岗位。纳税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确保财务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无论是内控部门,还是内控岗位,其工作重点均是控制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增值税发票的核查,是企业纳税内控的重中之重。内控制度需要严防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导致企业法人代表及财务人员严重违法犯罪的不良后果。因此,中小企业纳税内控机制需要具有绝对的独立性。第二,慎用税收筹划。税收筹划是税法赋予纳税人的一项法定权利,但是税收筹划的风险也非常大。大数据背景之下,很多税收违法犯罪案例均发源于企业自认为“形式合法”的税收筹划方案。中小企业纳税内控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对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严格审查,需要从税法、刑法等多个部门法以及法律之外多个专业领域的全方位核查。核查人员需要利用各种数据网站对税收优惠、税收筹划点进行精准核查,确保存在法律风险的税收筹划方案在实施之前被否决。

四、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会逐渐消失。以数控税的新兴征管模式迫使中小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纳税理念和方式。增值税和所得税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主要税种,具有普遍性。因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纳税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中小企业依法纳税的必要举措。

作者:王淼 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