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思考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思考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在一定的会计活动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或潜在的会计交易和事项制定、和实施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其本质属性是基于一定的实践经验,按照简化、统一、协调和最优化的原理,梳理制定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处理程序。结合会计核算的特点可将标准化管理细化为两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理论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涉及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核算方法等的具体制度条款。二是会计核算实务的标准化管理,包括岗位设置、职责划分、业务流程、岗位交接、内部控制执行和会计核算监督等组织核算管理的程序性条款,这些程序性条款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全过程。

二、推进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能够有效防控资金风险

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依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将制度要求固化于业务操作的每个步骤,有效提高了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管控力度。在程序设置合理的条件下,将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各个环节与核算流程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保证各项核算活动依规进行,有效提升会计业务核算质量,切实防范资金风险。

(二)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标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一致性的标准将工作程序确定下来,从而消除由于“过失、意外”等造成的异常后果,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配置,以提升管理效率。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从业务内容出发,将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部门的各个岗位有机联系在一起,清晰直观地反映了各主体的职责和内容,能够有效减少会计核算参与者的相互摩擦,提高相互间信息交互和沟通的效率以实现协调运作。对内为新员工上岗、岗位交流换等培训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引,在人员流动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核算工作的连续性、规范性,使新上岗的操作人员按照规定动作和标准完成具体步骤,从而达到产出相同质量核算成果的目的。

(三)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有力促进央行履职

会计信息的源头都可回溯于会计核算的经济活动,标准化的管理流程能够保证每个业务环节都在受控状态,减少过多的人为干预,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了充分保证。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其会计信息主要用于满足宏观决策需要,因此推进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及时、准确地跟踪反馈宏观政策实施效果,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反映职能,为中央银行履职提供决策依据。

三、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的模式初探

(一)会计核算理论标准化管理

对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理论的标准化主要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为主导的一系列内部的会计制度体系,主要是对会计核算的原则、基础、计量属性、记账原则和方法进行规定的条款。会计人员通过执行具体的会计基本制度和实施细则,对不同交易和事项,从会计财务的角度进行处理、加工、概括,从而全面反映中央银行经济活动。

(二)会计核算实务标准化管理

基于会计核算系统性、实务性、周期性的特点,对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实务管理的标准化模式研究拟从前馈管理、同期管理、反馈管理三个层次进行说明,通过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实现对操作层面的技术和管理事项进行细化、量化和优化。

1.前馈阶段标准化管理。会计核算是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每个环节构成了会计核算系统的整体,而各式会计信息的背后都是中央银行的经济业务。因此,在经济信息输入的源头进行标准化的前置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保证整个核算系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1)对于涉及金融机构等外部经济信息输入的,应精准把握上游信息输入流程,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明确输入的具体对象、具体内容和具体标准。如指派专职备案人员办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并使用专门的身份信息备案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业务人员管理标准化。业务输入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对于凭证填制、账户开立申请等经常发生的、涉及填报细节操作的业务,制定规范性手册进行解读,以图解形式直观、详尽地反映凭证使用管理的具体要求,从源头加强业务管控,以实现信息传导标准化。(2)对于中央银行自身的前馈管理,一方面以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为主。会计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对其执行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为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进行详尽的标准化业务培训,学习内外部的政策环境变化,以提高业务素质,为实现标准化管理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着力制定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的中长期规划或实施方案,使标准化工作能够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并与央行会计核算工作同向推进,协调发展。

2.同期阶段标准化管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业务人员按照固化的程序来完成,能够保证业务处理质量达到控制的目标和要求。因此,从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标准中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期标准化管理是核心内容。(1)结合会计核算序时特性,梳理标准化工作日志。结合会计工作周期性的特点,将按日、按旬、按月、按年的事项进行梳理,将工作内容逐项细化分解,形成标准化的序时工作日志清单,充分发挥其提醒、备忘的作用。同时真实、及时地进行序时跟踪记录,保证各项操作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避免人为的遗漏。(2)突出会计核算业务范围,搭建标准化操作流程。将标准化操作流程覆盖所有与管理相关的岗位、人员和操作程序,按照业务性质和内容进行细分,对操作步骤和关键控制点相同的细分项目逐一建立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所有基础操作都在管控之中,避免个体知识结构、价值偏好、情绪波动对工作结果的影响。一方面立足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全局,按照业务逻辑顺序、岗位设置构建的相互串联的子系统,以实现“横向到边”。如建立每个岗位的工作具体工作规程、界定职责权限、量化绩效标准,而所有岗位整合起来则实现了业务范围的全覆盖,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集中程度、权责清晰的有机整体。以制式的主管工作日志进行全面记录,不但可以通过业务授权审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达到纠错防弊的目的,而且可对业务执行情况进行查补与总揽。另一方面在有效落实内控制度的前提下,细化每个子系统的具体程序,将操作程序延伸至业务末端,以实现“纵向到底”。按照受理业务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归纳通用业务与重点业务分类梳理审核要点,明确每类业务的审核关键要素,通过表格和图片的形式做直观的对照,以减少差错形成,保证在审核业务时,予以重点关注。按照业务的发生频率、金额、性质等细化授权审批机制,保证每个层级能够明确地依据其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功能权限组织会计核算。

3.反馈阶段标准化管理。会计核算的产物包括会计信息生成和会计管理成果,相应的会计核算反馈标准化管理也分为信息生成和管理效果两个方面。(1)信息生成。一是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目标,生成简明、规范的会计信息。就中央银行而言,会计信息的主要用途为真实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科学预测未来的资金活动状况,提高信息决策参考作用。充分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应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系统的功能设计,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加工、传送、整合,直接输出标准化的会计信息。二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会计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路径。会计信息采用电子方式存储,在存储、整理、保管、交接、备份等环节均应制定具体的管理规程,并保证所存会计信息在未来任何时候能够以同样准确的方式被再使用。三是逐步形成国际趋同的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中央银行对外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仅影响着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也是涉及到各主要国家间会计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比较。各主要国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种类、程度、频率不尽相同,但提高中央银行会计信息透明度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国际趋势,因此应逐步强化会计信息的公开管理,并寻求国际趋同的原则和标准。(2)管理效果。对内人民银行内部的管理效果应以提高核算质量,规避业务风险为标准,及时比对业务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对于按日完成的业务操作、按月度和季度生成的报表信息,会计主管以工作日志、月度巡检、年度自查为载体,进行核算内容的平行跟踪以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应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如部门间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等,满足中央银行履职目标,定期为决策部门提供业务数据,为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标准化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其深度和广度都在随着履职环境、业务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标准化管理的效果应当进行恰当的交流反馈,形成“制定-实施-评估-完善”的动态反馈闭环,做好质量提升和程序改进。可定期评估标准化管理的目标程序,将其作为日常工作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据此分析工作偏差的成因,进而以适应内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如定期请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评估,将管理效果进行指标量化,把标准化管理成果与所耗成本进行分析,以衡量其经济性效益。对外的管理效果主要体现在精准指导金融机构准确、合规地进行业务操作。对标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机制,客观反映各金融机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评价结果分级分类,以现场指导、电话问询、定向约谈等方式,精准施策,剖析问题成因,制定整改措施,努力构建金融机构合规操作的良好局面。

作者:安东妮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