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范例

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范文1

关键词:蛋鸡;无抗养殖;关键技术

在我国因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经济收入的提高,对肉类、蛋类、奶类食物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而规模化蛋鸡养殖成为了家禽饲养领域的热门产业,受到了重视与欢迎,成为了解决就业以及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但是蛋鸡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疾病治疗、感染防控、疫苗反应缓解或预防垂直感染等而使用抗生素的现象[1],让蛋鸡健康状态受影响,鸡蛋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这一现象受到了大力关注,故而在公众健康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无抗肉、无抗奶、无抗鸡蛋等畜禽产品出现在了公众视野,并推出了蛋鸡无抗养殖技术。

1无抗养殖技术简介

无抗养殖技术是基于绿色养殖技术之上形成的全新养殖理念,即进行完善养殖场建构,来确保鸡舍内环境冬暖夏凉,并且通过笼养养殖模式对鸡舍内温度与湿度进行人工控制,促其满足蛋鸡生存要求。蛋鸡生长期间所饮用的水源以及食用的饲料都添加了专门的微生态制剂、中成药、多类酶制剂以及益生菌等[2],以此来让鸡群胃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消除有害菌群繁殖环境,保障机体健康。整个饲养期间通过尽可能地减少或不使用抗生素,这样可让鸡蛋质量更有保障,所排粪便中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含量少,不会为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2蛋鸡无抗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2.1鸡场选址规划

满足生态健康养殖的发展需求,在鸡场选址方面,应做到环保、安全、便利,同时不能忽视成本的因素。无抗养殖对环境的要求相对严格,选址方面应该达到卫生防疫要求,并且需考虑水源的清洁度,养殖地空气质量等。选择的鸡场址,应远离交通主干道1000m以上、居民区生活区500m以上,周边无污染源或其它禽畜场、屠宰场、垃圾站等等,避开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保护区以及地方政府划定的禁养区。尽量安排在地势高燥处,确保排水良好,最好布局有绿化隔离带,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不受细菌污染,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污染以及侵入。

2.2适宜环境创设

蛋鸡场按照生活区、生产区及其他功能区进行布局,根据主风方向及下坡方向依次为生活区、生产区、无害化处理区,各功能区界限分明、相互隔离。粪污处理及病死鸡无害化处理应设于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的下风口、侧风处及下坡方向。鸡舍采用全封闭式,具备防雨、防晒、通风、保温等功能,冬季适当通风的同时还需做好保暖,且不可放水冲粪道,否则会让鸡群生活于潮冷环境下,增加疾病发生风险;同时,冬季还需注意防贼风,开裂墙体、门缝等均可能会钻入贼风,应时刻留意观察,可在门口加挂棉门帘;中午温度较高,可见门帘适当打开通风,并将里面的病菌吹走。此外,养殖户需转变以往的落后养殖模式,注重现代化饲养设备以及技术的引进,鸡舍屋顶需使用铁皮夹心板,能够达到夏季隔热与冬季保暖的效果。并且温度、除尘、换气、光照等方面均应做到系统的自动控制,让饲养环境和鸡群生理特征更契合,为蛋鸡生长创造良好环境,缓解应激反应为鸡群带来的不适感。养殖过程要做到全封闭管理,严禁无关人员随意进出鸡舍,期间密切关注鸡群生长状态,注意有无异常个体,一旦发现及时做好隔离工作。

2.3严格消毒制度

养殖场消毒是无抗养殖非常关键的环节,这并非一个口号,而是需要实打实的做到位,所使用的消毒药种类应超过3种,如提前备好癸甲溴铵类、碘制剂类、戊二醛类的消毒剂,每一周改变一次用药种类。卫生刚打扫结束不可立即消毒,因为此时空气里漂浮着大量尘埃,会对消毒质量造成影响[3]。并且需注意的是,春季雨后天晴时应做好鸡舍内外消毒,因为下雨时病菌繁殖会受影响,然而雨后天晴,温湿度的改变会导致大量细菌繁殖,应给予彻底消毒,且保证舍内通风性良好,避免疫病发生。

2.4科学饲养管理

无抗养殖的关键就是减少疾病发生,对饲养管理的各流程均应细致合理,避免细菌滋生,减少鸡群应激。第一,所使用的饲料必须要做到无病原体污染、无霉菌毒素危害、无抗生素添加,营养充分,配方稳定,满足不同品种蛋鸡生长要求,且结合不同生长环境条件、发育期,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脱霉剂、酸制剂以及酶制剂,并根据鸡群生长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保证蛋鸡营养全面均衡。第二,保证饮水干净无污染,冬季应提供温度适宜的饮水,夏季提供清凉卫生饮水,避免为鸡群消化道造成刺激,引起消化道疾病[4]。第三,鸡群所排泄的粪便需根据情况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旦有疫情出现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该上报则需上报,该消毒则需严格消毒,并及时将饲养期间的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保证饲养过程的合理化与无抗化。

2.5抗生素替代物应用

无抗养殖的基本前提即是保障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安全性,不会产生严重性疾病,尤其是无真菌性、细菌性、衣原体以及支原体等疾病的出现。由于抗生素使用对象主要是这几类病,若无这几类病的出现,也就无须应用抗生素,然而要彻底保证这几类病不发生是不可能的,但关键是尽可能的做好疾病的预防控制,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而中草药制剂则在鸡群健康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取得很好的保健功效[5]。现今不少公司均在动物中草药物研究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探索,结合蛋鸡无抗养殖需求,进行了大量无抗养殖中草药制剂研究,可在饲养中根据情况进行使用,如浙江金大康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潍坊天同动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嘉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同时,还可根据情况使用适量的微生态制剂,该方法是把无病原性、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以及无药物残留的一些微生物加入到饲料里,来让肠道里有益微生物得到合理生长,实现对有害微生物繁殖的抑制,让鸡群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趋于平衡状态,以此来防控疾病的发生,提高机体抵抗力,对部分疾病康复有帮助,很好的对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菌群失调以及耐药性等问题给予克服,减少抗生素使用量。此外,近两年,湖北省推出了酪酸菌替代抗生素的蛋鸡安全养殖模式,可生产出完全不含抗生素的鸡蛋,这些都是养殖过程中可借鉴引入的经验。但是无抗养殖与应用抗生素进行疾病防控相比,可能会导致成本明显升高,在鸡蛋品质提升的情况下,若价格未能够得到合理的调整,同样会影响养殖者的经济收益,导致无抗养殖无法大力推广实施,这也是后续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2.6严格防疫免疫

蛋鸡饲养过程中应根据当地鸡病的流行情况和种鸡场推荐的免疫程序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完成免疫操作,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规模化蛋鸡场基础免疫程序可参照如下。1日龄进行马立克病疫苗接种,7日龄时以滴眼滴鼻的形式进行鸡新城疫接种,10日龄时以点鼻、点口的形式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B87株)接种,12日龄时在翼下无毛部位进行鸡痘活疫苗刺种(鹌鹑化弱毒株),14日龄时进行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接种,18日龄时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集中,25日龄、60日龄以及110日龄时进行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Re-6株+Re-4株)接种,35日龄时进行鸡新城疫、禽流感病毒以及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灭活苗接种;130日龄时需进行减蛋综合征、鸡新城疫、流感病毒(H9)以及传染性支气管炎四联灭活苗注射接种,每个环节均应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前后2天左右完成,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量。

3结论

关键技术范文2

关键词:山区养殖业;山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实现山羊生态养殖,能够有效地改善山羊肉制品品质,使当地的山羊肉制品获得更多市场认可,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1]。为有效发展山区山羊生态养殖,必须对其各项关键技术加以充分把握,并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合理地应用这些技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养殖技术对于改善养殖成效、促进当地养殖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羊舍规划

进行山羊生态养殖的首要步骤是对羊舍选址进行科学规划,在展开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应对温度、湿度、水文状况、气候等各方面信息加以综合),以此科学进行选址。至于羊舍类型,一般选择修建双坡单列式和高床漏缝式,使用木材或者使用砖木进行羊舍建造[2]。值得注意的是,应在规划过程中考虑积粪池或者沼气池建设,以便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

2牧草种植

只有保证饲料充足供给,山羊生态养殖才能顺利进行。为有效促进草料四季均衡、数量充足、品质优良,应从实际山羊饲养规模和山羊生态养殖业发展目标出发,科学规划牧草种植方案,充分利用空闲耕地、空闲果园地和退耕土地展开牧草种植。在进行牧草种植前,应注意结合山羊品种合理确定牧草种类(可以选择牛鞭草、黑麦草、玉米、甜高粱等)。在牧草生长旺盛时节(夏秋季节),应注意有意识地收集和储存野生牧草和农作物秸秆,应用这些材料制作干草料,保证四季饲料均衡供给,使得山羊在冬春季节也能拥有足够的饲料。除制作干草料之外,还应有意识地应用青贮技术改善饲料口感,以此改善饲料利用效果。

3放牧补饲

不同的季节,山羊采食量也会有所不同,为充分满足山羊正常生长需求、充分保证山羊拥有生长所需营养,在生态养殖过程中,应认真对牧草生长规律和当地气候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合理确定放牧补饲方案,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放牧方式。由于山羊有夜间采食的习惯,因此在进行山羊饲养时应充分考虑山羊的这一习性,合理展开放牧补饲工作。在完成放牧2~3h后,应根据山羊的采食情况和实际饥饿程度,合理地展开补饲(一般选择优质牧草或者混合颗粒精品饲料进行补饲),充分满足山羊对于饲料的需求,保证山羊拥有生长所需的足够营养物质。补饲过程中应遵循先粗后精、先干草粉后青贮料的原则,禁止使用发霉变质饲料等质量不达标的饲料。此外,对于山羊饮用水也应加以严格控制,保证其温度适宜(一般在28℃~35℃左右),不能使用污浊水或者冰冻水,充分保证山羊健康。

4驱虫防病

有效防治山羊寄生虫病和疫病,是确保山区山羊生态养殖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3]。为此,山羊养殖户必须加强思想认识,充分做好山羊驱虫防病工作,避免因寄生虫病或疫病而导致经济效益严重受损。在展开驱虫防病工作的过程中,应树立“防大于治”的观念,将疾病预防作为防治工作的核心,及时展开驱虫灭螨工作、为山羊接种疫苗,充分防控山羊疾病。在展开驱虫工作时,应注意合理确定驱虫周期(一般而言,根据季节变化合理进行确定,在夏秋为寄生虫多发期每个月展开一次驱虫工作,冬春时节则每季度展开一次)。在山羊接种疫苗时,应针对重点疾病(口蹄疫、羔羊痢疾、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展开针对性处理。应严格遵行免疫程序,一旦有山羊表现出临床症状,立刻进行病羊和疑似病羊隔离处理、羊舍消毒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

5山羊出栏

合理确定山羊出栏时间、适时出栏是有效改善山羊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确定山羊出栏时间应结合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进行,一般而言,在越冬前草料丰富的时候,可以在短期内展开高效的舍饲育肥工作(时间在60~90h),使用青贮料和混合颗粒饲料对山羊进行合理饲喂,允许山羊自由采食、饮水,以此让山羊在短时间内实现增重目标,加快羊群整体的周转速度,有效地减轻羊场在冬季的饲养压力,避免出现羊群在越冬过程中掉膘乃至死亡等现象。

6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山区山羊生态养殖对于改善山羊肉制品品质、提高山羊养殖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应建构起对于山羊生态养殖的全面认知,充分把握羊舍规划、牧草种植、放牧补饲、驱虫防病、山羊出栏等各项山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确保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展开养殖,从而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勇,裴振华.浅谈山区山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7(5):97-98.

[2]田淑芳,周小波,袁珍军,等.山区山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6(5):41-42.

关键技术范文3

关键词:育肥牛;养殖;技术

由于牛肉营养丰富、口感好,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市场需求推动着肥牛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但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瓶颈。因而应在熟悉掌握现有肥牛养殖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技术手段,以便为百姓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牛肉制品,并使养殖户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1选种技术的关键点

科学的选种是肉牛养殖的基础,倘若养殖户选取不适合规模化养殖的种牛,那么就会达不到预期的养殖收益数额,可见,选种技术是育肥牛的第一要义。在选种的过程中应选取杂交牛,因为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增重的目标,且杂交牛的肉质好、蛋白质等含量高,因而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导向来进行科学的选种。对于育龄而言,技术人员要根据牛的年龄、身体状况来确定最佳育龄期。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体重基数大、机体坚实的杂交牛能够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育肥。数据显示,公牛的体重增长快、肉质紧实,而阉公牛的脂肪沉淀、体重增长速度、肉质鲜嫩程度都在公牛之上。另外,养殖户还应参照肥牛养殖地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地势走向等客观因素,来确定最佳的养殖品种。

2配料、育肥、喂养技术的关键点

2.1饲料调配技术。日常喂养的饲料是肥牛摄取营养的主要渠道,因而饲料调配一定要兼顾喂养的科学性与营养性。因而饲料的调配应建立在实践考察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保证其满足营养摄取量的同时,再去提高饲料的口感。按照科学配比将不同原料掺到一起,并供给充足的饮水,以此为育肥牛的生长做好“口粮”的准备。对于育肥期的牛来说,饲养人员可以将豆粕、酒槽、玉米面、玉米秸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并在饲料中加入少量食盐增强适口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炎热的夏季,应将饲料储存在通风干燥的场地,防止因潮湿使饲料发霉[1]。

2.2喂养技术。饲养人员应根据育肥牛的习性来确定每日进食的次数,既不能让喂养饲料的量少于生长所需,也不能使牛产生饥饿感,通过科学的喂养技术来提升育肥牛的体重和肉质的紧实度。确定好肥牛每日餐数、每餐投喂量后,再对育肥效果进行预估,待肥牛进食完毕后,还要在饲养水槽内加置温水,促进消化的同时,还为其提供机体运转所需的水分。密切关注肥牛体重增长速度和变化,适当补给所缺营养成分,并对调配饲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进行定期评估。重视日常清洁工作,每日对牛身上的粪便、灰尘等进行冲洗或擦拭,防止造成细菌感染而影响健康成长,每日都要对水槽、食槽等进行消毒处理,让育肥牛在舒适、干净的环境下生存。另外,对于不同批次进入养殖场的牛,应先进行隔离再混入牛舍中集体喂养。

2.3育肥技术。育肥技术是育肥牛养殖的关键环节,也是评定养殖规范与否的指标之一。因而在养殖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在饲料中加入育肥效果好的饲料,同时养殖场应建在草资源丰富的位置上,这样肥牛就会自主地去觅食,还能减少饲料喂养的支出。对于牛舍内的饲料喂养,可在饲料中适当加入青贮来促进肥牛育肥,对饲料进行精准补充,经过一段时间育肥技术的应用,育肥牛的体重就会增加。

3牧草种植技术的关键点

自然生长出来的牧草是无法满足育肥牛食量的,因而可以利用牧草种植进行必要的补给,不仅降低了饲料购买的数量,还满足了育肥牛秋冬季对青绿饲料的摄取。因而,养殖户应注重对牧草种植技术的研究,将其融入到育肥牛养殖中去,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可对养殖区域的边角、周围空地等进行开发利用,采购紫花苜蓿的种子进行种植,由于该种牧草含有丰富的酪氨酸和粗蛋白质,且方便种植、产量高,因而成为牧草种植的首选。除此之外,草种种植以后应做好日常维护和储存工作,便于为肥牛育肥做好后勤保障[2]。

4管理保障技术的关键点

有效的管理能够为育肥牛养殖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管理工作繁杂,会涉及众多细节问题的处理。例如:温度控制问题,倘若圈舍的温度低于育肥牛适应的最低温度,那么其就会通过消耗能量来御寒,育肥牛的关键是提高体重,所以应避免低温给育肥牛带来减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应在寒冷的冬季在牛舍中加设一些取暖设备。对于高温的夏季,牛舍温度的调控一定要做好,方能避免出现中暑问题,通过通风来降低圈舍内的温度,还能够为防止疫病问题的出现做好基础性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养殖场育肥牛发生传染性疾病,那么将会在短时时间内通过口鼻大范围地传染,因而在日常管理中应加大力度对圈舍环境进行清理,一旦出现病牛,尽早隔离,防止出现“牛传牛”的现象。

5结语

技术的提高与研发是育肥牛养殖管理的突破点,养殖户应全方位考虑切实提升养殖水平与能力,利用关键技术为育肥牛养殖户带来更多的收益,进一步促进养殖业整体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红丽.育肥牛养殖的关键技术[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7):65-65.

关键技术范文4

关键词:保险科技;气象服务;农业保险;气象指数;卫星遥感;气候变化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气象灾害风险分散和管理工具,在规避生产风险、稳定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截止2021年,陕西农业保险总保费已达21.95亿元,共为597万户次参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549亿元,涉及种植、养殖、林业等领域,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但由于科技创新手段支撑不足,农业保险“五公开三到户”难度较大,管理相对粗放,存在虚假投保、勘灾成本高、理赔纠纷多、信息不透明、道德风险高等难点[1-2],距离精准承保、理赔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随着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产品从单纯提高产量到品质提升转变,农业期货和精准农业对保险提出更高要求,保险与农业产业总体发展的需求还有不小距离[2-3]。这些都是农业保险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政策制度、政府与保险机构运行机制、保险机构经营管理等方向的变革与创新。另一方面还需要气象等行业的科技手段支撑,以提升效率强化创新应用来助力农业保险的转型升级[4],以科技创新来驱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5-7]。农业保险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主要以气象灾害为主,随着农业保险领域的快速发展,农业保险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要求提供针对农业保险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探索气象指数保险等创新产品和服务。2016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探索实施气象指数保险试点。2021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服务金融保险气象部门要承担指数设计、天气指数保险气象认证表出具,同时做好农业金融扶贫工作技术支撑等落地工作。发展“气象+保险”服务新模式,发挥气象科技优势,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农业保险气象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保险产品、承保理赔机制和服务创新提升农业保险创新力和科技转化水平已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8-10],亟需气象部门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布局。本文分析了气象科技服务农业保险的现状,并以陕西气象部门为例总结了气象部门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服务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在精确承保、理赔等农业保险全流程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建议。

1气象科技服务农业保险现状

1.1气象科技服务农业保险国内外现状

目前,气象科技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中。国内外主要集中在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应用研究、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气象灾害损失评估、农业遥感监测分析等方面。其中,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应用是气象科技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国内绕扩大气象指数应用范围、气象指数模型测算、费率厘定等内容,以降低基差风险为目标开展相关研究,增强农业气象指数产品的适用范围、实用性和合理性[11-14]。针对保户和保险机构的气象防灾减灾需求,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区域、分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上[15-17],以提供基于位置、分作物、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的农用天气预报预警服务[18-20]。针对农业保险逆选择问题,主要开展基于区域气象站、海拔、地形等的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为农业保险费率厘定提供订正依据,基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实现差异化费率[21-23]。针对农业保险理赔查勘定损,开展分作物、分灾种的气象灾害指标研究,结合农业产业、地理信息数据等,提升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定量化水平[24-27]。近年来,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研究快速发展,其中作物长势以及洪涝、干旱等灾害遥感监测分析是农业遥感应用的重要研究方向[28-31],相关成果已逐步发展为气象部门的农业遥感监测业务,为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1.2气象科技服务陕西农业保险现状

陕西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陕北北部是中国马铃薯优势产区之一,渭北和陕北南部是全球最大的优质苹果集中连片基地,关中是粮食生产和设施农业的集中区,陕南是纬度最高的茶叶产地。2021年,全年园林水果面积116.97万hm2,其中苹果和猕猴桃栽培面积全国第一、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32]。陕西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霜冻、干旱、冰雹、洪涝等气象灾害,是影响和制约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2016年以来,围绕农业保险需求,陕西气象部门在气象指数产品设计、气象信息精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农业遥感监测等方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专业气象服务。1.2.1气象指数产品设计调研农业保险气象服务需求,根据县域气象、产业、作物物候、灾情等数据,确定苹果花期冻害、苹果果实膨大期干旱、茶叶冬春低温冻害、花椒低温冻害、花椒生长季干旱气象指数,构建气象指数与减产率的关系模型,厘定保险费率,确定赔付触发值和赔付等级,开展苹果、茶叶和花椒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研究,与中华保险、锦泰保险公司合作在旬邑、富县、安塞、白水、西乡、韩城等县域进行试点。其中,2017年以来茶叶冬春低温冻害气象指数保险连续五年在茶叶种植县进行试点,为5.4万hm2茶园提供风险保障。2022年,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工作由陕西省财政厅等部门牵头在陕南全面推广。

1.2.2气象信息精准。向农业保险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和投保户推介陕西智慧农业气象APP和陕西气象APP,通过APP提供精确到县、镇一级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情报和防灾减灾措施。建立联系人制度,组建微信群和QQ群,第一时间发送气象灾害信息,保障气象信息及时到达保户发挥减灾效益。

1.2.3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利用近30来年陕西及周边省份气象站和1000余个加密区域气象站气象观测数据、果品产量品质和果树物候资料、不同果树气象灾害历史灾情信息等多源数据资料,基于GIS技术完成了陕西苹果、猕猴桃、鲜食葡萄、白梨、柑橘、大樱桃、红枣7种果树24种农业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评估,并在延安开展乡镇级别的苹果冰雹灾害风险等级区划,为农业保险承保、差异化费率厘定提供科学参考。

1.2.4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针对农业保险需求。综合应用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雷达卫星资料,制作“夏季陕北玉米高温干旱监测评估”、“春季延安苹果花期低温冻害影响评估”、“春夏延安苹果冰雹灾害分析”等服务产品,开展乡镇级别的农作物干旱、苹果花期冻害、苹果冰雹的精细化服务,提供量化的灾害损失评估分析结果,为政府决策、保险勘灾定损和保险理赔提供科学参考。

1.2.5多源卫星农业。遥感监测以30m分辨率的晴空Landsat8卫星数据、10m分辨率的哨兵卫星数据以及多时相16m空间分辨率的高分一号(GF-1)卫星宽覆盖(widefieldofview,WFV)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构建遥感分类的时间序列数据集,提取小麦、玉米、苹果种植区,通过时序遥感影像生成作物生长过程曲线,在分区域单元等不同尺度上进行分析和对比,开展小麦、玉米、苹果长势动态监测,为政府决策、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提供科学参考。

2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应用思路

随着“气象+保险”服务的深入,气象部门面向农业保险的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跨行业领域合作共享得到加强,气象科技成果推动了陕西农业保险的科技创新[33],为覆盖农业保险全流程的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应用提供基础。目前,单一灾种的农业气象指数产品保障水平仍然有限,需要发展农业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提高气象指数产品适用性。农业气象信息精准度仍有待提升,需要与保险机构合作推动信息共享,打通信息通道,实现针对保户的快速信息,并推动保险机构主动支持气象部门采取人工影响天气等防灾减灾措施,减少保户损失。农业精细化风险区划评估有待扩大,需要扩大县域级别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围,为农业保险承保、差异化费率厘定提供更大支撑。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的时空尺度和精度有待提高,需要发展网格化评估体系,为保险理赔服务提供量化分析参考。气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待加大,需要研发基于雷达、模式资料的冰雹、大风服务产品,应用农业遥感产品,为农业保险理赔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农业保险气象科技创新缺乏平台支撑,需要平台支持气象科技成果转化,驱动保险承保理赔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围绕农业保险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应加大气象服务技术在农业保险服务中的应用,发挥气象部门科技优势,使气象服务覆盖农业保险全流程,发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关键技术。以代表县为试点,通过农业、气象、卫星遥感及保险数据的深度融合,创新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发展直通式精细化气象服务,基于农业大数据和卫星遥感开展承保信息服务,开发专业服务产品支持理赔信息服务,基于物联网实现精细化监测及服务链延伸。搭建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平台,支撑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气象服务信息的精准推送、精准承保理赔信息服务,实现定制化的气象精细化监测评估、农产品气候认证溯源的延伸服务,将气象服务延伸到农业产业的各环节,推进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在农业保险服务中的应用展望

3.1创新气象指数保险产品

针对县域冻害、干旱、大风和暴雨等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农业保险费率厘定提供参考。发展农业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通过调查分析、资料收集处理、指数选取、综合气象指数模型构建与订正、赔付触发值和赔付等级确定、费率厘定等关键技术途径构建覆盖农作物主要气象灾害的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提升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实用性和适用范围,满足保户农业保险的多层次需求。

3.1.1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产品完善农业灾害指标体系,针对县域农作物,依托乡镇气象站数据、高分辨率地理信息数据,开展农作物霜冻、干旱、大风和冰雹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评估产品,确定不同等级气象灾害风险的区域范围,为制定农户缴费比例、保险金额等提供风险评估服务,为农业保险产品设计提供科学参考[34],合理厘定保险费率,减少农业保险的逆选择。

3.1.2农业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单一灾种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保障覆盖水平仍然不高,针对县域农作物气象灾害特点,设计涵盖霜冻、干旱、连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可实现指数化的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提升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风险保障水平,趋近农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保障水平[35]。通过调研县域农作物种植管理经验以及平均种植成本和收益,收集、分析县域农作物气象、产量、物候、灾情等相关资料,确定农作物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段,确定承保期。参考调研结果、历史资料、文献等,依据综合指数对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能与历史实际损失较好吻合、相对简单且便于理解推广等原则建立综合气象指数。依据综合气象指数保险指标,分析综合气象指数与产量损失的定量关系,构建农作物综合气象指数保险模型。利用灾情资料,合理确定赔付触发值和赔付等级,运用单产风险分布模型计算各等级概率,结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厘定保险费率,实现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

3.2直通式精准化气象服务

3.2.1打通信息通道共享。基础信息与保险机构统一农业保险数据格式、规范,设计统一标准、规范的保险数据及服务接口,打通保险机构平台和气象服务平台信息通道,通过保户、基层保险机构移动端应用收集、共享农业保险、种植、物候、气象灾害等数据,为农业保险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基础信息。

3.2.2直通式精准化气象服务基于农业保险基础信息。强化移动端应用,根据保户位置和需求,提供精细化气象预警信息实时推送服务、气象要素监测预报服务;结合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提供覆盖农作物全生育期过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农情信息和气象预警等服务,实现保险理赔的气象预报预测,推动保险机构主动支持气象部门采取人工影响天气等防灾减灾措施,降低保户农业气象灾害损失[19,36]。

3.3基于农业大数据和卫星遥感的承保信息服务

3.3.1利用土地利用和确权数据开展。基于田块的承保真实性分析优化和完善承保流程,增加采集土地确权代码,将承保数据匹配土地确权数据和种植普查信息,利用确权码进行比对分析,开展基于田块的农业保险承保户身份信息、承保面积的真实性分析。分析产生的疑误数据反馈给保险机构做进一步的现场勘验,并对土地所有权信息、土地性质、地块面积、地块类别、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力等级等信息进行完善,为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提供信息参考。

3.3.2利用农业种植分布。遥感数据开展承保种植真实性普查通过外业采样建立小麦、玉米、苹果分类的训练样本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利用误差矩阵方法进行检验和噪声滤波处理,制作分辨率优于10m的小麦、玉米、苹果种植分布遥感图,将自然资源部门研制的分类数据作为校验数据,并采用1m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地面无人机多光谱对校验疑误数据进行验证,提高小麦、玉米、苹果遥感分类结果中面积和种植信息的准确率。将承保区域内保户信息与小麦、玉米、苹果的面积、种植遥感信息进行匹配,进行农业保险种植标的物及面积真实性普查。

3.4开发专业服务产品支持理赔信息服务

3.4.1基于投保点位置的格点化。指数型产品通过部级多元融合的高分辨率格点化实况产品结合陕西本地国家站、区域站的实测数据进行校验,建立陕西本地格点化实况数据集,设计网格化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理赔核算模型和产品,可基于投保点位置计算气象指数,减少原来基于地面气象站点的理赔计算误差,提升理赔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4.2基于校验机制和卫星遥感技术的非指数。化灾害服务产品针对难以指数化的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开展基于雷达监测数据、地面风场模拟数据的核灾技术研发[37],将冰雹、风场识别结果与保险报案数据进行位置比对,筛选超出冰雹落区、大风区域范围的报案数据。对筛选出的位置疑误报案数据,利用无人机地面验证结合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校验,对受灾区域和面积进行辨识[38-39],提供气象灾害损失评估产品。由保险机构参考评估产品进行理赔,对争议数据由保险机构进行现场勘验确定理赔数据,提高理赔效率。

3.4.3基于互联网的理赔信息公示和无纸化理。赔基于第三方在互联网平台开发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模块,将保险服务过程数据向保险主体开放。保户可查询参保农业地块的气象监测信息和核算理赔结果。保险机构和管理部门可实时查询各自权限下的承保理赔情况,实现农业保险的第三方对称公示,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提升理赔效率。同时,可为每位保户提供承保期内的气象灾害理赔信息二维码,实现农业保险灾害理赔的无纸化证明及业务化运行。

3.5基于物联网的精细化监测及服务链延伸

3.5.1基于保险物联网的拓展气象精细化监测网为提高理赔效率。减少理赔纠纷,兼顾为精准农业提供环境信息,利于智能数据系统决策,在承保大户农田内布设气象环境物联网监测设备,采集农业气象环境数据。由气象环境监测服务终端定时将采集到的气象环境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上传数据到物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和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实现农业气象环境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报警,为种植管理、农业保险理赔提供依据。

3.5.2精准服务延伸保险服务。链延伸农业保险作为分散灾害风险、降低受灾损失的最低保障这一基本功能,从单纯保障生产到提升农业种植效益转变,增强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农业保险行业掌握着保户的精细化种植信息,数据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可在精准种植提升品质方面进行探索。建设农业智慧气象APP,利用高分辨率的格点实况监测和预报产品,将基于农田位置的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报数据与水肥管理、农事活动、病虫害防治信息进行融合,考虑品种和物候差异,可提供基于保户田块的实时生产建议提醒,为基于位置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和溯源提供基础。同时,基于农业大数据平台和农业观测体系,探索开展农产品产量、品质定量预测分析,可为农产品“保险+期货”的对冲式服务提供科学参考[40-41],将气象服务延伸至农业类天气衍生品。

3.6推进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平台研发

关键技术范文5

【关键词】农业工程;信息关键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渐成熟。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对农业工程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信息关键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1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1.1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同时结合硬件和软件,并且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硬件为模块化硬件,同时需要较高性能,使用模块化硬件可以满足全面需求,比如同步和定时应用,软件需要具备灵活高效能的特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创建界面,只有将高性能的硬软件结合使用才能达成相应的应用目的,另外,为了使虚拟仪器技术达到最大化优势,还要使用具有集成作用的软硬件平台,在软硬件以及软硬件平台的共同应用下,才能发挥虚拟仪器技术的高性能、高扩展性、高效率、高出色等优势。虚拟仪器技术结合计算机、仪器仪表以及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在硬软件的应用下模拟生产条件,并对生产信息进行跟踪和记录,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提前模拟生产情况,并供专业人员分析和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对农业的智能化管理。

1.2专家系统。专家系统通过获取某一领域内专家的知识,并将这些专家知识进行对应编辑,并存放到知识库中备用,以便于解决该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识库是整个专家系统的核心,同时,独立于其他构成部分。专家系统是解决专业问题的主要系统,而知识库就是解决问题的知识源,在遇到问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库内对应的知识,从而得到解决。推理机构相当于专家系统的管家,控制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并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人机交互界面传输主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便用户查看和记录。

1.33S技术。3S技术指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当前,3S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对这三种技术进行详细介绍。遥感技术(RS),即对大面积空间内的信息进行提取,形成相应的数字图像,根据不同要求或者需求,对数字图像进行加工,成为能够被人们使用的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遥感技术获取数字图像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图像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数字图像预处理和数字图像分类两种,或者说这两种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处理步骤,数字图像预处理是对获取的初始数据图像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消除原始数据中的噪音、增加图像视觉效果等,使目标呈现更加清晰,而数字图像分类是在数字图像预处理之后,也就是在获得清晰的目标后,使用科学的方式对目标图像分类,通过分类便于更加准确的获取目标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即能够存储空间信息和数据,使用图形表达内容,具备空间分析、空间定位和检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即可以对地面上任何一个点位进行定位,然后精准测算出该点位的坐标位置,具体精度为厘米数量级,使用全站仪或者激光测距仪就可以精准测量坐标距离。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直接获取某一点位的信息,结合遥感技术,可以对遥感技术下所获得的定位数据进行校正,使信息更加精准。

1.4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存储所获得的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处理,其中,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以及特征是关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的意义,为人们决策或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涉及信息广的领域尤其重要,以农业为例,农业生产多样复杂,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或者技术获取生产信息之后,要将数据及时入库,在入库的过程中,要做到智能化处理,即对信息或者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整理以及智能化管理,并确定信息来源,建立对应的信息挖掘途径,这个过程包含数据库、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最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挖掘,了解数据的特征以及涵义,为之后的决策打下基础。

1.5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自动化综合处理,以传感器为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信息,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多级别、多层次和多方面处理,挖掘数据或者信息深层的含义,数据融合技术下使用传感器综合处理数据和单一的传感器处理数据不同,前者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完整,并实现了对传感器的高效率运用。

2各项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2.1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虚拟仪器技术将虚拟和智能结合,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智能资源,在农业工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和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通过自动化检测和管理方式,从常规台架试验的所有项目获得相应数据,并能够展示相应数据,主要包含合格粒距平均值、落种性能以及种子落地速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播种情况,或者对有问题的播种进行及时处理,优化播种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可以直观的看到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将数据和播种标准进行对比,提高播种成功率。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模拟种子成长所需要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实际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种子成功率,在模拟状态下优化种子成长环境,然后根据模拟情况指导后续的实际种植。另外,虚拟仪器技术对水果分离和选配做出重要贡献,以苹果分选为例,在分选时使用苹果分选系统,通过计算机展现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图像情况确定阀门开关,便于在之后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分选。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2.2专家系统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工程中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解决问题主要以工作者的经验为主,但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的学历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专家系统是通过建立专家知识库,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转化,明确需要哪些知识解决,并确定常用的专业知识,将知识调入专家知识库中。现代农业中很多从业者基本以高学历为主,专业性强,这一点和专家系统的使用相符合,从业者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调入专家知识库中,方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专家系统结构中,知识库专门存放农业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当遇到问题需要调动知识库中的专业知识时,只需要工作人员输入关键词或者相关信息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推理机构控制专家系统工作的整个过程。

2.33S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遥感(RS)可以利用电磁波特性对物体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监测,获取物体的信息,并能够对物体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农业工程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发射信号,对农作物的耕作情况进行远程管理,比如农作物生长情况、产量、种植密度、种植环境、自然灾害情况,也可以对一定空间区域内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精确监控,掌握种植区域内自然条件以及土壤的变化情况,获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遥感对农作物的远程距离监控也可以做到精确化,通过监控了解农作物种植的详细情况,为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于农业的精细化耕作,对农业实行动态化和智能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空间地域信息,获取信息后能够掌握空间地域内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病虫草害情况等,然后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农业种植的动态化管理,这一应用可以判断所在空间是否适合耕作,并能够为精细化耕作做好准备。另外,83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查农业资源,通过处理空间内信息,获得气候图、实时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将气候图、实时图像整合为空间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库和实际数据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土地资源重新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布局,以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精准确定空间内的某一位置,或者对某一物体进行精确定位,主要包含地面控制站、地面监控站、空间导航卫星等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使用美国的GPS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气象条件中接收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在农业工程中主要使用GPS定位作业者和作业机械的具体位置。另外,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应用在农业工程中,可以通过遥感获得农作物的生长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农作物种植地图,然后在农机上安装GPS,就可以指挥农机自动行走,完成耕地、播种、锄草、灌溉等工作。

2.4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农业数据以及信息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使用传统的人工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所以,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来储存、分析数据。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并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在农业种植中面临着很多变动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土壤条件、病虫草害等,要想科学的应对这些变动因素,就需要找到对应措施,并能够预测事件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式,将获取的信息储存起来,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挖掘数据或者信息的延伸含义,以及数据呈现的特征,能够对动态记录和分析,并能够根据变动情况及时更新数据,便于查询和使用。

2.5数据融合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个传感器进行融合,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一般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主要用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检测、管理和控制,而精准农业是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精准农业研究的准确性。

3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革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发展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疆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全球化、智能化、专业化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同时,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规模、农民文化素质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所以,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进行专业化理论研究,结合农业实际发展情况,推动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上的应用;大力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提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农业从业者具备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信息网络,让大众了解农业发展以及相关农产品,为农产品流通打好基础;发挥政府的作用,并结合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为现代化农业努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信息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多优势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方向,不仅降低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当前,在我国农业工程中已经应用很多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较晚,并且很多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等,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环境不同,这也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我国农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同时,没有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全面普及。为此,相关工作者、研究者应该进一步研究设备的使用和更新,争取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快、更好、更全面的融入到现代化农业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小淇,李燕凌.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省域视角及2003—2016年数据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58-66.

[2]石元春.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改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聂磊.浅谈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垦农机化,2018,12(09):198-201.

[4]郝小华.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1(12):188.

关键技术范文6

一、菇房建设

菇房应坐北朝南,利于吸收阳光而增温。菇房规格为25米×12米×6米,采用高密度泡沫彩钢板(厚约7.5厘米)搭建。菇房内设4排纵向栽培架,每排床架设5~6层,层间距约55厘米,架宽约1.5米,床架间过道距离约80厘米,最底层离地面约1米,最顶层离房顶一般不小于50厘米。菇房内安装微喷加湿调节系统、水循环空调调温系统、棚室管道通风系统和灯带光照系统。水泥地面平整硬化,易清洗。

二、菌种培养

栽培选用山东济宁市及聊城市主栽品种草菇V35,其出菇密集、菇体大、鼠黑色、不易开伞。草菇母种一般选用PDA试管斜面培养基培养。原种和栽培种采用稻草、棉籽壳合成培养基培养,配方为棉籽壳(新鲜、干燥,有棉籽油特殊香味)74%、稻草(干燥、无螨虫、无霉变、无病斑,3~5厘米草段)25%、石膏1%,料含水量为60%~70%,121℃灭菌2.5小时。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温度为30~32℃,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若湿度过高容易造成链孢霉污染。草菇原种培养18天即可长满瓶(750毫升),满瓶3~5天后转接,此时菌丝粗壮浓白且能闻到一股草菇淡淡的香味。栽培种培养18天即可播种。1支草菇试管母种可转接5~7瓶原种,1瓶原种可转接40~60袋(12厘米×28厘米)栽培种。播种时须检查菌种质量,菌丝衰弱稀少或过度密集都会影响草菇产量。

关键技术范文7

1传统肉鸭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传统肉鸭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水域周围放养,属于半放养肉鸭的状态;另一种是大棚的平地放养。这两种放养方式在防疫工作以及环境的卫生方面不够规范和安全,不利于肉鸭的健康生长。传统肉鸭养殖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鸭品种不能满足产业需求、饲养营养与研制技术不完善、肉鸭食品安全体系不成熟、养殖观念及配套设施落后、肉鸭疾病危害严重而陈旧、防疫工作不到位以及养殖管理方式不科学等方面。

2提高商品肉鸭养殖关键技术

2.1转变饲养观念,提升肉鸭基础设施建设。2.1.1改变我国分散养鸭场相对落后的饲养技术,走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健康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肉鸭养殖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标准化的机械化和科学的喂养方式取代粗放式的喂养方式;标准化的、专业的数据化的喂养管理取代简单的、陈旧的、粗放式的喂养管理;从数量化到质量的转变,从产品销售到品牌营销,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2.1.2提升肉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肉鸭养殖产业升级。对建设养鸭舍的标准,需要根据鸭的环境条件需求来设计鸭舍,具体设备可因地制宜,但对企业集约化大规模饲养,每个场的设备最好统一,以方便管理操作。鸭舍内可采用纯舍饲高床网养,配备全自动上料和乳头式饮水设备,2个工人即可管理1个鸭棚,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如果使用新型三层网养鸭棚,每栋鸭棚可养肉鸭2.5万只,肉鸭单位面积饲养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大幅提升。粪污处理采用发酵床模式,通过稻壳、粪便、菌粉协同发酵,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实现将粪便降解无污染。

2.2肉鸭场选址合理和鸭舍建设符合要求。选址应充分考虑鸭场外部环境、饲养管理条件。鸭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通风、易于防疫的地方,并且厂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不能建在饮用水源上游。鸭场周边环境僻静,无污染,无噪声干扰。场地尽量躲避风口,力求冬暖夏凉,有利于防疫卫生。养鸭场朝向,主要应考虑冬季防寒保温和夏季防暑的需要,以朝南或朝向东南为好。鸭场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布局合理,至少应保持200~300m距离,鸭舍应建在生产区的上风并封闭,病鸭隔离、粪污处理设施、病死鸭无害化处理位于生产区的下风或侧风向。大规模的集约化饲养大都采用固定鸭舍。生产者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当地的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鸭舍。鸭舍宽度一般为8~10m,其长度视养鸭数量而定,鸭舍的间距应为鸭舍跨度的1.5~2倍比较合理。内部分隔可采用矮墙或竹栅。屋内设天花板,以增加保温性能;设置气窗,便于通风换气;窗户和下水通道外的开口要安装铁丝网,以防兽害;地面水泥平浇,利于冲洗消毒。

2.3选择适宜的肉鸭良种。为了提高肉鸭的生产效率,保证商品肉鸭的质量,应当选择生长性能好、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饲料转换率高、瘦肉率高的肉鸭品种。我国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且优良的肉鸭品种主要有北京鸭、天府肉鸭、樱桃谷鸭以及迪高鸭等。在选择雏鸭的过程当中,应当选取毛色鲜亮、精神旺盛、行走能力正常、腹部收脐良好的健康雏鸭,还要注意肉鸭选种的来源属于非疫情区域,保证肉鸭的良好生长。

2.4推行科学的饲养管理。2.4.1控制温度、通风、光照以及空气湿度控制。饲养肉鸭过程中环境的通风、光照、温度以及空气湿度是肉鸭重要养殖技术环节。育雏的前几天一定要控制好室内温度,看鸭调温,维持雏鸭体温正常,肉仔鸭在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雏鸭饲养密度大,排泄物多,舍内湿度大;而且冬季为了保温需要和降低供暖成本,通常忽略通风或通风不够,易造成鸭舍内氨气和硫化氢积聚,不良的环境导致鸭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爆发,因此要在做好保温同时注意通风,排除潮湿气。肉鸭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来促进雏鸭的生长,随着生长可适当减少光照时间。育雏第1天需要保持24h的光照条件;2~3d保持23h光照;4~7d早上5点开灯,晚上9点关灯,白天利用自然光照;2~3周白天利用自然光照,早晚喂食补光;4周之后,采用自然光照,早晚喂食开灯,每平方米用5W白炽灯,能看见吃料即可。鸭子天性喜水,在饮水过程中不免甩头、戏水弄湿地面,在育雏阶段,第一周鸭舍内的相对湿度应为70%,之后降低为60%,3周龄后保持在55%为宜,随着生长可适当调低空气湿度,但不能低于50%。空气的过分干燥不利于肉鸭的生长,所以在控制温度和通风的同时,也要保证空气的湿度。2.4.2养殖密度设计。雏鸭在饲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密度的设计,饲养密度应根据季节、雏鸭的日龄和环境条件等灵活掌握。冬季可提高饲养密度,适当多养些,反之夏季要少养些;大面积的鸭舍,饲养密度适当大些,小面积的鸭舍,饲养密度适当小些;运动场大的鸭舍,饲养密度可以大一些,运动场小的鸭舍,饲养密度应当小一些。密度过小,房舍利用不经济;密度过大,鸭群采食、饮水不均,生长发育不一致,鸭群的整齐度差,容易造成应激和疾病的传播,死淘率高。不同饲养模式下合理的饲养密度:地面垫料平养,第一周20~30只/m2,第2周10~15只/m2,第3周7~10只/m2,育成期饲养5~6只/m2;网上平养,第一周饲养30~50只/m2,第2周15~25只/m2,第3周10~15只/m2,育成期6~8只;笼养,第一周饲养60~65只/m2,第2周30~40只/m2,第3周20~25只/m2。2.4.3要合理控制肉鸭饲料的喂养量饲料喂养量过高,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肉鸭的体重过重,瘦肉率降低,造成肉鸭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又会造成饲料成本增加,降低收益。因此,最初第一天投喂量应每只鸭每天30g,第一周每只鸭每天平均35g,第2周105g,第3周165g。每次喂料应观察上一次喂料是否有剩余,有则酌情减少,反之增加。

2.5饲料营养与配制合理。2.5.1国内现所用肉鸭饲养。阶段划分及营养需要水禽世界专栏尚无统一标准,有两阶段饲养管理和三阶段饲养管理,各地区划分的饲养阶段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也差异极大。因此,设计配方前必须精确了解所在地区的饲养阶段划分,根据阶段划分合理设计饲料的营养水平。相对其他家禽而言,肉鸭能适应更宽的日粮能量浓度范围,据报道北京鸭10.03~13.38MJ/kg,土番鸭10.87~12.75MJ/kg;且鸭对低能日粮的接受能力更强,但饲喂低能日粮鸭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因此在配置肉鸭日粮和营养成分时,应根据日粮能量浓度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不同品种的肉鸭、不同的饲养方式和不同的饲养环境所需要的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水平也有所不同。为了获得最大增重和最佳饲料报酬,推荐1~2周龄肉仔鸭的粗蛋白需要量为17%~21%,赖氨酸需要量为0.8%~1.06%,蛋氨酸及含硫氨基酸需要量分别为0.3%~0.45%、0.6%~0.8%,钙磷比例以1.5为宜;3~7周龄肉鸭的粗蛋白需要量为13%~18%,赖氨酸需要量为0.7%~0.85%,蛋氨酸及含硫氨基酸需要量分别为0.3%~0.45%、0.5%-0.7%,钙磷比例以1.5~2∶1为宜。生产中常用食盐来补充钠和氯,一般占日粮的0.25%~0.4%,不宜过多。肉鸭对维生素的需要包括维生素D、核黄素、泛酸、吡哆醇、叶酸和VB12、硫胺素、维生素A以及尼克酸、维生素K、胆碱等,在饲料中适量添加一定比例的鸭专用维生素预混料一般可以满足肉鸭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肉鸭对烟酸的需要量较大,缺乏容易发生腿病。2.5.2肉鸭饲料的配制是根据肉鸭的营养需要、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生产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来合理确定原料配比,获得肉鸭最大生长性能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配制日粮时要与饲养标准相近,以防止引起营养缺乏症或营养过剩等病症。为了满足肉鸭的各种营养素需求,最好采用多种饲料原料,且在配制过程中将各原料充分混合,日粮中的粗纤维素含量不宜过高,含量为3%为宜。

2.6肉鸭的疾病防控。肉鸭的养殖期不长,极易感染雏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以及鸭细小病毒病、鸭坦布苏病毒病等各种疾病,其中雏鸭传染性浆膜炎可使用异丙肌苷加氟苯尼考,或加林可霉素混合药物防治,还可对4~7日的雏鸭进行灭活苗的接种;鸭大肠杆菌病,可使用头孢噻肟加新霉素药物混合进行治疗;对于鸭细小病毒病感染,可使用异丙肌苷、头孢噻肟、林可霉素和卡巴匹林钙的混合药物,病鸭可每只皮下注射1~1.5mL雏鸭细小病毒病高免血清或者高免卵黄抗体,日常预防可给雏鸭接种鸭细小病毒-小鹅瘟联价弱毒苗,每只剂量为1~2头份;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可使用活疫苗(FX2010-180P株)免疫。同时,还要注意日常对鸭舍及用具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病菌滋生,一旦发现病鸭及时隔离。

3结束语

关键技术范文8

关键词:技术创新;销兽策略;价值

浪潮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方式、企业组织和决策准则,还在于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发展,努力缩短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激烈的当代社会中赢得竞争优势。

1浪潮分销系统技术实现上

1.1科研力量

浪潮是中国改革开放来第一批批发展起来的创新型企业,拥有IT领域最为便利的各种条件。但科技技术始终是我们赢得未来的核心力量,所以就必须要发展好企业的科技创新这一重要环节。第四次科技革命为中国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从浪潮来看,就必须做好自己的科研技术。一方面来说,做好科研力量的投入工作比较重要,在资金人才问题上要不断的改善比重。另一方面,可以对外来优质人才做合理的接纳,或者与其他世界一流企业做一些相关的合作。

1.2自主创新

任何一个国家,名族,企业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人民创新和团队的努力。此外,还必须要有远见性和高度的专业性。创新不仅是对历史深刻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未来大趋势的必然要求。其次,浪潮的专业化,不仅是指时刻关注IT关键领域内的一些重要事情,不仅仅把软件工作的开发应用做到最好,而且也是创新的一种提现。企业都在涉及众多领域时,创新便遇到了瓶颈,必须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好好的搞自己的科研工作,使企业和中国不再依赖外来的产业引进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还要注重全民创新,从中国重点高校培养好人才对接计划,使高校成为企业科技力量的后盾。

1.3稳步前进

浪潮在国际化上的稳步前进,是企业本身成功的一个典范。但与此同时,也出现过许多的其他破产情况。为了更好的做好科研事业,浪潮必须以全新的眼光审视国际化的各种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要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以自身为千千万万个其他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样板和机会。与此同时,浪潮在提倡走持续创新的道路的同时,还要求同存异的对待外来的资源,是企业稳步前进的重要战略眼光。

2发展转型上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软件与IT服务的需要也逐渐进入了各行各业。IT服务能力终将成为IT企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服务业的兴起,也让浪潮必须在诸多的竞争对手中思考自身的服务优点。

2.1要认识到浪潮分销的优势

(1)优点之一是现如今的发展中主权已不是握在企业手中,发展的方向和主权已经逐渐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为了更好的取得消费行业未来的有利条件,浪潮必须把一部分精力用来消费调查方面。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难度,也就更凸显了信息技术的强弱上。所以,也要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2)技术方面的众多选项可以使消费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也可以使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3)能极好的提高本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率,使浪潮的其他讯息也能有更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一个宣传和传播的一些成本。浪潮分销网络技术经济并不是对一些国内其他小型科技企业的吞并,相反,是一种相互发展相互学习的一种新形势。浪潮分销系统设计在于顶层经济发展区域,而一些小企业可以发展了我国的方方面面,两者合作可以使得中国的各行各业得到更为广泛的利益和便利。

2.2浪潮分销理念的改变

浪潮分销系统以全新的理念出现在社会面前,这就要少不了要各种消费接受的调查。并且要做到的是不仅仅是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各种消费者有一种更为舒心的接受心理,也更为需要的是要占有让国内外的竞争对手都想要的竞争优势。新世纪的发展是科技的发展,是中国的发展。在这个长远的发展背景下,浪潮必须要做出更为合适的分销模式系统。此外,要注意分销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2.2.1客户的长远价值

具体理念里必须要认识到服务业不仅仅是在于其他的生活消费上,还在于一些其他的消费者问题上。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比重以及质量都在上升的同时,也要把浪潮自身的分销网络营销结合起来,真正使浪潮企业文化渗透到各方面,使自身的消费者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其次,客户的习惯消费心理往往使得企业的谈判更为有利一点,紧紧抓好这一关键点,就可以保留以往的老客户,同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会员机制。在确保老顾客稳定的情况下,再去逐步发展新的消费群体。

2.2.2浪潮分销营销是一种直接销售模式

浪潮分销系统设计在更广范围来看,是一种直接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没有带有广告传播的推广性质,相对于顾客来说,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直接用来工作的一种消费。这也就导致了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视野中。而一些相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或者位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消费单位来说,不一定能被选中。为了使工作和生活更为便利,也为了使浪潮分销成果得以惠及更多的海内外消费者,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消费战略。

3结语

在信息产业发展激烈的时代,企业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方案发展趋势也日益成熟。一直以来,浪潮企业就伴随着浪潮营销走向神州大地及海内外,为各行业用户都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同时,浪潮的软件人员也为国产服务器的成功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国强.白鸽集团ERP分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8.

[2]张少巍.皖江制药公司分销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王云峰.真心药品分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4.

[4]杨文峰.中国邮政分销系统与电子化支局系统互通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8.